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6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6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地球表面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地壳运动的表现;2. 板块构造学说;3. 海陆变迁的实例;4. 地表变化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的详细过程和板块构造学说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运动的表现,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海陆变迁的实例,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壳运动的表现,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例,地表变化的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地表变化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知识。

2.观察法:观察地球表面变化的现象。

3.实验法:进行地球模型实验,模拟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用于模拟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

2.图片资料: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

3.实验器材:铁架台、滑轮、细线、重物等。

4.教学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地表变迁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于周围的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知道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地照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著名的地表变迁实例——黄土高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迁的原因。

2.探究地表变迁的现象: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分析地表变迁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明确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6.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表变迁现象,提出保护地表资源的建议。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索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难点: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程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搜集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地震、火山、海陆变迁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质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等,呈现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从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感受地球的活力。

二. 学情分析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但对于地表变迁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

此外,他们对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可能有所忽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希望能让学生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能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知道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主要的地表变迁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从地理变迁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变迁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加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

难点:理解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表变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相关地图,展示地表变迁的实例。

3.准备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各种地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PPT,展示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化过程。

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觉得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表变迁的概念,知道地表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表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对地表变迁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表变迁;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现象。

2.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变迁的原因,教师给予指导。

3.实例分析: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例,理解地表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表变迁的现象,拍摄照片,制作PPT。

5.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PPT,分享实地考察心得和对地表变迁的理解。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现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撰写考察报告,加深对地表变迁的理解。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知识点和练习(含答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知识点和练习(含答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知识点和练习(含答案)苏教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地表的变迁》知识点及练习一、知识点 1、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米。

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龙化石和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以推测很久以前这里是海洋。

2、我国的沈括是北宋时期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著作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

并推断出太行山一带在远古时代是海滨,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变化。

3、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

石林是由于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海边礁石是由于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火山口湖是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风蚀石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5、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逐渐破碎。

6、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岩石逐渐风化。

7.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逐渐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8、流水、风、物体重力、人类活动以及其他动物活动都可以把岩石的碎屑带走。

9、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10、人类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

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另一方面对自然也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如容易发生泥石流、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滑坡、沙尘暴等。

二、实验与制作 1、实验名称:研究冷热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准备: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实验过程: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会发现石头开裂变碎了。

实验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2、实验名称:研究流水的搬运作用。

实验准备: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水杯实验过程:(1)用木条将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6)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6)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6)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材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导致地表变迁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地球和地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表变迁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表变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知道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是导致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迁的原因。

2.新课导入:介绍地表变迁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地表变迁现象,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迁的原因。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强调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8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8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8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5《地表的变迁》是一节以地质学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表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气候变化等导致地表变迁的原因,以及这些变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对地表变迁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表变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此外,学生对实践探究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气候变化等导致地表变迁的原因,以及这些变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表变迁现象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因素。

2.难点: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气候变化等导致地表变迁的内在联系及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表变迁现象。

3.开展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表变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表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变迁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地表变迁的基本概念,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气候变化等导致地表变迁的原因,以及这些变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实践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具体的地表变迁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7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7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第5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理解地表变迁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地表变迁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表变迁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表变迁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地表变迁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沙盘、道具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地表变迁案例,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地表变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地表变迁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表变迁的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地表变迁原因和特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运用地图等资料,探究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地表形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以及地质学家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的,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等资料,探究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

难点:地质学家是如何研究地表变迁问题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从而深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质变迁的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表格和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地质学家研究地表变迁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地质学家是如何研究地表变迁问题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质变迁的案例,分析地表变迁的原因。

学生可以借助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进行观察和分析。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24页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24页PPT)

5.地表的变迁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鱼化石
三叶虫化石
鸵鸟蛋化石
海马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 遗体、遗物或遗迹。根据化石 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 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
地表变迁的推测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而在20世 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 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 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 海藻、海螺的化石。
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
由于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 底隆起抬高,就形成 了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构成珠
穆朗玛峰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也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 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在海里形成的。科学家们 又在喜马拉雅山上找到了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 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那证据就更充足了。由此可见, 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实验过程







严重
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
认识侵蚀作用
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 碎屑带走?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认识侵蚀作用
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拦河筑坝
砍伐森林
围海造田
开采矿石
❖人类的这些活动在提高人们的物质 水平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诸多 不利的影响。如:影响生态环境, 妨害水循环,影响气候,造成沙尘 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岩石在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产生裂缝,直到断裂,最
后逐渐破碎。
认识风化作用
下面这些岩石是被什么力量破坏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地表变迁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变迁的原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地表变迁的现象,如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二是地表变迁的原因,如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地表变迁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地表变迁现象的认识较为模糊;2. 对地表变迁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3. 难以将地表变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能举例说明地表变迁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地表变迁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与我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案例,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表变迁。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地形变化;讲述海陆变迁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地表变迁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表变迁的现象,如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多样性。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这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壳运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海陆变迁是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学家研究,揭示了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二.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

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地球的基本认识,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的具体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具体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质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观察地球板块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层是否整体一块,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3.分析地壳运动: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结果,理解地壳运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质学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而是开始深入探讨地球的构造和地表的变化。

然而,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和图片,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地表变化的原因。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教材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那么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否会发生改变呢?”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相关实例和图片,如地震、火山喷发、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中的一篇重要的学习内容。

如何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课件PPT、教案呢?PPT可以用简单的文字、图片、图表等来展示学习内容,可以简化学习的步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教学节奏和重点。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份优秀的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的教学课件PPT和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概念的理解。

2.了解各种地表变迁现象和原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欲望。

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大屏幕或者黑板上展示一个全球(或中国)天气地图,并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天气和地形等方面的变化,以直观的方式引出“地表的变迁”概念。

2. 学习活动(1)知识展示•通过PPT展示地理地貌图、火山爆发、水土流失等现象,让学生了解各种地表变迁现象和原因。

(2)小组探究•小组内同学自选一个地球上的地表变迁现象,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与分享所选的现象,督促记者对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记录,并进行评分。

(3)实践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自然史纪录片的简要制作计划,以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总结•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所获得的体验,并对学生进行整体性评估。

四、教学展示1. PPT•PPT可以整理出课程的内容架构,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的重点。

•PPT中可以添加一些有趣且生动的图画形象展示,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中的每个探究点,都要刻意放慢讲解的速度和语音的抑扬顿挫。

2. 教案•教案应该具体、有助于教师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管理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应包含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

五、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成果,同时要注意了解学生参与课程和情绪方面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地表的变迁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猜测—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知识与技能●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知道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知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

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是石灰岩,便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海里形成的,找到只有海洋里才能生存的生物的化石,证据就更充足了。

喜马拉雅山上找到过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鱼龙不是恐龙,只是海里才有。

在喜马拉雅山上,海拔4000-6000米的高度,发现了今天只能在低于2000米高的地方才能有的植物化石,也可以证明这里原来处于较低的位置,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5.讨论并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岩石的风化和侵蚀1.探究岩石的风化。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想要研究的问题,知道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地表形态有各种各样(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

那么,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6)学生交流想法。

(7)讨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8)播放录像,全面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

(9)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板书:风化)2.探究岩石的侵蚀。

(1)谈话:巨大的岩石被风化后已变的破碎,那你认为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它地方的呢?(2)学生小组讨论,进行猜测。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交流:①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会有什么变化?②在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其它发现?它说明了什么?③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5)讨论: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将岩石的碎屑带走?(6)小结: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板书:侵蚀)三、课外拓展1.出示图片,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对地表的变化产生影响?人类的这些行为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科学知识: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教学过程:一、导入: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讨论交流: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实验:石子变小实验。

(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演示实验。

(水搬运P27)思考:问题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参考资料:案例参考: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六年级上册知识参考: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地质学家都承认,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各大山脉的欧亚大陆山系,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都是在过去六千五百万年间达到最高点的一种力量所造成。

这山系的各山脉,都是地壳强烈隆起的产物。

地壳隆起时把一个古代深海海沟里极厚的沉积岩层推出海面。

地质学家称这个海沟为“古地中海”。

什么原始力量能产生这种庞大的隆起呢?地质学家现在大都认为。

力量来自大陆漂移。

这是多年前先由德国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概念。

约一亿八千万年前,整个欧亚大陆边缘南临古地中海海沟。

古代南方的超级大陆“风瓦纳古陆”裂开之后,几个板块状部分开始移动。

印度次大陆从非洲南部分裂出来之后,在随后一亿年间向北撞去。

古地中海海沟受到南面的印度和北面的亚洲大陆两面挤压,好像一把大钳子把它越钳越紧。

无情的钳力继续增强,挤压力也随这增大。

压皱了的沉积岩被迫从海底上升,填平以前的海道。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大碰撞,在七千万至六千五百万年前那段时间内发生。

尽管印度板块撞力极大,即为欧亚大陆板块所阻,印度板块于是向下楔入,以更大的力量陷入古地中海海沟。

在其后三千万年间,古地中海因为海底被陷入的印度板块推起,浅水部分逐渐见底。

最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成为西藏高原。

高原南部边缘的西藏陆缘山脉,成为该地区的第一条主降落在越来越陡峭的南山坡。

各大河流因上游水力增加,尚着旧断裂线和褶皱结构冲蚀地面,与流下高原的溪流汇合一起,奠定了今天河流水系的雏形。

在南面,古代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挟带来的岩石碎片,迅速填塞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的古老河口湾。

这三大河流每天挟带三百多万吨杂物入海,大规模的冲蚀和淤积,一直到今天都未停止。

约三千万年前,地壳活动渐趋高潮,造山运动的速度大为加快,喜马拉雅山脉也开始急升。

以前的海道完全封闭。

随着印度板块继续陷入古地中海海沟,板块顶部几层旧岩石削落仰跌,层层重叠,在平地上向南伸出很远。

岩石这种波浪式“逆掩断层”称为“推复体”。

推复体在印度陆块上逐个往外推,向南移了六十英里远。

每个新推复体有比前一个更古老的岩石。

最后,这些推复体都褶皱起来,像手风琴上的腔褶一样,把以前的古地中海海沟填塞了二百五十英里。

整个这段期间,河流的“下切侵蚀”几乎与山脉上升速度相同。

从上升中的喜马拉雅山脉侵蚀出来的大量风化物质,被挟带到平原,再由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冲流入大海。

这些沉积物的重量造成洼地,又能容纳更多沉积物。

在某些地点,恒河平原下面的沉积物,目前厚达二万五千英尺。

早期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可能是一万二千英尺,和今天的阿尔卑斯山差不多。

喜马拉雅山脉什么时候才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大约仅在过去的六十万年期间,这个期间里,冰种部更多更厚。

喜马拉雅山脉在一次突发急升中,到达“壮年期”。

地壳下面岩浆形成的幼年结晶岩石,被逼沿着最北面推复体核心及其外围上升,成为今天所见那些花岗岩大山峰。

在某些山峰,例如珠穆朗玛峰,古地中海海底含有化石的沉积物,骑在新结晶岩石背上,被推上了峰顶。

(摘自冠楠的《喜马拉雅之谜》)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

加热结晶水合物使它们失去结晶水的现象不叫风化,而叫失水。

由于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外界条件的影响,有的晶体只失去一部分结晶水;有的晶体可失去全部结晶水;有的晶体先失去一部分结晶水,再逐渐失去全部结晶水。

可见风化并不一定都是失去全部结晶水。

因此,有十水合碳酸钠(Na2CO3·10H2O)、七水合碳酸钠(Na2CO3·7H2O)和一水合碳酸钠(Na2CO3·H2O)的存在。

结晶水合物的风化与自然岩石的风化不同,前者是失去结晶水,而后者是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的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