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金龙金矿矿化富集规律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金龙金矿矿化富集规律研究

作者:周文武

来源:《地球》2013年第12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大量数据,结合实际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及成矿规律,归纳总结出了本矿区矿床富集特征,为进一步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金龙金矿统计学富集规律

[中图分类号] O74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55-3

金龙金矿位于南北向永丰~安远构造带和新华夏系于山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区域地层有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及第四系。其中赋存金矿的震旦系分布于中部和东部,为一套厚度较大的海相复理石式砂、泥质含火山碎屑岩建造及少量火山岩建造。青白口系与震旦系都经历了比较强的低绿片岩相至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其余地层与该矿关系不大。区域岩浆岩以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花岗岩,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其中加里东晚期混合花岗岩分布于矿区西南侧,志留纪花岗岩分布于东北侧,印支期花岗岩分布于东南与西南侧,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北侧、北西侧与西南侧。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成矿动力、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区域经历长期构造活动,南北向、北东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构造体系交接复合,构成了复杂的构造形态。与金矿关系紧密的南北向构造带是区内形成较早的构造体系,震旦系呈南北向紧密褶皱,并伴随有南北向压一压扭性断裂。区域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钨和铅锌,共有矿产地11处,与南北向构造带紧密相连,金银、钨与铅锌紧密共生。

1地层

区内除见小块的第四系坡积、残坡积物零星分布于沟谷外,其余均为震旦纪一套含火山凝灰质的浅交质岩系。据矿区两条实测剖面和区域地层资料的综合对比,将其划为震旦系下统上施组和下坊姐,第四系虽然有金的重砂异常,但不形成矿体;上施组为岩金矿赋矿地层。

1.1震旦系下统上施组(Z1sh)

地层总体走内近北北西,倾向南西西,倾角一般为30°-80°,由于该组地层岩性单一,条纹条带发育,加之构造复杂无明显的标志层,故组内划分对比较困难。现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对比区城地层资料,将该组地层划分为三个岩性段(见图1)。本矿区仅出露第二、第三岩性段。

(1)上施组第二岩性段(Z12hb)

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部、东北部。岩性以变沉凝灰岩、变凝灰岩为主,夹绢云母千枚岩、变余凝灰质粉砂岩等。矿区土要矿脉均赋存于此岩性段中。

(2)上施组第三岩性段(Z1shc)

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岩性以绢云母千枚岩、绿泥石绢云母千枚岩为主,夹变沉凝灰岩、含锰变沉凝灰岩、粉砂质千枚岩等。

1.2震旦系下统下坊组(Z1x)

仅出露于矿区西南角,总体产伏: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西,倾角一般为30°-70 °,岩性主要为变余含砾砂岩、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千枚岩及含炭千枚岩等。在矿区与上施组地层呈断层接触。

2岩浆岩

矿区内仅见呈岩墙或岩脉产出之辉绿岩和呈岩脉产出的斜闪煌斑岩,其特征如下:

2.1辉绿岩

矿区南部和北部分布各有一带,均沿东西向断裂侵入。北带分布在陈公排断裂附近主要有二条,在平面上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具分支复合、膨大缩小与波状弯曲现象,并有向北东撒开的趋势,一般中间厚,两头变小至尖灭。均向南倾斜,倾角约50°-65°。

南带沿茶亭断裂附近分布。由五个呈东西向大小不等的脉岩透镜体组成,长轴与茶亭断裂近平行,最大透镜体长约80米,宽20米,小的长30米,宽10米。岩石呈暗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2.2斜闪煌斑岩

沿南北向裂隙贯入,呈锯齿状弯曲,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60°-90°,延长约130米,宽1-2米。岩石呈深灰-灰褐色,全品质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3构造

3.1南北向构造形迹

南北向构造形迹矿区的构造骨架。主要由陈公排倒转背斜及背斜翼部次一级的南北向裂隙-断裂带和后期断裂组成。

陈公排倒转背斜:矿区只见倒转背斜西翼的一部分。由震旦系下统上施组和下坊组地层所组成。在矿区总体表现为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西的单斜。

南北向裂隙-断裂带:为陈公排倒转背斜西翼次一级“X”型扭裂面,在构造应力加剧作用下而形成南北向裂隙-断裂带。分布在矿区中部广大地区,是矿区的容矿构造。

3.2东西向构造

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断裂,其中数条规模较大横贯全区。具多期次多阶段继承发展的特点。现据它们的切割关系和与成矿的关系分为以下两种:(1)早期东西向断裂:以陈公排和茶亭断裂为代表。在地貌上沿东西向沟谷分布,横贯整个矿区。总体走向近东西,东端略偏北,倾向南或北,控制了矿区辉绿岩脉的侵入。具多期活动的特征,晚期切割南北向构造带。(2)晚期东西向断裂,总体走向近东西,东端偏向北,呈北东向散开的趋势。切割南北向容矿裂隙-断裂带。

3.3北东一北北东向构造

其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南部。走向北东-北北东,倾向北西西或南东,普遍发育挤压片理,透镜体和构造角砾岩。力学性质为扭性,呈反时针方向扭动,切割南北向容矿裂隙-断裂带和东西向构造带。有些具多期活动的特征。

3.4北北西向构造

区内北北西向构造不发育,且规模较小,为一些扭性断裂。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西或北东东。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局部可见硅化和绢云母化。切割南北向容矿裂隙-断裂带,呈逆时针方向扭动。据其力学性质,将其划为北东-北北东构造的配套构造。

4矿体厚度、品位及纵横变化和富集规律

4.1矿体厚度的纵横变化

厚度总的变化是主矿脉厚度较大,矿化中心部位厚度较大,垂向上矿床中部矿体厚度大,向矿床端部、边部、深部矿体变小。但是,各脉又略有区别。本文主要选取具代表性的V7、V8、V9矿体进行研究。

V7矿体:以3-13线厚度最大,水平厚度1.29米。往北至4线厚度0.99米.而13线以南变薄至0.64米。纵向上,450米-600米标高,厚度多在0.71-2.05米之间,其中7线467米标高的ZK707孔厚度最大,水平厚度3.58米,往深部300米以下,厚度变小至0.30米以下,矿体厚大部位,由上而下呈现由南往北倾伏趋势,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