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科学。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

4.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5.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6.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巴比妥类)8.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9.继发反应: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如二重感染。

※1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1.停药反应: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苯妥英钠、可乐定)12.特异质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13.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4.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

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

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16.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

17.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的药量。

18.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

19.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是药物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在体内浓度和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

药效学则是研究药物与人体发生作用的原理和效果,以及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和效果。

药代动力学主要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

药物的吸收通常是通过消化道,也可以通过注射、吸入等方式进行。

药物分布主要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在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药物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等。

药物在体内代谢通常是通过肝脏进行,药物分解为代谢产物并通过排泄途径排出体外。

药物的排泄主要是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乳汁等途径进行。

药效学则主要研究药物与人体发生作用的原理和效果。

药物与人体发生作用的原理通常是通过特定的分子结合体系,如受体、酶等。

药物作用的效果则通常是指治疗疾病的效果,如减轻疼痛、控制血糖、降低血压等。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是密切相关的。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通常可以为药效学提供依据,在治疗疾病时,我们通常需要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吸收速度、药物分布情况、药物代谢速度和药物排泄速度等来确定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用药方案。

药物的药效学实验通常包括体外和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等建立细胞系,然后通过药物与特定的分子结合体系如受体的结合来分析药物的作用效果。

体内实验则是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药物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特性,如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

在治疗疾病时,我们通常还需要进行临床实验来验证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在现代药物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随着药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也将变得更加精细和高效。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对老年患者而言,麻醉医师最关注两大问题,即麻醉诱导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麻醉后复苏的问题。

因此本章节主要从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两方面阐述目前常用吸入麻醉药应用于老年患者的药理学特点。

一、异氟烷异氟烷具有镇静催眠、镇痛、肌松及顺行性遗忘作用。

其MAC为1.15%,血/气分配系数较小,肺泡内浓度很快上升并接近吸入气浓度,吸入后药物浓度在血脑间迅速达到平衡,故诱导迅速,苏醒亦快。

由于异氟烷在体内生物转化极少,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肺呼出,所以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

鉴于以上特点,异氟烷适用于老年患者,然而需注意以下药理学特点。

(一)随年龄调整药物剂量对所有吸入麻醉药而言,老年患者仅需较低的吸入浓度便可达到预定的麻醉深度,有荟萃分析显示达到1.0MAC所需要的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一致性降低。

不仅如此,40岁以后,吸入麻醉药的MAC值每10年下降4%~5%。

有临床研究显示对于80岁的老年人,异氟烷的MAC为0.92,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药效动力学发生变化,对异氟烷的敏感性提高。

因此对老年患者来说,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异氟烷的吸入浓度应低于年轻人。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与其他吸入麻醉药一样,异氟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可引起血管扩张,诱发全身性低血压和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减少心肌氧供。

虽然异氟烷不如氟烷那样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较明显的兴奋作用,但是仍可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导致剂量依赖性心率增快,心肌氧耗增加。

此外,异氟烷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冠状动脉扩张作用,在存在冠脉狭窄的动物模型中,异氟烷会引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变,即冠脉窃血,使缺血区心肌血供进一步减少,甚至导致局部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提示吸入麻醉药对心脏、脑以及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已成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热点。

动物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阻断之前给狗吸入30分钟异氟烷,停止吸入后30分钟阻断冠脉血供,与对照组相比,异氟烷预处理组心肌梗死的范围较小,提示异氟烷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

药物作用“量”的概念
量效曲线
药物作用“量”的概念
最大作用强度:指图上药物效应达最大高 度,此后剂量增大时效应不再增大。 效价强度:指药物产生某一强度的效应所 需的剂量。 曲线的斜率:大小表示效应随剂量变化的强 弱。 曲线数值变异程度:平均值的标准差 药物安全性: 治疗指数:TI=LD50/ ED50, CSF=LD1/ED99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包括量、间隔、时间等) 2、剂型 3、制药工艺 4、复方制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年龄 2、性别 3、营养状况 4、精神因素 5、疾病因素 6、遗传因素、种族因素和种属差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后通过各种生理 屏障向不同部位转运。影响因素:灌注 速率、膜扩散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 障)、与血浆蛋白、红细胞及组织成分 的结合。有些药物与血管外组织蛋白的 结合也 明显影响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 布是可逆的,如药物可排入胆汁,储存 于胆囊,然后排入小肠,最后又被吸收 入血液,这个过程称之为肝肠循环。
群体药代动力学

群体药代动力学是研究给与标准剂量药物 时,血药浓度在个体之间的变异性。研究这些 变异性与个体的各种协变量如年龄、性别、身 高、体重、疾病状况、联合用药等情况之间的 关系。也就是说,群体药代动力学是建立病人 的个体特征和药物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的一门科学,它将经典的药物动力学模型与统 计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典型处 置过程。其目的就是为患者用药个体化提供依 据。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 药效学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临床药理教研室 杜文力

石大麻醉药理学教案

石大麻醉药理学教案

第一章总论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二章镇静催眠与安定药
2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三章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
3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四章吸入麻醉药
4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五章静脉麻醉药
5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六章局部麻醉药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七章骨骼肌松弛药及其拮抗药
7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八章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
8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九章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9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十章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10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十一章控制性降压药
11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十二章血容量扩充药
12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十三章药物依赖性
13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十四章围手术期的药物相互作用
14
注:题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六章--吸入麻醉

第六章--吸入麻醉

2020/1/3
27
2020/1/3
28
2020/1/3
29
CO2吸收器
是确保循环紧闭式麻醉无CO2重复吸入不可缺 少的重要装置。
常用的CO2吸收剂有碱石灰(soda lime)和钡 石灰(baralyme)。
1000 g碱石灰的有效吸收时间约为8 h。 使用钠石灰前必须先筛净其粉末方可装罐使用。 在对碱石灰的效能产生怀疑时,最可靠的依据
2020/1/3
61
通用的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标准
2020/1/3
62
麻醉深度监测仪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 对静脉麻醉深度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目前尚无一种能良好判断吸入麻醉深度 的可靠指标
2020/1/3
63
麻醉期间观察和管理的重点
循环管理 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液体管理 血糖、体温等的监测和处理 有创监测在现代临床麻醉管理中的作用 监测指标的观察及意义分析
2020/1/3
31
2020/1/3
32
2020/1/3
33
2020/1/3
34
2020/1/3
35
2020/1/3
36
2020/1/3
37
2020/1/3
38
2020/1/3
39
2020/1/3
40
2020/1/3
41
2020/1/3
42
2020/1/3
43
四、常用的吸入麻醉方法
2020/1/3
55
低流量紧闭吸入麻醉的理论基础
对吸入麻醉摄取的新认识。
在紧闭条件下,机体可通过心排量的改变 来自动调节吸入麻醉的摄取量。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
3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和排泄。
一、吸收: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液 的过程。吸收部位有消化道、肌肉和皮下注 射部位、皮肤、粘膜、肺 等。 1、 消化道吸收主要有口腔、胃、小肠、 直肠。影响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有药物、 剂型、食物、消化道的功能状态、首过效应、 药物相互作用等。
4
药物的体内过程
2、从肌肉和皮下注射部位吸收:药物吸收 速率与药物的水溶性和注射部位的局部血 流量有关。与口服给药相比,肌注吸收较 慢而完全,皮下注射的吸收均匀而缓慢。
3、从皮肤吸收:除小分子外,药物透皮吸 收速率主要决定于脂/水分配系数。皮肤 用药主要是发挥局部作用。
4、从肺吸收: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挥发性气 体麻醉药。
t1/2=0.693/K 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标,
是制定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一次给药 后经过3.32个t1/2体内剩10%,经过6.64 t1/2各体内剩1%。
11
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3、生物利用度(F):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速度与程度。 F = AUCiv×100% 影响F的因素: 1) 吸收前的药物降解; 2) 吸收后的首过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 药效学
1
药代动力学概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般简称为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PK),是将动力学原理应用 于药物的一门科学,主要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 代谢物随时间动态量变规律,即研究体内药物 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这 些动态行为如何影响药效,其本身又如何受药 物输入方式(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等)以及 机体条件(种族、性别、年龄、疾病状况)的 影响。药代动力学原理对涉及药物的实验设计 及数据处理、对新药研制、药物制剂的体内质 量控制,特别是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实用 价值。

麻醉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时效关系、量效关系)、药代动力学

麻醉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时效关系、量效关系)、药代动力学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逆浓度梯度型转运
要消耗能量,细胞内外K+、Na+浓度差的维持 顺浓度梯度的转运
必须依靠特异性的载体,且有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三、药物的吸收
注射给药 呼吸道给药 皮肤黏膜给药 胃肠道给药
四、药物的分布
(一)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distribution Vd )
最小有效量或阈剂量(threshold dose) 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浓度) 高于此量的依次称为治疗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和最小致死量 极量(maximal dose)是药典规定的最大用量。 超过极量用药引起医疗事故者应负法律责任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指药物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发生阳性反应(质反应)的剂量 若以死亡作为阳性反应的指标,为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因此,LD50可视为ED50的一个特例 ED50表示药物作用强度的大小,LD50表示药物毒性的大小,两者的测定原理、 计算方法相同 药物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等于两者的比值, 即TI = LD50/ED50, 表示对半数动物有效的剂量增大多少倍可引起半数动物 死亡,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4、麻醉用药的效能和效价强度
麻醉药的效能通常指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麻醉深度 例如,乙醚、氟烷等挥发性全麻药,如果给予足够高的
浓度,均能使病人的麻醉达到三期四级、甚至延髓麻痹而 死亡,故都是高效能全麻药
而氧化亚氮,即使吸入浓度高达80%,也只能引起浅麻 醉,再加大浓度,则势必引起缺氧,甚至吸入100%氧化亚 氮(临床上不允许),也不能产生深麻醉,因此,氧化亚 氮是低效能全麻药。

老年病人麻醉的进展详解

老年病人麻醉的进展详解

表二 老年人全身情况异常的标准

心电图:心肌缺血、梗塞、心房颤动、左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Ⅱ、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肺性P波 心胸比值:0.5以上 眼底变化(Keith-Wagener): Ⅲ度以上 血压:160/100mmHg以上,依WHO标准为Ⅱ、Ⅲ期者 血浆胆固醇:270mg/dl以上 动脉硬化指数:5以上 呼吸功能:实测肺活量/预测肺活量×100:85%以下 一秒量/实测肺活量×100=一秒率:65%以下 屏气试验:30秒以内,长年哮喘史 动脉血O2饱和度(SaO2):80%以下 肾:RPF 225ml/min以下;GFR 40ml/min以下;PSP 15分钟15%、2小时40%以 下;血清尿素氮 23mg/dl以上。 其他:血红蛋白9.0g/dl以下,血清蛋白总量5.0g/dl以下。 肝功能不正常,白蛋白2.9g/dl以下、有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心肌梗塞及心肾功 能衰竭史。
二、老年人的药效及药代动力学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对麻醉药物的摄 取和起效时间与青年人有差异,但无实 际临床意义。而药物效应增加及半衰期 延长则与麻醉密切相关。
(一)药物效应增加

老年人中枢神经和外周受体减少,各靶器官受 体部位药物浓度相应增高,使药效增强。另由 于老年人血浆白蛋白质和量的变化,使血浆内 游离型药物增多,迅速分布到靶器官而使药效 增强。临床实践发现使老人意识消失所需的硫 喷妥钠量比年轻人减少25%,地西泮入睡量减 少1/2-1/3。麻醉药的呼吸循环抑制作用亦比青 年人强,吸入麻醉药的MAC也随增龄而逐渐降 低(如表一)。
(二)缺血性心脏病


1、有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史。据报道,有心肌 梗死病史者围术期再梗死率为7.3%,尤其是6个月内 再梗死率更高。美国心脏协会提出(1996年)心梗少 于30天为高危因素,30天后根据活动耐受、心动超声 等来判断是否为高危因素。建议高危病人不宜行非急 症手术。但多数心肌梗死3个月内的急症病人,只要围 术期严密监护和及时处理心肌缺血,也能较平稳渡过 麻醉和手术关。 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日内有心绞痛发作,静息心电图 ST段≥1mm或T波在各导联均倒置。此类病人危险性也 很高。非急症手术应先治疗心肌缺血再行手术。急症 手术应加强监护治疗,术中保证适当麻醉深度,减少 手术应激反应。

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麻醉药物是一类常用的药物,用于在外科手术、产科手术、急诊救治和疼痛治疗中,使患者处于无痛或半意识状态。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非常重要,对于医生们来说,了解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可以更加安全和有效地使用这些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麻醉药物可以分为静脉麻醉药、插管麻醉药和全身麻醉药三种类型。

1.静脉麻醉药静脉麻醉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神经信号传递而产生镇静、催眠、抑制感知和疼痛的作用。

七氟醚和异氟醚等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特点是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抑制和呼吸系统抑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监护。

2.插管麻醉药插管麻醉药可通过输送气体,使患者处于镇静、催眠或全身麻醉状态。

如强力松、吗啡等,其作用机理是在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效应,减轻疼痛感和镇痛作用。

3.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在人体中起到诱导、维持和恢复麻醉的作用。

好的全身麻醉药应具有诱导快、维持时间适中、恢复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

在心肺功能不稳定的病人中应该注意使用,避免心律不齐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二、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麻醉药物在医疗现代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产科手术、急诊救治和疼痛治疗等领域。

临床应用中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生理状态和过敏反应等个体差异,定制化用药方案,使药物具有最大的效益和最小的副作用。

1.手术麻醉手术麻醉药物的应用需要特别认真,除了克服痛感之外,涉及到病人复苏、气道保护和心肺功能监测等问题,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要求很高。

手术麻醉药物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使用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联合麻醉等方案。

2.产科麻醉产科麻醉药物主要应用于剖宫产、难产和疼痛缓解等情况。

临床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胎儿安全和患者生殖系统的影响,避免产妇出现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与静脉注射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与静脉注射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与静脉注射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陈楠;李晓华;刘平;司倩;王金亮;乔海灵【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与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评价盐酸氨溴索经雾化吸入给药的有效性.方法抽取12例存在黏痰不易排出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男性病例(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初始为盐酸氨溴索雾化和洗脱后静脉注射治疗,以及初始为盐酸氨溴索静脉推注和洗脱后雾化治疗.通过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在痰液中及血液中的相应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血浆)/AUC(痰液)、达峰浓度、达峰时间,结合临床疗效考察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相关性.结果两种给药方式血浆的Tmax、Cmax、AUC基本一致,但是雾化给药方式痰液的Tmax、Cmax、AUC均高于静脉注射方式,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好转速率优于静脉注射治疗.结论盐酸氨溴索经雾化吸入给药较静脉注射给药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45)001【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作者】陈楠;李晓华;刘平;司倩;王金亮;乔海灵【作者单位】450000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药学部;450000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药学部;450000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药学部;450000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药学部;450000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郑州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中咳嗽、咳痰、排痰困难、气短是常见表现,并且症状持续存在,有的患者多年以后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故既经济又及时有效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尤为重要。

氨溴索是一种黏痰溶解剂,它能促进痰液排出,调节浆液性与黏液性分泌,增加溶胶层深度,促进呼吸道纤毛运动,减低了痰液黏度,降低黏液与纤毛间的黏着力等作用[1~3]。

麻醉药理学吸入麻醉药PPT课件

麻醉药理学吸入麻醉药PPT课件

38
• 常用吸入全麻药作用比较-1:
呼吸 循环 增 加 增高
药物名称 意识
抑制 抑制 儿茶 颅
消失 镇痛 肌松
酚胺 内压
• 安氟醚 ++++ +++ +++ +++ +++ — ++
麻醉药理学吸入麻醉药PPT课件
39
• 续-常用吸入全麻药作用比较-2:
刺激 胃肠 肝 肾
重要
药物名称 呼吸 道 损 毒 抑制 增高 不良
临床表现:惊厥全身抽搐(自限性的短
暂)。提示:麻醉过深!
癫痫病人不能用!
不能用过度通气来预防!
过度通气,PaCO2 减少 ,脑血管 收缩,脑血流过分减少,脑缺氧, 惊厥性棘波更多!
麻醉药理学吸入麻醉药PPT课件
13
• 过度通气 → PaCO2 ↓→ 脑血管收 缩→脑血流 量↓→ 颅内压相↓ 。
• 临床上常利用这一规律来克服某些
(1)应根据手氧术化进程蓄随积时;调整麻醉深
度;
缺氧可诱发惊厥!
(2)保二持氧循化环碳(蓄血积流可动加力重学颅)稳内定高,避压免!发 生BP 、HR 剧烈波动;
(3)有颅内压明显增高时:
可适当采用提高通气量;
应用20%甘露醇250ml iv 30min.
麻醉药理学吸入麻醉药PPT课件
48
麻醉药理学吸入麻醉药PPT课件
麻醉药理学吸入麻醉药PPT课件
25
麻醉药理学吸入麻醉药PPT课件
26
• BP:
• 麻醉期间BP 升高,超过麻醉前 20%或达到160/95mmHg以上,称 高血压;

麻醉生理学

麻醉生理学

麻醉生理学麻醉生理学是研究麻醉药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的学科。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麻醉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等方面。

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

全身麻醉药可以通过让患者处于无意识的状态来达到手术目的,局部麻醉药则是通过阻断疼痛传导来实现局部麻醉效果,镇痛药则是用于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

麻醉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麻醉效果。

全身麻醉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大脑皮层来抑制神经传导,从而产生无意识的状态。

局部麻醉药物则是通过作用于周围神经末梢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在人体内,麻醉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与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传递神经信号。

麻醉药物可以干扰神经递质的释放、再摄取或者作用受体,从而改变神经传导的过程。

麻醉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吸入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两种。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循环。

静脉麻醉药物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或输液的方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来完成。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对于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麻醉药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提高麻醉的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还有助于了解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

麻醉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患者在这种状态下对疼痛和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降低。

通过研究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和疼痛的神经生理基础,对于研究意识和疼痛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麻醉生理学是研究麻醉药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的学科。

通过对麻醉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提高麻醉的质量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还有助于理解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对于研究意识和疼痛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