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
实验二 实验报告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班姓名学号
同组人
实验二直流斩波电路的性能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电路
1.降压斩波电路
2.升压斩波电路
三、实验内容
1.PWM性能测试
观察PWM脉宽调制电压(u GE)波形,观察其最大占空比和最小占空比波形,并记录在下表中。
2.降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3.升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四、思考题
(1)根据记录的波形,分析并绘制降压斩波电路的U o/U i- (占空比)关系曲线,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2)如果斩波电路的负载电阻发生变化,对其输出电压、电流波形有何影响,为什么?。
实验二 黑盒测试
实验二黑盒测试一、实验目的1、掌握黑盒测试的基本方法;2、掌握黑盒测试用例的编写。
二、实验要求1、根据给出的程序分别使用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判定表方法、因果图法、正交试验法、功能图法、错误推测法来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
2、输入数据进行测试,填写测试用例。
三、实验内容1、等价类划分法测试练习——创建腾讯QQ号黑盒测试问题QQ用户登录框测试,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QQ帐号,二是QQ密码。
1)划分等价类并编号,在下表内填写等价类划分的结果2)设计测试用例,覆盖所有的有效等价类2、因果法测试用例设计练习——自动售货机软件测试用例设计问题有一个处理单价为5角钱的饮料的自动售货机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
其规格说明如下:若投入5角钱或1元钱的硬币,按下〖橙汁〗或〖啤酒〗的按钮,则相应的饮料就送出来。
若售货机没有零钱找,则一个显示〖零钱找完〗的红灯亮,这时在投入1元硬币并按下按钮后,饮料不送出来而且1元硬币也退出来;若有零钱找,则显示〖零钱找完〗的红灯灭,在送出饮料的同时退还5角硬币。
分析说明,列出原因和结果:原因:1、售货机有零钱找2、投入1元硬币3、投入5角硬币4、按下橙汁按钮5、按下啤酒按钮结果:6、售货机〖零钱找完〗灯亮当售货机中没有零钱的时候就有红灯亮7、退还1元硬币当投入1元,而且售票机中没有零钱可找的时候8、退还5角硬币当投入1元,而且售货机中有零钱可找的时候9、送出橙汁饮料10、送出啤酒饮料画出因果图:如下图1所示,所有原因结点在左边,所有结果结点在右边,建立中间结点,表示处理的中间状态,中间结果有:11、投入1元硬币并且按下饮料按钮,12、按下〖橙汁〗或〖啤酒〗的按钮13、应当找5角零钱并且售货机有零钱找14、钱已付清1售货机有零钱 6 零钱找完,灯亮2投入1元硬币7 退出1元硬币11 该找5角13 可以找5角3投入5角硬币8退出5角硬币12 按下按钮14 钱付清4 按下橙汁按钮9送出橙汁饮料5按下啤酒按钮10送出啤酒饮料图1 售货机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四、实验步骤1、依次按照每种方法的步骤来写出测试用例2、测试,得出结果。
实验二实验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二实验报告
注:表格空间不够可自行加页.
2.300
(3)保持Rc不变,放大器接入负载RL,在改变RL数值情况下测量并计算,结果填表2.3。
表2.3负载对电压增益的影响
给定参数
实测
实测计算
估算
RL
Vin(mV)
Vout(V)
Au
Au
100K
5.0
11.5m
2.3
2.26
2.2K
5.0
10.9m
2.18
2.0
5.1K
5.0
3.39m
0.678
答:1)静态工作点受所选三极管以及R1,R2,RC,RE,滑动变阻器的影响,除滑动变阻器外值都确定,所以主要受滑动变阻器的影响,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得Ve处在1.9~2.2之间,使得电路处在静态工作点,起放大电路作用。
(2)电压放大倍数与所选三极管和输出电阻(R4,R5,R6)有关。输出电阻越大,电压放大倍数越大。输出电阻越小,电压放大倍数越小,对输出波形影响较小。
三、实验内容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原理
分压式共射极放大电路,其电压增益为:
若发射极Re加入旁路电容,电压增益变为:
3、实验步骤
1.基本电路
按所给电路图进行连接
2.静态分析
设定电路各元件参数,调整滑动变阻器RV2使电路处于放大工作状态(VE=1.9-2.2V左右),通过测量并计算填表2.1。
记录电路各阻值大小:RV2= 30k;R1= 33k;R2= 24k;RE= 2.2k;RC= 5.1k;电源V= +12V。
实验2
实验四园林树木形态性状变异的调查分析一、实验目的观察园林树木形态性状的变异,学习园林树木形态性状变异的调查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园林树木大多为异花授粉植物,基因杂合程度高,其孢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及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从而形成配子的种类非常丰富。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使其自由授粉后代性状变异广泛,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实验材料五角枫四、用具和试剂标签、种子袋、量角器、高枝剪、梯子等。
五、实验步骤1 踏查及五角枫编号:在试验基地踏查观察五角枫叶片及翅果的变异情况,随机选取30株五角枫并编号,绘出各株位置图。
2 采集翅果和叶片:在每株树冠各个方向选取健康枝条,在枝条的中部采集正常叶片,每株树采集30片叶片;同时采集正常翅果,每株树采集30对翅果(每对不要分开,下面需要测角度),翅果和叶片分单株装袋(每袋挂标签)带回实验室。
3 形态性状测量:把采集回来的叶片和翅果分摊于实验台上,分别测量以下指标并记录:(1)叶基角(用量角器测基角,参见下图)表1 叶基角(2)翅长与种长比(测量翅长和种长,参见下图,计算种翅比)4 性状变异分析:(1)叶基角方差分析:用excel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株间和株内变异显著性,均值及变异幅度。
(2)种翅比方差分析:用excel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株间和株内变异显著性,均值及变异幅度。
(3)叶基角与种翅比两性状的相关分析:用excel进行两性状的相关系数计算。
作业:1、原始数据,提交excel电子版。
2、性状变异及相关性分析报告。
附:excel分析。
实验2-1-答案
白盒测试用例练习
1.为以下所示的程序段设计一组测试用例,要求分别满足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并画出相应的程序流程图.
void DoWork (int x,int y,int z)
{
int k=0,j=0;
if ( (x〉3)&&(z<10))
{ k=x*y-1;
j=sqrt(k);//语句块1
}
if ((x==4)||(y>5))
{
j=x*y+10;
}//语句块2
j=j%3; //语句块3
}
由这个流程图可以看出,该程序模块有4条不同的路径:
P1:(a-c—e)P2:(a-c-d)
P3:(a—b-e)P4:(a—b—d)
将里面的判定条件和过程记录如下:
判定条件M={x〉3 and z<10}
判定条件N={x=4 or y〉5}
1、语句覆盖
2、判定覆盖
也可以让测试用例测试路径P2和P3.相应的两组输入数据如下:
3、条件覆盖
对于M:x>3取真时T1,取假时F1;
z〈10取真时T2,取假时F2;
对于N:x=4取真时T3,取假时F3;
y>5取真时T4,取假时F4。
条件:x〉3,z〈10,x=4,y>5
条件:x〈=3,z>=10,x!=4,y〈=5
5、组合覆盖
条件组合
1)x>3,z〈10 2)x>3,z〉=10
3) x〈=3,z<10 4)x〈=3,z〉=10
5)x=4,y〉5 6)x=4,y<=5
6。
实验二 实验报告
Driverquery /fo:csv –v >*.csv
输入Mem:
Driverquery /fo:csv –v >*.csv
输入Driverquery:
输入SystemInfo:
电子表格:
③、网络通信命令Ping:使用 ping可以测试计算机名和计算机的 ip 地址,验证与远程计算机的连接,通过将 icmp 回显数据包发送到计算机并侦听回显回复数据包来验证与一台或多台远程计算机的连接,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 tcp/ip 协议后才可以使用。打开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输入Ping命令,并记载运行结果。
(1)系统信息命令 例如Time,Date,Mem,Driverquery和SystemInfo等。
(2)系)文件系统命令 例如Copy,Del和Mkdir等。
(4)网络通信命令 例如Ping,Netstat和Route等。
四、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
(实验二)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项目名称:Windows 2000/XP命令控制界面教师评分: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对日常使用的Windows 2000/XP系统的命令控制界面做进一步了解。
要求:了解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的常用操作命令;了解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命令的直接使用和批处理使用的方法。
六、实验过程中所遇问题思考与讨论(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做)
六、参考文献:
1、《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孙钟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书》,第2版,张尧学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3、《操作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庞丽萍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实验二 实验报告表(1)
.实验二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
学号1120172270 姓名刘江班级:02041703 实验时间:2017年10月16日
实验报告表2-1 数值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实验记录表
说明:本实验对计算机内存数据的存放拟定为:①整数用两个字节存储,并负数只考虑原码;②实数用4个字节存储,其中阶码部分占一个字节。
实验报告表2-2 其他进制数据与二进制转化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3 数据的原码、补码和反码表示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4 二进制算术运算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5溢出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6浮点数的小数点浮动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考表2-7 表示浮点数的二进制串中阶码位数改变实验记录表。
实验2实验报告
实验2实验报告在我们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实验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冒险,每一次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实验 2 的奇妙之旅。
这次实验的主题是关于具体实验主题。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实验,我们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提前给我们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让我们心里有了个底。
实验开始啦!我紧张又兴奋地摆弄着实验器材,就像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在检查自己的武器装备。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实验器材名称,眼睛紧紧盯着它,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出了差错。
旁边的小伙伴也都全神贯注,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我们紧张的呼吸声。
按照预定的步骤,我先进行了第一步操作。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可真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我得控制好操作的关键因素,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
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稳住。
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步,心里不禁小小地欢呼了一下。
接下来的步骤越来越复杂,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在进行关键步骤名称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怎么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我想起老师说过的话:“遇到问题不要慌,要冷静思考。
”于是,我停下手中的动作,重新审视了一遍实验步骤,仔细观察了其他同学的操作,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是我在错误的具体方面上出了岔子。
找到问题所在后,我迅速调整,终于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难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停下自己的工作,一起出谋划策。
这种团队合作的氛围让我感到特别温暖,也让我明白了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经过一番努力,实验终于接近尾声。
当看到最终的实验结果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实验成功啦!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细心,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是我的实验 2 之旅,充满了挑战和收获。
实验二 答案
实验2 线性规划问题及对偶问题求解实验内容与答案提示:灵敏度分析设置方式:先在lingo菜单options里面设置general solver 的dual computation里面加上ranges然后在lingo菜单里面选range就行了注意lingo只能对线性的模型做灵敏度分析题1 线性规划问题的灵敏度分美佳公司计划制造 I、II 两种家电产品。
已知各制造一件时分别占用设备 A、B 的台时、调试时间、调试工序每天可用于这种家电的能力、各售出一件时的获利情况,如表 1-1 所示。
1.问该公司应制造两种家电各多少件,使其获取的利润最大。
max=2*x1+1*x2;5*x2<=15;6*x1+2*x2<=24;x1+x2<=5;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Objective value: 8.500000Infeasibilities: 0.000000Total solver iterations: 2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X1 3.500000 0.000000X2 1.500000 0.000000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1 8.500000 1.0000002 7.500000 0.0000003 0.000000 0.25000004 0.000000 0.50000002. 如果资源出租,资源出租的最低价格至少是多少(即每种资源的影子价格是多少)。
min=15*y1+24*y2+5*y3;6*y2+y3>=2;5*y1+2*y2+y3>=1;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Objective value: 8.500000Infeasibilities: 0.000000Total solver iterations: 3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Y1 0.000000 7.500000Y2 0.2500000 0.000000Y3 0.5000000 0.000000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1 8.500000 -1.0000002 0.000000 -3.5000003 0.000000 -1.5000003.若家电 I 的利润不变,家电 II 的利润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则该公司的最优生产计划将不发生变化。
实验二实验报告
PAM和PCM编译码器系统一、实验目的1.观察了解PAM信号形成的过程;验证抽样定理;了解混叠效应形成的原因;2.验证PCM编译码原理;熟悉PCM抽样时钟、编码数据和输入/输出时钟之间的关系;了解PC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PAM编译码器系统1.1自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1)准备工作;(2)PAM脉冲抽样序列观察;(3)PAM脉冲抽样序列重建信号观测。
1.2平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1)准备工作;(2)PAM平顶抽样序列观察;(3)平顶抽样重建信号观测.1.3信号混叠观测(1)准备工作(2)用示波器观测重建信号输出的波形。
2.PCM编译码器系统2.1PCM串行接口时序观察(1)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的观察;(2)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2.2用示波器同时观察抽样时钟信号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同步,分析掌握PCM编码输数据和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2.3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定性观测解码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关系:质量,电平,延时.2.4PCM频率响应测量: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观察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电平,观测输出信号电平相对变化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相对关系;2.5PCM动态范围测量:将测试信号频率固定在1000Hz,改变测试信号电平,定性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的质量。
三、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PAM编译码器系统(1)观察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上图中上方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可见抽样序列和正弦波信号基本同步。
(2)观测得到的重建信号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如上图所示,得到的重建信号也为正弦波,波形并没有失真。
(3)平顶抽样的脉冲序列如下所示:上图中上方的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PAM平顶抽样序列.(4)平顶抽样的重建信号波形:可见正弦波经过平顶抽样,最终重建的信号仍为正弦波。
实验二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以n为横坐标,1 为纵坐标,在图乙给出的坐标纸上 画出 1 -n图象。
k k
(3)图乙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 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 系数k与其圈数n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______N/m;该弹 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由长度l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
答案:25.85 0.98
弹簧原长
热点三
实验原理的改进、实验器材的创新
【典例3】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关系的实验 中,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 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其伸长量通过刻度尺测得,某
同学的实验数据列于表中。
伸长量x /(×10-2m) 弹力F/N
2.00 1.50
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考纲解读】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2.学会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 1.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 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2.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以由拉
长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来的长度进行计算。这样就可
所以其测量工具为螺旋测微器。(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作出F-x图象如图所示。
(4)由图象求出k值,将有关数据代入公式Y= ,解得 Y=5×106Pa。 答案:(1)D (2)毫米刻度尺 螺旋测微器
kl S
(3)图见解析 (4)5×106Pa
【反思归纳】实验数据处理的三种方法 1.图象法:根据测量数据,在建好直角坐标系的坐标 纸上描点,以弹簧的弹力F为纵轴,弹簧的伸长量x为 横轴,根据描点的情况,作出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实验二 运算器实验
表2-4 最低进位Cin控制信号SCI SCI 0 0 1 1 0 1 0 1 Cin 0 1 C TCLK2 方波 典型指令 ADD、DEC INC、SUB ADC、SBB 本实验中不使用
表2-5 移位状态控制信号SSH SSH 0 0 1 1 0 1 0 1 左移 RAM0 0 C Q3 * Q0 * * F3 * 右移 RAM3 0 C CY F3⊕OV Q3 * * RAM0 RAM0 说明 补 0(逻辑左右移) 带进位移(循环移位) 带 Q 同时移位(乘除时) 补码右移
实验原理
图 2-1
Am2901 的数据通路
1、运算器数据通路
TEC-XP 教学机的运算器主要采用 4 片 Am2901 芯片级联组成,每片 Am2901 芯片实现 4 位运算,4 片芯片级联成 16 位的运算器。 Am2901 芯片的组成包括:1 个 4 位的算术逻辑单元 ALU、16 个 4 位的通用寄存器、1 个 4 位的乘商寄存器 Q 和若干个多路选择开关。Am2901 的数据通路如图 2-1 所示。 (1)算术逻辑单元 ALU ALU 有两个数据输入端 R 和 S。 R 端的数据来源有三个——寄存器 A、 数据线 D、 数值 0; S 端的数据来源有四个——寄存器 A、寄存器 B、乘商寄存器 Q、数值 0。在 RS 的各种组合 中除去没有意义的和重复的,只有 8 种有效的组合。ALU 的数据来源由控制信号 I2I1I0 决 定,其控制方式如表 2-1 所示。 ALU 可完成两个操作数的加、减、与、或、异或等多种操作,操作类型的控制有控制信 号 I5I4I3 决定,其控制方式如表 2-2 所示。ALU 若要实现乘除等其他运算,可使用串行算法 来完成。 ALU 的输出结果可保存到通用寄存器、乘商寄存器 Q,并且可以将其值乘除 2 之后再保 存,该过程控制由 I8I7I6 和 SSH 控制,其控制方式如表 2-3、表 2-5 所示。 ALU 根据其运算的结果会产生 4 个标志位——符号标志位 F3、零标志位 F=0、溢出标志 位 OVR 和进位标志位 Cn+4。ALU 运算后标志位设置可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其设置控制由 SST 控制信号决定,其控制方式如表 2-6 所示。 (2)通用寄存器组 Am2901 中的通用寄存器组是由 16 个寄存器构成, 具有双端口读写电路。 可以通过 A 口、 B 口输入的地址(4 位地址)选择寄存器,将其值送入 A、B 锁存器。其中 A 口地址指定的寄 存器是只读的,B 口地址指定的寄存器是可读写的。 A、 B 锁存器可作为 ALU 的输入数据, ALU 输出的结果值也可以保存到 B 口指定的寄存器 中,而且在写寄存器时,可以通过通用寄存器组入口处的三选一多路开关,选择写入 ALU 结果值,或其左移(乘 2) 、右移(除 2)之后的结果。 (3)乘商寄存器 乘商寄存器 Q 是为配合 ALU 的乘除运算而设置的。该寄存器输入端有三选一多路开关, 可选择 ALU 输出结果、 或乘商寄存器 Q 本身的内容作为其输入数据, 同时还可以将这两个输 入值左移(乘 2) 、右移(除 2)之后,再送入 Q 中。 (4)最低进位信号 Cin Am2901 的基本运算是加法电路, 其减法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对减数求补而完成的。 因此, 在 ALU 运算时, 应使用 SCI 控制位设置最低进位信号 Cin 的状态, 具体控制方式见表 2-4。
实验2-伯努利实验
实验二 伯努利实验一、实验目的流动流体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由各种形式的能量所组成,并且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又相互转换。
当流量在导管内作定常流动时,在导管的各截面之间的各种形式机械能的变化规律,可由机械能衡算基本方程来表达。
这些规律对于解决流体流动过程的管路计算、流体压强、流速与流量的测量,以及流体输送等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一种称之为伯努利试验仪的简单装置,实验观察不可压缩流体在导管内流动时的各种形式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并验证机械能衡算方程(伯努利方程)。
通过实验加深对流体流动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l 、不可压缩的流体在导管中作稳定流动,系统与环境又无功的交换,若以单位质量流体为衡算基准,其机械能守恒方程式为:∑+++=++fhp u g z p u g z ρρ2222121122(1)式中,u l 、u 2 ——分别为液体管道上游的某截面和下游某截面处的流速,m·s -1;P 1、P 2 ——分别为流体在管道上游截面和下游截面处的压强,Pa ;z l 、z 2 ——分别为流体在管道上游截面和下游截面中心至基准水平的垂直距离,m ; ρ ——流体密度,Kg·m -3;∑h f ——流体两截面之间消耗的能量,J·Kg -1。
若以单位重量为衡算基准,机械能守恒方程式又可以表达为:∑+++=++fHgp gu z gp gu z ρρ2222121122 m 液柱(2)式中,z l 、z 2 ——液体的位压头,m 液柱;∑H f ——流动系统内因阻力造成的压头损失,m 液柱。
2、理想流体在管内稳定流动,若无外加能量和损失,则可得到:ρρ2222121122p u g z p u g z ++=++(3)式(3)表示1kg 理想流体在各截面上所具有的总机械能相等,但各截面上每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并不一定相等,但各种形式的机械能之和为常数,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实验二报告
实验二报告实验一:实验题目:测试74LS153的逻辑功能,验证是否和题目中所给的表相同。
实验目的:掌握中规模集成数据选择器的逻辑功能及测试方法,掌握数据选择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数字电路实验箱,稳压电源,74LS153;实验原理:数据选择器有若干个数据输入端,D0,D1,D2,.....若干个控制输入端A0,A1,A2....和一个(或两个)输出端Q(或Q’).当控制输入码A0,A1...具有不同数据组合时,将选择组合码所对应的二进制数Dx输出。
由于控制输入端的作用是选择数据输入端的地址,故又称为地址码输入端。
其功能表如图输入输出A1 A0 1S Q1 Q2S2* * 1 1 0 00 0 0 0 1D0 2D00 1 0 0 1D1 2D11 0 0 0 1D2 2D21 1 0 0 1D3 2D3实验内容:将74LS153插入实验箱中,按照原理图用导线进行连接,最后将输出与一个LED灯相连,根据LED灯的亮灭来判断逻辑功能是否正确。
实验结果:实验测得的真值表与题目所给的真值表相同。
实验二:实验题目:用多路选择器设计一个8421-BCD非法码检测电路,使得当输入端为非法码组合是输出1,否则为0。
二进制数与BCD码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
写出函数Y的表达式,并进行化简,然后画出电路图,接线调试电路,用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结果,观察是否与表相符。
设Y=0表示发光二极管熄灭,Y=1表示发光二极管点亮。
二进制B BCD码B3 B2 B1 B0 Q3 Q2 Q1 Q0 Y0 0 0 0 0 0 0 0 00 0 0 1 0 0 0 1 00 0 1 0 0 0 1 0 00 0 1 1 0 0 1 1 00 1 0 0 0 1 0 0 00 1 0 1 0 1 0 1 00 1 1 0 0 1 1 0 00 1 1 1 0 1 1 1 01 0 0 0 1 0 0 0 01 0 0 1 1 0 0 1 01 0 1 0 0 0 0 0 1 1 0 1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0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0 0 1 0 0 1 1111111实验目的:掌握数据选择器的工作原理,会设计简单的数据选择器。
实验二运算器实验报告
实验二运算器实验报告
实验二是运算器实验,旨在让我们了解计算机运算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运算器电路并进行验证,深入理解了运算器的运作过程,为我们今后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原理打下了基础。
一、实验原理
运算器是计算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实现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运算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并了解了运算器中常用的逻辑门电路,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接着,我们根据原理和逻辑门电路的特点,搭建了一个16位的运算器电路,并测试了电路的逻辑功能和运算准确性。
二、实验步骤
1. 搭建16位运算器电路,包括与门、或门、非门等逻辑电路。
2. 对搭建的运算器电路进行测试,如测试与门、或门、非门电路的逻辑输出是否正确。
3. 实现加法和减法运算功能,测试运算器的运算准确性。
4. 对搭建的运算器电路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电路工作效率和运算速度。
三、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测试,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16位的运算器电路,并对电路进行了多项测试和验证。
在逻辑输出方面,与门、或门、非门电路均能够正确输出逻辑值,验证了运算器电路的逻辑功能。
在加法和减法运算方面,运算器电路能够正确实现运算功能,并输出正确的运算结果,这表明运算器电路的运算准确性良好。
四、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计算机中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掌握了运算器电路的搭建和运作方法,并初步掌握了在运算器上实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原理和方法。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运算器电路的优化方法和技巧,提高了电路工作效率和运算速度。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们今后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2: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方法》实验报告姓名:李进学号:10130560118 实验时间:2015.4.6班级:教育康复学1班成绩:________ 指导老师:_赵航_ [实验名称] 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SPSS操作[实验目的]1.复习巩固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应用。
2.掌握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SPSS操作。
3.正确分析两因素混合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实验:不同性质音乐对儿童的心率影响研究。
不同的音乐性质作为被试内变量,包括正性、中性和负性三个水平;将被试性别作为被试间变量,包括男,女两个水平;将被试的心率因变量。
原始数据表如下:(1)要分析男女儿童聆听不同性质的音乐,其心率是否存在差异,应该采用哪种实验设计?并将数据处理为相应的数据结构,输入到SPSS中,并定义好变量。
数据文件以.sav格式保存,命名为“两因素混合实验数据”(2)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得出其描述性统计(均值、标准差、被试数),并说明方差是否齐性;b.指出其主效应是否显著,并进行多重比较;c.交互效应是否显著?如显著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并进行多重比较。
d.生成折线图。
将所有操作步骤填在[实验步骤]里,所有的图表及文字说明填在[实验结果]里。
(1)答:应该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第一步:定义变量,输入数据。
定义四个变量名,即:性别、正性音乐、中性音乐、负性音乐。
对性别赋值时,分别设定1=“男”。
2=“女”。
第二步:选择统计模块。
Analyze →General Linear Model→ Repeated Measures第三步:在定义被试内变量(Within-Subject Factor Name)的方框中,设置被试内变量音乐性质,在定义水平数(Number of Level)的对话框里输入3,按添加(Add)钮。
第四步:按定义键(Define),进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主对话框。
将定义的正性音乐、中性音乐、负性音乐都键入到被试内变量(Within-Subjects Variables)框中,将性别键入到被试间因素(Between-Subjects Factors)的方框中。
实验二+实验报告表
实验二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
学号姓名班级:
实验时间:年月日
示;②实数用4个字节存储,其中阶码部分占一个字节,用移码表示。
实验报告表2-2-1其他进制数据转化为二进制数据实验记录表
注意:表格中至少两组数据,一组为整数,一组为实数。
实验报告表2-2-2二进制数据转化为其他进制数据实验记录表
注意:表格中至少两组数据,一组为整数,一组为实数。
实验报告表2-4 二进制算术运算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5溢出实验记录表
注意:提交之前WORD文件名改为:2-学号姓名。
化学实验二: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一、09城八区一模1、(09海淀一模)33.(7分)某课外小组要探究甲烷燃烧的产物。
[提出问题]如何检验甲烷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产物。
[查阅资料]①甲烷不完全燃烧,除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产生。
②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可变为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为蓝色固体。
[设计实验]实验室提供的装置和药品有(部分连接装置和发生装置及夹持略)。
(1)利用上图提供装置,组装实验所需的装置(甲烷燃烧的装置略)。
注:部分装置可重复使用。
连接成套装置的顺序为(填序号);小明认为组装后的成套装置还不够合理,还应在装置最后增加点燃的酒精灯,目的为;装置D的作用为(填序号)。
①吸收二氧化碳②防止鉴别过程中的相互干扰(2)填写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实验时,A装置中,部分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固体变为蓝色固体(CuSO4·5H2O),主要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实验结论]甲烷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09西城一模)32.(7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未贴标签的Na2CO3、NaOH、Ca(OH)2、稀盐酸四瓶溶液进行鉴别。
老师给他们提供的药品只有紫色石蕊试液,实验仪器只有试管和胶头滴管。
(2)乙组三位同学认为,不用紫色石蕊试液也能鉴别出四种溶液,他们分别选定四种待测溶液中的一种,然后分别取其他三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各自选定的溶液。
三位同学观乙组三位同学经过交流后发现 ① 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所滴加的溶液应是 ② 溶液,由此鉴别出了四种溶液。
3、(09西城一模)33.(6分)小牛寒假去东北玩,妈妈给他买了“暖宝宝”取暖贴。
他阅读使用说明后,对它的成分和发热原理产生了兴趣。
小牛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暖宝宝”为什么能发热?【做出猜想】“暖宝宝”发出的热量主要来自铁 粉氧化(即生锈)的过 程。
实验二 实验报告表
实验二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
学号1120180244姓名黄钰菲实验时间:2018年10月19日
实验报告表2-1 数值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实验记录表
说明:本实验对计算机内存数据的存放拟定为:①整数用两个字节存储;②实数用4个字节存储,其中阶码部分占一个字节。
前两行“任意”数范围以实验软件要求为准,后4行数以理论分析为准。
实验报告表2-2 其他进制数据与二进制转化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3 数据的原码、补码和反码表示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4 二进制算术运算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5溢出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6浮点数的小数点浮动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考表2-7 表示浮点数的二进制串中阶码位数改变实验记录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实验内容;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06年、11
年人收入水平对人均消费的影响。
1、实验目的: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地建立与检验
2、实验要求:
(1)建立2006与2011年人均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对回归模型做出经济意义上的解释
(3)独立完成实验建模与实验报告
二、实验报告
中国2006年与2011年的人均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1、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增长中,居民消费一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合理适度的消费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推动作用。
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们可以从居民消费水平这一角度考虑。
而居民的消费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情况。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掉折旧和税收后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储蓄和消费。
如果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就有更多的收入进行储蓄和消费。
增长的消费水平也将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次试验通过2006年与2011年的人均消费与收入水平的数据进行研究,建立模型,以研究两变量之间的关系。
2、指标选择
本实验中,经济指标我们选择同一年内各地区人均收入与人均支出。
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和2012年),分别是各省份的城镇人均收入及消费
单元:元
表1 2006与2011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数据(X表示人均消费,Y表
示人均收入)
为了保证两个年度具有可比性,必须剔除价格因素对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这里
以2006年的cpi作为基期来调整数据。
首先可以查出06年的cpi为101.5%,11年的
cpi为105.4%,按照公式“调整后的收入”= “原始收入”*(217.5951/261.0937),
其中217.5951是06年相对于90年的cpi,251.4328是11年相对于90年的cpi。
调整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见下表:
单位:元
表2 2006与2011年31个地区调整后的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数据(X表示人均消
费,Y表示人均收入)
5、数据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工具做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
1、数据的初步浏览
在每一实验前我们都应该对数据进行浏览,从直观的图形上检验是否存在变异数据,如果存在我们需要对它修正或者剔除,以防止它对我们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好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错误,影响实验的效果。
2、2006年各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如图1)
图1 2006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
通过图1,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我国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31组样本数据中在人均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人均消费也在增加。
并且没有出现人均消费高于人均收入的异常点。
3、2006年各个地区的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散点图(如图2)
图2 2006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散点图
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散点图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具有明显的现行相关关系。
4、2011年各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如图3)
图3 2011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
通过图3,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我国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31组样本数据中在人均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人均消费也在增加。
并且没有出现人均消费高于人均收入的异常点。
5、2011年各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如图4)
图4 2011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散点图
通过图4,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我国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31组样本数据分布在一条直线的周围。
6、数据相关性
首先看一下06年的相关系数:
06年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85606,说明相关性特别高。
再看一下11年的相关系数:
11年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水平之间相关系数也高达0.970805,说明二者之间相关性也是很高的7、建立模型
由以上数据分析以及散点图显示,2006年,2011年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现行相关关系,在本次试验中将人均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人均收入做为解释变量。
做人均消费对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如图5,图6
图5 2006年人均消费对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方程:Y06=0.714554*X06+281.4993
图6 2011年人均消费对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Y11=0.643842*X11+920.7982
8、统计检验
(1)对建立的有关于06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Y06=0.714554*X06+281.4993
从斜率项的值看,0<0.714554<1,符合边际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经济理论表明,
在各个地区中人均收入每增加一元,人均消费就会增加0.714554元。
R-squared=0.971419,非常接近1.说明拟合度很高,得到的回归方程非常好的
拟合了样本。
(2)对建立的有关于11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Y11=0.643842*X11+920.7982
从斜率项的值看,0<0.643842<1,符合边际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经济理论表明,
在各个地区中人均收入每增加一元,人均消费就会增加0.643842元。
R-squared=0.942463,非常接近1.说明拟合度很高,得到的回归方程非常好的
拟合了样本。
(3)T检验
先看06年的,t=31.39525
p=0.00000
查表可得,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t(31-1-1)=1.699,计算得到的值远大于临
界值,说明t检验通过。
再看11年的,t=21.79494
P=0.00000
t统计量的临界值仍然是1.699,远小于计算的到的值,所以t检验依然通过。
(4) F 检验
06年的F值为985.6616,11年的F值为475.0196,而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的临界值F(31-1-1)=4.18,远小于计算所得值,所以F检验通过。
9、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一元线性相关关系。
2、人均收入是影响人均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比较11年与06年的数据,随
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均消费支出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并且增长
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3、如果我国要刺激内需,让它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那
么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10、实验总结
经济变量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计量模型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检验以发现建立后的模型十分具有准确性。
本次实验我们就一个被解释变量与一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简化了研究的复杂程度,明晰的阐述了两变量之间的关系。
对今后关于经济变量之间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