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理学新论_二_彭成

合集下载

中药毒理学与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与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主要研究药物 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而中 药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的
药效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都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 作用的科学,但侧重点不
同。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 交叉和互补,例如动物实
验、细胞实验等。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的研究结果为临床用药提 供依据,有助于提高药物
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 论治、多靶点作用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 :与现代医学相结 合,推动中药现代 化发展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范围
中药药理学在中 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药 物开发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健 康保健中的应用
中药毒理学与中 药药理学的关系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联系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毒性、 药效、药物药毒理学的起源:古代 中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
中药毒理学的发展:现代 医学对中药毒性的研究
中药毒理学的现状:国内 外对中药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 趋势和挑战
中药毒理学的应用范围
药物毒性研究:研究中药的毒 性作用,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 供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研究领域的拓展: 从传统中药扩展 到现代中药,从 单一药物扩展到 复方药物
研究深度的挖掘: 从药效学研究深 入到毒理学研究, 从细胞水平深入 到分子水平
研究合作的加强: 加强国内外合作, 共享研究成果, 推动中药毒理学 与药理学的发展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中药毒 理学与药理学 研究方法需要 不断创新和完
体外实验法
细胞培养:将中药成 分添加到细胞培养液
中,观察细胞反应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摘要: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而中药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可以说中药是中医的手段,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对中药的毒性的认知。

从历史角度,对中药毒性认识进行文献溯源,对中药毒性涵义与分级的传统与近代和现代认识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中药毒性的传统性与经验性、客观性、概念的整体性及一定的可控性观点,建议应结合中医药理论与实际,整合与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创中药毒性研究的新思路,对全面认识中药毒性、加强中药毒性研究、促进临床毒性中药的安全使用以及中药现代化、世界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药;毒性;认知;研究;展望Talking about Understanding on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has several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is the Chinesepeople's long struggle with the disease of extremely rich experience,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great contribution.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 can be said is the mea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basis for treatment of diseases.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sourc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 and experience, objectivity, the concept of integrity and certain controllability point on the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 an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and suggestion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CM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variety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thod, and create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study on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mote the safe use of clinical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world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toxicity; adverse reactions; research; Prospect1.中药毒性的历史1.1文献发展史我国对中药毒性的初步认识,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对药物的发现和认识,并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将其得以逐渐积累并流传后世。

成都中医药大学课程表

成都中医药大学课程表

2013年秋季学期硕士生课程表
公共课部分
开课时间:2013年9月9日至2014年元月10日执行18周开课地点:十二校/温江校区
开课时间:2013年9月9日至2014年元月10日执行18周开课地点:十二桥校区
开课时间:2013年9月9日至2014年元月10日执行18周开课地点:十二校校区
2013年秋季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表
针灸推拿学院承担的课程部分
开课时间:2013年9月9日至2014年元月10日执行18周开课地点:十二校校区
药学院承担的课程部分
开课时间:2013年9月9日至2014年元月10日执行18周开课地点:温江校区
民族医药学院承担的课程部分
开课时间:2013年9月9日至2014年元月10日执行18周开课地点:温江校区
人文社科学院承担的课程部分
开课时间:2013年9月9日至2014年元月10日执行18周开课地点:温江校区
开课时间:2013年9月9日至2014年元月10日执行18周开课地点:十二校校区
开课时间:2013年9月9日至2014年元月10日执行18周开课地点:十二校校区。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一、本文概述中药毒理学,作为中医药学与现代毒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将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中药的安全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明确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对中药毒性作用的深入研究,揭示中药毒性产生的机理,为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阐述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使用,提高中药的疗效,还能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接着,本文将介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包括中药毒性成分的分析、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将为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医药学的深入发展,中药毒理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提出中药毒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以期为中药毒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毒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科学,其基本概念涵盖了中药的毒性、中药毒性的形成、中药毒性的评价以及中药毒性的预防与控制等多个方面。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源于中药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成分,也可能由于药材的种植、采集、炮制、配伍等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性,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使用中药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其毒性作用。

中药毒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配伍方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

一、中药的基本作用“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通过扶正祛邪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除病邪,通过调节平衡来调整阴阳失调,调和气血运行,从而使正胜邪去,阴阳和合,气血盈畅,达到病去人安的目的。

(一)扶正祛邪“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1、扶正即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而产生扶正之功效。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虚证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补益药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或)特异性免疫功能,这是其扶正作用的药理基础之一,对于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如人参、黄芪、刺五加、灵芝、甘草、党参、枸杞子、熟地、鹿茸、天冬等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数;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当归、淫羊藿等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如冬虫夏草、白芍、白术、黄芪、女贞子、人参、当归、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参附汤等,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细胞免疫功能。

(2)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补益药能通过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影响免疫功能。

如人参、党参、黄芪、刺五加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淫羊藿、冬虫夏草、人参、黄芪、补骨脂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2、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中药作用的方式(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热证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亢,寒证患者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亢。

用附子、干姜(1:1)组成温阳药,党参、黄芪(1:1)组成补气药。

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证患者基础代谢偏高。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如羚羊角、牛黄、冰片、黄芩等多有抗惊厥、镇静等中枢抑制作用。

附子心脏毒效的多维评价和整合分析研究进展

附子心脏毒效的多维评价和整合分析研究进展

附子心脏毒效的多维评价和整合分析研究进展作者:谢晓芳彭成来源:《世界中医药》2017年第11期摘要附子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也是传统确有疗效有毒中药,心脏是其重要毒效靶器官,但毒-效相关性不甚明确。

本文在彭成教授提出的“中药‘毒与效’的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指导下,紧密围绕中药“品质制性效用”六大元素,以本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广泛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按附子的心脏“毒-效”物质基础-附子的心脏“毒-效”机制-附子对心脏的增效减毒原理3个层面综述研究现状,整合分析附子对心脏的毒效机制。

结果显示,附子中所含的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致心脏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附子的强心和保护心肌作用是附子总碱、附子水溶性生物碱、附子多糖及其他一些成分等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附子对心脏的毒机制和效机制在心肌细胞上存在相同靶点,主要包括细胞形态和功能、细胞膜稳定性、细胞内环境稳态、离子转运相关ATP酶和通道、细胞能量代谢;但又有各自的独有机制;可通过依法炮制、合理配伍、辨证用药、延长煎煮时间和控制剂量等多种手段控制附子的心脏毒性和发挥其强心、保护心肌作用。

关键词附子;心脏;毒-效;整合分析Abstract As a famous geo-authentic medicine distributed in Sichuan Province,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is also a traditionally toxic medicine with curative effect in clinic. Heart is the key target for both toxicity and efficacy of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oxicity and efficacy on heart remains unknow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search ide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integrated analysis between ‘toxicity and efficacy’ for Chinesem ateria medica” proposed by professor Peng Cheng, the article tightly focused on the six factors as “variety, quality, processing, property, efficacy,appl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oxicity-efficacy’ material basis, mechanism, and effect-enhancing and toxicity-reducing principle for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on heart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our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other relative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Cardiac toxicity-efficacy mechanism was integrated analyzed then. It was shown that diester-type alkaloids (DA) was material base for heart toxicity in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while total alkaloids (AD), water-soluble alkaloids (WA), polysaccharide and some other compounds in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were responsible for effects of cardiotonic and protecting myocardial cells. There were the same targets in myocardial cells for toxicity and efficacy of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such as cell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membrane stability, cellular environmental homeostasis, ion transport-related ATPase and channels, and energy metabolism. However, there was some respective mechanism for each other. Multi-means c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cardiac toxicity and enhance effects on heart for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including legal processing, reasonable compatibility, differentiation for use, extending time of decoction, dosage control.Key Words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Heart; Toxicity-efficacy; Integrated analysis。

中药毒理学新论(一)

中药毒理学新论(一)
[ 基金项 目] 国家 ‘ 十二五” 科技支撑计划 ( 2 0 1 0 B A E 0 0 4 0 6 ) ,国家9 7 3 计划 ( 2 0 1 2 C B7 2 3 5 0 2 ) [ 作者单位] 成都 中医药 大学药学 院 中药材标 准化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 中药 资源系统研 究与开发利用省部 共建国家重点实验 室
中药 毒理 学 是研 究 中药对 生 物 体有 害 效 应 、机 制 、安 全性 评 价 的科学 ,而有 毒 中药 的研 究 、评 价和 应 用 至 关重 要 。历 代 医 家 应用 有毒 中药 治疗 疑 难 重症 ,效 果显 著 。 怎么 发挥 中 医药对 有 毒 中药 传统 认 识 和 临床 实 践 的优 势 ,结 合 现 代毒 理 学 的研 究 成果 ,探 索有 毒 中药 的毒性 分 级 、安 全 性 评价 与 临 床合 理应 用 ,揭示 其 毒
划 、 国 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重 点项 目等2 0 余项 ; 发 表 论 文2 3 0 多篇 ,s c I 收 录5 0 余 篇 ,总 编 著 作 2 套2 9 部,
主编 学术专著 9 部 ;获 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 奖l 项 ( 负责人 ) ,四川省 科技进 步一 等 奖4 项 ( 负责人 )、
理学原理 ,不仅是中药毒理学形成的基础 ,而且将丰富现代毒理学的内容[ ” 。
l 中药 毒性分级
中医古籍 和 中药主 流 本草 中记 载 了许多 “ 毒药 ” 、“ 毒性” 、毒性 分 级 、有毒 中药 增效 减毒 等方 面 的理论 知识
和 临床 应 用实 践 。
中 医药 将 有 毒 中药 毒性 分 级 为 大 毒 、有 毒 、小 毒 等 ,如 素 问・ 五 常政 大 论 将 中药 毒 性 分 为 大毒 、常 毒 、小 毒 三 级 ,但 未 涉 及 具 体 药 物 ; 名 医 别 录 、 新 修 本 草 将 有 毒 药 物 分 大 毒 、有 毒 、小 毒 三 级 , 日华 子本 草 、 本草 纲 目 则 分 大 毒 、有 毒 、小 毒 、微 毒 四级 ;近 代 中药 著作 大 多按 大 毒 、有 毒 、小 毒 三 级 标 注 药 物 毒性 ,2 0 1 0 年 版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药典 ( 一部 ) 收 载 的有 毒 中药 材 8 2 种 ,其 中大 毒 中药 1 0 种 ;有 毒 中药4 2 种 ;小毒 中药3 O 种。 历 代 本 草 对 中药 毒 性 分 级 ,主 要 是 根 据 服 药 后 的 中毒 症 状 来 判 别 。 中毒症 状 严 重 ,容 易 造 成 死 亡 的 药 物 ,一 般定 为 大毒 如 乌 头 ,其 汁煎 之 ,名 射 罔 , 证 类本 草 》 引 陈藏器 云 :“ 主瘘 疮 … …新伤 肉破 ,即不 可 涂 ,立 杀人 。亦如 杀 走兽 ,傅 箭镞 射 之 ,十 步倒 也 。” 中毒症状 较 为 严重 ,亦能 致死 的 药物 ,一 般定 为有 毒 。

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

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

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一、前言中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疗效,但中药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毒性较大、治疗难度较高的药物。

因此,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包括毒性评价方法、药理机制等方面,以便广大中药研究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毒性评价方法1. 急性毒性评价急性毒性是指受试动物在接触大剂量药物后,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内)出现的致死结果或其他严重的生理、病理反应。

应用急性毒性评价方法旨在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安全性依据,包括中毒症状(如会阴痉挛、震颤、呼吸困难等)、致死剂量(LD50)等。

2. 慢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方法着重考虑长期内药物使用量或给药周期及其对组织、器官的影响,主要测定药物对肝、肾、神经和血液系统等的异物质毒性,包括长期用药后引起某些疾病模型的发生率、特异性毒性症状乃至对机体各生理系统的损害情况等。

三、药理机制1. 毒性相关因素中药毒性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药物化学结构的特征、生物转化、药物的组织分布,加之其它体质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状态、遗传背景等。

2. 毒性机制分析毒性并非简单的破坏,而是与针对细胞、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

通俗地讲,就是毒性作用是通过药物与机体关键物质作用发生的。

3. 毒性评价方法毒性的评价有很多种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小鼠、大鼠、狗等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等。

由于动物试验的权威性较高,广泛应用于毒性药物筛选。

四、典型中药的毒性研究1. 三七:三七具有止血和降脂的功效,但其中的三七毒素却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物质,具有大量服用后会造成伤害、甚至死亡的危险,应注意用量和服用方法以及及时监测。

2. 迷迭香:迷迭香既是一种中药,也是常见的调味料。

但有证据表明,长期接触大量迷迭香和其制剂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和生殖系统毒性。

3. 当归:当归是中国传统的中药之一,在使用该药时需要注意其毒性,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过敏、胃肠症状、肝脏损害等问题。

中药毒理学的构建与内涵

中药毒理学的构建与内涵

中药与临床Phar m acy a nd C l i ni cs of C hi nes e M at er i a M edi ca2013;4(1)1名家论坛中药毒理学的构建与内涵彭成【专家介绍】彭成,男,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先后负责国家“97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30多篇,S CI收录43余篇,总编著作2套29部,主编学术专著9部;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负责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负责人)、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l项(负责人)。

提出“方病证、药病证、有效部位与病证、有效成分与病证”的中药创新药物发现模式,筛选创新药物,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提出中医药动物实验的技术,创制病证模型,建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以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方法,组建“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系统研究和开发道地药材,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

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的资助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国医药出版社的支持下,建立了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安全性评价模式,主编了新世纪创新教材《中药毒理学》;作为学科带头人,正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毒理学”重点学科。

本文对中药毒理学的形成、发展和科学内涵进行了论述,以期对中药毒理学学科构建和科学内涵揭示提供思路。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26X(2013)01—001.04中药毒理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和现代毒理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属于新兴交叉学科,涉及中药学、中医学、毒理学、生态学、环境保护等学科领域,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也是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毒理学重点

中药毒理学重点

总论1、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属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的科学。

简言之,中药毒理学是研究有毒中药与有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描述毒理学(主要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 ②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③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中药毒理学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①毒性成分复杂②毒性表现多样③毒性可以控制5、中药毒性分级: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反应程度和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等。

6、大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闹羊花、红粉、斑蝥、信士等。

7、有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洋金华、常山、商陆、干漆、土荆皮、蜈蚣、全蝎、蕲蛇、蟾酥、朱砂、硫磺、雄黄、轻粉、罂粟壳等。

8、小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吴茱萸、苦杏仁、草乌叶、重楼、蛇床子、绵马贯众、大皂角、翼首草等。

9、中药毒性类型有:a.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附子总生物碱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附子总生物碱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附子总生物碱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作者:陶长戈李文军彭成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3期摘要:目的:研究口服附子总生物碱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方法:口服给予大鼠附子总生物碱后,断尾取血,采用甲醇沉淀冷冻干燥法处理血浆样品。

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检测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血药浓度。

药时数据用中国药理学会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

结果:本实验建立的用于检测大鼠血浆的HPLC-MS/MS分析方法,其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稳定性好,能很好的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

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药动学曲线经拟合均符合口服给药的二室模型。

乌头碱主要药动参数:,,AUC=86.558±9.462mg•L-1•min-1,,-1。

新乌头碱主要药动参数:,±684.891min,AUC=297.212±74.642ng•mL-1•min,,-1。

次乌头碱主要药动参数:,,AUC=241.206±9.147ng•mL-1•min,,-1。

结论:灌胃给予附子总生物碱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符合口服二室模型。

关键词:附子;附子总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HPLC-MS/MS;毒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49-04乌头类有毒中药如川乌、草乌、附子等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有毒中药。

已有研究表明乌头类有毒中药具有强心[1~5]、抗休克[6]、抗心律失常[7]、抗炎镇痛[8~9]、致心律失常[10]抑制呼吸中枢、兴奋迷走中枢等作用,乌头碱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既是乌头、附子中的主要有毒成分,也是发挥部分药效的主要有效成分。

近年来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毒理学研究越来越深入,如已有文献报道了乌头碱对结肠间质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大鼠胚胎等的影响机制[11~13],但体内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

附子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附子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附子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潘校琦;彭成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7(012)011
【摘要】传统中药的安全性是指导其临床应用的坚实基础.附子为“百药之长”,具有多种功效,但对机体也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毒性.附子以酯型生物碱为主要毒性物质基础,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毒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离子通道、神经递质、信号转导和能量代谢等.为提高附子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降低神经不良反应,本文基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从附子毒性物质基础、神经毒作用靶器官和神经毒作用机制3个方面具体阐述附子神经毒性的研究现状.
【总页数】5页(P2551-2554,2562)
【作者】潘校琦;彭成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6111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1
【相关文献】
1.附子毒性研究进展 [J], 赵欢;杨巧芳;李梦茜
2.附子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神经毒性的“时-毒”关系研究 [J], 王懿;孙蓉
3.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心肌细胞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李文[1];傅超美[1];傅舒
[1]
4.盐附子对小鼠的急性神经毒性作用 [J], 王冲;严光焰;何晓娟;王莉;李宏霞
5.附子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对代谢酶的影响及心肌毒性研究进展 [J], 孙燕;王雨;刘京华;王斯维;王小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
---预先采用遗传毒理学试验来筛检易感个体
---根据个体的遗传性状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3、管理毒理学
•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 诸实施.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等进入市场足够安 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决定一种药品或其他化学物是否许可按规定 的使用目的生产上市,以及生产销售后是否存在 一定的危险性 药品、食品和化妆品法,农药杀虫剂、杀真菌 剂和灭鼠剂法,有害物质控制法和环境资源保护 法等 大气、职业环境和饮用水中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易感性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bility):是关于
个体对中药及其成分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 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中药及其成分产 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正常人群

剂量 图2-4 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对有毒中药的剂量-反应关系
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 目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生物学标志:是指中药及其成分通过生物 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中药或 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 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 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 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中药成分、其代 谢物或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 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中药的信息。包括 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
1、机体对中药的负荷增加(量及分布量) 2、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改变 3、亚临床改变 4、临床中毒 损害作用(毒效应) 5、甚至死亡 (三致)
三、中药毒性作用分类
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immediate toxic effect:一次接触后短时间内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合理配伍
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人参: --能减少酯性生物碱,降低毒性,增加疗效
5.掌握煎服方法
生附子 、白附片、黑顺片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 --与酯性生物碱和总碱的含量成正相关
§3
一、毒理学实验
中药毒理学研究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1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短期(最长到14天) 内观察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状况 目的:√初步估计毒性大小 √提供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及可能死亡原因的信息 √提示在后续试验中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信息 √为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及监测提供依据 √减少试验中的风险 方法:LD50法、最大耐受量法和最大给药量
常用动物: 大鼠、犬、家兔和豚鼠,特别需要也可用猴
组别: 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和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必要时还需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阳性对照组 给药途径: 一般要求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 剂量设计: 高剂量:使动物出现明显毒性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 个别动物出现死亡 中剂量:使动物出现轻微的或中等程度的毒性反应 且其剂量在高、低剂量之间并与二者成倍 数关系 低剂量:应高于药效学试验的最佳有效剂量且动物 不出现毒性反应的原则
一、毒性成分复杂 1.生物碱类 ★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等 乌头碱内服0.2mg即可中毒,2~5mg即可致死 原因:√使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
√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室颤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黄樟醚、马兜铃酸、斑蝥素等过量长期应用,
可增加致癌率
√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马兜铃酸等有致突

中药毒理学新论(二)

中药毒理学新论(二)
种 药物 按 产地 分 十 三道 集 中论 述 ,强调 道地 产 区与 中药 质 量 、药 性 、效 用 的直 接 关系 。现代 研究 也证 明 ,同
种 中药材 ,由于产地不同,质量有差异、毒性有区别。如 :吴茱萸为芸香科 ( R u t a c e a e )植物吴茱 ̄E u o d i a r u t a e ; c a r p 口f J u s s . 1 B e n t h . 、石 虎E u o d i a r u t a e c a r p a( J u s s . ) B e n t h . v a r . o f i f c i n a l i s ( Do d e ) Hu a n g . 或疏毛 吴茱萸 点 ? u o d i a r u t a ! e c a r J p f J u s s . ) B e n t h . v a r . b o d i n i e r i ( D o d e ) H u a n g .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列为 中品,有
中药与 临床
P h a r ma c ya n dC l i n i c s o fC h i n e s e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2 o 1 4 ; 5 ( 2 )

. 1・
名 家论 坛 ・
中药毒理 学新 论 ( 二)
彭 成
【 专家介绍】 彭成 , 男,博士 ,成都 中医药大学副校 长,国家级重点 学科 中药学学科 带头人 ,中 药资源 系统研 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 国家重点 实验室培 育基地主任 。先后 负责 国家‘ ' 9 7 3 ” 、 国家支撑 计
1 . 1 品种 中药 来 源 广 泛 、 品种 繁 多 、成 分 复 杂 , 同一 药名 ,基 源 不 同 ,物质 基 础 有 别 ,药 物 的毒 性 差 异 明显 。

基于毒效整合分析的附子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基于毒效整合分析的附子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基于毒效整合分析的附子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李芸霞;彭成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7(012)011
【摘要】中药成分复杂,大多数中药药效的发挥需要在经胃肠道吸收进入到体内与靶点相互作用后发生.而中药的品种、炮制、剂量、配伍等因素均会影响到药物的体内过程.研究中药在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对于其毒效研究至关重要.课题组将药动学应用于中药减毒增效研究中,并探索了中药药动学/药效学整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总页数】6页(P2579-2584)
【作者】李芸霞;彭成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
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都,61113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1
【相关文献】
1.中药附子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思路与实践 [J], 彭成
2.基于“毒-效整合分析思路”探讨有毒中药附子的物质基础 [J], 熊亮;彭成;缪璐琳;何育霖;蒙春旺;苏海国
3.附子心脏毒效的多维评价和整合分析研究进展 [J], 谢晓芳;彭成
4.口服西他沙星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动学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J], 武晓捷;郭燕;叶信予;吴培澄;朱德妹;范亚新;张菁;郁继诚;曹国英;郭蓓宁;陈渊成;吴菊芳;施耀国
5.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领域 [J], 姚丽梅;朱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毒理学学科建设思路与实践

中药毒理学学科建设思路与实践

中药毒理学学科建设思路与实践
饶朝龙;曾南;彭成
【期刊名称】《中药与临床》
【年(卷),期】2013(004)001
【摘要】中药毒理学学科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基于学科建设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措施,包括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凝练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积极推进基地与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和开展高效的科学研究等,以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3页(P58-59,63)
【作者】饶朝龙;曾南;彭成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学科建设中资源优势的整合与研究方向的确定--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科建设思路与实践 [J], 韩有志;郭晋平
2.中药毒理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实践 [J], 陈艳芬;杨超燕;贾真;蔡雄;聂克;霍务贞;吴燕红
3.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药毒理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J], 李玉梅;王楚盈;张亚杰;鲍慧玮;李丽静;韩冬
4.我国重点行业性大学的使命与学科发展——兼论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科建设思路和实践 [J], 尹伟伦
5.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科建设思路与方法培训交流会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中药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中药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郭素华;廖华军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06(18)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药现代化的含义和研究内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开发途径和方法、存在的问题、突破口和关键点的探讨,在中药研究思路上有所帮助.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郭素华;廖华军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福州,350003;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福
州,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4
【相关文献】
1.推进中药毒效整合分析研究,促进中药“毒”“效”研究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访中药毒理学开创者,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教授 [J],
2.中药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方泰惠教授谈中药现代化对中药研究及人才培养的影响 [J], 李海涛
3.试论中药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创新--由中药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的中药管理[J], 李天泉
4.加强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中药化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 洪净;王跃生;巢志茂;边宝林
5.再谈中药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J], 贺兰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毒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中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毒性反应。

中药使用后,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出现毒性反应,以及毒性的大小,主要与药物的毒性、机体的状态和临床是否合理应用有关[2]。

本文在中药毒性分级、中药毒性类型、中药毒性安全性评价论述的基础上[1],对中药毒性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合理应用进行了深入论述,以期阐明中药毒理学的思维原理。

1 药物因素药物因素是影响中药毒性的首要因素,药物因素的核心是药物的质量。

中药的质量主要与中药的品种、产地、炮制、制剂等相关,对中药毒性和毒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1.1 品种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同一药名,基源不同,物质基础有别,药物的毒性差异明显。

如:白附子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谓其“生蜀郡,三月采”。

一般认为白附子是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燥块茎,商品名“禹白附”;也有认为白附子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év1.) Ralp .的干燥块根,商品习称“关白附”。

而关白附含有乌头类双酯性生物碱,毒性很大。

再如:木通原名通草,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药性论》始称之为木通。

《本草图经》所载通草,包括木通、三叶木通或其变种白木通,《本草品汇精要》以木通为正名,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提出山木通、小木通、大木通等,为毛茛科木通。

马兜铃科关木通历代本草未见其描述,是近代的新兴品种。

1963年版《中国药典》同时收录了木通科木通属五叶木通、毛茛科铁线莲属川木通和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关木通,但以后各版药典则将木通科木通属五叶木通删去,仅收录了川木通和关木通。

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肾脏毒性明显,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不再收录。

1.2 产地早在《诗经》中就有“山有枢,隰有榆”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强调“道地”(产地)的重要性,《神农本草经集注》指出60多种中药材何地、何种土壤生长者良,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有“药出州土”篇,首次把519种药物按产地分十三道集中论述,强调道地产区与中药质量、药性、效用的直接关系。

现代研究也证明,同一种中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有差异、毒性有区别。

如:吴茱萸为芸香科(Rutaceae )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 fi 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名家论坛・彭 成中药毒理学新论(二)【专家介绍】彭成,男,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先后负责国家“97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30多篇,SCI 收录50余篇,总编著作2套29部,主编学术专著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负责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负责人)、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负责人)。

提出中医药动物实验的技术,创制病证模型,建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以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方法,组建“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系统研究和开发道地药材,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

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的资助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国医药出版社的支持下,建立了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安全性评价模式,主编了新世纪创新教材《中药毒理学》;作为学科带头人,正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毒理学”重点学科。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0BAE00406;国家973计划2012CB723502[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611137小毒。

《神农本草经》以道地(吴地)命名,陈藏器曰:“茱萸南北皆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茱萸之名也”。

吴茱萸为多基源、多道地临床常用中药,贵州、重庆、四川地区为吴茱萸药材生产的最适宜区,湖南为石虎药材生产的最适宜区,贵州为疏毛茱萸生产的最适宜区。

经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单位,对3个基源(吴茱萸、石虎、疏毛吴茱萸)与重庆、贵州、湖南九个产地吴茱萸的急性毒性和肝靶器官毒性研究发现,吴茱萸3个基源之间无明显毒性差异,但毒性大小与产地相关,湖南黄雷、凉伞产石虎毒性较小。

1.3 炮制炮制是中医药独具特色的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尤其对毒性中药的加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经净选、加热、水浸或酒、醋、药汁等辅料处理,使毒性中药的有效成分易于转化或溶出,有毒成分明显减小,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如大毒中药附子、川乌、草乌所含乌头碱,为剧毒成分的双酯性生物碱,经过蒸煮炮制后,可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使其双酯性生物碱水解成为单酯性生物碱或无酯键的乌头原碱,使毒性大大降低[3]。

又如,马钱子所含生物碱,能使人惊厥,甚至因惊厥而死亡,经砂炒后,马钱子生物碱明显降低;巴豆所含巴豆油,是峻泻的毒性成分,经过去油制霜后,降低其毒性成分的含量。

再如,斑蝥、红娘子所含斑蝥素,能刺激粘膜而引起中毒,经加辅料米炒后,可破坏其毒性成分;半夏、白附子、天南星的毒性,经加辅料白矾、生姜制后,能消除或降低。

但不依法炮制,也将增加毒性。

如雄黄入药,传统只需研细或水飞,忌用火煅,火煅后会生成三氧化二砷(As2O3即砒霜),毒性大大增强,固有“雄黄见火毒如砒”之说。

1.4 制剂制剂与剂型是影响药物毒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既能降低有毒中药的毒性,又能增加药物的毒性。

如,细辛为常用中药,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认为无毒,列为上品;《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则认为细辛末使用不可过钱,否则导致通气闷塞,乃至死亡。

在中医药界中逐渐形成了“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古训。

但历史上使用的细辛包括了细辛属的多种植物,其主流品种为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

前二种习称“辽细辛”或“北细辛”,后者为华细辛。

细辛的药效与毒性,主要与细辛挥发油相关。

现代研究发现,细辛所有品种均存在甲基丁香酚、黄樟醚,榄香素这三种成分。

甲基丁香酚为细辛的有效成分,占挥发油的60%,起到镇咳、祛痰、止痛的作用;细辛的毒性成分主要为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物质,有呼吸麻痹作用,可致多种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亡。

辽细辛所含细辛挥发油和黄樟醚较华细辛高,毒性也较大;有毒成分黄樟醚较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易挥发,经煎煮30min后,黄樟醚仅有原药材含量的2%,此浓度已不足产生毒性。

故细辛入散剂毒性较大,不可过钱,入煎剂安全。

又如,注射剂,特别是静脉注射剂,注射后,药物几乎100%能直接进入全身循环,所以毒性比口服剂的毒性大。

2 机体因素有毒中药必须到达机体的靶部位,并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才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的大小、毒性反应量和(或)质的差异,与机体的物种差异、个体差异和机体状态有密切关系。

2.1 物种差异不同动物物种在遗传物质、解剖形态、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过程均有差异,相同剂量及接触条件的有毒中药作用于不同人群和动物物种,毒性反应有很大的差异。

如,人对生物碱的敏感性比动物高100~450倍。

同时,没有一种动物对任何毒物都敏感,但实验动物中一般总存在对某一种毒物的敏感性与人较接近的种属。

如,吗啡对狗产生麻醉作用,但引起猫出现剧烈的不安和痉挛,而人的反应与狗相似。

苯胺在猪、狗体内转化为毒性较强的邻氨基苯酚,在兔体内则生成毒性较低的对氨基苯酚。

而苯引起兔的血象改变与人相似,即白细胞减少和造血组织增生过盛。

2.2 个体差异患者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对有毒中药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有所不同。

如,《类经》有“人有能胜毒者,有不能胜毒者”的描述,《灵枢》有“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的论述。

一般认为,青壮年及高大、肥胖、强壮的人耐毒性强,小孩、老人及矮小、瘦弱的人耐毒性较差;长期接触有毒中药的人群,耐毒性较强。

如,《金匮要略》在大乌头煎的服法中提出:“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

又如,在四川栽培附子的地区,有冬季食用附子的习惯,对附子生物碱的耐受性比一般人强,服用超过常用量的附子亦不出现毒性反应。

另外,不同性别、年龄、体质的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和反应性不同。

如雷公藤对生殖系统有损害,可导致男子精子密度下降和活动能力减弱,部分患者性功能减退,女子月经不调、闭经。

小儿、老人、妊妇、乳母等特殊人群,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不良反应,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应防止蓄积中毒。

2.3 机体状态机体处于健康、亚健康、疾病或超敏反应的不同状态,对有毒中药的毒性反应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亚健康或疾病状态往往会加剧或加速有毒中药毒性反应的出现。

如,肝肾疾病,影响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P450含量下降、活性降低,毒性物质排泄的半衰期延长,毒性反应的强度增加、周期延长。

但按中医药理论和实践,针对疾病的状态,对证使用有毒中药,在有效剂量和疗程内,将发挥治疗作用,不产生毒性反应;而超剂量超疗程使用有毒中药,将加剧或加速毒性反应。

免疫状态不同,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水平,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如,蟾蜍、苍耳子等可引起剥脱性皮炎;花粉等可引起湿疹皮炎样药疹;毛冬青、双黄连注射剂等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

3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中药,要树立“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正确态度,要充分重视中药毒性的普遍性,应消除中药无毒的概念,高度重视中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临床使用有毒中药时,特别是大毒中药,不能畏首畏尾,随意降低剂量以求安全,忽视疗效,以致疗效不佳或毫无疗效,控制不住病势,导致病情恶化。

在具体用药时,应做到依法应用、辨证使用、合理配伍、掌握剂量、控制疗程、用法恰当、中西合用,以及中毒救治等合理措施,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反应,在充分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疗效。

应遵循《素问•五常政大论》的用药原则:“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应遵守《神农本草经》提出的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的原则,“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应杜绝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