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孤独症和多动症

合集下载

(055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概要(可编辑修改word版)

(055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概要(可编辑修改word版)

(055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第一部分说明本教学大纲是依据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等有关规定而制定。

一、本课程达到的目的、任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教学是为了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回归主流”的国际化趋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念,弄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普通学前教育环境中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正确、恰当地分析学前教育机构中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提高学前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一)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

(二)本课程主要阐述在学前期常见的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需要及其教育,分为基本原理、各类特殊儿童特点及教育、常见的特殊教育手段和学前一体化教育四部分。

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和了解两类,在每章的“目的要求”中分别加以了注明,供教学时参考。

三、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二)课后留有思考题,请尽量联系现实教育实践进行思考。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计40 学时,其中教师授课20 个学时,其余学时由学生自修。

学期期末考试。

评价由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方式用论文及笔试闭卷。

比例为20%、80%。

评定学期成绩结合平时得出综合成绩为该门课成绩。

五、学习时数分配第二部分复习大纲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二)了解国内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学习重难点(一)学前特殊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概念;(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学前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教育

第九章学前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教育
心理动力学观点:
母亲以退缩、拒绝、敌意的态度对待婴幼儿 反应,孤独行为正是婴幼儿适应这种冷漠无 情环境的一种方式。
治疗方法: 建立一种环境,婴幼儿不需以自闭行为向 其父母表示敌意,治疗者完全接受理解婴 幼儿,如果婴幼儿最终看到环境不是敌意 的,其行为便可能有所改变。
五、孤独症的病程及其预后
(一)孤独症的病程:
( 8 )不合作,对抗,不服从;
( 9 )发脾气时自我虐待,如拉头发、揪皮肤、 撞头等;
(二)在学前期与学龄初期的行为表现:
( 1 )注意障碍。
患儿注意力难以集中,干什么事情总是半 途而废,即使是愉游戏也不例外。
( 2 )活动过度。
(三)流行率
婴儿孤独症的患病率很低,一般认为约万分 之四至五左右。
据此推算,我国约有数十万孤独症婴幼儿。
孤独症男女性别差异较大,普遍现象为男孩
高于女孩 3 一 6 倍,而且多发生在第一胎。
(四)孤独症的可教性
孤独症婴幼儿虽然有严重的发育障碍,但 他们仍有相当的发展潜力,是可以教育的。
若要他们的潜力有发展的可能性,就必须使 他们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里所说的“教育” 是指针对孤独症婴幼儿障碍特点的特殊教育 训练。
攻击行为、冲动、活动量较多、自伤行为的可 使用卡马西平、纳屈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一刻不停,可试用中枢
(二)孤独症婴幼儿的训练 1 .行为矫正
目的:减少病态行为,增加社会化行为, 学会一些社会适应能力。
矫正技术:
( 1 )暂停强化法,指当一种不适当的行为 出现时,就把他从强化物旁边移开一段时 间,或把强化物移开一段时间。
➢ 行为模式: 强调亲子相互作用和行为管理的原则与技术。
5 .社会参与训练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名词解释: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的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锁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

超常儿童:自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超常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听觉障碍: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它是一种总称,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疾病,其中分为聋和重听两类。

病弱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

脑瘫: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受到损伤而致的神经症候。

哮喘:哮喘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

智力落后: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等。

-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适应行为的缺陷。

智力落后儿童:是指那些在发育期内,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

个别化教育:是指根据不同智力落后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订个别教育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量力性原则:是指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与训练,要根据其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适时、适度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发展其智力、体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整合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干预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形式、方法上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反复性原则:是指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的教育训练,要经常性地、反复地进行,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1. 社交退缩行为的概念 学前儿童的社交退缩是指学前儿童主动脱离同伴群体和 不与同伴交往,被同伴排斥和拒绝,并在熟悉的环境下出现 的长时间的独处行为。与同伴互动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情 绪、认知和道德发展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2. 社交退缩行为的类型 学前儿童社交退缩行为主要分以下三种类型。 (1) 安静孤独型。 安静孤独型又称主动退缩型,表现为在同伴环境中学前 儿童独自游戏或独自进行探究活动的行为。 (2) 沉默寡言型。 沉默寡言型又称为害羞型,表现为跨情境的旁观和无所 事事的行为。 (3) 活跃孤独型。 活跃孤独型又称被动退缩型,表现为同伴在场时学前儿 童独自一人频繁地喧闹、重复、多动及夸张的戏剧性表演。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2) 以行为的表现形式分类 在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方面,研究者将其划分为主动 攻击、被动攻击和间接攻击。 (1) 主动攻击:由攻击性行为者在未受刺激的情况下主 动发起,主要表现为获取物品、欺负或控制同伴等。 (2) 被动攻击:受到他人攻击或刺激后做出的反应,主 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控等。 (3) 间接攻击:无明显的身体接触,通常在攻击者和受 害者之间具有某种媒介。此种类型很少发生在学前期。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 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2) 学前儿童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 攻击。 (3)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 攻击转化的趋势。 (4)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2. 心理性问题行为 学前儿童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是由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 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如表 10-1 所示。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的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个别差异:是指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中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特殊需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性不利: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补尝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尝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全机发展的教育,含载了促进儿童语言,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艺术表现和运动技能等各种要素的支持性、教育性环境;早期干预:是指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回归主流:是指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幼儿交往,为顺利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作准备;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这就打破了原有的按照残疾分类给特殊儿童巾标签的做法,也扩展了特殊教育的范围,同时让人们从教育的角度而不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虑教育计划的制定;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和创造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为一种或多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行为;盲: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以下至于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为盲;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之前时为低视力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陨伤、它是一种总称,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其中分为聋和重听;视敏度:视力敏度代表一个人看清眼前某一距离以外事物的视力程度;视野:指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定向行走:是儿童借助于视觉以外的感觉,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及和其他物体间的关系,从一处移动到别一处的活动;表象指导法:对每一个事物的教学都应结合实物或模型,使儿童得到直接的印象,从不同侧面了解该事物所具备的各种特征;通过加强对这些事物的记忆,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经常提取头脑中的形象,从而巩固记忆;实践法:49试误法:是指通过尝试错误,可以学到更为牢固的知识;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智力:智商:是指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CA×100社会适应能力:也称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在某一具体环境中生存,所必需的能力的行为表现;个别教育计划:也称个别教育方案,是针对第一个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教育计划;任务分解法:是根据儿童的可接受水平,把特定的任务分解为尽可能小的知识或动作单元,并按从简到繁的层次加以安排,然后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教起,直至完成所有内容;常模: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标准;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流畅度异常:是指说话急促不清,延长或语音重复,造成首音难发、连发、语音重复延长或中断的现象,俗称口吃;发声异常:是指音质、音调、音量及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现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低于正常儿童;语义异常:指不能正确表达或理解词的含义;语法异常:指语言的句型,结构等不符合语法;语用异常:指语言不符合交际环境或措辞不当;语汇异常指词汇缺少或贫乏;孤独症儿童: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社会化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上存在着质的障碍;交流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中存在着质的障碍;想像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的活动兴趣和范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概念: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状表现;超常儿童:智力型超常儿童:163页领导型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型超常儿童: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游戏治疗的实施办法: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游戏环境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准备期工作:是指进入游戏治疗室之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和鉴别有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工作;与教师的沟通,游戏治疗室的准备和治疗者角色定位等语言矫治:为帮助语言异常儿童克服障碍,促使他们的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老师和专业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这就是语言矫治;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个别化教育方案:不同的障碍类,儿童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语言矫治时需要因为而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对语言矫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弥补儿童语言经验不足,促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和运用语言,并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等方面共同发展;全面交流法:语言属于符号的一种;符号活动之意义的产生、传达、和阐释的过程除语言符号外,还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符号、医学符号、动作符号乃至嗅觉符号、触觉交流等,各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共性,其他符号的学习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全面交流法”多重刺激法:根据感官代尝作用,如触觉可以代替听觉,强调同时使用多种手段,同时给予儿童多重刺激,以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效果;日常交往法: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目标,这就是我们在学前语言矫治中所使用的日常交往法;自然情境法:自然情境法的使用要点是,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矫治中尽量使用真实物体与真实情境,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及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语言;游戏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行为矫正:条件反射:应答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条件反射;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仅呈现出条件刺激物,不给予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纳金提出的,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正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扬、拥抱、点头、微笑、温情的轻拍等;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隔离: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代币制: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塑造: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的程序,从而使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的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辅导(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辅导(2)

《学前特殊⼉童教育》教学辅导(2)对象论教学⽬标:⽬标:教学1.形成概念:视觉障碍的定义;听觉障碍的定义;病弱⼉童的定义;智⼒的定义;学前⼉童语⾔障碍的定义;孤独症定义;多动症的定义。

2.领会:视觉障碍的评估与鉴定;听觉障碍对⼉童早期的影响;肢体残疾的分类标准;学前⼉童语⾔障碍的类型。

3.应⽤:视觉障碍的教育;常见的肢体障碍及教育⼲预;视觉障碍的听⼒检测;智⼒测验的分类及标准;⼴泛性发育障碍⼉童的辨别与诊断。

4.综合:听觉障碍⼉童的教育内容和⽅法;智⼒落后⼉童的教育;智⼒超常⼉童的教育;学前⼉童语⾔障碍的教育⽅法;⼴泛性发育障碍⼉童的教育⽅法。

教学重点:学前⼉童⽣理发展障碍⼉童、学前智⼒异常⼉童、学前⼉童语⾔发展障碍、学前⼴泛性发展障碍⼉童的特征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前⼉童⽣理发展障碍⼉童、学前智⼒异常⼉童、学前⼉童语⾔发展障碍、学前⼴泛性发展障碍⼉童的辨别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导⼊:琳琳,现在3岁半了,居住在上海。

她是个顺产、⾜⽉的新⽣⼉,但在她出⽣后第⼆天就没有通过新⽣⼉听⼒筛查,出⽣后42天的复查依然没有通过。

经过三个⽉后的ABR、ASSR、内⽿CT扫描、⽿声发射等详细的医学诊断,琳琳被确诊为听觉损伤程度为90(左⽿)和100(右⽿)的先天神经性⽿聋患⼉。

由于没有家族遗传史,她的妈妈怀孕时没有⽤过药物,也没有受过辐射,所以琳琳的病因⾄今不明。

提出中⼼问题1.学前特殊⼉童产⽣听觉障碍的原因有哪些?2.对听觉障碍⼉童鉴别有哪些⽅法?(展⽰论证新知)PPT:听觉障碍的原因:主要可分为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种。

后天因素:1.怀孕时有害因素2.围产期有害因素3.后天疾患PPT:听觉障碍度对⼉童早期发展的影响听觉障碍⼉童的第⼀性障碍是听觉障碍,第⼆性障碍是语⾔障碍,第三性障碍时⼼理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以及智⼒障碍等。

PPT:听觉障碍的鉴别(⼀)听⼒筛查法(⼆)专业测听⽅法1.反射测听法2.受激反应测听法3.纯⾳测听法(尝试应⽤练习)⼀、填空题1.听觉障碍是指________或________受损,导致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和语⾔的声⾳。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分类,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学前视觉发展障碍概述‎学前儿童的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原因造成。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存在的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盲与低视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确定为: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时,为‎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下至无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即为盲。

)●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特点是视觉丧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机械记忆力强,想象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很大;语言与形象经常脱离,思维时概‎念的形象往往不清;性格问题较多,有超自尊‎现象;动作发展方面,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对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多感官协同‎、自然性、安全性、全面性、持久性等原则;‎特殊教育内容包括感知技能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及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特殊教育方法包括‎综合多种感官法、表象指导法、愉快学习法、‎试误法、及时反馈法、实践法等。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1言语和语言发展。

‎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力受损儿童语言障碍很明显。

‎2认知与思维。

有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迟滞‎,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将感知和思维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

3 社会化发展。

听觉‎障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退缩、自我封闭等。

学前孤独症和多动症

学前孤独症和多动症

3.我国第一次对孤独症进行研究的学者是陶国泰教 授。他于1982年首次报告了孤独症4例。 4.1993年我国在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孤独症研究 教育所-----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开始了探索如何教 育训练孤独症患者的新途径。
(二) 孤独症的定义、流行率和起病年龄
1.孤独症定义
婴儿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36个月前,以严重
孤独症婴幼儿的训练主要包括行为矫正、语言训练、 1.行为矫正
(1)暂停强化法 (4)塑造
教育训练、家庭参与训练、社会参与训练等等。
(2)惩罚
(3)强化正当行为
(5)链条法
(6)放松疗法 (7)游戏疗法
2.语言训练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婴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
对孤独症进行语言教育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康复任
学前期与学龄初期,多动症儿童的主要行为表现有: 1.注意障碍
2.活动过多
3.感知觉障碍
4.情绪和行为障碍 5.社会适应不良 6.学习困难
三、鉴别 四、教育与矫治 (一)行为治疗
1.阳性强化法 2.惩罚法 3.消退法 4.矫枉过正法。
(二)认知-行为治疗
(三)药物治疗
(四)心理治疗
以上是实施教育的第一个步骤!
4.发生率
多动症一般在7岁以前就表现出来,典型年龄3岁左 右,8-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 美国精神医学会以其诊断标准估计多动症儿童的出现 率为3%-5%。多动症儿童的出现会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 异,男女比例约为4:1-9:1.
5.发病原因
从生理角度来看,(1)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 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不能及时传递而造成的一 种病态。脑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 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地抑制活动,使患儿动作增加。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 服药后,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使患儿动作减少,因此,多动症患儿必须服药。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异常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异常问题

• 结果,这组儿童在上小学后,经常打架。另一组儿童则 不同,在幼儿园时,老师基本上不干涉一般的打架行为 ,让孩子之问有适度的冲突。结果,上学后,这组儿童 却不怎么打架了。
• 说明孩子有些情绪需要通过攻击行为来渲泄,如果一味 地压抑它,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长的 一定阶段.适度的打闹是一种正常的发泄行为,不一定 要压制。
(二)遗尿症
原因:1、器质性问题 2、缺少排尿训练 3、精神刺激
(三)口吃
症状:1、发音重复 2、节律异常 3、语言表达不流畅 4、学前期是高峰期 5、伴有机能反应
(三)口吃
原因:1、生理原因,器质性问题 2、心理原因,压力 3、模仿 4、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
步消退
(四)攻击行为
症状: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结果,这组儿童在上小学后,经常打架。另一组儿童 则不同,在幼儿园时,老师基本上不干涉一般的打架 行为,让孩子之问有适度的冲突。结果,上学后,这 组儿童却不怎么打架了。
说明孩子有些情绪需要通过攻击行为来渲泄,如果一 味地压抑它,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 长的一定阶段.适度的打闹是一种正常的发泄行为, 不一定要压制。
• 曾有一个家庭有一对双胞胎,母亲性格 比较急躁,但她比较偏爱老大,因此对老 大态度温和,而对老二经常打骂,
• 结果,老大以后对待小伙伴的态度也比 较和睦,而老二则常常侵犯别人。由此可 以看出父母自身行为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 4.孩子打架骂人的行为是矫宠的结果
• 有些家长,尤其是老年人,面对唯一的后代,非常 溺爱,有时孩子哭闹时,父母或爷爷奶奶会说:“ 别哭了,打爸爸(或打别人)!
(三) 恐惧症 P66 上学恐惧症(无正当理由):
害怕 无理由 生理反应

多动症儿童,孤独症儿童认知特征,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

多动症儿童,孤独症儿童认知特征,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

多动症儿童一、定义儿童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失多动障碍,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

二、主要表现(一)注意集中困难其主动注意功能明显减弱,对无关刺激过分注意。

所以,上课经常不注意听讲,精神分散,做事总是半途而废,即使做游戏也不例外。

(二)活动过度用不完的精力,会不断活动。

有的儿童从婴儿期就有过度活动的特点,爱哭闹,难以入睡,在上学后,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也表现为明显的活动过度,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

(三)情绪不稳高兴时手舞足蹈难以自控,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不高兴时就大喊大叫,甚至咬人踢人或自虐,不遵从规则,往往冲动任性,遇事不考虑后果,常常是行动先于思维。

比如在课堂上大喊大叫,抢同学东西或袭击别人(四)学习困难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困难,不能安心听讲,做作业,不能静心应付考试,使其视听或视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阅读,拼写等方面产生困难,结果学习成绩低下,常常不及格或者成绩忽上忽下,波动很大(五)行为问题在课堂上插嘴开玩笑,扮小丑喜欢惹别人,常与同伴发生纠纷,打架斗殴。

为了逃避惩罚,这些儿童还常常表现出说谎,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行为问题。

(六)动作协调困难在快速轮替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显得笨拙.不自主并有习惯性的抽搐等表现。

不易学会骑自行车,体操动作不准确,不协调。

使用剪刀时,手眼配合不好。

孤独症儿童认知特征(一)感知觉特征①对于试听嗅味触觉的基本刺激,表现得过于迟钝或敏感。

②视觉学习优势,缺乏眼神接触和追视的能力,难以与人产生共同注意。

③大多数存在感知统合失调问题,如前提敏感的孤独症儿童害怕举高荡秋千迟钝的孤独症儿童喜欢旋转和从高和从高处向下看(二)注意力特征①主动性共同注意和响应性共同注意上,与正常儿童相比,表现出明显差异。

②表现出过度的选择性,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物体或人的较小特征,而不是整体上③部分自闭症儿童对特殊物体或活动具有强迫性注意,这种聚焦注意如果不被打断,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055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概要

(055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概要

(055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第一部分说明本教学大纲是依据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等有关规定而制定。

一、本课程达到的目的、任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教学是为了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回归主流”的国际化趋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念,弄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普通学前教育环境中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正确、恰当地分析学前教育机构中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提高学前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一)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

(二)本课程主要阐述在学前期常见的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需要及其教育,分为基本原理、各类特殊儿童特点及教育、常见的特殊教育手段和学前一体化教育四部分。

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和了解两类,在每章的“目的要求”中分别加以了注明,供教学时参考。

三、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二)课后留有思考题,请尽量联系现实教育实践进行思考。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计40学时,其中教师授课20个学时,其余学时由学生自修。

学期期末考试。

评价由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方式用论文及笔试闭卷。

比例为20%、80%。

评定学期成绩结合平时得出综合成绩为该门课成绩。

五、学习时数分配第二部分复习大纲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二)了解国内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学习重难点(一)学前特殊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概念;(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ICD-10孤独症和多动症部分

ICD-10孤独症和多动症部分

F30-F39心境(情感)障碍F30 躁狂发作F30.0轻躁狂F30.1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F30.2躁狂,伴精神病性症状F30.8其它躁狂发作F30.9躁狂发作,未特定F31 双相情感障碍F31.0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F31.1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F31.2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F31.3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度或中度抑郁.30不伴躯体症状.31伴躯体症状F31.4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F31.5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F31.6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状态F31.7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缓解状态F31.8其它双相情感障碍F31.9双相情感障碍,未特定F32 抑郁发作F32.0轻度抑郁发作.00不伴躯体症状.01伴躯体症状F32.1中度抑郁发作.00不伴躯体症状.01伴躯体症状F32.2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F32.3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F32,8其它抑郁发作F32.9抑郁发作,未特定F33 复发性抑郁障碍F33.0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轻度发作.00不伴躯体症状.01伴躯体症状F33.1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中度发作.10不伴躯体症状.11伴躯体症状F33.2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的重度发作F33.3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的重度发作F33.4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缓解状态F33.8其它复发性抑郁障碍F33.9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未特定F34 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F34.环性心境F34.1恶劣心境F34.8其它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F34.9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未特定F38 其它心境(情感)障碍F38.0其它单次发作的心境(情感)障碍.00混合性情感发作F38.1其它复发性心境(情感)障碍.10复发性短暂抑郁障碍F38.8其它特定的心境(情感)障碍F39 未特定的心境(情感)障碍F40-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F40 恐怖性焦虑障碍F40.0广场恐怖.00不伴惊恐发作.01伴惊恐发作F40.1社交恐怖F40.2特定的(孤立的)恐怖F40.8其它恐怖性焦虑障碍F40.9恐怖性焦虑障碍,未特定F41 其它焦虑障碍F41.0惊恐障碍(间歇发作性焦虑)F41.1广泛性焦虑障碍F41.2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F41.3其它混合性焦虑障碍F41.8其它特定的焦虑障碍F41.9焦虑障碍,未特定F42 强迫性障碍F42.0以强迫思维或穷思竭虑为主F42.1以强迫动作(强迫仪式)为主F42.2混合性强迫思维和行为F42.8其它强迫障碍F42.9强迫障碍,未特定F43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F43.0急性应激反应F43.1创伤后应激障碍F43.2适应障碍.20短暂抑郁性反应.21长期的抑郁性反应.22以其它情绪紊乱为主.23以品行障碍为主.24混合性情绪和品行障碍.25以其它特定症状为主.28以其它特定症状为主F43.8其它严重应激反应F43.9严重应激反应,未特定F44 分离(转换)性障碍F44.0分离性遗忘F44.1分离性漫游F44.2分离性木僵F44.3出神与附体障碍F44.4分离性运动障碍F44.5分离性抽搐F44.6分离性感觉麻木和感觉丧失F44.7混合性分离(转换)性障碍F44.8其它分离(转换)性障碍.80Ganser氏综合征.81多重人格障碍.82见于童年和青少年的短暂的分离(转换)性障碍.88其它特定的分离(转换)性障碍F44.9分离(转换)性障碍,未特定F45 躯体形式障碍F45.0躯体化障碍F45.1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F45.2疑病障碍F45.3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0心血管系统.31高位胃肠道.32低位胃肠道.33呼吸系统.34泌尿生殖系统.38其它器官或系统F45.4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F45.8其它躯体形式障碍F45.9躯体形式障碍,未特定F48 其它神经症性障碍F48.0神经衰弱F48.1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F48.8其它特定的神经症性障碍F48.9神经症性障碍,未特定F90-98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F90 多动性障碍F90.0活动与注意失调F90.1多动性品行障碍F90.8其它多动性障碍F90.9多动性障碍,未特定F91 品行障碍F91.0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F91.1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F91.2社会化的品行障碍F91.3对立违抗性障碍F91.8其它品行障碍F91.9品行障碍,未特定F92 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F92.0抑郁性品行障碍F92.8其它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F92.9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未特定F93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F93.0童年离别焦虑障碍F93.1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F93.2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F93.3同胞竞争障碍F93.8其它童年情绪障碍F93.9童年情绪障碍,未特定F94 特发于童年与少年期的社会功能障碍F94.0选择性缄默症F94.1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F94.2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F94.8童年其它社会功能障碍F94.9童年社会功能障碍,未特定F95 抽动障碍F95.0一过性抽动障碍F95.1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F95.2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de la Tourette氏综合征)F95.8其它抽动障碍F95.9抽动障碍,未特定F98 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其它行为与情绪障碍F98.0非器质性遗尿症F98.1非器质性遗粪症F98.2婴幼儿和童年喂食障碍F98.3婴幼儿和童年异食癖F98.4刻板性运动障碍F98.5口吃(结巴)F98.6言语急促杂乱F98.8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其他特定性行为与情绪障碍F98.9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未特定性行为与情绪障碍F84 弥漫性发育障碍本组障碍的特点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性质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和重复。

儿童孤独症的原因、症状及治疗

儿童孤独症的原因、症状及治疗

孤独症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

1943年最早由Kanner以“情感接触中孤独性障碍”为题报告了本征。

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孤独症并不是缺乏温暖的教养环境所造成的,而是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

孤独症被分在广泛性发育障碍中,因为它对人们的许多生活领域都产生影响。

由于孤独症包含了许多症状,因此它经常被看做是一组精神障碍而不是单独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明显损害或发育不良,兴趣及活动范围的明显狭窄。

这些症状的表现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但是,孤独症患者通常有出色的记忆力、数学技能、或音乐天赋,这常常使专家们惊叹不已。

现在科学家们发现,那些被认为是造成孤独症的基因,可能也会造就数学、音乐、和其它方面的天才。

[1]孤独症一、医学生物学成因孤独症的医学生物学原因,可能是遗传学因素、免疫因素、生化因素、孕产期因素等。

孤独症的成因极为复杂,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是否发病,取决于各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孤独症患者个体身上确认出一种共有的医学成因。

孤独症可能是因为许多不同的医学成因(如:遗传、病毒感染、孕产期危险因素、其他原因),造成了特定脑结构或脑功能的损伤所致。

至于损伤的具体部位、机制如何,仍待进一步研究。

1、遗传学因素对有孤独症患者的家族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2%-8%,是一般人群发病率的50-200倍。

双生子研究则显示,同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60%,异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0。

这些证据证明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2、免疫因素最近的不少研究发现,免疫功能障碍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生或发展存在着某种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如何,目前还说法不一。

主要观点,包括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学说、免疫接种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的提出者发现,孤独症患者脑部组织的免疫反应比正常人活跃,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区域是小脑(Pardo,2004)。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类型:理论课+实践课学时:64适用专业: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一门研究从0—6、7岁间,即婴幼儿阶段具有特殊需要,属于特殊教育范畴的儿童的一门学科,属于理论课程,同时又兼具较强的应用性。

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要紧密结合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行为表现、认知能力、残疾特点等方面进行实际的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评估。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学前特殊教育方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的发生、发展,政策法规、相关理论基础,熟悉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评估方法、内容、手段,教育与康复方法的实际运用。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以及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如学前语言教育等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因此,本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开展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基本思路是:梳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以及方法体系;融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领域前沿;加强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运用。

本课程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重点使学生形成专业的教师观念,并具有从事学前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能力和素质。

本课程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面对的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教育教学工作与将来的实际岗位工作连成一体,做到活用(创造性开展学前儿童的早期干预工作)、实用(能尽快适应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好用(专业思想牢固,职业操守过硬),更能适应学前教育机构对特教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前儿童保育学,自考真题 (2)

学前儿童保育学,自考真题 (2)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保育学试卷(课程代码3000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学前儿童保育主要是针对()A.0—1岁儿童B.0—3岁儿童C.0—6岁儿童D.3—6岁儿童【解析】C学前儿童保育主要是指成人为0—6岁学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精心的保护和养育,促进他们身心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一系列活动。

2.学前儿童保育包括身体健康和()A.心理健康B.情绪健康C.情感健康D.认知健康【解析】A 学前儿童保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具体的保育实践中,二者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有利于保证他们的情绪、行为、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发展。

反过来,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和()A.神经纤维B.神经突起C.神经中枢D.生命中枢【解析】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4.轻度智力残疾属于()A.一级智力残疾B.二级智力残疾C.三级智力残疾D.四级智力残疾【解析】D 智力落后的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智商在20或25以下;二级智力残疾(重度):智商在20-35或25-40之间;三级智力残疾(中度):智商在35-50或40-55之间;四级智力残疾(轻度):智商在50-70或55-75之间。

5.多动症又称()A.认知缺陷障碍B.情绪缺陷障碍C.思维缺陷障碍D.注意缺陷障碍【解析】D 多动症即为多动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注意缺陷障碍等。

6.托幼机构要把握好喝水的时机,一般尽量不组织学前儿童喝水的时间是饭前、饭后()A.10分钟B.半小时C.1小时D.2小时【解析】C 把握好喝水时机,饭前、饭后1小时内尽量不组织学前儿童喝水,以免影响他们的消化功能。

孤独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孤独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孤独症和多动症的区别如下是关于孤独症和多动症的区别:一.孤独症和多动症的名词解释孤独症和多动症这两大类疾病同属神经发育性疾病,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发育和行为障碍,严重影响孩子的大脑功能、学习和行为。

前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交流障碍、行为方式刻板以及兴趣狭窄的特点,后者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二.孤独症和多动症的区别1.本质区别孤独症:也称孤独性障碍,3岁前即可表现出社交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缺陷,以及重复性的刻板行为,常见的一类广泛性发育障碍,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多动症:常在12岁前发病,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易冲动等,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

2.特征表现孤独症特征:缺少眼神对视或身体接触;说话迟缓(或不说话)或反复重复短语;情绪容易焦虑、沮丧,对日常事物的变化感到不安;缺少社交技巧,缺乏沟通意愿;会使用身体动作来自我安慰(例如,摇动、拍打双手);有痴迷的兴趣和自言自语的表现;有时会表现多动,不断地“忙碌”或移动,喜欢摆弄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在语言方面有时表现很好,但在非言语暗示方面很差;难以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对某些声、光、颜色、气味,有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没有规则意识,对安全和危险缺乏基本的判断和规避能力。

多动症特征:容易健忘、容易分心,对指令理解、服从有困难;因为缺乏自控力,受到挫折时,容易发脾气和情绪崩溃;除非某项活动非常有趣,否则很难坚持下去;有社交能力,但社交技巧很差,容易与他人出现矛盾;在等待和耐心方面表现很差,不断“忙碌”或移动,给人坐立不安感;做事不经过思考,不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如特殊的声音、气味、味道等。

3.情感和社会影响孤独症:孤独症儿童的主要难题在于社会理解困难、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的行为。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重点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重点

学前特殊儿童概述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为五大类:心智偏异、感觉障碍、沟通异常、行为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

三类生理发展问题儿童:即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

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到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机械记忆能力强,想像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很大,语言与形象经常脱离,思维时概念的形象往往不清,性格问题较多,有超自尊现象,动作发展方面,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0---130分贝。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遵循:个别化原则;量力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教育内容涉及到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运动能力训练,认知教育.语言训练.及社会认知培养等各个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采用任务分析.积极强化,单元教学等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育.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语言障碍主要指语义障碍。

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

A 构音异常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a.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言。

b、歪曲音:语言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

C、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言。

D、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

E、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

F、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B 语言学理论则认为,口吃问题源于患者的语言编码过程,学习行为理论认为,口吃是学习的原因形成;环境压力理论认为口吃源于心理压抑的需求或是由于周围环境对其提出过高要求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儿童的口吃是一种语言发展过程中正常的不流畅现象。

C 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

D 语言发展异常学前期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多动综合症儿童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障碍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概述 整理

学前特殊儿童概述 整理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概述1.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对象是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是为了各种不同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2.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区分: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3.学前特殊儿童意义:a、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

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b、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

学前特殊儿童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短自已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C、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4.学前特殊儿童发展趋势:a、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SET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

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

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b、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

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

C、整合教育的趋向: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下在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我国第一次对孤独症进行研究的学者是陶国泰教 授。他于1982年首次报告了孤独症4例。
4.1993年我国在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孤独症研究 教育所-----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开始了探索如何教 育训练孤独症患者的新途径。
(二) 孤独症的定义、流行率和起病年龄
1.孤独症定义 婴儿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36个月前,以严重 孤独、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刻板动作和 对环境奇特的反应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2.历史背景
(1)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儿童活动过 度视作病症。
(2) 1947年,斯特劳斯等认为多动症是由脑损伤引 起的,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
(3)1949年,格塞尔等人提出新的看法,认为这种症 状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之后的20年间,不少学者在 对具有这一病症的患儿实施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约有 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平衡动作和轮替动作障碍, 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症状。故认)孤独症婴幼儿的治疗
这里的治疗即药物治疗。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大量证据表 明,孤独症有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病因,尽管目前尚未找到共 同的病因,也未发现某种或某几种药物是首选的特效药,但 不能因此就否定药物对治疗孤独症的特殊功效。这里指的功 效不能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严重 的行为和语言障碍,为对孤独症进行行为矫正和教育训练提 供一定的保障。
三、孤独症病因分析
现在,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是婴幼儿孤独症的 病因界说不一,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人们更多认为, 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障碍。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物学因素 3.疾病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
四、孤独症婴幼儿的治疗与训练
我们认为,对于孤独症婴幼儿要治疗与训练相结合, 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办法,而应该彼此兼顾,以教育 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4)1962年,各国儿童神经科学工作者聚会牛津大学, 决定在本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 调”,MBD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
(5)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中,将此病症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简称ADD.
3.分类
(一)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公布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手册》
3.教育训练 教育训练是治疗和训练婴幼儿孤独症最主要、最
有效的方法。 4.家庭参与训练 5.社会参与训练 6.心理动力学方法
第二节 学前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一、多动症的概述 1.定义
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 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 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 合病症。
通过孤独症婴幼儿日常表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和相关特征,可 大致了解婴幼儿是否可能患有孤独症,但是从理论上来讲,要真正 判定其是否为孤独症患者,还有必要利用科学的工具进行诊断。
目前,在国外对孤独症症状检查有两个量表应用较广:一个是 由家长和抚养人使用的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另一个是由检查者使
用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二、孤独症婴幼儿的辨别和诊断 (一)孤独症婴幼儿的日常辨别
1.孤独症婴幼儿的基本特征 (1)社会交往障碍 (2)语言障碍 (3)兴趣范围狭窄,表现刻板、僵化的行为方式。
2.孤独症婴幼儿的其他特征 (1)感觉异常 (2)认知障碍 (3)智力障碍 (4)行为怪异 (5)特殊依恋 (6)特殊才能
(二)孤独症婴幼儿的科学诊断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在港台地区也叫自闭症。用来描述婴 儿很少与人交往,心不在焉,极度孤僻,语言 发展迟缓,无法用语言进行交流,重复简单活 动,行为刻板,缺乏想象等。
(一)孤独症的历史背景
1.孤独症一词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于1911年 提出并引入专业文献。
2.美国临床医学家凯内尔第一次对孤独症进行 详细临床研究。他通过对11名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观 察,于1943年发表有关孤独症研究论文《情感交 流的自闭症障碍》。
3.起病年龄 孤独症的患病年龄存在较大争议。凯内尔最初认
为是发生在婴幼儿早期,是生而有之的。但是,随 后很多研究发现,患者在表现出这些典型的症状之 前似乎有1-2年的正常发展。
有研究者提出,起病年龄在30个月左右(两岁 半)。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标准明确规定,发 展的之后与异常至少在36个月之前出现。
2.流行率 孤独症属于婴幼儿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
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发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六 到七,婴儿孤独症的患病率很低,一般认为万分之 四左右。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十万孤独症婴幼儿?
但是有些调查者仔细把孤独症与容易跟它 混淆的儿童精神病患儿区分开后,却发现实际上 孤独症儿童只占严重精神障碍儿童的极少部分。 此外,所有的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孤独症男女 性别差异较大,普通现象为男孩高于女孩3-6倍, 而且多发生在第一胎。
药物治疗时要注意:
1.必须取得父母或监护人的许可,并让他们了解药物治疗 的原因、疗效和副作用。
2.治疗应在诊断的基础上针对严重的行为问题或情绪障碍来 配药。
3.如果患儿在4周内对药物没反应,以后也可能不会有反应; 对有疗效的药物应进行2-6个月,进行评估以确认是否要再用。
(二)孤独症婴幼儿的训练
第9版,将本病命名为“儿童期多动综合症”,共分为4型。 1型:单纯活动过多和注意障碍,以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和活动过 多为主要表现,并无明显的行为障碍和发育迟缓。 2型:伴有发育迟缓的多动症,伴有言语发展迟缓,笨拙,阅读 困难或其他特殊技能的发育迟缓。 3型:伴有行为障碍的多动症,伴有明显的行为障碍,但无发育 迟缓。 4型:其他。
孤独症婴幼儿的训练主要包括行为矫正、语言训练、
教育训练、家庭参与训练、社会参与训练等等。
1.行为矫正
(1)暂停强化法 (2)惩罚 (3)强化正当行为
(4)塑造 (5)链条法 (6)放松疗法 (7)游戏疗法
2.语言训练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婴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
对孤独症进行语言教育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康复任 务。 a.动作和语言相联系 b.形象和语言相联系 c.符号和语言相联系 d.语言和语言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