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美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座桥,它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位诗人,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有一首诗,它清新空灵,享誉文坛。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康桥,这位诗人就是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再别康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赏析诗歌(一)初读——正其音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齐读)正音:河畔( 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 榆荫(yú ) 揉碎(róu ) 浮藻(zǎo ) 长篙(gāo ) 漫溯(sù ) 斑斓(lán ) 笙箫(shēng xiāo )2、请一名同学给大家朗读这首诗,一名同学点评。
(对诗人情感把握不准)3、听录音(二)、再读——懂其文1、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学生诵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2、学生按照第一节的样式划分其他诗节。
(三)、研读——品其情1、思考: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形式,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生齐答:美2、诗中直接写康桥景色的是哪几个诗节呢?明确:2---4节3、请一名同学读第二小节,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4、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再别康桥教案与反思
一、《再别康桥》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语文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诗歌;(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再别康桥》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2. 徐志摩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再别康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形式;(2)教师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选取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3)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形式进行详细讲解;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4. 欣赏法:学生通过朗读、欣赏的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互动的情况;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诗歌背诵:学生对《再别康桥》的背诵情况;4.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2、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重点难点:1、鉴赏诗歌中的意象美2、体味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领悟诗人对所爱之物洒脱飘逸的情感——人虽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可以与景同存。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听诗,读诗。
那么诗歌是什么呢?我认为诗歌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表现诗人丰富的感情。
用生动的语言,唤起我们的想象,把我们带入到诗情画意的世界。
这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或者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诗不但能展现现实的世界,还可以带我们飞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听着这些诗句,我想同学们也仿佛来到了诗人身边,与他一起送别友人,感受他们之间那种诚挚的友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离别有关的诗歌——《再别康桥》。
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精神世界。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
因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
他19岁考入北大,21岁赴美留学。
两年后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当他第三次访问英国,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再别康桥》。
(三)读诗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2、同学们有感情地自读诗歌3、学生范读诗歌(四)品诗: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船星辉)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畅所欲言,教师点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拨指导,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将金柳比作新娘?形容青荇为何用招摇一词?榆阴下的一潭为什么是彩虹似的梦?一船星辉可以指什么?……)小结:以上这些景物都蕴含了作者对康桥的感情。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法和特色。
3、在鉴赏活动中,培养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课时要求】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又到岁末,即将与2018告别。
再回首,有些背影已走远,再回首,有些记忆却依旧清晰。
今天,让我们跟随徐志摩一起,再回首那段难忘的康桥岁月。
请大家翻开课本。
(展示并宣读本课的学习目标)二、初读感知1、出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个人诵读——订正字音齐读——读出节奏2、谈一谈自己的初读感受○1美:是看起来美,还是读起来美?——意象之美(绘画美)和音乐美○2情感惆怅:情感是单一的吗?有没有变化?——复杂变化的情感○3总结并板书:同学们一下就抓住了诗歌最重要的元素“意象”与“情感”,感受到了这篇诗歌的“三美”,也对徐志摩的浪漫自由、情感充沛的诗歌风格有所感受。
三、品读鉴赏2—4节,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和词语表达出来的?1、第2节:○1“荡漾”是水波起伏的样子。
在诗中用这个词来写内心活动,你能理解吗?○2你有过这种心理感受吗?○3该怎样读出这种感受呢?2、第3节:○1“柔波里”能激发你哪些联想?比如老师就特别觉得像“母亲的怀抱里”○2情感加强了,声音又不能大,该怎样读呢?3、第4节:○1“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写得是清泉啊,怎么说不是呢?○2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3这一节重点表现的词是什么?——梦○4什么样的梦呢?——爱情之梦、理想之梦、美与自由之梦四、美读抒情5节是回忆的终结,第6节是离别的起航,这两节作者的情感变化巨大。
请体味情感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
1、“漫溯”:“漫”自由地,“溯”逆流而上。
在回忆中充分地享受那份曾经的美好,流连忘返。
读出幸福感。
2、“星辉斑斓”“放歌”:星辉斑斓是热烈的,诗人的情绪更是热烈的。
3、“沉默”“沉默”:复叹式的表达,强化了情绪的低落与哀伤。
读的时候应有扬抑变化。
再别康桥教案与反思
再别康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节奏、韵律及其艺术特点。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内涵,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点,分享各自的感悟。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再别康桥》的诗意、节奏、韵律等方面。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之情的看法,培养珍惜美好时光、关爱自然的情感。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四、作业布置4.1 抄写《再别康桥》全文,注意诗歌的格式和韵律。
4.2 结合课内学习,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五、教学反思5.1 反思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5.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5.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5.4 改进措施:针对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引导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如《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情书》等,加深对徐志摩诗歌风格的理解。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一、情景导入1、导入语:康桥,即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徐志摩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了。
今天,就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3、检查预习荇(xìng )藻(zǎo )溯(sù)斑斓(bān lán )笙箫(shēng xiāo )长篙(gāo )4、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自主、合作、探究浅唱低吟聆听康桥的音乐美诵读指导: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听朗诵,品整体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告别图、金柳图、青荇图、彩潭图、寻梦图、沉默图、作别图想象联想品味康桥的意境美、建筑美品读第二节,体会“金柳”“新娘”等意象之美。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课后反思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感受徐志摩的诗歌魅力。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意象分析、情感体会。
2.难点: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
请大家先谈谈对徐志摩的了解。
2.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美。
3.诗歌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意象的理解。
4.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5.情感体会(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2.在诗歌朗读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感受到诗歌的美。
3.在诗歌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在情感体会环节,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对诗歌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不足之处:(1)在诗歌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在情感体会环节,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较为单一,今后可以尝试布置更多形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诗歌学习中有所收获。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再别康桥》评测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样一首诗,它旋律优美,情感细腻。
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这个人,欣赏这座桥,品味这首诗!我们先来认识这个人。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主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追悼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这篇散文中,徐志摩说:(学生齐读)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
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像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师:“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徐志摩把康桥视为“精神故乡”。
他曾经深情地说(学生齐读):生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5分钟)(学生以朗读的方式,了解感受作者。
再别康桥教案与反思
一、《再别康桥》教案与反思二、学科领域:高中语文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再别康桥》的诗意、诗境和诗歌形式,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五、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再别康桥》的背景。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解读诗歌的主题。
4. 诗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介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诗歌解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解读诗歌的主题。
三、诗歌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2. 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四、诗歌创作1.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心得。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再别康桥》教案与反思七、学科领域:高中语文八、课时安排:2课时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再别康桥》的诗意、诗境和诗歌形式,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十、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再别康桥》的背景。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解读诗歌的主题。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
2、能够抓住诗歌每一节中的典型意象,关注其色彩、形态,体会诗歌美的神韵。
3、诵读诗歌,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
4、对比诗歌中画面和声音的特点,体会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的深沉热烈,情感表达方式的与众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抓住诗歌每一节中的典型意象,关注其色彩、形态,体会诗歌美的神韵。
2、对比诗歌中画面和声音的特点,体会诗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与众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到大,我们总要经历很多离别的时刻,离别是离开,离开我们所爱的人、所爱的地方;离别是告别,告别一段美好的时光、奋斗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离别是什么感觉?大家一定觉得老师的这个问题太抽象、空泛,没法回答。
感觉是看不到,摸不到的,那但我们可以尝试把感觉具体一下。
感觉是我们的感官眼耳口鼻舌所知觉到的一切,眼睛所看见的是——画面,耳朵所听到的是——声音。
我们的所见所听构成了离别那一刻的情境,那一瞬间甚至成为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人生记忆、深刻的人生体验。
诗人徐志摩在离别自己的母校康桥时,写下了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离别诗,看看在诗人独特的笔触下离别是什么感觉呢。
二、整体感知请大家自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神秘园》)。
提名朗读,确定学生是否做到“读准字音”。
预设几个容易读错的字音——青荇漫溯满载长篙。
三、文本研读(一)我们说离别的感觉有两个方面,画面和声音。
我们先来看第一方面,离别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哪几个小节是写离别的画面呢?——2、3、4、5。
(1)我们一起来赏读诗歌的第二节,画面中有什么景物?师生共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金柳,柳树,金色的柳树。
关注柳树的色彩,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而是带着夕阳的光辉的。
那这棵柳树还有什么特点?——像新娘。
柳树的身姿是婀娜的柔软的,柳条垂下来的样子像新娘子的娇羞的低着头。
提名朗读第二节,点评提问,哪句话哪个词表达了诗人面对这一画面的内心感受?由此赏析“荡漾”一词,“荡漾”是涟漪一圈圈荡开,回荡反复,挥之不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一、情景导入1、导入语:康桥,即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徐志摩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了。
今天,就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3、检查预习荇( xìng )藻( zǎo )溯( sù)斑斓( bān lán )笙箫( shēng xiāo )长篙( gāo )4、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自主、合作、探究浅唱低吟聆听康桥的音乐美诵读指导: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听朗诵,品整体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告别图、金柳图、青荇图、彩潭图、寻梦图、沉默图、作别图想象联想品味康桥的意境美、建筑美品读第二节,体会“金柳”“新娘”等意象之美。
再请用朗读和分析的方法,品读其他几节的意境美三、当堂达标体味揣摩品味康桥的情感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品读第一节,思考三个“轻轻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2、美读第三节,体会“青荇”“油油的”“招摇”,谈谈诗人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
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
“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
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3、美读第四节,分析“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如何理解?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
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
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彩虹似的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4、美读第五节,思考“寻梦”寻的什么梦?本节的情感是怎样的?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
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5、美读第六节,讨论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
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尾节有一句很妙的说法,离别时作者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带走,此处特别这么说,你读出什么意味?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
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反复诵读诗歌,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教师作总结。
明确:离别、欢喜、眷恋、不舍、作别。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我们可以体会到,本诗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三美:音乐美——节奏轻快, 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意境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四、反思提升1、体会《再别康桥》一诗的情感。
2、总结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
五、作业: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再别康桥》学情分析肥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杜玉现阶段学生为高一学段,在初中接触过现当代诗歌,有了一定鉴赏的基础,但那只是初步了解,更在于表皮知识学习和内容的初步体会。
对于《再别康桥》这样的经典诗句,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尤其在情与景的的理解上,学生把握有难度。
首先对于“意象”只是初步体会,至于通过分析意象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怀还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这节课上优先考虑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储备,然后按照一定计划品味意象,学习诗歌。
其次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现在流行音乐作品(如歌曲《再别康桥》)中得到的。
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可以明显体会出其中的离别伤感,但对于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心路历程的准确把握的和内容浸入的复杂情怀上需要引导。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句“轻轻的”和诗句中的景物,所以教学中应好好引导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优雅的语言表达的是温婉含蓄的情感,学生不容易把握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天然的劣势。
对于诗人徐志摩知之甚少,在课前做一下简介,便于学生理解诗人的“康桥情节”。
最后,这首诗歌优雅的语言让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全面的去品读、鉴赏诗歌。
《再别康桥》效果分析肥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杜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学会一些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而可以运用这些工具更好的区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通过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再学习本诗时,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美读本诗,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进而感受现代诗的三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深地喜爱和眷恋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情感美。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本节课的要达到的效果也便是教学目标所涉及的三个方面。
首先,掌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情感美。
以题目为纲逐渐的推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具体步骤首先通过课前的检测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在学生诵读、齐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并分析作者的的情感,通过用抛物线形象而又具体的把握情感变化。
其次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传达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最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对意象的赏析从意象特点、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三方面进行引领,让学生在赏析中有章可循。
引导学生体会全诗中的"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等词语,这些柔美而灵性的事物,给读者视觉上的一种享受,同时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依恋。
全片用放手学生自主性来激发其兴趣。
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体会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这就为学生自主鉴赏提供了保障,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对于诗歌鉴赏的兴趣必然会增高。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肥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杜玉本篇选自鲁人版第二册的第一单元“山水神韵”,本单元收录了《赤壁赋》《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三篇,是必读篇目。
是鲁人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以山水神韵为主题的一首现代诗,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唤醒了徐先生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徐志摩先生也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也就是徐志摩的代表性作品,体现了现代史的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