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1

合集下载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12年3月2日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全力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发展平稳较快。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0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3.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027.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7015.3亿元,增长10.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70.0%和25.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133元,增长15.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4:50.5:35.1调整为14.2:52.4:33.4。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GDP的57.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4.1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7484.9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454.6亿元,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居住类价格上涨6.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7.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5.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上涨12.6%。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企业家信心较强。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5.9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5.7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其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3.8点、138.3点、134.8点、130.7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国家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6年5月23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

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主基调,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01.2亿元(见图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23.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4273元,增长6.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5:43.7:52.8。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税收收入800.1亿元,增长3.3%。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8.4亿元,增长9.6%。

—1——2—图1 2011-201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8.7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00.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烟酒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居住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9%。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下降0.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2.8%。

图2 2011-2015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201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2年4月2日2011年,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4.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7.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43.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83.4亿元,增长12.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8755元,增长10.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8:45.8:49.4。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8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税收收入487.2亿元,增长30.9%。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858.0亿元,增长12.6%。

- 1 -图1:2006-2011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6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62.1万人,增加28.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6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3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6.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8%,烟酒及用品上涨3.5%,衣着类下降1.1%,交通与通信上涨0.7%,居住类价格上涨6.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 4.0%。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

四川省2011年各市州GDP情况

四川省2011年各市州GDP情况

四川省2011年各市州GDP情况四川21026.7亿元。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万亿元,达到21026.7亿元,是继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以后,四川经济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仅用四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实现翻番。

01 成都6854.6亿。

2011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8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02 绵阳1189.1亿。

03 德阳1137.5亿。

04 宜宾1091.2亿。

05 南充1029.5亿。

06 达州1011.8亿。

07 凉山1000.1亿(2011年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稿,初步审定,2011年除成都市以外,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六个市(州)GDP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189.1、1137.5、1091.2、1029.5、1011.8和1000.1亿元,我省经济自我增长能力显著增强)08 乐山918.06亿。

据省统计局审核结果显示,2011年全市GDP总量918.06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居全省第2位09 泸州900.9亿。

泸州市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泸州经济运行情况。

去年,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900亿元大关,达到900.9亿元,增长15.9%,增速跃居全省第三。

10 内江11 资阳836.4亿。

2011年资阳市GDP达到836.4亿元,增长16.1%,增速居四川省第1位;12 自贡780.36亿。

经省统计局初步审定,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0.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6%13 眉山675亿眉山区号并入028,成都区位、眉山成本优势更加凸显。

预计2011年,全市GDP实现675亿元14 广安659.9亿。

2011年,广安共实现生产总值659.9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居全省前列。

15 攀枝花640亿。

2011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2

2011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2

31516-1 区(市)县土地面积、户数和人口数(2011年)Land Area, Household and Population in Districts, Cities atCounty Level and Counties (End of 2011)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公顷)总户数 (户)总人口 (人)平均每户人口(人)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全 市 12121 424102 4396936 11632763 2.65 954#锦 江 区 611045 162282 438597 2.70 7066 青 羊 区 66550 200475 585986 2.92 8742 金 牛 区 108 1031 274495 722676 2.63 6669 武 侯 区 122 553350776 9593852.74 7864成 华 区 1081568 253054 660479 2.61 6036 龙泉驿区 5568385 224936 598804 2.66 1071 青白江区 37919126 171203 413876 2.42 1088 新 都 区 49626295 271004 690471 2.55 1384 温 江 区 27613903 145440 377550 2.60 1354 金 堂 县 115657065 334798 889013 2.66 767 双 流 县 106844438 338949 942146 2.78 872 郫 县 43720666 186835 513484 2.75 1169 大 邑 县 128429622 203053 518612 2.55 404 蒲 江 县 58023917 115809 263696 2.28 454 新 津 县 32915889 140223 308723 2.20 937 都江堰市 120826746 240803 611791 2.54 506 彭 州 市 142150124 294100 805259 2.74 565 邛 崃 市 137744402 232336 660452 2.84 479 崇 州 市 1089 38779 256365 671763 2.62 616 注:此表中武侯区含高新区土地、户籍人口数据。

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2011年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

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2011年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

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2011年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公布日期】2012.05.18
•【字号】成统计办[2012]38号
•【施行日期】2012.05.1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
正文
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2011
年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
(成统计办〔2012〕38号)
各区(市)县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2011年劳动统计年报并经省统计局核定,成都市2011年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34008元,比上年增长11.45%。

成都市统计局
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2011成都统计年鉴

2011成都统计年鉴

自 然 地 理位置:成都,简称蓉。

地处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与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位于四川省中部,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面与眉山市相连。

境内海拔最高5364米,最低387米。

面积:全市面积12121平方公里,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平原面积占40.1%,丘陵面积占27.6%,山区面积占32.3%。

河流:境内河网稠密,西南部为岷江水系,东北部为沱江水系,全市有大小河流40余条,水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气候: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在15.2℃~16.6℃左右,全年无霜期大于300天,年平均降水量873毫米~1265毫米,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一般在23%~30%之间,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0.0千卡/平方厘米~93.5千卡/平方厘米。

1-1成 都 市 气 象 情 况(2010年)Meteorological Phenomenon in Chengdu (2010)平均气温(摄氏度) 日照时数(小时)雾日(天)降雨日数(天)降雨量(毫米)平均风速(米/秒)全年16.0 789.0 28190936.8 1.2一月7.2 56.3 660.3 1.1二月8.2 38.3 28 3.1 1.1三月11.6 95.5 41521.5 1.4四月14.4 57.8 31629.1 1.3五月20.0 71.2 02466.1 1.3六月22.0 43.1 026106.3 1.2七月25.9 80.5 117238.2 1.0八月24.7 87.7 122291.9 1.3九月22.4 67.9 123150.0 1.1十月16.7 38.2 41916.6 1.1十一月12.5 62.5 18 6.2 1.1十二月 6.9 90.0 567.5 1.031-2成都市行政区划(2010年末)Di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Chengdu (End of 2010)单位:个乡政府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全 市 27 196 92 1368 1975锦江区 16 64青羊区 14 75金牛区15106 武侯区 17 79 28 成华区 14 94龙泉驿区 1 7 4 61 78 青白江区 2 7 2 26 94 新都区11 2 126 127温江区 6 4 76 35 金堂县 2 19 45 186 双流县21 4 158 109郫县 15 44 156 大邑县 3 17 66 152 蒲江县 4 8 24107 新津县 1 11 26 80 都江堰市 2 17 69 182 彭州市20 102 251邛崃市 6 18 62 202 崇州市 6 19 65 188 注:武侯区、双流县、郫县含高新区数据;高新区辖街道办事处5个、镇政府1个、社区39个、村委会1个。

2011年新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新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新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津县统计局2012年4月17日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天府新区新津分区启动建设的开局之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综合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

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3.51亿元,增长4.1%;二产业增加值84.20亿元,增长21.4%;三产业增加值48.29亿元,增长10.1%。

三次产业比重9.2:57.7:33.1,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4%、75.1%、22.5%。

2011年全县累计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06.63亿元,同比增长19.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3.0%。

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5.26亿元,同比增长2.9%;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72.40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工业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值66.29亿元,占全口径工业增加值的87.8%,同比增长24.5%;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28.97亿元,同比增长12.0%。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按常住人口统计)20.21万人,其中一产业从业人员5.36万人,二产业从业人员7.11万人,三产业从业人员7.74万人。

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数3171人,其中下岗人员再就业445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其中,食品上涨12.6%,衣着下降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8%,居住价格上涨6.5%。

二、农业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9.27亿元,同比增长4.6%。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025公顷,油料面积4603公顷,蔬菜面积4194公顷。

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作者:林敏邱爽向玉涛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5期[摘要]以成都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绩效水平和要素水平两方面分别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2010-2018年期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都市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及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断上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長期高于文化产业;文旅产业耦合协调程度不断加强,协调等级由轻度失调发展为良好协调。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旅融合;耦合协调[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文化+旅游”的新模式受到人们的热捧。

2018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整合后,明确提出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

从理论视角来看,文化只有与旅游融合,才能彰显出其强大的物质力量;从现实角度来看,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为经济转型、旅游发展、文化繁荣、服务人民提供绵绵不绝的动力。

成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文旅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我国名列前茅。

如何实现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成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

旅游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近年来,文旅融合已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我国有不少学者从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多层次关系、作用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定性研究,也有部分学者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文旅融合进行定量研究。

本文通过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都市2010-2018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与分析,基于此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201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全市经济社会呈现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90.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0.3亿元,增长11.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624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3∶46.6∶49.1。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税收收入571.6亿元,增长17.3%。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982.3亿元,增长15.8%。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9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9.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4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4.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9%,烟酒及用品上涨3.4%,衣着类上涨11.6%,交通与通信下降0.7%,居住类价格上涨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6%。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0.2%。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其中种植业294.0亿元,增长5.2%;牧业实现产值244.6亿元,增长1.1%。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6.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0.9万公顷,减少1.8万公顷。

成都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成都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成都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3月23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实现较快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0亿元,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9:44.5:49.6。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GDP的比重为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09.5万人,增加27.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4.7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8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152.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3%,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类下降5.6%,交通与通信下降2.0%,居住类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持平。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5%。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9%。

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2.0点和124.3点,分别较上年末提高33.3点和36.0点。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1.1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种植业223.3亿元,增长3.5%;牧业实现产值190.9亿元,增长3.0%。

2011年德阳市统计年鉴

2011年德阳市统计年鉴

2011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全市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7.4亿元,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21.0%,第三产业增长11.1%。

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5.6:60.0:24.4。

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5.6%,拉动经济增长12.0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1562元,按照2011年12月31日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中间价计算,达到5009美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30.3亿元,增长19.0%。

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5.4%,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市财政总收入258.8亿元,增长38.1%。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7.1亿元,增长46.4%。

财政总支出235.4亿元,下降19.7%。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3.2亿元,下降31.7%,其中,教育支出20.9亿元,增长2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2亿元,增长11.0%;卫生医疗支出14.4亿元,增长63.1%;住房保障支出9.9亿元,增长63.6%。

二、农业狠抓科技助农增收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95.1亿元,增长3.9%。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101公顷,下降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78公顷,增长0.4%;蔬菜播种面积5.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2公顷,增长0.4%。

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05.2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增长1.5%;油料作物产量为18.4万吨,增长1.9%;蔬菜产量192.1万吨,增长2.8%;瓜果产量8.1万吨,增长31.8%。

《2011四川省统计年鉴》四川各城市概况

《2011四川省统计年鉴》四川各城市概况

《2011四川省统计年鉴》四川各城市概况本文资料搜集于四川在线城市论坛,经过仔细整理得到数据,仅为大家提供参考,不对真实性负责。

注:
一.所有数据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四川省财政厅提供。

由四川省统计局于2011年8月26日发布。

二.此表所含资料:1各城市建成区面积;2各城市GDP(市区);3各城市人均GDP;4各城市城镇化率;5各城市人口密度。

三.注释:
GDP:一个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可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表现。

城镇化率(又称城市化率, 城市化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指标)
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1年直辖市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2011年直辖市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5219.2
25331
43428
14551299
17963333
74836973
62060300
55636.3
865
333.8
33950600
10339107
7686
29
449702
461
29833
19795
石家庄
997
4082.7
415.0
2031.9
1635.8
13938
24273
2212284
11812500
34122000
100326200
57473.6
193
587.4
52430000
11617100
11745
39
896100
256
35638
24580
深圳
268
11505.5
6.6
5343.3
6155.7
168445
28901
13395728
15905599
21363882
74276400
北京
1278
16251.9
136.3
3752.5
12363.2
145773
24788
30062751
32452264
58515201
189162355
75834.6
762
883.9
69003246
38958314
21628
193
578633
569
69749
8633
天津
996
11307.3
159.7
5928.3
14703412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运行良好的大环境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1:44.7:50.2。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0%;其中税收收入372.2亿元,增长31.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33.7万人,增加24.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3.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8%。

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2.6点和135.2点,分别较上年末提高10.6点和11.0点。

2011年成都市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成都市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成都市金牛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不断提升区域产业品质、城市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经济发展止滑上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26亿元,比上年下降1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1.70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0.85亿元,增长13.0%。

三次产业比重为0.04:28.96:71.00。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62.8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0.53万人,第二产业21.64万人,第三产业40.67万人。

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95.99亿元,同比增长26.6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6.62亿元,增长34.97%,一般预算收入36.40亿元,增长35.1%;地方税收20.82亿元,增长35.78%。

财政总支出46.41亿元,增长36.53%。

二、农业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0.42亿元,同比下降16.9%。

年末实际耕种面积13691亩,下降18.17%。

大部分农产品产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1524吨,下降39.9%,猪牛羊肉产量356吨,下降23.3%,出栏肉猪5107头,下降23.1%。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2.83亿元,同比增长12.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85.90亿元,增长26.8%;实现增加值68.47亿元,增长12.5%;利税总额24.11亿元,增长11.2%;利润总额14.56亿元,增长20.5%。

工业投资30.02亿元,增长38.1%。

高科技产业园区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0.29亿元,同比增长27.6%;利税总额20.99亿元,增长10.0%;利润总额12.80亿元,增长18.9%。

全区建筑业实现总产值546.01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实现增加值68.87亿元,增长13.9%。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6年5月23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

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主基调,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01.2亿元(见图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23.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4273元,增长6.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5:43.7:52.8。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税收收入800.1亿元,增长3.3%。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8.4亿元,增长9.6%。

—1——2—图1 2011-201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8.7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00.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烟酒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居住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9%。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下降0.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2.8%。

图2 2011-2015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5.43 24.20 529.88 117.80 104.22 72.77 11.42 20.48 10.40
90.0 2.2 倍 6.0 倍 44.3 倍 7.4 倍 5.6 倍 9.8 倍 11.6 倍 45.2 倍
87.0 1.8 倍 7.1 倍 28.0 倍 5.6 倍 4.2 倍 8.8 倍 11.0 倍 38.5 倍
16.35
建筑业
亿元
0.62
第三产业
亿元
7.5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亿元
1.53
批发和零售业
亿元
1.96
住宿和餐饮业
亿元
0.55
金融业
亿元
0.56
房地产业
亿元
0.18
农业
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
万人
241.3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15.71
注:2003 年以后市区人口含新都区、温江区,下同。
6
1980 年
244.09 197.74
2012 成都统计年鉴·综合
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Related Indices Growth Rates
2010 年
2011 年
1978 年
2011 年为下列年度(%)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822.54 238.31 192.04
393.12 115.90 276.57
46.30 12.60 22.98 21.60
1.38 10.72
2.00 2.83 0.82 0.81 0.30
258.45 17.15
1990 年
919.50 280.81 250.99
562.67 152.71 382.33
142.23 547.00
58.9 5.3 倍
55.0 4.9 倍
46.6 2.9 倍
4.2 倍 1.7 倍 5.7 倍 6.3 倍 3.8 倍 3.7 倍 3.0 倍 3.5 倍 3.5 倍 4.4 倍 4.4 倍
58.3 179.1
115.2 103.7 119.8 120.5 116.0 112.4 110.7 112.4 112.5 108.8 108.0
1-3 成都市乡(镇)名录
Name List of Townships and Villages in Chengdu
区(市)县 政府驻地

(镇)
龙泉驿区 青白江区 新都区 温江区 金堂县 双流县 郫县 大邑县 蒲江县 新津县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崃市
崇州市
龙泉街办 万兴乡、洛带镇、西河镇、柏合镇、洪安镇、茶店镇、黄土镇、山泉镇 红阳街办 福洪乡、人和乡、城厢镇、弥牟镇、清泉镇、大同镇、祥福镇、姚渡镇、龙王镇
2012 成都统计年鉴·综合
自然地理
位置: 成都,简称蓉。地处东经 102 度 54 分至 104 度 53 分与北纬 30 度 05 分至 31 度 26 分之间,位于四川省中部,东 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面与眉山市相连。境内海拔最 高 5364 米,最低 387 米。 面积: 全市面积 12121 平方公里,东西长 192 公里,南北宽 166 公里,平原面积占 40.1%,丘陵面积占 27.6%,山区面 积占 32.3%。 河流: 境内河网稠密,西南部为岷江水系,东北部为沱江水系,全市有大小河流 40 余条,水域面积 700 多平方公里。 气候:
118.3
24.2
137.5
24.6
79.5
25.9
169.9
20.8
42.9
16.8
35.8
14.2
39.4
17
206
1003.2
0
18
16.0
4
10
7.7
2
14
36.8
0
17
8.2
2
17
233.8
0
17
71.3
2
20
292.3
2
18
114.6
1
23
152.1
0
18
43.7
2
16
20.1
6.9
29.4
新都镇 新都镇、新民镇、泰兴镇、马家镇、清流镇、新繁镇、龙桥镇、斑竹园镇、石板滩镇、木兰镇、 军屯镇
柳城街办 和盛镇、金马镇、万春镇、永盛镇、永宁镇、寿安镇
赵 镇 平桥乡、栖贤乡、赵镇、淮口镇、竹篙镇、土桥镇、五凤镇、云合镇、广兴镇、高板镇、福兴镇、 赵家镇、金龙镇、白果镇、三星镇、官仓镇、清江镇、隆盛镇、三溪镇、转龙镇、又新镇
乡政府
镇政府
全市
27
193
锦江区
青羊区
金牛区
武侯区
成华区
龙泉驿区
1
7
青白江区
2
7
新都区
11
温江区
6
金堂县
2
19
双流县
18
郫县
15
大邑县
3
17
蒲江县
4
8
新津县
1
11
都江堰市
2
17
彭州市
20
邛崃市
6
18
崇州市
6
19
注:武侯区、双流县、郫县含高新区数据。
4
街道 办事处
95 16 14 15 17 14 4 2 2 4
33.5 倍 3.9 倍 54.0 倍 55.6 倍 66.5 倍 42.5 倍
20.0 倍 30.2 倍 46.0 倍 74.3 倍 149.8 倍
13.9 倍 2.4 倍 20.6 倍 21.8 倍 18.3 倍 14.7 倍 8.1 倍 12.7 倍 16.2 倍 20.8 倍 30.8 倍
152.65 470.19
126.21 53.13 250.17
324.00 3109 74.40 20124
2012 成都统计年鉴·综合
2010 年
2011 年
1978 年
2011 年为下列年度(%)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274.78 23.86 494.69 117.94 105.22 73.83 12.28 20.80 10.24
东升街办 大林镇、煎茶镇、永安镇、黄水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太平镇、永兴镇、金桥镇、黄龙溪镇、 胜利镇、新兴镇、兴隆镇、万安镇、白沙镇、三星镇、合江镇
郫筒镇 郫筒镇、安靖镇、红光镇、唐昌镇、安德镇、团结镇、犀浦镇、花园镇、德源镇、新民场镇、友爱镇、 三道堰镇、唐元镇、古城镇
晋原镇 金星乡、雾山乡、鹤鸣乡、晋原镇、安仁镇、悦来镇、新场镇、西岭镇、斜源镇、青霞镇、沙渠镇、 董场镇、韩场镇、王泗镇、三岔镇、花水湾镇、出阝江镇、上安镇、苏家镇、蔡场镇
合成氨
万吨
汽车

294.85 10.82 87.61 2.66 14.16 12.95 1.17 1.77 0.23
35.55 10.36 174.72 25.37
544 61.44
641
8
1980 年
305.14 13.70 75.09 4.21 18.60 17.14 1.30 1.87 0.27
2
18
6.6
平均风速 (米/秒) 1.1 1.0 1.2 1.3 1.3 1.4 1.1 1.1 1.0 1.1 1.1 0.8 0.8
3
Chengdu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2)
1-2 成 都 市 行 政 区 划(2011 年末)
Di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Chengdu (End of 2011)
三江镇、道明镇、王场镇、三郎镇、江源镇、白头镇、廖家镇、街子镇、文井江镇、观胜镇、大划镇、
梓潼镇、崇平镇、桤泉镇
5
Chengdu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2)
1-4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Principal Aggregate Indicators on National Economic
7
社区 居委会 1580
64 75 109 59 99 61 26 127 76 47 148 40 66 25 26 256 102 62 65
单位:个 村民 委员会 1789
27
78 94 127 35 185 106 156 152 107 80
251 202 188
2012 成都统计年鉴·综合
69.5 1.2 倍 2.4 倍 10.5 倍 2.7 倍 2.2 倍 3.6 倍 3.4 倍 4.4 倍
73.0 1.3 倍 1.3 倍 224.8 1.5 倍 1.6 倍 2.3 倍 1.4 倍 2.1 倍
6950.58 327.34
3143.82 2610.80
533.02 3479.42
312.25 580.96 244.13 638.44 387.90
42.3 倍 4.2 倍 72.5 倍 72.8 倍
145.6 倍 58.9 倍 25.6 倍 42.3 倍 66.4 倍 104.1 倍 236.7 倍
126.5 194.0 281.2
136.6 112.0 80.2
114.8 162.2 204.0
133.9 137.3
79.1
101.2 101.8 108.4
102.1 103.8
96.1
5551.33 285.09 2480.9 2062.82 418.08 2785.34 260.35 494.00 207.54 437.28 33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