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对联巧过渡,诗意盎然在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妙用对联巧过渡,诗意盎然在课堂
武汉市楚才中学黄金双
文章有了过渡,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一节好的语文课,也要凭借教师巧用过渡语使教学的过程机理严谨,统体皆活。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份别样的魅力。过渡语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衔接组合,使课堂完整流畅。好的过渡语可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美不胜收,事半功倍;平庸的过渡语则与之相反,机械僵硬,干瘪无味,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的过渡语文采斐然,让语文课灵动隽永呢?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自身优势,可以妙用对联作为语文课堂的过渡语,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诗意盎然,语文味十足。
一、理论依据
1、课堂过渡语
一堂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可以进行分割切换的。也就是说,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组成的。之所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功劳全在于过渡语。正是有了过渡语,才使整个课堂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让人不知不觉。
所谓课堂过渡语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在课堂上能够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上起到一种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说得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好的过渡语可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美不胜收,事半功倍;平庸的过渡语则与之相反,机械僵硬,干瘪无味,事倍功半。
2、对联
对联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它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它雅俗共赏、运用极广,它精巧严谨、内容丰富……它是语言文字音、形、义、境的完美结合,具有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特征,又融趣味性、知识性、适用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它的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民俗等古典美学价值。
对联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仍然能发挥其积极和良好的教育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从继承传统的角度,还是从教育要面向社会的角度,甚至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说,都有必要学习、运用对联这种文学形式。
首先,从继承传统的角度来说,对联是我国文艺领域里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汉民族文化所仅有。作为一门文学艺术,它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古到今,
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许多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联语,这是我国文学领域内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有义务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其次,从教育要“面向社会”的角度来看,对联是一种雅俗共享、运用极广的文学形式。内容上,它可以言志、咏物、喻理、讽喻、记史、叙事、庆贺等;运用范围上,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庆贺,还是开业迁居,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山村,对联都无处不在。
第三,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构制涉及遣词造句、修辞、逻辑、立意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开启智力、训练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作用。
因此,如果能够运用对联作为语文课堂的过渡语,将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无论对于语文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第一,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增强语文课的趣味;第二,对于学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第三,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补充课外知识;第四,可以传承古典文化发扬中华国粹;第五,可以锻炼自身文学素养;第六,对学生更是一种启发和示范。既然运用对联作为过渡语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例赏析
笔者在教授鄂教版八下综合性学习《小对联大学问》时试着运用对联设计过渡语,整堂课各环节全由对联贯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老师听得耳目一新,效果当不错,特此辑录,并稍作分析,希望给大家一点启示。
1、引用古诗
其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张贴对联,这不,明代才子解缙一幅春联引出了一段趣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里引用对偶的诗句,即是对联,又通过对联这种形式证实每到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民俗,同时也营造一种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迅速把学生带入一种对联趣话、诗意盎然的境界。
其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一试身手,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这里引用杜甫的诗句不是为了显示老师的积累有多深厚,而是为了引出学生自己动手操练的环节,自然而然又有诗意,绝不刻板生硬,学生听来也舒服顺耳,不像“下面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做几道题目”那样纯粹布置任务式的指令,使学生心生反感、懒惰之情。
2、直接用韵
其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你们想知道古人在创作对联时,上下联有何讲究,对联又是如何张贴的吗?
这里的对偶看似没有意义,但实际上是通过直接用韵的方法暗示了古人在对联过程中的平仄用韵,聪明的学生一听就会明白对联的用韵规则。事实正是如此,在后来的提问中学生果然一语中的“对联的用韵规则是上下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后来我追问她是如何发现的,她就提到是听了我的过渡语的暗示,自己再对照几则对联琢磨出来的。这小姑娘太棒了!我及时肯定了她听讲认真,善于思考,其他同时也深深点头。
3、引用所学课文中的对偶句
其四、“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要善于思考和总结,我想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对联创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联是选取学生熟悉的《论语》八则中的句子,它既是对偶,同时又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在这里引用过来,学生听着亲切,还有引导他们活学活用我们所学课文的意思。
4、引用俗语
其五:“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时事热点往往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下面我们读一读抗震救灾对联,学习创作对联,为救灾的英雄加加油,为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们鼓鼓劲。
这个过渡语既引用了俗语,又告诉学生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我们只有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做一个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是真的做学问。
5、化用古诗文
其六:“纸上读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读很重要,悟更重要,我们来读一读,悟一悟,看看这些对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过渡语是从杜甫的诗中通过仿词化用过来,在巧妙过渡的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创作的方法,一举多得。
6、教师创作
其七:“古有才子唐伯虎,今看九班潜雏龙。”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讲对联故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