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

——兼论作文教学的命题策略

江苏孙勤东

对于高考作文题,社会舆论向来十分关注,语文高考一结束,最先见诸报端的必是作文题,且往往评论如潮。然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实非易事,其中包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何谓“二元对立”?亦即高考作文题目既要具备满足考测的信度和效度的规定性,又应具备满足所有考生已有水平发挥的涵盖性和开放性,于是,作文题在检测的效应上就有了“限制”和“张扬”、“规定性”和“开放性”这样相互对立的“二元”特性。而要把这两类对立着的特性统一于一道作文题内,在两者之间搞平衡,就像企图把一个鸡蛋竖着放在平滑的桌面上那样困难,最后的结果,不是偏斜于“规定性”,就是倾侧于“开放性”。

纵观与反思高考作文命题史,由最初的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最后到话题作文的演化,就可以看出,高考作文题目的检测效应特性在“规定”和“开放”的“二元”之间摇摆的态势,如标题作文,标题中限制词多了,则统得过死;限制词少了,则又放得过开,容易让人猜题押宝,总感觉左也不是,右也不妥。于是材料作文应运而生,提供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并规定写作文体,让你事先猜不透摸不着,其效应特性在文章立意与文体等诸方面又表现得约束过紧,不利考生写作特长的发挥,且考生对材料的审读准确与否,关涉到审题立意的准确与否,可谓命悬一线。后又以一大一小两篇互补的方式增强开放性,却仍未体现出作为考生主体表达的充分自主而未能延续。最后高考作文发展到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这不能不说是高考命题改革的

一大突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的“三自一不”的作文要求大大扩张了考生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在试题所提供的原野上纵横驰逐。然而,过度的开放性必然使规定性受到削弱,留下投机的缝隙,最显著的就是宿构和套作的增加,即使明文规定“不得抄袭”,伪作也难以禁绝,且情况还相当严重。即使是话题作文,其命题效应特性也在“开放”与“约束”之间不断摇摆:2000年的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话题的自由度较大,有较强的开放意识,但也给考生提供了抄袭与简单套用的机会。20XX年以“诚信”为话题,却明显向考生作了道德暗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无形中被压缩,大路朝天,仅此一条,非写“诚信”莫属。

20XX年的高考以一则寓言并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试题限制的要素比往年增加,而考生仍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人们从这里似乎看到了“二元对立”走向同构统一的曙光。

确实,如何消解“规定性”和“开放性”之间的“二元对立”,使两者能够得到和谐统一,成了作文命题追求的目标。这不仅是在考试命题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平时作文训练命题的策略方面,有着更现实的意义。针对作文命题过程中诸要素,下面提出一些意见,以求得“规定性”和“开放性”两者间对立的消解,从而趋向同构统一。

话题材料的客观性与虚拟性的统一。话题的材料到底采用客观的还是虚拟的?客观性的材料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感,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或古代经典,经历了社会和时间的拷问,其真实性与权威性无庸置疑。20XX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材料来源于《韩非子·说难》中的寓言故事,译文简洁朴实,有故事情节,生活气息浓郁,利于考生审读理解,避免因话题材料不典型不科学而引发的批评责难,维护了命题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反观20XX年高考作文题,引出话题的故事是虚拟的,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备受责难,其中还透露出与现代意识不相符的因果报应思想。

应该说,客观性的话题材料本身包含着某种文化的积淀和遗存,它在触

发写作者的立意和选材方面就具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性,在这一点上,和虚拟性材料相比有它的优势。但是,是否虚拟性的材料就一无是处呢?实际上,一个好的作文命题本身的选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客观性的材料并不完全适用于做作文命题材料,而必须加以必要的“添油加酱”式的修饰,这实际上被掺进了虚拟的成分,这样,可以弥补客观性材料在题目命制要求上存在的缺失,使题目的命制更加完善。即使是完全以虚拟性的材料命题,成功的例子也有,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使考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所以,客观性和虚拟性的话题材料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在命题中,把两者有机地同构统一,是作文命题成功的要素。

命题要素触发的思维的辐射性与区限性的统一。话题作文的要素包含材料、提示语和话题。考试作文命题中的材料是创设一个写作的情境或平台,提示语则是材料与写作者之间的桥梁或触媒,在于引发写作者围绕话题舒展思维,其命题中的材料、提示语及话题给考生规定的思维定义域有多大区间,能激发考生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性状,这些都是命题者应虑及的因素。

好的作文材料、提示语和话题引起考生的思维流应该是呈辐射状的,且可供思维的空域应该是宽泛的,而不是单向的、狭窄的、直幅式的,例如,20XX年高考作文的提示语从故事叙述的特殊个例过渡到生活实际,对话题的内涵和写作的方向作了拓宽、延伸和进一步阐发——既可以写类似的故事,也可以写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这样就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给出了本次作文思索的范围;但命题又好比为演员提供一个舞台,可以在上面表演出一幕幕生龙活虎的戏剧,演员的表演区域又是受舞台的限制,而不应该把斤斗翻到观众席上,所以,命题触发的考生的思维流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受一定的区域限制。“面对大海”的话题引起的所思所想是十分宽泛的:想亲人、想祖国、想世界是遥想,看浪花、看海鸥、看归帆是近睹,海的裨益、海的灾难是实写,大海是诗、大海是谜是虚写,总之,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亦如大海。但毕竟只能想海,写海,思维的主流不能是沙漠,不能是高山,不能

是草原。命题的关键点在于能使考生的思维在特定的空间内不受约束,使思维的辐射性和区限性得到有机的统一。有人把高考作文戏作“带着镣铐的跳舞”,笔者认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在大舞台上的自由之舞”。20XX年的作文话题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感情”和“认知”本身便属心理活动范畴,反映心理冲突,这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会有众多的触发点,话题引发的思维是多样化、辐射状的。考生可以从历史角度思考,追溯历史渊源,思辨人性异化;可结合现实生活,选取素材,有褒有贬;可记述自身和他人的关系,对感情亲疏带来的认知差异发表看法,等等。总之,话题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取材立意空间。但命题又规定着思维的区域,思考的范围应该是“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而不应越过这个区限。这就很好地使话题触发的思维的辐射性和区限性得到了同构统一。

话题立意的多元性与导向性的统一。近几年来的话题作文都是要求“立意自定”,这是对材料作文的“材料内蕴式立意”的重大改革,学生用不到费尽心思去揣摩材料的“深刻”含义,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考试作文呈现立意的多元性,最终导致了成品作文的五彩缤纷,不少考生的文章潇洒自如地从道德、伦理、思想、情感、人格、操守、文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展开对话题的思考、探索、描述、阐释、议论、抒情,所思所想,不拘一格。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前提在于作文命题本身所具备的立意多元性,其要素在于⑴命题者本身不应该在试题的文字中表达自我的价值取向,对材料中的人或事有所褒贬。⑵题目材料中的关键性要素和引出的话题要尽量运用中性的词语,以使考生据此作辐射状的多元立意。如“诚信”这一话题运用褒词,实际上喻示或规定了主题,诚实而有信用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谁愿或敢给“不诚信”吹喇叭、抬轿子呢?这样,作文的立意无意间成了一元性、单通道的“讲诚信”了,学生只能在这一暗示的范围内兜圈子,不少作文实质上是在克隆、复制话题,或者为话题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