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登泰山记》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旅游和探险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登泰山记》,理解课文大意。

2. 词汇讲解:解释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修辞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文学鉴赏:讨论文中的文学价值,如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掌握《登泰山记》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分析并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二、教学难点1. 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二、教学手段1. 课本:使用指定的语文教材,提供课文内容和相关注释。

2. 多媒体:使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一、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登泰山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解释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4. 修辞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文学鉴赏:讨论文中的文学价值,如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二、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课文朗读:10分钟3. 词汇讲解:15分钟4. 修辞分析:20分钟5. 文学鉴赏:1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五章:作业与评价一、作业1. 熟读《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课堂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堂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孔子登过泰山吗?生:登过。

师:孔子登泰山,孟子是怎么评价的?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师:杜甫登过泰山吗?生:登过。

师:杜甫登泰山,有什么感慨?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是的。

登上泰山,万物皆小。

你们登过泰山吗?生:没有。

师:那正好,今天,我们跟随姚鼐的《登泰山记》去游泰山,重走姚鼐登山路。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绘制行程图。

二、理登山行踪,知行文脉络师:请第一、二学习小组派代表作图于黑板上。

其他同学比较两幅图,找出异同,简要评价。

生:两幅图将作者在路途中经过的地方基本标识出来了。

第二幅图要更清晰,图中用箭头的朝向很好地表示了往返途中的情况,泰山正南面的三谷也完整地呈现了,作者拾级而上至最高日观峰,日观峰的标识作了重点涂画,很明了。

师:嗯,特别棒!图画清晰,一目了然;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以时空为线索,符合山水游记“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空间线索已展示在行程图上,时间线索呢?我们一起找出文中的时间词。

生: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这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月丁未,即这个月的丁未日,腊月二十八,用的是“干支”纪日法;戊申晦,用的也是“干支”纪日法,晦即月底这一天,这个月月小,是腊月二十九,除夕;朔望晦,分别表示月初、月中、月末这一天;五鼓,用的是“五更”纪时法,古代夜间用鼓打更纪时。

师:对来泰安的行程,作者接连用了五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乘、历、穿、越、至。

师:这些动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效果呢?生:着力表现了作者乘风冒雪,千里迢迢,去游泰山的迫切心情。

师:那泰山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生:因为泰山之景——美。

师:在作者的行程中,停下脚步来赏景的是哪里?(带着学生再次回到黑板上的行程图)生:“至日观峰——坐日观亭”这里。

师:请大家回到教材,齐读作者在这里驻足赏景的文字(及既上……而皆若偻)。

生:齐读。

师:清末著名学者王先谦曾大加赞美这段文字: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泰山记》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散文也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缺乏系统学习的情况下,了解较为浅薄,难以抓住其中的中重点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感,感受其中的意境。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感知文章整体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学习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识作者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二、知背景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等8人破格当选。

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和友人相约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

三、拓知识1.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赏析泰山日出的描写一、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上节课我们和苏轼一起游览了赤壁,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姚鼐的脚步去登泰山,并悉心领悟其中的意趣。

二、知人论世1.姚鼐清代散文家。

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

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全集》,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2.文学常识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代表作家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3.泰山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

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

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

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

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积累文言词句——“言”的教学活动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活动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古汉语词典,自己翻译课文,要求字字落实。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姚鼐及“桐城派”;2.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脉络;3. 结合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探究姚鼐借“登泰山,赏红日”,抒发人生感悟的创作意图;4. 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作者幽微的性情世界。

二、教学重点:结合作者辞官背景,挖掘文章疑点,探究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对比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体会姚鼐心境与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四、授课安排:本文授课两课时,说课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姚鼐及“桐城派”简介;疏通全文文意及文章脉络;(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主旨探究:1. 问题导引:文章有哪些有违常理的疑点?(学生思考表达)2. 疑点一:作者为何在除夕之夜登泰山?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链接创作背景:汉宋之争;拓展素材: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不遗余力。

先生往复辩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

将归,大兴翁覃溪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3.疑点二:泰山最高峰是玉皇顶,为何姚鼐偏偏说“最高日观峰”?【链接“泰山情结”】4.得出结论:本文是姚鼐的言志之作,是一篇寓情于景散文。

【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一些精品国剧走出国门,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荧屏带去了一股________的中国风尚。

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叙事节奏紧张紧凑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

走出去,是机遇,是更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海外观众的增多与国际市场的扩大,要求国产影视行业________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更新颖的主题内容、制定更全面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影视剧市场走得更远。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自然景观表达思想情感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泰山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杨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登泰山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进行词汇和句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或仿写。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

2. 完成相关词汇和句式的练习。

3. 结合课文,进行文学创作或仿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句子为例,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想象自己登泰山的场景,增强情感体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4)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登泰山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联系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2)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启发学生对人生、理想和奋斗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登泰山记》,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词语和句子理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掌握词语的正确运用。

3. 泰山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结合课文内容,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景知识的掌握。

4. 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随后,布置背诵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3. 词语和句子理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词义推测,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

登泰山记教案《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的14篇《登泰山记》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登泰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篇一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

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较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四、安排游程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

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登泰山记》课堂实录与教学手记

《登泰山记》课堂实录与教学手记

《登泰山记》课堂实录与教学手记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探讨的是“登泰山记”。

好,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诗人杜甫的经典之作《登泰山记》,杜甫在这首诗中注入了他对自然和大自然歌唱的热情,他尽可能尽可能完整地反映了泰山的美景以及自然环境,当然也反映了自己的心情变化,以及泰山令人深思的哲学。

其次,我们看到在《登泰山记》中,杜甫没有用上花哨的语言,他并不尝试去辞令宣称,他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来描绘泰山的自然美景。

在诗的构成上,《登泰山记》全诗由三节组成,每节有五句诗,每句诗由七个字构成,句句诗意,再现了泰山的端倪。

再看《登泰山记》的含义,杜甫藉此表达了他对泰山的赞美,体现了他对自然精神的钦佩,并且给了由深刻的哲理,即任何变化都有自然的规律,每个人的一生也不例外。

最后,我们一起看看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你怎么评价杜甫的经典之作《登泰山记》?你能够从《登泰山记》中发现任何对大自然的赞美?你又有哪些有关泰山的知识背景可以帮助你理解《登泰山记》?在课堂探讨中,学生们积极表现,老师也给予充分鼓励。

他们表示杜甫在《登泰山记》中,以活泼的语言叙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情,这份热情源于他自身对自然的发现,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学生们还认识到,《登泰山记》中杜甫给了人们一种哲理,即人们一生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顺应规律而行。

老师还补充说,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深入讨论《登泰山记》,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压力,但王室的压力也让杜甫对泰山的激情更加强烈。

最后,老师强调了课堂探讨的重要性,他给予我们充分的自由空间,让我们深入探讨《登泰山记》,了解杜甫诗作中所表达的哲理,加深我们对自然的理解。

总之,今天的课堂活动,使我们更加熟悉了《登泰山记》,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杜甫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的赞美与哲理的理解。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2)体会作者攀登泰山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3)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登泰山记》全文;(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2)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哲理。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泰山的壮美,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2)体会作者攀登泰山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督促学生认真复习;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泰山的风光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泰山景观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比较阅读法,将《登泰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本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过程四、教学方法五、作业与评价【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

2. 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研究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 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山水游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解释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解释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4. 练习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

2. 教学多媒体:泰山风景图片、视频资料。

3. 参考资料:有关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4. 练习题库: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教学进度安排1. 预习课文《登泰山记》。

2.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

3.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小组讨论难点问题。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3)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重要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 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3. 文言文句式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言文句式的判断和运用;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内容;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文体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课文,对新课文产生期待;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3. 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5. 朗读与复述:让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6.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文体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7.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登泰山记》原文;2. 参考译文:提供课文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 相关资料:泰山的相关介绍,加深学生对泰山的了解;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5.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登泰山记优质课教学实录

登泰山记优质课教学实录

登泰山记优质课教学实录第一篇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言文——登泰山记。

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扇窗口。

一、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登过泰山?对于泰山,你们了解多少?学生1:我曾经登过泰山,泰山很高,景色很美,尤其是日出,非常壮观。

学生2: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泰山石敢当、泰山奶奶等。

教师:非常好,大家对于泰山都有一定的了解。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泰山记》是清朝姚鼐所写的一篇游记,它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他登泰山观日出的经历。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古代文人的独特视角和细腻情感。

二、新课学习1. 朗读课文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课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断句、停顿和重音,尽量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齐声朗读)2.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现在,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些重点内容。

比如,“而”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这里的“而”表示顺承关系,“而”还可以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

3. 分析文章结构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登山的缘由和路线;第二部分是作者在泰山顶上观赏日出的情景;第三部分是作者对泰山景色的总体描述。

每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大家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

4. 深入剖析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登山”、“观景”和“感悟人生”。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泰山的壮美景色和人文底蕴。

同时,文章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抒情等手法。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黄昌龙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特色:①文旨单纯明了;②选材新颖;③剪裁布局精当;④写景状物极具特色。

教学设想:1.本课拟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

2. 本文篇幅短小(不足600字),文字相对浅显,学生预习后极易产生“我已读懂了”的想法,而事实上,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精品,在主旨确定、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极具特色,而这正是学生容易忽视并难以理解之处,故拟出上述教学目标作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主题”。

3. 预习要求:朗读课文;查阅生字、多音字;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生平;收集历代写泰山的诗、文(可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将有关网址告之学生)。

教学过程实录及分析一、创设情境师:(播放第一组配乐幻灯片:泰山及五岳风景)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宗,春秋时改为现名,它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

泰山高度虽低于华山和恒山,但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加之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美誉。

(播放第二组配乐幻灯片:泰山游览图、主要景观等)泰山绵亘济南、泰安、长清等市县间,总面积436平方公里,主体在泰安市城北,可分为五大游览区:丽(山麓)、幽(登山东路)、妙(山顶)、奥(后石坞一带)、旷(登山西路)。

登山路线分东西两路至中天门汇合直达山顶,总路程9公里,阶石6000多级。

泰山名胜古迹众多。

从东路上山,自南向北有岱宗坊、王母池、红门宫、一天门、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柏洞、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碧霞元君祠、日观峰、玉皇顶等景点。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登泰山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大师陶渊明的一部著名诗篇,它不仅是中国儒家文学的代表作,而且也被称为中国审美艺术的高峰之作。

该诗篇以陶渊明的登泰山经历为主体,以象征主义的方式把泰山的秋景写得非常生动而细腻。

诗篇共有九句诗,用很简洁的诗句,表达作者对泰山秋景的深刻感悟。

“登泰山记”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阐释,进行教学实录及点评。

首先,可以通过讲解诗篇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的来源以及其它传说,这样便可以增进学生的了解,使其有更全面的认识。

其次,师生可以读诗,细心分析诗中的每个字句,深入剖析其它主题,把这首诗的内涵深入学生的脑海,这样学生的常识便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更好。

第三,师生可以自由交流,讨论关于这首诗的有趣内容,这样便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1 -。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情趣;(3)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树立学生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讲解分析:(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释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写一篇关于泰山的美文,可以是散文、诗歌或游记;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自然景观,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登泰山记》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泰山为例,让学生了解自然景观的魅力;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2007-06-07 11:19:39)转载标签:登泰山记教学分类:教学实录《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黄昌龙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特色:①文旨单纯明了;②选材新颖;③剪裁布局精当;④写景状物极具特色。

教学设想:1.本课拟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

2. 本文篇幅短小(不足600字),文字相对浅显,学生预习后极易产生“我已读懂了”的想法,而事实上,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精品,在主旨确定、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极具特色,而这正是学生容易忽视并难以理解之处,故拟出上述教学目标作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主题”。

3. 预习要求:朗读课文;查阅生字、多音字;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生平;收集历代写泰山的诗、文(可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将有关网址告之学生)。

教学过程实录及分析一、创设情境师:(播放第一组配乐幻灯片:泰山及五岳风景)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宗,春秋时改为现名,它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

泰山高度虽低于华山和恒山,但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加之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美誉。

(播放第二组配乐幻灯片:泰山游览图、主要景观等)泰山绵亘济南、泰安、长清等市县间,总面积436平方公里,主体在泰安市城北,可分为五大游览区:丽(山麓)、幽(登山东路)、妙(山顶)、奥(后石坞一带)、旷(登山西路)。

登山路线分东西两路至中天门汇合直达山顶,总路程9公里,阶石6000多级。

泰山名胜古迹众多。

从东路上山,自南向北有岱宗坊、王母池、红门宫、一天门、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柏洞、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碧霞元君祠、日观峰、玉皇顶等景点。

玉皇顶为泰山极顶,海拔1352.8米,因建有玉皇殿而得名。

其东有日观亭,可观“旭日东升”;其西有“望河亭”,可赏“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景。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并到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

(分析: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

对于作者姚鼐来说,他若从未深入泰山之境,则很难设想他会写出这篇传世佳作;对于学生来说,他若要真正对本文作深入理解,就必须了解泰山之景。

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并未去过泰山,甚至亦很少看过关于泰山之景的图画、照片,因此,播放上述两组配有音乐和旁白的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将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雄伟壮丽的泰山自古以来就成为游览的胜地,历代文人也留下了许多记游的作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代桐城派散文家,42岁的姚鼐先生登临泰山,就写下了《登泰山记》这篇传世名篇。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这篇散文。

(播放第三组幻灯片:课文配乐朗读录音,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作为古代散文的精品,记游泰山的佳作,《登泰山记》的写作方法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播放第四组幻灯片之一:显示上述所提问题)(分析:抛锚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程序就是“抛锚”,这里的“锚”往往是特定情境中的一个或一些真实的问题,它与学生要建构的意义的“主题”密切相关,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

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个或这些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就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这个“锚”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在对知识的纵深探究中不断建构每一个主体自己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上述问题,有的在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的已在草稿上记下思考的结论要点。

教师来回巡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有学生要求重看前面的第二组幻灯片,教师准许他用多媒体教室里的计算机重看。

)师:同学们都能够积极思考,这非常好。

不过通过我刚才的观察,似乎发现有的同学也还有不少困惑,能否给大家说一说?生1:我觉得“写作方法”范围太大,能否给我们提示一下从哪些角度研究?师:当然可以。

就本文而言,我们可以从立意定旨、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探究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

(播放第四组幻灯片之二:显示上述概括四个研究角度的文字)生2:刚才您提到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记游泰山的佳作。

那么,除了古代的作品外,现当代的有无佳品?师:当代作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写得很好,想看的同学可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中查阅到。

(部分学生在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中查看有关作品)(分析:在“自主探索”阶段,教师应让每一位学习者主动地思考所抛之“锚”,教师的职责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具体答案,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方向、角度,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

教师的点拨要能够给学生点明一个思考研究的方向,或一个探索的支点,使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

)师:同学们刚才都已作了认真的研究,接下来请大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各自的研究成果。

然后,每个协作小组要选派1-2名同学在全班发言,至少从一个角度详细分析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其余的协作小组可以在他们发言后,随时发表评论。

生3:我们小组想从题材选取这一角度来分析。

师:请说。

生3:自古以来,记游泰山的诗、文不乏名篇佳作。

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泰山的美景几乎已让前人写绝,这确实给清代的姚鼐出了一道难题:又要写泰山,还又要避免落入俗套,这实在太难了!(做一个摊手的姿势,众笑)那么,姚鼐先生是如何超越前人,求得创新的?请听我们的分析(做一个邀请的手势,意欲请小组内另一位同学即“生4”回答)。

生4:前人佳作多写泰山之雄伟及作者登山的心情意趣,所选之景多为春、夏、秋三季。

姚鼐则取“深冬泰山雪景”作为奠定全篇的总特色,又以分镜头一一表现,如自京城出发“历风雪”,上山路上“迷雾冰滑”,登上山顶后“苍山负雪”,风雪中日出的奇异景观,“雪与人膝齐”的罕见景象,从而写出了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另一种泰山。

师:说得很精彩,请问别的小组同学对此有何评论?生5:我们小组对刚才这个小组同学的答案非常满意。

不过我们想补充一点,作者写的不只是“深冬”的泰山雪景,而且还是深冬的一个特殊的日子中的雪景。

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日子?(眼看四周,想卖个关子)这一天是农历大年除夕。

生6:你怎么知道?生5:原文“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交代了作者登山的时间,“丁未”,查注释可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一句说明了观日出的具体时间,“戊申”是“丁未”的后一天,“晦”即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戊申晦”可不就是大年除夕嘛!师:你们分析得相当准确,姚鼐先生在题材选取方面的确胜人一筹,那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可借鉴的东西?生7:《登泰山记》的这种求新求异、独辟蹊径的选取题材的思路,为后人写游记作了直接或间接的示范。

比如当代作家李健吾写的《雨中登泰山》也许就受到了姚鼐的启发:姚鼐写的是“雪中”登泰山,李健吾想要创新,于是他就写“雨中”登泰山。

在李先生的文章中,他让雨从头至尾淋出一个湿漉漉的泰山,真是别具情趣。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

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在写游记时,要想求得创新,关键是在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这类气象特征上做文章?生7:这……我说不好。

生8:就游记而言,气象特征应该是写作者着力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创新的视角还很多,比如昼夜光影的差异,此地之景与彼地之景的比较,平常景物中蕴涵的哲理,游览中的感受等等,总之,题材的选取要有独创意识,写游记是这样,写别的文章也应如此。

师:讲得好极了!接下来大家是否再换一个视角来探索本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写法?生9:我们小组想从立意定旨这一角度来研究。

作者在记游中,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却较少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他只是把泰山奇异的自然美、古老的文化美呈现给读者,二百年后读此文,我们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山川的心。

师: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证据?生9:全篇并无一处说明登山缘由的文字或直接赞美泰山之辞,但通过下列现象,作者的立意不言自喻:从登山观日出的时间选择来看,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者理应在家里共享团圆之乐,但作者却在除夕之前的丁未日登山,在除夕戊申日观日出,足见作者对泰山的一片痴情;从游览的行程来看,“自京师”“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行程数百里,登山时又踏数千级台阶,路途如此遥远,但作者毅然前行,这充分证明他对这片土地太热爱了。

生10:“乘风雪”、“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说明登山的困难非常之大,但作者还是全然不顾。

日观亭坐落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高处不胜寒,再加上“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样的气候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然而作者却毫不畏惧,怡然自得地坐在那里等待日出,这说明他对这块土地万分地神往。

生11: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蕴涵着强烈的感情。

比如写风停雪住晚晴夕照的那段文字:那青色的山峰披着皑皑白雪,通明的银光照耀着南面的天空;回眸鸟瞰,古老的泰城、大汶河、徂徕山恬静地沉浸在夕阳的照射之中,红妆素裹,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半山腰萦绕着的云雾宛如飘带一样,朦朦胧胧,似动非动,别具风采。

白雪、落日、青山、城郭,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和谐、优美,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师:你们的研究结论的确令人佩服,你们是否可以小结一下?生9:《登泰山记》一文的主题单纯集中、不言自喻,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写散文尤其是记游散文,主旨并非一定要用话点明,但应该让人读后能很清晰地感悟到。

师:我完全赞成你的说法。

生12:接下来由我们小组来谈谈本文在剪裁布局方面可供借鉴的内容。

面对泰山众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大胆取舍,围绕“风雪泰山”这一特征,按游踪的先后顺序,选择了沿途的一路风雪,攀登道路中的迷雾冰滑,登上山顶时所见的夕阳晴雪美景,次日清晨所见的奇异的日出景观等材料入文。

这种围绕景物特征取舍材料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生13:作者对已选择的内容的安排还注意到详略得当,这也值得我们借鉴。

同是能体现“风雪泰山”这一特征的内容,作者对观日出这一节施以浓墨重彩,突出登山的主要目的是看日出;泰山的古迹很多,石碑、石刻、庙宇不计其数,作为游记,这些都不能不提到,但这些显然与“风雪泰山”的个性特征关系不大,而且这些古迹并非泰山冬季所特有,因此作者只是顺便作了些介绍,以增加游记的知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