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登泰山记》 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相关推荐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审美鉴赏和与创造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认识泰山1、导入新课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2、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陕西)华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

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

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 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泰山为五岳之首。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赏析泰山日出的描写一、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上节课我们和苏轼一起游览了赤壁,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姚鼐的脚步去登泰山,并悉心领悟其中的意趣。

二、知人论世1.姚鼐清代散文家。

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

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全集》,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2.文学常识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代表作家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3.泰山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

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

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

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

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积累文言词句——“言”的教学活动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活动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古汉语词典,自己翻译课文,要求字字落实。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句子结构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比较不同文人的登泰山作品,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体会作者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全文的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3. 评价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句子结构分析;2. 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3. 通过比较不同文人的登泰山作品,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全文、作者简介、相关注释和图片等;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泰山的雄伟壮观;(2)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登泰山有什么了解和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3)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文人的登泰山作品,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背诵课文,巩固所学;(3)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登泰山记》(教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世皆谓之天门云()。

(句式:)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c hūpú)数十立者,山也。

(句式:)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句式:)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六)板书设计二、合作学习第一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姓的江天汤世杰“支持这个世界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观念。

”我们所能见到并参与其中的,也尽皆世界的日常。

但故乡必有故乡的独特,不独特的从来都是我们的眼睛。

一座小城,有别于大都市的,不是摩天大楼、车水马龙,而是日常生活的简捷便利,烟火人间的随处可逢,自然山水的伸手可及。

那幕日落原也寻常,却因有了大江的那个“曲折”,让我对比留意过的多处日落,有一种别致独特的感悟。

地中海、波罗的海上的日落辉煌浩瀚,尼罗河、多瑙河上的日落华丽迷人,倒或因有水无山或有山无水,而少了些遮挡、少了些层次、少了些深邃,而一览无余,韵味清浅。

山水、山水,须得有山有水,且洽配得当。

西陵峡口,峡尽天开的这片江天日落,独特就在其间,既有浓墨堆垒般的凝重山影,也有洒金宣纸般的跳荡水波,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那种浓暗酽黑的山色中层叠杂糅的霞色,那霞光将云头尽染时深浅有致的黝黑,让“斑斓”一语真正落到了实处,怎么看都让人直呼神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3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3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篇1【教材定位】《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难点
难点一: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需要掌握《登泰山记》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的含义和 用法,如“若偻”、“乘”、“生”等词的词义辨析,以及“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等特殊句式的理解。
教师需通过讲解、对比、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汇 和句式的用法,提高其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意的见解。
教师自我评价
01
02
03
04
教学内容安排
反思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 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课堂氛围
思考如何营造更积极的课堂氛 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技巧
反思自身的教学技巧,是否有 需要改进的地方。
家长反馈
沟通渠道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 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
总结词:巩固提高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 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 课外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03
教学难点与重点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家长 能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庭教育建议
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获取家 长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孩子在家表现
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和 习惯,以便和学校教育形成互 补。
对教师和学校的期望
了解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期望 ,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反思
01
教学方法选择
学生反馈处理
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我将在后 续教学中更加关注细节讲解,同 时也会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帮助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2.请解释文中“崭岩、翔、翼”等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三个部分,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请简要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章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5.请简述通过学习《登泰山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2节《登泰山记》。该章节主要描述了作者姚鼐登泰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篇目。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登泰山记》,使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提问,促进学(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如“崭岩、翔、翼”等,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泰山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翻译和赏析;3. 泰山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3. 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登泰山记》;2. 泰山的相关图片、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泰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泰山的美景;(2)简单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登泰山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僻词语;(3)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课后注释,自主学习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2)选取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句;(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阐述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默写;(2)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和赏析;(3)填写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泰山文化的兴趣,鼓励课后拓展学习。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1.1.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1.1.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登泰山记》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1.2.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登泰山记》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2.2.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2.2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泰山的诗歌和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4.2.1 学生自读课文《登泰山记》。

4.2.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3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4.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3.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5.1.2 学生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馈5.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5.2.2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3)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勇于攀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泰山的相关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3.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 对泰山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把握。

3. 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泰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巩固文言文知识。

(2)详细讲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登泰山记》。

3. 收集有关泰山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登泰山记》这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的能力。

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拓展延伸,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赏读《登泰山记》,了解姚鼐作为桐城派代表,其语言雅洁的风格。

2.注意《登泰山记》“小细节”与“大印象”相结合的特点,体会姚鼐登泰山的情感和意趣。

【学习重点】1.细读文章,品析重点段落精彩语段,感知文章语言简雅的特点。

2.在赏读的基础上,体会“小细节”与“大印象”的特点,从中感悟作者姚鼐登临泰山的独特情感。

【学习难点】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文章描写“雪”的“小细节”,并能概括出“大印象”,以及能够感悟二者有机融合后,从“我”与“自然”的角度,即情景交融,来思考作者与泰山之雪的关系,从而体会作者登临泰山的愉悦和洒脱之情。

【教法学法】精读与略读结合、合作探究、对话生成【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任务】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围绕《登泰山记》创作绘画作品,主题包括:游踪图、泰山夕照图、泰山日出图等。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8分钟)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绘画作品、呈现泰山游览路线图根据绘画作品,并结合文章内容提出学生初学困惑:1.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说“最高日观峰”,而不是“最高玉皇顶”?2.作者为什么要从中谷入山?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这天登泰山?[教师预设]1.客观角度:从中谷入山更加便捷;中谷风景更加美丽。

2.主观角度:“最高日观峰”与除夕夜登山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意趣[设计意图]1.通过作品展示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游踪脉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通过提出初学困惑,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二、明确学习任务(3分钟)(一)学习任务1.赏读《登泰山记》,了解姚鼐作为桐城派代表,其语言雅洁的风格。

2.注意《登泰山记》“小细节”与“大印象”相结合的特点,体会姚鼐登泰山的情感和意趣。

(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再次点明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游踪,着力描写了两幅风景画面:泰山夕照图、泰山日出图。

文章行踪清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构思严谨。

登泰山记教案(6篇)

登泰山记教案(6篇)

登泰山记教案(6篇)《登泰山记》教案篇一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

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四、安排游程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

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

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 登泰山记教案【新课导入】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

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

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

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

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

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大意。

2.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段,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体会本文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作者介绍】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题目解说】“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原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注释:
○1以:在。

○2乘:登,升。

○3限:界限,指城墙。

○4至于:到达。

古今异义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5麓:山脚。

○6蹬:台阶,石阶;
○7有:通“又”。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提问:“乘”应该理解为“登、升”还是“冒”的意思?
《说文解字》载:“覆也。

从入桀。

桀,黠也。

軍法曰乘。

,古文乘从几。

食陵切〖注〗椉。

,古文乘。

文三重一。


明确:“乘”为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

“大”象“人”正面。

其本义为“登、升”。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奔赴泰安的过程?
明确:“乘”“历”“穿”“越”。

追问:连用四个动词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几个动词连用,简洁地描写了作者乘风驭雪,穿山越岭,马不停蹄直奔。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景物的描写和景物特点2.教学难点:在景物的变化中体会作者情绪的起伏;积累相应实词、虚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张五元人民币背面图,猜一猜老师的家乡的名胜是什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姚鼐来看看他是如何来描写泰山的。

二、学习任务(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1.梳理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

2.赏析泰山景色,体悟作者情感。

三、检查预习情况(学习活动一)昨天已经让同学们进行了预习,导学案完成了吗?先来检查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通假字1.须臾成五采(“采”通“彩”,彩色)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3.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一词多义1.当:(1)当其南北分者(介词,在)(2)崖限当道者(动词,挡住)(3)僻不当道者(动词,面对)2.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连词,和)(2)及既上(介词,等到)(3)皆不及往(动词,赶得上)3.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名词,云雾)4.限:(1)越长城之限(名词,界限)(2)崖限当道者(名词,门槛)5.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动词,弥漫,布满)(2)其远古刻尽漫失(动词,磨灭)词类活用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3.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4.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特殊句式1.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者,......也”表示判断。

判断句)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生动的语言特点;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泰山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攀登泰山的艰辛历程,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品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生动的语言特点;3.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2. 文中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深入分析;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1. 教师准备PPT,包含《登泰山记》全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相关图片和视频等;2. 学生准备《登泰山记》全文的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泰山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登泰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登泰山记》,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登泰山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登泰山记》全文,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生动的语言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登泰山记》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拓展学生对泰山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了解。

7. 布置作业:学生背诵《登泰山记》,完成相关练习题。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文中的典型句子和词语,进行详细解析和讨论;3. 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泰山之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泰山记》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走进本文,可以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鉴赏《登泰山记》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重点文脉梳理、感受与分析本文的简约之美四、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独特的学术趣味五、课前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山水游记散文,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已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在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已经疏通了整篇文章的大意和重点字词义,对文章的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借古名人,说说泰山情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句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后觉得鲁国显得很小,登上泰山后,就认为天下变小了,这是孔子登泰山的独特感受。

其实,在中国古代,登泰山后产生这种独特感受的,不止孔子,比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中所表之意相似。

历史上诸多诗人都到访过泰山,当然也不乏历史名人,比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宋真宗赵恒等。

中国古人的泰山情结足以体现。

泰山,五岳之首。

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历代帝王君主大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各代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因此产生了许多的诗文佳作。

其中姚鼐的《登泰山记》,就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二)、回顾文脉,感受简约之美交代泰山的地理位置-记述登山经过-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交代署名第1段,按照面、线、点的极简顺序,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

第2段,通过详写登山的过程,其中又用几个极简的字“登-循-越-复循-至”记叙了登山路线。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标分析及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上有如下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从整体上把据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已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5.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

6.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7.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借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8.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此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全面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有教学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课程目标】。

,了解其主要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文学主张。

2、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等文言文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理清实词,虚词、特殊句式3、掌握文中出的重点。

,体会描景特点。

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本文思路(动烘托结构完整严谨;学习本文4、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手法及静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写作方、形象而优美的语言,5、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简洁法,体会文中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运用联想、想象6、通过反复吟咏壮阔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7 )道理(体味作者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怀体会文中的【学法指导】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篇“记” 2、背诵全文,熟记文言句式,总结文言规律。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与南岳衡山(在湖南)、,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泰山在山东省中部,而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吸引,自然之山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同时,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

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2、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

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张古文“清正雅洁”。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

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记和游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

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泰山至于他们,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俯观五岳间,人生忽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

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万里清风来”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

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会当凌绝杜甫高歌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

顶,一览众山小”,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

苏轼、苏辙兄弟以“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今天我们就跟着姚鼐一未登泰山为憾:起登泰山。

)投影二、作者介绍(字姬传,)(1732—1815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有文采,他的散文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简洁精练,温润清新,一字梦谷,。

他因室名惜抱轩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途经泰安,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乾隆三十九年1774),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提问文言文知识要点要求:教师范读。

1.读音检测2. 戊申须臾摴蒱山麓雕砌山巅徂徕悬崖石磴佝偻若偻岱祠姚鼐绛皓膝盖石罅 3.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文章。

、加点的解释。

4 句式特点。

5、加横线的翻译,并说出登泰山记姚鼐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在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到达;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南边的山脚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石级èng蹬(d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省略句顺着(中谷)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道路中有座天门(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定语后置)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挡在路上,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皆谓之天门,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云。

几乎;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道中迷雾冰滑,磴停留;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更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定语后置)天边;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这是东海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平的、方形的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

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

②平方米。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汶水(wèn)济水(jǐ)磴(dènɡ)徂徕(cú)(lái)皓(hào)......绛(jiànɡ)鼐(nài)罅(xià)樗蒱(chū)(pú)岱祠(dài)......(2)阳:山的南面。

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3)汶(W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5)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6)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当:在,正。

(7)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8)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9(.年。

1774(10)乾隆三十九年:即)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11 省。

)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12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

今义:连词,表)(13 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示另提一件事情14)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15)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6)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

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17)蹬(dèng):石级。

(18)级:石级。

(19)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20)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21)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2)中岭:即黄岘(xiàn)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23)天门:泰山峰名。

《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24)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25)云:语气助词。

(26)几:几乎。

(2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负,背。

烛,名词做动词,照。

(28)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29)居:停留。

(30)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古时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最后一天叫晦(31)五鼓:五更。

古时夜击鼓报更,故以“鼓”为更的代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