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3最新-湘夫人(4篇)

2023最新-湘夫人(4篇)

湘夫人(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湘夫人(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湘夫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写作背景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

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

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

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

《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3、文章简介《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

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

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

教案:《湘夫人》

教案:《湘夫人》

《湘夫人》教学设计导入:1、投影诗题问:湘夫人是谁?读注释一相关知识。

问:湘夫人什么样儿?谁知道?能猜一猜吗?读诗,就是启动我们的想象。

怎么猜?读作品描写——没有湘夫人长相刻画。

为什么?能感觉到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猜一猜?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愁予,使动用法,被打动了。

什么样的目光能让人一见生愁?问:开篇写相遇。

你读过哪些传神的男女第一次见面的描写?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见钟情。

最迷人是她的眼睛。

译:一见她眇眇的目光,我就懂得了什么叫忧愁。

天帝的公主眺望远处,看到的那一瞬间,我被忧愁征服。

2、问: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羁旅、思乡、怀古、爱情、写景?爱情诗。

3、教师推动:紧接下来写爱情产生的忧愁。

也可以翻译、发挥、联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儿只有秋天景象。

为什么?内心情感像绵绵秋风中凋落的木叶。

思念生愁,绵长萧条。

试译:秋风绵长无尽啊,洞庭波涛无边,水面上落下无边黄叶。

我尝到了萧瑟的味道。

可望不可即的内心柔情与失落感。

凄凉。

4、问:这样美丽不可方物的女子,该怎样去爱她呢?楚辞如何表现这份爱情?问:这个爱人产生了这么强列的爱慕,他该怎么办?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问:骋望,什么样子的望,要这样写?类似的词?把视线放出去,如同奔马。

渴望至极、放目远追的眼神。

狂热的爱。

我放出目光的野马,去追赶你。

组词:游目骋怀。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起兴:人为何兮不见?得不到爱人回顾的男子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

万物都不可思议——怎么都是怪事儿?为何我得不到她?因为有忧愁,见到一切皆生怪相。

一切似乎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切都不可理喻。

心中怅惘,处处事事令人费解。

其实正是内心的埋怨,烦躁,不安。

心乱了。

烦乱。

问:还有类似描写吗?往下找找看。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再起兴:我有话兮不敢说。

为何不敢言?羞涩?自惭形秽,感觉配不上人家?怎样才能配得上?阐发:一切都有来头,沅有它的芷草,澧有它的兰草,而我思念你,却难以得到你的心。

湘夫人教案精选

湘夫人教案精选

湘夫人教案精选湘夫人教案(精选8篇)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渚_________眇_________罾__________潺__________袂_________汀_________遗__________搴__________2、诵读指导(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能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

2.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生平)出示ppt: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勤奋努力,于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11年12月,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终生为人类的幸福献身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

她先后获得奖金10种之多、奖章16种之多,以及100多个名誉头衔。

二、初读课文(一)过渡:居里夫人确实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她的伟大并不只在于她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还在于她的人格,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湘夫人教案(8篇)精选范文

湘夫人教案(8篇)精选范文

湘夫人教案(8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湘夫人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本事以朗读背诵的方式,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楚辞体的节奏;欣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理解诗歌哀怨坚贞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 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我人生梦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解题1、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 名叫斑竹, 大家明白它的来历吗?传说湘君(古帝舜), 他南巡时死于苍梧, 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 因丧夫而落下的悲痛泪水落在竹子上, 使竹竿结满了斑点, 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

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 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

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兮字。

西汉末年, 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_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对内进取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可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之后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_大处到细节各种香草精心地装饰。

香草:纯洁完美的事物的象征。

《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湘夫人1.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理解湘夫人的形象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湘夫人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湘水流域的文化背景。

诗歌的结构分析,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湘夫人的形象特点,如温柔、贤淑、忠诚等。

探讨屈原通过湘夫人形象表达的爱国情怀。

1.3 教学步骤引入湘夫人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湘夫人形象的兴趣。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每组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探讨其与湘夫人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湘夫人的形象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表达意图。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湘夫人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屈原爱国情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屈原2.1 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屈原的形象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包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

诗歌的结构分析,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如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等。

探讨屈原通过自我形象表达的忧国忧民之心。

2.3 教学步骤引入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屈原形象的兴趣。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每组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探讨其与屈原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屈原的形象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表达意图。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屈原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屈原忧国忧民之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文学与文化背景6.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与《屈原》产生的文学与文化背景。

分析文学与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至楚汉时期的文学特点及其演变。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

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

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您带来了3篇《湘夫人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湘夫人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一、选修背景湖南女作家贵妃醉酒一生起居并不富裕,却在多少挫折中迎来她的艺术成就。

自幼聪慧的她便爱好文学,毕生写出大量的作品,描绘了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其中《湘夫人》这一长篇小说,刻画了那段风波故都的狂热岁月。

本连载小说是可以看做一个反应那时代风俗的人类考察小说, 不仅包括了逝水茶楼中的风情及文化人物, 还描绘了那个时代, 故都及朝堂上的激烈风云. 无论从人物、故事情节还是历史背景,都是值得研究、品读的经典之作。

二、教材概述1.教材名称选修10:湘夫人2.作者贵妃醉酒3.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4.出版年月 2012年三、教案内容一. 模块安排本课程设计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二选修10《湘夫人》一书,设计了以下五个模块: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模块二“湘夫人”的作者贵妃醉酒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模块五对话个人的羞愧心理二. 模块介绍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本单元主要是介绍关于“湘夫人”的典故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化典故等内容。

希望学生了解了“湘夫人”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背景。

模块二:贵妃醉酒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贵妃醉酒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湘夫人》的写作背景等,引导学生理解贵妃醉酒创作的故事内容、了解其代表作品,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小说情节来展现八旗女子嫁到湘地和当地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差别,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区域生活差异。

同时,也为学生呈现那个年代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即使出身富贵,处于退场妇女阶段的生活独特性,从中引发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本单元是从小说中抽取社交场合等相对隆重的场景,教学生进行情感描写;分别看《湘夫人》中的小说中是否设置情节舞会这个场面,场间经过是怎样刻刻画出来的等等。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展示图片)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

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

(板书题目,作者)二、作家简介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天恰巧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端午节。

(师:我们所熟知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于屈原)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第一篇:《湘夫人》教案《湘夫人》【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形象。

【探究活动】诗歌的主人公是谁,这一形象有何特征?【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主张让学生自由探究,诗歌中的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以下几种: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诗歌写了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讨论明确】最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我”是指湘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是指屈原;第三种观点认为“我”既是指湘君也是指屈原;第四种观点认为诗歌中的“我”是指湘夫人。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形象特征:彷徨迷惘、幽思深长、对爱情坚贞不渝、执着追求理想、。

要点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探究活动】诗歌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教师释疑】塑造形象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的描写和间接的描写,直接描写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和其它事物的衬托,本文直接描写主要是人物的动作、肖像和心理的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即“香草美人”的比喻的运用,答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湘夫人教案优选

湘夫人教案优选

湘夫人教案优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湘夫人》。

(2)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湘夫人对夫君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朗读、默读、背诵等阅读方法,感受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学会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湘夫人》。

(2)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领悟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屈原。

(2)简介《湘夫人》的背景。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湘夫人》,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初读感受,教师点评。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领悟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

四、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诗歌解析法: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五、作业布置1.背诵《湘夫人》。

2.写一篇关于《湘夫人》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湘夫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表现积极,讨论热烈。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

6.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屈原的《湘夫人》。

大家知道屈原是谁吗?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被誉为爱国诗人。

《湘夫人》教学设计方案

《湘夫人》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楚辞》的背景和特点,认识屈原及其作品。

(2)正确朗读、背诵《湘夫人》,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艺术魅力。

(3)掌握《湘夫人》中的重点字词,如“湘夫人”、“窈窕”、“舟辑”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湘夫人》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感受《湘夫人》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湘夫人》相关的诗歌或绘画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湘夫人》。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艺术魅力。

(3)掌握《湘夫人》中的重点字词。

2. 教学难点:(1)探究《湘夫人》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发挥想象,创作与《湘夫人》相关的诗歌或绘画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楚辞》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楚辞》的背景和特点。

(2)简要介绍屈原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范读《湘夫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齐读,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组背诵《湘夫人》,检查背诵效果。

3. 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湘夫人》中的意象,如“湘夫人”、“湘水”、“荷花”等。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探究写作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湘夫人》的写作手法,如比兴、象征、拟人等。

(2)学生分组探究,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5. 创作与展示(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湘夫人》相关的诗歌或绘画作品。

(2)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湘夫人》的艺术魅力和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5则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熟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湘夫人1.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的人物背景及其在《楚辞》中的地位。

分析湘夫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体现的古代女性形象。

解读湘夫人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湘夫人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分析湘夫人的诗歌创作风格。

解读湘夫人《湘夫人》诗歌的具体内容,领会其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湘夫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湘夫人的诗歌特点。

运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湘夫人的情感表达。

1.4 教学步骤湘夫人简介:介绍湘夫人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诗歌分析:分析湘夫人的诗歌创作风格。

诗歌解读:解读湘夫人《湘夫人》诗歌的具体内容,领会其情感表达。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湘夫人的理解与感悟。

1.5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描述湘夫人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学生能分析湘夫人的诗歌创作风格。

学生能解读湘夫人《湘夫人》诗歌的具体内容,领会其情感表达。

第二章:屈原2.1 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人物背景及其在《楚辞》中的地位。

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体现的古代士人形象。

解读屈原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2.2 教学内容介绍屈原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分析屈原的诗歌创作风格。

解读屈原《离骚》诗歌的具体内容,领会其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屈原的诗歌特点。

运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屈原的情感表达。

2.4 教学步骤屈原简介:介绍屈原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诗歌分析:分析屈原的诗歌创作风格。

诗歌解读:解读屈原《离骚》诗歌的具体内容,领会其情感表达。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屈原的理解与感悟。

2.5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描述屈原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学生能分析屈原的诗歌创作风格。

学生能解读屈原《离骚》诗歌的具体内容,领会其情感表达。

第六章:离骚6.1 教学目标理解《离骚》的文学地位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屈原的政治理想。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湘夫人1.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故事,理解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学习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欣赏其优美的词句。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重点湘夫人的背景和故事的理解。

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1.3 教学难点理解湘夫人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分析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

1.4 教学准备准备湘夫人的诗歌和相关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湘夫人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湘夫人的兴趣。

1.5.2 教学内容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和故事,让学生了解湘夫人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分析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词句。

1.5.3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湘夫人的诗歌,感受其情感表达。

学生讨论湘夫人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1.5.4 教学评价学生对湘夫人的背景和故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屈原2.1 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背景和故事,理解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学习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欣赏其优美的词句。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屈原的背景和故事的理解。

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2.3 教学难点理解屈原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分析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

2.4 教学准备准备屈原的文献和相关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5.2 教学内容介绍屈原的背景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屈原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分析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词句。

2.5.3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屈原的文献,感受其情感表达。

学生讨论屈原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2.5.4 教学评价学生对屈原的背景和故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主题分析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湘夫人》和《屈原》的诗歌主题。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教学难点篇一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教学方法篇二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九歌湘夫人屈原篇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X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獭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鳎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饧日拧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湘夫人译文:湘君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X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湘夫人》的背景及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3)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创作背景及意义;(2)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3)欣赏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湘君和湘夫人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及意义;(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3)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们的分析成果。

4.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2. 谈谈你对《湘夫人》中的神话元素的理解;3. 请举例说明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提问: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逸、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远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环节设置目的】理解作品的主旨,和屈原进行跨越时空的沟通,完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教学目标。
四、比较阅读《湘君》
湘君(1)
君不行兮夷犹,(2)蹇谁留兮中洲?(3)美要眇兮宜修,(4)沛吾乘兮桂舟。(5)令沅湘兮无波,(6)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7)吹参差兮谁思?(8)驾飞龙兮北征,(9)邅吾道兮洞庭。
(3)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4)对“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的理解。
《湘夫人》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课题
湘夫人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
2课时
上课时间
2010-12-2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分析文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深入了解屈原的心志。
(2)“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此诗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4、运用比较法,比较《湘君》和《湘夫人》这两首诗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屈原名句
他曾经寄予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他曾经傲然于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但他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一种理解(郭沫若):九嶷山的诸神都和湘君一起来迎接湘夫人,连绵不断,犹如天上的流云一样,场面十分热闹,可是湘夫人并没有来。又一种理解(胡念贻):九嶷之神纷纷都来迎接,众神像云一样地来到。(我则归九嶷,湘夫人不得见了。)第三种理解(陆侃如、龚克昌):九嶷山上的众神啊都来欢迎,你和侍从们前来啊像流云一样。在这三种理解中,第一、二种理解都把句子中的“灵”解释为九嶷山上的众神,而第三种理解则把“灵”解释为湘夫人及其侍从。与第一、三种理解不同,第二种理解是九嶷山众神把湘君迎走了。
活动类型I: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接触文章,读懂诗歌。
活动类型II:
学生集体诵读,辅助解决字音问题。
活动类型III:
学生自主改写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活动组织过程】第一步,学生自己改写;第二步,小组讨论;第三步,小组推荐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总结段落大意,梳理文章内容。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祠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的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心情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驰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探究】分析两首诗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待感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二人均以抒发时对方的思念之情为核心,表达出想尽快见到对方的急迫心情。但在个性上又有区别,《湘君》中的湘夫人带有一定的怨言,指责对方不守信用,《湘夫人》中的湘君则信誓旦旦地表达爱情。
解析:本题要求时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男女主人公对待感情的异同。解答的前提是熟悉两首诗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相关信忽,再进行比较分析。
(1)注意诗歌的情感基调。
(2)注意诗人采用的意象。
(3)注意诗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4)可以适当发挥想象。
【环节设置目的】将《湘夫人》改写成散文,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师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
【点评中需提示的问题】
(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情景交融的的手法。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捐余玦兮江中,(32)遗余佩兮醴浦。(33)采芳洲兮杜若,(34)将以遗兮下女。(35)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36)
【注释】(1)湘君:湘水之神,男性。一说即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的舜。(2)君:指湘君。夷犹:迟疑不决。(3)蹇(jiǎn简):发语词。洲:水中陆地。(4)要眇(miǎo秒):美好的样子。宜修:恰到好处的修饰。(5)沛:水大而急。桂舟:桂木制成的船。(6)沅湘:沅水和湘水,都在湖南。无波:不起波浪。(7)夫:语助词。(8)参差:高低错落不齐,此指排箫,相传为舜所造。(9)飞龙:雕有龙形的船只。北征:北行。(10)邅(zhān沾):转变。洞庭:洞庭湖。(11)薜荔:蔓生香草。柏(bó伯):通“箔”,帘子。蕙:香草名。绸:帷帐。(12)荪:香草,即石菖蒲。桡(ráo饶):短桨。兰:兰草:旌:旗杆顶上的饰物。(13)涔(cén岑)阳:在涔水北岸,洞庭湖西北。极浦:遥远的水边。(14)横:横渡。扬灵:显扬精诚。一说即扬舲,扬帆前进。(15)极:至,到达。(16)女:侍女。婵媛:眷念多情的样子。(17)横:横溢。潺湲(yuán援):缓慢流动的样子。(18)陫(péi培)侧:即“悱恻”,内心悲痛的样子。(19)櫂(zhào棹):同“棹”,长桨。枻(yì弈):短桨。(20)斲(zhuó琢):砍。(21)搴(qiān千):拔取。芙蓉:荷花。木末:树梢。(22)媒:媒人。劳:徒劳。(23)甚:深厚。轻绝:轻易断绝。(24)石濑:石上急流。浅(jiān间)浅:水流湍急的样子。(25)翩翩:轻盈快疾的样子。(26)交:交往。(27)期:相约。不闲:没有空闲。(28)鼂(zhāo招):同“朝”,早晨。骋骛(wù务):急行。皋:水旁高地。(29)弭(mǐ米):停止。节:策,马鞭。渚:水边。(30)次:止息。(31)周:周流。(32)捐:抛弃。玦(juē决):环形玉佩。(33)遗(yí仪):留下。佩:佩饰。醴(lǐ里):澧水,在湖南,流入洞庭湖。(34)芳洲:水中的芳草地。杜若:香草名。(35)遗(wèi味):赠予。下女:指身边侍女。(36)聊:暂且。容与:舒缓放松的样子。
【环节设置目的】深化对作品的认识。
五、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诵读、改写、讨论等多种方式,终于和屈原有了一次远隔时空的心灵沟通。《湘夫人》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当时楚地民间的爱情诗来读。但这还不够,因为诗的水神祭祀底蕴不是爱情,屈原的情感寄托也不仅仅是爱情。而且读者的自由阅读,也总是要冲破题材的局限而进行更广泛的异质同构连类发生。这是必然的规律。当我们由湘君期约难遇的处境,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景时,当我们由湘君在沅、湘两岸到处追寻相夫人时,联想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帝子降兮北渚”,不就是“宛在水中央”吗?)的情景时,《湘夫人》的意境空间一下子就扩大得难以穷尽了: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这就是《湘夫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空间,也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魅力所在。
教学难点与重点
1.体会楚辞独特的语言结构,理解文意。
2.掌握分析诗歌常用手法的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感受屈原的情感。
教学教法
1、运用诵读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运用改写法,将《湘夫人》改写成散文,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
3、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情感。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总结课文】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环节设置目的】总结整篇课文,回顾课堂内容,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做铺垫。
1、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大家可以参看课本第9页课下注释1和第11页“相关链接”,了解屈原、楚辞、《九歌》、《湘君》、《湘夫人》的相关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