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通过分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对作品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
(2)分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3)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对《湘夫人》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湘夫人》原文及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湘夫人》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湘夫人》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作品时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逻辑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
湘夫人教案精选

湘夫人教案精选湘夫人教案(精选8篇)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渚_________眇_________罾__________潺__________袂_________汀_________遗__________搴__________2、诵读指导(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湘夫人教案(8篇)精选范文

湘夫人教案(8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湘夫人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本事以朗读背诵的方式,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楚辞体的节奏;欣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理解诗歌哀怨坚贞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 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我人生梦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解题1、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 名叫斑竹, 大家明白它的来历吗?传说湘君(古帝舜), 他南巡时死于苍梧, 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 因丧夫而落下的悲痛泪水落在竹子上, 使竹竿结满了斑点, 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
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 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
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兮字。
西汉末年, 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_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对内进取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可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之后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_大处到细节各种香草精心地装饰。
香草:纯洁完美的事物的象征。
《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
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
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您带来了3篇《湘夫人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湘夫人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该诗的情感和主题。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楚辞的体制和特点。
4、诗歌的诵读和讲解。
三、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使学生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问答法: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主题讲解:通过讲解《湘夫人》的主题和情感,使学生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楚辞介绍:通过讲解楚辞的体制和特点,使学生了解该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4、诵读和讲解:通过反复诵读和讲解,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策略:总结本次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问题与不足:反思本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4、经验与教训: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七、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湘夫人教案一等奖

湘夫人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探索湖南文化之湘夫人一、教案背景湖南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湖南女性文化作为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湘夫人作为湖南女性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了解和传承湖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湘夫人的探索,引导学生了解湖南女性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湖南女性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湘夫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理解湘夫人对湖南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湖南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湖南女性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湘夫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湘夫人对湖南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展示等方式进行探究;- 视听资料欣赏:观看相关视频和听取相关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湘夫人;-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湘夫人的贡献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湘夫人为题材,撰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湘夫人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湖南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名胜,引发学生对湖南文化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湖南文化中是否有一位特殊的女性代表?2. 探索湖南女性文化(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如湖南女性的传统服饰、湖南女性的文学作品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探究湖南女性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
3. 认识湘夫人(20分钟)- 观看湘夫人的相关视频,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学生就湘夫人的形象、品质和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湘夫人对湖南文化的意义。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一、选修背景湖南女作家贵妃醉酒一生起居并不富裕,却在多少挫折中迎来她的艺术成就。
自幼聪慧的她便爱好文学,毕生写出大量的作品,描绘了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其中《湘夫人》这一长篇小说,刻画了那段风波故都的狂热岁月。
本连载小说是可以看做一个反应那时代风俗的人类考察小说, 不仅包括了逝水茶楼中的风情及文化人物, 还描绘了那个时代, 故都及朝堂上的激烈风云. 无论从人物、故事情节还是历史背景,都是值得研究、品读的经典之作。
二、教材概述1.教材名称选修10:湘夫人2.作者贵妃醉酒3.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4.出版年月 2012年三、教案内容一. 模块安排本课程设计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二选修10《湘夫人》一书,设计了以下五个模块: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模块二“湘夫人”的作者贵妃醉酒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模块五对话个人的羞愧心理二. 模块介绍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本单元主要是介绍关于“湘夫人”的典故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化典故等内容。
希望学生了解了“湘夫人”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背景。
模块二:贵妃醉酒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贵妃醉酒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湘夫人》的写作背景等,引导学生理解贵妃醉酒创作的故事内容、了解其代表作品,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小说情节来展现八旗女子嫁到湘地和当地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差别,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区域生活差异。
同时,也为学生呈现那个年代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即使出身富贵,处于退场妇女阶段的生活独特性,从中引发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本单元是从小说中抽取社交场合等相对隆重的场景,教学生进行情感描写;分别看《湘夫人》中的小说中是否设置情节舞会这个场面,场间经过是怎样刻刻画出来的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教案
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奇幻,幽深含蓄,婉转委曲,后代学者对其评价很高。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利用名人的评论提出问题,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湘夫人》惊艳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从不同层面感受诗歌的魅力,以期打开学生视野,加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读”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涵咏诗句,体会《楚辞》语言的美。
能力目标:
1、以意逆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情感价值
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
其主旨。
教学难点
1、根据文中的感情线索,体会湘君情感变化,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2、理解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教学过程预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
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
”(幻灯展示)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交流以下阅读体会,说说你感受到本诗的“惊艳”,表现在那里呢?
二、诵读涵咏
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探究交流
1、诗歌语言的摇曳婉转之美。
2、人物情感的伤情之美。
3、意境的凄清优美。
4、作品中人物的纯净高尚之美。
5、寓意的深厚含蓄之美。
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拓展引申
1、作品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不仅感情,理想,而且人世间一切难以达到的追求,失意和惆怅的情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产生共鸣,故经典值得一辈子去读,去从中获得上下求索的执着力量。
2、幻灯补充钱锺书的观点:“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
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五、归纳总结
本节课从“我感受到的《湘夫人》惊艳之处”为鉴赏的导引,按照抒情线索解读诗歌内涵,领会诗歌“如玉之烟,如剑之气”的妙不可言之意境。
作者留给我们驰骋想象的艺术空白,便是诗歌最迷人之处吧!
六、课外延伸
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与《诗经·秦风·蒹葭》(或者《诗经·周南·汉广》)展示了怎样相似的意境?
附录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2.结合资料补充背景:关于屈原,《楚辞》,《九歌》,湘君湘夫人
的传说……
3.疑难词句的点拨:
①“遗余褋兮澧浦”,教材注释“遗(wèi),赠送”有误,此处应为“遗(yí),遗弃”。
(参考汤炳正先生《楚辞今注》57页)“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在这句中“遗”是赠送之意,念wèi。
②“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特殊的比兴手法,是屈原模仿民间“倒反”艺术表现手法,比喻因所处不当,故而所求不得。
(参考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4.布置思考题:《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
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
连细微之处也无比惊艳。
”请阅读体会这首诗歌的情感和语言,说一下你认为它的“惊艳”表现在哪些方面?
附录二:资料补充,学生收集整理,交流自学完成。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
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是我国积极地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歌德、但丁、莎士比亚)之一。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收集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句式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九歌《楚辞》篇名。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
《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湘君湘夫人的传说湘君与湘夫人相传为舜帝与娥皇、女英所化。
舜帝率大军南巡,娥皇、女英亦相随而行,留于湘水之滨。
后舜帝不幸于九嶷去世,娥皇、女英接到噩耗,亦投水而殉,后舜帝化身湘君,娥皇、女英化身湘夫人,同为湘水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