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例句: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⑤李牧连却之
⑥则修文德以来之
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注意:有时,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组成一 个并列短语,共带一个宾语,不及物动词活用 作使动。不及物动词常在后。
例如: 5、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6、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特例: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 “亲”“远”是亲近、远离的意思。
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 般动词。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 “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傲:骄傲 → 轻视 ③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⑥火尚足以明也 ⑦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所+名词
规律一: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 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 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 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坏(雨:下雨) 朝服衣冠(服:穿戴)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 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2、素善留侯张良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1、形容词——名词
2、形容词——动词 3、形容词——使动 4、形容词——意动
1、形容词——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 宾语时,活用为名词,这时它已不再 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 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 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 形容词作定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导读: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名词作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形容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

《国语·吴语》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数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和语法功能,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动用: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一狼洞其中”(《狼》),“洞”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打洞”的动作。

2. 形容词动用: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和“远”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表示“亲近”和“疏远”的动作。

3. 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表示事物或行为的名称。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表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4. 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状态、方式、工具等。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用箕畚”的方式。

5.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和“劳”原本是形容词或动词,在这里表示“使……痛苦”和“使……劳累”的意思。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规律三:名词与名词相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鸿门宴》)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用网捕捉)(2)名词活用为状语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劝学》)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为臣)(《韩信拜将》)2.动词的活用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

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

例:小学而大遗。

(小: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小的方面)(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及其规律

词类活用及其规律

词类活用及其规律教师181页学生第125页在高考文言文备考过程中,许多同学对词类活用掌握得不熟练,严重影响了得分。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何谓词类活用,更不用说词类活用的规律了。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甲类词临时用作了乙类词。

这里强调一个临时性”,不带有“永久性”。

要想赢得备考的实效性和快捷性,笔者以为,同学们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备考的关键。

本文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作些解说,希望有助于广大考生备考。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而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其规律如下:1.如果名词后紧挨着“之”、“我”等代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就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②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句①中的名词“名”后紧挨着代词“之”,则“名”活用为动词“命名、给……命名”。

句②中的名词“履”后紧挨着代词“我”,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给……穿鞋”。

2.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①乃丹书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意为"陈胜要称王")②交广市鲑guī珍。

(《孔雀东南飞》)从交州、广州(现在广东、广西一带)采办的山珍海味。

③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句①中“陈胜王”为主谓关系,“王”活用为动词“称王”。

句②中“市蛙珍”为动宾关系,“市”活用为“购买”。

句③中“军霸上”为动补关系,“军”活用为“驻扎”。

3.如果同一个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①请以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勾践灭吴》)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越国)大夫的女儿做(吴国)大夫的女奴,(越国)士的女儿做(吴国)士的女奴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2016年4月号上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马百波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的词性和用法),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名词活用现象教学应注意以下情况。

一、独词句(1)毋妄言,族矣! (《项羽本纪》族:灭族)(2)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项羽本纪》左:往左走)说明:名词独立成句,表示与之相应的动作行为,即活用为动词。

二、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主谓词组,其中后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雨:下雨)(2)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缟素:穿孝服)说明:名词(或名词短语)与名词(或名词短语)只能组成新的名词短语。

在古汉语中当它们不能组成名词短语时,便出现两种情况: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短语;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前面的名词组成主谓短语。

三、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动宾词组,其中前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限制)(2)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市:买)说明:两个名词连用,一般有四种关系:联合、偏正、主谓、动宾。

若非前两种关系,便是主谓或动宾,连用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作动词。

四、名词之后有一个表示人、物的代词(“之”“其”等),当“之”后面有语音停顿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1)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策:用鞭打)(2)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说明:名词不能带宾语,它带了代词宾语,就应该被视为活用为及物动词。

五、名词之前有疑问代词,也活用为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龙:出现龙)(2)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市:买)六、名词之前有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1)大雪三日。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
凭借)……
规律三:名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该动作行为 的一种工具、凭借和方式,译为:用(乘, 凭借)……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辱其群臣。
②赵襄王郊迎甘罗。 (廷,郊)处所名词+动词 规律四:名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
该动作行为的发生的处所 译为:在……
①则以刘病日笃
②岁征民间
③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潇、沅,北合 汉、沔
• A、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 B、义不杀少而杀众。 (《公输》)
• C、四美具,二难并。 (《滕王阁序》)
• D、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
• E、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欲往投之。
(《赤壁之战》)
• A、坚:坚韧的盔甲; 锐:锐利的武器。
• B、少:很少的人;众: 很多的人。
晋灵公不君。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汉水又东 不+【君;王;东(名词)】 规律三: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
的名词用作动词。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今王鼓乐于此(《孟子》) (蹄,王,鼓乐)名词+代词,处
所名词,介宾短语 规律四: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
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 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 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个词属于某一个种 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的分工也是 相对固定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某 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灵 活运用,于是出现了活用的现象。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动 词 活 用
其 它 词 活 用
名词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②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如: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②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③藉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汝幸而偶我。

(《与妻书》)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②未果,寻病终。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现象

文言中的名词动用现象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文言阅读考查中常遇到的问题。

如“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2013年北京卷)该句中的“籍”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上述解释是正确的。

辨别名词动用,须着眼于整个句子,看名词处在语句什么位置。

通常情况下,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便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具体说来,名词动用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律:1.名词的后面直接带了宾语,特别是代词宾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词“蹄”后面是代词宾语“之”,这里“蹄”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蹄子踢”。

2.名词前有能愿动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前面的“能”是能愿动词,名词“水”在能愿动词后,这里“水”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

3.名词前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后句名词“农”前有否定副词“不”,受副词修饰的“农”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4.名词前有状语,状语一般不修饰名词,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柳敬亭传》)“以说书”作“目”的状语,后面又有宾语“敬亭”,这里“目”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目视”。

5.名词后是表处所的介宾短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这种情况,介宾短语的介词常常省略。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两个“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6.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且句中又没有谓语动词,则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一狼洞其中。

”(《狼》)“狼”与“洞”两个名词连用,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后一个名词“洞”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7.“而”通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果“而”的两边,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晴,无活用。C项的“驰”:无活用。
• • • • • • • • • • • • •
• • • •
9、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不 9、D项的“人”:名词作状语,像 • 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人一样。A项的“礼”:名词作动词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用,礼遇。B项的“目”:名词作动 词用,使眼色。C项的“名”:名词 B、范增数目项王。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D、人立而啼 。 作动词用,命名。 10、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10、B项的“法”:名词作状语,按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若入前为寿,寿毕,照法律。A项的“寿”:名词作动词 用,指奉酒祝人长寿。C项的“后”: 请以剑舞。 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D项的 B、失期,法当斩。 C、子路从而后 。 “水”:名词作动词用,游水。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 11、B项的“劣”:意动用法, 11、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以……为劣,认为它不中用。A项的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C项的“北、南”:方位名词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作状语,向北、向南。D项的“日”: B、成以其小,劣之。 时间名词作状语,天天。 C、然则北能巫峡,南极潇湘 。 • 12、A项的“景”:通“影”,名词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状语,像影子一样。B项的“生、 12、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肉”:使动用法,使死者生、使白骨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长肉。C项的“愁”:动词的使动用 A、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法,使我愁。D项的“朝”:朝见, 使动用法,使之来朝。 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 C、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二、动词活用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

(《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梅花岭记》)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宾)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主谓)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2.曾皙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同上)4.民生涂炭。

(《三元里抗英》)5.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6.[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大铁椎传》)*7.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8.士兵德顺昌甚。

(《五人墓碑记》)*9.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10.瓮牖绳枢。

(同上)11.老者衣帛食肉。

(《齐桓晋文之事》)12.子墨衰絰。

(《之战》)13.妇抚儿乳。

(《口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过秦论》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

(《口技》)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2、皆衣缯单衣。

(《西门豹治邺》)3、使人先表澭水。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吧。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下面我先来看第一类: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1)【举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解析】这个句子中的“名”本是名词,这里由于前受不能”的修饰,后带宾语“其一处”,因此可以判断是活用为动词,是“说出”的意思。

(2)【举例】: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中“目”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做谓语。

2、名词做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情况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现代汉语中,名词要做状语,后面必须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加上介词,构成介宾短语。

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较为普遍,有以下几方面的修饰、限制作用:(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修饰动词“坐” ,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是“依照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修饰谓语“斩”。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

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空”是“在空中”的意思,修饰谓语“游”(4)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是“当面”的意思,修饰谓语“刺”。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所的表示的动作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代文言文阅读 词类活用

古代文言文阅读    词类活用

古代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何谓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一、名词作动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名+名)例如: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一只狼在那里打洞。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名+代)例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脚踢(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它。

)(3)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所+名)例如:寻向所志。

志:做标记(寻找以前做的标记。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副+名)例如:遂王天下。

王:称王(于是称王于天下。

)(5)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例如:寡人欲相甘茂,可乎?相:做丞相(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注意:名词后没有其它动词(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名+介词结构)例如:秦伐韩,军于阏与。

军:驻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yān)与。

](7)名词用“而、以、且”等与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名+连词+动词)例如: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墓:修建坟墓(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修墓来埋葬他们,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小结:能愿动词后的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名词后的名词副词后的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直接带宾语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2、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公将鼓之5、范增数目项王。

6、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8、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规律总结:规律一:名词带宾语。

规律二: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

规律三:表示工具或器物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用+工具(器物)+工具(器物)的功用”的格式翻译,或者直接用表工具(器物)功用的动词翻译。

(二)名词作状语1、狼不敢前。

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4、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5、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6、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8、(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0、箕畚运于渤之尾。

11、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于(向)+名词”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三)名词使动用法1、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3、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四)名词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二、动词的活用(一)动词用作名词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3、今寡人不能。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金玉珍珠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总结: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规律
文言文中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
南靖一中 高二实验班 郑似约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1、 名词+名词
“看、用眼示意”
(1) 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 (2)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弹奏” “登记”
4、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 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 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 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 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 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 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 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 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 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 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 越发将自己看低。
(1) 项羽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
“向东走”
(2)客逾庖而宴。《项脊轩志》
“吃饭”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惑”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是指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 羽之死》)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 王”。 试译: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啕连 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2013福建卷《龙洞 山记》) 译:从前韩文公登华山,到达顶峰,受阻不能返回, 放声大哭了好几天。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 (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够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份。

如:籍吏民,封府库。

军霸上。

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3,所+名词,名词动用。

所字结构所后必然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址。

令吏人完客所馆那个地址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

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

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成动词。

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嫁给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

后是方位名词在那个地址翻译成落在后面。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6,副词或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7。

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名词做状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一.一般名词做状语1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象对待兄长一样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相如廷叱之二.表示时刻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1 ,时刻名词做状语:日月岁A.良庖岁更刀,割也。

岁:每一年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天天B.表示渐进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2方位名词做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

西:向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以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

生死而肉骨。

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

汗牛充栋四,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如:吾从而师之把……看成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

(《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

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

如下面的例子:①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

“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

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

④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

⑥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

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

“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②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

(《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

③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④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

(《国语·楚语下》)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

如下面的例子: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

“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

②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晋灵公不君》)。

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

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问秦囚。

(《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③五步之内,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

如下面的几个例子:①粪溉者先芽。

(《采草药》)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③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

(韩非《说难》)④如平地三月花者。

(《采草药》)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例如:⑴“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亡:使……亡。

《过秦论》);⑵“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

《五人墓碑记》);⑶“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王。

《鸿门宴》);例⑴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例⑵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例⑶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例如:⑴“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⑵“而耻学于师”(《师说》)。

在这里,例⑴中的“襟”、“带”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译作:“以……为襟,“以……为带”。

例⑵中的“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译作:“以……为耻”。

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鸿门宴》)。

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向东。

《鸿门宴》)。

四、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例如: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鸟张着翅膀那样。

表示动作的行为、状态);⑵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⑶“簊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簊畚:用箕畚。

表示凭借的工具);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内:在国内。

表处所)。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

①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②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

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

(三)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词性。

古今汉语兼语式类举谓语部分是连用的动词(有的后一个是形容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前一个谓语的宾语同时又作为一个谓语的主语,等于一个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连环在一起,当中没有语音停顿,这样的格式叫兼语式,其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兼语+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