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
出塞二首(其一)·赏析·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赏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赏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王昌龄作两首,这是其一。
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抒发了诗人对良将出现,早日平定边疆战事,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渴盼心情。
诗人起笔一句,描绘出了一幅苍凉辽远的边塞景色。
“秦时明月汉时关”,指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但是,从秦汉以来,这里就战火不断。
以往,诗人们常常用“明月”、“关”等体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而王昌龄突破了这个主题,本诗中的明月、关山已经是战事频繁且长久的历史见证。
第一句从时间角度表现战争旷日持久。
接着诗人从空间角度展现征人路途漫漫。
“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诗人用“万里”这个概数,表明边塞和内地相
隔遥远,意境开阔而辽远。
“人未还”,使人不禁想到年年有远赴边塞戍守的征人一去不归,一个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连年的战争怎么才能结束呢?诗人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汉朝时卫青和李广那样的大将,一定不会让外族越过阴山。
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名将的思慕,也表明了渴望朝廷能出现有才能的将领,讽刺了当世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的腐败无能,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不满之情。
弦外之音,让人回味无穷。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及赏析
【导语】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西太原)⼈,⼜⼀说京兆长安⼈(今西安)⼈。
盛唐边塞诗⼈。
代表作有《从军⾏七⾸》《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与李⽩、⾼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王江宁”之誉,⼜被后⼈誉为“七绝圣⼿”。
王昌龄诗绪密⽽思清,与⾼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王昌龄《出塞⼆⾸·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出塞⼆⾸·其⼀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征⼈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笼城,斩⾸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附近⼀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乎都是派遣李⼴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直没有停⽌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的军队翻过阴⼭。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的作品中,多能体现⼀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译文、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该作品现入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曾被后世评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通过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出塞二首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出塞二首的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边塞2.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修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古代匈奴圣地。
汉朝大将*卫青曾奇袭击龙城,最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胡人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山:山名,指*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时常从这里开始南下骚扰侵占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度:越过。
译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李广和大将*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队翻过*山。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山。
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只要有卫青李广这样英勇善战、忠心为国的统帅来镇守边庭,外敌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王昌龄诗词鉴赏
王昌龄诗词鉴赏【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的,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出塞二首其一》翻译和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翻译和赏析《出塞二首其一》翻译和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塞二首其一》翻译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朝·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前言】《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注释】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翻译】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赏析】《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
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枣红马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
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古诗文《出塞二首·其一》赏析
古诗文《出塞二首·其一》赏析出塞二首·其一唐朝: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互文的修辞手法)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是匈奴人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的神圣场所。
卫青第一次出塞便直捣龙城,将其付之一炬,在心理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3、飞将:指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资治通鉴和史记均有记载。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出塞二首·其一讲解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诗词赏析
【导语】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西太原)⼈,⼜⼀说京兆长安⼈(今西安)⼈。
盛唐边塞诗⼈。
代表作有《从军⾏七⾸》《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与李⽩、⾼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王江宁”之誉,⼜被后⼈誉为“七绝圣⼿”。
王昌龄诗绪密⽽思清,与⾼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下⾯是为⼤家带来的王昌龄《出塞⼆⾸·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出塞⼆⾸·其⼀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译⽂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征⼈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笼城,斩⾸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附近⼀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乎都是派遣李⼴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直没有停⽌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的军队翻过阴⼭。
赏析 这是⼀⾸的边塞诗,表达了诗⼈希望起任良将,早⽇平息边塞战事,使⼈民过上安定的⽣活的愿望。
诗⼈从描写景物景⼊⼿,⾸句勾勒出⼀幅冷⽉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汉代的关。
这⾥是秦、汉、关、⽉四字交错使⽤,在修辞上叫“互⽂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秦汉时的关。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诗词赏析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诗词赏析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王昌龄《出塞二首》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出塞二首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八年级语文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出塞二首·其一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出塞二首·其一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出塞二首·其一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出塞(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出塞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出塞(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出塞(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唐诗鉴赏:“出塞”是汉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唐人乐府中的《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都从这一乐曲演变而来,都用以吟咏边塞征战生活。
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意是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
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
这两句诗想象雄奇,给人以纵横开阔的时空感。
“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 的艺术功力;家乡、边关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
这里的“明月”、“雄关”都是历史的见证。
“秦时明月”曾见过秦将的雄威;“汉时”的雄关也曾见过汉将的壮举。
但是,今天的“明月”、“雄关”所见到的又是些什么呢?是穷兵武的开边战争,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今昔相较,诗人的讽刺、谴责之意溢于言表。
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 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的赏析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的赏析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2]飞将[3]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人非常畏惧他,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被明代诗人李攀龙尊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从时间、空间的广度入手,展开了诗歌。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
而“秦”、“汉”两朝,又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时的边境之患。
同在一轮明月下,千年前的战斗仍然继续,这种历史的遥远与延续,让人无法不生发感慨。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可以说是字字带血、笔笔含情。
千年来,多少名将士、多少个家庭、多少个悲剧,以及多少个豪壮的故事,都包含在这几个字里。
自秦汉以来,多少个世代过去了,多少人下落不明。
他们在一千年出发,至今未归,而整个中国历史却因为他们发生了变化。
这是悲剧,但也是正剧。
第三句和第四句,直接表达了人们的希望,希望能够永绝边患,再也不让胡人前来践踏我们的土地。
全诗用语平凡,字句朴实无华。
几千年的悲剧,壮烈的历史,无数人的希望,又使每个字都耐人寻味。
出塞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出塞二首其一翻译赏析《出塞二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出塞·其一》原文及赏析
《出塞·其一》原文及赏析《出塞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诗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出塞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出塞·其一原文及赏析出塞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一、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三、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四、赏析1、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爱国诗:王昌龄《出塞二首
爱国诗: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个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赏析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曾源语文工作室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这样一来。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廖仲安)
〔注〕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后一解较合理。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