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个性强烈的公司。一般四平八稳的公司,人是隐在公司背后的,而在新东方,这批人却时刻处于前台,他们照亮了新东方。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批“牛”人。
在中国的教育培训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如同一个巨无霸。目前,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业务由几块积木搭成,但几块业务的大小轻重悬殊巨大。据统计,截至2006年5月31日财年,新东方总营业收入为9610万美元,其中语言和考试培训收入占89.2%,余下的部分则由在线教育、出版物、软件等其他业务收入构成。与新东方英语教育和考试培训相比,其它业务的表现,则是或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从破陋的培训班起步,新东方及早占据了市场制高点。
在新东方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危机时期,是依靠学校良好的财务状况,新东方才撑过了风暴,避免了崩溃。新东方的成功,事实上有理由视为主要是新东方语言教育和考试培训的成功,新东方的继续前进,也将以此为依托。
新东方神话的造就,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之功于一身的结果。天时,抓住了九十年代的留学出国狂潮;地利,市场中从未出现过如此高水准而具有煽动性的英语教学方式,而此种环境下的学生消费心理也相对简单;人和,以理想主义的一代天才狂人为核心,集中了一批同样极具个性魅力的英才教师。
占山为王
新东方快速膨胀的最大前提,在于及早占据了英语考试培训这座金山的山头。
美国神话和开放初期导致的人们开阔眼界的渴望,直接点燃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子的留美热潮,90年代中期以后,加拿大又成为留学热门。托福、GRE考试成了另一个层面的高考。它们与高考的不同在于,参加高考的学生基本被束缚在班级,并且科目繁多、学习被动,犹如考试困兽;而考托、考G 的人群恰恰相反,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冲动和明确的奋斗目标,背后是众多家庭积攒下的财力支持。此外,四级、六级、考研英语,也具有类似的性质。这一开始就是座金矿,而且是绝对的富矿。这是新东方日后能够迅速窜升为“神话”的第一条件。
东方聚义
十余年间,新东方以无比的品牌力量凌驾于整个语言教育和培训市场的同时,在很多方面也成了其它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导师。其一,生动甚至煽动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忘记痛苦的学习氛围;其二,内容以直接、实用、一击破敌为要;其三,以人才为核心,企业文化亦极其重要,企业文化以人才为核心营造。
1993年俞敏洪注册“新东方学校”,同期北京已有上百家各种考试学校,大小山头林立,彼此实力半斤八两,竞争激烈。但只有新东方迅速蹿红并一家独大。
开学校、做培训,最重要的是名声,学生口耳相传,名声出去了,一切就都有了。做生意靠本钱,开学校靠老师。面对考试培训这块客户自由流动、自主选择、目的性极强的市场,除了实力雄厚的老师,讲其他条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儿,一百多家考试学校,敢在这块地盘上比拼斗法,若论老师的英语水平,必然个个不凡。做出名声并不难,难的是名声如燎原般迅速扩散。神话的诞生,仅靠白水温汤的考试辅导水平是不够的,必须有独特的、能发光的东西,或者用眼下时髦的词汇来说是“核心竞争力”。
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批“牛”人,所谓艺高胆大之人。包括管理层和教师,新东方的代表是俞敏洪、徐小平、杜子华、宋昊、王强等几位元老。这里的“牛”,指极具个性魅力,甚至可称为“狂”。他们的英语技能,他们的激情教授,他们的发散式思维,他们的西式幽默,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稀缺资源”,立时使新东方在众多考试学校中迅速崛起。一批“牛”人甚至狂人,扇着嘴皮的同时也扇着翅膀,带着新东方一飞冲天,后面追随着大批慕名而至的学生。
为新东方挣得第一波美名的是俞敏洪自己,或者说是他的煽情能力,使新东方从夫妻店阶段平地起飞。《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在《东方马车》里将他的风格归为“激励派”: “激励派讲究课堂气氛,讲究调动学生高昂的学习状态,在枯燥的英语学习中注入幽默、笑话、知识、人生激励,把苦行僧般的生活变成追求人生目标的一个有趣过程,把新东方营造成为努力、奋斗、成功的精神象征。”换言之,就是想办法将备考的苦药调和在油盐酱醋、酸甘辛咸里,让学生美滋滋地一起吃下去,不觉其苦,反觉其美,精神亢奋,并进而上瘾。俞敏洪在搜狐接受访谈时说: “为什么新东方成功?因为我们形成了新东方文化氛围”,这里的所谓“文化氛围”,表现在课堂上,实际与俞敏洪如今一直在怀念的当初那批老教师的“势气”一样,就是这种五味调和的能力与效果。俞敏洪早期凭友谊和高薪笼入其麾下的那批王牌教师,都是个中高手。而新东方早期的高管层,个个都是“牛”中之“牛”。
可以说,新东方的发家史,就是这批“牛”人上演的一部活聚义。新东方校训: “艰苦奋斗,奋发进取,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就分明弥散着一股鲜活的烈气(后被改为四平八稳一些的“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能在一批内外皆狂的人手下做成神话的公司,恐怕也只有在类似教育培训或软件开发这样的领域内才有可能出现。
分封制
徐小平、王强等人,虽然个个以理想主义者自居,但毕竟经过了西方文化深度熏陶,是拥有极强独立性和自由意志的精英,不同于绿林好汉,不可能单纯模仿桃园结义,凭一腔江湖义气就长期死心塌地为老大鞍前马后,出生入死。
1994年,新东方兼并“理想学校”,擅长口语教学的校长杜子华加盟新东方,开辟了新东方托福听力培训和英语口语测试教学。1995年,俞敏洪远渡重洋,邀请徐小平、王强加盟新东方,二人在俞敏洪任教北大时期分别是北大团委文化部部长、北大艺术团团长。徐小平回国后,俞敏洪撵走原来做移民的加拿大老外,让徐小平入主新东方移民公司;王强辞去年薪近6万美金的工作回到国内,俞敏洪立即将负责财务、行政、后勤的妻子撤出新东方,并将基础英语培训的地盘划到王强脚下。同年,胡敏来到新东方,为新东方开创了四级、六级、考研、雅思4项培训项目。俞敏洪自己则保留了出国考试培训的老阵地。至此,新东方“分封”格局形成并迅速发展。
俞敏洪自始至终都是新东方的实际掌舵人。
按照新东方自己的说法,这种分封是弟兄同心打天下,是基于友谊与共同教育理想的信任。外人看来,友谊也有,教育理想也有,但仅凭这些,恐怕是无法长期稳住这群不安分人士的,更合乎事理的解释是,俞敏洪模仿周王,行分封之法,使这些“牛”气冲天、桀骜不驯的精英,能以诸侯王的身份,长期统一在新东方一支王旗下。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隔离风险。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只是前者显得更加高尚和理想主义。虽然对于外人来说,以冰冷、直接的商业规则来理解一家公司,一般而言都显得更加真实一些。但站在徐小平、王强、胡敏等人的立场,按照他们平时如莎士比亚戏剧一般的言谈和行事风格,也许最早那个比较缥缈的理想主义动机所占的成分更大一些。而站在俞敏洪的立场,他的考虑或许两者各占一半,或许后者更多。
相比他的伙伴们夸张甚至有些做作的西方风格,俞敏洪更多地具有传统中国人含蓄、隐忍的质地。他在以母亲为代表的家族力量,和伙伴们的现代风格与标准之间,沉默地维持着平衡,这种平衡是以围绕着他个人的矛盾积累为代价的。
总而言之,早期的新东方,是在俞敏洪捉摸不透的心思里,在一批理想主义者的推动和老俞家族的扶持下,以光芒四射的课堂风格为标志,在中国语言教育和考试培训的灌木丛中,飞速成长为唯一一棵巨树,所有同存的竞争者都处于它夸张的伞盖阴影下。至2001年,新东方培训学生已达25万人次;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并迅速扩张到全国多座大城市,成为让美国移民当局头痛不已的“出国学生流水生产线”。
新东方文化
新东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个性强烈的公司。一般四平八稳做产品、做项目的公司,人是隐在公司背后的。而在新东方,这批人却时刻处于前台,他们照亮了新东方;如果新东方有什么可看的,那就是这批人与他们的创造物——新东方本身之间的互动。俞敏洪和他的伙伴们,以两种方式与新东方一起运动。他们以雄厚的实力和鲜明的风格推动新东方加速、起飞,而他们之间戏剧人物一般的关系,直接刺激着新东方的蜕化、变型,同时自己也裹卷其中不得自拔。
人们常有一种观念,即内部制度是公司管理的依据,是公司发展的根本原因。确实很多公司在初创阶段就将公司建立在一系列制度上。但是,对于新东方这样的公司,从其早期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至今,对其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企业文化。它其实更多的是人事和管理运行的结果,或者互为因果。
风光无限的新东方,骨子里仍是草莽聚义,俞敏洪以自创的一套管理方法将一群狂人拢在一起不散架。这套方法只有一个关键词: 包容。
新东方草创阶段,高层领导几乎都是俞敏洪的北大同学或校友。一是其北大本色使然,二是其实际教学需要,新东方的北大精英们把北大的批判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批判是互相批判,甚至是直接针对俞敏洪的批判,言辞尖刻,直来直去。俞敏洪经常被这帮天才当面批判得体无完肤。但俞敏洪认为这帮家伙都是“价值连城的瓷器”,而他则是这些“瓷器”的“保管员”,如果这些“瓷器”摔碎了,自己就一文不值了。俞敏洪的包容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天才们的张扬。在这种主流性格的熏染下,新东方逐渐形成了一种无情批判的企业文化。新东方人经常把“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这样的词挂在嘴边,以示批判对他人、对企业发展的好处;他们常说“踢开大门,批判对方”,以此展示自己的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