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分子辐射化学14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保研预录取名单
养
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
卢阳
上海交通大学
高分子方向
直博
化学
100
71
史歌
上海交通大学
高分子方向
直博
化学
100
72 王雪娇 首都师范大学
化学师范
直博
化学
100
73 施蒂儿
四川大学
化学类
直博
化学
90
74
熊炜
四川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9
75 尹东晓
四川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9
76
韩含
苏州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直博
化学
100
77
周颖
苏州大学
48 张梦陶
南京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9
49 郜云鹏
南开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100
50
郭萌
南开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9
51 胡景皓
南开大学
化学伯?班
直博
化学
91
52 蒋旭强
南开大学
材料化学
直博
化学
100
53 李晨龙
南开大学
化学专业
直博
化学
100
54 马玉芳
南开大学
化学专业
直博
化学
100
55
梅晟
南开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4
硕博
化学
86
硕博
化学
87
硕博
化学
88
聚丙烯酰胺-咪唑类聚离子液体凝胶的辐射合成及其对铀和碘的吸附
聚丙烯酰胺-咪唑类聚离子液体凝胶的辐射合成及其对铀和碘的吸附盖涛;韩冬;翟茂林;褚泰伟【摘要】采用γ射线辐射引发技术制备了一类聚丙烯酰胺-咪唑类聚离子液体凝胶(PAm-Cn vim2 Br2).当吸收剂量为5 kGy时,得到了凝胶分数超过95%的聚离子液体凝胶,其溶胀度可由吸收剂量控制.合成的PAm-Cn vim2 Br2可以从碳酸盐溶液中吸附铀最大吸附量约130 mg/g,或从碘化钠溶液中吸附碘离子最大吸附量约160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红外与XPS分析表明,吸附过程遵循离子交换的反应机理.PAm-Cn vim2 Br2凝胶对铀及碘有很好的吸附、解吸性能,有望用于含有铀和碘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期刊名称】《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9页(P209-217)【关键词】聚离子液体凝胶;U(Ⅵ);碘;吸附;离子交换【作者】盖涛;韩冬;翟茂林;褚泰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941.1从工业核废液中高效分离、回收放射性核素对核燃料循环的发展至关重要[1]。
文献[2-3]表明,铀元素可以积累在肾脏、肝脏和骨骼中从而导致严重的疾病。
碘是核裂变产物,在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中,有15种碘同位素,其中放射性强的131I和裂变产量高的129I是对人和环境有重要危害的 2 种碘核素。
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碘主要浓集于甲状腺,从而导致甲状腺癌。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考研辅导班--盛世清北
院校介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京大学化学系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其前身是成立于1910年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
化学学院设有5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5个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基本简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
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1919年改称化学系。
1952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
1994年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
2001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学院。
目前,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5个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2003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化学学院承办了《物理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期刊,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成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是国家教委遴选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具有优良的实验教学条件。
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等5个基础课实验室和中级仪器实验室以及综合化学实验室组成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总使用面积3600多平方米。
全院现拥有总价值超2亿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系统实验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新化学南楼的建设工作于2006年2月启动,已于2007年10月竣工,化学学院的科研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11月10日,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专业首届(57届)毕业生
首届放射化学专业毕业生举行毕业50周年聚会
11月10日,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专业首届(57届)在京毕业生重返母校,举行毕业50周年聚会并与化学学院应用化学系(原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的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
老一辈放射化学家刘元方院士和辐射化学家吴季兰教授等参加了座谈。
两位先生对放射化学专业57届校友为我国原子能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应用化学系主任沈兴海教授向校友介绍了该系目前学科发展的现状。
应用化学系从2001年成立以来,目前主要研究方向:超分子化学,核药物化学,核环境化学,辐射化学与功能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学。
而且最近,该系刚刚被批准为“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座谈会上,校友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历。
他们大部分都曾在原子能相关单位担任要职,其中一些校友还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
因为制备原子弹与氢弹需要核燃料,需要研究核燃料的分离、纯化与循环使用,而这些就是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有部分校友从事了标准放射源的研制以及同位素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等等工作。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原子能事业。
在发言中,校友殷切希望北大应用化学系能充分利用“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这一重要平台,紧紧依托北大化学学科的整体优势,为国家培养出既有宽厚的化学基础,又掌握核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
座谈会在亲切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会后参加座谈的校友们和应化系老师在技物楼门前合影留念。
钴源 -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
钴源院系:化学学院钴源辐射化学是研究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效应的一门学科。
而高分子辐射化学是高分子化学和辐射化学的交叉领域,因此它是研究电离辐射与单体和聚合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及其效应,包括电离辐射引发的各种聚合、交联、接枝和裂解等。
辐照的方法研究橡胶胶乳的辐射硫化机理及其粉末化工艺;研究辐射硫化超细粉末橡胶在工程塑料增韧和新型热塑弹性体制备中的应用;探索超细粉末橡胶的进一步修饰或改性方法;研究天然高分子材料(纤维素、壳聚糖)的辐射改性;以及高分子材料的辐射交联与辐射降解的机理研究等.9.Advanced Grafted material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翟茂林,马骏,彭静,李久强 ZL 201110090533.X 国家 2012.11.21翟茂林,杨仲田,彭静,魏根栓,李久强,黄凌 ZL 200610113538.9 国家 2008.2.20李久强 ZL 200610113539.3 国家 2008.5.21每年有二十名左右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利用此仪器作为必要科研手段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承担研究生实验课程的有关部三年内利用该仪器作为主要科研手段发表学术论文(三大检索) 78 篇,其中代表论文:论文题目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The identification of radiolytic products of [C4mim][NTf2]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Sr2+ extraction.DaltonTransaction201342(12)4299-4305Facile synthesis of well-dispersed graphene by gamma -ray induced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Journal ofMaterialsChemistry201222(26)13064-13069Ionic-liquid-assisted one-step synthesis of Ag-reduced oxidegraphene nanocomposites by gamma inadiation.Carbon201355245-252260。
径迹纳米孔高分子膜的制备和表征
径迹纳米孔高分子膜的制备和表征汪茂; 王雪; 刘峰; 王宇钢【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年(卷),期】2019(053)010【总页数】9页(P2120-2128)【关键词】核径迹; 纳米孔; 高分子膜; 选择性离子输运【作者】汪茂; 王雪; 刘峰; 王宇钢【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99在纳米尺度,由于尺寸效应、界面效应等影响变得显著,物质的输运行为会发生改变,新奇的输运现象将会产生[1-2]。
纳米孔,一般是尺寸在1~100 nm的孔道,按孔道孔径与孔道长度的关系可分为纳米孔或纳米通道(为方便统称为纳米孔材料)[3]。
纳米孔材料利用纳米尺度的奇异物质输运现象,在海水淡化[4-5]、离子分离[6-7]、生物识别[3,8-9]、浓差发电[10-13]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相较于常见的纳米孔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孔、氧化石墨烯、MXene等),高分子纳米孔材料以其优异的机械性能、柔性及生物相容等优点,在纳米孔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利用高能离子轰击高分子膜形成离子潜径迹,并经过后续处理是制备高分子纳米孔的主要手段,这也是核技术在纳米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
本文介绍传统离子径迹蚀刻法和离子径迹紫外辐照法制备纳米孔过程,采用电镜测量、电导测量、小角X散射测量、正电子湮没测量、小分子输运等多种测量方法对高分子纳米孔孔道结构进行表征,并对潜径迹纳米孔的形成机理进行进一步解释。
1 传统离子径迹蚀刻的纳米孔高分子膜荷能带电离子入射到固体物质时会在入射路径区域产生永久性损伤结构,这些损伤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离子潜径迹。
潜径迹一般包含几纳米的径迹核区域及数百纳米的径迹晕区域(图1)。
径迹核区域是一个高度损伤、低密度的区域,而径迹晕区域损伤较低。
图1 潜径迹的形成及结构Fig.1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latent track潜径迹损伤结构是通过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2024年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进展》范文
《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问题日益凸显,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致力于环境放射性核素的研究,旨在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该科研组在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核能开发、核事故、医疗废弃物等方面。
这些放射性核素一旦进入生态环境,可能对生物体产生潜在的危害。
因此,对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研究和监测,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在环境放射性核素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还可为政策制定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主要研究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包括其来源、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与迁移规律;(2)放射性核素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与代谢;(3)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危害程度;(4)放射性核素的监测与治理技术。
2. 研究方法该科研组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分析、现场观测、数学模型模拟等,对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综合研究。
实验室分析主要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性质鉴定;现场观测则是对实际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数学模型模拟则是通过建立模型,对放射性核素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进行模拟和分析。
四、研究进展与成果1. 研究进展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在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该科研组通过对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健康危害。
同时,该科研组还开展了大量现场观测和实验室分析工作,为政策制定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研究成果该科研组在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高分子光化学
38.0
1.6
4. 什么是光子(photon)?
光——波粒二象性。光束可以看成粒子束。光的基本组成粒子为光子(photon)。 一个光子的能量: , (h = 6.6210-34Js) 1mol 光子的能量------1 Einstein
的单位为米(m); 1 J = 6.241018 eV 如=365nm, 则
某些含孤对电子的饱和化合物,如:硫醚、二硫化合物、硫醇、 胺、溴化物、碘化物在近紫外区有弱吸收。
例:CH3NH2 max= 213nm(600) CH3Br max= 204nm(200) CH3I max= 258nm(365)
2) 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n*
*
n*
*
*
*
n
2)紫外吸收光谱图
吸收峰的位置、吸收强度
nm
横坐标:波长(nm) 纵坐标:A, , log,T%
最大吸收波长:max 最大吸收峰值:max
例:丙酮 max = 279nm ( =15)
A ?
2. 基本术语:
红移(向红移动):最大吸收峰波长移向长波。 蓝移(向蓝移动):最大吸收峰波长移向短波。
反应表达式: S1 S0 + hu1 (fl.) T1 S0 + hu2 (ph.)
2. 荧光、磷光的区别
典型寿命: S = 10-6 ~ 10-9s; T = 10-3 ~ 10 s 因分子热运动、杂质干扰及发光分子与溶剂的作用,大多数有机分子在室温下看不见磷光。需低温、惰性溶剂。
四、激发态的静态性质
1) 几何构性扭曲、变形,如乙烯、甲醛分子。
2)偶极矩变化
DS1(,*) > DS0 (大多数芳烃); DS1(n, *) < DS0 (大多数羰基化合物)。
水凝胶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大学化学第16卷第5期2001年10月知识介绍水凝胶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翟茂林哈鸿飞(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100871摘要本文介绍了水凝胶的制备方法、性质、影响其性质的主要因素及其在日用、工农业和医用领域的应用。
水凝胶可定义为在水中能够溶胀并保持大量水分而又不能溶解的交联聚合物。
亲水的小图1 水凝胶网络示意图a 、b 表示内部4功能和3功能链联结点分子能够在水凝胶中扩散。
水凝胶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关水凝胶的合成、理化性质以及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1]。
水凝胶有各种分类方法,根据水凝胶网络键合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凝胶和化学凝胶。
物理凝胶是通过物理作用力如静电作用、氢键、链的缠绕等形成的,这种凝胶是非永久性的,通过加热凝胶可转变为溶液,所以也被称为假凝胶或热可逆凝胶。
许多天然高分子在常温下呈稳定的凝胶态,如k 型角叉菜胶、琼脂等[2];在合成聚合物中,聚乙烯醇(PVA是一典型的例子,经过冰冻融化处理,可得到在60 以下稳定的水凝胶[3]。
化学凝胶是由化学键交联形成的三维网络聚合物,是永久性的,又称为真凝胶。
根据水凝胶大小形状的不同,有宏观凝胶与微观凝胶(微球之分,根据形状的不同宏观凝胶又可分为柱状、多孔海绵状、纤维状、膜状、球状等,目前制备的微球有微米级及纳米级之分。
根据水凝胶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情况可分为传统的水凝胶和环境敏感的水凝胶两大类。
传统的水凝胶对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或pH 等的变化不敏感,而环境敏感的水凝胶[4,5]是指自身能感知外界环境(如温度、pH 、光、电、压力等微小的变化或刺激,并能产生相应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变化甚至突变的一类高分子凝胶。
此类凝胶的突出特点是在对环境的响应过程中其溶胀行为有显著的变化,利用这种刺激响应特性可将其用做传感器、控释开关等,这是1985年以来研究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根据合成材料的不同,水凝胶又分为合成高分子水凝胶和天然高分子水凝胶。
北大专业目录
研究方向
010
考试科目 1 2 3 4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1 2 3 4
研究方向
01.药物与生物物质的分离与分析 02.分子识别与生化分析 03.生化分析与生物分离科学 04.色谱分析与药物分析 05.生物核磁、结构及分子生物学 06.生物质谱和生化分析 07.生物与纳米电分析化学 08.生化分析、药物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 09.色谱与毛细管电泳分析 10.分子识别与生化分析 11.生化分离与新材料分析 12.化学与生物传感 13.分子识别的化学基础及分析应用 复试成绩所占比例为30—50%,具体将根据生源状况确定。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05综合化学I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813综合化学II (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 招生专业:有机化学 (070303) 人数: 01.生物有机化学 02.有机合成与有机材料化学 03.金属有机化学 04.物理有机化学 05.金属有机化学 06.物理有机化学 07.有机合成化学 08.物理及理论有机化学 09.材料有机化学 复试成绩所占比例为30—50%,具体将根据生源状况确定。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05综合化学I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813综合化学II (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 招生专业:物理化学 (070304) 人数: 01.催化化学 02.材料与功能体系物理化学 03.纳米化学 04.生物物理化学 05.理论与计算化学 06.胶体与界面化学 07.纳米化学与纳米结构器件 08.理论与计算化学 09.材料物理化学 复试成绩所占比例为30—50%,具体将根据生源状况确定。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05综合化学I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813综合化学II (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 招生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305) 人数: 01.高分子可控合成与材料制备 02.高分子溶液及凝聚态物理 03.特种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04.生物医用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05.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器件
钴-60 源与辐射技术
Univ. Chem. 2019,34 (9), 13−20 13•今日化学• doi: 10.3866/PKU.DXHX201905001 钴-60源与辐射技术林廷睿,彭静,翟茂林*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100871摘要:介绍了钴-60源及其在辐射化学基础研究、无机纳米材料的辐射还原制备、高分子材料的辐射合成与改性及核反应堆与核燃料循环中的辐射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及在工业、农业和医疗领域中的辐射加工应用。
由此期望引导公众去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辐射技术,使辐射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钴-60源;伽马射线;辐射技术;辐射加工中图分类号:G64;O660Co γ-Ray Source and Radiation TechnologyLIN Tingrui, PENG Jing, ZHAI Maolin *Beiji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olecular Sciences, Radiochemistry and Radiation Chemistry Key Laboratory of FundamentalScience,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 R.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Abstract:The 60Co sour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such as the radiation synthesis of inorganicnanomaterials, the radiation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of polymeric materials, and radiation chemistry in nuclearreactors and nuclear fuel cycle,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60Co sourcein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medical treatment are also presented. It is expected to guide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correctly the radiation technology so as to better serve human beings.Key Words: Cobalt-60 source; Gamma ray; Radiation technology; Radiation processing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离子印迹技术在放射化学领域的应用
离子印迹技术在放射化学领域的应用梁和乐;陈庆德;沈兴海【摘要】离子印迹技术(ion‐imprinting technology ,IIT )是以某一目标离子为模板,制备对该离子具有强结合能力和高选择性的功能聚合物,即离子印迹聚合物(ion‐imprinted polymers ,IIPs)的过程。
IIPs在复杂体系中分离、富集特定金属离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放射化学领域涉及许多金属离子分离、富集的问题,其特点是目标离子浓度非常低、样品成分复杂且带有放射性,IIPs的特点使其在放射化学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在简述IIT的基本原理和IIPs制备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IIT在放化分析、海水提铀、低放废液处理等放射化学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涉及的离子有UO2+2、Th4+、Sr2+、Cs+、ZrO2+和镧系金属离子。
最后,本文还对IIT在放射化学领域更广泛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Ion‐imprinting technology (IIT ) is a process to synthesize functional polymers , i .e .ion‐imprinted polymers (IIPs) ,using specific ions as templates .Because of the strong affinities and high selectivities towards the template ions ,IIPs have outstanding advantages in the preconcentration and separation of ions in complicated environments and attract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of radiochemistry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about the preconcen‐tration and separation of metal ions ,w here the concentration of target ions is very low and the composition of radioactive samples is very complicated .Therefore ,IIPs will be widely applied in this field for their outstanding advantages .After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IIT and the synthetic methods of IIP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of IIT in the field of radiochemistry (e .g .,radiochemicalanalysis ,extraction of urani‐um from seawater , treatment of low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 , where the template ions includedUO2+2 ,Th4+ ,Sr2+ ,Cs+ ,ZrO2+ ,and lanthanide ions .Besides ,the perspectives of IIT in the field of radiochemistry are also presented .【期刊名称】《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年(卷),期】2016(038)003【总页数】16页(P129-144)【关键词】离子印迹技术;离子印迹聚合物;放射化学;金属离子分离【作者】梁和乐;陈庆德;沈兴海【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5离子印迹技术(ion-imprinting technology, IIT)是以某一目标离子为模板,制备对该离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功能聚合物的过程,是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 江南大学图书馆与档案馆
新增专业设置情况调研(三)应用化学专业江南大学图书馆2006年12月本次调研以教育部直属211高校中的44所大学(下附详细名单)的网站内容为基础,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总结,由于各学校网站设立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详尽,有的粗略,所以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主要围绕几个设立比较详细的院校进行的。
44所教育部直属211高校名单上述44所高校中共有以下26所(包括江南大学)开设了应用化学专业,此次调研根据应用化学专业所在各个高校的院系、专业方向、主要课程进行了以下总结(见下表),并列出相关大学教学计划。
由于各学校院系提供的信息详略有别,所以下表中有的学校列出了详尽的介绍;有的学校没有提供某项目的情况介绍,则下表中用“未列”描述了此种状况。
应用化学专业——高校情况调研表在设立了应用化学专业的26所高校中,以下4所高校列出了详细的本科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的相关信息,下表为这4所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应用化学本科生课程设置表实例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本科生主要课程:说明:总学分:140全校公共必修课30学分,专业必修60学分,合计90学分,占总学分64.3%;通选课16学分,专业选修28学分(从以上所开选修课中选),选修课合计44学分,占总学分31.4%;毕业论文6学分,占总学分4.3%;应用化学专业选课指导方案:应用化学基础,应用化学专题,生命化学基础,综合化学实验,物理化学Ⅱ.实例2:复旦大学——化学系2006(春季)课程表化学系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2003级填表日期 2005 年 11 月2006(春季)课程表化学系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2004级填表日期 2005 年 11 月2006(春季)课程表化学系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2005级填表日期 2005 年 11 月2006(春季)课程表化学系化学专业 2005级基地班填表日期 2005 年 11 月实例3: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含制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本理论知识,良好的科学素质,敏锐的分析思辨能力,熟练的化学研究与应用技能,能从事应用电化学和材料表面工程领域或制药和精细化工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喜青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喜青李喜青所受教育(EDUCATION)05/02–12/05博士(环境工程),UniversityofUtah论文: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实验和理论的比较09/94–07/97硕士(辐射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200MeV直线加速器研究光致核反应09/89–07/94学士(应用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磷系织物阻燃剂的合成与研究工作经历(WORKEXPERIENCE)09/06至今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工学院,环境学院(合聘)02/06–08/06访问助理教授(VisitingAssistantProfessor) DepartmentofEarthandAtmosphericSciences,CityCollegeofNewYork05/02–02/06研究助理(ResearchAssistant) DepartmentofGeologyandGeophysics,UniversityofUtah08/01–05/02助教(TeachingAssistant)DepartmentofChemistry,UniversityofUtah08/00–07/01销售与服务工程师CitivigorLimited,HongKong03/00–05/00业务票夹部副经理MediyangGroup,Changshu,Jiangsu10/97–02/00技术翻译,助理调试协调员,技术部员工AsiaPacificPaperProductsCo.Ltd.(现芬欧汇川(常熟)纸业有限公司)所加入学术团体(PREFESSIONALAFFILIATIONS)AmericanChemicalSociety,USA AmericanGeologicalUnion,USANationalGroundWaterAssociation,USA SocietyofEnvironmentalToxicologyandChemistry研究方向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机理胶体对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迁移的促进持久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手性行为在中国推广河岸过滤的可行性分析期刊论文(JOURNALPUBLICATIONS)Li,X.,Yang,L.,Jans,U.,Melcer,M.,Zhang,P.,2006,Lackofenantioselectivedegradationofchlordanein LongIslandSoundsediment,Environ.Sci.Technol.,inrevision.Johnson,W.P.,Li,X.,Yal,G.,2006,Colloidretentioninporousmedia:mechanisticsimulationsofwedging andretentioninzonesofflowstagnation,acceptedtoEnviron.Sci.Technol..Johnson,W.P.,Li,X.,andAssemi,S.,2006,Depositionandre-entrainmentdynamicsofmicrobesandnon-biologicalcolloidsduringnon-perturbedtransportinporousmediainthepresenceofanenergybarriertode position,acceptedtoAdvancesinWaterResources.Li,X.,Lin,C.L.,Miller,J.D.,Johnson,W.P.,2006,Roleofgraintograincontactsonprofilesofretainedcollo idsinporousmediainthepresenceofanenergybarriertodeposition,Environ.Sci.Technol.,3762-3768. Li,X.,Lin,C.L.,Miller,J.D.,Johnson,W.P.,2006,Pore-scaleobservationofmicrospheredepositionatgrai ntograincontactsoverassemblage-scaleporousmediadomainsusingx-raymicrotomography,Environ.S ci.Technol.,3769-3774.Johnson,W.P.,Li,X.,2005,Commenton“Breakdownofcolloidfiltrationtheory:roleofthesecondaryenergyminimumandsurfacechargehetero geneities”,Langmuir,21,10895-10895.Li,X.,Zhang,P.,Lin,C.L.,Johnson,W.P.,2005,Roleofhydrodynamicdragonmicrospheredepositionand re-entrainmentinporousmediaunderunfavorabledepositionconditions,Environ.Sci.Technol.,39(11),4 012-4020.Li,X.,andJohnson,W.P.,2005,Non-monotonicvariationsinremovalratecoefficientsofmicrospheresinp orousmediaunderunfavorabledepositionconditions,Environ.Sci.Technol.,39(6);1658-1665. Tong,M.,Li,X.,Brow,C.,Johnson.W.P.,2005,Detachment-influencedtransportofanadhesion-deficient bacterialstrainwithinwater-reactiveporousmedia,Environ.Sci.Technol.39(8),2500-2508. Johnson.W.P.,Li,X.,Tong,M.,2005,Colloidretentionbehaviorinenvironmentalporousmediachallenge sexistingtheory,Eos,86(18),May3,2005.Brow,C.,Li,X.,Ricka,J.,Johnson,W.P.,2005,Comparisonofmicrospheredepositioninporousmediaver sussimpleshearsystems,ColloidsSurf.A:Physicochem.Eng.Aspects,253(1),125-136.Li,X.,Scheibe,T.D.,andJohnson,W.P.,2004,Apparentdecreasesincolloiddepositionratecoefficientswi thdistanceoftransportunderunfavorabledepositionconditions:ageneralphenomenon,Environ.Sci.Tec hnol.38,5616-5625.会议报告(CONFERENCEPRESENTATIONS)Li,X.,Yang,L.,Jans,U.,Melcer,M.,Zhang,P.,2006,Concentrationsandchiralsignaturesoforganochlori nepesticidesinLongIslandSoundsediments,SocietyofEnvironmentalToxicologyandChemistryAsia/ PacificConference,Beijing,P.R,ChinaJohnson,W.P.,Li,X.,YalG.,2006,Directobservationsand3-Dmechanisticsimulationsofcolloiddepositi oninporousmediainthepresenceofanenergybarrier:theinfluenceofgraintograincontacts,80thACSColl oidandSurfaceScienceSymposium,Denver,Colorado.Li,X.,Johnson,W.P.,C.L.Lin,ler,2006,Directobservationofparticledepositionatgrain-grainc ontactsinporousmediausingx-raymicrotomography,FifthWorldCongressonParticleTechnology,Orla ndo,Florida.Li,X.,Johnson,W.P.,C.L.Lin,ler,2005,Directobservationofcolloiddepositionatgrain-grainc ontactsusingx-raymicrotomography,2005GSAAnnualMeeting,SaltLakeCity,Utah.Li,X.,Johnson,W.P.,C.L.Lin,ler,2005,Directobservationofmicrospheredepositionatgrain-g raincontactsusingx-raymicrotomography,TheJointInternationalSymposiumforSubsurfaceMicrobiol ogy(ISSM2005)andEnvironmentalBiogeochemistry(ISEBXVII),JacksonHole,Wyoming.Li,X.,Johnson,W.P.,C.L.Lin,ler,2005,Directobservationofdepositionatgrain-graincontacts usingx-raymicrotomography,79thACSColloidandSurfaceScienceSymposium,Potsdam,NewYork. Johnson,W.P.,Li,X.,Tong,M.,Assemi,S.,2005Depositionandre-entrainmentdynamicsofmicrobesand non-biologicalcolloidsduringnon-perturbedTransportinporousmediainthepresenceofanenergybarrie rtodeposition,79thACSColloidandSurfaceScienceSymposium,Potsdam,NewYork.Li,X.,Johnson,W.P.,C.L.Lin,2005,DirectobservationofparticlestrainingusingX-raymicrotomograph y,229thAmericanChemicalSocietyNationalMeeting,SanDiego,California.Li,X.,Tong,M.,Brow,C.,Johnson,W.P.,2004,Colloidtransportinporousmedia:deviationfromtheoryist henorm,nottheexception,AmericanGeologicalUnion2004FallMeeting,SanFrancisco,California. Li,X.,Johnson,W.P.,2004,Distance-dependentremovalofmicrospheresinglassbeadsandmasscenterm ovementofremovedmicrosphereswithshortelutiontimeinquartzsand,78thACSColloidandSurfaceSci enceSymposium,NewHaven,Connecticut.Li,X.,Johnson,W.P.,2004,Possiblemechanismsofre-entrainmentofmicrospheresinporousmediaunde rnon-perturbedconditions,78thACSColloidandSurfaceScienceSymposium,NewHaven,Connecticut .Zhang,P.,Li,X.,Johnson,W.P.,2003,Roleofhydrodynamicshearincolloidattachmentanddetachmentdu ringtransportinporousmedia,225thAmericanChemicalSocietyNationalMeeting,NewOrleans,Louisi ana.Johnson,W.P.,Li,X.,Tong,M.,andScheibe,T.D.,2003,DistributedAttachmentRates:CommontoBiolo gicalandNon-BiologicalColloids,225thAmericanChemicalSocietyNationalMeeting,NewOrleans,L ouisiana.联系方式逸夫二楼3656,北京大学,100871电话:010-6275-3246,传真:010-6275-1938,E-mail:">。
辐射化学合成法
辐射化学合成法
辐射化学合成法是一种利用辐射来促进化学反应的方法。
它通过辐射能量的传递,使反应物中的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从而加速化学反应的发生。
辐射化学合成方法可用于制备各种化合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以及高分子材料等。
此外,辐射化学合成法还可用于催化反应、聚合反应和修饰表面等应用领域。
辐射化学合成法是一种绿色合成方法,因为它不需要使用任何有机溶剂或催化剂,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废弃物的产生。
此外,辐射化学合成法具有反应速度快、效率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化学合成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 -。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
1.链终止:链自由基失去活性形成稳定聚合物的反应称为链终止反应。
2.偶合终止: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
3.歧化终止:某链自由基夺取另一自由基的氢原子或其他原子终止反应。
4.链转移反应:在聚合过程中,链自由基从单体、溶剂、引发剂,甚至从大分子上转移一个原子,使链自由基本身终止,而转移这个原子的分子成为新的自由基并能继续增长,形成新的活性链,使聚合反应继续进行。
5.诱导期:聚合初期初级自由基为阻聚杂质所终止,无聚合物形成,聚合速率为零的时期。
6.半衰期:某一温度下,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7.度数: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8.引发剂效率f:由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的百分率。
9.笼蔽效应:引发剂分子被单体分子、溶剂分子包围,引发剂分解成初级自由基后,必须从包围的分子中扩散出来才能引发单体聚合,若它在没有扩散出来前,就结合终止,或形成较为稳定的自由基不易引发,也导致引发剂效率降低。
10.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两组分引发剂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自由基而引发单体聚合。
11.电荷转移络合物引发:适当的富电子和缺电子分子之间反应,可生成电荷转移络合物(CTC),CTC可以自发地在光、热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自由基引发烯类单体聚合。
12.热引发:许多单体在没有加引发剂的情况下会发生自发的聚合反应。
13.光引发:在汞灯的紫外光作用下引起单体聚合的反应。
14.辐射引发:高能射线下引起单体聚合的反应。
15.等离子体:在较低的压力下,物质会成为气体,当给这种气体施加一高压电场,气体中少量电子将沿电场方向被加速,从而电离,使气体成为含有电子、正电子和中性粒子的混合体。
16.稳态假设:链自由基的浓度不随反应时间变化。
17.等活性理论:链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与链长短无关。
18.自动加速现象:自由基聚合中聚合速率自动加快的现象。
19.凝胶效应:因体系粘度增加而引起的速率自动加速的现象。
12月19日,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彭练矛教授,题目:后摩尔时代的基于
化学学院通讯ChemComm第87期北京大学化学学院2009年6月19 日责任编辑:卢英先* 4月27日至28日,美国化学会(ACS)《Inorg Chem》(无机化学)主编Richard Eisenberg教授、副主编Kim Dunbar、Bill Tolman、V.W.W. Y am教授和部分亚太地区编委一行访问了我院,7位主编和编委们为学院师生做了一系列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分别由高松、李彦和王剑波教授主持,李星国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化学学院无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科研进展。
主编们分别与无机所的老师进行了学术讨论与交流,并参观了实验室。
同时来自ACS电子出版部门的资深科学家与研究生就ACS网站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耐心听取并解答了学生在使用ACS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27日下午在化学楼205召开了《Inorg Chem》亚太地区编委会,这是该杂志首次在美国以外的地区举行编委会。
*由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主办,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承办的“辐射化学战略研讨会”于4月23—2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来自全国26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防科研部门的66位专家代表及2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其中有刘元方院士、柴之芳院士、高松院士、东京大学的Katsumura教授和日本原子能研究机构的Seguchi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基础局、北大科研部和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领导。
会议的主要议题为:1. 辐射化学基础研究;2.高分子辐射化学;3.辐射生物学;4.核反应堆与核燃料中的辐射化学;5.辐射环境治理;6. 辐射加工;7.辐射技术与新材料。
11位中青年专家及邀请的两位日本学者作了学术报告。
*4月8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燕山石化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举行。
燕山石化副总经理、我院85级校友李刚,人力资源部部长李立新,副部长崔昶,教育培训中心主任王喜海,教育培训中心党委书记张建国,化学学院院长高松,党委副书记马玉国、于峰及团委书记韩冬等出席了仪式。
北京大学化学系课程表
催化化学 Catalysis Chemistry
1
任选
2.0
34.0
2.0
刘海超
本科(公费)
90
1-16
7-8
20120104
01034600
立体化学 Dynamic Stereo Chemistry
1
任选
2.0
30.0
2.0
李笑宇
本科(公费)
90
1-16
3-4
20111230
01034720
1
任选
2.0
30.0
2.0
吴 凯
本科(公费)
70
1-16
3-4
20111229
01130050
生物化学实验 Biochemistry Lab.
5
任选
2.5
85.0
5.0
胡晓倩
本科(公费)
20
1-16
5-9
00101460
线性代数 (B) Linear Algebra (B)
8
任选
4.0
68.0
4.0
21
专业必修
0.0
0.0
0.0
彭立中
本科(公费)
70
1-16
7-8
00130211
高等数学 (B) (一)习题课 Problem-solving on Higher Mathematics (B)
22
专业必修
0.0
0.0
0.0
彭立中
本科(公费)
70
1-16
7-8
00130211
高等数学 (B) (一)习题课 Problem-solving on Higher Mathematics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注入聚合物后化学结构的变化
离子注入聚合物材料后可使其表面聚合物分子链断裂、 交联或碳化。离子注入过程中,由于激烈的原子碰撞 而引起聚合物分子内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小 分子气体,如H2、CH4、C2H2等,结果导致材料表面的化 学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曾有学者对硅橡胶经离子注入 后化学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见下表和图。
束流量 / (µC/cm2)
电子束或离子束辐照下PMMA降解 后分子量随束流量的变化
离子注入引起半结晶聚合物的损伤
离子注入半结晶聚合物
后,随着束流量的增加,
热
流
聚合物逐渐失去结晶能力,
量
mW
当束流量增大到某一临界
值时,聚合物链完全变为
无定形结构。
温度 / oC
图 不同束流量的C+离子注入PVDF后的DSC曲 线. 能量为8.6MeV;A区为PVDF原始的熔化 峰,B区为离子注入PVDF损伤产生的熔化峰
Ten
Ion implantation and polymer materials
Topics
离子注入简介 离子注入设备 聚合物离子注入的特征 离子注入聚合物表面改性的应用
离子注入(Ion implantation)
离子注入是一种用物理方法控制分子聚集状态进行材 料表面改性的技术。 基本原理:材料被离子束辐照后,离子束与材料中的 原子或分子将发生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相互作用, 入射离子逐渐损失能量,最后停留在材料中,并引起 材料表面成分、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从而优化材料 表面性能,或获得某些新的优异性能。
中束流离子注入机
离子束能量
30~200Kev
注入元素范围 注入尺寸
B、P、As、H、O、 N、Ar
φ100mm
中国电子集团产品
聚合物离子注入的特征
表征聚合物离子注入的物理量 聚合物离子注入诱导的化学反应及结构变化 聚合物离子注入的优点
表征聚合物离子注入的物理量
能损
能量沉积 束流量、能量沉积密度 G值
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电性能
离子注入聚合物后电性能提高的例子很多,如PVC、 PMMA、PP、聚苯硫(PPS)都是良好的绝缘体, 但经 能量为2MeV, 束流量为1016~1017ions/cm2的Ar+ 或 He+ 注 入 后 , 其 电 导 率 由 10-14S/cm 提 高 到 3.5×103S/cm, 电导率提高了17个数量级, 使其 由绝缘体转变为导电聚合物。
表 离子注入硅橡胶后产生的新化学基团
离子
化学基团
H2+
SiOH
He+
SiOH
SiH
C+
SiOH
SiH
N+
SiOH
SiH
胺
O+
SiOH
SiH
CO
Ne+
SiOH
SiH
N2+
SiOH
SiH
O2+
SiOH
SiH
K+
SiOH
Ar+
SiOH
SiH
Kr+
SiOH
SiH
CH2 CH2
CH2
CH2
胺
CO
能量:150keV, 束流量:1×1017 ions/cm2
离子注入设备
离子加速器 离子注入机
高能,中能,大束流,中束流离子注入机等
中束流离子注入机
靶室
1-离子源,2-离子源磁铁,3-离子束,4-分析器磁铁,5-高压端,6-头部 外 壳 ,7- 分 析 孔 ,8- 可 变 缝 隙 ,9- 加 速 管 ,10- 四 级 透 镜 ,11-Y 扫 描 板,12-X扫描板,13-束吸收体,14-光阑,15-法拉第杯,16-盒式容器组 件,17-台板,18-基片,19-导轨式闭锁阀门,20-法拉第筒,21-透镜及 扫描盒,22-控制台,23-气瓶,24-离子源电源
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电性能
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带来的聚合物材料导电性能 的改变,可用于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微电子线 路以及元件之间的连接中,另外一些聚合物材料如 聚苯胺(PAn)薄膜经Ar+和Ga+离子束处理后,其 导电能力可随温度变化,因此有可能在温度传感器 方面有所应用。
提高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
许多研究表明,离子注入后聚合度的增加是由于 交联引起的。 聚合物经离子注入后,其表面硬度显著 提高,有些材料的硬度甚至高于马氏体钢的硬度,离 子注入后聚合物表面硬度的变化与聚合物基材、注入 离子种类、束流量、能量等众多因素有关。
Gsc
0.04
0.03
PS
0.07~0.55
0.01
0.04
0
PE
1.4
0
1.2
0
离子辐射的G值比电子束或γ射线辐射的G值高,原因是电 子束或γ射线辐射时,反应只在激发分子和基态分子之间发生, 而离子辐射时,高能损导致了高浓度的激发态活性种,反应
在这些活性中间体之间发生。
聚合物离子注入诱导的化学反应 及结构变化
能量沉积(Energy deposition)
离子束
γ射线
辐射能的沉积量 / 剂量
电子束
材料深度
图 离子束、电子束及γ射线的能量沉积分布
离子在特定 区域内给予 材料很高的 束流量。
束流量、能量沉积密度
在离子注入中,吸收剂量通常采用单位面 积上穿过的离子数即束流量来表示: Ion fluence Ø = ions/cm2
物有利于交联的发生。
离子注入引发聚合物分子交联和降解
以PE为例介绍交联机理(类似γ 辐照)
− CH 2 − CH 2 − CH 2 − 离子束→ H • + −CH 2 −•CH − CH 2 −
− CH 2 − CH 2 − CH 2 − +H • → −CH 2 −•CH − CH 2 − +H 2 ↑
− CH 2 −•CH − CH 2 − +H • → −CH 2 − CH = CH − +H 2 ↑
.
2 CH2 CH CH2
CH2 CH CH2 CH2 CH CH2
离子注入引发聚合物分子交联和降解
离子注入PMMA后,PMMA发生降 解,分子量下降。右图 为电 子束或离子束辐照下PMMA降解 后分子量随束流量的变化,图 中结果显示出,随着注入离子 束流量的增加,分子量迅速下 降;对比电子束辐照,离子束 辐照后PMMA分子量下降的更快, 而且较大质量离子注入更有利 于降解的发生。
离子注入引发聚合物分子交联和降解
离子注入引起半结晶聚合物的损伤 离子注入聚合物后化学结构的变化
离子注入引发聚合物分子交联和降解
凝胶点
溶 胶 分 数
束流量 / (ions/cm2)
PS经300keV H+和200keV He+离子注 入后溶胶分数随束流量的变化
具 有 较 高 离 子 质 量 的 He+ 离 子 注 入 后 , PS 溶 胶 分 数下降所需的束流量减 少 , 意 味 着 PS 交 联 所 需 的束流量减少,也就是 较大质量离子注入聚合
注入离子在基体中与基体原子混合, 无明显界面, 属于无界面聚合物合 金材料;
离子注入一般在常温(或低温)下及真空中进行, 整个过程是洁净的, 没 有环境污染, 被注入聚合物材料或器件不会变形, 能保持原有的尺寸精 度及表面粗糙度。
离子注入聚合物是采用物理方法达到化学转化目的的手段, 它可以进行 任意元素的掺杂, 且注入离子的能量和束流量可任意选择, 不受化学方 法中某些条件的限制, 因而可迅速改变材料的组分与结构, 导致材料化 学与物理性能的改变。
能损(energy loss)
离子的能损范围为1~100eV/nm,远远高于电子或γ射 线,辐射离子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10-13s)内于很 小的部位上转移给聚合物链上的电子形成离子径迹, 在径迹内能量的密度很高,约为100eV/原子。径迹的 大小主要依赖于入射离子的速度,即能量,能量越高, 离子径迹的半径越大。对1.0MeV/amu和50MeV/amu 的入射离子,径迹的半径分别约为10nm和50nm。
聚合物经离子注入后在硬度提高的同时,耐摩 擦性能也得到很好的改善。
改变聚合物材料的光学性能
大束流量的离子注入使聚合物内注入离子 浓度增大或由于化学效应引起化学结构的变化, 导致折射率发生明显变化。所有聚合物薄膜经 离子注入后均发生颜色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 下材料表面的颜色会加深。
提高聚合物材料的导磁性能
由于不同离子的能量损失不同,能量沉积 密 度 ( 束 流 量 × 能 损 =eV/cm3 ) 是 更 为 合 理的参数。
G value
表 8-1 离子束辐射与电子束或γ射线辐射聚合物的交联产额(Gcl)及降解产额(Gsc)
聚合物 PMMA
离子束辐射
Gcl
Gsc
0.1
1.2
电子束或γ射线辐射
Gcl
表
离子注入后聚合物材料硬度的变化
材料 聚苯乙烯
PS
聚丙烯 PP
聚碳酸酯 PC
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醇酯
PET 聚醚醚酮
PEEK
聚酰亚胺 KAPTON
不锈钢 马氏体钢
离子种类 束流量/ (ions/nm2)
未注入
30
He+
30
Ar+
未注入
1.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