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课文内容分析

合集下载

《出师表》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7篇)

《出师表》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7篇)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 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 心,点出出师本题。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责任,表达对刘氏的忠心。
研读课文
研习第一自然段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 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 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 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5)无:① “若无兴德之言”: 没有 ②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不论
6)行:① “然后施行”: 实行 ② “性行淑均”: 行为 ③ “必能使行阵和睦”: 行列
7)益:① “有所广益”: 益处 ② “至于斟酌损益”: 增加
(三)古今异义词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2.不宜妄自菲薄:菲薄 3.晓畅军事:晓畅
奸邪凶恶
原来的旧都
用来……的
职责本分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处理事务的斟酌情理, 进献 考虑得失
损,减少。益,增加。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 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 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 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将士,向 北方进军,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 人,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忠于陛下的职 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的斟酌情理,考虑得失,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出师表》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出师表》知识讲解

《出师表》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轻时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他出山。

他极力辅佐刘备坚持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建兴元年(223)刘备死于白帝城,临终把幼主刘禅和兴复汉室的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建兴十二年(234),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北伐进军途中。

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辅佐刘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蜀国建立后两年(223),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懦弱,恐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这篇文章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

文中还记叙了自己以身报国的经历。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事言情的一种文体。

2.崩殂.(cú):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3.今:现在。

4.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5.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孙权,刘备,曹操三大势力)。

6.秋:时。

7.忘身:舍身忘死。

8.追:追念。

9.殊遇:优待,厚遇。

10.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11.光:发扬光大。

12.遗德:留下的美德。

13.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也做“恢宏”。

恢,大。

弘,大、宽。

14.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随便,胡乱。

菲薄,小看,轻视。

1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称引。

喻,譬喻。

义,适宜、恰当。

16.宫:指皇宫。

17.府:指朝廷。

18.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出-师-表》剖析

《出-师-表》剖析

思考探究: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 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 扬扩大。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 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才 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远小人。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 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作动词,怠慢。
更多的益处、成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
通晓,精通。
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队伍,指军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痛参心军遗,憾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计,算则着汉时室间之而隆到,来可。计指日为而期待不也远。。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中间。-------陆游《书愤》
戏说《出师表》
阿斗,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爹当年 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成 三块了,益州好像咱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 瞅着要杯具了。但是你爸留下的保镖还很忠 心啊,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不想要命 了,这些都是看在你爸往日给钱的份上,现 在想报答罢了。叔现在就希望你放机灵点, 完成你爹的遗愿,让兄弟们也扬眉吐气,千 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 心给憋屈了。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出师表第一部分:从当前形式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三条建议。

段意:自述本志及感念先帝的三顾茅庐之恩。

第二部分追述经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和北伐的决心。

第三部分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一.中心思想: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心系国事,鞠躬尽瘁的忠诚。

二.课后作业四:衷心表现在为感激先帝“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的恩德,下决心一定要完成“北定中原”的大业。

三.本文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有:忠心、诚信。

、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四.联系实际诸葛亮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作为晚辈就应该履行孝敬赡养的义务,像孔明感恩于刘备那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尽职尽责。

五.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补充:一。

本文的成语及意思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

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

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希望对你有用.二.通假字“阙”通“缺”,缺点“有”通“又”,又“简”通“检”,挑选古今异义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卑微,渺小今:无耻2、由是感激感激古:感发、激动今: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痛恨,遗憾今:怨恨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推广今:开业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时今:秋天一词多义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出师表》第一部分

《出师表》第一部分

(一)课文内容分析:第一局部(1~5自然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分三层:第一层(1自然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2自然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3、4、5自然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第3自然段,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所作的安排。

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第4自然段,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所作的安排。

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第5自然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承前两段“荐贤”的内容而来。

第二局部(6、7自然段),以自叙经历为纵线,以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为重点,表达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6自然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第7自然段,追忆白帝城托孤,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局部(8、9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

第8自然段,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9自然段,表文结束语。

第一局部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所以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局部是寓情于事,在表达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局部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父子的耿耿忠心,突出作者是一个鞠躬尽瘁,感恩图报,死而后已的忠臣。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出师表》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出师表》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出师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的一篇重要课文。

文章以诸葛亮出征前的表白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忠诚报国的决心和对君主的忠诚。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自己的忠诚和担当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文章时代的久远,学生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领会其中的精神和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忠诚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等。

2.原因:这些词语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关于诸葛亮的课文,如《隆中对》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课文全解

28.出师表课文全解一、写作背景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

他奶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前程;“把他人当做阿斗”,比喻极为糊涂。

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拜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

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以后,要出兵北伐。

他要离建国都,对这样一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诲又失君臣之礼节。

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警告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超级忠贞之情来感动刘禅。

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动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二、难句例析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实在是超级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

(或:这实在是超级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二、引喻失义。

“引喻”是两个词,同义并列。

“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

“喻”是开导,熟语有“众所周知”。

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

3、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

译文:性情仁慈,行为公正。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当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里著名,青云直上。

五、先帝不以臣卑劣,委自枉屈。

“以”,以为,以为。

“卑劣”,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低微鄙俗”的意思。

现代汉语里“卑劣”是贬义词。

译文:先帝并非以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

六、察纳雅言。

〖2021年整理〗《出师表》课文深入解读两篇

〖2021年整理〗《出师表》课文深入解读两篇

《出师表》课文深入解读两篇(一)《出师表》内容翔实,情真意重,结构严整,说理透辟,语言质朴,情词恳切,写得有理、有力、有节、有情,在反复叮咛中责己、谏君,耿耿忠心,拳拳之情,跃然纸上,堪称表中精英,文中楷模,具有丰富的美的特质。

第一是真挚的情感美。

《出师表》以浓郁的感情统贯全篇,寓情于理,如春风细雨浸润心田,感染并教育了后主刘禅。

诸葛亮是刘禅的父辈,又是刘禅的臣子,既有长幼之分,又有君臣之别。

在表中如果说理过于坦率,有失君臣之礼,且有欺君之嫌;如果不反复叮咛,又有负先帝刘备托孤的厚望。

基于此,诸葛亮在表中自始至终反复地称引先帝,表述知遇之恩、感激之情,以此来感动后主。

作者首先深情地指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是十分令人哀痛惋惜的事情。

先帝开创蜀汉大业实非易事,而巩固发展这个大业,任务就更加艰巨。

如今,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后主肩上。

后文又不断强调:“盖追先帝之殊遇”、“是以先帝简拔”、“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深追先帝遗诏”等等。

全篇仅有六百二十九个字,而称引先帝就有十三处,以此来启发后主勿忘先帝,激励其奋发向上,“亲贤臣,远小人”,有一番作为,以完成“兴复还于旧都”的大业。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缅怀先帝、激励后主的真挚感情,使刘禅深思,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既有长者的谆谆教诲,又不失君臣之礼,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诸葛亮的地位、身份。

第二是谨严的结构美。

《出师表》的三个部分层次分明,把事实与道理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一部分正确分析刘备死后的天下形势,提出个人主张。

首先提出当前的不利因素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再说有利因素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开头部分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在阐述过程中,每步都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师表》是在高中语文的课本上会学到的一篇课文,你知道它的意思、作者和创作背景吗?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出师表》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出师表》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出师表》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曹操的作品。

这篇课文以曹操出征前向皇帝呈上的一篇表文为主题,通过描绘曹操内心的矛盾、痛苦和坚定,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个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才华和品质。

课文语言华丽,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如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内心的矛盾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操的内心情感,并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操的内心情感;学生能够领会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操的内心情感;领会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认识曹操的贡献和地位;理解曹操在课文中所表达的矛盾和痛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曹操的内心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曹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曹操的内心情感。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曹操的评价、曹操的矛盾等。

《出师表》(通用12篇)

《出师表》(通用12篇)

《出师表》(通用12篇)《出师表》篇1教学建议一、主旨概述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预备征伐曹魏。

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盼望后主熟悉到必需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

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退出师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假如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

正由于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

消退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

其次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的心愿。

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谢”和“忧叹”的心情;最终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

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规律严密的特点。

三、谈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秦章,是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见,因此,全文以谈论为主,在谈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举贤才,讲身世,谈经受,都是为谈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2021年整理〗《出师表》课文详细解析

〖2021年整理〗《出师表》课文详细解析

《出师表》课文详细解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指刘备。

而:连词,表承接,就。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疲弊bì: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诚:副词,实在。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内、外:内,指朝廷内。

外,指边境上。

忠志:忠诚有志。

忘身:奋不顾身。

……者:……的原因。

盖:副词,表示解说原因,原来是。

殊遇:优待,厚遇。

陛bì下:指刘禅。

](但是,宫廷里侍奉诚有志的将士,舍生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之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开张,扩大。

此句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连词,表目的,译作“来”。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

指刘备广开言路的作风。

恢弘hóng: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也作“恢宏”。

志士: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妄自菲fěi薄:随便地小看自己。

妄,胡乱。

菲薄,小看、轻视。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义,适宜、恰当。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

谏:直言规劝。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句段分析】起笔从形势叙起,表达了作者痛惜刘备大业未竟的感情,也隐含着创业维艰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

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存亡之秋”,希望刘禅“思危”。

“然”字一转,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出师表》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出师表》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出师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征前给刘备写的一封奏章,表达了他报答先帝、忠心耿耿的决心,以及对后主的忠诚和教诲。

这篇课文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价值,是古代散文的佳作。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品质,同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并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诸葛亮忠诚、敬业、报答先帝的品质,激发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诸葛亮品质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历史背景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理解问题。

4.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释生字词和句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5.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诸葛亮的品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6.课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拓展:总结本文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出师表》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

《出师表》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

《出师表》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出师表》是历史上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辞表,是三国时期刘备向东吴国主孙权表达自己愿意出兵北伐曹魏的意愿的文书。

以下为《出师表》的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
臣亮言:
请陛下引起首相(指曹操),肃清朝纲,赏罚分明,决断的才能者用之,忠躅的良臣任之。

臣亮最近阅读《礼记》的文章,上面写着:无情者不得与天地合,无情者不得与日月存。

这段话非常具有道德教诲意义。

所谓天地合、日月存,意味着国家要兴盛、国家要安宁,必须考虑天下百姓的福祉,而不可以独断独行。

陛下应该派出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事务,用其才能来决策、处理朝纲,赏罚要分明,这样才能让国家有秩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您的父亲(指刘备)立下志向,想要统一天下。

然而,他的事业还未成功一半,就突然去世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天下分成了三国,益州广大疆域却被战乱所耗散,正值国家存亡关头。

然而,辩才无碍于忠信,妄言者招危于身。

然而,反对的声音并不妨碍我对国家的忠诚。

虽然才智过人,但如果说话妄言,会给自己招致危险。

抑亦恐树慱风,委质素来。

我同样担心我言辞过激,被认为是个不负责任之人。

故启奏于陛下,引以为忧。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因此我向您禀报此事,同时表达了我的忧虑。

现在我要远离京城,对着表格写下我的思考和愤怒,但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出师表》一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先陈述背景,后提出建议,接着列举先帝的种种事迹,再对后主提出劝勉,最后以自述身世之感收束全文。

整篇文章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二、语言特点《出师表》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质朴自然、感情充沛、文采斐然。

文章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但却能表达出真挚的感情。

同时,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流畅、节奏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三、情感表达《出师表》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情感丰富而深刻。

尤其是文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更是将诸葛亮的忠诚与感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历史背景《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

当时蜀汉国力衰微,人心浮动,外有曹魏的强敌环伺,内有南蛮的不时侵扰,诸葛亮希望通过这篇奏章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期望,以期能够振奋人心,增强国家凝聚力。

五、人物形象《出师表》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诸葛亮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忠诚、智慧、勤勉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主刘禅虽然形象较为单薄,但在文中也展现出了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

六、文学价值《出师表》的文学价值极高。

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深邃。

同时,《出师表》也是诸葛亮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七、社会意义《出师表》的社会意义深远。

它所蕴含的忠诚、勤勉、爱国等思想观念,对于后世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同时,《出师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返回
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 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 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这样的表 白入情入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 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 其次,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 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 蹊径,起伏有致。
问题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3、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这感情可以用哪六个字来概括?
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 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 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 葛

读1-5段思考问题:
• 1.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是怎样提出的? 目的是什么?
• 2.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阅读第一段,思考:
1.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 2.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 外 大臣表现如何?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一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佞
寓情于议
二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寓情于叙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三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抒发感情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一
二 三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寓情于议
3、4、5 亲贤远佞
6
《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思考:
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全 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此表言辞恳切,感情真挚, 是如何体现的?
此表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何 特点?请具体阐述。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 提出
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 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 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 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 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 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 内政,北定中原。
阅读第八段,思考:
如果将第一句后用 “;”,“以彰其咎”后用 “。”,好不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 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 两 件事:
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 甲已足。当奖率 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 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 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 逐句加以理解。
第六七段逐句分析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 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3.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 君又当如何?
4.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 建议是什么?
第一段分析

开广
张 圣 听
开 言 路

先帝崩殂 危急存亡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阅读第二段,思考:
1.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 议是什么? 2.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 议?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问题
1、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2、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3、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4、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 史?
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 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 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 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 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 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 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 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问题
1、本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什么人? 2、这些人具有怎样的 特点? 3、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3.“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课外拓展:
你知道吗?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东吴 六出:六出祁山 北拒:北拒曹魏 七擒:七擒孟获
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 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 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 以求汉室兴隆。
第八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标点符号不能改
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 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 不致让刘禅反感。
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 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 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练习: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 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寓情于叙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抒发感情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作业:
1、本文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目的是 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 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第三四五段关系
亲( 贤亲 臣贤 ,远 远佞 小) 人
荐 宫中之事 贤 臣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引 亲贤臣,远小人 教 训 亲小人,远贤臣
先汉兴隆 正反 后汉倾颓 历史教训
第二段分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严明赏罚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
问题
1、本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什么人? 2、这些人具有怎样的 特点? 3、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