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技法艺术特点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海寺壁画沥粉技法艺术特点解析
硕士学位论文
姓名:吴大韡指导教师:王颖生日期:2015年3月30日
目录
第一章、沥粉贴金工艺.........................................................
1.沥粉贴金的出现.............................................................
2.沥粉的工具与材料...........................................................
3.沥粉手法...................................................................
4.贴金工艺................................................................... 第二章、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贴金...............................................
1.沥粉在法海寺壁画中所占比重.................................................
2.法海寺沥粉的图案风格.......................................................
3.法海寺沥粉的线条风格.......................................................
4.法海寺壁画中的贴金......................................................... 结语......................................................................... 感想.........................................................................
引言
法海寺壁画是我国现存的明代壁画中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是元代以来少有的由国家主持,由宫廷画师参与绘制的华丽作品,在继承了晋北辽金时代佛教壁画粗犷大气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南宋院体画细致繁复的艺术特点,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综合了几代画师、工匠在壁画实践中的经验,是我国古代传统壁画集大成者。为了体现富丽、奢华的皇家气质,在法海寺壁画中大面积地使用了沥粉、贴金的装饰工艺,比重之大可以说是历代之最;并且在技法的运用上也多种多样,算得上是多年来沥粉工艺的总结。可以看到,沥粉在经历了近千年发展后,在明代壁画中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辅助装饰作用的工艺,更多的成为了与壁画整体风格配合,烘托气氛、渲染华丽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将法海寺壁画作为考察对象,对研究沥粉、贴金工艺,具有样本意义。
我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壁画的绘制工作,而我经常负责的部分就是沥粉贴金,随着技术逐渐熟练和对历代壁画中的沥粉工艺的考察和观摩,我也对沥粉这一包含了数十代工匠智慧结晶的传统工艺产生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新的认识。同时我也观察到,沥粉在当代绘画和雕塑艺术中使用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多是作为辅助的装饰性工艺;并且由于缺乏重视,对于传统沥粉的技法和艺术语言也缺少系统的总结和整合,相关的文献资料也相对比较匮乏。因此,出于个人对沥粉这一工艺的爱好和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想通过对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其它的案例进行对比,可以把沥粉工艺在技法和艺术风格上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希望对之后运用这一工艺进行创作的艺术工作者有一点帮助。
由于与沥粉相关的历史和研究文献资料比较少,在本文中加入了一些本人基于经验的主观的推测,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指正。
研究方法和角度
首先,要了解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工艺的艺术特点,就需要对这一工艺本身从材料、技法、发展历程都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一工艺的优点、作用和材料局限性,从而更加明确的理解在法海寺壁画中,沥粉贴金在哪里使用、为什么这么使用的问题。因此在论文的开端,会通过沥粉的出现、工具和材料的制作、具体操作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论文的第二部分,会对法海寺壁画中使用的沥粉贴金工艺进行详细的论述,并选择其他比较有特点的该技法使用的案例作为样本,与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能更加直观地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有助于更有效率地梳理出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的艺术特点;本文将从沥粉在壁画中所占比重、沥粉的图案风格、沥粉的线条风格、贴金技法的使用四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全面的、理性的结论。
正文
一、沥粉贴金工艺
1.沥粉贴金的出现
历史上对于沥粉具体的出现时间和使用的案例并没有详细准确的文献记载,无从考证,现存最早的在壁画中使用沥粉和贴金技法的案例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263号窟的北魏壁画中,从画面中可以看出,除了在精细和规矩程度上稍逊,和后世的壁画沥粉工艺在表现效果上并无太大区别,可见沥粉贴金技法在当时就已经比较成熟了。学术界普遍推测,沥粉技法最早应该是发源于用于建筑彩绘中的漆绘;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出于防腐防潮和兼顾美观的目的,工匠们会在建筑木质结构的表面进行漆绘;而为了进一步使建筑的外观更加华丽,漆艺中的“堆漆”的技法也自然而然的沿用到了建筑彩绘中;“堆漆”顾名思义,就是将漆和灰进行混合,堆积出立体效果的技法;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漆棺上的浮雕效果的花纹,就是“堆漆”技法在古代运用的典型案例,其效果与后来出现的沥粉相似,因此,有理由推测,沥粉就是由“堆漆”技法演变而来的。
2.沥粉工具与材料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沥”一字解释为:液体一滴一滴的落下。顾名思义,沥粉的工作原理就是将膏状的沥粉材料通过工具沥在基底材料上,根据图案需要形成凸起的点、线、面的效果;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专门的工具和材料。在市面上并没有现成沥粉工具和材料出售,因此一般工匠们都是根据需要自己制作。
沥粉的材料一般称“泥子”或者“腻子”,具体的成分各地都有不同,甚至每个工匠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调制,流传下来比较传统的做法是:七成的老粉;两成的动物胶,是用来增加材料的聚合性,不至于松散掉落;一成的桐油,主要作用是增加材料的流动性和光泽度。经过长时间的搅拌成膏状的腻子。而随着现代材料的出现,用一些替代性的材料可以使腻子的调制更加方便,效果也更好。比如用细腻程度和成材密度更高的大白粉和立德粉取代老粉,以一比一的比例充分混合,然后加入相对于动物胶粘合度与干燥后韧性更强的白乳胶,比例大致为粉五份,胶一份,然后桐油可以用木器漆代替。调制方法方面基本一致,要充分的搅拌,直至腻子中不再出现块状的颗粒物;在保证一定粘稠度的同时也要保持材料的流动性,过稠的话操作起来会很费力,过稀的话在干燥后会出现缩水的情况,影响造型的饱满度和光泽度。
沥粉的工具没有固定的名称,这里我按照工作中的习惯称它为“粉枪”,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粉尖(出料口)和粉兜(盛料带)。粉尖一般是呈圆锥状的,空心的结构,细的一端是出料口,粗的一端是进料口,上有两道环状的棱用来固定粉兜。制作粉尖的材料因人而异,基本要求是表面要光滑,这样在材料通过时会比较顺畅,按现代画工们的习惯,最好的制作材料是锻铜工艺中使用的铜皮,将铜皮卷成锥子状然后焊接、打磨而成。为了适应画面的不同需要,对沥粉的粗细要求也不同,有经验的画工会准备不同规格的粉尖,用出料口的大小来控制沥粉的粗细。粉兜的传统做法是用经过硝制处理动物的膀胱或者胃袋,比较结实有韧性,不会在沥粉过程中出现破裂;但这种材料不太容易获得,现在普遍使用的是比较结实呃塑料袋或者工程用塑料膜,先将塑料膜包成兜状,一端开口,用结实的线捆绑固定在粉尖的进料口上,将调制好的腻子倒进塑料包中,用线把粉兜的另一端扎紧,为了防止泄露,还可以在粉兜两端用胶布密封。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粉兜的大小要适宜,不要超过手掌可以掌控的范围。
3.沥粉手法
在沥粉时,常用的方法是用握笔用手的手掌握住粉兜,通过挤压将腻子挤出,同时食指和中指夹住粉尖以控制粉尖的走向。另一只手可以根据需要托住粉兜的底部以增加稳定性。熟练的画工可以靠挤压的力度与粉尖运动的速度来控制沥粉线条的粗细。沥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