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十一课件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Ⅰ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阅读一、基本看法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 ( 过去叫谈论文 ) 。
它是以论述、剖析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理、表示主张的文章,拥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含社会科学类( 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 和杂感类 ( 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样现象发布的谈论、叹息等) 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必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论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同时用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谈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看法加以批评,在批评的同时论述自己的看法的谈论文。
依据内容和用途,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二、文体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论述和谈论目前重要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讨论的是政治问题,所以政论文的国别色彩很浓。
它主要包含社论、政治谈论、思想谈论、国际时势谈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对于重要事件、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拥有说服力的案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看法或看法、辨明是非黑白,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特意的知识来谈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商讨的书面成就,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系统和研究成就,它拥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切性、科学性的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固然以谈论和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谈论文不尽同样,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 包含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实的逻辑推导。
3.时评,就是对目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布看法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近来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拥有时效性、针对性、正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指导ppt(共52张)

二、勾画关键词
类型 阐释
有助于理 解文章内 容、提示 信息的词 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 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 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 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 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 (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精读——选项与原文对照
精读,就是把选项与原文巧对照,就是“比”。比就是 “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 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 字仔细比对, 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 也是“精读” 的意义所在,其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由于“文题比对法”将在后面“备考怎么学”中专门讲 解,此处不再细说。 下面通过 2015 全国卷Ⅱ重点演示“泛读”环节,引导学 生圈注文中关键信息点。
泛读,圈注文中关键信息点
关注理由
第二段: (3)“过去”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也是命题者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 在时间方面命题的关注点,根据下文,理解 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 “过去”所指代的具体时间段,应是下文 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 “接受美学”产生之前,第1题的B选项就在 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 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 此方面命题。本处的第二句话“而从接受美 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 学……听众的再创作”是本段的观点句。论 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点和论据是命题者必命角度之一,第1题的C 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 选项就在此方面命题。 再创作。(3)由于未被阅读的作 (4)是对第(3)句观点的原因分析,命题者命 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 题时往往会有意因果倒置地设置选项,类似 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 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的还有第(7)处和含有“因为”“所以”的语 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 句。(4)中“也就是说”既言简意赅地总结了 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 原因,又深化了观点,命题者会有意变换说 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4) 法,让考生辨析意思是否相同,第1题的D选 项就是在此命题。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优质课件ppt

(3)考查重点︰
①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重中之
重)
怎样读?
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读(题干选枝) 坚持“六字方针” 找(文中信息)
漏 比(选枝和信息) 衍
换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
设置干扰项的类型 张冠李戴、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因果混乱、曲解文意、 混淆模态时态、 模糊范围
转承句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哲理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 点睛的作用.
感情句 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 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 是文章的主旨.
如”茶引、盐引、命交题子陷、阱关之子三和会:子曲等解新文型意纸质信用工具。
故意错误地解释或转述原文某些词句的意思,把 本来是这个意思的,说成另外一个意思。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专题论述类文本 阅读 优质课件ppt
【2014试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优质课件ppt 的一项是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 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 进行质量把关。
【对应文段】“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 的接受不是被动的。”为什么不是“被动的 ”呢?原命文题接陷下阱去之说二::(“因海果德混格乱尔)提出‘前 一理是解因’果,颠倒即,理就解是把前“的因心”理错断文为化“结果”构,,“这果种”错结 断构为影“响因”着,理颠解倒了。两”者关系;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专题论述类文本 阅读 优质课件ppt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专题论述类文本 阅读 优质课件ppt
特殊句
作用
首 句 往往有提示、概括和传承信息的作用.
2020届高三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二论证分析课件(共20张PPT)【优秀课件】

2020届高三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训 练二论 证分析 课件( 共20张P PT)【 优秀课 件】
123
2020届高三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训 练二论 证分析 课件( 共20张P PT)【 优秀课 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 B.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 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 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 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 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 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 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 一回事。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 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 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 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 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 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 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 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 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 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 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 者的角色。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52张PPT).ppt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 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 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 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 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题目: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 有力地证明了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 望的高的结果。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 更有说服力。
(三)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法)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题目: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一正一反进行对比,突出了“欣赏能让人拥有阳光心态”的 观点,从而证明了欣赏的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四)比喻论证(喻证法)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 ●答题思路: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证明 了……论点,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使观点 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注意区分: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 具体真切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 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 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 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 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 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 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 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 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 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2020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超实用.ppt

剖析:根据原文,是因为“有些基因改 变”,导致了“活动缓慢,活力降低”的 结果;而B项却表述成了因为“活动缓慢、 活力降低”,导致了“基因的改变”的结 果,这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
7、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记笔记 )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 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 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 方面,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一、选材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 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 历史学等 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 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考纲说明
•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 1、 理解 •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 • 2、 分析综合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 上与原句悖离。
1、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 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 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 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 以个别替代一般,致使考生作出错误 的判断。特别要注意一些修饰与限 制词,如“一些”“有些”“几乎 ”“除……之外”“到……为止”等
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如“后来 ”“最早”“近来”“正在”“日前 ”“一旦”“立即”“马上”“目前 ”“已经”“早已”“曾经”“刚刚 ”“即将”“就要”“了”等。比对 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 已然与未然的错误。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优质课件

考 什 么 ?
应试基础必备
·论l 述60类0分文基本础的三考点要&素考:法论点 论据 论证 ·论述类文本的类型:立论文 驳论文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引论 —本论 — 结论 ·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 :并列式 层进式 对比式 总分式 综合式 ·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 比喻论证 , 因果论证 , 类比论证 ,
洞察十大雷区 提升应试技能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
,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 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
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 上与原句悖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 (49张PPT)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 (49张PPT)
1、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 (49张PPT)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 (49张PPT)
解题方法探究
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 解题前提:心静
做题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神不凝。俗 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题的最大 障碍是浮躁。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 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 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 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3.找——找原文。
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 确定阅读区间。
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 求异(比),确认对还是错。 (1)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 (49张PPT)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课件

C.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对我们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当代学人应当对其加以继承 √
弘扬。 D.“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传统,返本溯源有助于当代美学的发 展创新。
1
2
3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提出我们要 B.文章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审美经验以及其作为思想资源等层面论证了传统 √
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
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 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 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 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4 5 6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 B.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 √ 能晚些。
外壳。
C.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的鸟兽昆虫,体现出生 态平衡的思想。 D.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 承和发扬。 解析 根据原文,“各种文化遗存”错,“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的说 法绝对化。
1 2 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的美学思想,诸如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对我们当下的美学思想的发
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不止我们的民族生活受益于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世界美学也能够从中国传统美学思 C.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传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民族特色所在,因此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 √ 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 D.我们如果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全盘照搬,不加以甄别筛选,势必会给中国当代美学 想的审美经验中汲取养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认取具体的亲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 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 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 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 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 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 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C.每个人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是不同的,换言之,在同一个社会里,每个人的社会 关系网络所罩住的人也不可能有任何相同的人。
D.在差序格局中,自己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 激起的波纹就像自己的社会圈子;自己的实力越强, 圈子的范围越大。
【参考答案】C(“在同一个社会里,每个人的社 会关系网络所罩住的人也不可能有任何相同的人”太 绝对,如文中所说的兄弟,还有同学、同事等。对“没 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理解有误,应该是有 重叠的人,但不可能完全一致。)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 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 去包括无穷的人,而这个网络的中心就是自己。
B.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具有丢石头于水面 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种以“己”为中心同别人 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如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 远,也愈推愈薄。
④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 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 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 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 来的人物。这个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 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 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 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当我们用这个体系
⑤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 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 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 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丧事要抬棺材, 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 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 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 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C.唐人于 把俗见之字“忠孝”用在近体诗《送 戍客南归》中之所以合宜,是因为“忠孝”一词恰好 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
D.俗语往往有诙谐的表达效果,因此以俗语入 诗,能给诗歌带来谐趣,但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 易成为高格”,还必须做到情调沉郁。
【参考答案】C(以偏概全,“‘忠孝’一词恰好和 《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错,这首诗并不 是体现“忠孝”的主旨,诗人用“忠孝”于此,是诗 中“有汨罗的环境”。)
求异,打破常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句法 欲老健有英气,其间用方俗言为妙。”数物为个,是为 俗语,而杜诗屡用,如:“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 鹂鸣翠柳”“却绕井边添个”。不用常规语用俗语,如 异军突起。
诗用方言俗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提炼,熔化口 语。罗大经《鹤林玉露》:“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 雅。然亦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乘。”所谓熔化,就是 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钱钟书先生对“诚斋体” 也有精彩的评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 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而是只肯挑选牌子老、来 头大的口语……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 ‘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 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 杨国荣
生态之域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 言,“以人观之”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 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 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理性的认 知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 关系的把握,价值的关切则以天人之间的价值意义为 指向。中国哲学很早已意识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涉及“亲”“民” “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 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 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后者也属广
用俗语就有诙谐的味道,很容易落入油滑。施蜇 存《“管城三寸尚能雄”》说:“谐趣不是戏谑,戏 谑就成为打油诗……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 高格。”用方言俗语带来了谐趣,但情调要沉郁。如 聂绀弩《挽雪峰》第二联:“天晴其奈君行早,人死 何殊睡不醒。”“睡不醒”是大白话。第三联“风雨 频仍家国事,人琴一动辈行情”就很严肃了。
⑨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 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自己”作为中心的 社会网络结构,可以因时因地地存在,也可以根据自 己的需要而因时因地地扩大或缩小。
B.中国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以自己 为中心并由此推开去并结成的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的人物在内的网络。
就如取名字一样,个别字也是可以用俗字的,但 姓与名构成一个整体,要有点积极意义。如“吴穷” 好,“吴良”就不好。
方言俗语入诗,如此才能拓宽其审美空间。 (选自邵则遂《诗用方言俗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古
人一般认为作诗不宜用方言俗语,但古代许多大家并 不囿于这种束缚。
⑥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 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 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 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 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 序。
⑦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 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 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 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 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 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 推而已矣”。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人冒春荣强调写诗“用字宜雅不宜俗”,
说明古人作诗时,为了让诗歌语言不粗俗,会尽量避 开方言俗语。
B.一些古人用方言俗语入诗,是“求异,打破 常规”之举,如果运用得好,就会妙不可言,使诗歌 “老健有英气”。
C.以俗语入诗,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直接 选用“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即可,但要注意不宜 全篇都用俗语。
【 参 考 答 案 】 D( 孔 子 “ 不 认 同 一 个 人 …… 以 ‘己’作中心的看法”错,原文第⑦⑧段中的相关表 述为:“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 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孔子的道德系 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 求诸人。’这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
C.孔子注重“推”字,即顺着“同心圆”一圈 一圈向外推;儒家讲求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 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 纹的差序。
D.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可见他并不认同一 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己”作中心的看法;他的道 德体系里从不放松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种 差序层次。
B.方言俗语被运用在反映民俗的诗歌中,有“存 真,切合语境”的作用,能够体现风俗民情,让诗歌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C.杨万里诗中的俗语显得比较“古雅”,是因 为他在选用俗语时,总是挑选那些有出典的,即前人 已经提炼和加工过的。
D.方言俗语并不适合所有体裁的诗歌,一般地 讲,在古体诗中用方言俗语较容易,而用在讲究格律 的近体诗中比较难。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在中国, 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 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 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 天下可成一家。
③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 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 和西洋的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 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 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 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 生联系。
专题限时训练十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俗语指通俗并广泛 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 方口语。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云:“用字宜雅不 宜俗,宜稳不宜险,宜秀不宜笨。”这段话反映了古 人作诗的基本态度。但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曾将方言俗 语入诗,自有其审美价值。 存真,切合语境。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 而是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反映民俗的诗歌 会采用方言俗语。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百 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唐人李廓《鸡鸣曲》:“星稀 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古人认为“角”音谷, 正是模仿鸡的叫声。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我们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西洋的格
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我们的格局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 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B.作者认为,在我们乡土社会里,每一个家庭 的社会圈子也不相同,家庭圈子的大小是以这个家庭 的地位为中心而决定的,有势力的人家的圈子就大, 穷苦人家的圈子就小。
D.诗用方言俗语,要特别注意“谐”与“庄” 的有机结合,不能单纯追求谐趣,否则,诗歌就很可 能会沦为打油诗。
【参考答案】C(“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错, 原文中说俗语入诗的首要条件就是“提炼,熔化口 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差序格局 费孝通
①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 “私”。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考虑整个社 会结构的格局。
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 个“己”作中心的。这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 作为中心的主义。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 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是从自 我中心出发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 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 而推广或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