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之商鞅变法(1)解析
七年级历史上商鞅变法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商鞅变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845d61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c.png)
七年级历史上商鞅变法知识点商鞅变法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介绍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一、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高度分裂的一个时期。
各个诸侯国相互竞争,同时也受外攻内宣的影响。
商鞅所在的秦国,由于商鞅的改革,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并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
二、政治制度改革商鞅主要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
他推行了“均田制”,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大量流民得到了安置。
同时,他还推行了“县制”,将国家行政划分为县,实行地方自治,方便了人民的管理和政府的监督;三、军事制度改革商鞅也改革了军事制度,他推行了“兵役制”,把兵役制度规范化,并统一了武器、军容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了军队的效率。
他还开创了工程兵,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创新。
这种兵种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在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思想文化方面商鞅还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他推行“教化育人”,倡导道德、礼仪、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也推崇“耕读”,提倡农村劳动生产,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理学和儒学的发展。
五、影响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建立,同时也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商鞅变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中国封建王朝建立的重要契机。
结语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作为改革振兴的政治家,他的重要贡献深入人心,被世人广泛认可。
商鞅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建设的重要基础。
2022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2022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e617e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5.png)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嘉奖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冲突,促进北魏社会的进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心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峻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贤惟才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肯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展。
②克里米亚战斗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训练、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乐观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0讲 商鞅变法教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0讲 商鞅变法教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00d264daef5ef7bb0d3cef.png)
【第40讲商鞅变法】之小船创作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日趋活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4.军事上: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知识点二秦国变法的具体原因1.各国改革或变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改革:发展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②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使魏国率先强盛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②楚国吴起变法,使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裁免冗吏,奖励军功等。
2.必要性:秦国偏居关中,落后于中原,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可能性: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和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历史机遇:晋国分裂;中原众多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5.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知识点三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2)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解析人教版选修一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解析人教版选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ae47141eaeaad1f347933f81.png)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f85930844769eae009ed6d.png)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一商鞅变法1.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
![一商鞅变法1.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https://img.taocdn.com/s3/m/6ac76cb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b.png)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 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 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 “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 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统一度量衡
便于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加强集 权的政 治改革
内容
严格什伍户籍制 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意义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提高战斗 力的军事
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 功
二、孝文帝改革 3.历史作用: (1)经济方面: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治方面: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3)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 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式化”学习历史(四):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 +结论…… (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 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内容
意义
废井田,开阡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陌
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以农求 富的经 济改革
重农抑商,奖 励耕织
保护了小农经济,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秦国的经济 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 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历史商鞅变法试题
![历史商鞅变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7f8ec36da38376bae1fae97.png)
历史商鞅变法试题1.(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材料三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
……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和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6分)(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实行的制度有何作用?(2分)(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2分)【答案】(1)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政治上建立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由此开始。
(3分)北魏实行均田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政治上实行俸禄制、三长制。
(3分)(2)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2分)(3)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2分)【解析】(1)回顾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和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2)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325a90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4.png)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中国古代初至唐以前,财政改革的思想只有一种,那就是商鞅变法,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制度变革之一。
商鞅变法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财政改革,为中国历史上根本性的财政改革和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商鞅变法是由商鞅发起和主导的一次财政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建立租税,将横行非法的罚吏取税统一归集,由人民缴纳的负担减少;其次是建立以朝廷为主的经营体系,强化地方当局的领导力,形成朝代的史学型行政体系。
商鞅变法至关重要,不仅从政治经济变革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而且核心的思想也影响了今后历史上的财政改革和发展。
商鞅思想主要是以朝廷为中心,将统治权和物质财富归于政府,而国家益处更多。
国家能够向下分配财富和物质资源,把它们传递到普罗大众,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均衡发展。
商鞅变法的学说曾得到战国时期的强大支持,在唐代前期皇帝的改革行动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在唐朝改革当中,商鞅变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财政制度变革最重要的一笔改革,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商鞅变法在实践中改变了中国财政机构,增强了它的统治力和合法性,将财政事务系统归属于政府,同时实行租税分配和赋税联合政策,从而完善了财政分配体系。
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重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政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天下人民的钦佩。
由此可见,商鞅变法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商鞅变法的实施,使中国财政、经济、政治体制的运行更加的规范、科学,也大大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提高,实施商鞅变法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的进步,对中国进行古代时期的财政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制度变革之一,最初产生于战国时期,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制度变革,由商鞅发起和主导,建立了以朝廷为中心,租税归集的经济体系,改善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对本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造就了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笔财政改革,对我们今天政治经济制度变革具有经验和借鉴意义。
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之商鞅变法(1)全解
![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之商鞅变法(1)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786a16a102d276a200292e7c.png)
建
百家争鸣
筑
决定
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时代
争霸兼并
改革风起云涌
富国强兵
大变革时代,路在何方?
国家
李
齐国
悝
魏国
楚国
赵国
吴起
韩国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
齐国
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燕国
主持者
管仲 李悝、吴起
吴起 赵列侯 申不害 邹忌、晏婴 乐毅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 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 尊官,与之分土。
经济实力
探究2——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其深远影响有:
前期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积极)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后期 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消极)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探究3: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四、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 (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2)苏轼:“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 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3)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 报复(阶级分析) (4)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 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
军事 内 经济 容 政治
文化 生活
结果、影响
富国强兵
改
革
秦
也
统
是
一
发 展
生
产
力
兵强国富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https://img.taocdn.com/s3/m/7360ae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0.png)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廖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3)材料三中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材料五国一的兄长嬴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商鞅刻骨仇恨……商鞅在带领弟子们最后一次修订秦法后,坦然被捕,被五马分尸。
(5)材料五中商鞅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2.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材料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请说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及三次著名的战役。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42c0aa69eae009591bec39.png)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
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1)经济: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
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975d3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d.png)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的主要内容是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取消了封建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实行了官吏的选拔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利用。
同时,商鞅还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使得政治权力得以分散,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二、经济改革。
商鞅变法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同时,商鞅还实行了市易制度,使得商品得以自由流通,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军事改革。
商鞅变法实行了兵制,使得军队得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
同时,商鞅还实行了军功爵制度,使得军队中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充分的激励,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得以强大起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其次,商鞅变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最后,商鞅变法的成功,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商鞅变法(1)
![商鞅变法(1)](https://img.taocdn.com/s3/m/a5c53802376baf1ffc4fad41.png)
A.允许工商者入仕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 制”
6.商鞅变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B.新兴的地主阶级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走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容
7.商鞅太变史法公中说提:到“商燔君诗,书他而的明天法性令”就,是这个一残措忍施少的恩实质的 是人(,考)察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凭借着虚 饰浮A说.宣,传不法是家思他想自身的B资.以质法。治国再说凭靠着国君宠 臣骗太魏C监将.富的公国推子强荐卬兵,,等 不到 听被 赵D任 良.思用 的想, 规文化劝就上,刑的足罚专以公制证子明虔商,君欺 残忍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籍, 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相类似。但最终还是在秦 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故的呀!
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
也。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
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
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槽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
稷。
——《汉书·食货志》
问:(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给秦孝公提出了哪些改革 的建议。甘龙、杜挚等人代表哪一阶层的利益。
变法前夕: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材料一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行,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 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 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
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
(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含解析)
![(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60b22b2cc58bd63186bdfd.png)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2商鞅变法-一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2商鞅变法-一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e8322a2cc58bd63086bd75.png)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
2。
难点: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教材整理1 大变革时代1.政治上(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
(2)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3)魏、楚等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变法.2.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
(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3.思想上(1)概况①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
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③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的约束.(2)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7“学习思考",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提示】(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
(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
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
(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
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和墨家出现较早,除此之外,法家、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高考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的改革分析
![高考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的改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6aeb7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c.png)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 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
旧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国的集权统治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3.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 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 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 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
—————————————————————————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考向一 考查古代历史上重大改革事件 [例1] (2014·浙江自选模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
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 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 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 “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 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 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商鞅变法》教案:解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教案:解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fe467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e.png)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变法,它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商鞅变法是由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发起并推行的一系列变法。
它让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国家之一,并为秦朝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商鞅变法的背景在战国时期,中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不同国家之间经常互相攻伐,国家间威胁相互影响,让不同的国家之间彼此憎恨并互不信任。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农民起义和贵族地主的斗争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商鞅面对这种局面,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完善国家的行政机构:商鞅设立了三公九卿制,所有的官员都奉行从中央政府传达下来的政策进行管理。
(2)改变国家土地制度:商鞅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改善军事制度:商鞅组建了一个新军队,用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4)扩大国家的版图:商鞅实行了征服政策,积极扩大秦国的版图,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
3.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国家之一,并为秦朝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并为中国的统一之路铺平了道路。
商鞅变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
4.商鞅变法的启示商鞅变法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启示。
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政治家需要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政策。
此外,一个国家需要善于不断变革和吸收新的思想和技术。
商鞅变法也教给我们,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顽强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石。
商鞅变法的成功启示了我们,在时代变迁中,每个国家和人民都需要积极适应变化,不断变革,才能不断前进。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a5d6052af90242a895e5d1.png)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5298eaf4693daef5ef73dda.png)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清单一历史背景变法的前夕1.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广纳贤士。
2.变法的准备(1)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
(2)商鞅与旧贵族展开论战,进行变法宣传,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3.变法的展开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夺权。
直接原因是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
清单二军事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1.实行军功爵制度(1)内容: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2)作用: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编制什伍组织(1)内容: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
凡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后备兵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
(2)作用: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深化认知]军功爵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宗法分封制的基本原则,是打击旧贵族、扶植新兴地主阶级的重要措施。
清单三经济措施废除井田,奖励耕织1.废除井田(1)内容: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2)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2.奖励耕织(1)内容: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
商鞅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的农民到秦国垦荒。
(2)作用: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课件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9a9996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a.png)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
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军事: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3)政治: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
纷推行变法。 (4)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2)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 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 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 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 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中共十九大会场
(一)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变革 1.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 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 巩固新生政权。 2.社会主义革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 革。源自戊戌变法材料解析材料
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
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
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
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
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 主要—原—因摘:编维自新徐派中缺约乏《政中治国近经代验史;:改1革60者0~急2于00求0成,中;国变的法奋策斗略》 据过材于料激简进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 说说明明戊:戌精变简法机的构“,激裁进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
早年立志 热衷于法家学说
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魏国
初投魏国 得到公孙痤的赏识
没有被魏惠王重用
秦孝公求贤若渴
弃魏从秦 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得到秦国的重用
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旧贵族反对 老百姓不信任
变
舌战群臣 法
准
南门徙木 备
取信于民
强化了中央集权 (3)轻罪重刑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4、思想: 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商鞅的 “焚烧诗书”的认 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要 更好地执行变法,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 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 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 的方法。
建
百家争鸣
筑
决定
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时代
争霸兼并
改革风起云涌
富国强兵
大变革时代,路在何方?
国家
李
齐国
悝
魏国
楚国
赵国
吴起
韩国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
齐国
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燕国
主持者
管仲 李悝、吴起
吴起 赵列侯 申不害 邹忌、晏婴 乐毅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 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 尊官,与之分土。
经济实力
探究2——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其深远影响有:
——秦孝公的《求贤令》 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法?又为什么能 变法?
•秦国落后,诸侯卑秦(夷狄遇之); •秦孝公为富国强兵而求贤,支持变法。
商鞅其人
商鞅(约前390— 前338),出生于卫国, 原姓公孙,名鞅,也叫 卫鞅。因变法有功,被 封在商地,尊为商君, 史称商鞅。商鞅尊崇李 悝学说,少年时就立志 革新政治。前361年,看 到秦孝公的《求贤令》 后,便带着李悝的《法 经》,只身入秦。
摧毁了奴隶制的 经济基础,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壮大了地主 阶级的力量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稳定财政收入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经济实力
(3)统一度量衡 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促进国家统一
“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 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春秋战国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时代 特征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 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文化、科技
根本 原因
大发展 大动荡
铁器、牛耕使用
大变革
生产力
Hale Waihona Puke 经私田增多决
济
井田制瓦解
定
基
生产关系
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上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层
第二节 秦国的崛起 ——变法的影响
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探究:阅读教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 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路提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结合必 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
探究: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
措施
积极作用
废井田,开阡陌 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济
统一度量衡
废一除次奴隶较制为经彻济基底础的,确封立建封建经济基础 保地护主了阶个体级生改产,革促运进动了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
事 爵制(严禁私斗)
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商 鞅 变 法
东周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前2070
前1600 前1046
前770
前476 前221
商鞅变法
前356、前350
课标要求: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 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 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变法的背景/措施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大
背景 2、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奴隶制度——阶级基础 3、一些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潮流 4、秦国落后,诸侯卑秦。——紧迫性
必 要 性
5、法家思想形成发展。——思想基础
6、秦孝公为富国强兵而求贤,支持商鞅变法。— —有力保障
7、商鞅舌战群臣、徙木立信、严惩反对势力,扫 除变法思想、政治障碍。
可 能 性
二、变法内容----强国之术
(一)变法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怎样实现富国强兵呢?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二)变法措施:
1、经济: ——富国 以法律形式承认 (1)废井田,开阡陌 土地私有
世代高打官击今了不贵再族,的厚特禄权被削特权消。 二十级树爵立靠地军主功阶,级唯优军势为荣民尚武。
提高军队战斗力
(2)严肃军纪 提高军队战斗力
补充: 严格户籍制度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农战
3、政治:
法治
(1)制定什伍、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 征兵提供了依据;同时 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
(2)废分封,行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 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5、社会生活习俗方面
(1)“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杜绝腐败滋生
(2)禁止父子
兄弟共居
(实行一夫一妻 的小家庭政策)
刺激小农户数 量的增加及生 产积极性
探究1: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度?从变
法的措施中你能看出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工 作
⒈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 ⒉商鞅变法的坚定信心; ⒊商鞅重视为变法扫清思 想障碍。
商鞅舌战图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 开宫廷会议,就是否变 法问题进行讨论。以甘 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 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 知者不变法而治”。商 鞅为实行新法,与他们 展开了论战。经过对保 守派的批判,商鞅宣传 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
政 废除世卿世禄制 治 普遍推行县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司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坐法
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
法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文 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习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
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