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物质的发现教师学生1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下册系列(人教版)

第一单元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下册系列(人教版)

第一单元遗传因子的发现目录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学情分析第四部分单元学习目标第五部分单元情景任务设计第六部分单元课时安排第七部分课时教案设计具体内容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1、本章教材内容分析本章内容包括两节: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在每一节,教材均以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实验过程为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的展开。

首先讲述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接着介绍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然后叙述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最后总结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总结规律)。

由于第1节介绍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第2节介绍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因此第1节内容是第2节内容的基础。

这样的安排,既反映了孟德尔认识遗产物质的过程,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学生重演孟德尔的探索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领悟科学方法。

2、与其他章的联系本章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孟德尔对遗传现象的推测,以及根据推测总结出的遗传规律。

但推测是否正确?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分子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后续的研究成果去验证、解释和发展,因此,本章内容与其他章都有密切联系。

例如,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解释的遗传规律的遗传学基础;第3章《基因的本质》解释的遗传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4章《基因的表达》揭示的是基因控制形状的机制;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是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的角度解释性状的变异;第6章《生物的进化》是从群体的角度讲述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了解生物的形状有显隐性之分、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亲代产生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等知识,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遗传物质的发现

遗传物质的发现

感受科学家探究历程
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能使 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要想确定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我们应该怎样 做?说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 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 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 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5、艾弗里(O.Avery,1877-1955)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 物质是什么?综合本节所学内容,你可以得到 什么结论?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例: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 人的遗传物质是( A ) A、DNA B、RNA C、DNA和 RNA D、DNA或RNA
大量的科学实验证 明,绝大多数生物 都是以DNA作为遗 传物质的,只有极 少数生物如烟草花 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RNA.因此DNA 是主要的遗物质.
染色体的 化学组成
蛋白质 DNA
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和DNA, 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探究活动: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4、1928年格里菲思(F.Griffith,1877-194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 R型(无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
S型(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菌落光滑)
RNA(核糖核酸) 有些病毒(如流感 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艾滋病病毒、禽流感病 毒),它们不含有DNA, 只含有RNA。 在这种情 况下,RNA就起着遗传 物质的作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4、烟草花叶病毒单独侵染烟草实验 5、科学家敢于批驳、追求真理、真 诚合作的执着精神

高中生物人教2019版必修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讲义

高中生物人教2019版必修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讲义

3.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讲义 学生版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组成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这一认识本可以使人们意识到__________的重要性,但是认为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与现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结论(1)实验①②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③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②③④对比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能使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注:通过酶解法,将物质一个个的排除,通过观察剩余提取物的转化活性来寻找转化因子,这就是实验设计的“减法原理”。

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 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

(1)结构(2)生活方式: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3)噬菌体的侵染过程:A.噬菌体中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组成是____________,蛋白质特有的元素是________,P几乎全部存在于DNA中。

B.子代噬菌体物质合成所需要的原料来源于__________,但合成的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几乎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T2噬菌体不能(填“能”或“不能”)在肺炎链球菌体内增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浅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生课堂展示活动 充满 了挑 战性和竞 争性 , 能最 大程度地将学生 融人 到课堂教学环境 中来 。教师 的课 堂展示与热点新 问题 的结合 , 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 更
情,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
的学 习中, 可与学生对近期 国家新颁 布的“ 限塑令 ” 进 行讨论 : 为什么 国家要颁 布这 一措施?塑料袋 特别是
的?在讲解模拟 实验时 可联 系 ‘ 舟七号 ” ‘ 神 给学 生提
出这些 问题 。 时也可 通过投影 展示宇航员在失 重训 此 练水槽里的 图片 , 航天员为了感受 、 体验和熟悉失重环 境, 在模拟太空 的失重实验 中, 吃东西 、 尝试 喝水、 穿脱 衣服等运动。这样 , 学生很 容易对教材 中的模拟 实验
现素质教育 的有效 途径. 长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舨 ) 2 ,8
限, 但能够给他们创设一个 民主平等的氛围 , 学生敢 让 于表达 , 可以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表达 的能力 【j 3。
4 热 点 展 示 展 知 识 。 拓
[] 2 乔文秀. 09关注社会热 点促进生 物教 学. 代农村科技. : 20 . 现 7
在“ 分析人 类 活动破坏 生态环 境 的实例 ” 这一 节
材?有学生根据 T 2噬菌体侵染 细菌实验就 此得 出了 D A是遗传 物 质 的结论 , 认 同吗? …… 学生 在 思 N 你
考、 讨论 、 回答问题 的过 程 中 , 步理清 了各个 实验在 逐
科学发现史 中的作用以及实验之阊的逻辑关系。
超 薄塑料袋 对环 境有 什么危 害? 目前 大众 社会 实行
20 9月 2 0 7年 5日,神舟七号” “ 飞船搭载我 国3名 宇航员从酒泉卫星 发射 中心 升空 , 中一名宇航 员翟 其 志刚还顺利 出舱 , 舞五 星红 旗在太空漫 步。宇航 员 挥 是怎么做到在太空失 重的环境 下生活 , 并且顺利 出舱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评课稿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评课稿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评课稿一、引言《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中的一篇重要教材,主要内容是介绍遗传物质DNA的发现和结构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评课,从教材的整体布局、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评价。

二、教材整体布局分析本单元的教材整体布局合理,通篇涵盖了遗传物质DNA的探索历程和结构组成。

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本部分详细介绍了科学家们在对遗传物质进行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突破,重点介绍了格里菲斯实验、奥德里奇实验和赫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

2. DNA的发现本部分介绍了Watson和Crick等科学家在1953年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发现了DNA的具体结构。

学生能够了解到DNA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加深对DNA结构的理解。

3. DNA的分子结构本部分深入介绍了DNA的分子结构,包括脱氧核糖核酸、核苷酸、碱基对等概念的解释。

通过文字和图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DNA分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 DNA的复制本部分重点讲解了DNA的复制过程,包括分离、配对和合成三个步骤,全面介绍了DNA复制的原理和机制。

整体上,教材的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内容连贯,能够帮助学生逐步理解遗传物质DNA的探索和结构。

三、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评价《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材内容科学、准确,符合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

以下是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评价:1. 教材对遗传物质DNA的探索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教材通过引用相关科学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格里菲斯实验、奥德里奇实验和赫歇实验等重要的实验,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 教材对DNA的结构进行了准确解释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相关的分子组成。

通过对核糖核酸、核苷酸、碱基对等概念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DNA结构的组成。

3. 教材对DNA的复制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DNA的复制过程,包括分离、配对和合成三个步骤。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

《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通过实例介绍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通过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程度。

记录学生在观察实例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遗传的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

让学生能够分析遗传现象的规律性。

2.2 教学内容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例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规律性。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发现遗传现象的规律性。

2.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观察实例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遗传的传递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让学生能够解释遗传现象的传递机制。

3.2 教学内容介绍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通过实例解释遗传现象的传递机制。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发现遗传现象的传递机制。

3.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观察实例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类型的变异现象。

4.2 教学内容介绍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通过实例解释不同类型的变异现象。

4.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发现不同类型的变异现象。

4.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观察实例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遗传与变异应用的兴趣和好奇心。

DNA是遗传物质的伟大发现

DNA是遗传物质的伟大发现
TMV A
降解
蛋白A RNA A
重组 病毒 感染 烟草 感染 烟草
B型病毒 型病毒 A型病毒 型病 RNA B
重组 病毒
结论:新病毒类型取决于所提供的RNA。 结论:新病毒类型取决于所提供的 。
(3)蛋白质也是遗传物质 )
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将授予了美国 生命科学家普鲁西纳,因为他发现了一种 全新的致病因子——朊病毒(疯牛病病 毒)。 • 其化学本质是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在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生物学家是 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呢?
1928年 1928年,格里菲思的的体内转化实验
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 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 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
三、RN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知识拓
展和延伸 • 遗传物质全都是DNA吗? 吗 遗传物质全都是
• 有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们不含有 DNA, 只含有RNA。 在这种情况下,RNA就起着遗传 物质的作用。
(1)、 1957年,格勒(Girer)和施拉姆(Schramm)
RNA
感染
烟叶
烟草花 叶病毒
DNA是遗传物质 的伟大发现
主讲人:魏 刚
主要内容
一、前 言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三、RN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知识拓展和延伸 四、伟大的分子生物学意义
一、前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也许是人们最熟 知的分子生物学法则,然而这一法则的发 现及被人们普遍接受,却相当曲折不易。 • 在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中,一批批科学 家前赴后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分子 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遗传物质的发现简单版教师学生

遗传物质的发现简单版教师学生

吴起高级中学“三案合一”高一生物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15编写人冯季华审核人执教人执教日期
吴起高级中学“三案合一”高一生物导学案(学生版)
编号15 编写人冯季华审核人执教人学习日期班级小组姓名完成等级学案检查人
吴起高级中学“三案合一”高一生物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16编写人冯季华审核人执教人执教日期
吴起高级中学“三案合一”高一生物导学案(学生版)
编号16 编写人冯季华审核人执教人学习日期班级小组姓名完成等级学案检查人。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内容,主要以发现遗传物质的本质的发现史为主线,首先由早期科学家关于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的争论,引出经典实验:肺炎链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主张。

学生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素材,体现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推进过程,而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学习与探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科学思维:通过梳理DNA可能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和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层层论证,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几个经典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基本环节,同时利用“减法原理”进一步完善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及能力。

4.社会责任:体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推理,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质的认识;格里菲思活体转化实验与艾弗里设计的离体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1.对噬菌体的认识历程讲解:噬菌体的结构和生存方式。

噬菌体学派创始人——德尔布吕克和埃里斯的工作,分析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德森等科学家对噬菌体失活的研究。

2.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实验方案讨论:假说演绎的分析过程①如何“追踪”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看它们是否注入大肠杆菌?②选用何种元素对蛋白质分子和DNA 分子进行标记? 如何标记?能否同时标记?③多长时间后进行放射性检测较为适宜?④怎样使噬菌体外壳从大肠杆菌表面脱落下来,以便于检测?⑤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侵入细菌的只有噬菌体的DNA?讲述:实验结果分析(1)搅拌处理的曲线和数据分析搅拌可以把80% 左右的35 S 剥落下来;在这些硫释放的同时,只有30% 左右的噬菌体32P 释放出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目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目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目标
是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

它能够准确和可靠地记录生物个体各种遗传信息,并通过细胞分裂和生殖传导这些信息。

将确定为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是20世纪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发现。

把这个发现告诉学生,可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个体形态和功能的基因信息都是保存在分子中的。

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在生物进化和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学生明白细胞分裂和生殖复制的基础是的分裂和重组。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细胞生殖的基本机制。

3. 通过的例子,培养学生解析科学问题和验证假说的学习能力。

被确定为遗传物质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4. 锻炼学生对生物学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重大发现的例子,激发学生对科学发现的好奇心。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将知识串联生物进化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和整体的科学解释能力。

明确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提升生物科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

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

DNA的发现
1869年,德国科学家米歇尔首 次从脓细胞中提取出DNA,标
志着DNA的发现。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 斯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推
测DNA可能含有遗传物质。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 通过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与功能
DNA的结构
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 核酸链构成,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形成碱基对,排列顺序决定了遗 传信息的多样性。
对医学的影响
疾病诊断与预防
遗传物质的研究揭示了疾病的遗传机制,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预防遗传性疾病 ,为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药物研发与治疗
基于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医学界能够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提高疾 病治愈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改善人口质量
通过遗传学研究和基因编辑技术,人 类可以优化自身的遗传物质,提高人 口质量,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推动人类进化
随着对遗传物质认识的深入,人类可 以逐步掌握自身进化的主动权,通过 基因优化和改造实现人类进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 共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 是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
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 是染色体上控制特定性状的DNA
片段。
遗传规律
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决定了生物体 的遗传特征和规律,通过遗传规律 可以解释生物体的遗传现象。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变异, 从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特征。
04
基因突变与进化
基因突变的概念
01

实验设计题的解题分析与教学建议——以2017年全国卷I生物第29题为例

实验设计题的解题分析与教学建议——以2017年全国卷I生物第29题为例

摘要:对2017年全国卷1生物第29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对试题的关键点、答题要点及答题思路等方面进行试题分析;从实验思想、实验探究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等方面分析试题的考查方向;并提出程序性分析实验等六个教学建议。

关键词:试题分析试题考查教学建议实验设计实验思想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各种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历来是学生们的弱项,但这两项能力是生物学科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

这两项能力也是课标中要求的能力之一,也是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考查的综合体现,是国家在选拔人才时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的具体表达。

在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卷中都通过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来选拔人才。

2016年全国卷I 的32题及2017年全国卷I 的29题都有鲜明具体的呈现。

现以2017年全国卷I 生物第29题为例,对生物学科实验设计题进行解题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试题概况实验设计类题目根据结论是否已知,可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无论哪一类实验,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科学可靠,往往进行对照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时,就需要结合实验原理,遵守对照实验的四大基本原则,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从而进行实验思路的设计。

题例分析:2017年全国卷I 生物第29题(10分):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 病毒和DNA 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1.实验原理分析。

本题要求用同位素标记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为材料设计实验,确定新病毒是DNA 病毒还是RNA 病毒。

人教版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第二课时:孟德尔的分离定律(遗传因子的假说、杂交实验的验证及测交实验、遗传因子的提出)
第三课时: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重点难点解释自由组合现象—F1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
第四课时: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自由组合的实质;
2、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尝试对实验现象作出自己的假说,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孟德尔为了解释上述现象,在当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按照这种思路,我们需要讨论如下的问题:
(1)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遗传因子(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遗传因子)。
该章节在教学中可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印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体验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从而掌握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4、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说明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和豌豆杂交实验(二)是今后学习整个遗传学的基石,只有学好本章内容才能为今后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切忌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影响后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能影响选修3的学习。
1.教材内容的特点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教材内容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内容简洁流畅,便于学生沿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的方法。

遗传的教案7篇

遗传的教案7篇

遗传的教案7篇遗传的教案篇1课程分析:本课是在生物中找出不同的地方,认识生物不仅有遗传还有变异现象。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变异现象,沿袭上一课的思维形式。

首先从我们自己身上突破,让学生从家人、从同学中找差异,感知变异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像遗传现象一样是生物的一个特性。

接着对动物的观察,进一步拓宽深度。

最后,从植物身上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并引向更深层次,为下一课研究做好铺垫。

针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遗传现象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变异现象也不难理解,方法和思维都是相同的。

当然方法还是观察-分析-判断。

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比较辨别中,完成特定的活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从而认识变异的一般特征。

通过对植物的资料查找,更深刻地理解变异的两种特性:可遗传性变异,不可遗传性变异。

这样较好的达到课标提出的以下目标:通过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知道生物比仅有遗传的特性还有变异的特性。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并能对同一现象作不同探索。

从科普资料中吸收各种信息。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形成积极的科学热情。

从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看,对生物世界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为重点。

关于遗传与变异在生物中的应用的了解为难点。

关于应用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也许由于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还沉浸在生物的遗传中,甚至还在各种动植物中寻找生物的遗传信息,忽然这节课就提出一个相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这个差异,需要我们注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和辨认活动,认识遗传的一般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探讨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变异特性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通过观察和推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二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的: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首先复习有关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

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

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

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

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

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

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研究——例析“植物的激素调节”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研究——例析“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35卷第2期2019年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Vol.35No.22019文件编号:1003-7586(2019)02-0022-02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研究——例析“植物的激素调节”金交通(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31)摘要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复习课为例,从情境导入、问题探究、收获分享、学以致用四个层面,阐述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般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批判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机理、方法、证据和评价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的分析与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品质。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价值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去伪存真和质疑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下面以“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轮复习为例,初步尝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1情境导入引思维教师展示学生在实验室培养的直立生长和弯曲生长的燕麦胚芽鞘,要求学生观察后思考:胚芽鞘为什么会弯曲生长?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胚芽鞘弯曲生长?学生根据己学知识,很容易提出单侧光照或倒立培养等措施。

随后,让学生解释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并进行基础热身: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哪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哪里?生长的部位又在哪里?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外部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又是什么?可以提取生长素的常用材料有哪些?设计意图: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必须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机会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本节课的情境导入除了实现这个目的外,还通过实验观察、联系旧知、思维碰撞来引出后面的问题探究。

遗传物质的发现

遗传物质的发现

思考:
1.对小鼠进行组织分析,发现小鼠体内 既有是S型细菌,又有R型细菌,这些有 毒性的S型细菌是怎么出现的呢? 2.是加热致死后的S型细菌重新变成活的 吗?还是活的R型细菌转变成有毒性的S 型细菌呢? 3 .那么引起转化的物质是什么呢?
同学们,再见
第一节
遗传物质的发现 遗传物质的发现
1902年,萨顿(W.S.Sutton,1877-1916)在研 究蝗虫的精子发生时发现:
1.染色体是各具独特形态的实体。 2.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每对染色体中的一个来自母方, 一个来自父方。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 .细胞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相互分 开,独立进入配子。
(形成配子时,控制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4.非同源染色体进入配子时自由组合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进入配子时,自由组合。)
萨顿 根据 染色体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中遗传因子的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可以推测: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即染 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证实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
思考:为什么用32P,35S分别标记DNA、蛋白质?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 DNA 蛋白质外壳
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留在外面,产生的子代噬菌体跟亲代一样.
而不是 蛋白质。
说明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是 DNA
这个实验证明: RNA 也是遗传物质。
课堂小结:
1.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认真体会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三个经典实验的 设计思路.
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说明:RNA也是遗传 物质
巩固练习:
1.DNA是主要遗传 物质是指(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细胞里DNA的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1. 体内转化实验(1928 年,英国,格里菲思)阅读课本 53 页探究活 动【资料 1】回答下列问题 (1).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 菌落(光滑、粗 糙) S 型细菌 R 型细菌 (2).实验过程 ① _R 型活细菌_ ② S 型细菌 小鼠体内 小鼠体内
有无荚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无毒性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
③ 加热杀死 S 型细菌 ④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基因的行为 染色体的行为 传递中的性质 保持完整性和独立 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性 体细胞中的存在形 成对存在 成对存在 式 配子中的存在形式 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在体细胞中的来源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 来自母方 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形成配子时的组合 非 等 位 基 因 自 由 组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 方式 合 合 思考:萨顿假说的内容,原因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内容: 原因: 研究方法: 。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 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实验者: 。 实验材料: 。
四、 典型习题
课本 56 页巩固提高的 3 个问题
A.3 和 4 C.2、3 和 4
B.1、3 和 4 D.1、2、3 和 4
※※※4.在艾弗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 DNA 酶处 理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 并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 培养基上仅有 R 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 R 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 S 型活细菌的 DNA B.用以补充 R 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 S 型菌 DNA 不是促进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因素 D. 与以 S 型活细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S 型细菌、
被灭活的 S 型细菌中,必然存在着一种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 转化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 (5)思考:能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体外转化实验(1944 年,美国,艾弗里)阅读课本 54 页【资料 2】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 活的 R 型细菌+S 型细菌的 DNA → (有/无)S 型细菌
活的 R 型细菌 +S 型细菌的蛋白质(或脂质、多糖荚膜) → (有/无)S 型细菌 活的 R 型细菌+S 型细菌的 DNA +DNA 酶 → 型细菌 (2)设计思路:设法将 S 型菌中的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 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3)结论: 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 也就是说,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思考:能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有/无)S
R 型活细菌和 加热杀死 S 型 细菌
小鼠体内
小鼠__________
小鼠体内
小鼠______,鼠体内分离出_______
(3).分析过程: ①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 有毒性, 无毒性。
②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有,没有)毒性。
③在第四组的结果说明, 出现了活的 R 型细菌) (4).结论:
二、 典型习题
课本 56 页巩固提高的 3 个问题
板书:
吴起高级中学“三案合一”高一生物导学案(学生版) 编号 14 班级 编写人 冯季华 审核人 小组 姓名 执教人 完成等级 学习日期 学案检查人 我的收获与疑惑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 题更重要
学习内容与程序 课题:遗传物质的发现
学习目标: 1、说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实验思路 2、说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3、说出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4、萨顿假说和摩尔根杂交实验所运用的方法 学习重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实验思路 学习难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学法指导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体内 转化、体外转化)→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侵 染烟草的实验→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③ 加热杀死 S 型细菌 ④
R 型活细菌和 加热杀死 S 型 细菌
小鼠体内
小鼠__________
小鼠体内
小鼠______,鼠体内分离出_______
(3).分析过程: ①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 有毒性, 无毒性。
②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③在第四组的结果说明, 出现了活的 R 型细菌) (4).结论:
(4)思考:能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完成课本 55 页分析讨论的问题
拓展延伸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可以完成,无需 拓展延伸
三、 作业检测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A.DNA 是遗传物质 B.RNA 是遗传物质 C.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加热杀死的 S 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2.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是( A.杂交实验法 B.同位素标记法 C.病毒侵染法 D.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 ※※※3.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 在培养有 R 型细菌的 1、 2、 3、 4 四个试管中, 依次分别加入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 DNA 和 DNA 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 仍然有 R 型细菌的是( ) ) )
原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 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实验者:摩尔根。 实验材料:果蝇。 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 成本低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繁殖率高) 实验的方法:假说—演绎法,与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相同。 结论:特定的基因位于特定染色体染色体的特定位置上,染色 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有,没有)毒性。 (S 型细菌、
(5)思考:能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体外转化实验(1944 年,美国,艾弗里)阅读课本 54 页【资料 2】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 活的 R 型细菌+S 型细菌的 DNA → (有/无)S 型细菌
活的 R 型细菌 +S 型细菌的蛋白质(或脂质、多糖荚膜) → (有/无)S 型细菌 活的 R 型细菌+S 型细菌的 DNA +DNA 酶 → 型细菌 (2)设计思路: (3)结论: (有/无)S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 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基因的行为 染色体的行为 传递中的性质 保持完整性和独立 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性 体细胞中的存在形 成对存在 成对存在 式 配子中的存在形式 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在体细胞中的来源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 来自母方 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形成配子时的组合 非 等 位 基 因 自 由 组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 方式 合 合 思考:萨顿假说的内容,原因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内容: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即基因就 在染色体上。
A.3 和 4 C.2、3 和 4
B.1、3 和 4 D.1、2、3 和 4
※※※4.在艾弗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 DNA 酶处 理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 并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 培养基上仅有 R 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 R 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 S 型活细菌的 DNA B.用以补充 R 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 S 型菌 DNA 不是促进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因素 D. 与以 S 型活细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实验的方法: 结论:
合作探究
1. 体内转化实验(1928 年,英国,格里菲思)阅读课本 53 页探究活 动【资料 1】回答下列问题 (1).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 菌落(光滑、粗 有无荚膜 有无毒性 糙) S 型细菌 R 型细菌 (2).实验过程 ① _ ② _ 小鼠体内 小鼠体内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
3.完成课本 55 页分析讨论的问题
拓展延伸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可以完成,无需 拓展延伸
一、 作业检测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A.DNA 是遗传物质 B.RNA 是遗传物质 C.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加热杀死的 S 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2.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是( A.杂交实验法 B.同位素标记法 C.病毒侵染法 D.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 ※※※3.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 在培养有 R 型细菌的 1、 2、 3、 4 四个试管中, 依次分别加入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 DNA 和 DNA 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 仍然有 R 型细菌的是( ) ) )
吴起高级中学“三案合一”高一生物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 14 编写人 冯季华 审核人 执教人 执教日期 教学方法与预设
导学内容与程序 课题:遗传物质的发现 1
导学目标: 1、说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实验思路 2、说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3、说出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4、萨顿假说和摩尔根杂交实验所运用的方法 导学重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实验思路 导学难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学法指导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体内 转化、体外转化)→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侵 染烟草的实验→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