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范例

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范例

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范例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范例第一篇:《诗歌鉴赏写景的角度》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本节课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

二.考纲解读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

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高中语文《诗歌景物描写》讲评课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景物描写》讲评课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景物描写》讲评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意义。

2. 分析优秀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分析古代诗词中典型的景物描写案例。

3. 优秀诗歌景物描写的技巧和手法。

4. 学生诗歌景物描写的实践演练和讲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具有鲜明景物描写的诗歌开场,引发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分析优秀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和技巧。

3. 案例分析:选取几首古代诗词,让学生分组讨论其景物描写的亮点和意义。

4. 实践演练: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诗歌,重点关注景物描写部分。

5. 讲评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诗歌进行点评,指出景物描写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分析优秀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古代诗词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

3.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现场创作诗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讲评与反馈法:教师对学生的诗歌进行点评,给予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1. 古代诗词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用于案例分析。

2. 学生诗歌作品:收集学生的诗歌作品,用于讲评与反馈。

3.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演练中创作的诗歌,关注其景物描写的质量和创意。

3. 讲评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景物描写的理解和改进情况。

七、教学难点1. 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

2. 如何鉴赏和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3. 学生创作诗歌时如何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八、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古代诗词案例,包括诗人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分析古诗词中景物形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生动描绘。

(2)学会从景物形象入手,解读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分析古诗词中景物形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描绘。

2. 教学新课(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如《春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分析其中景物形象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景物形象的生动描绘。

(3)讨论:景物形象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是什么?3. 课堂练习(1)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发现。

4.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景物形象,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所学古诗词。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古诗词中常见景物形象的分类1. 自然景观:山水、江河、湖海、草原、田园等。

2. 季节景象:春花、夏雨、秋月、冬雪等。

3. 动植物形象: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

4. 人文景观:古建筑物、历史遗迹、寺庙园林等。

七、教学活动第七章: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经典古诗词,如《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等,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景物形象。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景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策略第八章:实践演练1. 教师设计景物形象的写作训练,如以“夕阳西下”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一幅美丽的夕阳景象。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与景物形象的关系解释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重要性讨论景物形象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1.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类介绍自然景物、人文景物等不同类型的景物形象分析不同类型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1.3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描述技巧讲解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探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景物形象中的应用第二章: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景物形象2.1 山水自然景观分析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山水自然景观描写举例说明山水自然景观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2.2 季节与气候探讨季节与气候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释季节与气候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2.3 动植物形象介绍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动植物形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和主题相呼应第三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析方法3.1 文本解析基础介绍诗歌文本解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对诗歌语言、结构和意象的细致分析3.2 景物形象的解析步骤讲解如何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提供具体的解析步骤和技巧3.3 实例分析提供具体诗歌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景物形象的解析讨论解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思考方法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景物形象4.1 诗歌创作中的景物形象运用讲解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景物形象表达情感和意境探讨创作中如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景物形象4.2 创作技巧与建议提供诗歌创作中关于景物形象运用的技巧和建议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4.3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改进建议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提供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进行景物形象的鉴赏分析指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进行解析5.2 学生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5.3 诗歌鉴赏总结与反思总结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第六章: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景物形象解析6.1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深入解析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月、花、鸟等探讨这些意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哲思6.2 唐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分析唐诗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讨论自然景观在唐诗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6.3 宋词中的城市与景物探讨宋词中城市与景物的描绘,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解析城市与景物在宋词中的情感表达和生活哲理第七章: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转换7.1 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新颖性和转换性探讨现代诗歌如何通过景物形象表达现代感和个性化情感7.2 现代诗歌中的景物与内心世界讲解现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诗人内心世界的联系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析景物形象如何反映诗人的心理状态7.3 现代诗歌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运用独特的景物形象表达个人情感提供创作建议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个性化表达第八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文化背景8.1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传统文化探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体现和反映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影响和意义8.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地域特色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如何展现地域特色和风情引用不同地域的诗歌为例,解析地域文化如何影响景物形象的描绘8.3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反映时代背景和历史变迁探讨时代背景对诗歌中景物形象塑造的影响和作用第九章:诗歌鉴赏的深度与广度9.1 诗歌鉴赏的深度把握讲解如何深入理解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探讨诗歌鉴赏中深度把握的方法和技巧9.2 诗歌鉴赏的广度拓展指导如何广泛阅读和比较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诗歌鉴赏中广度拓展的重要性和方法9.3 诗歌鉴赏的综合素养提升强调诗歌鉴赏中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诗歌鉴赏提升审美、文化和思维能力第十章:诗歌鉴赏教学总结与反思10.1 诗歌鉴赏教学成果评估总结整个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和成果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和进步10.2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反思反思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10.3 教学实践与研究展望分享诗歌鉴赏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展望未来诗歌鉴赏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第十一章: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新11.1 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新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创新手法和特点探讨现代诗歌如何通过创新景物形象表达时代感和个性化情感11.2 现代诗歌中的多元景物形象运用讲解现代诗歌中多元景物形象的运用,如科技、城市建筑等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析多元景物形象如何丰富诗歌表达11.3 现代诗歌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运用创新的景物形象表达个人情感提供创作建议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个性化表达第十二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主题关系12.1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主题的关联探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与主题相互呼应和关联分析景物形象在诗歌主题表达中的作用和重要性12.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情感的融合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融合技巧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析景物形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12.3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哲思的结合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与哲思的结合方式探讨景物形象在诗歌哲思表达中的意义和价值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批判性思维13.1 诗歌鉴赏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讲解如何在诗歌鉴赏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探讨批判性思维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13.2 诗歌鉴赏中的分析和评价技巧指导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诗歌分析和评价强调分析和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标准13.3 诗歌鉴赏案例讨论提供具体诗歌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评价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跨文化视角14.1 诗歌鉴赏中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景物形象表达探讨跨文化比较在诗歌鉴赏中的意义和价值14.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文化交流讲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引用不同文化背景的诗歌为例,解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4.3 诗歌鉴赏的全球化视野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诗歌鉴赏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全球化对诗歌鉴赏中景物形象认知的影响和意义第十五章:诗歌鉴赏教学的持续发展15.1 诗歌鉴赏教学的资源整合探讨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强调资源整合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15.2 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分析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方向和创新方法探讨如何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15.3 诗歌鉴赏教学的未来发展展望诗歌鉴赏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强调诗歌鉴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和文化素养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教案”,内容涵盖了诗歌与景物形象的关系、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析方法、诗歌创作与景物形象、诗歌鉴赏实践、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景物形象解析、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转换、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文化背景、诗歌鉴赏的深度与广度、诗歌鉴赏教学总结与反思、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主题关系、诗歌鉴赏的批判性思维、诗歌鉴赏的跨文化视角以及诗歌鉴赏教学的持续发展等十五个章节。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 教案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 教案

彩笔绘景写诗心――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一、古诗中的景物描写的目的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000多年前的《诗经》,到近代的毛泽东,几千年来,诗歌的天空群星闪耀。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呢?(问题)为了抒发感情。

(板书“情”字)借助景物描写抒情是常见的方式。

(板书“景”字,箭头)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人们常用一句话来表述----“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问到诗歌写了些什么景物,不少同学大多能答出来,只是有时概括的不完整,表述语言欠美丽;但一问到诗歌是如何写景的,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以及要求答出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不少同学就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或一答就错。

老师的应对方法是:要做此类题目,关键在于掌握诗歌中写景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常见的运用于如何写景方面的角度又有哪些。

今天我们将从诗歌写景角度来探究一下二、古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角度梳理诗是用来抒情的,人是感情丰富的,有喜怒哀乐愁的不同感情。

在《采薇》中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分别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物呢?这两处分别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物?(过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借助春冬季的不同景物抒发了不同的感情。

诗歌中有大量写季节的诗。

古人有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简洁地概括了四季不同的美(投影)。

我们在古诗中还有哪些描写季节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我们从这些诗句中发现四季之景不同,色彩差别很大。

春夏的景物色彩艳丽,而冬天的景物则较灰暗。

四季之景不同,色彩差别很大。

(板书色彩)刚才老师举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颜色就是以暖色调(红、绿、黄、橙)为主,暖色景物画面有什么特点?明亮鲜艳(投影),适合抒发什么感情?多表现作者的愉悦、开朗、乐观、积极。

问学生:能不能再举几例?(讨论,推荐回答,停车坐爱枫林晚,看万山红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 学案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  学案

彩笔绘景写诗心――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答题步骤
步骤一:写景的角度
步骤二:具体的分析
步骤三:营造的意境或情感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角度写月色,第二句从角度写溪水,还可以从何种角度赏析该诗?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小桃红·秋江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写景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诗的首联写了什么景色?如何表现的?。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第二单元,主要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以及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作均以描绘景物形象为主题,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使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作中所表现的景物形象,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运用景物抒发情感的手法。

3. 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景物形象,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诗作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作,感受诗中的意境。

3. 景物分析:教师逐句解析诗作,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景物形象。

4. 情感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探讨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抒发情感。

5. 实践练习: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6. 分享与讨论: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景物形象情感表达《登鹳雀楼》壮阔江山胸怀壮志《江城子·密州出猎》茫茫雪原豪情壮志《将进酒》酒泉美酒抒发豪放《青玉案·元夕》热闹元宵欢愉心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并阐述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抒发情感。

答案: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诗中的景物形象主要有酒泉、美酒、月亮等。

诗人通过描绘酒泉美酒,抒发了自己豪放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全景赏析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全景赏析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全景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欣赏古诗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2. 能够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古诗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2. 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古诗,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认知和感受。

二、古诗的语言、形象和情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语言,如押韵、对仗、平仄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形象,如意象、景物、人物等。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抒发感情等。

三、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主题,如爱情、友情、自然、哲理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四、古诗的赏析案例(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古诗赏析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

五、学生赏析分享(10分钟)1. 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古诗赏析成果。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赏析,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以及主题和表现手法,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在赏析案例环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锻炼了自己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环节,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赏析和写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古诗,避免误解和片面理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精选五篇)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精选五篇)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精选五篇)第一篇: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鉴赏古典诗歌中写景的特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鉴赏古诗词中写景特色的题型2、掌握此题型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组织答案,规范答题。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了解鉴赏古典诗歌中写景特色的题型。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何?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④请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或词是如何写景的。

⑤本诗或词写景很有特色(特点),请简要(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⑦你认为这首诗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⑧请从“动”和“静”(或“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或词。

三、分析典例,找写景特色1、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2、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4、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6、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7、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8、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9、陶渊明《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0、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11、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高考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公开课用带教案

高考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公开课用带教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年老多病,异乡漂泊,忧心国事的伤痛与悲凉。
前四句的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用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象,(景)烘托了作 者的伤感与悲凉。(情)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感情?
战争的艰苦感叹和守边将士浓重的乡愁。
问:前四句的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用萧瑟荒凉的塞外秋景,(总括景物氛 围),烘托出战争的艰苦和守边将士浓重 的乡愁。(抒情作用)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历
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 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 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季节的哪些 景物?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一、二两句写了暮春时细密的小雨、狼藉杂乱的 落花(具体)。从这些凄冷的景色(整体)可看 出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历
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 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 分冷落的地方。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迅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凄切的 猿鸣,清清的沙洲,雪白的沙滩,艰难 飞行的鸟,纷飞的落叶,滚滚的长江水。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教案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教案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教案第一章:古典诗歌概述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1.2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1.3 古典诗歌的形式与体裁第二章:景物描写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2.1 景物描写与诗歌情感的关系2.2 景物描写与诗歌意境的营造2.3 景物描写与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第三章: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景物描写手法3.1 寓情于景3.2 对比映衬3.3 虚实相生3.4 渲染烘托第四章:古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技巧分析4.1 抓住景物特征4.2 运用感官描绘4.3 运用修辞手法4.4 动静结合与时空转换第五章:经典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案例解析5.1 《春晓》——孟浩然5.2 《望洞庭》——刘禹锡5.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5.4 《山行》——杜牧5.5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景物描写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手法和技巧,并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六章:唐代诗歌景物描写的特色6.1 唐代诗歌景物描写的主要特点6.2 唐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知与表现6.3 实例分析:《望岳》——杜甫第七章:宋代诗歌景物描写的新趋势7.1 宋代诗歌景物描写的风格变化7.2 宋代诗人的生活背景与景物描写7.3 实例分析:《题临安邸》——林升第八章:明清诗歌景物描写的特色与应用8.1 明清诗歌景物描写的新发展8.2 明清诗人的生活环境与创作8.3 实例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第九章: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审美价值9.1 景物描写与诗歌审美取向9.2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艺术魅力9.3 实例分析:《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第十章: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教学实践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与方法的设定10.2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0.3 教学反思与改进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角度,探讨了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特色与应用,并分析了其审美价值。

《如何阅读写景类古诗文》教案

《如何阅读写景类古诗文》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大家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较为沉默,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之后的课堂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感。
最后,今天的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写景类古诗文的鉴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在课后,我还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情况,适时进行复习和巩固,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语言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古诗文中的写景描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景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大家体验如何运用意象和语言表达自然之美。
《如何阅读写景类古诗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写景类古诗文阅读》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古诗文: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学习这三篇古诗文,让学生掌握写景类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学会如何从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鉴赏古诗文,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教学难点
(1)对古诗文中的意象理解与把握,特别是如何从意象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
-难点举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意象如何反映出诗人的隐逸情怀。
(2)对古诗文语言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如何识别和赏析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举例:学生可能难以识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对仗和夸张手法,以及它们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课件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课件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景物描写与意境创造》,详细内容涉及了景物形象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意境构建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进行深入剖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中景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 培养学生通过景物形象感悟诗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景物形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以及意境的构建。

重点:掌握景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在景物描绘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苏轼的《赤壁怀古》,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例题讲解:以《山居秋暝》为例,分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景物形象,阐述其意境和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赤壁怀古》中的景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2. 内容: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晚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景物形象表现手法:比喻、拟人、象征意境与情感:宁静、哀愁、豪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中的景物形象,写出你的感悟。

诗中景物形象的描绘;景物形象所蕴含的情感;你的感悟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会欣赏和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诗词赏析画面描述教案

诗词赏析画面描述教案

诗词赏析画面描述教案教案标题:诗词赏析画面描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2. 学习如何通过画面描述来赏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选取数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图画,与每首诗词的意境相符。

3. 准备纸张、彩色铅笔和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和重要性,让他们了解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展示一幅画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景物、情感和意境。

主体活动:1. 选择一首经典诗词,如《静夜思》。

2. 向学生朗读诗词,帮助他们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展示与诗词意境相符的图片或图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景物、情感和意境。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5.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使用绘画工具在纸上画出与诗词意境相符的画面。

6. 学生完成绘画后,鼓励他们互相分享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总结活动: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词赏析和画面描述的感受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总结如何通过画面描述来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提供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多地运用画面描述来赏析诗词。

教学延伸:1. 继续选择其他经典诗词,进行类似的画面描述活动,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词,并通过画面描述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境和情感。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诗词的理解和画面描述的准确性。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对其进行评估,包括对诗词意境的表达和创造力的展示。

教学资源:1. 选取的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2. 相关的图片或图画。

3. 纸张、彩色铅笔和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反思:在这个教案中,通过结合诗词和画面描述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教案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教案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锻炼学生分析、解读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特点2.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3.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实例。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讲解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3. 分析:分析具体的古典诗歌景物描写实例。

4.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讨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景物描写实例的分析能力。

3.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不同诗人的景物描写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景物描写的诗歌,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古典诗歌选集:用于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不同风格的景物描写作品。

2. 相关论文和评论: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术观点和分析。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八、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教师应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优化教学过程。

3.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应总结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九、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景物描写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单元测试:设置相关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景物描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十、教学展望1. 深入学习: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古典诗歌,挖掘更多景物描写的优秀作品。

古代诗歌鉴赏之自然景观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自然景观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自然景观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基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自然景观教学设计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以及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教学内容1. 介绍古代诗歌中描绘自然景观的相关作品,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 分析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草、季节变化等,并与实际的自然景观进行对比。

3. 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研究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学价值。

4.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观,通过写作和绘画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5. 利用校园或周边区域的自然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介绍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对于诗歌中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朗诵古代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4.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体验,提供实践机会。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对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参与程度。

2. 作品展示和评选: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和绘画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

3.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地考察的报告,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歌和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选集,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2. 古代诗歌解析和赏析资料。

3. 校园或周边自然景观。

结论通过古代诗歌鉴赏之自然景观教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这种教学设计方法既能使学生在欣赏古代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又能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自然之美,形成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古诗写景教案

古诗写景教案

古诗写景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古诗写景的特点和常见手法;2.理解古诗写景的功用和意义;3.通过分析、欣赏和创作古诗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写景的基本要素和技巧;2.理解古诗写景的内涵和作用;3.通过创作古诗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运用古诗写景的常用手法;2.通过写作来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想象。

四、教学过程【导入】1.创设情境:准备一些精选的古代诗词和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观赏并感受其中的美感;2.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读到的古代诗词中经常会写到什么内容?【学习】1.呈现篇目:介绍一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2.讲解要点:解析古诗的写景特点、表达方式以及常见运用的方法;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分析其中的写景手法和诗人的感悟;4.整理思路: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5.学习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自己在现实中看到的景物有何不同,又有何相似之处?【拓展】1.创作演练:要求学生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模仿或发挥古诗的写作技巧写一首诗;2.分享交流:让学生互相欣赏与点评彼此的创作,分享自己的感受;3.选读佳作:老师布置学生阅读一些名家古诗,并写下自己的感悟与评价;4.写景练习:提供一些写景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文章。

【总结】1.抓住要点:对照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2.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展示成果:在教室的布置墙上展示学生的创作作品,鼓励大家互相欣赏和学习。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创作演练和写景练习,作为课堂作业提交。

六、板书设计古诗写景教案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对古诗写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够通过创作来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想象。

春意盎然——《短诗三首》写景教案

春意盎然——《短诗三首》写景教案

这是一份教案,主要围绕着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短诗三首》这一作品,着重介绍了如何通过这些诗句来帮助学生理解春天的景象,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短诗三首》这一诗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唐代春天的景象,并增强学生对季节性的认知。

3、通过阅读、学习这些诗句,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增加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唐代春天的景象。

2、理解《短诗三首》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2、将文学素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讲解。

2、朗诵。

3、演示写作。

五、教学过程:1、引入:在本单元开始之前,先进行一个激发学生情感、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引入活动,例如可以与学生一起观察周围的天气、自然景象等,让他们在自己的感官体验中初步了解到春天的意义。

2、阅读诗歌:让学生阅读王之涣的《短诗三首》,这首诗歌结构简洁明快,语言优美,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景象和气息。

学生可以先读一遍这首诗,再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阅读方向: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中呈现的景象,例如树木抽出嫩枝、花儿开放、草地变绿等,通过这些景象来帮助他们了解春天的特点。

4、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唐代春天的景象、文化背景以及王之涣的创作思路和风格。

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短诗三首》这首诗歌。

5、学生表演:让学生进行表演,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这首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诗,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6、写作: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这首诗歌之后,可以进行升华创作,例如让学生尝试写一篇题为“春天”的短文或诗歌,来表达他们自己对于春天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表演内容,以及他们的升华创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互评、同评活动来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八、教学总结: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唐代的春天景象,同时也学会了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点,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

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何?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④请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或词是如何写景的。

⑤本诗或词写景很有特色(特点),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⑦你认为这首诗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⑧请从“动”和“静”(或“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或词。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表现自己的感情。

既然写景创作时很重要,那么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四个鉴赏的角度: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读出这些角度,那么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一)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或远近、或高低、或内外,无论怎样,总要层次分明。

如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又如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二)色彩角度诗歌中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又如杨万里的《过杨村》中间两联“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诗歌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感觉器官角度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特点: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雪也就越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又如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表现乍暖还寒的感受,表现了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心理。

二、从描写方式角度去分析(一)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又如范仲淹的《御街行》中“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动的是“坠叶”,静的是“明月”。

其实就全词来看,该词就是利用动静的结合写景,营造秋夜的寒冷寂静的氛围,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

(二)运用虚实相生(结合)的手法写景“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回忆、想像、联想或梦境而虚拟的景物,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片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思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写景如陈与义的《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的第二句“星斗阑干分外明”,晴朗无风而没有月的夜晚,黎明之前,天还未放亮,星斗纵横,地面上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明暗对比。

又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前两句,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明暗对比,越发衬托出月夜的静谧,空庭的幽寂。

(四)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景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五)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又如张养浩的《【中吕】朝天曲》“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看鸥鹭闲游戏。

农夫渔翁,贪营活计”,运用的即是白描的手法写景,以简洁的景物刻画和堆叠,以及人物形象的简笔勾画,描写了一幅闲适、悠远的乡村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法写景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

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荒凉的与没落。

三、运用修辞手法写景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列锦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