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票据电子化对票据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票据电子化对票据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1
自1981年我国商业银行恢复开办第一笔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以来,我国票据业务的发展至今有近30年的历史。票据业务(本文所讲的票据是指商业汇票)发展很快,作用很明显。但是,票据市场发展也存在一些大的问题,离真正意义上的票据市场差距还很远。2009年10月28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在部分金融机构试点运行;2010年6月28日,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推广。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和推广,对统一、高效、安全的票据市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及其特点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成以前,新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4年的推广使用阶段;第二阶段是1995—1999年的规范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票据交易规模持续增长,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以来,商业汇票年累计承兑额、累计贴现额、票据市场交易规模(累计承兑量+累计贴现量)持续增长。年累计票据承兑额由2000年的7445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102700亿元,年均增长35.38%;年累计票据贴现额由2000年的6447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236000亿元,年均增长55.72%。2009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0.3万亿元,同比增长45.0%;累计贴现23.6万亿元,同比增长74.8%;累计办理再贴现248.8亿元,同比增长126.8%。2009
1本文原载于《中国金融》2010年10月增刊。
年年末,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为4.1万亿元,同比增长29.4%;票据贴现余额为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再贴现余额为181.2亿元,同比增长684.8%。票据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见表1和图1)。
表1:2000-2009年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交易增长情况表
(金额单位:亿元;增长率单位:%)
10年来,商业汇票的快速发展便利了中、小企业融资,提高了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磨灭。商业汇票交易量与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4%增长至2009年的99%(见图2)。
(二)票据交易受宏观调控影响波动幅度大,并且体现出顺经济周期效应
票据交易与宏观经济运行呈现顺周期效应。当宏观经济处于上升的快速发展时期时,企业对商业汇票支付和融资的旺盛需求刺激了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票据交易量呈上升发展趋势;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的衰退期时,企业经营规模萎缩,生产减少,其对商业汇票的支付和融资需求下降,票据交易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验证了票据与宏观经济的顺周期效应。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相适应,商业汇票业务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局面。
票据交易发展的特点除了与宏观经济呈现出顺周期效应外,受宏观调控影响波动幅度大是票据交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业务管理上,票据承兑业务从属于银行信贷,票据贴现业务则直接归入信贷业务的一部分,纳入信贷规模考核。在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票据业务
演变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调节信贷规模的工具,票据交易规模必然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时紧时松而大幅波动。当货币政策从紧、贷款规模紧张时,就首先收缩票据业务;当货币政策宽松、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时,就比较积极地扩大票据融资。当大客户大项目信贷饱和时,就放松票据贴现;当贷款需求强烈、贷款收益较高时,就压缩票据贴现。当不良资产比例较高时,就做大票据贴现规模,从而稀释不良资产比例。如2001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当年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分别增长了70.57%和173.69%;2007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当年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仅增长了8.10%和19.08%。由于票据业务手续简便、可控性强,票据业务放大和收缩的幅度都远大于其他贷款的波动幅度,票据业务对宏观调控的弹性大。因此,从另一角度看,票据业务似乎成了商业银行适应监管部门规模调控、模糊各类会计业务报表信息的工具,似乎从属于商业银行主营存贷款业务。
二、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票据需要跨行、跨区域、跨市场流通与票据市场分散、割裂之间的矛盾
流通是票据的生命。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是票据发挥其特定作用的重要保障。我国票据市场缺乏统一的平台,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这使得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事实上没有形成,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票据中心,票据流通市场还局限在系统、区域和局部范围内。票据交易信息的不对称、票据交易本身的分散性使得票据的流通与交易受到一定的桎梏。
(二)票据本身的高操作风险与成熟票据市场对交易产品安全可靠要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商业汇票采用纸质实物形式,尽管在票据印制过程中附加了很多诸如水印、红水线等防伪标识。但是,由于票据标的额较大等原因,不法分子总是千方百计地采用伪造、变造、克隆等手段,利用票据骗取银行和客户资金。同时,在票据的保管、流转、托收等环节也可能出现被抢、被盗、丢失、毁损等情况。而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来说,产品本身的高度可靠和易于辨认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立使得我国统一高效的票据市场得以形成
2009年10月28日和2010年6月30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分别在部分金融机构的试点运行和在全国的全面推广,搭建了票据市场的基础设施,使得我国统一高效的票据市场得以形成,我国的商业汇票从此进入电子化时代。
(一)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众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010年6月28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上线运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包括三个功能模块: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功能、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功能、商业汇票公开报价功能。从交易主体而言,所有具备一定业务、技术条件的银行和财务公司均可直接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进行票据交易,暂不具备相关条件的银行和财务公司也可以通过银行代理的方式从事票据交易。截至2010年8月底,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机构共计316家,网点64681个。316家机构中银行业金融机构246家,占比为78%;财务公司70家,占比为22%。316家机构全部开通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功能模块,其中232家开通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模块,占比为73%。232家开通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功能模块的金融机构中银行176家,占比为76%,财务公司56家,占比为24%。从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功能的覆盖面来看,大多数金融机构(232家)都参与到电子商业汇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