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之以文为词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词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向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
苏词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
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具有“坡仙风采”。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喋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一)意象的转换(主要表现在抒情意象的 意象的转换( 军事化) 破阵子》 军事化) 如《破阵子》
·
(二)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永遇乐 ·京口 京口 北固亭怀古》 北固亭怀古》 (三)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的多样风格 《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登建康赏心亭》 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一)意象的转换
1 意象:客观的物像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 意象: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词中的具体 的事物) 的事物) 2转换表现:①唐五代词意象主要来源闺房绣 转换表现: 转换表现 户和青楼酒馆 柳永、张先等开创出与文士日常生活、 ②柳永、张先等开创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 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 南渡词出现与民族苦难、 ③南渡词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 的意象 ④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生活活动的意象 使意象群出现了依次大的转变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 城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词人、爱国者、 城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词人、爱国者、军事 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世称“词坛飞将” 存词600多首,著有《 600多首 世称“词坛飞将”。存词600多首,著有《稼轩长短 句》。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 想内容。 想内容。
可 怜 白 发 生 !
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 赢 得 生 前 身 后 名 。 马 作 的 卢 飞 快 , 弓 如 霹 雳 弦 惊 。
沙 场 秋 点 兵 。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 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
醉 里 挑 灯 看 剑 , 梦 回 吹 角 连 营 。
一、结构 ①1-9句: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 盛的场面与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 10句 ②10句:写了自己现实的慨叹 二、该词的艺术特点: 该词的艺术特点: 内容感情的雄壮 词的结构布局的奇变
论辛弃疾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目录摘要 (2)前言 (3)一.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4)1.1辛弃疾的词的艺术境界 (4)1.2辛弃疾词的艺术手法.........................................................4二.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艺术风格 (4)2.1 辛弃疾词的风格 (5)2.2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5)三.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 (5)3.1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3.2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参考文献 (6)致 (7)摘要辛弃疾在词艺上有多方面的开拓,单就词的语言而言,他以宏大的气魄,剪裁诸体,融汇古今,辟出了一条“以文为词”的广阔新路,影响至为深远。
辛弃疾继承了轼和南宋以来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也接受婉约词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
他的词,既有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概,又有委婉含蓄缠绵悱恻之情,是两宋词坛上的一座绚丽光辉的艺术峰峦。
关键词: 爱国诗人,以文为词,豪放词风AbstractXin qiji in word art development, in many ways the list in term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word, his grand verve, clipping ZhuTi, ancient and modern, cleared the a \"taking article as word\" vast new road, influence is far-reaching. Patriotic poet xin qiji of song dynasty inherited su shi and since bold word wind, also accept the influence of the gracious school, formed its own glorious of artistic style. His word, both generous head of almost, and euphemistic teary ending of love, is a gorgeous glow two altar of ci poetry of the overlapping peaks of art.Keywords: patriotic poet, taking article as word, bold word wind前言“东坡为诗词,稼轩为词论”誉之为轼词风的发扬与光大,是对唐宋词主体风格的进一步变革,以文为词,它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可以容纳的容。
辛弃疾“以文为词”词风的理论思考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深入探讨李清照的生活性格如何影响其词风的形成,以及这种 词风的特点和价值。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情真意切、意境深远, 历来为人们所传颂。通过对其生活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在李清照的生活性格方面,她敏锐的观察力和坦率的性格在她的词作中得到 了充分体现。她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包括与丈夫赵明诚的恩爱生活以及在国破 家亡背景下的苦难历程。这些经历使她的词作更加真实、深刻,充满了细腻的情 感和深沉的思考。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生活性格和时代背景对其词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作品特点鲜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深入探讨李清照的生 活性格和时代背景对其词风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思 想和艺术风格,为她的作品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李清照在宋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她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 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在宋词中,月亮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以各种形态和表达方式出现在词作中, 为读者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其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对于“月”意象的运 用尤为出色。本次演示将以苏轼的词作为例,探讨“月”意象在词作中的情感表 达,以及其与情思的明暗互动。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比较,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意 象的理解。
谢谢观看
这种“月”与情思的明暗互动在苏轼的词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思乡、相思, 还是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他都能借助月亮这一意象巧妙地传达出来。这种独特 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人墨客。
三、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与辛弃疾的词相比,苏轼的词中“月”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多样。辛 弃疾的词中,“月”多用来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如《青 玉案·元夕》中的“明月当空照肝胆,挂念旧国两凄然”,便表达了这种情感。 而苏轼的词中,“月”不仅用来表达情感,还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 清新超逸的气质。
辛弃疾之以文为词
• 6知我者,二三子 用典《论语•述而》子曰:二 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 三子者,是丘也。
苏辛之比较
苏轼以诗为词 辛弃疾以文为词 • 定义:所谓“以诗为词” • 定义:所谓以文为词,就 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 是辛弃疾创造性地用经史 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 子集等散文中语汇入词。 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 不同于前人仅诗赋中吸取 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 语汇 ,或者从现实生活提 高词的格调。 炼语言。 • 表现手法:用题序和用典 • 表现手法:用典 故两个方面。
评价: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 辞赋古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 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 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 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 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 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 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 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 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 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 的高超艺术腕力。
•
苏辛之比较
苏轼以诗为词 辛弃疾以文为词 • 在艺术表现上 ,苏轼以诗 • “以文为词”形式上解放 为词,更注意词所要表现 了,内容更加扩大了,无 的内容,而不十分注重协 论什么思想,什么感情, 律。故人说他“横放杰出, 什么题材,都可以在词中 自是曲子缚不住者” 自由的表达出来。他以文 (《历代诗余》引晁无咎 为词,形成了词的散文化 语),就说明了他的词有 倾向,这是比苏轼更大胆 摆脱乐律限制的倾向 的创造
苏辛之比较
苏轼以诗为词
• 他“以诗为词”首先是扩大了词的 • 内容,“到苏轼出来,不受词的严 格限制,只当词是诗的一体;不必 儿女离别,不必鸳衾雁字,凡是思 想、凡是情感,都可以作诗,就都 可以作词。从此以后,诗可以咏史, 可以吊古,可以说理,可以谈禅, 可以象征幽缈之思,可以借音节述 悲壮或怨抑之怀,这是词的一大解 • 放. “以诗为词”,而且吸收散文的创 作手段但在艺术表现上 ,苏轼以 诗为词,并不太注重音乐性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引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一)散文化的结构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
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
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
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
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
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
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
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
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
浅谈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
浅谈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清新自然、抒情深切、意境高远。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简练,真实感人辛弃疾的词语言简练,具有真实感人的特点。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辛弃疾的词中,常常用简单的词汇表达深刻的情感。
比如在《永遇乐》中,他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用简单的词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感情。
这种简单而真实的语言可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情感的真实性和情感的深度。
其次,辛弃疾所用的语言有时真实而生动,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
比如在他的词《丑奴儿》中,他通过“白云千载空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等描述手法,把读者带入了故事中的场景,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的变化。
这种真实而生动的语言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最后,在表达人物感情时,辛弃疾常常用到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隐喻。
比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用“一片降幡出石头,人海中宵看象鼻”来表现忠诚的将士与英明的帝王形象;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他运用“钗头凤袖莫相思,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生动的比喻来表达爱情的深度和痴缠。
这些形象的比喻和隐喻非常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二、多以自然景色为情感交代首先,在他的词中,经常描写自然景色,特别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比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到“花灯闹处非烟火,月到淨时便皎洁”;在《点绛唇·折杨柳》中,他写到“绿芽瑟瑟压枝头,小腰如柳莺莺瘦”。
他通过这些自然景色的描绘,将文学作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在他的词中,也常常运用自然景色的对比和变化,来体现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定风波·怒发冲冠》中,他通过描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
《沁园春》原文赏析引导语:辛弃疾是南宋最大的词人,他的《沁园春》大家学习过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其中的10首原文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进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此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闲居瓢泉时。
...酒徒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
...怨意不论大小,常由爱极而生;事物不论何等好,过了头就会成为灾害。
...作者委婉地述说了自己长期壮志不展,积愤难平,故常借酒发泄,以至于拖垮了身体,而自己戒酒,实出于不得已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
...词中大量采取散文句法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此即以文为词。
与原有调式不同,又大量熔铸经史子集的用语,从而丰富了词意的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
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
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曲糵埋。
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
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
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
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二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家居上饶、铅山之际。
绍熙五年(1194),稼轩先以谏官黄艾论列,罢闽帅任,主武夷山冲佑观,旋又以御史中丞谢深甫论列,降充秘阁修撰。
庆元元年(1195)冬,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而落秘阁修撰职。
至本年九月,再以言官弹劾罢宫观之虚职。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刘克庄《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郑入郑卫也。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辛弃疾的词成就在“以文为词”,“以文为词”使稼轩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
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
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范开《稼轩词序》:辛“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
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
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稼轩词
稼轩词雷筱整理稼轩词思考题1、名词解释:以文为词,用经用史;以词为文2、稼轩词的词境开拓。
3、稼轩词的艺术成就。
4、简述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的词作特色。
5、背诵: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一、“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辛弃疾生平经历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军事家、政治家。
今存词六百二十余首,为两宋词人之冠。
被誉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有《稼轩长短句》。
后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思想: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他的复国主张与当时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他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使他常遭忌恨和排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二、稼轩词的词境开拓1、英雄形象的展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果何意于歌词哉?”——范开《稼轩词序》2、个人的苦闷和对社会的批判《鹧鸪天》《青玉案·元夕》3、农村生活和隐逸情怀的表现《鹧鸪天》《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稼轩词的艺术成就1、大量军事意象群的出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以文为词,用经用史,大量用典以文为词:将古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用经用史: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
好处: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亦刚亦柔、亦庄亦谐的多样化风格《摸鱼儿》四、稼轩词的地位与影响与苏轼齐名的宋代大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豪放词派,形成了唐宋词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词派——“辛派”,被誉为“南宋词第一大家”。
苏辛词比较:共同点:境界阔大、豪放开朗。
不同点:苏轼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辛弃疾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生平三个时期及其词简论
辛弃疾生平三个时期及其词简论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人。
他的一生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沦陷及起义的时期,这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但是对于他的创作还只是属于一个准备时期,没有太多的诗词作品。
第二期是南渡初期,也是他在官场上跌宕起伏的一段时期。
第三个时期,闲居带湖和瓢泉时期,也有把这个时期再分为两个时期的,闲居带湖是一段时期,后来闲居瓢泉又是一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是辛弃疾一生当中创作的最高峰时期,他在闲居带湖时期,创作了228首词,在闲居瓢泉时期,创作了224首词,而在南渡初期总共创作了88首词。
在带湖和瓢泉时期中间间隔的两年,他在福建担任提点刑狱和福州安抚使,曾经短暂地被起用过一阵,实际不到三整年,这段时间他写下33首词。
再一个是最后一个时期,第四个时期,就是1203年到1207年,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写下24首词。
累积起来辛弃疾一生共写了629首词,第四期是他晚年再起, 参与北伐、开禧北伐时期,当然正式地开禧北伐他并没有能介入。
南宋朝廷发动了开禧北伐,因为用人不当,先胜后败,国家处于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候,太师韩侂胄决定起用辛弃疾,担任兵部侍郎,辛弃疾回答身体不好,不能上任。
朝廷上还以为他嫌官小,又让他当枢密院都承旨,但是可惜辛弃疾身体不行,还是没有能出任。
这大概是辛弃疾一生真正能够被重用的一次,如果辛弃疾出任了,也许南宋的历史就整个地改写了,因为这个时候,金国的力量已经不行了。
辛弃疾的词主观感情很浓烈。
辛弃疾因为作品数量多,内容也扩大,题材也拓宽,以至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语言技巧也有所开拓,但缺点是他不能自创词调。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和农村题材的作品。
因为他长期闲居在农村,六百多首词当中四分之三以上的都写于带湖和铅山。
辛弃疾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解论述题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广为人知,深受人们的喜爱。
辛弃疾的词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感情表达而著称,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解。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辛弃疾,字玉山,号稼轩,生于宋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辛弃疾在其短暂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品,这些词以其音韵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著称,被广为流传。
辛弃疾的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怀时事为主题,其中不乏对国家兴亡、人生百味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词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点,为我国古代文学增添了璀璨的文化光辉。
二、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手法辛弃疾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刻画了许多动人的词作品。
他擅长运用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的音韵更加和谐、平仄更加对仗。
辛弃疾的词作品中又常常融入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和批注,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辛弃疾还善于运用对景物的描绘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使词在情景交融中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抒发情感的才华。
三、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意境和情感辛弃疾的词作品常常表现出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他在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表现出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他的词作品既富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又蕴含着深刻的个人情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意境和情感深深打动了后人,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时代意义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在当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宋代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相互交织的。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壮丽时期,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繁荣。
然而,随着宋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经济发展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人民生活的疾苦也日益加剧。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既受到时代的影响,又对社会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词别是一家”论苏轼的“以诗为词”、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较之唐宋词主体风格的得与失一、什么是词的主体风格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从先秦到唐代,已走向鼎盛时期。
到了晚唐五代,诗歌开始走下坡路。
于是,一种新的诗体——词,便产生了。
词是什么?词是为言情而产生的倚声文学。
产生于唐末民间,以言情为主,和乐而歌。
当时,饮宴必奏“燕乐”,曲调之多,变化之快,穷尽乐府和声之法。
“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沈括《梦溪笔谈》)文人倚声填词,供歌妓舞女吟唱于红楼夜月。
内容大多为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怨。
在形式上按谱填词,严守格律、平仄。
到五代宋初,词之主体风格具陈。
纵观唐宋词坛,可以看出:词是主情致、协声律、声情并茂的言情文学。
....................这种风格,一直为后代正宗词派继承,形成“一代之文学”。
北宋中叶以前,词坛的主体风格大抵如斯。
之后,东坡、稼轩出,词风为之一变。
“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应运而生,豪放派崛起词坛。
宋词主体风格之外又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诚然,苏、辛的豪放词给词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们不愧为一代文豪。
但是,苏、辛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除了突破词的艳科圈子,拓宽了词的题材、意境等之外,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对宋词的主体风格产生了一些负作用................。
但对苏、辛的评论,尤其是在当代,有失偏颇。
有些评论家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作家作品缺乏一分为二的分析。
某某好,他一切都好,某某坏,他一切都坏。
王国维先生早就批评过这种“贵耳贱目”的不正之风。
从创作规律看,作家的精力总是有限度的,他的作品有好有差,这是客观事实。
我们不能因某个作家有名气,就把他的次品与上品相等同,把谬误当成真理,把破坏当成革新,大力吹捧。
这无疑对作家只是一种讽刺。
既是对作家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在这一点上,对苏、辛的创作评论尤为突出。
笔者认为,苏、辛不愧为一代文豪,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叙述。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辛弃疾擅长以文为词,其词艺术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语言风格
辛弃疾语言风格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以豪放词风著称的杰出词人。
他的作品学习了苏轼豪放词的长处并继承了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着重表现抗战、爱国的主题,引“金戈铁马”的内容入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表现生活的领域。
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文、赋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把苏轼的“以诗为词”发展为“以文为词”,形成了以豪放为主的独特风格。
一、辛词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辛词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
词人有投身抗金武装斗争的经历和亲临前敌的实践,词中常表现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壮阔宏大的战斗场面,正面歌颂将士们在与敌人交锋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词人笔下的冲锋陷阵的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词人写沙场点兵的情景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甚或追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北伐抗敌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军容、声威毕现眼前,理想、抱负抒写尽致,而这一切都是借助不同寻常的雄奇阔大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辛词的意境带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因而生动、突兀、雄健。
除表现“金戈铁马”的意境外,词人也常把他所喜欢的具有坚强品格的事物写得气势飞舞,神采丰盈,如用“千丈晴虹”写长桥,用“万马回旋”写丛山,用“倚天万里”写长剑等,都是例证。
其次,辛弃疾词常用寄托,继承发展了《楚辞》的表现手法,以奇特的想象赋予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川等以情感和性格,寓托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以女子的口吻,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慨叹春光易逝,时不我待,通过女子受嫉妒、遭遗弃抒发了忧谗畏讥、壮志难酬的悲愤。
《青玉案·元夕》也属同一格调,词写元宵佳节之夜的欢乐,结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那人”,就全词的词意而言是女性,却分明是遭逢不偶、处境维艰的词人自身的写照。
辛弃疾发展了屈原的以美人香草寄托政治理想的表现方法,并取得了新的成就。
最后,辛弃疾词的语言很有特色,其主要表现是充分吸收民间口语并大量运用典故,化用前代诗文的句子,并从中翻出新意。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具体表现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具体表现
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家,他以文为词的表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精湛的文学修养:辛弃疾深谙文学之道,对唐诗宋词、古文经典等文学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他的词作中,常常运用古典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表现出高超的文学造诣。
2. 情感真挚、贴近生活:辛弃疾的词作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忧国忧民之情、离别之苦、思乡之愁等各种感情。
同时,他的词作也贴近生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官场腐败、民间疾苦等。
3. 艺术风格独特:辛弃疾的词作在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其长短句搭配合理,音韵优美,既有“小令”之妙,又有“长调子”之豪迈,使人耳目一新。
他的词作还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富有思想深度:辛弃疾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感受,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对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反思,通过词作表达出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辛之比较
苏轼以诗为词 辛弃疾以文为词 • 在艺术表现上 ,苏轼以诗 • “以文为词”形式上解放 为词,更注意词所要表现 了,内容更加扩大了,无 的内容,而不十分注重协 论什么思想,什么感情, 律。故人说他“横放杰出, 什么题材,都可以在词中 自是曲子缚不住者” 自由的表达出来。他以文 (《历代诗余》引晁无咎 为词,形成了词的散文化 语),就说明了他的词有 倾向,这是比苏轼更大胆 摆脱乐律限制的倾向 的创造
评价: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 辞赋古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 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 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 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 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 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 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 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 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 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 的高超艺术腕力。
辛弃疾以文为词
辛弃疾“以文为词”--辛弃疾继承 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将词体 的表现功能充分发挥到最大限度, 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也可以同诗 一样议论、说理,从此,词作与社 会现实生活,词人的人生命运和人 格个性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 性风格日益鲜明突出。词的创作手 法不仅是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 “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 身特有的音乐节奏感的前提下,也 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进一步 丰富了词的语言和风格,尤其是在 雄奇阔大意境的创造和比兴、寄托 手法的运用上塞外声”(《破 阵子》) 用典魏晋 取自 《世说新语·汰侈》 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
• 4甚矣吾衰矣,用典出自于《论语•述而》:子之 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 , 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5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用典 《南史•张融传》 张融曰:“不恨我不见古人, 所恨古人不见我。
苏辛之比较
苏轼以诗为词
• 他“以诗为词”首先是扩大了词的 • 内容,“到苏轼出来,不受词的严 格限制,只当词是诗的一体;不必 儿女离别,不必鸳衾雁字,凡是思 想、凡是情感,都可以作诗,就都 可以作词。从此以后,诗可以咏史, 可以吊古,可以说理,可以谈禅, 可以象征幽缈之思,可以借音节述 悲壮或怨抑之怀,这是词的一大解 • 放. “以诗为词”,而且吸收散文的创 作手段但在艺术表现上 ,苏轼以 诗为词,并不太注重音乐性
辛弃疾之以文为词
所谓以文为词,就是辛弃疾创造性地用经史 子集等散文中语汇入词。不同于前人仅诗赋 中吸取语汇 ,或者从现实生活提炼语言。
• 辛弃疾词举例: • 1“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用典三国,取自《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
•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用典 三国,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 一跃三丈,越过檀溪 取自(《三国志·先 主传》引《世说》)
• 6知我者,二三子 用典《论语•述而》子曰:二 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 三子者,是丘也。
苏辛之比较
苏轼以诗为词 辛弃疾以文为词 • 定义:所谓“以诗为词” • 定义:所谓以文为词,就 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 是辛弃疾创造性地用经史 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 子集等散文中语汇入词。 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 不同于前人仅诗赋中吸取 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 语汇 ,或者从现实生活提 高词的格调。 炼语言。 • 表现手法:用题序和用典 • 表现手法:用典 故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