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

合集下载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宋词译文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宋词译文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宋词译文及鉴赏答案我相信同学们应该对辛弃疾所写的《清平乐·村居》这一首宋词已经很熟悉了,今天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分享的就是关于这首宋词的详细解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清平乐·村居①》作者: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⑧无赖,溪头卧⑨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老年夫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清平乐·村居》【翻译】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清平乐·村居》【点评】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所写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

这首《村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老少五口农民之家的鲜明形象。

上片主要写这家老夫妻俩,喝了点酒后,带着酒意,互相亲切地叙谈家常的情景。

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是说这家人家,住在低矮的茅草房屋里,房屋外有一条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三、四两句说:头上长满白发的一对老夫妻俩,他们坐在一起,操着南方口音,边喝酒,边拉着家常。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注释】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吴音:此处指上饶一带口音,这里古属吴国。

媚好:绵软好听。

媪(ao袄):古时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②亡赖“同“无赖”,这里指小孩顽皮。

【译文】
一排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野草。

谁家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操着柔美的吴音愉快地谈笑?
这家的大儿子正锄草在溪东的豆田中,二儿子坐在门口编织着鸡笼。

那小儿子十分顽皮招人爱,他躺在溪边正在剥吃莲蓬。

【集评】
现代·俞平伯:“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顽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

……‘无赖’,本不是什么好话,这里却只作小孩子顽皮讲,所以说‘最喜’,反语传神,更觉有力。

”(《唐宋词选释》下卷)
【赏析】
这是作者专写江西地区田夫野老之家的生活情态的一首农村词。

风格恬淡,笔触清新,画面鲜活生动,溪边民家老少五人各具面目,形象逼真,声吻与动态富于立体感,使人读之觉得历历如在眼前,足见作者描写能力之高。

其中尤以喝酒谈笑的老人和卧剥莲蓬的小儿写得最为传神,完全符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和性
格特征。

俞平伯谓“客观地写农村景象”,其实从场面描写之闲适从容亦可窥见作者精神世界中纯真质朴、追求朴野平淡之趣的那一面。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最新)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最新)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茅檐:茅屋,茅屋的屋檐。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太。

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卧:趴。

卧剥:趴着剥(莲蓬)。

溪东:小溪的东面。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注微醉之中,听到吴地口音,这是谁家的白发翁媪在相互逗乐呢?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o):老翁、老妇。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说明《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作者把一个五口之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恬淡的风格。

赏析这首小词体现了辛词淡语却清新有味的特色。

词纯用白描手法,依次描写五口之家各自的情状,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首二句是作者望中所见,“茅檐低小”,反映出农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溪上青青草”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可以看到溪上草已返青,写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两句,写作者走近“茅檐”的见闻。

作者略含醉意,等到走近茅舍,才听到一声声温软的吴音,想必是一对老夫妇在相互逗趣取乐。

果然,作者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在娓娓地叙家常,便忍不住问道:“白发谁家翁媪?”“相媚好”是亲热、亲密的意思,突出了这对老夫妻生活之和谐美满。

这两句从声音、情态以及外貌方面,刻画了两位白发苍苍而悠闲自得的老人形象,这是当时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形象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意义。

接下来两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写家中未成年的大儿、二儿的活动,从侧面衬托出成年人的辛苦勤奋。

末两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极为通俗,传神地再现了小孩子调皮天真的本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清平乐·村居体裁:词题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名字:辛弃疾年代:宋代描述: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翻译: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原文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译文: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原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译文: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原文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

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二:思想内容在这首词中,作者主要描绘了农村的景象,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另一方面,也在诗中做了大量的叙述和描写。

赏析三:艺术特色“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也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言外之意。

“吴音”这里指吴地的地方话。

此地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茅檐(yán):这里借指茅屋。

吴音:泛指南方口音,作者所居上饶地区,旧属吴国。

翁媪(ǎo):老公公和老婆婆。

亡(wú)赖:指小孩子顽皮。

【大意】
清澈的小溪旁有一座低矮的小茅屋,溪边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我闲步走到近前,听到一阵柔媚的南方方音,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带着醉意,正在亲热地谈着家常。

这家人家的大儿子正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屋前编织着鸡笼。

最有趣的是那淘气的小儿子,顽皮地躲到溪边,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

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清平乐 村居》解析及释义

《清平乐 村居》解析及释义

《清平乐·村居》解析及释义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杰出作品,这首词以农村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五口之家的日常生活,生动展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首句“茅檐低小”,形象地描绘了农村茅屋的特点,即屋檐不高,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接下来的“溪上青青草”,则描绘了溪流旁绿草如茵的景象,富有生机与活力。

然后,“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词借用了当地的方言,表现了农民们彼此间的亲切交谈和取乐。

下片开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四句词分别描绘了家中四个不同年龄的儿子正在忙碌的场景: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让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在溪头无拘无束地剥莲蓬。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作者通过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现了对简朴、宁静、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繁琐、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反感。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巧妙运用词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一幅幅画面,深情地表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深深敬意的作品。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前言】《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茅屋矮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代指茅屋。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赏析:此词选自《稼轩长短句》,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邓广铭先生认为最迟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

或云作于早年任江阴签判离职后漫游吴地之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淡的两笔就勾勒出一幅吴地村景:一座矮小的农家茅舍,一条小溪从旁边流过,溪边泛着一片嫩绿的草。

这里写的是农家环境。

接着写茅屋的主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里”二字的主语是谁,有人以为是诗人自己,也有人以为是白发翁媪。

依前者此句是说诗人自己在醉中听到有人操着吴语在亲昵地对话,依后者则是说两位老人半酣之中互相逗趣。

不管作何解,都无碍于这一句表现语音的美妙。

细细品味,这种美妙是多方面的。

其一,吴语自古细软柔媚,平常说来就有轻绵之韵味;其二,此时是两人交谈,相语比独言更富于情境;其三,此时又非一般性对话,而是老夫老妻在互相饶舌哏逗,语中自有恩怨尔汝之温情;其四,老人们齿豁唇软,说起话来,声气平和。

如此之语音,具有十足的韵味。

加之是在微醉半酣中说来(或听来),其动听悦耳之处更不难想象。

难怪词人对之感到惊奇:“白发谁家翁媪。

”这是倒卷笔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惊赏之情。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74] ,白发谁家翁媪 [75]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76]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74]吴音:指江西信州的农村方言,江西为吴头楚尾,故云。

[75]媪(ǎo):老年妇女。

[76]亡赖:淘气的样子。

“亡”通“无”。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评析:一幅活灵活现的村居生活图景。

老夫妇在亲昵地絮谈,年轻人在忙着农活,锄豆的锄豆,编织的编织,围绕着溪边的茅屋在忙碌着。

最妙是“小儿”两句,倒卧溪头剥着莲蓬。

笔调轻松活泼,充满轻快的生活情趣,可谓句句含情,字字带爱。

没有对民众的挚爱与关心,是写不出这样作品的。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生于汴京沦陷后的金占领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山东人民起义抗金,他集合二千人,投农民领袖耿京,留为掌书记。

后奉表来归南宋,高宗召见,授承务郎,签判江阴。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多有建树。

因他立主抗战,遭主和派弹劾,被贬闲居江西带湖、瓢泉先后达二十年。

其恢复中原的壮志,至老未酬。

《词苑丛谈》称其“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

《稼轩词》气势雄大,意境沉郁,继承苏轼豪放词的风格,而予以发扬光大。

其词多抚时感事之作,大声镗鞳,具有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密切反映时代的矛盾冲突,并把词变成进行斗争的武器,标志着宋词发展上的新高峰。

然其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表现了多样化的风格。

虽其晚年作品偶尔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为宋词的杰出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作品原文:清平乐⑴·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品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作品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鉴赏: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平乐·村居宋朝·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清平乐·村居》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望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望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望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村。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往来出游,写过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平乐·村居》是其中的一首。

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的险恶,辛弃疾对质朴淳厚的农村更为倾慕、更为神往。

普普通通的农家生活场景,在词人的笔下,就显出蓬蓬勃勃的生机,透出恬静温馨的意趣。

“村居”,并非写词人自己的农村生活,而是写他在旅途中所见到的农家村居的景况。

“村居”这个题目始见《花庵词选》,虽非作者自定,但确实非常恰当。

整首词正是围绕“村居”来写的。

首先便展示了“村居”的环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清新明净的图画。

低矮的茅舍,一道清澈的小溪从门前流过,溪边是青青的草地。

词人没有对村居的环境展开铺写,而仅此淡淡的几笔,就钩画出了这清秀宜人的环境。

谁见到这样的景象都会觉得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这个环境是农家活动的背景,也是农家生活情调氛围之所在。

接着便写村居中的主人。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里”有人认为是说作者自醉,有人则认为是说翁媪醉了。

我同意后者的观点,因为这是写旅途之中所见。

词人在家里自可喝得酩酊大醉,醉人醉语,不妨“以手推松曰去”,但在仆仆风尘之中,谅不至于醉眼朦胧。

而呈显醉态的,恰恰是以吴音相媚好的“白发翁媪”。

“吴音”,这里指江西方言。

江西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所以把这个地方的话叫做“吴音”。

吴音软媚,更增加了几分亲昵。

“媚好”是宋人诗词中常用的语词,即“喜悦、喜爱”的意思。

词人写白发翁媪,用撷取镜头的方法,神情毕肖地描摹了他们的情态。

他们喝了些酒,带着几分醉意,用软媚的方言说着亲热的话语,表现出亲切愉悦的气氛。

在写法上则运用先声夺人的方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声,不是叱咤风云的怒吼,也不是肆无忌惮的狂笑,而是“昵昵儿女语”的亲近,或许还有几分打趣,几分调侃吧?正是这个“声”首先吸引了词人的注意,然后才是“寻声暗间弹者谁”,结果才发现倒不是儿女情长的俊男倩女,而是一对和睦亲密、白头偕老的伴侣。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清平乐⑴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白话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个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因为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
政治主张,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
长期未得任用。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注重农村生活,写下
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很多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
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
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仅仅用纯粹的
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
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
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
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
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
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
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即使写得很平淡,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