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解读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去揣摩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2. 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析;3. 诗词的朗读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意境的深入领悟;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诗词的大意;让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并尝试解读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字词;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5.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进行诗词默写比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鉴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建康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更好地理解诗词背景和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教案标题: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学特点;2. 分析《水龙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水龙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辛弃疾的文学特点,分析其作品的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水龙吟》原文;2. 辛弃疾的相关背景资料;3.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4. 学生的阅读材料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特点;2. 提问学生对于《水龙吟》这首词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15分钟):1. 分享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2. 分析《水龙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从字面和意境两个层面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意义;3. 解读《水龙吟》中的修辞手法和词句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
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水龙吟》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2. 引导学生分析《水龙吟》中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辛弃疾对于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思考;3. 指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的文学风格和意义,让学生能够理解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与写作(20分钟):1. 学生阅读《水龙吟》原文,并进行个人理解和感受的写作;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分析《水龙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结合辛弃疾的文学特点进行分析;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互相评价;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辛弃疾的作品;3.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写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作品,并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2. 组织学生进行辛弃疾的作品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对于辛弃疾的深入了解。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豪放派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辛弃疾豪放派诗歌风格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辛弃疾的诗歌,感受其豪放派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欣赏《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了解词牌特点;(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水龙吟》描绘的美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提升:(1)总结《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2.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提升解读古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龙吟》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结构。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释疑解惑。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水龙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音乐、词的流派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修改与调整8.1 针对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全文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2 词义解释: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
讲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建康赏心亭的景象,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课文解析。
3.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4.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诵情况。
4.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提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背诵。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风的解析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3 实践活动材料:提供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的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文讲解与分析: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原文,体会辛弃疾的用词独特和意境深远。
水龙吟 辛弃疾 教案
水龙吟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水龙吟》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水龙吟》这首诗,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抒情表达技巧等,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诗歌赏析、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水龙吟》的基本意境、创作背景和辛弃疾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于辛弃疾诗歌的兴趣与热爱。
三、教学内容:1. 辛弃疾与《水龙吟》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介绍《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特点,为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
2. 课文分析与赏析:逐句解读《水龙吟》诗,分析辛弃疾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思想。
使用注释与图像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诗文,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水龙吟》的兴趣,引导学生畅想与诗歌相关的情景和话题。
2. 课文讲解与赏析:对《水龙吟》进行逐句解析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与抒发方式。
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3. 合作学习与讨论:分组进行《水龙吟》的合作理解与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化。
4. 拓展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散文,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写作作业。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进行小结性讲评并展示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相互欣赏与评价。
新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最新整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作者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全诗表达的是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下面是该课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 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水龙吟》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水龙吟》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较为复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对辛弃疾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文本分析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讨论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开展“我来当诗人”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词,以此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水龙吟》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4.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水龙吟》的背诵。
选择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为课后阅读,写一篇简短的鉴赏心得。
五、板书设计5.1 板书内容《水龙吟》辛弃疾爱国情怀诗词意象与修辞5.2 板书结构采用逻辑图或关键词的形式,将《水龙吟》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爱国情怀以及诗词意象与修辞等关键信息清晰展示。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程度,包括诗词内容、作者背景和情感表达。
评估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深度。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
2.品读词作,领会词中寄托的情感,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3.学习本词巧借典故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对诗,导入新课有些诗句,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何诗,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对对诗。
(多媒体展示)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出自谁的笔下吗?(生答: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板书课题)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我们常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诗歌朗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读节奏,并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集体朗诵。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
现在让我们谈谈,本词的感情基调如何?(教师可作以下引导:注意词人的措辞用字,以及对事物所描写的色彩。
)(生答:愤怒悲苦。
)三、品读词作,体会感情1、学生自己诵读,明确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生答:上片写景;下片写人和事。
2、分析词的上片(1)学生自主合作探讨词的上片。
(5分钟)一切景语皆情语。
上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2)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和补充,并多媒体展示和板书)“楚天”、“水”——这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气象阔达。
“遥岑”——如簪似髻的山影,似乎在“献愁供恨”,本是无情之景,现在却成了有情之物,为何?说明诗人心中有愁有恨。
这种手法叫做移情及物。
“落日”——本是自然之景,在此更暗喻着南宋国势衰颓,同样,表达了作者的愁苦之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
(在此,插入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他生长在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高二语文下册《水龙吟》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知识教育⽬标: 1.了解⾟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培养⽬标: 1.了解作者⽣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
2.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的⼈格,强化⾃⼰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新课 前⾯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柳永和苏轼的词。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下前⾯的内容。
⼤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律和谐,美妙动听。
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
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词:《念奴娇⾚壁怀古》是⾸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这件⼩事,却表达出词⼈洒脱放达的⼈⽣态度。
相信同学们都⾮常喜欢这类词。
⼀提到豪放词,⼤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位豪放派的代表词⼈。
他是谁呢?(学⽣齐答:⾟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的⾟弃疾。
(板书课题及作者:⽔龙吟登建康赏⼼亭⾟弃疾) (⼆)、作者简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弃疾的⼀些作品。
像“醉⾥挑灯看剑”“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等等。
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家⼜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家讲⼀讲?好,xx同学你来给⼤家介绍⼀下⾟弃疾。
(学⽣答:⾟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的南宋词⼈。
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水龙吟教案设计模板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基本内容。
(2)通过赏析诗词,理解词中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词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
2. 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感受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中深层含义。
2. 分析词中景物描写、动作暗示、用典等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味。
2. 点拨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词的深层含义。
五、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概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基本内容。
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词,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意象和情感。
2. 学生总结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合作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a. 意象:落日、断鸿、吴钩等。
b. 意境:空阔苍凉、孤寂落寞。
c.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
2. 学生讨论词中深层含义,如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等。
四、品味词句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词中关键句,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等。
2. 学生分析词句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词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分享学习体会,感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1. 选取词中的一句或几句,进行仿写。
2. 撰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对比阅读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同学们,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出示学习目标:1、分析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两种方法。
2、反复诵读,深入文本,体悟本词独特的韵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领会体悟词作的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让我们这节课通过浅味、品味、深味。
(多媒体出示)这三个环节,一起去体味这首词的韵味。
(浅味,认知文本;品味,品鉴特色;深味,体悟韵味。
“浅味”环节主要通过预习和诵读,规范读音,疏通文义,整体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品味”做铺垫。
“品味”环节主要是通过分析文本,鉴赏语言,总结感情,此环节还始终贯穿诵读原则,边分析,边诵读,两者相辅相成。
“深味”环节主要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本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提炼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赵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42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68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
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下面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来仔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国恨”、“乡愁”(积聚在心底的那种绵延古今、纵横千里的孤独与悲愤)。
1、学生试读,教师正字正音。
2、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
3、下面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参照课本注释,理解词的内容。
读后思考:(1)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2)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无人会,登临意”(2)上阕: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下阕: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配乐齐读上阕,讨论:1. 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明确: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明确:李贺也曾说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明确: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
2.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明确:“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景色特点如何?明确: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
作者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
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断鸿”写出了怎样的心境?明确:“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明确:指自己。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对辛弃疾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3.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
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二)配乐齐读下阕,思考讨论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各有何特征?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尽西风,季鹰归未?”明确: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明确: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明确: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
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
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
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
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3. 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简单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五、总结归纳,形成板书手法:寓情于景细节描绘用典言志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
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六、作业布置1.背诵全词2.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