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合集下载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一、前言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

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

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

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

2019年第3期No,3,2019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194期(Sum N0194*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赵豫陇(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辛弃疾在农村词中大量用典,从仅(染农村风光到典故与农事相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层原因$辛弃疾用才华对典故和农事加以熔炼,既扩大词的表现功能,造就了农村词多样的风格,也推动了词学走向正统。

关键词:辛弃疾;稼轩词;农村词;用典;风格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9)03—0083—(05)DQI:10.19717/ki.jjus.2019.03.005辛弃疾对农村生活风光描绘与含农村典故的词有数十首,对农村的描绘是渐变的过程,从仅对农村轮廓的描摹到深入农村生活并大量运用典故,其农事词多集中于隐居带湖、瓢泉时期&一、隐居带湖、瓢泉时期辛弃疾农村词的创作及用典公元1172年春,辛弃疾出任滁州,积极参与建设,夏麦秋禾得到丰收,富足的太平景象在词中表现为《声声慢》“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词中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农事繁荣在词中的直接反映。

-1.民生成就让辛弃疾把喜悦之情流露于笔端,这种农事描绘是间接抽象的&辛弃疾江、淮、两湖时开始对农村风光直接描绘。

如《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古鸟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减字木兰花》“水村山驿”词中对农村的描绘限于轮廓,把农村当做整体对象,缺少细节描绘”辛弃疾厌倦官场后,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思想,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描写修筑草房,泛舟垂钓,种植柳树,观赏梅花等隐逸生活。

辛弃疾的农村词(专题讲解)

辛弃疾的农村词(专题讲解)

《浣溪沙》
• 父老争言雨水均,眉头不似 去年颦。殷勤谢却甄忠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 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四,不事雕琢,自然平淡
• 上下篇所写事项与物象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 一种和乐、喜悦的气氛,甚是可人。雨水充足 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老农舒展了眉头,争先恐 后向词人传达喜悦。词人为农民高兴,就连小 鸟婉转的唱歌也好像在劝人开怀畅饮。“啼鸟 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 新。”这三个拟人句恰到好处,只用平凡的景 物就衬托出了词人的喜悦之情,自然而又十分 新颖。
辛弃疾的农村词
辛弃疾一生,金戈铁马,渴望收复山河。但他是不得 志的。在他闲置的岁月里,他的作品别有风景。辛弃疾笔 下的农村风光的词,成为他豪放报国的背后的独特风景。
Hale Waihona Puke 综 述• 辛弃疾在近二十年的投闲置散生涯中, 创作了不少抒写啸傲溪山情趣和描绘田 园风物的农村词。这些农村词的思想内 容较为丰富且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对词境的别种开拓,对词的风格的新突 破。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清新平实, 词风质朴自然,但反应了农村生活的闲 适美好。
结 束 语
• 辛弃疾的农村词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 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 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以及自己生活在 农村里的轻松和欣喜。农民的憨真、民风的淳 朴无不组成一幅幅动人、诱人的画面,令人心 弛神往。他的农村词风格别具特色,更加有力 地证明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一个 伟大的作家的创作风格是多样化的。
《清平乐· 柳边飞革空》
• 柳边飞革空,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 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影, 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 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三,纯朴善良的人物
• 全词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上片开头两句是词人描 写自己。一位被迫闲居的英雄,夜晚在柳荫道上飞驰, 露水都已沾湿了衣服。不仅写出了词人的马上英姿, 而且写出了他当时畅快的心情。后两句写景,描写了 一幅鹭鸶捕鱼的情景。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一幅浣纱 女群体的形象,用“娉婷”一词来形容浣纱女子在月 下浣纱的身影,显得风韵优雅,顿使画面更为增色。 最后两句是全词中最有生气的一幅画面:词人突然听 到那边宁静的村庄中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其中一位 浣纱女急忙向陌生人羞涩地一笑,然后起身匆匆去。 这不但是读者如见其人,而且使人能感受到她的心理 活动,词人把画中的女子写活了。

慷慨激昂的人生画卷背后的另一道风景——赏析辛弃疾的田园风光词

慷慨激昂的人生画卷背后的另一道风景——赏析辛弃疾的田园风光词
白 酒床 头 初 熟
上 片 突 出 了 曰常 劳 作和 生活 的情 景 。北 边 高 地 ,农 人 忙 着踏 水 车 灌 溉 田地 ,而 湿 润 的溪 水 两 岸 土 地 里早 熟 的 稻谷 早 就让 乡人 欣 享 了米 饭 的 清 香 ,农 人 此 中的 紧 张和 忙 碌透 着 积
极 、 向上 和 乐观 的元 素 。而 接 下 来 隔 墙 “ ”酒 的 细节 ,实 呼 为生 动 别 致 的一 笔 ,满 透着 质 朴 的泥 土 气息 ,尤 其是 那 佐 酒
国华 章 ,我 们 还 会 惊 讶地 发 现 ,他 写 田 园风 光 的词 篇 同样 清
道 , “ 果 梨 枣 , 谁 见 了谁 咬 。 ”偷 梨 摸 枣 在 当 时 老 人 眼 瓜
隽 可 爱 ,生 活 气 息浓 郁 醉 人 ,表 现 出 南宋 词 坛 一代 宗师 的风 里 ,根 本 算 不 上 偷 ,更 何 况 这 又 是发 生在 一 个 天真 未 凿 的孩 范 。这 类 词 虽 然 仅有 2 首 ,但 其 精 湛 娴 熟 的 艺 术 匠心 , 比之 子 身上 。孩 子 的 本 能举 止 ,老 人 慈爱 胸 襟 下 的容 忍 ,历历 在 6
恢 复 中原 为 己任 的热 血 男 儿形 象 。他 的 词 处处 沸 腾 着滚 烫 的 人 也 不 要去 惊 扰 孩 子 , 自己甘 于 僻 静 处坐 享 观 赏稚 子 食 梨 尝
爱 国热 情 ,这 早 已为 我们 家 喻 户 晓 。 其 实 ,绕 开 其 壮美 的爱 枣 带 来 的无 穷 乐 趣 , 疼 子 、爱 子 、 护 子之 情 溢 于 言表 。常 言
不 忍 释手 。
枣 的 可 爱情 景 。情 文 并茂 ,画 面 立 体感 特 强 ,让 人久 久 把 玩 能 加 入 了一 些 理 想化 成 分 在 内 ,但 不管 怎么 说 ,他 笔 下的这 种祥 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谧 、 自足 、幸 福 的 田园风 光 ,到 底在 某 种 程 度上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个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因为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注重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辛弃疾词中有很多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仅仅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陶渊明田园诗与辛弃疾农村词的异同

陶渊明田园诗与辛弃疾农村词的异同

陶渊明⽥园诗与⾟弃疾农村词的异同陶渊明⽥园诗与⾟弃疾农村词的异同在中国古代⽂学史上,东晋未年的陶渊明与南宋的⾟弃疾,在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陶渊明是⽥园诗的创史⼈,⾟弃疾是农村词的集⼤成者,尽管两者创作体裁不同,但他们都较全⾯⽽⽣动地反映了农村⽣活的各个⽅⾯,表现了⾃⼰的志向和⽣活情趣,本⽂拟就其异同进⾏⽐较。

⼀、陶渊明和⾟弃疾都具有隐居农村的⽣活经历,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有所不同陶渊明和⾟弃疾在仕途上,都希望有所建树,且都因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退隐农村。

但陶渊明是因为看不惯官场⿊暗污浊,不肯为五⽃⽶折腰⽽⾃愿退隐归⽥。

如《归园⽥居》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馀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诗⼈对⾃⼰“误落尘⽹”“三⼗年”深深地悔恨。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说明⾃⼰⽣性喜好⼤⾃然,绝⽆媚俗的品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说明⾃⼰归隐⽥园⼼切。

诗⼈开垦荒⽥,种植桃李,悠闲⾃在地⽣活在“⽅宅⼗馀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环境中。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是诗⼈对⽐过去的世俗⽣活与眼下悠闲⾃在的隐居⽣活的由衷感叹,既见其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见其摆脱“尘⽹”初归⽥园的轻松欢快⼼情。

隐居⽥园,做个真隐者是陶渊明⼀⽣的理想追求。

⾟弃疾的隐居与陶渊明则不同,他并不是⼼⽢情愿做隐者,⽽是被迫隐居农村。

由于南宋统治者重视主和派,压制主战派,⾟弃疾被迫闲居江西带湖、瓢泉近⼆⼗年。

如《⽔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杖屦⽆事,⼀⽇⾛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苍苔。

窥鱼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清风此夜,⼈世⼏欢哀。

闲适中的闲适 淳朴中的淳朴——对苏轼、辛弃疾两首农村词的比较

闲适中的闲适 淳朴中的淳朴——对苏轼、辛弃疾两首农村词的比较
不 可 言 ” 打 破 了 诗 词 的 界 限 , 拓 了词 的 , 开 题 材 . 得 农 村 生 活 得 以 广 见 于 词 。 苏 轼 使 平 生 在 许 多 地 方 仟 过 职 , 到 一 地 , 是 每 总 勤政 爱 民 ,努 力 为 当地 百 姓 做 一 些 实 事 , 如疏浚西湖 、 赈济 灾 民 、 免 杂 税 等 。 对 减 他 农 业 生 产 尤 为关 心 。 在各 地 兴 办 的 实 事 也 多是 为农 业 生 产服 务 的 。 种 关 心 表 现 在 这 词 中 . 出现 了第 一 个把 农 村 生 活 纳 入 词 就 中 的 创 举 , 拓 了 词 的 题 材 , 大 了词 的 开 扩 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 , 后来词人创作 田 为
询 问 与 关 心 。 首 词 通 过视 觉 、 觉 、 整 嗅 听觉
沽 1- .  ̄- -
环境 和 生 活 画 面 。 者 把 这 家 老 小 的 不 同 作 面貌和情态 . 写得惟妙惟 肖、 灵活现 。 描 活
“ 檐 低 小 , 上 青 青 草 。 ” 有 高 大 的 房 茅 溪 没
屋 、 有 宏 伟 的 建 筑 , 低小 的茅 檐 。 屋 没 是 茅 之 外 便 是 小 溪 和 溪 边 的青 草 , 屋 、 溪 、 茅 小 青 草 组 成 了 清 新 秀 丽 的 画卷 。 “ ” 给 一 小 字 人 以 喜 爱 之 情 , “ ” 给 人 以 生 机 勃 一 青 字 勃 、 新 之 景 。没 有 世 事 的烦 扰 , 切 是 那 清 一
这 ~ 开 创 得 到 了 辛 弃 疾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他 不 仅 仅 是 单 独 地 描 写 农 村 生 活 , 并 且 身 处 其 中写 出 了 自己 村 居 的 感 受 , 之 较 苏 轼 是 ~ 个 继 承 与发 展 。 人称 赞道 : 稼 有 “ 轩 者 , 中 之 杰 , 中 之 龙 。 ” 与 苏 轼 齐 人 词 他 名 “ 辛 ” 辛 弃 疾 不 仅 与 苏 轼 的豪 放 词 一 苏 。 脉 相 承 . 农 村 词 也 有 着 继 承 与 发 展 。 与 对 苏 轼 不 问 的 是辛 弃 疾 身 居 田 园 , 而 更 加 深 入 地 感 受 田园 生 活 。 弃 疾 于 江西 上饶 辛 带 湖 闲 居 时 , 曾 置 身 于 悠 闲 的村 居 生 活 。 这 期 间 , 体 验 到 农 村 社 会 生 活 的 淳 厚 与 他

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空有凌云报国志无可奈何诉笔端——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汉语言文学刘惠莲【内容提要】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一心以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可惜他生不逢时,他的爱国主张不但没有引起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反而使他仕途坎坷。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却因此成就了一代著名词人。

观其创作高峰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了他浓烈的爱国热情和爱国理想无法实现、被弃置不用时所经历的农村生活。

【关键词】辛弃疾中期思想内容在中国历代文人中,生命轨迹最为曲折的,当属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了。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金人大举南侵。

目睹祖国河山沦陷,词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参加抗金义军,奋起杀敌,保卫祖国。

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一味实行妥协投降政策,词人的爱国理想无法实现,无奈之下,词人只有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最后在频繁的弃置不用和职务变动中含恨而终。

观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140—1181年。

这一时期,辛弃疾主要致力于抗金斗争,他一方面亲自参加抗金战争,另一方面积极上书,从战略的高度为抗金战争提供理论支持,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就写于此时。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在频繁的职务变动中虚度时光。

严格的说,这时的他还不能算是一个词人,只能称为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2)1181—1203年。

这一时期,由于他的抗金做法和统治者的妥协政策格格不入,理所当然地被罢职不用,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但他并没有忘记北伐大计,感情上的抑郁不平加上时间又悠闲有余,使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也由一个爱国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词人。

(3)1203—1207年。

这一时期,他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战争。

但他仍未得到真正的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一代爱国词人,就这样含恨终生。

生活经历直接影响着写作的内容。

辛弃疾目睹了金人的残暴和沦陷区人民的痛苦,领略了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也体验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这一切都奠定了他中期词作的思想基础。

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 村居

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

(出示:走近辛弃疾)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补充课题,生读题。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

农村词中“第一人”——辛弃疾和他的农村词

农村词中“第一人”——辛弃疾和他的农村词
溜§ 窨》 )

灯 火门前笑语
( 《 桥仙 鹊
松冈
最 喜小 儿 无 赖
小 》)

溪 头卧剥 莲蓬

( 《 平乐 清
茅詹低
鹧 自言 此 生 儿 女 不 嫁 余 家 即 聘 周 ( 《 鸪 天


鸡鸭 成 群晚
西 风 梨 枣 山园

儿童 偷把 长杆

( 《 平乐 清
连云松
, _



l

^

-
/ /
18 6

视 要
春 入 平 原 荠菜 花 鸣 鸟 有 时 能劝 客
陌 上 柔 桑 破嫩 芽

新 耕 雨 后落 群 鸦 小 桃 无 赖 已 嘹人 东 邻蚕 种 已 生 些 溪山


( 《 鸪天 鹧
春 入 平 原 荠 菜花 》 )



梨 花 也 作 白头新
( 《 鸪天 鹧
( 《 溪沙 浣
父 老 争 言雨 水 匀 》 )


浣纱人影娉婷 柳 边 飞 鞋 》)


笑 背行 人归 去

门前稚
子啼声
( 《 平乐 清
谁 家寒 食归 宁女
寻春懒 便回 》)
笑语柔桑 陌上 来

( 《 鸪天 鹧
着意
这 里 的 村 女 与 历 来 词 中 出现 的
女 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针线 闲 拈伴伊 坐

的妇
她们辛劳

但 也 充 实 ; 她 们 没 有 琴棋


陌 上 柔 桑 破 嫩 芽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大意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①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

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

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 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导语: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清平乐⑴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白话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论述稼轩词的艺术特征考研

论述稼轩词的艺术特征考研

论述稼轩词的艺术特征考研
一、稼轩词贯穿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思想倾向。

(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

(2)他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的文学作品中。

二、辛弃疾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的特点。

(1)稼轩词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是他以英雄自许和以英雄许人的歌唱。

以词抒发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尽显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本色。

(2)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始终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又豪气英风,是辛弃疾英雄词的最鲜明的特征。

(3)可当他为国建功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这也是稼轩词常吟咏的内容。

或激越慷慨,或深沉委婉,但都体现了难以抑制的爱国激情。

三、辛弃疾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的特点。

(1)辛弃疾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其间创作了一些有关农村生活剪影和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为赋闲生活中的稼轩词别调。

(2)长期的农村生活,是他在思想、感情上渐渐地接近自然,因而形成另一种清新朴素的词格。

淳朴的乡村生活景致,构成了词作的恬淡风味和真淳朴素的独特风格。

(3)但是,对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物的平静描绘,并不能平息作者不为世用的苦闷,难以化解英雄虚度时光、无计报国的忧愤。

故辛弃疾的闲适词颇多牢骚语,对归耕赋闲并不满意。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辛弃疾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家,诗歌作品传遍千家万户,深受读者喜爱。

在辛弃疾的诗中,他自然而然地将农村作为表达情感的主要背景,细腻地描写着农村的风景和民间文化,展示着农村的风土人情。

因此,以《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为题,拟对辛弃疾的农村词作一浅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辛弃疾对农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

他自身出身农家,有强烈的乡思情结,以及无比的乡情厚意,从而使他的词作拥有了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以农家、乡村景色为主题,展示了充满温馨情怀的乡间景象,以及农村百态。

其次,从文体上看,辛弃疾的农村词普遍采用了散文形式。

他以清新抒情的语言,把农村景色交织在文字里,给人以淡淡清新的感受,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他还结合了农村文化,完美地把农村风景与韵律结合起来,将文字中的美好景象表达得活灵活现。

再者,从技巧上看,辛弃疾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技巧。

他通过对比、辩证,用过去、现在、未来的视角表达未来的美好;用写景的方式把农村的大自然和节令节气融入词作,将景物中的温暖与喜怒哀乐融合到意境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农村生活更加生动,让人更容易把握作品的思想。

最后,从内涵上看,辛弃疾对农村的写作体现出他对农村生活深厚的情感和温馨的怀念,把自己的乡思情深的表达在词作中,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深情,也给了人们一种弥足珍贵的家乡情怀。

本文从辛弃疾的农村词的主题、文体、技巧及内涵等方面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浅析。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辛弃疾对农村情怀的表达既深情又充满着热情,他将真挚而深邃的乡情,以及细腻抒情的文字,一一结合,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农村图景。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农村词充满浓浓的乡土情怀,他的文章精致抒情,文笔凤毛麟角,那么真实的农村景观寓意着无比淳朴的乡情,感受着静谧而温馨的乡愁,以及对家乡情怀的思念与深情,这正是令辛弃疾词作饱受读者喜爱,年复一年传唱不衰的原因。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境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一个层面就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他将农村生活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对农村风光的赞美,以及生活在农村时的愉悦。

在《鹧鸪天·代人赋》中,词人描绘了乡村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桑树初发嫩芽,蚕种刚刚孵出,小黄牛悠然吃草,夕阳西下,暮鸦栖息。

上阙写近景,下阙则是远景,由平坦的山岗推到远远近近的青山,最后两句将城中桃李和乡野荠菜进行对照描写,表现出词人对南宋的希望。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

他用欣赏的眼光描绘农村生活,寄托了他对当时腐败官场的厌恶,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朴素自然性格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他无法报效祖国的遗憾,只能终日纵情田园的怡然心态。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免费下载】简谈辛弃疾的农村词 作业 田慧

【免费下载】简谈辛弃疾的农村词 作业 田慧

简谈辛弃疾的农村词文学院0901班田慧200910101011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他的词以委婉悲壮的词风著称于世,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六百余首诗词,其中关于农村题材的词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

淳熙八年(1181年)冬, 辛弃疾被朝廷罢官,于是晚年不得不退居乡野,隐居于江西上饶、铅山农村之地,长达二十年之久。

这一时期,他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改变,也是这一机缘使他创作了许多刚健清新、描写农村闲适生活的农村词。

风格上与他壮年的时候所做的一些豪放词大所不同,让人读了有喜悦、轻松之情,好像是跟他一起在质朴、恬静的乡间游走一般。

以此,发现他不仅具有铮铮铁骨般的刚烈,而且还有一颗浓纤绵密的内心。

在中国古代词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以农村的景致风物入词的词人不多,除苏轼、范成大外,还有就是辛弃疾了。

其实,将农村风光及生活引进文学,应该说最早开始于陶渊明,相对于田园诗的兴盛,词的世界在这方面却是一片荒芜,第一位正式将农村生活写入词中的是苏轼,最有名的是他在徐州任上所做的五首《浣溪沙》,反映了人民久旱得雨后的欣喜之情。

而农村词在苏轼之后又无人涉及,直到稼轩,才又在农村词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发展,辛弃疾的农村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明显优于前辈苏轼。

而关于辛弃疾农村词的篇章数目,历来却是众说纷纭。

在辛弃疾600余首词中,以农村为题材的确实为数不多,据顾之京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在他的《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其后的学者便也多采用这一数据。

之后研究辛弃疾农村词的论文对这一问题仍有较含糊之处,如梁泳嫦的《辛弃疾田园词研究》中说“田园词的作品大约有四十多首”,作者在文中明确论述“田园词”即“农村词”,二者实质相同。

实际上,造成种种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学者们对于辛弃疾农村词的范围的划定,正如顾之京先生所言:“要辨明稼轩农村词的数量和篇什,首先要研讨的是全部稼轩词中,什么样的词属于农村词,划定其农村词包容的范围。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特点一、慢词长调的大量使用词的产生时是用来表情,诗是作来言志的,一旦词来言志,则词风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豪放之词风在北宋时还如初春之花,时时偶见。

虽不甚艳丽,但它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而可爱。

如王安石、范仲淹等作词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活动。

脱离那种依红偎绿的娇软的词风,使词的表达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到了苏轼以诗入词,使这一词风更加引人注目。

王力曾言:豪是雄壮之笔调,放即不爱任何拘束”。

在南宋则以辛弃疾为代表,词以言情,但辛词更多的是言志的色彩,或所言之情也是报国壮志未酬之情。

因而不可能有旖旎之声,是铿锵刀剑之鸣。

这两个人的词风又略有不同。

苏词在阔大中有一种平和之气,象风静两岸阔的那种淡定一种美。

这与他精通佛教有关,也与他虽数次被贬谪,但总的来说,在地方上大多还是一把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有一定的作为。

即使到了海南的儋州,也为那里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为他的不得意,给了一定的心理安慰,况且他在政治舞台上也确实辉煌过,曾为皇帝起草昭书,有足以展示才华的机会。

而且作为国家来讲,虽然边疆不太安定,但还不足以危害到国家的安全,所以外患的成分要少一些,也少了一个思虑的内容。

而辛弃疾则是南宋王朝刚建立几十年,政权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国不断的南侵,经常打到淮河、长江沿岸。

直接威胁到南宋统治,而当权者只想苟且偏安一隅,而不用枪杆子来巩固政权,只是靠和谈送去贡品来保住地位,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而辛弃疾等人则主张积蓄力量,力主抗战收复旧山河。

并且他有收复失之才能,想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当年是何等的英雄,当年他自是万马营中可单枪匹马取上将首级。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曲,沙场秋点兵。

那是何等壮观的战争场景,又是何等畅快之事。

身当此中怎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现在虽远离了沙场,但依然时刻准备冲杀于疆场之上,了却君王天下事,于公可安邦定国,于私可留万世之名,但这一切都已是曾经了,现在只能留在了记忆之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

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

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

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

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

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

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

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

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

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他不再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的慨叹,也不再吟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令人凄神寒骨的悲凉之调。

农村丰歉甘苦,婚嫁劳作,种种质朴而又淳美的生活画面,都一幅幅呈现于词人辛弃疾的感性观照之中。

生活感应了辛弃疾,辛弃疾也真诚拥抱这崭新的生活。

他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倾吐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乐滋滋
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与村夫交往甚密,“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在这崭新的天地里,辛弃疾培养起了自己恬淡宁静的愉悦心情,从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乡村田园词。

辛弃疾在滴居上饶带湖、瓢泉等地期间,虽然特殊的经历,沉重的内忧外患,强烈的报国热情仍在他的心中困扰着他,但他却报国无门,无法施展才华,为了寻求解脱,他十分注意乡村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他所作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没有一首不是用主要笔墨抒写农家生活气息或田园风光的。

无论是抒写农家田园生活的,还是描写田园风光的,
都流露出一股质朴活淡的气息。

他在《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写道: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淮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这首词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村女走娘家,风光锦旗的景物画,无论是荠菜花,群鸦,桑麻,还是村女,作者都是不加任何雕饰就描写出来,让其自然之态凸现,这不仅体现了一种恬淡之美、闲适之乐,也是一种质朴而纯真的美.
二、宁静和谐。

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又一审美特征是宁静和谐,无论是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是繁忙的农家劳动,以及农家淳朴,轻松的心境,都体现了一种和谐宁静。

辛弃疾在乡村田园词中,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冷静,客观地观察、叙事,让存物幸福和谐地存在。

他在乡村田园词中的惊人的观察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达到传神入画的真实效果,以真情溶真事,以真事现真情。

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农村夏夜的景象,月白风清,送来了阵阵稻花香,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收景象,它给农民们带来无限喜悦,下片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见。

笔调灵活、轻快。

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给人一种轻松和谐之感。

三、自然清新
政治上的失意,挫伤了辛弃疾的积极进取之心,“兼济天下”的宏愿化为泡影,“独善其身”偏又寂寞难奈,山川田园的旖旎风光占据了他进退维谷的心田,使他受到陶冶,感到快慰,促他频生灵感,这就使他的乡村田园词有别于政治抒情词的那种豪放沉雄的风格,一变而写下了许多清新、自然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歌咏乡村自然风光和农村风俗的田园词作。

他的乡村
田园词,却走了一条离经叛道之路,写景状物纯用俗辞和白描,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

村野田园清新、幽美的物象感应了辛弃疾,他从内心深处感到这“世外桃园”能给他温暖和安慰。

所以,他的乡村田园词在敷色设彩上,一改过去之词风,由阴森冷涩而更多在呈现出亮色暖色,使得所绘景物有一种清新自然之趣。

在辛弃疾的乡村田园词里,生活就处在如此清新明快的山光水色中,难怪作者时常发出“万事从此足”的怡乐之叹——溶进自己性灵和幻想的田园风光,确实是处处包藏着显亮色暖彩的自然清新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