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宋词译文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宋词译文及鉴赏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d3016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4.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宋词译文及鉴赏答案我相信同学们应该对辛弃疾所写的《清平乐·村居》这一首宋词已经很熟悉了,今天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分享的就是关于这首宋词的详细解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清平乐·村居①》作者: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⑧无赖,溪头卧⑨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老年夫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清平乐·村居》【翻译】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清平乐·村居》【点评】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所写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
这首《村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老少五口农民之家的鲜明形象。
上片主要写这家老夫妻俩,喝了点酒后,带着酒意,互相亲切地叙谈家常的情景。
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是说这家人家,住在低矮的茅草房屋里,房屋外有一条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三、四两句说:头上长满白发的一对老夫妻俩,他们坐在一起,操着南方口音,边喝酒,边拉着家常。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4b082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7.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注释】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②
【注释】
①吴音:此处指上饶一带口音,这里古属吴国。
媚好:绵软好听。
媪(ao袄):古时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②亡赖“同“无赖”,这里指小孩顽皮。
【译文】
一排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野草。
谁家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操着柔美的吴音愉快地谈笑?
这家的大儿子正锄草在溪东的豆田中,二儿子坐在门口编织着鸡笼。
那小儿子十分顽皮招人爱,他躺在溪边正在剥吃莲蓬。
【集评】
现代·俞平伯:“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顽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
……‘无赖’,本不是什么好话,这里却只作小孩子顽皮讲,所以说‘最喜’,反语传神,更觉有力。
”(《唐宋词选释》下卷)
【赏析】
这是作者专写江西地区田夫野老之家的生活情态的一首农村词。
风格恬淡,笔触清新,画面鲜活生动,溪边民家老少五人各具面目,形象逼真,声吻与动态富于立体感,使人读之觉得历历如在眼前,足见作者描写能力之高。
其中尤以喝酒谈笑的老人和卧剥莲蓬的小儿写得最为传神,完全符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和性
格特征。
俞平伯谓“客观地写农村景象”,其实从场面描写之闲适从容亦可窥见作者精神世界中纯真质朴、追求朴野平淡之趣的那一面。
阅读理解《清平乐.村居》附答案
![阅读理解《清平乐.村居》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641e8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3.png)
阅读理解《清平乐.村居》附答案
清平乐(yuè)·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1.这是一首词,其中()是这首诗的词牌名,()是题目。
2.对“亡赖”的理解正确的是()。
A.贬义词,说明小儿不好好干活,耍无赖
B.褒义词,顽皮淘气的意思
3.表现小儿无赖的一句是:。
4.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清平乐村居
2.B
3.溪头卧剥莲蓬
4.通过描写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完整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完整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ef04719b89680202d82509.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答案:(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诗文赏析】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
![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901d3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e.png)
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篇一」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中描写的人物活动背景是_____________;词中出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限用四字概括)的农村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参考答案:1.茅屋旁,溪水边,青草地上;老头、老太婆和三个小孩2.悠闲恬静描绘示例略,符合诗意即可。
拓展: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多种方式理解词句,理解词意,并能够背诵。
2.感受到词人所营造的安适恬淡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受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
他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9c011676eeaeaad0f33022.png)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清平乐·村居》原文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清平乐·村居》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4ceb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e.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茅檐(yán):这里借指茅屋。
吴音:泛指南方口音,作者所居上饶地区,旧属吴国。
翁媪(ǎo):老公公和老婆婆。
亡(wú)赖:指小孩子顽皮。
【大意】
清澈的小溪旁有一座低矮的小茅屋,溪边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我闲步走到近前,听到一阵柔媚的南方方音,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带着醉意,正在亲热地谈着家常。
这家人家的大儿子正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屋前编织着鸡笼。
最有趣的是那淘气的小儿子,顽皮地躲到溪边,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清平乐_村居》阅读附答案
![《清平乐_村居》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45f12f0975f46526d3e191.png)
《清平乐·村居》阅读附答案
【原文】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恶棍,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
8.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示了江南田园美景。
低矮的农舍,溪水边茂盛的绿草,清爽自然,让人流边忘返。
B.“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两句描述了农家老夫妇饮酒闲聊的情形,表现了农家糊口的温馨、融洽。
C.末句的“喜”“卧”二字是全词的词眼,集中表现了词人对悠闲、自在、快活的村居糊口的爱好之情。
D.词的上阙展示了江南田园美景,下半阙则勾画了农家孩子辛苦劳作的糊口画面。
E.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归隐田园后的闲适糊口,语言通俗,感情真挚。
【参考答案】
8、(4分,答对一项评2分)D、E。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诗意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a863d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4.png)
⾟弃疾《清平乐·村居》诗意赏析⾟弃疾《清平乐·村居》诗意赏析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弃疾的词作,描绘了农村⼀个五⼝之家的环境和⽣活画⾯,整理了⾟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起来看看吧! 清平乐·村居 作者:⾟弃疾 茅檐低⼩,溪上青青草。
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 ⼤⼉锄⾖溪东,中⼉正织鸡笼。
最喜⼩⼉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由于⾟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清平乐》,就是⼀幅着⾊的农村风俗画。
上⽚勾勒环境烘托⽓氛。
开篇⽤素描⼿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为⼈物的出现安排下⼴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公公和⽼婆婆,他们讲话的声⾳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到他们⾯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是⽩发皤皤的⽼年⼈了。
"醉⾥",可以看出⽼年⼈⽣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集中写这⼀农户的三个⼉⼦,⽐较全⾯地反映了当时农村⽣活的各个⽅⾯,画⾯在继续扩展。
整劳⼒在溪东的⾖地⾥锄草,半⼤的孩⼦在编织鸡笼。
⼈着⼒于"⼩⼉"的描绘,共⽤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忧⽆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词具有浓厚的农村⽣活⽓息,字⾥⾏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暗官场⽣活的憎恶。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2)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2)赏析-全诗-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683ccc4b8f67c1cfad6b890.png)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2)赏析|全诗|原文翻译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热忱。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04b75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a.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茅屋矮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代指茅屋。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赏析:此词选自《稼轩长短句》,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邓广铭先生认为最迟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
或云作于早年任江阴签判离职后漫游吴地之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淡的两笔就勾勒出一幅吴地村景:一座矮小的农家茅舍,一条小溪从旁边流过,溪边泛着一片嫩绿的草。
这里写的是农家环境。
接着写茅屋的主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里”二字的主语是谁,有人以为是诗人自己,也有人以为是白发翁媪。
依前者此句是说诗人自己在醉中听到有人操着吴语在亲昵地对话,依后者则是说两位老人半酣之中互相逗趣。
不管作何解,都无碍于这一句表现语音的美妙。
细细品味,这种美妙是多方面的。
其一,吴语自古细软柔媚,平常说来就有轻绵之韵味;其二,此时是两人交谈,相语比独言更富于情境;其三,此时又非一般性对话,而是老夫老妻在互相饶舌哏逗,语中自有恩怨尔汝之温情;其四,老人们齿豁唇软,说起话来,声气平和。
如此之语音,具有十足的韵味。
加之是在微醉半酣中说来(或听来),其动听悦耳之处更不难想象。
难怪词人对之感到惊奇:“白发谁家翁媪。
”这是倒卷笔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惊赏之情。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https://img.taocdn.com/s3/m/7c72587fdaef5ef7bb0d3c68.png)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f61c0743323968011c9232.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导语: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清平乐⑴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白话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f07f1e0912a216147929b1.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加赏析清平乐⑴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白话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0b2ca58e9951e79a89274e.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及赏析清平乐①·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②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④,溪头卧剥莲蓬。
①清平乐(yuè):词牌名。
(多音字)②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泛指南方的方言。
③翁媪(ǎo):老翁,老妇。
④无赖:指顽皮、淘气,是一爱一称。
茅草房屋低矮,临着潺一潺的小溪,溪边长满青草。
一对白发夫妻坐在一起,正带着几分醉意用吴地方言聊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还有调皮可一爱一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天伦之美】西边有茅舍,虽然低矮,但是风景优美;溪边有老翁和老妪,说着方言愉快地一交一谈。
而作者的三个儿子,这都在忙碌着自己的活计,“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多么安闲自在,一温一情脉脉的画面。
【赏析】读完这首词,让人一体会到词人沉醉在幸福中。
有明媚的风景,有各自忙碌的孩子们,词人隐身在这些画面的背后,望着这一切,内心充满了闲适满足感。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但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描述,读者也能体会作者的心境。
这样更加含蓄、优美。
【启示】家庭是每一个人的避风港,辛弃疾也不例外。
看到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管你是住在高级的小区还是茅檐低矮的房子,只要家人在一起,相互照顾,也就能体会到辛弃疾所写的这种天伦之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47250f55270722192ef75e.png)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试题】(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2分)(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3)“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4)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4分)(5)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答案:(1)(2分)“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一词1分、任意两词2分)(2)(4分)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2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2分,答到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即可)。
(3)(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4)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2分)。
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于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欢喜之情(2分)。
(意思相同,亦可给分。
)(5)这首词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1分)。
上片勾勒环境气氛,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1分)。
三、四句勾勒老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的神态(1分)。
下片勾勒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1分)。
(答案不要求统一,合乎以上意思,即可给分,如答案不完整,只要合乎其中一点,可酌情给分。
)【注释】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
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茅檐:指茅屋。
溪上:溪边。
吴音:吴地的方音。
作者当时居住的地方信州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地方,故称吴音。
《清平乐·村居》阅读附答案
![《清平乐·村居》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495ac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2.png)
《清平乐·村居》阅读附答案
【原文】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现了江南田园美景。
低矮的农舍,溪水边繁茂的绿草,清新自然,让人流边忘返。
B.“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两句描写了农家老夫妇喝酒闲谈的情景,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和谐。
C.末句的“喜”“卧”二字是全词的词眼,集中表现了词人对悠闲、自在、快乐的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D.词的上阙展现了江南田园美景,下半阙则勾勒了农家孩子辛勤劳作的生活画面。
E.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归隐田园后的闲适生活,语言通俗,感情真挚。
【参考答案】
8、(4分,答对一项评2分)D、E
【《清平乐·村居》阅读附答案】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
![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eb283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2.png)
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的阅读理解题通常会怎么出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的相关阅读题,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清平乐.村居阅读题一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中描写的人物活动背景是_____________;词中出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限用四字概括)的农村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茅屋旁,溪水边,青草地上;老头、老太婆和三个小孩2.悠闲恬静描绘示例略,符合诗意即可。
清平乐.村居阅读题二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两词即可)2.第一问: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
(意思基本相同即) 第二问: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
(答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即可) 清平乐.村居阅读题三1.表现了一对农村老年夫妻和谐,温暖,惬意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试题】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2分)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3)“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4)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4分)
(5)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案:
(1)(2分)“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一词1分、任意两词2分)
(2)(4分)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2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2分,答到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即可)。
(3)(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4)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2分)。
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于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欢喜之情(2分)。
(意思相同,亦可给分。
)
(5)这首词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1分)。
上片勾勒环境气氛,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1分)。
三、四句勾勒老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的神态(1分)。
下片勾勒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1分)。
(答案不要求统一,合乎以上意思,即可给分,如答案不完整,只要合乎其中一点,可酌情给分。
)
【注释】
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
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茅檐:指茅屋。
溪上:溪边。
吴音:吴地的方音。
作者当时居住的地方信州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地方,故称吴音。
相媚好:互相说一些取悦对方的话。
翁媪:老夫老妇。
媪(ǎo),老年女人。
织:编织。
无赖:贬义词褒用,这里是淘气、顽皮的意思。
【翻译】
淙淙流淌的小溪,岸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一座低矮的小茅草房就坐落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两位白发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在用地道的吴地土话互相取悦着,语调柔媚而又亲昵。
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去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了,二儿子在院子里编织鸡笼子呢,
最讨人喜欢的还是小三儿,正趴在小溪边剥食着莲蓬。
【鉴赏】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本篇是一首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品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的三个儿子的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安逸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这首词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上阕写的是两位农家老夫妻在茅檐下喝酒谈天的情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作品开篇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明快而又充满着田园色彩的大环境,一所低矮的小茅草房,紧挨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的边岸还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环境幽雅恬淡,令人想往。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品接下来些写房子的主人,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喝了点儿小酒,亲昵地坐在一起唠家常。
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这是一个充满了幸福与快乐的家庭。
从短短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望见了小溪两岸绿油油的庄稼,在草地里啄食昆虫的成群的小鸡,溪头大片的荷塘,田田的荷叶。
场面清新,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浓郁的田园乐趣。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作品在写法上一方面是善于抓住农村生活的特征描写环境和人物,自然生动,
风格朴实。
另一方面是质朴的语言,简练的白描手法。
作品笔墨虽少,却能做到农村生活的场景优美明晰,人物形象鲜活,自然,生动,活泼,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与作者长期深入农村生活体验民俗民风是分不开的。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这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