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厘米和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大小关系。

2.能够熟练地使用标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将单位划分为厘米和米。

3.能够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

2.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3.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长度,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

2.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四、教学难点1.将单位换算。

2.能够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长度。

五、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老师语言直接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2.演示法:通过老师或同学演示使用标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3.练习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测量物品长度,并用厘米或米表示,来掌握划分单位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告诉学生它们的大小关系。

2.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讲解1.在黑板上或PPT上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位的概念。

2.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厘米和米的划分方法,包括将厘米和米分成等分等。

第三步:演示1.老师或学生在班级里找到几个常见物品,使用标尺进行长度测量,并将单位划分为厘米和米。

2.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

第四步:让学生练习1.让学生自己拿出标尺,根据老师给出的物品进行测量。

2.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表示为厘米或米,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五步:小结和巩固1.老师让学生从头到尾复习一遍本节课的内容。

2.老师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长度的概念,掌握了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并能够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运用这些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增强实践体验。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课件、练习题等。

2.学具:尺子、练习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长度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用尺子示范如何进行长度测量,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练习。

每组选取一个物品,如课本、铅笔等,并用尺子测量其长度。

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培养合作意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往往对长度单位的概念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测量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卡片等。

2.学具:每人一套测量工具(尺子、绳子)、练习本等。

3.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舒适,便于学生操作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的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中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接着,教师出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两个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详细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同时,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米和厘米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黑板等。

二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 第五单元《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案

二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 第五单元《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案

第2课时认识米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64-65页例5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发展观察、操作、比较和估测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培养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数学小讲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1)提问: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演示一下。

怎样用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根手指宽是几厘米?一拃呢?(2)讲述: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时,尺子太短,厘米这个单位也太小了,要数出多少厘米很不方便。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那就是“米”。

(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三、联系生活,认识长度单位“米”。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告诉学生米尺的长度正好是1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可以写成1m。

2.小组合作:(1)想一想, 1米有多长呢?(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看一看,在米尺上1米有多少个1厘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谈话:小朋友拿出自己的米尺,看看1米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用两手夹住米尺的两端,说说两手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用铅笔与米尺比一比,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

谈话:请小朋友们全部起立,用米尺比比自己的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请两名学生上来指一指1米到自己的什么地方,教师测量验证。

请小朋友们比划一下,1米有多高?请同桌学生用米尺量量课桌的长,看看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厘米和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他们能够用眼睛估测物体的长度,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但他们对这些单位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才能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已知的身高例子,如1米、1厘米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换算以及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概念和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后的进一步学习,对于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换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存在概念不清、换算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长度单位换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长度单位卡片、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卡片进行换算练习,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厘米、米的认识》教案】《厘米、米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

小徒弟很是纳闷。

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3、认识直尺。

(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

(板书:0起点)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

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板书:厘米的认识)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

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为以后学习面积、体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物、图片、测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熟悉的长度现象,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厘米和米的区别,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和米。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进行记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厘米和米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给出一些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_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_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_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需要认识厘米和米的知识,那么要怎么教学效果才是最好的?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一课型:重点课模式:结构式教学设计思想: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分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

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教学意图: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4、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看图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都量得的是4庹长的皮带,用到了河马身上就不行了呢?出现了什么差异?二、新课(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

1cm就是1厘米。

五厘米和米认识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五厘米和米认识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在行为习惯上,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但个别学生可能缺乏合作意识,需要引导。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的影响是:学生们在学习米的概念和换算时,可能需要更多直观的操作活动和小组合作来加深理解;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学具准备
拓展要求:
1.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长度单位的故事》,了解米的历史背景,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 观看《生活中的长度测量》视频,学习测量技巧,了解测量工具的实际应用。
3. 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测量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3. 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和空间观念;4. 培养学生准确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米和厘米的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1. 学生对米的概念的理解有了明显提高。通过直观的米尺展示和实际测量活动,他们能够较好地把握米的长度,并学会与厘米进行换算。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是有效的。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使用米尺进行测量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测量方法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小组合作中分工不够明确。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对测量方法的讲解,并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团队协作。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拃量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一样,测得的结果就自然不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着重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观察,动手测量。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因此要让学生已实际操作体验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要从表象更直观地建立起对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通过自己实际操作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通过实际测形成对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识,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建立1厘米和1米长度的观念。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厘米尺、纸条、米尺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1、统一长度单位刻度线
2、认识厘米尺刻度
3、认识1厘米标注:厘米(cm)
4、用厘米量
5、认识米(m):1米=100厘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感受长度单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

3.交流分享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情境图、长度单位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然后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长度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厘米和米。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尺子、绳子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认识米尺及米和厘米间的关系》(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米尺及米和厘米间的关系》(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米尺及米和厘米间的关系》(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师,我经验丰富,对于教材的把握和教学目标的设定都有一定的心得。

下面是我对于《认识米尺及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准备和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77页,主要包括了对于米尺的认识以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米尺的基本知识,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让学生能够认识米尺,了解米尺的基本用途;二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三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认识米尺,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而是一种实际的测量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两把米尺,一些厘米尺,以及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所需的物品,如绳子、书本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于米尺和米厘米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我将以实际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然后用米尺去量一下,感受一下米尺的长度。

接着,我会让学生拿出厘米尺,量一量自己的手指长度,然后试着将厘米转换成米,让学生感受一下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的例题进行讲解,例如,我会让学生用量尺量一下教室的长度,然后将结果转换成厘米,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些实际的长度,用量尺量出来,然后将结果转换成米或者厘米,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于米尺和米厘米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将会清晰地展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会板书1米=100厘米,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两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让学生用量尺量一下自己的身高,然后将结果转换成米和厘米,第二道题目是让学生找一些实际的长度,用量尺量出来,然后将结果转换成米或者厘米。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2)让孩子找到一个标准比比,例如,床长2厘米,可以让孩子用手指比一比,认识错误,而2米比大多数人的身高还要长一些,所以米合适。
4、完成P66页,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2)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比较。
(3)引导孩子总结比较的方法。
目标检测:
1、教室门高2( ) 一支铅笔长约14( )一幢楼房高15( )
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启发:这条线段有几个
端点?
(3)抽象概括,了解线段特征。
指出: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电脑抽象线段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是线段,线段有什么特征?
指出:线段是直直的,有2个端点。
目标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说一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它们也是由线段围成的。
揭题:板书:认识厘米。
4、师:小朋友们看这把放大的直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1)看一看。
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厘米吗?试试看。
交流:你是怎样找到1厘米吗?指导学生回答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是1厘米。
问: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把靠在一起的两个数叫做相领的两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目标检测:
1、“想想做做”的第2题
(1)让学生先直接判断给出的两条线段的长短。
(2)量一量,说一说,算出两条线段的长度相差多少。
明确:线段是有长度的,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来比较。
2、“想想做做”的第4题
量一量你食指的长是几厘米?一只手掌的宽大约几厘米?(填写后汇报结果)
3、估一估,量一量(第5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在一些简单的图中识别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认识厘米和米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长短的物理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2.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等于100厘米。

3. 直尺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确保直尺边缘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要准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测量数据,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关系。

2. 演示法:展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阐述厘米和米的关系。

3. 演示: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和准确读取数据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和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课后思考: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房间的大小、家具的尺寸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三、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

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四、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