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 比赛公开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统编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初中语文统编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初中语文统编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溜索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简练、精妙、洗练、新颖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凸显主题的写法。

3.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了解小说的情节;梳理课文结构。

教学步骤:导入【课件展示“溜索"并作简介】溜索,既是各少数民族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溜索》一文,将把我们带入怒江大峡谷中,欣赏马帮汉子在那奇险的深谷两岸的万丈悬崖上溜索的惊险情景。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1986年,凭借剧情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1997年,出版散文《威尼斯日记》。

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

闷雷(mēn)溜索(liū)喧声(xuān)俯身(fǔ)蓦地(mò)驮队(tuó)扯住(chě)扭绞(jiǎo)一缕(lǚ)峡谷(xiá)翅膀(chì)睁眼(zhēng)哑声(yǎ)淌出(tǎng)咧开(liě)模糊(mó)盘桓(huán)涓涓(juān)腮(sāi) 呕(ǒu)跺(duò) 鬃(zōng) 脑髓(suǐ) 一睹(dǔ) 滇西(diān) 锱铢(zīzhū) 黏汗(nián) 顷刻(qǐng) 战战兢兢(jīng)(2)注意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选自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

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这些对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小说的作者阿城则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经了解,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

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习时,疑惑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小说多样性的特色认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品味法、语言揣摩法【课前自学】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马帮汉子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渡过怒江的?(2)马帮渡江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3)马帮溜索渡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根溜索长天挽,几座青峰好梦盘。

天堑高飞惊险过,横空飘荡一弹丸。

"溜索是一种原始渡河工具。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阿城一起体验溜索的感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2.齐读学习目标过渡:香港书评家、作家梁文道曾说:“阿城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溜索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溜索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溜索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课题:溜索技术训练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按照要求使用溜索技术及主要身体部位运动
2、学会溜索技术的正确科学运用
3、熟练掌握短索技术训练
四、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溜索技术,学会溜索训练项目的正确执行。

五、教学难点:学会溜索技术的正确科学运用,掌握短索技术训练。

六、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绳索、短索训练器材
2、环境准备:一个安全宽敞的空间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二)介绍溜索技术及相关知识
1、介绍溜索技术:
(1)什么是溜索?
(2)溜索分类;
(3)溜索所需要的相关训练;
2、介绍具体运动的要求:
(1)使用溜索所需要的基本动作;
(2)运动身体部位的要求;
(3)注重安全运动。

(三)实践操练:
1、安全教育:
2、搭梯练习:
3、把腰带佩戴:
4、穿越漂流梯: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二)短索技术训练:
1、熟悉训练器材并进行安全教育;
2、学会安全穿越;
3、学会索穿越;
4、学会正确带索;
5、学会维护索的安全。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二)实战操练:
1、搭建悬挂橡皮筋梯:
2、学习抓紧腰带:
3、学习个人穿越仪式:
4、学会索杆弹跳:
5、学习脚步走索:
6、学会穿越空腹绳或索篮: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溜索技术实施过程及步骤,掌握了溜索技术的安全操作技术,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结构。

2.根据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描写,分析小说的主题。

3.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及选词炼字的功底。

重点难点1.读小说,理清小说的结构及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2.深入体会小说的主题和深刻意蕴。

3.体会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2.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重点难点1.熟读课文,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2.抓住环境描写的特征,体会惊心动魄的自然力量以及感受人物在奇险的环境前的渺小与伟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溜索是什么?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我们可以称它为溜索桥,它主要架在崇山峻岭的山涧上或者湍急的河流上。

(屏幕显示一组溜索桥图片)(板书课题、作者)二、识记字词瞟一眼(piǎo)脑髓(suǐ)盘桓(huán)锱铢(zīzhū)顷刻(qǐng)战战兢兢(jīng)涓涓(juān)鬃毛(zōng 扭绞(jiǎo)瞟(piǎo)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快读课文,把握怒江奇险的环境和主要人物、情节。

2.为全文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全文共25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6):不见怒江,只闻其声就令人胆寒。

第二部分(7~24):溜索过怒江。

又分为四层:第一层(7~9):首领沉稳面对溜索。

第二层(10~17):汉子们和牛们溜索过怒江。

第三层(18~20):“我"溜索过怒江时的强烈感受。

第四层(21~24):首领过溜索后举止从容。

第三部分(25):“我”过怒江后的感受。

3.快速从文章中找到描写鹰的语句,思考一下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第2段中“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句,写鹰的英勇无惧。

第11段中“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一句,写出鹰在怒江之上的矫健姿态。

7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7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溜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特征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小说学习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学习过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罗贯中的《三顾茅庐》,曹雪芹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了鲁迅的现代小说《孔乙己》和契诃夫的讽刺小说《变色龙》。

本单元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有别于教读课文,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独特风格。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滇西的怒江大峡谷,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

这里山陡谷深、悬崖万丈,这里大江滚滚、森气腾腾。

这样险要环境下,小说《溜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又为我们展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小说《溜索》。

二、基础积累(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字词积累盘桓(huán)扭绞(jiǎo)顷刻(qǐng)滇西(diān)锱铢(zīzhū)千钧之力(jūn)战战兢兢(jīng)三、整体感知观察与比较:本篇和前两篇小说在教材呈现上的不同?(提示:参考目录和观察课文左右两边的设置)——本文左右有旁批,课后有阅读提示,是一篇自读课文。

鉴于这个特点,请借助阅读提示,浏览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事件。

(用上“溜索"这个词)具体要求:①结构:主+谓+宾。

②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③语言:简洁凝练。

④字数:不超过20字。

参考:一群马帮汉子通过(借助、乘)“溜索”飞渡怒江大峡谷。

《溜索》讲解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溜索》讲解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第一段:……见前边牛死也不愿再走,心下 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 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 分析:“前面牛死也不愿再走”描写出了牛 面对怒江峡谷时旳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 高峻、险恶旳特点。牛旳惊恐和我“抽一口 气”“腿子抖起来”旳惊恐相互映衬。此时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旳惊恐 万状与领队旳冷静、从容形成鲜明对比。
相互信任,关心爱惜以及无畏勇敢; • 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
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旳精 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 ④角度四:“我”和领队。体现艰苦环境能 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旳思想感 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4)一声唿哨、最终一种过溜索:体现 他旳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人物形象特点起源于人物旳言、行、心里活动
,找到这些就能够提炼特点了,注意人物形象特点 旳复杂性。
探究题
• ①:作者写飞渡峡谷旳情景是为了体现人在自然面前 接受挑战,战胜艰险。(观点)
• 怒江峡谷孤悬、高峻、险恶,首次溜索旳我和牛都被 极其艰险旳峡谷吓得失了神,然而驼队旳汉子们则不 慌不忙,他们在领队旳带领下从容地溜索飞渡深不可 测旳大峡谷。面对大自然发明旳这一无比凶险旳峡谷, 他们用从容、冷静、从容旳姿态战胜了它。(文本分 析)所以,这不是一次简朴旳飞越,而是人类敢于接 受大自然挑战旳见证。(总结)(深刻意蕴)
③段中经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 理方面旳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首次直面峡 谷时旳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5.(5分)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 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 使人如临其境。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 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寻美笔记小说 初中语文九年级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寻美笔记小说  初中语文九年级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寻美笔记小说初中语文九年级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寻美笔记小说《溜索》《溜索》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描写了滇西马帮溜索过怒江的场景。

作者阿城选取独特的观察视角,通过传神凝练的语言表现了环境的奇险和马帮汉子的身手矫捷,无所畏惧,给读者以难忘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2.品味语言特点,理解写作手法。

3.收获人生启示,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特点,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01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预习案呈现,检查预习效果)磕(Kē)拐弯(guǎi)睹(dǔ)滇西(diān)腮(sāi)蓦地(mò)锱铢(zīzhū)盘桓(huán)拽起(zhuài)咧嘴(liě)战战兢兢(jīng)呼哨(shào)脑髓(suǐ)黏汗(nián)一缕(lǚ)2.词语理解(希沃小游戏,词语对对碰)蓦地:陡然地,让人感到意外。

盘桓:徘徊;逗留。

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3.情节梳理(完成思维导图)内容概括:“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

(板书:淡化情节)02激趣导入知识小贴士: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阿城,原名钟阿城。

他说,笔记消失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笔记小说的原因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笔记小说《溜索》。

任务情境:我校校刊《心底笔尖》“美文美语”“人物素描"“写法指津”“人生启迪"等栏目正在征集作品。

请将《溜索》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溜索微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溜索微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溜索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2. 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2. 溜索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溜索设备:溜索绳、安全带、手套等;2. 教学场地:开阔平坦的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溜索运动的概念和历史,激发学生对该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包括安全注意事项、装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方法。

3. 示范演示(15分钟)- 让教师进行溜索运动的示范演示,展示基本动作和技巧的正确执行方法,同时强调安全措施。

4. 学生实践(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几名学生组成;- 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方法逐步练习基本动作和技巧;- 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正确的操作。

5. 体验反馈(10分钟)-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估,评价自己和小组的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溜索俱乐部或找机会继续练习和提高溜索技术;2. 引导学生了解溜索运动的发展历史,探索更多关于溜索运动的知识。

七、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评估学习效果;2.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溜索运动的技能。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了基本动作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安全措施的落实,确保学生的安全。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与主要内容,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并概括出小说人物、环境特点。

3、理解文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4、学习利用批注、图表等方法研读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学习小说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学习利用批注、图表归纳等方法辅助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并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认识“溜索"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溜索”吗?溜索——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

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围绕小说三要素,用一些数量短语来表达你从文中获取的信息。

预设:人物:一个首领、一群马帮汉子;情节:一次溜索的经历;环境:一条怒江、两根绳索2.请结合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预设:一马帮首领带领汉子们溜索过怒江。

追问:马帮首领除了带领汉子们溜索过江,还有谁?(引导学生关注“我"的存在)“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猛地耳边有人笑"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亲亲热热跺几下。

”“眼睛涩涩的,使劲挤一下,端着两手,不敢放下"。

请同学补充出这些句子的主语。

这些无主语的句中,你细读会发现其实暗含着主语“我”。

因此,完整的概述:一马帮首领带领“我"和汉子们溜索过怒江。

文中隐藏的“我”有什么作用呢?借助阅读提示。

这就是课后阅读提示中所提及的“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溜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顺课文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结构和内容。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坚韧。

2. 理解小说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描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和理解。

2. 课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二)教学难点1.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分析。

2. 小说中语言艺术的理解和赏析。

3. 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溜索吗?"引入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溜索的初步印象。

展示怒江大峡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峡谷的险峻和溜索的惊险,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溜索》的作者阿城及其文学地位,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讲述怒江大峡谷的地理特点和溜索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知识。

3. 课文初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在你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到困惑或印象深刻?”鼓励学生分享初读感受,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1. 导入课文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描写马帮在怒江大峡谷溜索过江的故事。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溜索?它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非常惊险刺激。

让我们通过阿城的《溜索》来感受这种独特的经历。

"2. 朗读课文指导:“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语调,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这篇课文选择《遍地风流》,虽然这篇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性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上稍显逊色,但胜在别具一格的语言形式。

所以,本篇课文需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特色的品析,理解小说中的环境特点和人物特点,感受多变的小说风格。

因为《溜索》属于自读课文,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关注阅读方法的训练,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

课标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具备个人的情感体验,在感悟作品内涵的过程中,获得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多元启示。

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会品鉴文学作品,提高道德情操。

有关小说作品的鉴赏,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感受其中的魅力所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依据阅读提示及旁批默读课文,梳理文中故事情节,掌握主要内容。

利用跳读的形式阅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有关角色描写的语句。

3.在合作探究模式下,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环境描写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使用的构思谋篇方法;学习正面描写方法、侧面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精准的遣词造句,语言的巧妙精炼;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一)识溜索之人学习任务一:跳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首领的人物形象。

师:人物形象特点主要源自人物的言、行以及心理活动,同学们通过找到这些就能够从中提炼出来了。

生:从领队“只懒懒说"“笑一笑”等神态描写中,我能够感受到领队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性格。

生:通过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虽然用词凝练但十分传神,由此刻画出关爱他人、认真负责的硬汉形象。

学习任务二:跳读课文,探索过溜索之人的品质,感受衬托手法。

师:课文中为了凸显马帮汉子身上的高贵品质,作者不仅使用了细节描写进行正面展示,同时还利用了物象描写。

第7课 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7课 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开篇起笔突兀,从声音写起,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空旷、悠远而又悬念迭起的特定情境中。
营造一种有大事将要发生的气氛。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第3段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
小说中四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文中首尾对“雷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讨论】
品味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瘦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是文章的主 人公?
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具体分析一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学习任务单
【划分段落】
开端(1-4):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5-17):马帮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0):
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21-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新课精讲】
课文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信这声音们也慢下来。
稳稳:从容、镇定
笑一笑:胸有成竹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细心、认真、负责)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关爱他人)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 走到汉子们跟前。(粗犷豪放) 【合作探究】 1、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结合文章内 容,说说“我”的作用。 解析: (1)用“我”的视角来写,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2)以“我”的视角,见证了马帮汉子们在首领带领下英勇溜索的全过程; “我”在溜索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2、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勇于接受挑战,并能最终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他人;

溜索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溜索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15页
3.灵活利用衬托手法
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 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表现都不遗 余力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险峻,溜 索刺激震撼。
经过“我”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 帮汉子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第16页
4.人物语言简练明快,洁净洗练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 下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多么 简练对白!汉子们之间默契,尽在不言 中。
用简练语言概括本文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
第5页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 等候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 驮子熟练从容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指导下胆颤心 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抵达对岸,再次上路。
第6页
细读感悟
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 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 ‘是呢,蛇。’”每句对话,惜墨如金, 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性 格特点。
第17页
板书
领队、汉子们:从容、果断
第18页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 表达了他细心、认真、负责性格特征。
第8页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 表达了对他人关爱。 ④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 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 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身手、粗犷为人、领 袖气质。
第9页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 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含 有领袖气质人。
第10页
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句 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环境与人物塑造——7 《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环境与人物塑造——7 《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环境与人物塑造——7 《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环境与人物塑造——《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品读关键语句,讨论批注,关注典型环境与人物表现,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3、感受作品表现的人与自然的搏斗以及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勇气。

课前预习1.预习提示:在进行自主预习阅读时关注单元前提示、旁批、课后阅读提示,并结合之前小说学习的方法进行本课的阅读。

2.根据预习提示阅读课文,并填写学习任务单。

一、情景导入大家以前坐过缆车或者走过玻璃栈道桥没有?我们都知道当站在高处俯身向下看时,感觉是会有些害怕的。

那假如下面就是波浪滔天的河水,只给你一根绳索,你还敢不敢过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小说家阿城写的《溜索》,看看课文中那群人是如何渡过惊险的怒江的。

二、整体感知1、文章中的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玻璃栈道一样吗?找出文中描写索的语句。

预设:“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2、索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请结合预习情况进行概括。

预设:环境奇险……-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三、品读鉴赏1、思考:小说题为“溜索”,文章也是为了写溜索这件事情。

但是文中却出现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是否偏离了文章重点,删去呢?删减对比法:(把原文中的环境描写删去)Eg:(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

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汉子们咦咦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

声音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

★学生细细品读环境描写删减前后的文章,把删减前后的文章读给同桌听,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说明删减前后的区别。

第7课《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会跳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重点)2.理解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1.跳读赏析法;2.探讨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溜索》,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板书:溜索)新课教学(一)认识作者,拓展知识1.作者档案阿城,原名钟阿城,祖籍四川,生于北京。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棋王》发表在1984年7月的《上海文学》上,荣获当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以后的《孩子王》《树王》也颇获好评。

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除小说外,他还创作和改编了电影文学剧本《大明星》《飓风行动》等。

2.知识链接寻根文学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和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可以将“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阿城、韩少功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出难读字音,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字音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 jīng jīng)明确:马帮首领带领牛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语言
1、写怒江环境的语句。 2、写首领刚到江边的表现的语句。 3、写牛的表现的语句。
讨论探究
1、你从飞渡峡谷中读出了什么? 2、你从马帮的人际关系中看出了什么? 3、你从首领的表现中可以学到什么? 4、写动物,仅仅是表现环境问题吗?
飞渡峡谷——表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能够战胜艰险。 人际关系——团结协作、互相信任、互相关心 首领表现——人在磨炼中成长;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 动物表现——鹰、马:勇者;牛:弱者。(隐喻)
拓展延伸
积极乐观的名言பைடு நூலகம்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活,就应当发奋使之完美起来。——托尔斯泰 最困难之时,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之日。—凯撒
溜索
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 城,1949年于清明 节出生在北京,籍 贯为四川江津,中 国当代作家。1984 年发表《棋王》, 引发关注。
认读字词
腮 坠 呕 跺 盘桓 涓涓 探视 俯身 扭绞 顷刻 寻思 拳打脚踢 千钧之力 战战兢兢
速读课文 梳理情节
(1--3)逼近怒江。 (4--9)抵达怒江。 (10--24)勇敢溜过。 (25)过后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