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种灭绝及其机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物安全PPT课件

生物安全PPT课件
(3)人为无意识带入 ➢ 如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适应性
极强,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疯长,排挤其它物种,目 前已在上海地区随处可见,难以根除,造成严重的 生态问题。
22
(4) 贸易产品中夹杂植物种子或繁殖体
如一年蓬和毒麦,已成为广布的农田有害杂草。
(5) 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借风或动物的力量实 现自然扩散
17
2.2 生物入侵的途径
外来种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入侵,主要 的途径有: ➢ (1) 人为有意识的引进 ➢ (2) 随轮船压仓水进入 ➢ (3) 人为无意识带入 ➢ (4) 贸易产品中夹杂植物种子或繁殖体 ➢ (5) 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借风或动物的力量 实现自然扩散
(1)人为有意识的引进
➢ 如水葫芦,学名凤眼莲, 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 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 野生,分布广泛,在河流、湖泊和水塘中,其无 性繁殖速度极快,往往形成单优群落。
➢ 水葫芦已经疯长成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不仅在 江河成片聚集堵塞河道,更成为了破坏江河生态 平衡的罪魁祸首,使鱼类种数急剧减少。我国每 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
珠江口
恩平农村
(2) 随轮船压仓水进入 ➢ 如我国沿岸海域的一些有害赤潮生物,如血红裸甲
藻和具尾鳍藻,这些毒藻在海洋生态环境中适应性 强、传播快、分布广,严重危害海洋渔业。
2.1 概念
本地种(Native species)
➢ 指自然起源于一特定地域的物种,或指石器时代前,没有人 类干扰就到达某一地方的物种。
外来种(Exotic species)
➢ 指借助于外力作用而越过不可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在原产 地之外的新栖息地生长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的物种。

物种灭绝及其灭绝的外部机制

物种灭绝及其灭绝的外部机制

4、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所引发的生物大灭绝 火山爆发直接导致大量生物灭绝。短时期内大量 的火山爆发时,大量的火山灰冲入大气层,加强 了地球对光的反射能力,使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 阳光迅速减少,导致地球表面的气温急剧下降。 几次生物区系的危机均发生在火山爆发和造山运 动时期。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区系的巨大冲击
物种灭绝的机制
• 灭绝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既有生物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
原因。它既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也是决定性的。由生物发展规 律所决定的对物种施加任何一种压力,无论生物学还是物理学方面 的,都将可能使其灭绝。
• 物种灭绝的机制可分为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无论是其内部机制还
是外部机制,都有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加深对物种灭绝机制 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去保护生物。
一些学者认为在一个孤立的生物区系中突然流行病害往往出现灭绝波?如果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分别生存在相对隔离的地区则可避免病菌的严重感染避免因病菌的广泛流行所导致的灭绝
物种灭绝及其灭绝的外部机制
小组成员: 邹虎山 生技1 学号:121303111 刘青伦 生技2 学号:121303210 李东昂 生技2 学号:121303211
没有了哈! 谢谢观赏咯!源自人类目前对热带森林 的破坏仍以大约每分 钟47ha 的速度进行着。 森林的破坏程度和人 口的稠密程度的相关 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但同时更和人类获取 自然资源的方式以及 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观 念密切相关。


人类对物种灭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栖息地的 破坏,以及大量的捕杀,许多物种由于丧失了栖 息地,加剧了种内之间对生存资源的竞争,造成 了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人类除了自身活动直接造成生物种类的灭绝之外, 其间接影响也是巨大的。人工引种以及以人工造 林代替天然森林常常改变某一区域的植物群落结 构,从而打破了该区域各个生物类群。此外,人 工生态系统仅仅由单一或少数几个物种组成。在 人工生态系统中,一种新的寄生病菌或掠食者可 能使一个物种完全毁灭。

生物多样性(物种形成、入侵及灭绝机制)

生物多样性(物种形成、入侵及灭绝机制)

于入侵种在低密度的情况下迅速扩大种群,在新
栖息地建立稳定的种群。
20
③ 入侵种群遗传结构 入侵种群由少数引进的个体发展而来的,遗 传多样性降低(通常认为这种情况对种群是有害 的)。但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反而能增强外来种在
新栖息地中的竞争与生活的能力。
21
(2) 入侵种与土著种间的相互作用 ①缺乏天敌的控制 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是失去其天敌的控制。
④ 外来种的协同入侵 外来种之间的协同作用,即通过几种外来种的相互 配合而入侵。如,外来物种携带病原体或寄生虫侵 入新栖息地。
25
⑤ 杂交
外来种与土著种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兼具
双亲的有利性状,还可能产生双亲不具备的新
特征,它们可以入侵并生活于双亲不能生存的
环境中。如大米草
26
(3)新栖息地群落生物多样性对入侵的抵抗性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对抵抗外来种的入侵起着 关键性的作用,物种组成丰富的群落较物种组成 简单的群落对生物入侵的抵抗能力要强。
35
(二)内部机制 (1)物种灭绝与类群的系统发育年龄 (2)形态性状单一的类群容易灭绝 (3)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容易灭绝
(4)热带分布类群容易灭绝
36
15
入侵种的普遍特征
生物学方面
生态学方面
如形态学、细胞学以及遗传学特 征;
如是否存在其共生种, 是否存在一些物种能够帮助其传 粉或传播种子,帮助其繁殖。
16
(一)生物入侵的过程
引入
逃逸
种群建立
危害
17
(二)生物入侵成功的机制
(1)外来种的生物学特性 (2)外来种与土著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3)群落多样性对入侵的抵抗力
影响物种生存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生物学

动物的物种灭绝与灭绝原因

动物的物种灭绝与灭绝原因

建立完善的举报奖励机制,鼓 励公众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 ,对提供有效线索的举报人给 予奖励。
划定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动物栖息地
根据濒危动物的分布和生态需求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区,确保濒 危动物栖息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提高保护区的生态质量和生物多
样性。
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 动,减少对濒危动物栖息地的干
扰和破坏。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对濒危动物保护的认知度
和重视程度。
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树 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吸引 更多公众关注和参与濒危动物保
护工作。
总结与展望
06
当前动物灭绝形势严峻性认识
01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洪水
洪水可能冲毁动物的家园 ,导致溺亡、饥饿和疾病 。
地震
地震可能导致地形改变、 水源污染和食物短缺,对 动物生存造成威胁。
生态系统失衡与动物灭绝关系
食物链崩溃
栖息地丧失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个环节(如植物或 小型动物)减少或消失时,依赖它们 的动物可能因食物短缺而灭绝。
生态系统失衡可能导致栖息地质量下 降或丧失,使动物无法找到适宜的生 存环境。
灭绝背景
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其中五次被称为“大灭绝”,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泥盆纪、二叠 纪、三叠纪和白垩纪。这些事件导致了大量物种的消失和生态系统的重组。如今,人类活动正成为导致物种灭绝 的主要因素之一,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灭绝危机。
灭绝原因概述
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以及物种间的 竞争和捕食关系,都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这些因素在地球 历史上多次引发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

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大灭绝PPT课件

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大灭绝PPT课件
(人类必须在100年内殖民外星,以避免灭绝)
回顾地球生命史,人类的先祖至少遭遇过5次大劫
当地球上98%的物种已经灭绝时,人类却成功进化,坐上地球 霸主的宝座。
我们凭什么能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立足?
.
又能否再一次摆脱劫难?
3
. (1972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照片,名为蓝色弹珠;图片源自NASA)
断夯实的地基之上 终于嬴得了人类星球
250万年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而言
人类的胜利堪称奇迹。
.
(人类文明的“地基”)
17
然而
距离上一次大灭绝
已经过去6500万年
它会否再次降临?
人类能打破霸主必亡的宿命吗? ? ?
.

18
本课件制作主要参考了星球研究所微信 公众号的“各位霸主,一路走好”的文 章。
.
.
(上图为当时的人类祖先大带齿兽)
12
第4次大灭绝
距今2亿年前第4次大灭绝正式开始史称三叠纪大 灭绝。
.
(位于德州理工大学的波斯特鳄化石)
13
第五任霸主出现距今1.6亿年左右的侏罗纪时期
恐龙
哺乳动物
之前被鳄类压制的恐龙则逐步填满 了鳄类留出的生态位,随后的故事
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们小
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恐龙遍布全球, 心翼翼地从阴暗的地下走出,
提塔利克鱼
人类先祖开始在海陆相接的边缘生存, 它名为提塔利克鱼是鱼类和两栖动物之 间的过渡物种,它的鳍已经可以像四肢 一样支撑身体必要时还能爬上岸边。
.
8
第2次大灭绝
3000万年后也就是3.7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第2次 大灭绝再次降临地球史称泥盆纪大灭绝。
. (头骨保存于美国克利夫兰国家自然博物馆,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邓氏鱼化石)

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大灭绝PPT课件

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大灭绝PPT课件
(人类必须在100年内殖民外星,以避免灭绝)
回顾地球生命史,人类的先祖至少遭遇过5次大劫
当地球上98%的物种已经灭绝时,人类却成功进化,坐上地球 霸主的宝座。
我们凭什么能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立足?
.
又能否再一次摆脱劫难?
3
. (1972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照片,名为蓝色弹珠;图片源自NASA)
(后期又出现了鹦鹉螺等新霸主;上图为 奇虾复原图)
(首次发现于云南澄江,昆明鱼复原图.)
6
第1次大灭绝
距今4.4亿年左右,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
.
7
第二任霸主出现在距今4亿年左右的泥盆纪时期
邓氏鱼 鱼类中的盾皮鱼开始称霸海洋,最大 的一种名为邓氏鱼,体长约6至8米、 重达1.1吨是比第一代霸主更强大、 更凶猛的捕食者,就连同一时期出现 的鲨鱼也经常成为它的果腹之物。
地球上所有现存和曾经存在的物种有98%已经灭绝
所有有能力压制人类的物种全部与世长眠
人类终于可以正式站到舞台中央
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们小心翼翼地从阴暗的地下走出
250万年前
一个灵长类分支完成了从猿到人的演化
人类星球诞生
.
16
40亿年的漫长等待 在如此渺茫的生存概率中一次又
一次躲开劫难 在历代霸主及其它物种一层层不
9
第三任霸主出现距今3.2亿年左右的石炭纪时期
丽齿兽
犬齿兽

生物开始离开海洋走向陆地,陆地也开始 进入一个植被的超级繁茂期。陆地上同时 出现了众多霸主,最为知名的是体长可达 5米的丽齿兽,它是首次长出犬齿的动物, 它可以轻易撕碎任何猎物,是恐龙出现之 前陆地上最强大的掠食者之一,直到今天 犬齿依然是顶级陆生猎食者的标志。

第五章物种形成与灭绝

第五章物种形成与灭绝

Ever Since Darwin The Panda's Thumb The Mismeasure of Man Wonderful Life The Flamingo's Smile Hen's Teeth and Horse's Toes
Time's Arrow, Time's Cycle Finders, Keepers Dinosaurs in a Haystack Bully for Brontosaurus Eight Little Piggies An Urchin in the Storm
―充满希望的怪物,hopeful monsters‖
• 源于一些大的变化,如染色体的变异 杂交、基因组的加倍(多倍化) • 关键基因的变异
栽培玉米
野生玉米
栽培玉米与野生玉米的区别:
极个别基因的不同 teosinte branched lume architecture (tga)
Richard Dawkins, University of Oxford
当有性生殖存在时,我们可以客观地定义物种,即 一群相互之间行有性生殖,而不与其他物种进行有 性生殖的生物。当有性生殖不存在时,如无性繁殖 的物种或化石材料,就不可能给出客观的物种的定 义,物种就变得与属,科或纲等分类等级一样,是 一种人为的界定。
分子水平演化的小结:
• 可遗传的变异最终能追溯到分子水平(基因)
• 分子水平的变异普遍存在 • 分子水平变异的固定:随机、中性选择、负选择、正选择 • 蛋白质与核酸演化(氨基酸/碱基替换)速率的计算 • 分子钟学说 • 如何判断分子水平的中性、正、负选择 (Ka/Ks) • 基因组演化及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分子水平的演化与形态水平的演化有时不一致

第4课 物种的灭绝机制

第4课 物种的灭绝机制

灭绝和进化创新 1、灭绝和进化创新
• 由此看来,灭绝在进化中的作用就 由此看来, 是通过消灭物种和减少生物多样性 来为进化创新提供生态和地理空间 生态和地理空间。 来为进化创新提供生态和地理空间。
2、物种灭绝与类群的系统发育年龄 物种灭绝与类群的系统发育年龄
• 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处于幼期阶段的类群仍 在系统发育过程中, 缺乏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缺乏对环境的有效适应。自然选择创造了这 些类群, 些类群,同时常常在它们还没有来得及扩展 自己时又将它们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自己时又将它们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 这些现象在生命界是普遍发生的。对于新生 这些现象在生命界是普遍发生的。 类群来说, 类群来说,幼期阶段则是它们系统发育中的 瓶颈阶段。在众多的新生类群中, 瓶颈阶段。在众多的新生类群中,只有少数 类群能够度过这一瓶颈阶段。 类群能够度过这一瓶颈阶段。
• 现代工业所排出的废 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含量迅速增高, 碳含量迅速增高,导 致全球性的大气温室 致全球性的大气温室 效应。 效应。气温的升高往 往使陆地沙漠化扩大, 往使陆地沙漠化扩大, 生态系统失调, 生态系统失调,自然 环境恶化, 环境恶化,从而使一 些物种失去了原有的 生存条件而灭绝。 生存条件而灭绝。
2.7亿年前的泛大陆。泛大陆又叫联合古大陆, 2.7亿年前的泛大陆。泛大陆又叫联合古大陆,是两亿年来大 亿年前的泛大陆 陆漂移的起点,北面叫劳亚古陆 它包括北美、欧洲和亚洲; 劳亚古陆, 陆漂移的起点,北面叫劳亚古陆,它包括北美、欧洲和亚洲; 南面叫冈瓦纳古陆 包括南极洲、非洲、南美洲、 冈瓦纳古陆, 南面叫冈瓦纳古陆,包括南极洲、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 和印度、阿拉伯半岛。 和印度、阿拉伯半岛。
• 松鸡原广泛分布于美国东北部沿 海地区。 海地区。19 世纪这一地区的工业 迅速兴起,人口急剧膨胀, 迅速兴起,人口急剧膨胀,松鸡 遭到大量捕杀。由于捕杀过度, 遭到大量捕杀。由于捕杀过度, 该种很快从原分布的绝大部分地 区消失。 区消失。 • 首先是森林火灾,然后是松鸡的 首先是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 捕食者—苍鹰的大爆发 苍鹰的大爆发, 捕食者 苍鹰的大爆发,再是百 年罕见的低温冻害天气, 低温冻害天气 年罕见的低温冻害天气,加上由 于种群数目的减少和性比例失调 近交, 所引起的近交 所引起的近交,以及来自家养火 鸡的病菌传播流行。 鸡的病菌传播流行。 病菌传播流行

生物大灭绝 ppt课件

生物大灭绝  ppt课件

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 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这次灭绝中消失。 这一次灾难并没
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 出现了大面积缺氧的海水,这样使水中的生物缺少氧气而 死
16
假说二:彗星撞击地球
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迪格比迈凯轮在1969年提出泥盆纪灭 绝事件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然而,尽管有晚泥盆世 碰撞事件,但是没有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泥盆纪火山口的 证据支持。
ppt课件
17
假说三:多种环境因素变化
通过同位素测量碳,氧和锶,从全面的环境分析,元素 分析,热冷气候快速变化的重大环境变化,少雨、海平 面下降、海水含氧量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也是造成大规 模灭绝中的一个因素。
这次灭绝事件的时间范围较宽,规模较大,受影响的门 类也多。
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82%的海洋物种灭绝。
ppt课件
15
假说
假说一:全球变冷学说
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 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 冷事件。
ppt课件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 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ppt课件
6
假说——气候变化学说
全球气候变冷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 降了, 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
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三叶虫
ppt课件
23
假说
假说一:撞击事件 假说二:火山爆发 假说三:甲烷水合物的气化 假说四:海平面改变 假说五:海洋缺氧 假说六:硫化氢 假说七:盘古大陆的形成 假说八:多重原因

近年来濒临灭绝和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 ppt课件

近年来濒临灭绝和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  ppt课件

“四”字和“哀”字组成,“死哀之鸟”
而朱鹮的高度濒怎危能,不则绝与?过度猎杀、森林锐减及广泛施用
农药化肥有关。
朱鹮在中国的数量已达P2PT4课8件只。
31
PPT课件
32
PPT课件
33
云豹
• 云豹,属于哺乳类的猫科动物,只分布于亚洲的 东南部,从最西部的尼泊尔开始,一直向东到台 湾,包括缅甸和中国秦岭以南;往南则从印度东 部、中南半岛开始,一直向南到马来西亚、婆罗 洲、苏门答腊、爪哇等地为止。云豹名字由来是 因为豹皮有云状斑点。云豹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比 较原始的类型。按头颅比例来算,云豹的犬齿是 现存猫科动物中最长的。云豹主要以树栖动物为 食。云豹的生存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美丽的皮毛 让它们成为了猎取目标
PPT课件
17
加勒比僧海豹
夏威夷僧海豹
PPT课件
18
7. 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目前 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 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 年成长期。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 10. 夏威夷蜗牛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 11.微型猪(pigmyhog,学名为Sussalvanius) 世界 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 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 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 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 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
叶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栖息活动范围在今
天的长江流域一带。野生种后因被人类捕
杀而灭绝,残存的麋鹿都被饲养在皇家的
园林中。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所剩麋鹿

四物种灭绝及其机制

四物种灭绝及其机制


骡是不育的,所以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虎狮兽是不育的,所以虎和狮是两个物种
二、 物种的形成
1 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Mayr将地理隔离看作是产生物种(特别是 同域的) 之间生殖的和一般形态的无桥中 断的原因的第一步: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 离,后者反过来导致两个新近分衍的物种 之间一般表型分异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4) 物种形成通过在特异配偶识别系统中遗传漂变和中性 选择而发生。 物种形成基本上是特异配偶识别系统的破碎,这样导致生 殖非连续性的起因强烈地不同于模式3 :即特异配偶识别 系统和其他的表型属性被期望独立变化。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5)表型的变化部分与特异配偶识别系统一致 如果表型变化作为特异配偶识别系统的部分被选用,则表 型变化可以直接导致特异配偶识别系统的变化。换个说法, 如果因为由表型的一些适应变化引起外貌上的变化,则上 述物种形成的两种亚类型,即上述3 和4 之间的区别达到 某种程度的模糊,构成Eldredge 所谓的这种结合模型。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Eldredge(1989) 根据生物的表型属性和生殖 属性的相互关系对物种形成模型提出了新 的分类。理解物种的表型属性和生殖属性 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物种形成的关键。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1) 物种形成是时间流中表型适应分异的连续体的 人为分割,与人类的识别程度有关:物种是表型 和潜在的基因属性在时空上变化的产物,是进化 着的连续体的任意亚集,是生物系统学家对特定 的连续体的简单细分。在这种模式下,物种首先 被看做表型上相似的生物的集合,其次才作为生 殖上一致的线系的成员。
一 、物种的概念
形态学物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不同的相似个 体的类群。共有相同本质的有机体属于相同的 物种。实际上就是根据生物的形态来鉴别物种。 面临的困难: 1 无法解决物种多态性现象; 2 无法确定物种在本质上的不同。

生物大灭绝Pre

生物大灭绝Pre
植食性恐龙饥饿死亡
肉食性恐龙消亡

假说二:彗星雨撞击说 美国人查特吉提出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的凶手不是一颗 小行星或者陨石,而是彗星雨。

大量的彗星雨撞击到地球上,形成一个环绕地球一周的 撞击带,其中有2块巨大的彗星体成为了恐龙大灭绝的 “主犯”。
意义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 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新生代。

地史特征


奥陶纪是地球历史上大陆地区遭受广泛海侵的时代
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明显的生态分异。 在奥陶纪后期,活动区的部分地区褶皱成为山系,从而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壳构造和古地理轮廓。
简介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 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 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 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这次灭绝事件的时间范围较宽,规模较大,受影响的门 类也多。

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82%的海洋物种灭绝。
假说

假说一:全球变冷学说

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 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 冷事件。

假说二:彗星撞击地球


同时,全球气候快速变暖并干旱化,造成全球范围内大 规模森林野火事件频繁发生,使得森林快速消亡。森林 的破坏又造成地表风化加剧,地表土壤系统快速崩溃。

从此,地球进入一个长达五百万年以上的生命萧条期。
意义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 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 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 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 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式:指一个物种通过漫长的地质
年代的演变,由一系列的中间类型,
逐渐积累微小变异而发展形成新物种 。
5000万年前
马 的 进 化
4000万年前
2000万年前
1000~300万年前
三趾马
二、 物种的形成
3 渐进的物种形成
分化式:指一个物种的两个或多个群体,由于隔
离作用而逐渐分化成两个或多个亚种,然后再发
述物种形成的两种亚类型,即上述3 和4 之间的区别达到
某种程度的模糊,构成Eldredge 所谓的这种结合模型。
二、 物种的形成
3 渐进的物种形成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旧的物种逐渐演变
成为新的物种,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渐变式又可分为两种方式:即继承式和分
化式。
二、 物种的形成
3 渐进的物种形成
骡是不育的,所以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虎狮兽是不育的,所以虎和狮是两个物种
二、 物种的形成
1 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Mayr将地理隔离看作是产生物种(特别是
同域的) 之间生殖的和一般形态的无桥中
断的原因的第一步: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
离,后者反过来导致两个新近分衍的物种
之间一般表型分异的巩固和进一步பைடு நூலகம்展。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4) 物种形成通过在特异配偶识别系统中遗传漂变和中性 选择而发生。 物种形成基本上是特异配偶识别系统的破碎,这样导致生 殖非连续性的起因强烈地不同于模式3 :即特异配偶识别
系统和其他的表型属性被期望独立变化。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5)表型的变化部分与特异配偶识别系统一致 如果表型变化作为特异配偶识别系统的部分被选用,则表 型变化可以直接导致特异配偶识别系统的变化。换个说法, 如果因为由表型的一些适应变化引起外貌上的变化,则上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Eldredge(1989) 根据生物的表型属性和生殖
属性的相互关系对物种形成模型提出了新
的分类。理解物种的表型属性和生殖属性
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物种形成的关键。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1) 物种形成是时间流中表型适应分异的连续体的 人为分割,与人类的识别程度有关:物种是表型 和潜在的基因属性在时空上变化的产物,是进化 着的连续体的任意亚集,是生物系统学家对特定 的连续体的简单细分。在这种模式下,物种首先 被看做表型上相似的生物的集合,其次才作为生 殖上一致的线系的成员。
二、 物种的形成
1 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地理隔离
生态隔离
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 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地理隔离会导致生殖隔离
东北虎和华南虎分别 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 区和华南地区,这两 个地区之间的辽阔地 带就起到了地理隔离 的作用。经过长期的 地理隔离,这两个种 群之间产生了明显的 差异,成为两个不同 的虎亚种。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2)生殖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在这种模型中物种被作为生殖集群,物种 形成是自然界从祖先生殖集群到后裔生殖 集群的进化过程。
二、 物种的形成
2 物种形成模型
3) 物种形成通过阻止生殖的足够表型属性变化的 积累而发生:这个模型的所有形式将生殖非连续性 看作来自生物的一般表型属性变化的积累。随着足 够的基于遗传的表型变化的增加,生殖将变得不可 能。生殖的表型属性变化可以由下列因素引起:时 间的和地理的分异;外部阻障;遗传漂变或者选择。
一 、物种的概念
实际上,关于物种本质的争论似乎仅仅是强调 的重点不同,分类学家在划分物种的第一步, 往往是根据形态学标准,然后再根据生殖生物 学、行为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标准加以 验证。 物种的真实性 物种的非连续性 物种的生殖属性和表型属性
一 、物种的概念 物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 形态和生理特征,有一定的自然 分布范围的类群,能自然交配, 产生正常能育的后代。
一 、物种的概念
形态学物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不同的相似个 体的类群。共有相同本质的有机体属于相同的 物种。实际上就是根据生物的形态来鉴别物种。 面临的困难: 1 无法解决物种多态性现象; 2 无法确定物种在本质上的不同。
一 、物种的概念
生物学物种:物种是能相互交配生育的自然生 物群体,一个物种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物种的自 然群体在生殖上是相互隔离的。 Mayr 1982年将物种定义为:在自然界中占据 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集群(在生殖上 与其他物种相隔离)。 困难:化石;单性生殖或无性生殖的生物不适 用;物种之间的远缘杂交,植物中较常见。
展出生殖上的隔离,形成两个或多个新的物种。
又可分为异域式物种形成和同域式物种形成。
异域式物种形成
加帕戈斯群岛上发现的13种地雀的进化过程
自然选择的实例
达尔文曾描述过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地雀的适应进化, 但仍有人持怀疑态度。 1973年 格兰特(P.Grand) 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夫涅主岛 强壮地雀(Geospiza fortis):喙小,适于食小坚果。 前提:格兰特证明喙形及喙的大小是可遗传的特征。 1977-1978年, 达夫涅岛持续干旱——食物短缺—— 种群数量剧烈下降 原因: 种群内有喙形大小显著变异的个体 ——死亡率的差异 喙小的类型 > 喙大的类型 食物中的小坚果减少,大坚果的比率上升 ——有利于大喙类型个体——造成下一代喙的尺寸增大。
一、 物种的概念
《物种起源》分为十五章。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 法则。前14章中 ,又可以分成3部分,第1部分的 内容是全书的主体及核心,标志着自然选择学说的 建立 。第2部分中作者设想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给 进化学说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再一一解释,使之化 解。在第3个大部分,达尔文用它的以自然选择为 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形 态分异,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 解释,从而使这一理论获得了进一步支撑。
第四章 物种灭绝及其机制
一 物种的概念
物种概念一直是生物学领域中关键问题之一。 在学习物种灭绝之前,首先要了解物种的概 念和物种的形成。在达尔文发表著名的《物 种起源》后100 多年来,关于物种的定义仍
然存在非常激烈的争论。
一 、物种的概念
《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是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 – 1882)论述生物进 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 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 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 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 达尔文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 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