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教案9-10章

合集下载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第二章1.大地水准面的概念全球静止海面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面。

它在海洋中是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它在大陆上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遐想”海面”。

两者总称大地水准面,是陆上高程的起算面。

2.海洋的划分,海与洋的区别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区别: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事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洋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相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3.大陆边缘概念: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①稳定型大路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激发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激发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实习、 实践和科研机会,让学生在实 践中提高能力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 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 能力
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课程目标:培养具有海洋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课程内容:涵盖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地质等多个领域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成果: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海洋科研、教育、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海洋强国 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
汇报人:
目录
01 课程目标 03 课程实施
02 课程内容 04 课程效果
课程目标
培养海洋意识
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保护海洋: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利用海洋:了解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海洋文化: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海洋文化素养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环保意识
课程效果:学生能够认识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活 动,提高海洋保护意识
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海洋科学多个 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地质等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 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团队协作 精神,提高沟 通能力和学术 交流能力
0
0
0
0
1
2
3
4
培养海洋强国战略人才
培养具有海洋科 学基础知识的人

培养具有海洋科 学研究能力的人

培养具有海洋资 源开发利用能力
的人才
培养具有海洋环 境保护意识的人

海洋学导论

海洋学导论
图4-4 世界主要海上石油 运输路线(Clark,1989)
图4-5表明了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其中较轻的组分挥发了;水溶性组分 溶于海水;最重要部分——不溶性残渣乳化为小球,最终沉入海底或冲到海岸, 被缓慢分解或者掩埋掉。溢油的危害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溢油的地区。
图4-5 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Spears,1974)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十分复杂,主要是它与金属能形成稳定络合物。
图4-1 海水的化学组成 (Thurman,1997)
海水的成分分类(P110) ①主要成分 海水中浓度>1mg/kg的成分 (提示:教材中1×10-6 mg/kg有误) Na+ K+ Ca2+ Mg2+ Sr2+ Cl- SO4- Br- HCO3-(CO32-) F- H3BO3占盐份总量的99.9%
天然放射系--4n+2系
天然放射系--4n+3系
天然放射系----(4n)系
人工放射系-- 4n+1系
4.1.4 海洋化学污染物 (P120)
联合国专家组(1982)把海洋污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由人类向大洋和河口 排放的各种废物或废热,引起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 (如鱼类)的现象。
Stumm(1975)把海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按照粒子大小分为七种形式见图4-3。
二、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控制金属污染物溶存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于定
量分析重金属在海水中氧化还原转化。
当海水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平衡体系,相对电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半电池反
应为: 电极电位可以表示为
aox+ne—→ared
上述这些成分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分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 和总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包含的13种元素称为保守元素。

海洋科学导论 第九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海洋科学导论 第九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①海洋食物链较长,4—5级,陆生食物链2—3级;
②海洋食物链的许多环节是可逆的、分支的,网络 状的营养关系比陆地的更多样化、复杂化;
③食物链只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④食物链每升高一个层次,能量就有所损失,食物 链层次越多,总体效率越低;
⑤食物网的结构是可变化的。
微型食物网:海洋中自养和异养的超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 游生物和小型浮游生物之间形成的网络状营养关系。
影响海洋生物吸收和积累的因素
污染物浓度、污染物质不同化学形式、不同污染 物之间的影响、温度和盐度、生物因素
海洋污染物质的生物转移
①污染物质沿食物链的转移 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稳定、生物能吸收、不易被生物
代谢分解出现污染物质生物扩大现象。
②污染物质从生物体内排出 排出的方式和途径:解吸、交换、代谢、生殖等。 生物半排出期(TB1/2): 因生物种类、污染物种类与理化形式的不同而不
海洋污损生物:生长在 船底和海中一切设施表 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 物。
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 增加船体阻力、堵塞管 道、加速金属腐蚀、使 水体中的仪表失灵、影 响声纳系统、海上浮标、 影响海水养殖等。
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治: 涂刷防污涂料。
海洋钻孔生物:在海洋中,能穿凿木船、木竹建筑、红树、岩石、
珊瑚礁以及贝壳等物体基质的生物。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①食物 ②医药材料 ③工业材料 ④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的调节作用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①利用过度
②自然条件改变的危害
人为的影响:填海、采伐红树林、海岸建筑、采矿等。 自然的影响:江、河带入的营养物质、悬浮物质的影响。
③海洋污染威胁
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航运排放物、 大量的海水养殖等。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研究对象:海洋本身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所联合构成的海洋自然系统。

特点:特殊性与复杂性;水-汽-冰三态,过程和尺度;全球规模、多层次的耦合;学科细化、相互交叉渗透,综合性和整体化。

(如果出大题要结合书本自己扩展一些)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地质时代单位有代、纪、世、期、时;地层单位:界、系、统2.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海洋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3.南大洋(或南极海域):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

4.海又称为“大海”,是指与“大洋”相连接的大面积咸水区域,即大洋的边缘部分。

海分为边缘海、内海和陆间海。

海湾: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5.海岸线:指海平面升到最高处和陆地的交线。

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间的地带。

海岸带: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6.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P27 图2-8 海岸带及其组成部分)7.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8.不同类型的海岸: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中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沙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

9.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三个单元。

10.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

11.大洋中脊(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海洋科学导论课

海洋科学导论课
内容 授课教师(学院) 学时
绪论 海洋科学若干前沿问题 周力平(城市与环境学院) 2
大气与大洋 杨海军(物理学院) 2
海底地貌形态与构造 陈永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海盆的演化 陈永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海洋环流 杨海军(物理学院) 2
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 沈兴海(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2
Sverdrup, K. A. (2006) Fundamentals of oceanography (5th ed)
Trujillo, Alan P. (2011) Essentials of oceanography (10th ed)
目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计划逐步推进分组研读文献。
由分别由来自不同院系的、海洋科学相关领域的专家授课,他们都从事与海洋相关的研究多年。
本课程从海洋地质,海洋环流,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观测,古海洋以及海洋科技与国家安全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向同学们介绍海洋科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海洋科学的基本方法以及目前国际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海洋的兴趣,为以后从事海洋科学及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海洋生物圈 黄宝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海洋生态系统 黄宝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海-气作用及化学过程 朱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海洋沉积 刘建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海洋环境 胡敏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从太空研究海洋 秦其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海洋科学、海洋法律与国家安全 李红云(法学院) 2
参考书
1,9787560847023;
教学大纲
本课程从海洋地质,海洋环流,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观测和古海洋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介绍海洋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海洋科技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研究海洋科学的基本方法以及目前国际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海洋学导论教学大纲

海洋学导论教学大纲

《海洋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40 学分:2.5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水产养殖学课程代码:B4900003先开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性质:必修课执笔人:杨宁审定人:付国庆潘庆杰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黑体小三号)一、说明(黑体四号)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

《海洋学导论》是一门研究和阐述海洋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重点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海洋,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的意识,为以后利用海洋资源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本课程从地球科学系统看海洋科学体系,以海洋科学体系为主线,系统阐述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成果。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海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黑体四号)要求列出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并在每章内容后列出重点、难点、建议教学方法和思考题等(内容,宋体五号)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地球科学1.地球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定义、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第二节海洋科学的发展史1.海洋科学的发展史2.中国的海洋科学发展史本章重点:地球科学包含的学科、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特点本章难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2.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4学时)第一节地球的基础知识1.地球的宇宙环境2.地球的形状、圈层结构3.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第二节海与洋1.地表海陆分布及海洋的划分2.海水的起源与演化第三节海底的地貌形态及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1.海底的地貌形态: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2.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第四节海洋沉积1.滨海沉积2.大陆架沉积3.大陆坡-陆隆沉积4.大洋沉积第五节海底矿物资源1.海底矿物资源: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等本章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海洋的划分、海底的地貌形态、海洋沉积本章难点:海底的地貌形态、滨海沉积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与洋的特点2.海洋沉积物质、沉积环境的种类及滨海沉积的种类3.三角洲形成的条件、按形状及水动力分类。

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导论课件(水文部分)lect9_1031

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导论课件(水文部分)lect9_1031

流向的辐角为(45°+az) Vz=V0eaz u V0eaz cos(45o az) 北半球:流向相对风矢量 z↗,Vz呈 v V0eaz sin(45o az) 逐渐右偏 指数率减小 南半球:流向相对风矢量 逐渐左偏
z位于摩擦 深度D处 V =V e-=0.043V D 0 0
y y v0 o x F合 v1 F f F1 x F F1
45°
y
v
o
o f
x
2. 运动方程及其解 (1)坐标系 采用右旋直角坐标系,OXY面 与平均海平面重叠,设风只沿Y 轴方向吹 (2) 运动方程 按照上述的假定,海水运动方程 简化为:
Kz 2u 0 2 sin v z 2
(四) 风海流的副效应 1. 风海流的体积运输必然导致海水在某些海域或岸边 发生辐散和辐聚。由于连续性,又必然引起海水在这 些区域产生上升或下沉运动,继而改变了海洋的密度 场和压力场的结构从而产生出其它的流动,上述现象 称为风海流的副效应。
北半球
Ty
45°
Ty
45°
Ty
45°
Mx
Mx 低 高 fp 低 fp
浅海漂流与深海漂流的差别: ① 北半球表面流向仍然偏向于风向的右方,而且 海区的相对深度(h/D)越小,偏角越小; ② Ekman螺线比较扁 ③ 海水体积运输方向仍偏向于风向的右方,但小 于90°,因此沿风向也有水体运输的分量 ④ 当所研究海区h≥2D,浅海漂流与深海漂流很 相近,因此水深h≥2D的海区可视作深海
(2)浅海风海流的流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3)对于北半球,流向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右偏 (对于南半球则向左偏) (4)h/D≥2时,海区视为无限深海
但由于D与W有关,因此即使h固定,海区随风速的 大小可当作浅海处理,也可作深海处理,计算时应 先判断 例 纬度30 °海区平均水深160m,则 a) 当风速W=7m/s,

海洋科学导论 公开课

海洋科学导论 公开课

海洋科学导论公开课
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包括地球科学、海底地形、海水主要物理性质等基础知识,海流、波动现象、潮汐等主要海洋现象,以及海洋天气、海洋中尺度现象、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遥感等相关知识。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学习者可以初步掌握海洋学中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观测手段、海洋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应用的最新进展,了解海洋能、海洋灾害和海洋污染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海洋知识,了解海洋在气候、国防、能源、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逐步建立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学习海洋科学导论,学习者可以认识海洋的概念表底形态特征,了解海洋科学包含的研究内容、研究手段方法。

熟悉海洋中海水最基本的理化特性及主要运动特征和规律。

了解海洋对气候、资源、环境等的主要影响和重要作用,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海洋科学导论教案1-2章

海洋科学导论教案1-2章

地表水陆分布图
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表面积
陆地高度 1km以下
1-2km 2-3km 3km以上
占地表面积比%
海洋深度 0-1km
1-2km 2-3km 3-4km 4-5km 5-6km
占面积比% 8
3 4 14 25 16
21
5 2 1
大于6km
1
第三节 海洋不同类型的划分
一、大洋
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水深一般在2-3km以上的广大海域。占海洋 总面积的89%。 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不受陆地影响,是海洋的主体,但渔业活动 较少。盐度高,一般在3.5%左右,透明度很大。 南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在南极洲周围汇合的广大海域。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面积1.8亿平 方km 0.93亿 0.75亿 0.13亿 占海洋总面 积的50% 25.8% 20.7% 3.6% 平均水深 4028m 3627m 3897m 1296m
公海上各国均禁止下列行为
• • • • 海盗 贩运奴隶 贩运毒品 非法广播
第四节 海底形态
一、大陆架 海岸线开始至坡度突然增大的区域,是大陆的自 然延伸。平均宽度70km,平均深度130m,平均 坡度0.1度。占海洋面积的7.5%,渔业产量占 80%,是各大渔场集中的区域。 二、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坡度和深度突然增大的区域。平均坡 度4-7度,深度200-2400m,平均宽度约50km, 占总面积的12%。这里是大陆和海洋的真正界线, 海底火山、滑坡、地震等地质活动频繁。
大陆架剖面图
海底地形示意图
海底地形三维剖面图
第五节 中国近海概况
我国自北向南分布以下四个海区。海岸线北起鸭绿江 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全长1.8万km。 一、渤海 北临辽宁,西依河北天津,南靠山东的内陆海。仅靠 东南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形成于1.2万年前, 古称沧海。与黄海的分界线是辽东半岛大连的老铁山和山 东半岛的蓬莱角之间的连线,面积7.8万平方km,平均水 深18m,最大水深70m,南北 300海里,东西160海里。 渤海三湾为: • 辽东湾:长兴岛至秦皇岛连线。 • 渤海湾:滦河口至黄河口连线。 • 莱州湾:黄河口至龙口屺姆角连线。 流入渤海的大河有辽河、滦河、海河、黄河。

海洋学导论教学大纲

海洋学导论教学大纲

海洋学导论教学大纲《海洋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40 学分:2.5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水产养殖学课程代码:B4900003先开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性质:必修课执笔人:杨宁审定人:付国庆潘庆杰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黑体小三号)一、说明(黑体四号)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

《海洋学导论》是一门研究和阐述海洋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重点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海洋,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的意识,为以后利用海洋资源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本课程从地球科学系统看海洋科学体系,以海洋科学体系为主线,系统阐述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成果。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海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黑体四号)要求列出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并在每章内容后列出重点、难点、建议教学方法和思考题等(内容,宋体五号)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地球科学1.地球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定义、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第二节海洋科学的发展史1.海洋科学的发展史2.中国的海洋科学发展史本章重点:地球科学包含的学科、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特点本章难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2.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4学时)第一节地球的基础知识1.地球的宇宙环境2.地球的形状、圈层结构3.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第二节海与洋1.地表海陆分布及海洋的划分2.海水的起源与演化第三节海底的地貌形态及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1.海底的地貌形态: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2.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第四节海洋沉积1.滨海沉积2.大陆架沉积3.大陆坡-陆隆沉积4.大洋沉积第五节海底矿物资源1.海底矿物资源: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等本章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海洋的划分、海底的地貌形态、海洋沉积本章难点:海底的地貌形态、滨海沉积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与洋的特点2.海洋沉积物质、沉积环境的种类及滨海沉积的种类3.三角洲形成的条件、按形状及水动力分类。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海洋科学导论》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其基本内容、当前的主要成果、发展态势和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有所掌握,认识到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和反馈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海洋的兴趣,拓展海洋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最终为培养高质量的海洋方向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三、教学组织过程(一)从海洋的重要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气候价值、军事价值以及国家战略价值出发,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海洋科学这门课为问题导向,引发学生学习海洋科学知识的兴趣;(二)通过了解海洋学发展的历史,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了解古代中国海洋科学历史,增加民族自豪感;了解现代中国海洋科学与世界海洋科学研究水平之间的差距,树立科学使命和担当精神。

(三)抛出问题:“海洋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表达各自的观点,提出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把这些方法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之中。

(四)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并举出两位探险家的例子:南森进行北极科学探索,第一个证实北极是海洋,存在自东向西的海流;库克历时12年,对三大洋进行详细考察,最终为科学事业献身。

以此例子激发学生们探索未知和为科学事业奉献的精神。

四、案例(一)案例简述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发展史第二部分——中国的海洋科学第三部分——海洋科学研究方法(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适用于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课程。

本案例介绍了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海洋科学的领先地位以及近现代海洋科学的落后,探讨了海洋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为其它海洋科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和担当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湿度和降水
4.相对湿度(r):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该温 度下的水汽饱和值之比叫相对湿度。 r=e/E×100% 水汽含量不变时,T升高,r就下降。 二、我国沿岸的湿度 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夏高冬低的态势,南 海最大湿度90%,渤海夏季80%,冬季 50%,春秋两季约65%。
第一节 湿度和降水
第一节 湿度和降水
在某一温度下,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 量是有限度的,这个最大限度叫水汽饱和 值(E)。0°空气的E是6.11hpa,其他温 度的该值可以由玛格努斯经验公式求得。 温度越高此数值越高。 2.绝对湿度(a):单位容积的空气中所含水 汽的总质量。单位是g/m³。 3.露点:一定水汽含量的空气,压力不变, 当温度下降到某数值时,水汽量等于饱和 值,继续降温就结露,该温度称为露点。
(來源:IPCC,2001)
38
200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 200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 与常年比较
中国海平面变化速率
第七节 赤潮
一 、赤潮的概念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 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 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 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赤潮 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 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 、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 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 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 何特别的颜色。
第七节 赤潮
三、赤潮的成因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 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 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 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 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 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 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四、我国沿岸的降水有以下特点 1.南大北小,渤海年降水量大约500~700mm 黄海约600~900mm 东海约900~1300mm 南海在900~1800mm 2.山坡迎风面多于背风面。 3.同一纬度上,大陆沿岸降水多于岛屿。因 为岛屿一般地形简单。 4.我国多数地区降水都集中在夏季。渤海夏 季降水占全年的50~70%。
海水温度计
第十章 部分海洋水温要素的观测
三、比重和盐度的测定 比重计是一个中空的玻璃管,在不同比重的海 水内漂浮程度不同。 ① 将海水倒入量筒内。 ② 将比重计平稳放入量筒内,待稳定后水平读 取水面所在刻度,准确度0.001 ③测定2次,取平均值。 ④按以下公式计算盐度 S‰=(d-1)1305+(t-17.5)0.3
2006年的一次风暴潮预警 2006年的一次风暴潮预警
风暴潮袭击海岸
07年 07年3月5日 特大风暴潮袭击烟台海滨大堤
第五节 海啸
一、海啸的概念 当海底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时,因震波的 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 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 灾害,称之为海啸。
第五节 海啸
2004年印尼海啸示意图 2004年印尼海啸示意图
海啸示意图
第六节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沿海 地区变成海洋,给人类带来灾难。 在20世纪的100年间,平均气温升高了 0.3~0.6℃,海平面约上升了10.5厘米。 其中,海水热膨胀占4cm;格陵兰岛冰山 融化占2cm;其他山岳冰川融化占4cm;南 极冰盖融化占0.5cm。 预计未来100年,海平面还会上升 50~500cm。 气温每升高1℃,农作物即减产7~10%。
一、水深的测定
③水深在10~100米之间时,要使用钢丝绳 测深器测深。注意铅锤大于5公斤,保证钢 丝绳基本垂直入水,倾斜角度小于10°, 可以不进行倾角校正,大于10°时必须使 用倾角仪进行校正。当铅锤刚刚接触海底 发生松弛时,即在绳上浸水处做标记然后 提起钢丝绳,在船上或陆上用卷尺测量钢 丝绳的浸水总长度即得水深。准确度0.1米 。
第七节 赤潮
二、赤潮的危害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 鳃的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在细菌分解作用 下,海区会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 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 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 物。
37
20世紀的增溫並不完全是線性的,主要 的增溫發生於1910-1945年與1976-2000 年兩個時期。
1976~ 2000 1910~ 1945
全球平均而言,1990年 代與1998年分別是過去 140年和過去1000年以來 最溫暖的十年與單年年份。
20世紀的增溫程度是過去1000年來最大 的
第九章 海洋气象和灾害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湿度和降水 台风 寒潮 风暴潮 海啸 海平面上升 赤潮
第一节 湿度和降水
一、湿度的概念和表示法 空气中含有的水汽多少称为湿度。影响 湿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空气的冷暖、气压 的高低和水分的绝对量。 以下物理量可以用来表示湿度的大小。 1. 水汽压(e):大气压是由多种成分构成 的混合压,其中由水汽产生的分压就称为 水汽压,单位是毫米汞柱(mmhg)、帕 (pa)或g/cm²,例如海平面的气压约为 760mmhg≈1013百帕≈1033g/cm²。
第一节 湿度和降水
4.降雨的种类 对流雨: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升高到一定高 度后降温达到饱和,形成降雨。 地形雨:由于地形障碍地面湿热空气被迫抬 升,降温后形成降雨,如山坡的迎风面。 锋面雨:在高空中暖而湿的空气遇到干冷空 气团,迅速降温至露点后形成降雨。
对流雨示意图
地形雨示意图
第一节 湿度和降水
温室效应示意图
1975~2005海平面上升情况 1975~2005海平面上升情况
海平面上升预测
圖1
(a)過去140年的全球平均 溫度的變化。 ★ 黑色平滑曲線代表長期的 變化趨勢。
(b)過去1000年的全球平 均氣溫變化。 ★是由樹輪、珊瑚、冰蕊、 歷史紀錄推估出來的資料。 ★黑色曲線為每50年平均 值。 (來源:IPCC,2001)
第四节 风暴潮
二、风暴潮的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风暴潮灾害非常严重的少 数国家之一,风暴潮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 生,从南到北所有沿岸均无幸免。风暴潮 往往带来狂风恶浪,溯江河洪水而上,使 其影响所及的滨海区域潮水暴涨,甚者海 潮冲毁海堤海塘,吞噬码头、工厂、城镇 和村庄,使物资不得转移,人畜不得逃生 ,从而酿成巨大灾难。 年均损失数百亿元 。
第十章 部分海洋水温要素的观测
二 、水温的测定 表层水温计可以测定<1米的表层海水温度。 风浪不大时: ① 将水温计放入水中,感温1分钟,提出海 1 面倒掉温度计内的海水。 ② 再次将水温计垂直放入水中,感温5分钟 后提起来,迅速读数,先读小数,后读整数 风浪较大时必须使用采水桶两次采水,水温计 储水杯不离开水面读取数值。
三、降水 1.概念:从高空下降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 态水的总和称为降水。 2.表示法 降水量:一定时间内,无蒸发、无渗漏 的情况下降水层总厚度,单位mm。 降水时数:降水持续的总时间。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通常是 24个小时内的降水量。
地球的水循环
第一节 湿度和降水
3.降水等级:按24小时内降水量大小,分为: 小雨:<10mm 中雨:10~24.9mm 大雨:25~49.9mm 暴雨:50~99.9mm 大暴雨:100~250mm 特大暴雨:≥250mm
赤潮水
赤潮远景
世界范围的赤潮分布
第十章 部分海洋水温要素的观测
一、水深的测定 二、水温的测定 三、比重和盐度的测定 四、透明度和盐度的测定
第十章 部分海洋水温要素的观测
一、水深的测定 ①若水深<10米,可以使用木杆或铁杆直接 测量水深,注意保持木杆铁杆垂直入水。 也可以使用自制绳索测深,注意绳索下端 系上铅锤。测量准确度0.1米。 ②若水深>100米,必须使用回声测深仪等 电子设备测深。测量准确度为米。
第五节 海啸
三、海啸的危害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 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迅猛地袭击着岸边 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 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 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 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 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 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 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二、海啸的成因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 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 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 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 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 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 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 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 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 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 水墙”。
台风示意图
第二节 台风
二、台风的行进路线 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 西进型: 西进型 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 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10-11月。 ②登陆型 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 登陆型 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 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这类台风对中 国的影响最大。7-8月基本都是此类路径 ③抛物线型 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 抛物线型 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 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 ,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
第三节 寒潮
三、寒潮的路线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
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 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 ,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③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 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第四节 风暴潮
一、概念 风暴潮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 (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 异常升高现象。风暴潮又称为气象海啸。 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由几十公里至上千 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