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合集下载

孤舟·孤影·孤云——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孤独问题

孤舟·孤影·孤云——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孤独问题
多次 出现 :
们 最熟悉 的“ 采 菊 东篱 下 , 悠然见南 山” 来说 , 其 见 于 陶 渊 明 隐居 田 园 时 所 作 的 组 诗 《 饮 酒 二 十 首》 ( 以下 简称 《 饮酒》 ) 的第 五 首 。然 而 细 读 《 饮 酒》 , 我们 会 发 现 组 诗 中所 蕴 含 的 孤 独 感 和 它 表
丧偶 , 故 匠人 辍 成 风 之 妙 响, 庄 子 息 濠 上 之 微
言。 ” ‘ 聊 ’ 由此看 来 , 此 种 理 解 也 未 尝 不 可 。 同 样, 我们 可 以推 测 , 《 饮酒 》 其 五 这 首 诗 确 实 可 能 暗含 了陶渊 明无法 与庄 子 相与 言 的孤独 。毕 竟他 也 曾慨 叹道 : “ 不 见 相 知人 , 惟 见 古 时 丘 。路 边 两 高坟 , 伯 牙 与 庄 周 。此 士 难 再 得 , 吾行 欲何 求 !
英疏 日 : “ 夫忘 言得 理 , 目击 道 存 , 其人实稀 , 故 有 斯难 也 。 ” [ 。 ] ‘ 田 晓菲 曾指 出 : “ 庄 子所 渴 望 的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仅 仅是 某种 ‘ 真意 ’ 而已, 他还 渴 望 得 意 忘言 的
人 与他交 谈 。哲人 的孤 独 隐含在 这种 自我 矛 盾 的 渴望 里 , 诗人的孤独则表现在他 就是那个 ‘ 忘 言 之人 ’ , 可是 哲 人 却 不 在 了 。 ” l 9 l ( 此 种分析 , 未 免将 “ 忘言” 的庄 子和 陶 渊 明世 俗 化 了 , 毕 竟他 们 在我 们心 目中总 是 超脱 于 物外 、 忘情 于世 俗 的哲 人 和诗人 。但 考 虑 到 “ 鼓 盆而歌” 的 庄 子 也 曾在
达 的瞬 间的超 脱不 相上 下 。鲁 迅先 生 曾经就 陶诗 提 醒过 我 们 , 倘 要论 文 , 最 好 是顾 及 全 篇 , 并且 顾 及作 者 的全人 , 以及 他 所 处 的社 会 状 态 _ 2 J 。我们 阅读 陶诗 , 自然也 不 能 对 全 篇 中 的孤 独 意识 视 而

试论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与

试论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与

对后世的影响试论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与对后世的影响前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文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其文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深沉。

其中,尤以其表现孤独情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影响。

本文将就此探讨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

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陶渊明作为文士,身处政治不安的时代,对于生活的不满和困苦深有感受,这促使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情感。

以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为例,诗中描述了他在逃避战乱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情景,将自己与世俗分离,与荒野、花草相伴的情怀通过文字传遍天下。

又如《归去来辞》中,他写道:“山中无有乱石塞,河上不曾断人肠。

”表达出在飘零漂泊中,能够寻得一处宜居之地的难得与喜悦。

陶渊明的诗文语言清新脱俗,意蕴深刻,充满诗情画意。

对于孤独情感的表现,他不是简单的将孤独单独抽离出来,而是将孤独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这也是他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之处。

这使得陶渊明的文学作品被赞誉为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具个性和内涵的代表之一。

陶渊明孤独情感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尤其是他表达的孤独情感,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传统文化中,孤独是一种不被认可的情感体验,陶渊明在他的创作中将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情感,更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

他将孤独与理想值得追求的独立、自信联系起来,强调了个人独立起来的重要性和价值。

这种积极的精神追求也形成了对后世的鼓舞。

其次,陶渊明的孤独情感表现让后人从中品味生命的价值,从而产生追求人生意义的深深感受。

他通过情感体验让人们找到生命的温度,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从而启示了人们追求人生意义的方向。

这也是陶渊明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点。

最后,陶渊明的文学风格和孤独情感表现也为后世文学的创新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他运用纯粹的文学表达,将孤独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得作品既有文学之美,更具有人性之美。

这种表现形式为后世文学界创新开辟了道路。

试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

试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

试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文化艺术孙玉杰(河北青县第一中学,河北沧州062650)蔓脯耍]:|『提起陶渊孵,叠器钔脑海中立即套浮瑗鬻i采菊蠢篱藁{l_|潍然霓南镢鬈的商面,联想起?芳草鲜美誊落荚缤纷!。

的j}!Il;花源≯。

固喻着一。

i i二死去试袄道_|{l乇氍瓢越’警娟整簪跫鼍;|逮设躜冁溅啜氏楚婚渤溉镝曳媳表繇纯.j壤萎撒酶礴谶囔。

j而畿其文的誊最娟瞒瀑哦誊i j§||蛩{}:|珏亳龄氐j书黼强≮≈满漶落誊赜畿毫尊j毒毪j j i i i i i l l i i0j j|j i l i|i i||j鲁迅先生指出:“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关于陶诗,陈沅曾说:“读陶诗者有二蔽:一则惟知钼园田居>够廊及田间诤}_数首,景物堪玩,意趣易明;至若欲湾惯曲便已罕寻:似吉>《杂谶}意更难测。

徒以陶公为田舍翁,闲适之祖,此一蔽也。

二则闻渊明耻事二姓,高尚羲皇,逆事寻响,望文生义,稍涉长林之想,便谓采薇之吟,岂知考其甲子,多在强仕之年,宁有未到义熙预兴易代之感?至于‘述酒’述史,缺山海经》本寄愤悲,翻谓恒语,此二蔽也。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文学的自觉时代。

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里,人们更向往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代表,研究他的自我意识,剥离静穆幽远的外衣,审视他最核心的孤独寂寞意识,对于匡正对陶渊明的历史偏见,追寻陶公平生的心路历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孤独寂寞不是偶然的,单纯的。

这首先体现在陶渊明独特的教育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经历中。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家思想较为明显。

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职:他又饱读儒学经典,“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所以早年就有“佐君大业,大济苍生”的雄心,盼望建功立业,治国安邦。

但东晋政治腐败,司马道子、元显专权,王国宝乱政,王恭、殷仲堪反叛,桓玄夺位,在这样的黑暗现实中,他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性本爱丘山”的个性以及来自家族的影响又造就他企慕自然,向往隐逸的思想。

民国学人之陶渊明孤独论及辨析

民国学人之陶渊明孤独论及辨析

民国学人之陶渊明孤独论及辨析
刘中文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3(42)1
【摘要】民国学人在四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的孤独。

一是孤独的状态:甘蛰仙对陶渊明的孤独作沉潜式的情感解读,俞人元则认为陶渊明在社会、朋友、家庭中都是孤独的,谢循初阐释了陶渊明在性格与社会境遇两个层面的孤独。

二是孤独的原因:甘蛰仙认为陶渊明的孤独源于其傲岸清刚的性情,李长之认为陶渊明的孤独乃是其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谢循初则从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等六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陶渊明孤独的原因。

三是孤独的排遣:陶渊明以饮酒来排遣孤独是民国学人的共识,俞人元将陶公之酒与苏轼之贺若对举,推崇二者在酒与琴中的至尊地位。

朱光潜则反驳陶渊明饮酒“逃避论”并高扬陶渊明之酒德。

四是孤独的意义:甘蛰仙认为孤独决定了陶诗的风格与艺术手段,俞人元认为孤独玉成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李长之则以壮美理论系统阐释了陶渊明的孤独。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刘中文
【作者单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陶渊明拒绝檀道济馈赠辨析——兼及陶渊明的自卑心理
2.孤独人生寂寞诗-陶渊明诗孤独寂寞的情绪基调之成因和特质
3.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
4.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说起──《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续一
5.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及实践的若干问题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

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

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引导语: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那么他也是孤独的诗人?世人皆曰陶渊明爱菊,我今来说陶渊明爱树。

说起陶公爱树来,在很早的时候我读《闲情》一赋便已留心到了。

《闲情赋》里头有一件一件的愿什么愿什么,好比说愿在发而为泽,又恐怕佳人爱洗头发,岂不从白水以枯煎?愿做丝而可以做丝鞋,随素足周旋几步,又恐怕到时候要脱鞋,岂不空委弃于床前?这些都没有什么,我们大家都想得起来,都可以打这几个比方,独有“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算是陶公独出心裁了,我记得我读到这几句,设身处地的想,他大约是对于树荫凉儿很有好感,自己又孤独惯了,一旦走到大树荫下,遇凉风暂至,不觉景与罔两俱无,惟有树影在地。

大凡老农老圃,类有此经验,我从前在乡下住了一些日子,亦有此经验也。

陶诗《读山海经》之九云: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这首诗我真是喜欢。

《山海经》云,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禹谷,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个故事很是幽默。

夸父杖化为邓林,故事又很美。

陶诗又何其庄严幽美耶,抑何质朴可爱。

陶渊明之为儒家,于此诗可以见之。

其爱好庄周,于此诗亦可以见之。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是作此诗者画龙点睛。

语云,前人栽树,后人乘荫,便是陶诗的意义,是陶渊明仍为孔丘之徒也。

最令我感动的,陶公仍是诗人,他乃自己喜欢树荫,故不觉而为此诗也。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他总还是孤独的诗人。

陶渊明《闲情赋》[原文]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陶渊明归隐行为是个悬念,许多中国古代文豪都流传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故事,但陶渊明归隐行为却对许多人来说颇具神秘感。

陶渊明有一段光辉的人生,他也是中国的宋朝著含,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概称
为“中国最伟大的古典詩人”,乐府中大量文豪哲学家所作的民歌数量足以使他被收录在《史记》和《国语》之中。

陶渊明归隐这一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大
家都表示心头惊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陶渊明归隐是为了实现其“人生的梦想”—超越人世的孤独。

陶渊
明深知秉性者泯其章,改变一切都有孤独的路,完成自己的梦想,而他选择归隐并转向礼道。

另一些人认为此举正是表明其敬畏天道的精神,而不是一种懦弱,而他应当在他安身居住的地方他就觉得自己在他安身定位之处,故此他非常安静,并不期望被发现。

如今,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归隐行为的更多信息,这些信息不但
令人惊叹,而且可以让我们反思陶渊明在个人生活和智慧丰厚的作品背后,不断研究其归隐原因的深思。

总的来说,陶渊明归隐行为对许多人来说充满了悬念,尽管存在不同的看法,
但我们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一步探究陶渊明归隐行为的原因,向更多人发掘他的非凡才识及其孤独的精神,以更好地认识陶渊明这位文豪的成就和才智。

如何看待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作文Tao Yuanming's decision to abandon his official post and lead a reclusive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is a choice that has fascinated and inspired people for centuries.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决定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选择了离开尘世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On one hand, some may view Tao Yuanming's decision as a courageous and unconventional one. By rejecting the trappings of wealth and power, he prioritized his inner peace and spiritual fulfillment above all else.一方面,有人可能认为陶渊明的选择是勇敢而非传统的。

通过拒绝财富和权力的诱惑,他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满足置于至上。

On the other hand, some may argue that Tao Yuanming's decision to abandon his official post was a selfish one. By retreating from society, he may have neglected his responsibilities to his family, community, and country.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陶渊明辞官归隐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通过远离社会,他可能忽视了对家庭、社区和国家的责任。

From a spiritual perspective, Tao Yuanming's choice can be seen as a quest for deeper meaning and connection with nature. By immersing himself in the simplicity of rural life, he was able to cultivate a sense of harmony and tranquility that is often elusive in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urban existence.从精神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的选择可以被视为对更深层含义和与自然的联系的探求。

浅说陶渊明的孤独

浅说陶渊明的孤独
的悲哀 。他感叹黔娄“ 来将 千载 , 从 未复见斯俦” 感叹 “ , 知音 苟 不存 , 已矣何所悲” 。当他 的朋友 , 与他 同被 称为“ 浔阳三 隐” 的 周续之 , 和祖企 、 谢景夷应征讲授孔学 , 陶渊明专门赋诗写到 “ 相 去不寻常 , 道路邈何 因” 写到 自己“ 夫有所爱 , , 老 思与 尔为邻” 。
而它所带来 的也可能是不快 乐或者痛苦。 陶渊明一直徘徊于 田园和政 治, 直到他五十 四岁那年 , 毅然 决绝的从官场辞退才真 正的走 向了田园生 活。也正是从 这个 时
往往人藉 以摆脱 孤独 的方法就 是 寻找 感情 的安慰 。人 常 说 , 好的友情是两个身体 , 最 一个灵魂 。它是孤独 的人 生最 好的 补药 。而恰恰在这方面 , 陶渊明也是极度匮乏的。 陶渊 明的诗中 , 经常咏叹知 己之情。也感叹 “ 知音世所稀 ”
关键词 : 陶渊明; 孤独 ; 思想; 感情 ; 生死 中图分类号 :2 7 I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 1l 2 1 )9— 2 l— 3 17 2 1 (0 2 0 05 o
得虚与委蛇 , 变得虚伪和狡诈。“ 同毁异 , 雷 物恶其上” 。这对耿
直刚拙 的陶渊明来说 , 是无法苟 同的。他看 透了 官场和社会 的 黑 暗, 在几经出仕之后 , 不愿与整个官场的腐败 同流合污 , 违 己 “ 交病” 而毅然走向了田园 。 陶渊明渴望有所 作为 , 而现 实 的政 治环境不可 能让他 有 然
超越 , 便注定了 为仕 , 藏器 于身 , 时而动 。陶渊 待 明是看不起这样 的人的。他 因为看透 了社会 的腐 败 , 因而其归 田比任何人都要坚 定和决绝 。他 的固穷不是 为了更好 的出仕 , 而是对 自己真性的坚守 。因而周续之的出仕 , 让他深 感痛心 , 因 为他知道 , 彼此志趣上的不同只会让大家 的距 离越 拉越 远 , 而这 是他所不想看到的。

陶渊明的孤独与超脱

陶渊明的孤独与超脱
陶渊明没有一般士族贵族的厌世情绪,也没有他们的焦虑与脆弱。 他己摆脱了声名、利禄、贵贱等等俗念的束缚,一任性命之真尽情流 露。“陶渊明简直用自己的言行塑造一个艺术的形象。”[2] 诗中的诗人, 一切都沐浴在宁静之中,他与菊花、归鸟相伴,暮霭中浮现他劳作的 身影,这都表现了他的归隐生活虽然简朴,却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陶渊明的孤独意识还表现在田园生活的寂寞和苦闷上。一个人的 精神追求与现实提供的可能性差距越大,他的孤独意识就越强烈,归 入田园后,陶渊明虽然远离污浊的官场,进入了静穆的环境,但没有 朋友和他共赏琴书乐趣和隐居逸兴,他虽能和农夫一起饮酒,共话桑 麻,但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并不在于家事,在田园中,陶渊明的孤独 常表现为孤单寂寞。孤独意识表现在他面对自然永恒生命短暂的焦虑 上,自然万物都是遁时而动的,但处在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界相比,就 显得脆弱多了,人生无常,祸福无门在陶渊明那里凝结成了强烈的孤 独感。
尽管陶潜“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理想没有实现,但是并 不代表他是一个放弃社会理想的人。他的《桃花源记》是他美好理想 的象征,也几乎是中国唯一一部更加接近西方乌托邦社会理想的作品。 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以群体的形式存在,它是一个社会,而不像 我们关于隐士的理解那样反对群居,主张独处。在他的生命体验中孤 独意识最为强烈。孤独是对现实生活和庸凡生命的否定和抛离,代表 着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既然入世无法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升华, 那么,与其两者都归于泯灭,何不选择走开,让生命绽放光彩?他那 抽身归隐而去的潇洒,为了“今是”也好,为了“昨非”也好,抽身 而走,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天地之间,追寻生命的本质,追寻 一个“真我”。他超脱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及生与死的困扰,旷达地对 待死亡,从而在现实中提高了生命的质量,陶渊明的生命意识促使他 思索生命的存在及归宿,这正是他孤独意识的深层原因。陶渊明的追 求越高,他离世俗生活也越远,他的孤独意识也越强烈。

试论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上)

试论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上)

试论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上)开篇部分:引言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璀璨文学星河中,生活在从东晋末年到南朝刘宋政权这段时期的陶渊明,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一颗明星。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定论,是谁都无法加以否认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文赋,都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他以他的田园诗、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以及他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孤寂和忧愤、真与善,脱颖而出,受到千百年之后后世越来越高的推崇和景仰。

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回溯往古,关于他的资料记载,堪称寥寥,以至于我们今天连他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以及他的故里所在,都没有一个可以完全服众的结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他留给后人太多的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他的诗文对他进行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时静下心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从而获得一些启迪,意义是积极的。

第一部分:陶渊明悬念充斥的谜样人生一、平淡的生涯,纷繁的传记陶渊明的一生,只是平淡无奇的一生。

这里所谓的平淡无奇,是指他基本上没有受到他的同时代人的关注,从他的官职之低微,做官时间之短暂,交游兴趣之寡淡,以及他的农耕生活的落寞,都足以证明。

但是,他以他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基于二者之上的诗文作品,反而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永远常青,跟岁月同辉。

陶渊明的一生平淡无奇,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

人们根据一些零星的史料,纷纷得出各自不同的考证结论。

这里只涉及他的名字和年岁两个方面:(一)谜样的名字朱自清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一文第二部分如是说:渊明名字,古今计有十说:一、潜字渊明《宋传》、《南传》(分别指《宋书·隐逸传》和《南史·隐逸传》,下同)及《莲社高贤传》主之,萧《传》(指萧统《陶渊明传》,下同)作或说。

二、渊明字元亮萧《传》主之,《宋传》作或说。

三、潜字元亮《晋传》(指《晋书·隐逸传》)主之。

四、“字深明,名元亮”《南传》或说,深即渊,避唐高祖讳改。

陶渊明的寂寞,自古以来,为什么文人皆灵魂孤独?

陶渊明的寂寞,自古以来,为什么文人皆灵魂孤独?

陶渊明的寂寞,自古以来,为什么文人皆灵魂孤独?作为晋大司马陶佩之后的陶渊明,步入任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4店要求,他却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

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越头的陶公,在这样的展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

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将自我放逐,胸消明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

是什么使得他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置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

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般然背弃的举动。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着皇上人。

”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您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果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人说陶夫子是以虚张的诗意消解田园的艰辛,以朦胧的醉眼忽略生活的重荷,或曰他在狭小的天地中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

我却要说,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婢膝、背信弃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并非对称穡之艰、耕作之苦视而不见,从他归隐到去世,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他却仍然无怨无悔,“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执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人生相比的呢?。

大学生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

大学生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

大学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陶渊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时一颗颇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退隐官场,隐居乡野的举动成为后世曲高和寡的文人们的模仿对象,本文试对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做相关的研究,了解其生活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陶渊明生活贫穷孤独写意贫穷的底色陶渊明早年有过出仕的经历,曾出仕为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以及彭泽县令,但是,他生活在一个门阀世族统治、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当时人们崇尚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观念,陶渊明在任的小官,受到别人排挤与压迫就显得理所当然的了。

因而,一向有着崇尚自然地思想意识的陶渊明,辞官回归乡野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在很多的诗歌里面陶渊明都有这样的意识,在他看来,出仕做官实在是个错误的选择,是“误落尘网中”的无奈之举。

然后,他就凭着自己一股子正气与天真,归隐了。

陶渊明把回归自然、耕躬田野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一件美好的事,因为田野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仕途里的勾心斗角,有的是自在与悠闲。

诗人究竟是诗人,他的想法毕竟是浪漫而纯美的,他是人的本性给予了他太多的浪漫因子,而自动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琐碎与艰辛。

鲁迅先生曾经评论到:“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然而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评论之中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他是在是误会陶渊明了。

仔细读过陶渊明全集,你就会发现,他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可以看见他自幼就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而在《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稻》中写到: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日入负茉还。

也说陶渊明的孤独

也说陶渊明的孤独

也说陶渊明的孤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归去来兮辞》里有这么一句话:“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盘桓”一词,意为徘徊。

这徘徊,是为何?陶在犹豫不决,黯然神伤,还是眷恋乡村生活流连忘返?学生的疑问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的观点是,陶渊明的“盘桓”,是對已有人生的深深思考与惆怅的表现,这始终源于其内心深处的一份孤独感。

陶渊明,这位被钟嵘在《诗品》中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文学大家,是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上的一个归宿,然而,陶为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孤独感。

孤独,在中国文字解释中,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王者,他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更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平静地独行。

陶渊明,他是田园诗派的王,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却也有着深刻的绝望与悲哀。

“抚松盘桓”,松之孤傲,配以抒情主人公的“徘徊”之动作意象,好似让读者读出了陶的失群和失落。

他在《饮酒》一诗中也有类似的表现:“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伤悲。

”他的处境犹如孤鸟,离群索居。

他在“失群”亦即脱离了官僚阶层之后必须找到一个托身之所来安身立命。

他为什么会有孤独寂寞之感?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的陶渊明,自幼受着儒家的传统教育。

在“学而优而仕”的思想影响下,他也曾有过“猛志逸四海”的抱负与雄心。

然而不幸的是,晋宋易代,政治动荡,门阀制度森严。

他有心报国,但无路请缨。

他生性质朴,性情率真。

他介绍自己出仕的原因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亲友多劝余为长吏”,“心惮远役”,这完全没有任何政治标语式的豪情壮志。

他厌恶官场,是因为他的极度不适应,他痛恨俗务,是因为他的看透世故。

在《陶渊明传》中记载了不少这样的故事。

陶为镇军、建威将军时,对亲朋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他那时就思谋着以弹琴唱歌来作为隐居生活的主要内容。

初入职场,江州刺史送给他一点粮食与肉,他扔掉了。

他宁可挨饿卧床,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

死生都寂寞 悲欢皆如梦──试论陶渊明的孤独

死生都寂寞  悲欢皆如梦──试论陶渊明的孤独

死生都寂寞悲欢皆如梦──试论陶渊明的孤独
张振亭
【期刊名称】《东疆学刊》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陶渊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以“隐逸诗人”而著称,但他的心并不在
物外的超然境界,透过他的诗文的表面作深入的探究,我们就会窥见到他那凄苦孤寂的不安的灵魂。

他在审视自我在社会中的境遇,凝视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时,那种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尤为强烈。

在他死后的百年之内,一直被人们所冷落。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张振亭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邮编:1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试论陶渊明的孤独叙事 [J], 陈冬根
2.孤独的战士——试论寂寞对鲁迅创作的意义 [J], 王雅青
3.死生都如梦:论元稹悼亡诗的幻灭感 [J], 彭建华;漆娟
4.孤独人生寂寞诗-陶渊明诗孤独寂寞的情绪基调之成因和特质 [J], 梁佛根
5.古来圣贤皆寂寞诗中最寂寞者——李白 [J], 赵嘉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表面上看,陶渊明是孤独的,但走进了他的世界就发现并非如此

从表面上看,陶渊明是孤独的,但走进了他的世界就发现并非如此

从表面上看,陶渊明是孤独的,但走进了他的世界就发现并非如此客观上一个人孤独之极,走入一种孤独的处境,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我们理解起来似乎都不会觉得太难,好像他就在近前。

从这个意义上讲,陶渊明离我们的理解可能也并不遥远。

一说到陶渊明,一般的反应就是:啊,这个人我们太熟悉了,而且我们太喜欢他了!接着就是默默念出“桃花源”,就是指认一个孤独避世的老人。

陶渊明然而一旦我们真的走入陶渊明的世界,走入他生命的深处,就会发现诗人许多时候又绝不仅仅是孤独的。

“孤独”这两个字太表面化了,好像很难用来概括诗人。

因为他一个人待在角落,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他,一代代人走向了他。

是的,当年他关在一道“墙”内,对话者寥寥,但好像这种状况并不持久。

也就是说,诗人的园子里很快就热闹起来了。

至于现在,这里简直成为人世间最热络的景点之一。

人们都想到他那里去看看,恨不得去抚摸一下诗人当年的用品,在了无痕迹的时光之河里打捞出什么遗物来。

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人们是如此固执地寻找一个人打扰他探寻他,不让他一个人好好待着。

无数的人将其引为知己,和他站在一起。

这时候的诗人大概要说一句老话了:吾道不孤。

陶渊明身上其实囊括了“一个人的大多数”。

也就是说,即便从量化的意义上去理解陶渊明,他也不是“少数”,而是“多数”,因为他一个人身上汇集了许多人,包含了更多的意愿和希望,象征和具备了最大的追求,足以做更大群体的代表。

这种情况太特异了,因为当年他孤孤单单出城回乡,种地务农,告别了成群的文人雅士,顶多和一些不通文墨的人混在一起,酿酿酒养养鸡而今那里却从“门可罗雀”变为“络绎不绝”了。

就探求和领悟的深度来讲,他一个人大于一个群体,因为他走向了生命的更幽深处,更加具备一种囊括力和包容力。

陶渊明的孤立其实是大于一般意义上的“多”和“少”的,他的坚持,思悟与志趣,已经包括了不可言喻的方向和可能。

这种概括性和生命能量的聚集,也许只有独处者才能取得。

他要让灵魂待在一个足够清寂的地方,以便让它走向深处和高处。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09021204 张丽筱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生在东晋后期(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死在刘宋初期(文帝元嘉四年,公园427年),享年63岁。

他是那个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在东晋时他名渊明,字元亮;到东晋亡后的刘宋时期,改名潜。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曲折的,生逢乱世的他,历经沉浮,最终选择归隐田间,成为我们口中的的“田园诗人”,然而究其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思想抱负和性格都是在不断转变的,而这些,在他的诗赋中都能够得到体现。

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意气慷慨的。

东晋时代,中原沦陷在异族手中,司马氏依靠大族的拥戴,在江南建立政权。

生长在这个时代的少年陶渊明,意气慷慨想做一番事业。

他在《拟古》其八中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对古代游侠的向往,也显现出他少年时代慷慨有为的精神。

他所向往的,是仗剑远游,游的是国土未沦陷的西面和北面的边疆,有含到边疆去为国家效力的意味。

在《杂诗》中他写道“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骞翮”就是高举翅膀,“远翥”就是向远处飞腾。

这表明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具有豪情壮志、奋发有为。

不仅如此,陶渊明还抱着极高尚的操守和激昂的义愤,想找寻有狭义精神的人。

试论陶渊明的孤独叙事

试论陶渊明的孤独叙事

第35卷 第4期Vol.35 No.4 2018年8月Aug., 2018DOI:10.16217/ki.szxbsk.2018.04.013试论陶渊明的孤独叙事陈冬根(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摘 要:世人多以冲淡平和的标尺来评述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误读,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传释。

细读陶氏诗文不难发现,其中满是孤独之意象和寂寥的情思。

可以说,孤独几乎成了陶渊明一种叙事方式。

陶氏的孤独寂寞之感深源于其儒家士大夫的思想底色。

陶氏诗文中的孤独叙事,不是未能勘破生死而对生命短暂的恐惧,实为渴望有所建树的士大夫们所常有的那种功业不成的人生悲叹。

从屈原到阮籍、左思,到陶渊明、鲍照,再到陈子昂、李白、杜甫,甚至可以到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人那里,都能显现这样一种情态。

关键词:陶渊明;《陶渊明集》;孤独;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8)04-0103-06世人言及陶渊明者,多喜道其“平淡自然”之田园诗之美,评者以为陶诗中表现出的那种冲淡平和、清新自然之美,乃是陶渊明诗意人生的写照。

甚至证以陶氏自言的“羲皇上人”[1]188,又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89为据,凿凿如坻。

直如多识之苏轼,其在《评韩柳文》中认为“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2]2124的柳宗元之诗,其平淡之美乃在陶渊明之下而韦应物之上,并在贬谪海南岛时,将陶渊明诗歌全部和了一遍。

元代的马致远不仅自号“东篱”,而且推崇陶氏这种恬淡诗文。

经苏东坡、马东篱等人强化传释之后,陶渊明可谓是与平淡自然之美渐渐画上了等号:陶诗之平淡自然成为不易之论,甚至已然符号化—陶渊明就是平淡冲和的符号。

事实果如此么?未必然也。

笔者认为,从现有《陶渊明集》及相关陶氏生平资料来看,陶渊明一生实为寂寞苦痛之人,是一个孤独的人。

这并不是笔者标新立异为之说,实乃从陶渊明文集阅读、体悟而来。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摘要:陶渊明,这位被钟嵘在《诗品》中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文学大家,是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然而陶渊明为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孤独感。

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的社会生活及其创作的生命诗文中,追寻感受这位孤独隐士的自白,以期更好地贴近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诗文;孤独感孤独,在中国文字解释中,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

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王者,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很平静地独行。

陶渊明正是这样的孤独者,他是田园诗派的王,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却也有深刻的绝望与悲哀。

他生前为诗为文为人不做媚时媚世媚俗之语,独寻真知。

杜甫写的《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在陶渊明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陶渊明诗文中历历可见的孤独感是在魏晋动荡局势中滋养出来的,也是他在对自己生命思考里无法摆脱的。

因此,其孤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生活的孤独,二是宇宙生命的孤独,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者相互交缠。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的陶渊明,自幼受着儒家的传统教育,在“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济于苍生”的抱负是再寻常不过的。

然而不幸的是,在晋宋易代之际极度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之中,由于门阀制度森严,下层文人不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就是随时可能卷入政治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

正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里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况且其“质朴自然,非矫厉所得”,因而每次出仕都令陶渊明感到“一形似有制”。

终于,在彭泽县令任上八十余日后,陶渊明以一首《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涯。

陶渊明于社会生活的孤独不,仅体现在治国上,还有其齐家。

他的绝意仕途,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世俗观念的质疑。

闲论陶渊明不凡的人生.doc

闲论陶渊明不凡的人生.doc

闲论陶渊明不凡的人生湖北咸丰一中黎碧云内容提要陶渊明的一生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酒般浓烈——如茶沉浮——水般淡泊。

他的隐居有着批判社会的深刻意义,他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情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他从官场回到大自然,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保持一体化的途径。

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关键词陶渊明积极入仕沉浮仕途彻底归隐正文陶渊明以他那篇政治宣言书——《归去来兮辞》向官场彻底告了别,回顾他的一生,我觉得陶渊明的这一生就如同茶、酒、白开水。

青年时酒般浓烈的陶渊明论其酒,其乃性情之物。

凡夫俗子、文人雅士、王侯将相、香阁淑女乃至青楼歌伎、刑场囚徒,都可与酒同欢同愁,同醉同忧。

说到酒,似乎都与豪勇分不开。

你看,武林豪杰们以酒会友,把盏言谈间豪情万丈,这也许只是匹夫之勇。

边塞将士们借酒壮威,痛饮劝勉时豪迈激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酒倒入夜光杯中,颜色如血,定使人想起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酒杯中凸显出中华男儿的血气方刚与报国壮志。

年轻时的陶渊明“猛志逸四海”,不正是这方刚血气和豪情壮志的体现?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之家。

父母早逝,受曾祖陶侃积极进取,潜心做官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早年立下“大济苍生”的宏愿,渴望进步,渴望干一番事业是他的初衷。

这份愿望如酒般浓烈,促使他29岁开始做了官。

可以想象,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多么渴望也能像曾祖那样官至大司马,以实现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理想。

但我认为陶渊明的这种理想也仅仅只是受到他曾祖的影响。

以他本人,他其实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或是政客。

因为他少有高趣,心性高洁,“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

再加上他在青少年时还深深受到他的外祖父孟嘉崇尚恬淡自然的道家思想影响,因而在他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正因为如此,便有了官场中的另一个陶渊明。

做官时如茶沉浮的陶渊明论其茶,与酒相比,就清雅平淡多了。

有人说:茶永远是智慧者的饮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陶渊明,这位被钟嵘在《诗品》中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文学大家,是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然而陶渊明为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孤独感。

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的社会生活及其创作的生命诗文中,追寻感受这位孤独隐士的自白,以期更好地贴近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诗文;孤独感
孤独,在中国文字解释中,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

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王者,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很平静地独行。

陶渊明正是这样的孤独者,他是田园诗派的王,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却也有深刻的绝
望与悲哀。

他生前为诗为文为人不做媚时媚世媚俗之语,独寻真知。

杜甫写的《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在陶渊明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陶渊明诗文中历历可见的孤独感是在魏晋动荡局势中滋养出来的,也是他在对自己生命思考里无法摆脱的。

因此,其孤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生活的孤独,二是宇宙生命的孤独,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者相互交缠。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的陶渊明,自幼受着儒家的传统教育,在“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济于苍生”的抱负是再寻常不过的。

然而不幸的是,在晋宋易代之际极度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之中,由于门阀制度森严,下层文人不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就是随时可能卷入政治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

正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里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况且其“质朴自然,非矫厉所得”,因而每次出仕都令陶渊明感到“一形似有制”。

终于,在彭泽县令任上八十余日后,陶渊明以一首《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涯。

陶渊明于社会生活的孤独不,仅体现在治国上,还有其齐家。

他的绝意仕途,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世俗观念的质疑。

亲友的劝仕,使他深陷于不被理解的孤独痛苦之中。

他感叹“邻靡二仲,室无莱妇”,“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其中不无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

纵然羡慕子期伯牙,庄周惠子,陶渊明也宁愿孤独,不想随其波逐其流。

“吾驾不可回”是陶渊明对尚同的世俗观念的坚定回答,因此也产生了树立独立人格的欲求。

我以为,幸的是其仕隐抉择的几度纠缠,亲人知己逝去不复返的无依,与农民不能交心推腹的苦闷,这些社会生活的孤独感,看似颓废、悲观、消极,
却铸就了陶渊明更高层次的生命孤独。

陶渊明借由田园隐居,跳脱出狭隘意义上哀伤的孤单与落寞的苦吟,归于自然,真正附其根。

时代社会的生活经验让他沉淀于生命本质,渗透出轻松、释然、安静的孤独。

与大多数如屈原、陈子昂这样消极等待的孤独者不同的是,陶渊明发现了“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他能清醒坦然认识到自己孤魂游子的处境。

虽苦闷,却也不乏一丝明朗,他一生探求的
就是如何归复自己的本真,那生命的故园。

陶渊明从田园风光中,体味孤独,获得了身心的自由,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得到了彻底的舒展。

在陶渊明作品中常出现的云,是其孤独的化身。

在《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无所依”中,通过“独无依”的孤云直接体认人的孤独;在《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通过来去自由,无所牵
累的“无心云”来寄托其对孤独的超脱化解。

此外,当时诗坛玄言成分的膨胀,陶渊明虽能独辟蹊径,守其清质,但老庄玄谈思想,自小就耳濡目染,聪慧的他自然有所参悟。

其中突出表现在他对时空的认识,在他看来,人也是可怜的。

《形影神》里,“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謂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在无穷无尽的时间里,人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中,人的个体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

这种对生命和宇宙的远距离观照和哲理性思考,使得陶渊明对其自身价值产生一种迷惘孤独感。

他如同许多玄学家一样,因宇宙的无限而感到个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

但他却也更清醒,“躬耕”的脚踏实地让他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陶渊明这个“达人”领悟到做人首要的是“且尽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游斜川》里,陶渊
明这一及时行乐的思想,是出于对自然宇宙,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爱得越深,就越发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短暂。

这也是他之所以领悟到自己不适合于“俗韵”,进而放弃仕途,回归“丘山”的原因之一吧。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由对生命的思考而产生的孤独,一旦意识到了之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

可是,真的孤独不是由于内向,而是由于卓越,这种对自我深刻认识的孤独,为什么要摆脱呢?每个人生来就有孤独的一面,正是由于这一面,我们才会舍弃一些外物,贴近一些外物。

而舍弃的往往就是繁杂无用的,贴近的却是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

陶渊明正是如此,社会生活、宇宙生命的孤独虽令其苦闷,但同时又让他发现孤独是实现自我的最佳氛围,那般采菊、饮酒、读书、写诗的生活在后世果然成就了这位“古今隐逸之大宗”。

所以说,孤独感并没有那么糟糕,孤独让我们看清自己,
我们会在其中找到亟待拯救的本我以及施展拯救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