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陶渊明,这位被钟嵘在《诗品》中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文学大家,是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上的一个归宿。然而陶渊明为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孤独感。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的社会生活及其创作的生命诗文中,追寻感受这位孤独隐士的自白,以期更好地贴近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诗文;孤独感

孤独,在中国文字解释中,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王者,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很平静地独行。陶渊明正是这样的孤独者,他是田园诗派的王,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却也有深刻的绝

望与悲哀。他生前为诗为文为人不做媚时媚世媚俗之语,独寻真知。杜甫写的《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在陶渊明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陶渊明诗文中历历可见的孤独感是在魏晋动荡局势中滋养出来的,也是他在对自己生命思考里无法摆脱的。因此,其孤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生活的孤独,二是宇宙生命的孤独,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者相互交缠。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的陶渊明,自幼受着儒家的传统教育,在“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济于苍生”的抱负是再寻常不过的。然而不幸的是,在晋宋易代之际极度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之中,由于门阀制度森严,下层文人不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就是随时可能卷入政治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正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里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况且其“质朴自然,非矫厉所得”,因而每次出仕都令陶渊明感到“一形似有制”。终于,在彭泽县令任上八十余日后,陶渊明以一首《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涯。

陶渊明于社会生活的孤独不,仅体现在治国上,还有其齐家。他的绝意仕途,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世俗观念的质疑。亲友的劝仕,使他深陷于不被理解的孤独痛苦之中。他感叹“邻靡二仲,室无莱妇”,“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其中不无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纵然羡慕子期伯牙,庄周惠子,陶渊明也宁愿孤独,不想随其波逐其流。“吾驾不可回”是陶渊明对尚同的世俗观念的坚定回答,因此也产生了树立独立人格的欲求。

我以为,幸的是其仕隐抉择的几度纠缠,亲人知己逝去不复返的无依,与农民不能交心推腹的苦闷,这些社会生活的孤独感,看似颓废、悲观、消极,

却铸就了陶渊明更高层次的生命孤独。陶渊明借由田园隐居,跳脱出狭隘意义上哀伤的孤单与落寞的苦吟,归于自然,真正附其根。时代社会的生活经验让他沉淀于生命本质,渗透出轻松、释然、安静的孤独。

与大多数如屈原、陈子昂这样消极等待的孤独者不同的是,陶渊明发现了“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他能清醒坦然认识到自己孤魂游子的处境。虽苦闷,却也不乏一丝明朗,他一生探求的

就是如何归复自己的本真,那生命的故园。陶渊明从田园风光中,体味孤独,获得了身心的自由,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得到了彻底的舒展。在陶渊明作品中常出现的云,是其孤独的化身。在《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无所依”中,通过“独无依”的孤云直接体认人的孤独;在《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通过来去自由,无所牵

累的“无心云”来寄托其对孤独的超脱化解。

此外,当时诗坛玄言成分的膨胀,陶渊明虽能独辟蹊径,守其清质,但老庄玄谈思想,自小就耳濡目染,聪慧的他自然有所参悟。其中突出表现在他对时空的认识,在他看来,人也是可怜的。《形影神》里,“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謂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在无穷无尽的时间里,人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中,人的个体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这种对生命和宇宙的远距离观照和哲理性思考,使得陶渊明对其自身价值产生一种迷惘孤独感。他如同许多玄学家一样,因宇宙的无限而感到个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但他却也更清醒,“躬耕”的脚踏实地让他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陶渊明这个“达人”领悟到做人首要的是“且尽今朝乐,明日非所求”。《游斜川》里,陶渊

明这一及时行乐的思想,是出于对自然宇宙,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爱得越深,就越发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短暂。这也是他之所以领悟到自己不适合于“俗韵”,进而放弃仕途,回归“丘山”的原因之一吧。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由对生命的思考而产生的孤独,一旦意识到了之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可是,真的孤独不是由于内向,而是由于卓越,这种对自我深刻认识的孤独,为什么要摆脱呢?每个人生来就有孤独的一面,正是由于这一面,我们才会舍弃一些外物,贴近一些外物。而舍弃的往往就是繁杂无用的,贴近的却是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陶渊明正是如此,社会生活、宇宙生命的孤独虽令其苦闷,但同时又让他发现孤独是实现自我的最佳氛围,那般采菊、饮酒、读书、写诗的生活在后世果然成就了这位“古今隐逸之大宗”。所以说,孤独感并没有那么糟糕,孤独让我们看清自己,

我们会在其中找到亟待拯救的本我以及施展拯救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