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江西中医药 中中医外科学
第一章总论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
2、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南晋3.三大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①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①创立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②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③创立阳和汤等治疗阴疽的名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①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②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和发病部位的规律。
4、陈司成《霉疮秘录》第一部梅毒专著。
记录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1.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指发生于体表未溃破的肿块。
3.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创面。
4.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5. 胬肉:是指疮疡溃破后,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口6.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外科疾病的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
7个。
疮疡的发生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2.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4个方面。
3. 气血凝滞与外科疾病的关系①气血盛衰决定疾病的起生;②气血凝滞是外科疾病发展的关键;③气血旺盛能够破溃、生肌、收口,气血不足难以起发、破溃、生肌、收口。
4. 部位辩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二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5. 部位辩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中医外科学总论ppt课件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 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周礼·天官篇》疡医:主治肿疡、溃疡、
金疡和折疡。 唐宋: 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
创伤等。 元代: 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 明清: 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
和肛肠疾 病为主体。
学科划分:发于体表,用肉眼可见,有 形可征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 的系列教材。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 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 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 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 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并举例说明。
中医外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中医外科教研室 刘作龙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 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疾自(鼻)、疾耳、疾齿、 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的外科医生
疡医—最早
《五十二病方》:载有感染、创伤、冻伤
第十版中医外科学总论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中有外科疾病的记载:疾自(鼻)、疾耳、疾 齿、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疡医—最早的外科医生
成书于秦汉以前,是我国有文字记 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 科疾病有痈、疽、创伤、痔疾、皮 肤病等。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 熏法及按摩等疗法。
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
东汉末年,史上最著名的外科 医生,堪称“外科鼻祖”。
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死 骨剔除术及剖腹术,是世界医 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 治疗的最早记录,比西方早 1600多年。
发展简史
发展
两晋~宋、元
两晋、南北朝: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敷伤 口治狂犬咬伤,开免疫法治狂犬病先河。
陈自明—《外科精要》 金元时期名著: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发展简史
成熟
明、清时期
为中医外科鼎盛期,形成了 三大学术流派。
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用 砷、汞剂治疗梅毒。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
陈实功
王维德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学基本术语。
• 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熟悉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 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 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臁疮等。(图) •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图) •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图) •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图)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第1~6章
中医外科学――第1~6章第一章中医外科发展概况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2.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研究、发展情况。
3.了解中医外科学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教学内容历代外科名医、主要文献、学术成就、创造发明等突出事例。
第二章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2.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3.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1.凡是疾病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可以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都属于外科的治疗范围。
2.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等加以命名,对了解疾病特点有一定帮助。
3.中医外科常见名词术语及其解释。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外科疾病常见病因的致病特点。
2.掌握外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3.正确理解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
教学内容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伤等。
2.发病机理:从气血、经络、脏腑说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不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第四章外科疾病的辨证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对中医外科疾病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2.掌握中医外科疾病局部症状的四诊检查要点。
3.掌握辨阴证阳证,辨肿、痛、脓、溃疡等的方法。
4.熟悉辨皮疹、痒、出血、善恶顺逆等的方法。
教学内容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四诊在外科疾病上的运用:包括望局部病变、精神、形态、舌苔;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切脉和触诊。
3.辨阴证阳证:主要以局部症候进行辨别如发病缓急、病位、颜色、温度、高度、范围、硬度、感觉、脓液、病程、全身症状、预、后等,必须说明应将局部症状与全身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中医学》外科第1章 总论
第十篇 外科第一章总论外科发展概况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可见我国在远古时就有简单的外科。
周代礼记上有疡医名称和夭疽等二十二种病名。
“内经”对痈疽病的治疗,著有专篇,论述甚详。
汉代华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专家,能使用全身麻醉法,进行腹腔手术。
两晋也有类似泥疗法的创造,葛洪发现了以海藻治瘿,刘涓子也发明了对痈疽的诊断及治疗。
隋唐两代,外科有显着发展,“巢氏诸病源候论”对瘿瘤、疔疮、痈疽的病因、病名都有认识;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在外科方面,广泛记载了前人的经验和当代的验方;陈藏器的水蛭疗法,是一个重要发明。
宋朝除国家编纂的“圣济总录”外,还有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对外科都有很大贡献,特别是太平圣惠方中,用砒来治疗痔核,是现在推广的枯痔散的始祖。
元代的外科,已不是单纯的外治,而是又以内服的方法综合治疗。
各种手术器材也比较完备。
在这方面危亦林的 “世医得效方”、朱丹溪的 “外科枢要”、齐德之的 “外科精义”等,都是极有价值的著作。
明代是外科的全盛时代,名贤辈出,有薛已、汪机、王肯堂、陈实功、陈司成、陈文治等各家著作。
清代外科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医宗金鉴”中的外科心法、陈士铎的“石室秘录”和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都是最典型的外科著作,议论精当,切于实用,至此外科不但在系统上比较完整,而且还有极其非富的科学内容。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医外科同其他各科一样,没有什么发展。
解放之后,中医外科,随着整个祖国医学一道,得到空前发展,我们深信,在党的倾导下,中医外科的前途将是光明而不可限量的。
辨阴证和阳证中医外科疾病,一般根据它的色泽、肿势、深浅,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凡阳盛的,初起时红肿、疼痛,易于化脓、收敛,情况顺利,容易治疗;阴盛的,初起色黯不红,塌陷不肿,木硬不疼,呈现一种逆象,不容易治疗。
还有一种证候,漫肿微红而不高大,疼痛不剧烈,微有灼热,介于半阴半阳,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趋向阳长阴消,就是好的现象,否则它的预后是难以推测的。
中医外科学-总论
• 1.方剂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方,如逍遥散;
•
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如海藻玉壶汤;
• 2.适应证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法适用于肝郁 气滞血凝;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法适用于气滞 痰凝。
• 法适用于体虚风寒湿邪侵袭筋骨。
• 3.注意点 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
• (五)祛痰法
• 祛痰法是用咸寒软坚化痰的药物,使因痰凝聚 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治法。
• 1.方剂 疏风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
•
清热化痰方,如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
•
解郁化痰方,如逍遥散合二陈汤;
•
养营化痰方,如香贝养荣汤。
痈: 有内痈、 外痈两大类。 内痈是生 于脏腑的脓肿,如肺痈 肠痈;外痈生于 体表部位,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皮色 不变) , 一般范围在6-9cm者称痈。
二、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
1、正气邪气并重 2、局部整体结合 3、辨病辩证结合 4、治重内外,不离祛邪
三、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清热利湿方,如萆薢渗湿汤;
•
除湿祛风方,如豨莶丸。
• 2.适应证 燥湿健脾法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 运之证;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
• 4.注意点 治疗时必须结合清热、祛风、清暑 等法合并应用。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或一 般不用。
• (七)行气法
• 行气法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 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作用的一种治法。
4、情志内伤
七情情志太过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 调而发生外科疾病。
:起病缓慢、 病程长, 伴有精神抑郁、 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 病变多见于肝胆二经循行 通天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 丁”。
1[1].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 病理学专著,书中记载了许多外科疾病,尤其 是皮肤病的病因病理,如疥疮由虫所致,漆疮 与过敏体质有关。在“金疮肠断候”一节,对 肠吻合术的操作、术后的饮食及预后的判断都 论述得相当详尽,可见,当时我国的腹部外科 手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一、外感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火毒)
致病特点: 1、六淫邪毒均能直接或间接地侵犯人体致病。 2、六淫邪毒只能在抗病力低下时致病。 3、六淫邪毒致病大多有季节性。 4、六淫邪毒致病具有一定的部位。 上部:风温、风热, 中部:气郁、火郁, 下部:湿热、寒湿。 5、六淫邪毒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混合致病。 6、六淫邪毒
因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强酸、强碱 烧伤及寒冷冻伤均能直接伤害人体,产 生严重的全身和局部症状。 外伤后感受邪毒也可以引起外科疾病。 外伤后影响局部的气血运行也可以产生 外科疾病。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四、情志内伤
1、情志与赘生性外科疾病的关系。
精神刺激因素
郁怒
伤肝 肝气郁结
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及分类释义
分类释义 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疮疡: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或是 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病的总称。 肿疡: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后高突于疮口的腐肉。 痈:有外痈、内痈两大类。外痈是生于体表部 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内痈是生于脏腑 的脓肿。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该书详尽论述了外 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辨证、治法、预后 等,被后人认为是“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 一部外科学专著。陈实功的学术思想被后人继 承,形成了一大学术流派——正宗派。 正宗派的学术思想及特点: 1、疮疡发病必根于脏腑,以脏腑辨证为主。 2、治疗上着重于调理脾胃。 3、善用外科手术和腐蚀药。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概论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概论细目一疾病命名原则外科疾病的命名繁多,但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名的。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细目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
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脏腔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外科学总论教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外科学的范畴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
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
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三)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
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行手术治疗。
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瘢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常需术治疗予以纠正。
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以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
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
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术的,而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例如化脓性感染,在期一般先用药物治疗,形成脓肿时才需要切开引流。
而一部分内科疾病在它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时,常需要手术治疗。
外科总论(1)概论
外科总论·概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成果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 1956年,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 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创办了中医外科专业。 在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十年来,在总结历代医家外科 专著的基础上,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归纳、 总结,逐渐产生了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 中医院校使用的几个不同版本的《中医外科学》教材,各具千秋,带有各个不 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风格,均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博士培养点6个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为培养中医 外科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外科总论·概况
隋代 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 全书共50卷,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 骨伤等多科病证,共计71门,1739候。本书系统 地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 因、病理、症候等,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第一部病因、 病理、证候学专著,与《内》《难》齐名,被列为 七经之一。全书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对证 候与发病特征描述的十分细致、逼真而准确,对于 临床辩证施治极具指导意义,备受历代中医学家的 重视。是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 中医爱好者必读的参考书。
外科总论·概况
春秋《五十二病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已有痈、疽、 创伤、痔疾、皮肤病等外科病的记载。 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 角法、按摩、结紥等外治疗法。
战国《黄帝内经》
1.涉及的外科疾病近30种,包括《素 问》中的丁、痤、疿、痔、口疮、疝、 厉风、瘕及《灵枢》中记载人体不同部 位的痈疽17种。
中医外科总论 PPT课件
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疕 ”等 外科疾病。
• 《周禮·天官·塚章》:“醫師掌醫之政令,聚 毒藥以共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 則使醫分而治之。” 食醫、疾醫、瘍醫
4
春秋戰國時期:
• 《山海經》
記載有癰、疽、痹、癭、痔、疥等外科病名
記載有外科手術,砭石是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
“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郭璞注:“砭針, 治癰腫者” ) 。
5
• 馬王堆出土醫藥方技專書
《五十二病方》記載有創傷、凍傷、諸蟲咬傷、 痔漏、腫瘤等外科病和瘢痕疙瘩、疣、白癜風、 痤瘡等皮膚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方法、治療方 法。
《陰陽十一脈灸經》
6
應指:將兩手指置於腫瘍處,根據腫瘍大小確定指間 距離,然後用一指端稍用力按一下,則另一指端有一 種波動的感覺,稱爲應指。
47
辨膿有無其他操作方法
• 透光法(指趾膿腫) • 點壓法(膿液少,範圍小) • 注射器穿刺抽膿法(深部較少膿液) • B超
48
辨部位深淺
• 淺部:腫塊高突堅硬,中有軟陷,皮薄 灼熱鮮紅,輕按便痛而應指 。
13
(四)成熟—明清
• “正宗派” :明《外科正宗》
“外科尤以調理脾胃爲要” 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 “全生派” :清 《外科全生集》
“分別陰陽,唯餘一家” “陽和通腠,溫補氣血” 創立了以陰陽為主的辯證論治法則
• “心得派” :清 《瘍科心得集》
“瘍科之證,在上部者俱屬風溫、風熱;在中部者多屬氣郁、 火鬱;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
很多外科和皮科的內容 有一些手術方法如血管結紮、腸吻合術。
9
中外总论第一章范围
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确切地对 中医外科学范围进行界定有一定难度。结合 近几十年的临床实际和学科发展,现代中医 外科学的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所更新和 变化,其范围除了疮疡、乳房、瘿、瘤、岩、 皮肤、肛肠、男性前阴、周围血管及其他外 伤性疾病外,还应包括内痈、急腹症、疝、 泌尿生殖和性传播疾病等。
❖ 瘤:瘤者,留滞不去之义。凡瘀血、痰滞、浊 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聚而成形所结成的块 状物。相当于西医的体表良性肿瘤。其特征是 随处可生,发于皮肉筋骨之间,多数不痛不痒, 推之移动,生长缓慢。一般分为气瘤(神经纤 维瘤)、筋瘤(静脉曲张)、血瘤(海绵状血 管瘤)、肉瘤(脂肪瘤)、骨瘤(骨瘤、骨肉 瘤)、脂瘤(皮脂腺囊肿)。
❖ 漏:凡溃疡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 一样,曰漏,是以症状命名的。它包括两种不 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为现称的瘘管,指体表 与有脏腑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 一为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 一般只具有一个外口。两者在外口部均有脓水 经久淋漓不止。
❖ 乳头风:又称“乳头破碎”。之乳头、乳颈及 乳晕部皮肤浸淫,湿烂破裂的病症。多因肝火 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其症乳头破碎、 裂开,疼痛剧烈,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 痂,容易继发外吹乳痈。
❖ 腐肉:疮疡热盛成脓溃破后,疮面所呈现的腐 败蚀烂的组织。应施以祛腐治疗令其融解脱落。
❖ 肉芽: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 生的嫩肉。是判断溃疡愈合的重要指标。正常肉芽 红活有生机,乃气血充足之象;肉芽苍白,宣浮松 脆,无颗粒者为肉芽水肿,乃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 之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名]洋金花
茄科曼陀罗属植物白曼陀罗 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分布 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湖北、四川等地。 [作用与用途]麻醉止痛, 定喘镇咳。经试验对大脑皮 层及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 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腺 体分泌及松驰平滑肌的痉挛。
3、发展
• 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外科专著
湿润烧伤膏1987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8年,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被国家科委确 定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同年,湿润烧伤 膏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新药。1991年被卫 生部列为"十年百项计划 "
• 第六届“人道主义奖”
颁发给烧伤湿性医疗 技术的发明人徐荣祥。
• 这项技术已获美国专利,这是我国有史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 • 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首次创办了中医外
科专业(本科)
•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博士培养点6
个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
• 烧伤
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的研究方面
对烧伤面积超过90%的大面积特重度烧伤 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2%,与国际烧伤外科 对烧伤总面积超过90%的特重度烧伤救治 成功率8%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 治疗破伤风。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
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 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的方法。
• 近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
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 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 围遍及内、外、妇代对外科学贡献较大的有王怀隐的《太
平圣惠方》,书中记载了痔、痈、皮肤病、 瘰疬等外科病证治,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 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等内治法则。该 书还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的方法
• 金元时期,医学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金
元四大家,这对当时的外科学发展也有较 大的影响。
4、成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 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
• 正宗派: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 全生派: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 • 心得派: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 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
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 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 “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 的发展影响很大。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 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中医外科学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 1)起源 砭针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切开排脓) 周代,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 《周礼·天官》中所载“疡医”,即指外科医
生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书
中已有许多外科病的记载,并叙述了砭法、
• 陈自明的《外科精要》
• 朱震亨的《外科精要发挥》
• 齐德之的《外科精义》首次把26部脉象变
化和外科临床紧密结合起来,还指出外科 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为外科整 体观念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是一本创伤外科
专著,对伤科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其提出 的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比西方提 出悬吊复位法要早600多年。
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 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 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 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 河。
• 隋代巢元方所著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 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 的专著,书中对许多外 科疾病包括40余种皮肤 病的病因病理进行了阐 述,如指出疥疮由虫引 起,对炭疽的感染途径 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 马乃得病”
• 全生派: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 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 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 气血”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 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 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 方,至今仍广为运用。
• 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2、形成
• 汉朝,中医外科形成一个学科
《黄帝内经》最早 提出用截趾手术治 疗脱疽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 杂病论》对中医外科 的贡献较大。对肠痈、 寒疝、蛔厥等外科病 证的诊治作了比较 详细的论述,所载大 黄牡丹皮汤、薏苡附 子败酱散、乌梅丸等, 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
汉末华佗,是我国历 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 生,第一个应用麻沸 散作为全身麻醉剂, 进行死骨剔除术、剖 腹术等,堪称外科 鼻祖。
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
对外科病病因病机的阐释,注重外证与内 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 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将温病学说引 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 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在治疗上善于应用 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 等治疗疔疮走黄。
•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
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书中记述的手法整 复下颌关节脱位,与西医学的手法复位相 似;而其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 年。该书记载的脏器疗法如食用动物肝脏 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 学性及有效性。
• 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其中
来国家新药在美国获得的第一个专利,目
前也是唯一的一个
• 肛肠疾病
中医治疗肛门直肠疾病取得了较大发展,采 用切开挂线法解决了高位肛瘘的难治之点;
外剥内扎术是治疗混合痔的改进手术,不 仅疗效显著,而且防止了西医环切术后所 导致的肛门狭窄、黏膜外翻等后遗症;消 痔灵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效果满意,并得 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