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版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外科
风
行业
病 外科学
淋巴
专业
中医药
中医
疾病 疾病
类专业
全国
中医
男性
外科
发展
外科学
病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第七章乳房疾病
第一节乳痈 第二节粉刺性乳痈 第三节乳痨 第四节乳癖 第五节乳疬 第六节乳核 第七节乳岩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瘿
第一节气瘿 第二节肉瘿 第三节瘿痈 第四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第五节石瘿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瘤、岩
第一节血瘤 第二节肉瘤 第三节筋瘤 第四节脂瘤 第五节失荣 第六节肾岩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一节中医外科范围 第二节疾病命名原则 第三节基本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致病因素 第二节发病机理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辨病 第二节阴阳辨证 第三节部位辨证 第四节经络辨证 第五节局部辨证 第六节善恶顺逆辨证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热疮 第二节蛇串疮 第三节疣 第四节黄水疮 第五节癣 第六节虫咬皮炎 第七节疥疮 第八节日晒疮 第九节湿疮
第十一章肛肠疾病
第一节痔 第二节肛痈 第三节肛漏 第四节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第五节肛裂 第六节脱肛 第七节息肉痔 第八节便秘 第九节锁肛痔
第十二章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外科学总论ppt课件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 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周礼·天官篇》疡医:主治肿疡、溃疡、
金疡和折疡。 唐宋: 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
创伤等。 元代: 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 明清: 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
和肛肠疾 病为主体。
学科划分:发于体表,用肉眼可见,有 形可征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 的系列教材。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 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 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 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 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并举例说明。
中医外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中医外科教研室 刘作龙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 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疾自(鼻)、疾耳、疾齿、 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的外科医生
疡医—最早
《五十二病方》:载有感染、创伤、冻伤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四章

外科在辨别阴阳属性上还有自己的特点, 即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 各方面的相对性,可直接辨认其为阳证或 阴证。
2.辨阴证阳证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3 .注重局部
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 局部症状与体征,不同 的疾病局部表现
重点诊查局部特征是辨 诊查全身和乳房 局部情况外,还应注意区 域浅表淋巴结的变化
腋窝淋巴结有四组,应依次检查。
自腋顶部从上而下扪查中央组淋巴结,然 后将手指掌面转向腋窝前壁,在胸大肌深 面扪查胸肌 组淋巴结; 肩胛下组淋 巴结;最后 锁骨下及锁 骨上淋巴结
2)图像分辨率高,特别是显示空腔脏器较 MRI理想
3)显示急性出血、气体、钙化和结石敏感 4)碘过敏者,不能行增强CT扫描,肝肾
功能不良者,慎作增强扫描
5)具有电离辐射,孕妇和儿童应酌情考虑
MRI
1)有较高的组织对比分辨率,有多种参数的 选择与变化,从而有可能对各种病变的性 质加以判断
2)无损伤和电离辐射,无须注射碘造影剂
3)可以多方位,多平面的成像,对病变的位 置及范围可更准确的加以判断
4)扫描时间相对较长,易受呼吸运动和心脏 血管运动的影响产生伪影
5)带金属异物或金属植入物者,严禁作 MRI检查
6)危重病人不合作,不宜作MRI检查
5.综合分析
现代医学的特点是重在辨病。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
螺旋CT扫描是通过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做连 续旋转,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 体积扫描。与常规扫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三维图像,而后者得到是二 维图像。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药品名]洋金花
茄科曼陀罗属植物白曼陀罗 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分布 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湖北、四川等地。 [作用与用途]麻醉止痛, 定喘镇咳。经试验对大脑皮 层及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 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腺 体分泌及松驰平滑肌的痉挛。
3、发展
• 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外科专著
湿润烧伤膏1987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8年,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被国家科委确 定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同年,湿润烧伤 膏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新药。1991年被卫 生部列为"十年百项计划 "
• 第六届“人道主义奖”
颁发给烧伤湿性医疗 技术的发明人徐荣祥。
• 这项技术已获美国专利,这是我国有史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 • 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首次创办了中医外
科专业(本科)
•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博士培养点6
个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
• 烧伤
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的研究方面
对烧伤面积超过90%的大面积特重度烧伤 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2%,与国际烧伤外科 对烧伤总面积超过90%的特重度烧伤救治 成功率8%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 治疗破伤风。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
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 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的方法。
• 近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
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 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 围遍及内、外、妇代对外科学贡献较大的有王怀隐的《太
中医外科学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外科学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内科疾病B. 外科疾病C. 儿科疾病D. 妇科疾病答案:B2. 中医外科治疗的特点是什么?A. 以手术为主B. 以药物治疗为主C. 以物理治疗为主D. 综合治疗答案:D3.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外治法?A. 针灸B. 拔罐C. 推拿D. 手术答案:C4. 中医外科治疗中,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药物外敷法?A. 膏药B. 散剂C. 汤剂D. 油膏答案:C5. 中医外科对于外伤的处理原则是什么?A. 清创缝合B. 清热解毒C. 活血化瘀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判断题1. 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不重视整体观念。
(错误)2. 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只使用中药。
(错误)3. 中医外科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正确)4. 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不使用手术。
(错误)5. 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强调个体化治疗。
(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的整体观念。
答: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强调整体观念,即在治疗局部病变的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病变与整体的关系,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简述中医外科常用的几种外治法。
答:中医外科常用的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膏药外敷、散剂外敷、油膏外敷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治疗效果。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患者,男,40岁,因车祸导致右腿骨折,经西医手术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良好,但局部肿胀、疼痛,影响日常活动。
问题:作为中医外科医生,你将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答: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体质、疼痛程度、肿胀情况等。
然后,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案:1. 内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汤剂或丸剂,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方剂。
2. 外治:可采用膏药外敷、拔罐等方法,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I、总论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2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五十二病方》: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4.《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5 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疮疡: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阳证。
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疖<3cm 疖:表皮痈:发于皮肉之间纵向横向痈3~9cm>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发 B超。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四、疾病治法.内治法三个总则1适应证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和各种皮肤病消法外疡中期托法溃疡后期补法外治法19.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
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
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三章

所属,为多气多 血之经,故较易 于收口
• 内臁为足三阴经所属,为多气少血之经, 较难收口
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它具有运行气血、 联络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故体表 的毒邪可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 病变可由里达表,均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 形成的。由此可见,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 生、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经络阻塞
•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 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 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
• 此外,患处部位所属经络,与外科疾病的 发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有头疽生 于项的两侧者,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属,该 经为寒水之经,也为多血少气之经,所以 难以起发。
臁疮本属难以愈合之病: • 外臁为足三阳经
• 正气旺盛,临床多为阳证、实证,发展顺利, 预后良好。全身症状有高热、烦躁、便结、 溲赤、苔黄、舌红、脉实有力等;局部症状 因病而异,如邪实正盛的阳证疮疡,局部高 肿根束,掀热灼痛,脓出稠厚,易溃易敛;
• 正气不足则表现为阴证、虚证;正虚邪实或 正虚邪恋则容易逆变,预后不良。全身症状 见面黄神倦,或潮热盗汗,舌红或淡,脉虚 无力等;局部多见患处色白、平塌或坚硬结 肿,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溃后脓水清稀 淋漓,久不收口,迁延难愈,或毒盛内陷脏 腑而为败证。
四、脏腑失和
• 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外科疾病 虽然绝大多数发于体表的皮、肉、脉、筋、 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
• “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本诸 内” ,脏腑内在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 而体表的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以影响 脏腑而发生病变。
• 总之,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 过程来看,它与气血、脏腑、经络、正气 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二、气血凝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中有外科疾病的记载:疾自(鼻)、疾耳、疾 齿、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疡医—最早的外科医生
成书于秦汉以前,是我国有文字记 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 科疾病有痈、疽、创伤、痔疾、皮 肤病等。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 熏法及按摩等疗法。
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
东汉末年,史上最著名的外科 医生,堪称“外科鼻祖”。
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死 骨剔除术及剖腹术,是世界医 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 治疗的最早记录,比西方早 1600多年。
发展简史
发展
两晋~宋、元
两晋、南北朝: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敷伤 口治狂犬咬伤,开免疫法治狂犬病先河。
陈自明—《外科精要》 金元时期名著: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发展简史
成熟
明、清时期
为中医外科鼎盛期,形成了 三大学术流派。
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用 砷、汞剂治疗梅毒。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
陈实功
王维德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学基本术语。
• 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熟悉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 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 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臁疮等。(图) •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图) •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图) •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图)
中医外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温志鹏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 科即外科,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
•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图)
•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图)
• 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有内 痈、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间急性化脓性疾病。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周礼·天官篇》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 唐宋: 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 元代: 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 明清: 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 病为主体。 学科划分:发于体表,用肉眼可见,有形可征 或以外治为主的疾病。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本节完
疖
唇疔
颜面疔疮走黄
蛇眼疔
烂疔
疫疔
痈
颈痈
腋痈
有头疽
初
起
脓
头
迅速扩散
31
外科教研室制作
34
白癜风
脚癣
• 疮:疮者,创也。广义的疮是一切外科疾病的 统称。狭义的疮指皮肤体表有形可见的各种损 害性疾病的统称。 如有丘疹的粟疮、疥疮;有 脓包的黄水疮;有红斑的猫眼疮;有糜烂的水 渍疮等。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导学
• 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派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 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 • 了解中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 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 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秉钧
《外科正宗》 《外科全生集》 《疡科心得集》
“列证最详, 倡阴阳辩证,治 将温病学说引入
论治最精”注 疗主张“以消为 外科疾病诊治,
重脾胃,强调 贵,以托为畏”, 用分部辨证揭示
“外之证必根 对阴疽的治疗以 了外科 病因与发
于内”,外治 “温通”为大法。 病部位的规律。
方面强调“使 创立 :阳和汤、 上部-风温风热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发展简史
形成
战国--汉代
《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是疮疡类 疾病的理论基础。
②载外科病近30种:疔、痤、痔…
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发展简史
《伤寒杂病论》: ① 奠定了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六经、八纲) ② 论述肠痈、寒疝、蛔厥,创大黄牡丹皮汤、薏苡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 学专著
主要内容:痈疽鉴别诊断; 辨脓方法(波动感);切 开排脓要“在下,逆上破之”。
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发展简史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 如:疥疮、癣由虫引起。指出炭
疽的传染途径“人先有创而乘马乃得病”。
发展简史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葱管导尿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五善七恶”
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 主要内容:疮疡、乳房病、瘿、瘤、
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 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 其他外科病。 明•汪机《外科理例》:“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 名之”
第二节 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大小、 病程、传染性命名。
毒外出为第一” 阳和解凝膏、犀 常用外科手术。 黄丸、小金丹等 其著作体现了 阴疽名方。 明以前外科的
下部-湿热湿火 中部-气郁火郁
应用“温病三宝” 治疗疔疮走黄。
发展简史
建国以来的发展状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
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