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寒食》赏析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
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
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
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古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翻译赏析
古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翻译赏析《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翎。
古诗全文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前言】《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注释】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读,与“花”“家”押韵。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鉴赏】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
《寒食》古诗 韩翃意思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词句注释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古诗译文七彩课堂
寒食古诗译文七彩课堂文学社发言稿: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寒食》解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古诗翻译
寒食古诗翻译
《寒食》
宋代陆游
峡云烘日欲成霞,瀼水成纹浅见沙。
又向蛮方作寒食,强持扈酒对梨花。
物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
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作者简介(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寒食》翻译、赏析和诗意
峡谷说烘天想云霞,攘水形成纹路浅见沙。
又向少数方作寒食节,强拉启酒对梨花。
物如巢燕年年客,心羡云游僧人到处家。
依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孟云卿《寒食》赏析
孟云卿《寒食》赏析寒食作者:盂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重点字词解释:①子推,重耳(献公子)徽臣。
周晋(今山西介休)人。
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说。
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
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盂云卿抱树而死。
晋文公于是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鉴赏: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入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扛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村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寒食》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
作者(盂云卿)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
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
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这首《寒食》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
寒食简短诗意
寒食简短诗意1.寒食的诗意,要短一点的《寒食》诗意:春天,整个长安呈现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当时的风俗是寒食节要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诗词典故虽然该诗暗藏讽意,但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
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
诗词赏析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寒食翻译及赏析
寒食翻译及赏析寒食翻译及赏析寒食翻译及赏析1古诗原文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译文翻译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注释解释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这一天禁火冷食。
子推:寒食节前一天所作的枣糕名为子推。
创作背景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诗文赏析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乐景衬哀景,即反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
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
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
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
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
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古诗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翻译赏析
古诗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翻译赏析《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云卿。
其古诗全文如下: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翻译】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鉴赏】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
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
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
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
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
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精选)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2.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寒食夜有寄》韩偓风流大抵是伥伥,此际相思必断肠。
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
3.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寒食夜》韩偓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解释】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
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
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
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
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4.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江陵使至汝州.》王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6.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寒食二首·其一》李山甫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7.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途中寒食》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古诗寒食·寂寂柴门村落里翻译赏析
古诗寒食·寂寂柴门村落里翻译赏析《寒食·寂寂柴门村落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赵鼎。
其古诗全文如下: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翻译】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鉴赏】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
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
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
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
……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
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
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
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
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唐诗赏析-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
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寒食》原文及赏析
《寒食》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寒食》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寒食》原文及赏析篇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寒食诗意简短
寒食诗意简短1.寒食的诗意,要短一点的《寒食》诗意:春天,整个长安呈现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当时的风俗是寒食节要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诗词典故虽然该诗暗藏讽意,但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
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
诗词赏析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寒食节的诗句赏析
寒食节的诗句赏析寒食节的诗句赏析《寒食》唐·卢象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赏析: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春秋时,晋国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
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
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
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
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
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
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赏析:诗人首句写景,突出一个“冷”字:“雨中”是天气之冷;“禁火”是节令之冷;“空斋”是旅居之冷。
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层层叠加地写足了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与凄冷。
次句还是写景,关键在一个“独”字:“江上”是春潮涌动的春江;“流莺”是自由翻飞、悦耳欢啼的黄莺,与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截然不同,本是充满生机,令人振奋愉悦的景象。
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
《寒 食》原文注释及简析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
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
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
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
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
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
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寒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寒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寒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的思想感情。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
这首诗通过描写寒食节时皇宫里的情景,暗讽了那些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同时表达了诗人在寒食节来临之前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寒食这首诗是什么节日1、《寒食》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景象。
2、原文如下:《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3、译文如下: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寒食这首诗是谁写的古诗《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754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韩翃诗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
这类作品在唐代其他名家诗集里所占的比例似乎都没有像他的诗集里那么大。
韩翃善于轻巧而具体地预祝旅途顺利,说得古代舟车仿佛具有现代交通工具的速度。
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继辟幕府。
建中初,以诗受知德宗,得到德宗的赏识,被授予驾部郎中、知制诰等官爵,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与钱起、卢纶等人号称大历十才子。
他作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野珍之。
寒食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
寒食古诗意思及注释
寒食古诗意思及注释寒食,指代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的皇帝认为祭祀祖先时思念他们的心情可以从寒食节开始。
自古以来,寒食节一直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有多种相传的历史。
在文学史上,《寒食古诗》是寒食节的标志性作品。
《寒食古诗》由唐代诗人王慎中所著,写于唐高宗宇文泰之年(722-725年),全诗共六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长诗之一。
诗内容主要是酝酿官兵前往外地讨伐野外敌寇,张皇失措,哀叹英雄劳苦,思乡情怀,无奈音书无信,豪情不被理解等,极富诗情画意。
《寒食古诗》在诗歌创作上,采用了五言绝句及七言律诗的写法,全诗气势宏大,抒发的是诗人的思念,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大王无力的哀叹,令人肃然起敬。
至于意思,《寒食古诗》以诗人的视角,思念了远方的家乡,抒发着对家乡疏远、千里之外的思念之情。
诗中也提到了大王无力,表达了对祖先的尊崇,以及对无能为力的失望和悲凉之情。
进一步而言,诗中的意思也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家乡的情感归属,以及主动投身国家事业的号召。
在韵律方面,《寒食古诗》采用了五言绝句及七言律诗的写法,运用了和绝、连绝、连和、仄韵、倒仄等韵律技巧,全诗浑然一体,音乐感较强,令人叹为观止。
《寒食古诗》作为一篇古典诗歌,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所指代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还把思乡、祭祀祖先,天地自然、豪情英雄等抒发出来。
此外,诗中还蕴涵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当时的政治形势的评论,可谓堪称艺术上的杰作。
总而言之,《寒食古诗》以其独特的诗情画意,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感慨,也传达了自古以来中国人节日里思念祖先和豪情英雄的文化内涵。
在文学上,《寒食古诗》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寒食这首古诗的意思
寒食这首古诗的意思为: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的诗意是:是用白描手法写实,既写了长安的白昼风光,又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第一、二句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狒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
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日暮”就是房晚。
“汉宫”是惜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合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创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借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宣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
hóng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唐朝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无……不:双重否定词,表示非常肯定,“都”的意思。
“无处不”是“到处都”的意思。
(3)飞花:漫天飞舞的花絮(花瓣)。
(4)东风:指春风。
(5)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6)斜:古读“xiá”,今读“xié”。
(7)日暮: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指傍晚时分。
(8)汉宫:汉代的皇宫,这里借指唐代的皇宫。
(9)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10)轻烟:袅袅炊烟。
(11)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古诗大意:
春天,唐朝京都长安城里到处都是漫天飞舞的花絮。
寒食节这天,春风轻轻吹拂,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枝随风飘扬。
傍晚时分,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
袅袅的炊烟飘散到了王公贵族的家里。
古诗小结:
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2.诗的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3.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热爱,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歌咏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