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

合集下载

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

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

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中就一目了然的知道了这首诗中至少有五种意向,宏大开阔的景象犹如一幅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代悲白头翁》叙事性比较强,自然不及《春江花月夜》如此多的意向,如此朦胧、美妙的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不仅仅停留在描绘迷人的海上月夜,它通过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赞美,更多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人在《代悲白头翁》中表现的感情虽然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认真地思考着人生,憧憬和眷恋着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意向;意境;哲理初读这两首篇幅较长的唐诗,个人感觉《代悲白头翁》画面感更强,就像电视画面一样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但《春江花月夜》有种鸟儿虽然已经飞过,但不留下一点痕迹的感觉。

当然这和我个人阅读喜好有关,我平时更喜欢小说等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文章。

随着对这两首诗的反复阅读、想像、思索,我觉得《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各有千秋意境:在古代文论中,意境是说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达到艺术的境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中就一目了然的知道了这首诗中至少有五种意向。

,其中“春”出现四次,“江”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夜”出现两次,而“月”是全诗的灵魂,出现了十四次。

这首诗通过月升,月高照、月西下、月落下的整个过程,衬上月下的潮水,沙滩夜空、白云、闺阁、镜台、高楼、鸿雁、海雾、华林等等的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春江花月夜的开阔、朦胧、寂静、甚至有点孤独的画卷,画卷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一副画卷,它注入了作者的对美景的情感体验,诗情、画意、意境交融在一起,带着读者走进画中画,景中景,情中情。

《春江花月夜》用宽阔的自然景色营造了艺术美,自然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宽阔无垠的春天的海面上一片平静,不经意之间春潮和明月相约打破了这先前的平静,,月光笼罩着这千万里的波浪。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在初唐诗坛上,张若虚和刘希夷是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著名诗人,在诗歌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一起来看看吧。

张若虚今仅存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七言歌行,仅此一首就令张若虚不朽,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芳华绝代,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明清以来诗论家也曾有高度赞扬,如明钟惺《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清未王闿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王志》卷三)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更将其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据程千帆先生考证,《春江花月夜》自明初高棅选入《唐诗品汇》,特别是李攀龙在《古今诗删》选入此诗以后,就成为重要的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了。

自此后,对此诗的研究、评论甚多。

刘希夷在诗歌史上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颇具才华而又不幸早逝。

他存诗35首,所作多从军与闺情题材,体裁上长于七言歌行,词藻婉丽,芊绵绮丽,清丽有骨,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

天宝年间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自此大为时人所称赏。

其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吟》、《洛川怀古》等,尤其《代悲白头吟》最为人所称道。

由于《代悲白头吟》与《春江花月夜》都出现于初唐诗坛上,人们自然会将两诗进行艺术水平高下的比较,而普遍认为《春江花月夜》胜过《代悲白头吟》,如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

宫体诗的自赎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

宫体诗的自赎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

宫体诗的⾃赎闻⼀多评《春江花⽉夜》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当指以梁简⽂帝为太⼦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个宫廷为中⼼的艳情诗。

我们该记得从梁简⽂帝当太⼦到唐太宗宴驾中间⼀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昂未⽣之间⼀段时期。

这其间没有出过⼀个第⼀流的诗⼈。

那是⼀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则为⼈所诟病的时期。

没有第⼀流诗⼈,甚⾄没有任何诗⼈,不是⼀桩罪过。

那只是⼀个消极的缺憾。

但这时期却犯了⼀桩积极的罪。

它不是⼀个空⽩,⽽是⼀个污点,就因为他们製造了些有如下⾯这样的宫体诗: 长筵⼴未同,上客娇难逼。

还杯了不顾,回⾝正颜⾊。

(⾼爽《咏酌酒⼈》) 众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

(邓鉴《奉和夜听妓声》)。

这⾥所反映的上客们的态度,便代表他们那整个宫廷内外的⽓氛。

⼈⼈眼⾓⾥是淫荡: 上客徒留⽬,不见正横陈。

(鲍泉《敬酬刘长史咏名⼠悦倾城》)⼈⼈⼼中怀着⿁胎: 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

(李义府《堂词》)对姬妾娼妓如此,对⾃⼰的结髮妻亦然(刘孝威《鄀县寓见⼈织率尔赠妇》便是⼀例)。

于是发妻也就成了倡家。

徐悱写得出《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那样⼀⾸诗,他的夫⼈刘令娴为什麽不可以写⼀⾸《光宅寺》来赛过他?索性⼤家都揭开了: 知君亦荡⼦,贱妾⾃倡家。

(吴均《⿎瑟曲有所思》)因为也许她明⽩她⾃⼰的秘诀是什么。

⾃知⼼所爱,出⼊仕秦宫。

谁⾔连屈尹,更是莫遨通?(简⽂帝《艳歌篇》⼗⼋韵)简⽂帝对此并不诧异,说不定这对他,正是件称⼼的消息。

堕落是没有⽌境的。

从⼀种变态到另⼀种变态往往是个极短的距离,所以现在像简⽂帝《娈童》、吴均《咏少年》、刘孝绰《咏⼩⼉採莲》、刘遵《繁华应令》,以及陆厥《中⼭王孺⼦妾歌》⼀类作品,也不⾜令⼈惊奇了。

变态的⼜⼀型类是以物代⼈为求满⾜的对象。

于是绣领,袙腹,履,枕,席,卧具……全有了⽣命,⽽成为被玷污者。

推⽽⼴之,以⾄灯烛,⽟阶,梁尘,也莫不踊跃地助他们集中意念到那个荒唐的焦点,不⽤说,有机⽣物如花草莺蝶等更都是可⼈的同情者。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

《春江花月夜》与《xx白头吟》比较在初唐诗坛上,张若虚和刘希夷是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著名诗人,在诗歌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今仅存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七言歌行,仅此一首就令张若虚不朽,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芳华绝代,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明清以来诗论家也曾有高度赞扬,如明钟惺《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清未王闿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王志》卷三)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更将其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据程千帆先生考证,《春江花月夜》自明初高棅选入《唐诗品汇》,特别是李攀龙在《古今诗删》选入此诗以后,就成为重要的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了。

自此后,对此诗的研究、评论甚多。

刘希夷在诗歌史上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颇具才华而又不幸早逝。

他存诗35首,所作多从军与闺情题材,体裁上长于七言歌行,词藻婉丽,芊绵绮丽,清丽有骨,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

天宝年间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自此大为时人所称赏。

其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吟》、《洛川怀古》等,尤其《代悲白头吟》最为人所称道。

由于《代悲白头吟》与《春江花月夜》都出现于初唐诗坛上,人们自然会将两诗进行艺术水平高下的比较,而普遍认为《春江花月夜》胜过《代悲白头吟》,如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

”闻一多先生也说:与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相比,“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程千帆在古代传说中,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

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诉之于读者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

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淹没了,有的被忽视了,被遗忘了,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又被发现了,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获得他和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但在一般情况下,穷通显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

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无益处。

本文准备以一篇唐诗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

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介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

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锤嵘《诗品》卷中评鲍照云:“磋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张若虚也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生平,后人所知无多。

①他的著作,似乎在唐代就不曾编集成书,②现在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十七的两篇诗,一篇极出色的《春江花月夜》(它同时作为乐府被收入卷二十一的相和歌辞中)和另一篇极平常的《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既无专集,则《春江花月夜》只有通过总集、选本或杂记、小说才能流传下来。

但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依其编选断限,只芮挺章《国秀集》有将其诗选入之可能,然而此集并无张作。

又今传唐人杂记小说似亦未载张诗。

据友人卞孝萱教授所考,现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之外,尚有已佚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③此十三种,宋时大抵还在,张诗或者即在其内,因此得以由唐保存到宋。

古代文学论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

古代文学论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内容提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永恒江月的相遇,意味着初唐的先觉诗人们的诗学触角开始伸向天地宇宙,做着迎接“醉态盛唐”的准备,而且就其宇宙精神而言,无疑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遥遥地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迢迢地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

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无疑也是它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作为描述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文学史,不可不对作家及其作品中所会通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升华、凝练的宇宙精神进行点睛勾勒和重笔书写。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并被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价值何在?这是学术界一个关注的亮点。

对它的评价涉及到文学史的重大问题,现、当代的大师们的观点无疑在人们的心头引起了震撼。

一、震撼从清算宫体诗的罪孽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以下简称闻文),考查了“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的诗坛状况,认为“这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那只是一个消极的缺憾。

但这时期却犯了一桩积极的罪。

它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因为“他们制造了”“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的宫体诗。

那些宫体诗的作者,“是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

”他们“由意识到文词,由文词到标题”,“可算作一种文字的裎裸狂。

”“专以在昏淫的沉迷中作践文字为务的宫体诗,本是衰老的,贫血的南朝宫庭生活的产物,只有北方那些新兴民族的热和力才能拯救它。

”然而“谁知那些北人骨子里和南人一样,也是脆弱的,禁不起南方那美丽的毒素的引诱,他们马上又屈服了。

”所以“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在当时可说是一种不自主的,虚伪的存在。

”闻文不啻为清算宫体诗罪孽的檄文,在学术界亮出了一面大纛。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引导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后人是如何评价这部经典之作的?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之后也有很多人对这个诗评价是如何如何“第一”,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包括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不过换一个角度说,既然这么说,这首诗肯定是不错的,但是既然问题是这么问,肯定不是讨论好不好,而是是不是第一。

其实说不同的诗体之间就没有比较的价值,举个例子拿春江花月夜和老杜的随便一首律诗放在一起说谁好谁不好,八成都是逗。

甚至说你拿不同诗人的诗歌作比较可能都没有比较的价值,比如许丁卯不如韩香奁清丽芊绵,韩香奁不如许丁卯圆熟沉稳云云。

所以说如此来看孤篇压全唐的比较在于何处?和谁比盖了全唐,比那些诗好在何处,我估计王闿运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那有些人可能问答主,你觉得这首诗如何?这首诗还是很好的,放在那个时代有这样一篇作品是不容易的。

个人不觉得能盖全唐,但是起码可以盖初唐同类的诗体。

这是一首乐府歌行,初唐的七言歌行其实并不是十分的多,比较著名的无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郭震的《古剑篇》。

而这首诗在这几首的比较中还是应该占据了一定的上风(但是也未必真的高于这几篇,比如《长安古意》胡应麟有“七言长体,极于此矣”的美誉,这个不也是类似于孤篇压全唐的七古的意思么。

)。

胡应麟的《诗薮》里面有这样的评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出刘希夷白头翁之上,已经是很高的肯定了,因为我们也都知道白头翁诗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七言古诗之一(“大为时人所称。

”《大唐新语》)。

但是只能说是这首诗本身还算不错,也没有任何孤篇横绝的征兆。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一)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一)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一) 【内容提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永恒江月的相遇,意味着初唐的先觉诗人们的诗学触角开始伸向天地宇宙,做着迎接“醉态盛唐”的准备,而且就其宇宙精神而言,无疑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遥遥地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迢迢地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

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无疑也是它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作为描述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文学史,不可不对作家及其作品中所会通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升华、凝练的宇宙精神进行点睛勾勒和重笔书写。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并被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价值何在?这是学术界一个关注的亮点。

对它的评价涉及到文学史的重大问题,现、当代的大师们的观点无疑在人们的心头引起了震撼。

一、震撼从清算宫体诗的罪孽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以下简称闻文),考查了“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的诗坛状况,认为“这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那只是一个消极的缺憾。

但这时期却犯了一桩积极的罪。

它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因为“他们制造了”“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的宫体诗。

那些宫体诗的作者,“是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

”他们“由意识到文词,由文词到标题”,“可算作一种文字的裎裸狂。

”“专以在昏淫的沉迷中作践文字为务的宫体诗,本是衰老的,贫血的南朝宫庭生活的产物,只有北方那些新兴民族的热和力才能拯救它。

”然而“谁知那些北人骨子里和南人一样,也是脆弱的,禁不起南方那美丽的毒素的引诱,他们马上又屈服了。

”所以“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在当时可说是一种不自主的,虚伪的存在。

”闻文不啻为清算宫体诗罪孽的檄文,在学术界亮出了一面大纛。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比较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比较

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比较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

《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

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

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江花月夜》之比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江花月夜》之比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江花月夜》之比较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

《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

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

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2017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2017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2)2017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人家”的评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

因为“大家”二字,在我国文学批评术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和“名家”相对而言的。

只有既具有杰出的成就又具有深远的影响的人,才配称为“大家”。

只靠一篇诗而被尊为“大家”,这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

王、杨、卢、骆四人就从来没有获得过这种崇高的称号。

因此,这一评语事实上是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方面,是出于四杰(王氏对前人此论没有提出异议),而另一方面,又确已超乎四杰。

这是对此诗理解的深化。

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

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

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

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

(注:见李泽厚所著《美的历程》第七章《盛唐之音》,第一节《青春·李白》)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两首诗的对比

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两首诗的对比

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两首诗的对比赏《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高中时第一次吟诵《春江花月夜》的全篇,我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虽然她不是必背篇目,但我仍然经常拿出来诵读。

《代悲白头翁》虽是第一次接触,但给我的感触也很深。

两首诗都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今夕对比,来表达人生的悲欢,但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且各有千秋。

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在开篇便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浪漫的画面。

紧紧围绕着春、江、花掉、月、夜这五个意象,诗人带着我们步入了那幅梦幻般的美景中。

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大,这时,一轮明月与潮水共同飘扬。

月光照亮在水面上,滟滟地随着江波弹跳至远方。

江水柔情地绕着芳丛,月光下,美仑美奂鲜花的树林似的存有工整的雪珠在闪光。

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润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到,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装设在空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之句拖芳甸,月照曝光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到。

”首八句写景,由小至大,由离及近,用柔和的笔触,缔造了一个神话般奇妙的境界,并使春江花月夜变得格外幽静恬淡。

静谧之下,同时也泛动着盈盈的活力。

在《代悲白头翁》中,也是同样的以景起兴。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洛阳城东得暮春景色。

繁华的洛阳城到处都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

但两者描绘的场景是不同的,氛围基调不同,触发感叹的事物也不同。

《春江花月夜》的氛围是静谧的,也是壮阔的,置身在那样触及心灵的清明澄彻的美景中,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人的身心都处于无限空灵的状态,仿佛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中,触发诗人感叹的,是澄澈的空中那皎皎的一轮孤月。

《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的影响辨析

《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的影响辨析

《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的影响辨析文献标识码:A唐诗对《红楼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包括对作者曹雪芹、主题思想、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境界的营造、作品整体诗意化特征的影响等,这些已为红学界所普遍认可。

唐诗中,对《红楼梦》影响最明显也最突出的要算唐初的两首著名长诗《代悲白头翁》及《春江花月夜》了。

这一方面,学术界谈得不多也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两首唐诗对《红楼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中诗词的影响,二是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影响。

一、《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诗词的影响先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中诗词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可以说,如果没有《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就没有《红楼梦》中最著名的诗歌《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也就不可能有与此相关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词。

《代悲白头翁》与《葬花吟》的联系具有必然性,两者在艺术手法上和具体的词句方面有太多的相似处。

从艺术手法上看,两诗都是以春天的桃李花作为起兴,主人翁都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因春花的随风飘落而感慨,进而与自己的命运发生了联系,自哀自怜,从而表现了繁华即逝、美质不常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悲剧色彩。

再从具体的词句看,这种联系就更明显了。

不妨做一个对比:‚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代悲白头翁》)和‚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葬花吟》)都是七言句,又都是设问句式,由花及人,过渡非常巧妙,把桃李花的特质与美丽少女联系到了一起,为表达主题思想找到了一个象征性的意象。

所不同的是,前者这一意象没有贯穿始终,接下来泛化渲染了青春易逝、人生无常、沧海桑田的悲剧。

而《葬花吟》则主要通过桃李花的漫天飘落,集中表现了林黛玉敏感的心灵、悲剧的体验,意象是贯穿始终的,为表现林黛玉的不幸命运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代悲白头翁》)和‚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葬花吟》),后者仿前者的迹象非常明显,‚叹落花‛也好‚惜春暮‛也罢,其实都是归旨于‚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代悲白头翁朗诵]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朗诵]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朗诵]代悲白头翁一:[代悲白头翁]刘希夷唐诗《公子行》全诗赏析公子行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

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

绿波荡漾玉为砂,青云离披锦作霞。

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

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

娼家美女郁金香,飞来飞去公子傍。

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

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

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

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

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

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

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

“天津桥”在洛阳西南洛水上,是唐人春游最繁华的景点之一。

刘希夷此诗从天津桥写起,因为天津桥下洛水是清澈的,春来尤其碧绿可爱。

诗中“阳春水”的铸辞,引人入胜。

与“天津桥下阳春水”对举的,是“天津桥上繁华子”,即纨绔公子——青春年少的人。

以下略写马嘶入云以见兴致后,就巧妙地将春水与少年,揉合于倒影的描写:“人影动摇绿波里。

”意象飘逸,如镜花水月之虚幻。

这种梦幻般的色彩,对诗中所写的快乐短暂的人生,起到点染之功。

紧接写水中(或岸上)的砂,和倒映水中的云霞,以陪衬人影。

词藻华丽,分别融合化用了“始镜底以如玉,终积岸而成沙”(谢灵运)的赋句和“(锦)文似云霞”(《拾遗记》)的文句,又以顶针的辞格衔接上文,意象、词采、声韵皆美。

这段关于东都之春的描绘,最后落在宫门内外的碧树与春花。

梁简文帝曾有诗道:“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

”诗人以赞叹不绝于口的排比句式出之:“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伤心”、“断肠”的固然来自好景不长,以及与杨柳、桃李有关的其它联想。

但诗人连呼可爱,又似乎是喜极之辞。

或者,他此刻“已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了玄学家所谓的‘永恒’——一个最缥缈,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

”(闻一多)这种富于柔情的彻悟和动人春色本身,都能撩起无限暇思。

春游意兴已足,公子将归何处;“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

化用修辞及其在《红楼梦》中的应用

化用修辞及其在《红楼梦》中的应用

化用修辞及其在《红楼梦》中的应用姬杰峰【摘要】化用就是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化用是模仿,更是创新,而其结果又常常是推陈出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其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化用辞格,包括词句和篇什的化用。

%with the work of others is the sentence ,paragraph or melted away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expression ,thenregroup ,flexible use ,forming an organic w hole .By imitating ,more innovation , but the result is often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old .Use can be divided into words and sentences of us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is the Chinese the first writing ,which also used figures of speech with a lot of ,there is more to be found ,research .【期刊名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化用;模仿;创新;《红楼梦》【作者】姬杰峰【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1 化用的定义和分类所谓化用,从字面不难看出其包含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化”,一个是“用”。

“用”即借用前人的句子或篇什,作为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本源。

“化”则强调对前人的句子或篇什进行理解、消化,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和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中就一目了然的知道了这首诗中至少有五种意向,宏大开阔的景象犹如一幅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代悲白头翁》叙事性比较强,自然不及《春江花月夜》如此多的意向,如此朦胧、美妙的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不仅仅停留在描绘迷人的海上月夜,它通过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赞美,更多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人在《代悲白头翁》中表现的感情虽然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认真地思考着人生,憧憬和眷恋着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意向;意境;哲理
初读这两首篇幅较长的唐诗,个人感觉《代悲白头翁》画面感更强,就像电视画面一样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但《春江花月夜》有种鸟儿虽然已经飞过,但不留下一点痕迹的感觉。

当然这和我个人阅读喜好有关,我平时更喜欢小说等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文章。

随着对这两首诗的反复阅读、想像、思索,我觉得《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各有千秋
意境: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是说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达到艺术的境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中就一目了然的知道了这首诗中至少有五种意向。

,其中“春”出现四次,“江”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夜”出现两次,而“月”是全诗的灵魂,出现了十四次。

这首诗通过月升,月高照、月西下、月落下的整个过程,衬上月下的潮水,沙滩夜空、白云、闺阁、镜台、高楼、鸿雁、海雾、华林等等的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春江花月夜的开阔、朦胧、寂静、甚至有点孤独的画卷,画卷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一副画卷,它注入了作者的对美景的情感体验,诗情、画意、意境交融在一起,带着读者走进画中画,景中景,情中情。

《春江花月夜》用宽阔的自然景色营造了艺术美,自然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宽阔无垠的春天的海面上一片平静,不经意之间春潮和明月相约打破了这先前的平静,,月光笼罩着这千万里的波浪。

一个“生”字,不仅有明月升起之意,更是活化了明月与潮水,多么富有生命力,一个跳动的场景突然出现在眼前,明月升起时有奔腾的江水作衬托,充满生机与活力,好像明月是从大海的怀抱中蹦出的新生命,是江海连接的一瞬间诞生了明月精灵。

江水和明月融为一体,明月照耀着江海,江海怀抱着明月,朦胧又清澈,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江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静静流淌,月光不吝啬地将月光洒在江边的花林里,远远看去,整片花林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雾,似清非清。

除了花林,,整个江南的春夜都笼罩在月色中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梦幻一样的银灰色中,以至于空中的飞霜不知有没有落下都不知道,更分
辨不清江上的白沙了,诗人眼中只有月光。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是受到极大的影响。

诗人将五种意向表现地淋漓尽致,完美地搭配,给诗中的意境美添加了无限的魅力。

《代悲白头翁》叙事性比较强,自然不及《春江花月夜》如此多的意向,如此朦胧、美妙的意境之美。

此诗严格意义上讲只有一个“花”字是主要的意向。

但是就是这个“花”字独领风骚,作为线索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思绪。

意向多了要将这些意向和谐地出现在整首诗里,一个意向要将这一个意向充分展现诗的无穷魅力,这都需要诗人独到的智慧。

洛阳城东的被风吹落的桃李花,无人关注它,可是它偏偏落到洛阳少女的跟前,花落,人老,女叹息,明年花开依旧红,明年人儿已老矣。

一朵已落的花,引得少女们无限的愁丝,红颜易老,岁月无情,不禁感慨万千,小小年纪的少女又想起了从书上看到的或听别人提起的松柏被砍倒当做柴薪被烧掉,桑田都变成了海洋,松柏、桑田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还是逃脱不了死去的一刻,更何况只能短短活几年的人呢?花、人、松柏、桑田……世间一切都要脱不了岁月的摧残,岁月的风化,岁月的打磨。

年年花儿只是相似,去年的花儿不会再出现,今年的花儿落了也化作了泥土,去年的人也成为历史,物是人非人不同。

由“花”字引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这似乎缺少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之美,诗人过快地转入正题,没有将“花”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两者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代悲白头翁》由景入情,没有大笔墨地创设意境,让读者走入一种画一样的场景,它更多的是交代一下地点,人物。

这有别于《春江花月夜》大量的意境创设,大量的意向运用。

所以我觉得《春江花月夜》可以根据诗句画成一张中国画,《代悲白头翁》则可以拍成少女内心独白的话剧。

哲理:
《春江花月夜》不仅仅停留在描绘迷人的海上月夜,它通过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赞美,更多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在澄澈空明的海上月下,赏月吹风,诗人的思绪飞扬,不禁询问谁第一次见到月亮,这月光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洒向人间,现在的孤月又是来照谁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多少文人雅士,这问题如千古谜团,触及短暂与永恒的哲理思考。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恒的,一代接一代,永远不会消亡。

诗人通过对江、月、人的思考,悟出了有限和无限的平衡,引领了我们探寻生命的意义。

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诗人用宏观的眼光看我们人类,悲而不伤的情调充斥着整首诗。

《代悲白头翁》明显的老少对比,年少的辉煌无忧,年老的可怜无望,到处弥漫着悲情的基调。

诗人在《代悲白头翁》中表现的感情虽然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认真地思考着人生,憧憬和眷恋着生活中的美。

“公子王孙芳树下,轻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年轻时的白头翁也曾是芳树下的公子王孙,也是落花前情歌曼舞的翩翩少年,也曾腰缠万贯,寻欢作乐,可是现在的白头翁呢?“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物是人非,身边的人也没人在乎这个糟老头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应该也是想要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几十载,少年去追求该追求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个简单的道理吧。

这两首诗都感叹人生在世转眼而已,但他们都积极乐观地对待这个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活出自己、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蔡朔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