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病毒(四)

合集下载

(详案)第十三章传染病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详案)第十三章传染病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详案)第十三章传染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的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2、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3、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由会学→I学会→爱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地投身到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中,以减少和消灭疾病,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教学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教学手段挂图、小黑板、图片、录音机、投影片等教学方法讲述法、观察法、列表法、分析说明法等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出示挂图)人生活在自然环境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他们一旦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患各种传染病,损害人的健康,例如:流感病毒侵入人体会引起流行性感冒,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会引起破伤风;肺炎球菌侵入人体可以引起肺炎等。

那么,什么是传染病?怎样预防传染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㈠传染病⑴出示卡片: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疾病:阑尾炎、心脏病、龋齿病、流行感冒、沙眼.⑵列举当地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流感)为例,具体分析说明哪些是传染疾病,哪些是非传染性疾病?⑶请同学分析说明流感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什么?(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结合挂图并按课文中的顺序进行讲述(生举例)(2)列举当地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流感)为例,具体分析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请同学们分析说明流感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什么?(4)强调:传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㈢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让学生说出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三方面)(2)让学生理解,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四)按心力衰竭发病部位 分类*
1. 1、左心衰竭 2. 2、右心衰竭 3. 3、全心衰竭
1、左心衰竭
主要由于左室受损或负荷过重,导 致左室泵血功能下降,使从肺循环 流到左心室的血液不能充分射入主 动脉残留在左心室的血液量增多。 因而心输出量下降的同时,还可出
现肺循环瘀血甚至水肿。
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及二尖瓣关闭 不全等。
2. 中度心力衰竭:由于代偿不全,心功能三级(体力活 动明显受限,轻体力活动即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体 征,休息后即好转)。
3. 重度心力衰竭:完全失代偿,心功能四级(安静情况下即出 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病情危 重)。
(二)按心力衰竭起病及病情发展 分类
1. 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发展迅速,心输出量在短时间内大 幅度下降,此时机体代偿机制常来不及动员。常见于急性心 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炎等。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 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 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 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 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 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代偿阶段
心功能不全
失代偿阶段(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各种 临床表现发生 发展的始动环 节:
3)肌浆网 Ca2+释放量下降
1、兰尼碱受体( Rynodin Receptor,RYR)是配
体激活的 Ca2+ 通道,通过RYR释放
Ca2+是心肌兴奋-收缩耦联时Ca2+的主 要来源,心衰时RYR蛋白及RYR
mRNA 减少,肌浆网释放Ca2+ 减少。

第十三章 腺病毒科(Adenoviridae)

第十三章  腺病毒科(Adenoviridae)

第十三章腺病毒科(Adenoviridae)腺病毒是1953年Rowe等在用扁桃体组织块培养物分离“感冒病毒”的过程中,发现在组织块长出的新组织中,还没有接种病料,就逐渐出现细胞病变。

引起这种细胞病变的因子就是后来证明的人的1、2、5、6型腺病毒。

翌年,Hilleman等(1954)从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咽喉洗液中也分离到同样的病毒。

此后,相继由人、猴、牛、猪、马、犬、羊、小白鼠和鸡分离出将近80个血清型的腺病毒。

1956年,Enders等根据病毒经常存在于腺体,且第一次就是在腺体组织中分离获得的事实,提出了“腺病毒”这一名称,这一建议随后为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所接受。

腺病毒在病毒学中的重要性有五个方面:第一,它可引起人类许多急性感染,包括流感样疾病,急性咽炎,婴幼儿致死性肺炎,结膜炎,角膜结膜炎,膀胱炎以及严重的肠炎等;第二,它可引起人类扁桃体、腺样体和其它淋巴组织的隐性持续性感染;第三,迄今所研究的腺病毒均可使非许可性鼠细胞发生转化,有些型别甚至在新生地鼠和小鼠有致癌性;第四,腺病毒是研究真核基因表达的良好模型,这是因为腺病毒易于培养和纯化,在感染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病毒RNA。

其次,它的基因组具有中等程度的复杂性,其复制与转录依赖于细胞的聚合酶,所以,在病毒基因的表达控制方面,可以模拟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机制,腺病毒基因组可称为一个微型染色体,实际上很多真核基因的结构与表达调控机制,是从研究腺病毒获得的;第五,它是缺损性DNA病毒――腺联病毒的辅助病毒。

第一节腺病毒科的分类与毒粒结构一、腺病毒的分类腺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迄今所知至少有93个型别,腺病毒科可分为哺乳动物腺病毒属(Mastadenovirus)和禽腺病毒属(Aviadenovirus)两个属。

其成员均为脊椎动物腺病毒。

(一)哺乳动物腺病毒属根据其毒粒结构、生物学、生化和免疫学特性,哺乳动物腺病毒又可分为A~F6个亚属。

人腺病毒有49个型,以h1~49表示,分属于6个亚属中;猴腺病毒有27个型,牛腺病毒至少12个型,猪4个型,马1个型,犬2个型,羊5个型以及小鼠2个型。

畜牧微生物学第十三章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畜牧微生物学第十三章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3) 毒血症 病原微生物只在局部组织生长,但其分泌 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机体中毒,病原体不进入血流。
(4) 脓毒血症 化脓菌通过血流散播,致使多数组织器 官出现化脓性感染。
-38-
三、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感染的过程
(二) 病原微生物的排出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同时可不断
地向机体外排出。 排出途径与传染病的性质、病原微生物繁殖的
-27-
感染症的冰山现象
无症状感染
-28-
典型疾病表现 轻微临床表现
微生物学研究 侧重于感染。
如将防治传染 病的重点转移 到预防感染, 则可收到事半 功倍之效。
隐性感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
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 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
大肠杆菌F4(K88)→ 猪的小肠前段
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大肠杆菌F6(987P)→ 猪的小肠后段
大肠杆菌F2→ 人的小肠
-10-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 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 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 霍乱弧菌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 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 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 溶血链球菌
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作用所清除
-8-
1、 侵袭力
黏附素:凡细菌表面能与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表面 受体黏附的结构成分。
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革 兰氏阴性菌菌毛;
非菌毛黏附素:外膜蛋白(OMP)以 及脂磷壁酸(LTA)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精讲+练习(word版)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精讲+练习(word版)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精讲+练习(word版) 第十三章内能第1 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点深度解析1、常见的物质由大量的极其微小的分子、原子组成。

解析:分子大小为:10-10m;尘埃、雾霾、烟雾、病毒、细胞等不属于分子。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 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解析:扩散现象:①气体(香味、空气与二氧化氮)②液体(墨水与水融合、水与硫酸铜融合)③固体(铅块与金块、煤炭堆积的墙角变黑)③扩散现象研究的是分子。

3、扩散现象说明:(1)分子间有间隙。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原因、原理)。

解析: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少(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力;分子间距越小,作用力越强;分子间距大,作用力越小,气体分子间距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忽略不计。

解析:①拉伸物体时表现为引力(也存在斥力);压缩物体时表现为斥力(也存在引力)。

② 2 块铅柱接触面打磨光滑融合一起,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液体难压缩,证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③“破镜”难“重圆”、空气容易被压缩的原因:分子间距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太小。

金题运用1.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A.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B.甲图中分子静止,乙、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C.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D.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2.下列现象中 , 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C )A. 走进花园闻到花香B. 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C. 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D. 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3.“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 D )A. 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B. 玻璃表面太光滑C. 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D. 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4.下列现象中 , 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 ( B ) A.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B. 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C. 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D. 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5.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 )A. 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B. 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隔大C. 水加糖变甜——分子不停地运动D. 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有斥力7.欣欣同学总结了很多生活中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C )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B.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第十三章传染病 教学设计_高中生物教案

第十三章传染病 教学设计_高中生物教案
1.控制传染源:
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我们对传染病人如何护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对于传染病人要倍加关怀,不可嫌弃,病人有好的心情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定要及时处理,如患狂犬病的狗,即使它是个可爱的宠物但也不能留。
【板书设计】
三、第二课时:
【复习】在上海有过一次人们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引起的“甲肝”流行。请问毛蚶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应属哪个环节?为什么?
由复习引入新课,传染病流行时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控制?怎样控制呢?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癣等。
生物圈
大庆市五十五中学袁玉芬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未出过麻疹的儿童,没有对此病的免疫力,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讨论:“流感”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讨论时每个环节个基本环节。
作业
每个人回忆一下,自己得过什么传染病?或者家里人得过什么传染病?这种传染病是怎么感染上的?有什么主要症状?你平时是怎样预防这些传染病的?
(1)促进雌花形成。
(2)增加着果。

预防医学(二)第十三章 医源性疾病防制

预防医学(二)第十三章 医源性疾病防制
• 2.种类 • 毒性反应(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过敏反应;特异 质反应;药物依赖型;致突变、致癌、致畸;二重感染
第二节 常见的医源性疾病
• (一)药源性医源性疾病 • 3.防制 • (1)充分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 (2)做好科学合理用药 • (3)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
第二节 常见的医源性疾病
第二节 常见的社会病
• (二)吸毒 • 3.健康危害 • 生理依赖性(戒断反应);精神依赖性(精神障碍与变 态);对身体的毒性作用;传染性疾病;对生殖系统及子代的损 害作用
• 4.防范吸毒的社会对策 • (1)制定禁毒法律法规(强制性的法规和行政手段是控制 吸毒的关键) •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常见的社会病
• (二)吸毒 • 指出于非医疗目的,通过注射、口服、鼻吸或其他途径将 毒品摄入人体的行为。 • 毒品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等能够使人形 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 1.流行特征 • (1)世界性蔓延:我国的吸毒人数呈上升的趋势,80%以 上的吸毒者是青少年 • (2)经济及文化水平分布:高收入或低收入者相对较高, 中等收入者较低
第二节 常见的医源性疾病
• (二)感染性医源性疾病 • 4.常见的医源性感染 • 肺部感染(我国发生率最高);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病 毒性肝炎;皮肤及其他部位感染。 • 5.医源性感染防制 • (1)加强管理(关键)和监控(重要任务) • (2)建立健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 (3)医院合理布局 • (4)加强医护员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 (一)自杀 • 3.预防对策 • (2)高危人群筛查 • 采用一些心理测试量表,来筛查人群中有自杀意念、情绪 障碍和心理障碍者,对其重点加以防范,采取诸如心理咨询、心 理疏导以及加强心理卫生指导等方法 • (3)建立自杀干预机构 • 干预中心设立电话、书信、面谈、探访、专题讲座、科普 宣传等服务形式

第13章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介绍

第13章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介绍

第十三章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一、概述二、虹彩病毒属三、绿虹彩病毒属四、蛙病毒属五、淋巴囊肿病毒属六、“类金鱼1型病毒属”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同义名:二十面体胞浆型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群(Icosahedral cytoplasmic deoxyriboviruses)。

虹彩病毒科包括许多从昆虫和其它一些动物分离的胞浆型 DNA 病毒。

最早发现的虹彩病毒是1954年Xeros在英国剑桥从沼泽大蚊体内分离到的,以后又分别从金龟甲、带喙伊蚊及蛙和鱼中分离出多种虹彩病毒,由于虹彩病毒在感染的昆虫幼虫体内或在纯化浓缩的病毒沉淀物中,病毒粒子呈周期性间隔的异常整齐排列,形成晶格平面并互相重叠,当有斜射光线照射时呈现蓝色或紫色虹彩,故名虹彩病毒(Iridos希腊字,意指希腊神话中为诸神报信的虹彩女神)。

虹彩病毒比较复杂,最初多从昆虫体中分离获得,但是以后陆续地从许多其它动物如爬行动物、鱼类、软体动物、原虫、乃至藻类和植物体内分离到了虹彩病毒。

其中多数虹彩病毒是非致病性的,但有些虹彩病毒可引起鱼类、蛙等动物的疾病,危害比较大,也有些虹彩病毒被人类用来在农业生产上防治病虫害。

如二化螟虹彩病毒(CIV)可以感染黑尾叶蝉(Nephtotottix cincticeps),并可使深山叶蝉(Colladonus montanus) 发生致死感染,而后者正是传播核果支原体病的传染媒介,从而可防治本病。

近几年来对虹彩病毒的研究逐渐增多,不仅从各类动物、植物中分离出了多种属于虹彩病毒科的病毒,而且对虹彩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特别是虹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同时在虹彩病毒的分类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第六次报告,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下设五个属:即虹彩病毒属(Iridovirus),绿虹彩病毒属(Chloriridovirus),蛙病毒属(Ranavirus),淋巴囊肿病毒属(Lymphocystivirus)和“类金鱼1型病毒属”(“Goldfish virus 1 like viruses”)。

13临床药物治疗学第十三章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药物治疗

13临床药物治疗学第十三章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药物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处理
[治疗] 支持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 .全身治疗:护理、饮食,物理降温,解热镇痛 药,中药,抗病毒,抗细菌。 .局部治疗:咽喉片、滴鼻液。
[预防] 避免接触病人,加强锻炼。反复感冒者予左旋米 唑,转移因子等,提高抵抗力。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处理
摄氏 度以上:冰枕 摄氏 度以上:口服退烧药 摄氏 度以上:肛门塞剂 摄氏 度以上:温水擦拭
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含有布洛芬成分的感冒药有:爱菲乐、得尔胶囊、新芬泰
胶囊、臣功再欣
阿司匹林——解热止痛
由于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同时又抑制胃 部粘液分泌,使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明显减弱。再则,阿司匹林是酸性 药物,它能直接刺激胃粘膜,故用 药者极易发生溃疡性出血。此外, 阿司匹林对肝、肾等内脏也有损害,
感冒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对症治疗,这也是国际上倡 导的感冒治疗的科学方法。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感冒 药市场及品牌都是按感冒症状细分。
我国消费者对感冒药呈现多样化的需求,但对症下 药的意识和副作用考虑比较少。
目前国内市场上大部分感冒药都强调“一药多效”, 宣称可以对抗感冒引起的多种甚至所有症状 。
使用含有双氯芬酸钠成分的感冒药时需要注意:
、可经血液透入胎盘,动物试验对胎鼠有毒性, 但不致畸。孕妇和儿童均属禁忌。
、有肝肾功能损害慎用。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慎用, 、老年人慎用。 、本品含有钠,对于限制钠盐摄入量者应慎用 含有双氯芬酸钠的感冒药:感冒通
氨基比林——解热止痛
、解热止痛的:对乙酰氨基酚 、双氯芬酸钠 、氨基比林、 阿司匹林、布洛芬;
、缓解鼻塞的:盐酸伪麻黄碱、盐酸麻黄碱 ; 、止咳的:氢溴酸右美沙芬、咳平、盐酸二氧异丙嗪; 、减轻卡他症状的: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 、抗病毒的:金刚烷胺、吗啉胍、板蓝根浸膏 ; 、其他:人工牛黄、咖啡因、中药、消炎酶、葡萄糖酸锌; 我们逐一看看这些成分的安全性。

第十三、四章免疫应答

第十三、四章免疫应答

Ti-Ag诱导免疫应答特点: ①不需Th细胞的辅助 ②只诱导IgM类抗体的产生
三、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及其特点
特 点 初次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
抗原剂量 大 小 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时产 初次接受某一抗原刺激时 生的免疫应答。 产生的免疫应答。 潜伏期 长,5~10 天 短,2~3天 抗体滴度 抗体类型 低 IgM为主 高 IgG为主
作业
2.选择题 (4)在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是() A.IgG B.IgA C.IgE D.IgM E.IgD (5)下述哪种抗原为自身抗原?() A.肿瘤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病毒性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细菌抗原 (6)关于体液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需要抗原刺激 B.不需要APC参与 C.B细胞 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Ig仅在细胞外发挥效应 E.对TD抗原的应答需Th细胞辅助
㈠第一活化信号(Ag刺激信号)的产生 ㈡第二活化信号(协同刺激信号)的产生 1. Th细胞的活化
2. Th细胞辅助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B细胞作为APC将抗原提呈给Th细胞,在与 ①活化的 Th 细胞表达 CD40L 与B细胞的 B细胞、 Th 细胞表面的 多对协同刺激分子 Th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Th细胞受到双信 CD40 相互作用; B 细胞上的BCR (即 mIg )与抗原结合,产 相互作用(主要为 CD40 与 CD40L )产生第二 号的作用, Th细胞活化。 ②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辅助 B细胞的活化、 活化信号。 生第一活化信号。 增殖、分化。
第三节 T细胞的效应功能
2.活化的Th2细胞释放IL-4、5、6、10等诱导B
细胞增殖、分化、分泌抗体。 3.Tc细胞亚群可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因子, 直接发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第十三章--抗微生物药

第十三章--抗微生物药

7/6/2020
二、常用术语
7. 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
§13-1 概述
7/6/2020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第二节 抗生素
7/6/2020
学习内容
1 β-内酰胺类 2 大环内酯类 3 氨基糖苷类 4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5 其他类抗生素
§13-2 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
§13-2 抗生素
定义: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
7/6/2020
一、β-内酰胺类
§13-2 抗生素
【耐药性】 金葡菌产生青霉素酶(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环被打开,细菌产生耐药性
【临床应用】
1.G+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心内膜炎、败 血症、大叶性肺炎、骨髓炎等 2.G-球菌感染:如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7/6/202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β-内酰胺类
学习目标
掌握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甲硝唑的药物作用、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熟悉磺胺类、甲氧苄啶的作用特点及联合应用 的意义,常用消毒防腐药的应用 了解常用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及呋喃类药作用 特点及应用,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第一节 抗菌药物、抗生素与化 学治疗的基本概念
7/6/2020
一、β-内酰胺类
§13-2 抗生素
【药物相互作用】
5.双硫仑样反应:又称醉酒样反应、双硫醒样反应。
与乙醇合用时产生。
故用本类药物期间或停药5天内应禁酒。
《药物学基础》(第3版)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目录
❖ 第一节 抗菌药物、抗生素与化学治 疗的基本概念

完整版神经病学第八版第十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完整版神经病学第八版第十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目录
第十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作者 : 楚兰、徐竹、贺电、张艺凡
单位 :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录
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 第二节 视神经脊髓炎 第三节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第四节 弥漫性硬化和同心圆硬化 第五节 脑白质营养不良 第六节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
神经病学(第8版)
多发性硬化
神经病学(第8WSON征:走行垂直于脑室的穿支小静脉周围区域的脱髓鞘病变



MS患者失状位 垂直于侧 脑室旁高信号脱髓鞘病灶
MS患者 垂直于侧脑室旁的 高信号脱髓鞘病灶
神经病学(第8版)
多发性硬化
(六)辅助检查
2. 2016年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诊断标准 空间播散性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区域体现,以下五个区域中至少包含两个* ?3个或3个以上侧脑室旁病灶 ?1个或1个以上幕下病灶 ?1个或1个以上脊髓病灶 ?1个或1个以上视神经病灶(新增内容) ?1个或1个以上皮层或皮层下病灶 *如果患者表现脑干或脊髓综合征,或视神经炎,那么这个或这些症状性病灶不被排除在诊断标准
神经病学(第8版)
多发性硬化
(八)扩展残疾状态量表
2. 具体分值评价
?0.0 神经检查正常(所有的功能系统评分都为0) ?1.0 没有残疾,只有1个功能系统的轻度异常体征(1个FS1) ?1.5 没有残疾,有超过1个功能系统的轻度异常体征(>1个FS1) ?2.0 累及1个功能系统的轻度残疾(1个FS2, 其它FS0或1) ?2.5 累及2个功能系统的轻度残疾(2个FS2, 其它FS0或1) ?3.0 累及1个功能系统的中度残疾或累及3-4个功能系统的轻度残疾;行走不受限
以及尖锐、烧灼样疼痛及定位不明确的感觉异常,也可出现深感觉障碍 ?眼部症状:常表现为急性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多为急性起病的单眼视力下降,有时双眼同

植物育种第十三章

植物育种第十三章

2 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
(1)引种:简易有效的育种方法
(2)选择育种法
(3)杂交育种法 (4)回交育种法 (5)远缘杂交 (6)诱变育种 (7)生物技术 (8)多系品种 从外地或外国引进若干优 良的品种,在本地区多点 试种至少2年,确认其产量、 品质与当前推广品种相当, 而抗病虫性优于当地品种 时,即可以在生产上直接 利用。
(2)抗虫性的田间鉴定
测试材料中,套种感虫品种 种植诱虫田,利用引诱作物或诱虫剂把
害虫引进材料田 用特殊的杀虫剂控制其他害虫或天敌, 而不杀害测试昆虫,以维持适当的害虫 群体。
2 室内鉴定
(1)抗病性的室内鉴定
温室鉴定时:必须进行人工接种。 离体鉴定 利用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等法鉴定
3、生理生化指标

离体叶片持水能力、根冠淀 粉水解状况;
花粉败育率;



叶绿素稳定性;
气孔开度、ABA、叶水势、 耐高温承受力和冠层温度气 孔调节 K+、Ca+、无机盐 脯氨酸(渗透胁迫下积累的1 种 膜透性、叶片导性; 相容渗透剂,提高细胞内渗透 SOD 酶活性 气孔的开闭的调节因子有昼夜节 势、保护细胞蛋白质结构和 律、红蓝光、脱落酸(ABA)、 渗透调节 防止酶变性的作用) 乙酰胆碱、二氧化碳浓度、大气 湿度、温度等因素的调节 甘露醇、甜菜碱、糖
避病:感病的寄主品种在一定条件下避开病原 菌的侵染而未发病的现象称为避病。 包括时间避病和空间避病。 耐病:当某一寄主品种被病原菌侵染,其发病 程度与感病品种相当,产量、籽粒饱满度及其 他农艺性状等不受损害或影响较小。
(2) 抗虫性机制



不选择性:某些作物品种本身具有某些形态和生理等特 征特性,表现出对某些害虫具有拒降落、拒取食、拒产 卵和拒栖息等特性。 抗生性:某些寄主作物体内含有毒素或抑制剂,或缺乏 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特定的营养物质,致使取食 后,其幼龄若虫或幼虫死亡,或发育和繁殖受到有害影 响的特性。 耐害性:有些作物品种遭受虫害后,仍能正常生长发育, 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再生或补偿能力, 不致大幅度减产的特性。

第13章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

第13章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

第十三章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一、概述二、虹彩病毒属三、绿虹彩病毒属四、蛙病毒属五、淋巴囊肿病毒属六、“类金鱼1型病毒属”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同义名:二十面体胞浆型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群(Icosahedral cytoplasmic deoxyriboviruses)。

虹彩病毒科包括许多从昆虫和其它一些动物分离的胞浆型 DNA 病毒。

最早发现的虹彩病毒是1954年Xeros在英国剑桥从沼泽大蚊体内分离到的,以后又分别从金龟甲、带喙伊蚊及蛙和鱼中分离出多种虹彩病毒,由于虹彩病毒在感染的昆虫幼虫体内或在纯化浓缩的病毒沉淀物中,病毒粒子呈周期性间隔的异常整齐排列,形成晶格平面并互相重叠,当有斜射光线照射时呈现蓝色或紫色虹彩,故名虹彩病毒(Iridos希腊字,意指希腊神话中为诸神报信的虹彩女神)。

虹彩病毒比较复杂,最初多从昆虫体中分离获得,但是以后陆续地从许多其它动物如爬行动物、鱼类、软体动物、原虫、乃至藻类和植物体内分离到了虹彩病毒。

其中多数虹彩病毒是非致病性的,但有些虹彩病毒可引起鱼类、蛙等动物的疾病,危害比较大,也有些虹彩病毒被人类用来在农业生产上防治病虫害。

如二化螟虹彩病毒(CIV)可以感染黑尾叶蝉(Nephtotottix cincticeps),并可使深山叶蝉(Colladonus montanus) 发生致死感染,而后者正是传播核果支原体病的传染媒介,从而可防治本病。

近几年来对虹彩病毒的研究逐渐增多,不仅从各类动物、植物中分离出了多种属于虹彩病毒科的病毒,而且对虹彩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特别是虹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同时在虹彩病毒的分类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第六次报告,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下设五个属:即虹彩病毒属(Iridovirus),绿虹彩病毒属(Chloriridovirus),蛙病毒属(Ranavirus),淋巴囊肿病毒属(Lymphocystivirus)和“类金鱼1型病毒属”(“Goldfish virus 1 like viruses”)。

北京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十三章 生物的多样性 课件(共26张PPT)

北京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十三章  生物的多样性  课件(共26张PPT)
A.扬子鳄 B.白唇鹿 C.大熊猫 D.娃娃鱼
5
【例证1】下列对自然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D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B.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C.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将动物围圈起来仅供人们观赏的地方
【例证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保A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消灭对人类有害的各种生物,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物 C.多建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号召全民拒吃野味

各种环境中都 包被

植 例证1】19.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 )。 A A.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 B.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C.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没有输导组织 D.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例证1】(4分)判断下列说法(对的在答题卡中打“√”,错的打 “×”)。
动物类群
主要特征及常见动物
无脊椎 动物
脊 椎 动 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鱼类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 体节构成。
如:蚯蚓、沙蚕、水蛭。
身体由很多___体__节_______构成,体表有 ____外__骨___骼____,足和触角分节如:蝗虫、蟑螂、
菜粉蝶。
体表常常被有_____鳞__片____,用__鳃____ 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 泳。如:鲫鱼、鲤鱼、草鱼。

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 Ⅱ 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
1.考点扫描,明确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2.自主复习,重新整合,深化记忆。

(6)病理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DIC(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6)病理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DIC(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十三章 DIC1.何谓DIC?容易引起DIC的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有哪些?DIC的触发因素有哪几方面?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或称DIC的诱因)有哪些?答:DIC是指继发于一些临床基础疾病(或称原发病)或病理过程,以广泛微血栓形成并继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是很多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一个危重阶段。

)DIC的常见病因分类主要疾病或病理过程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内毒素血症广泛组织损伤大手术、大面积挫伤或烧伤产科并发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急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恶性实体瘤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癌肿,尤其在转移性癌肿多见肝、肾疾病急性肝炎、肝硬化、肾小球肾炎休克大出血、变应性或感染性休克胶原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SLE、硬皮病、新生儿硬肿症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心室或大动脉瘤血管内溶血不适输血DIC的触发因素:①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②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③细菌内毒素作用;④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⑤蛋白水解酶作用;⑥颗粒和胶原物质出现;⑦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侵袭。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或称DIC的诱因):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②严重肝脏疾病;③血液的高凝状态;④微循环障碍;⑤纤溶系统功能受抑制。

2.DIC的发生、发展除与一些临床基础疾病的影响有关,还与哪些环节(或称病理过程)有关?其中哪一个环节是DIC的起始环节?DIC时,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与DIC的发生发展有关的主要环节是:①大量促凝物质入血;②凝血系统激活(或活化);③广泛微血栓形成;④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⑤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或简称继发性纤溶亢进)(纤溶系统可在DIC 患者血凝启动时被活化。

)其中大量促凝物质入血,激活凝血系统,启动凝血反应是DIC的起始环节。

DIC时,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与严重组织损伤表达或释放组织因子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授课计划审签编号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基本课题: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教学目标:1. 说出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

(重点)2. 说出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方式及特异防治原则。

(重点)3. 列出乙型肝炎免疫检验项目,并解释其临床应用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简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性之间的关系。

4第四节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 1. 由肠道病毒引入。

152. 引用上海甲肝大流行讲解。

二、乙型肝炎病毒介绍乙肝的危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一)生物学性状利用板图介绍形态及乙20肝抗原抗体系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结合免疫学知识分析。

20三、丙型肝炎病毒自学。

5四、丁型肝炎病毒自学。

五、戊型肝炎病毒自学。

六、庚型肝炎病毒自学。

七、肝炎病毒的微生物20 检查及防治原则(一)微生物学检查举化验单请学生分析。

(二)防治原则与甲型肝炎对比讲解。

第五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介。

5 第六节疱疹病毒自学。

第七节其他病毒自学。

小结:1. 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42. 比较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预习:第十四章其他微生物课后分析第四节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27~32nm。

无包膜,呈20面体对称结构。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2.培养与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对HA V易感。

3.抵抗力:比一般肠道病毒更强。

(二)致病性1.传染源:病人,尤其是无黄疸型肝炎患者。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1)发病过程:HA V经口侵入人体,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组织增殖,然后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最后侵入肝细胞内增殖而致病。

(2)发病机理:病毒直接作用,免疫病理反应。

(3)免疫性: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二、乙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1)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结构。

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

内衣壳是20面体对称的核心结构。

内部是双股未闭合的环状DNA和DNA聚合酶。

具有传染性。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是病毒体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不具有传染性。

(3)管型颗粒:直径22nm,长50~70nm不等。

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球形颗粒。

2.基因结构为未闭合的环状双股DNA结构。

3.培养与动物模型4.抗原组成(1). HBsAg和抗-HBs1)存在部位: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表面。

2)亚型:基本亚型为adr、adw、ayr、ayw。

我国汉族以adr为主。

3)检测意义:HBsAg:感染的标志。

抗-HBs:免疫的标志。

(2)HBcAg和抗-HBc1)存在部位: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即HBV的内衣壳上。

2)检测意义:HBcAg:血清中很难检出。

抗-HBc:IgM-病毒感染的早期。

IgG-高效价近期感染,低效价过去感染。

(3). HBeAg和抗-HBe1)存在部位: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隐蔽或镶嵌于HBcAg 中。

实际上是HBcAg完整肽链的一部分。

2)检测意义:HBeAg:病毒在体内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抗-HBe:传染性低,预后良好。

(4)前S1抗原是附加在中蛋白N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

能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也可能有助于HBV吸附到肝细胞的表面。

(5)前S2抗原是附加在HBsAg肽链N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

有利于HBV侵入肝细胞。

前S2抗体能阻止HBV侵入肝细胞,其出现表明病情好转。

主要蛋白:HBsAg中蛋白:HBsAg+前S2抗原大蛋白:HBsAg+前S2抗原+前S1抗原5.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很强。

能耐受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的作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的HBV携带者。

2.传播途径(1)输血、输液、手术、注射、针刺等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2)母婴途径垂直传播:孕期可经血流感染胎儿,分娩时新生儿通过产道可被感染。

(尤其是HBeAg阳性的母亲)(3)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

3.致病机制(1)致病机理:免疫病理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II、III、IV型变态反应)(2)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有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四个临床类型。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颗粒直径为60~80nm,有包膜,单股RNA。

可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HCV抗原。

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着。

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注射、性接触等非胃肠道途径。

临床症状较轻,但易转化为慢性。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颗粒直径为35~37nm,病毒体由一个核心结构和一个小的单股负链环状RNA基因组。

是一种缺陷病毒。

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或母婴垂直传播。

常和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或重叠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直径32nm,为单股RNA病毒。

传播途径为胃肠道。

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

六、庚型肝炎病毒正链单股RNA病毒,主要为肠外途径传播。

七、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一)微生物学检查1.病毒学检查(1)病毒颗粒的检查:用电镜或免疫电镜(2)病毒核酸的检查:用核酸杂交或PCR技术2.免疫学检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用ELISA或放射免疫法。

(二)防治原则1.一般措施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器械消毒,注意切断传播途径。

2.特异性预防1)被动免疫:制剂应是高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自动免疫:制剂是乙型肝炎疫苗。

第五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生物学特性球形颗粒,直径100~140nm,核心为两条单股正链RNA,并含逆转录酶等。

外有双层衣壳。

抵抗力弱。

(二)致病性传染源: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

传播途径:①通过同性或异性的性行为;②输入带HIV的血液或血制品;③母婴传播。

感染特点:HIV感染带有CD4抗原的细胞,主要是T H细胞,其次是单核吞噬细胞等。

所致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1. 微生物学检查:多检测HIV抗体,可用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ELISA、放射免疫等方法做初筛,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证试验。

2. 防治原则设立监测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血液制品的检测。

第六节疱疹病毒一、EB病毒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对脂溶剂敏感。

传播途径:唾液,偶尔经输血传播。

所致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

二、巨细胞病毒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所致疾病:与宫颈癌有关。

三、单纯疱疹病毒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传播途径:直接密切接触与性接触,也可经飞沫。

所致疾病:皮肤粘膜疱疹性疾病。

其中II型与宫颈癌有关。

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所致疾病:水痘、带状疱疹第七节其他病毒一、黄病毒概念:是一大群以节肢动物作为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在脊椎动物间传播的病毒。

种类:530种以上,对人致病的有150种。

共同特点:小球状,直径为20~60nm,核酸为单股正链RNA,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型,外有类脂包膜。

致病力强,抵抗力弱。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45nm。

有包膜及血凝素刺突,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型,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2)抗原性:稳定。

(3)抵抗力:弱。

室温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易使病毒灭活。

(4)培养与分离:在多种细胞中均可生长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乳鼠脑内接种可用于病毒分离。

2.致病性(1)传染源:家畜、家禽,特别是幼猪。

(2)传播媒介:蚊。

(3)致病机理:病毒经蚊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和淋巴液,可能先在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内增殖,经两次病毒血症后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内繁殖,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病变。

(4)所致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登革病毒传播媒介:蚊所致疾病:登革热(三)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蜱所致疾病:森林脑炎。

(四)防治原则1. 一般预防:防蚊、灭蚊。

2. 人工免疫:接种疫苗。

二、出血热病毒(一)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球形或卵圆形,有包膜和血凝素刺突,衣壳为螺旋对称,基因为单股负联RNA。

(2)培养特性:可在多种细胞内生长。

(3)抗原性:从不同地区不同储存宿主分离的病毒,有共同抗原成分,但抗原性有很大差异。

(4)抵抗力:弱。

2.致病性传染源:带病毒的宿主动物。

传播途径: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不同方式受感染。

临床特点:起病急骤,主要症状为高热、皮下出血和肾损伤。

3.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1)病毒分离与鉴定(2)免疫学诊断(3)防治原则:综合防治措施。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传播媒介:蜱所致疾病:新疆出血热三、狂犬病病毒外形子弹状,长60~80nm,核心为单股负链RNA,核衣壳为螺旋对称型,外有包膜。

固定株:野毒株在兔脑内连续传代50代后致病潜伏期从2~4周缩短为4~5日,潜伏期不再缩短;固定不变,称固定株。

内基小体: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增殖后,可在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包涵体。

传染源:疯狗。

传播途径:动物咬伤。

所致疾病:狂犬病。

预防原则主要是加强对犬的管理。

人被咬伤后,伤口处理要及时彻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