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两小儿辩日》知识讲解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三篇解析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三篇解析引言《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描绘了两个小孩就日出日落的现象进行辩论的故事。
本文档将分析三篇优秀的教学设计,以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教授这篇课文。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出日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日出日落现象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两小儿辩论的场景。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设计二:互动探究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3. 课堂辩论:每组选代表进行课堂辩论,表达本组的观点。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设计三:文化传承目标1.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背景介绍:教师介绍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诗词欣赏:让学生欣赏与日出日落相关的古诗词,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3. 绘画创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
4. 分享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灵感。
5. 总结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尊重。
结论以上三篇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注重情境导入、互动探究和文化传承,为《两小儿辩日》的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教案:《两小儿辩日》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论语·八佾》篇,内容讲述了两个小孩辩论日出日落的现象,借此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天文、自然的态度和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两个小孩辩论日出的方向和时间的差异;2. 孔子对于辩论的评述和解释;3. 学生对于辩论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古代儒家对于天文、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态度;3. 学生能够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难点:对于古代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对于辩论形式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原文和翻译;2. 辩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日出日落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于天文、自然的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对于日出日落的现象有哪些认识和解释。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 学生跟读课文,巩固记忆。
三、辩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句子;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辩论的形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进行辩论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课堂练习纸,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2. 教师巡视课堂,给予学生个别指导;3.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后续学习的建议。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1. 两个小孩辩论日出的方向和时间的差异;2. 孔子对于辩论的评述和解释;3. 学生对于辩论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6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6篇《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两小儿辩日》教案2
《两小儿辩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小儿辩日》,该文节选自《列子·汤问》,主要讲述了两个小孩围绕太阳距离人的远近展开辩论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如“日中”、“径”、“盖”等。
2. 教学重点:分析两个小孩的辩词,理解他们的观点和论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的科普视频,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日中”、“径”、“盖”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6. 口语表达:分组进行辩论,一方扮演孔子,另一方扮演两个小孩,模拟辩论场景。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两小儿辩日》2. 重点词汇:日中、径、盖等。
3. 辩论观点:近者热、远者凉;大者显、小者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答案:(1)日中之时,近者热,远者凉。
(2)大者显,小者隐。
2.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辩论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拓宽知识面。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背景、情节和寓意。
1.2 技能目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学习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讲述了两个小孩子辩论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原因,寓意着聪明与愚蠢的对比。
2.2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辩日”、“升起”、“落下”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辩”、“升”、“落”等,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感受故事的魅力。
3.2 讲解法通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的寓意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背景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4.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的寓意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朗读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培养。
5.2 家庭作业5.3 拓展作业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成语故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互动能力和思维能力。
6.3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朗读作业和家庭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7.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
7.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故事介绍与《两小儿辩日》相关的其他成语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案《两小儿辩日》
教案《两小儿辩日》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故事讲述了两个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展开了一场辩论。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和辩证的品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事物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辩证的品质,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课文学习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2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3 课文解析2.3.1 故事梗概让学生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两个小孩及其辩论过程。
2.3.2 问题讨论(1)两个小孩辩论的焦点是什么?(2)他们各自持什么观点?(3)你觉得谁的观点更有道理?为什么?2.3.3 寓意探讨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寓意,讨论如何将这个寓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案例选取教师展示与故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运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
3.2 学生讨论(1)案例中的人物遇到了什么问题?(2)他们是如何运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3)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第四章:实践环节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
4.2 分享与评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5.2 拓展阅读推荐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对辩证思维的理解。
《两小儿辩日》古代智慧教案
《两小儿辩日》古代智慧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选自《列子·汤问》。
1.1.2 这篇文章通过两个小孩辩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1.1.3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思考方式。
2.1 学习意义2.1.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1.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
2.1.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1 学习目标3.1.1 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内容和意义。
3.1.2 分析两个小孩的辩论观点和论据。
3.1.3 探索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思考方式。
二、知识点讲解1.1 太阳的距离1.1.1 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公里。
1.1.2 太阳的距离是固定的,不会因为观察者的位置而改变。
1.1.3 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与地球的气候变化有关。
2.1 太阳的大小2.1.1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恒星。
2.1.2 太阳的大小是地球的109倍。
2.1.3 太阳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的能量和温度。
3.1 太阳的运行3.1.1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3.1.2 太阳的运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3.1.3 太阳的运行对地球的气候和生物有着重要影响。
三、教学内容1.1 太阳的距离1.1.1 通过观察太阳的视直径变化,了解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
1.1.2 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距离。
1.1.3 学习使用天文软件模拟太阳的距离。
2.1 太阳的大小2.1.1 通过观察太阳的视直径变化,了解太阳的大小。
1.1.2 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大小。
1.1.3 学习使用天文软件模拟太阳的大小。
3.1 太阳的运行3.1.1 通过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了解太阳的运行。
1.1.2 学习使用天文软件模拟太阳的运行。
1.1.3 学习使用地球仪模拟太阳的运行。
四、教学目标1.1 理解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1.1.1 能够解释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与地球的气候变化的关系。
《两小儿辩日》教案四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四篇《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智乎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印发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争取达到当堂背诵.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明确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5、课后扩展:安排一节语文时间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教学步骤】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浸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根底。
【学习目的】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到达“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得意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
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⑴很难读。
⑵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⑴多读几遍。
⑵联络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1、学生阅读课文。
分两步解决问题:⑴结合注释读明白。
⑵理解大意读通顺。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⑴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⑵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指名读,学生评读。
2、老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
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
其他同学考虑: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
合作读。
老师择要板书:大那么近小那么远故晨午不能决凉那么远热那么近6、讨论: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间隔。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两小儿辩日》(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两小儿辩日》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民间小调,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选修课程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间歌谣的形式和特点,学会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民间小调的形式和特点;2. 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3. 学会理解和分析诗歌情感。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情感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2. 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文学特色和情感表现,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理解和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造句比赛,树立自信心为引入课文,我将开展一个造句比赛。
第一轮,我会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用初中词汇造句。
接下来,我将选出一些“语法错误”较少且句子流畅的学生,出题让他们继续造句。
最后,我将请现场评委投票选出冠军,并为他们颁奖、鼓励。
通过比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句子构思和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第一环节:导入我会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辩证思维。
通过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出图片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环节:朗读、解答疑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诵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听力、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可以通过读和诵的方法得到应有的练习和提高。
在本环节,我将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点拨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我的引导下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环节:分组朗诵、演练辩论在这一环节,我将把课堂的重点放在辩证的思维方法上。
学生分为两组,我给出一个话题,例如“书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两小儿辩日》教案3篇_3
《两小儿辩日》教案3篇《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一、上课内容《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__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__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五、具体教学环节(一)、课前两分钟背诵《论语》中的名句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用日历牌换字)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
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思路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
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
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篇一课前活动:看西藏美景,配以师的讲述。
我来自美丽西藏,大家在美丽的武汉,今天我们走到一起,相信我们可以合作得很愉快,大家有信心吗?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呀,大家知道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除了美以外还特别有趣,你看:出示大屏幕:辛。
师:在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什么样的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生:我觉得加一个言字旁可以组成辩字。
生:加瓜可以变成瓣字。
生:加纟旁可以变成辫字。
生:加一撇也可以变成辨字。
师:真不错,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当中也有一个辨字。
师:师板书,指导辩的书写(左边的竖要写成竖撇)。
师:课题中的辩你怎么解释的?生:我认为是争辩的意思?生:两个小孩争辩太阳有关的信息。
师:这个辩字就是争辩什么?生:争论太阳。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两遍课题。
师:两小儿到底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呢,昨天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你初读古文,你有什么感受?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古文很难理解,看了注释以后又很好理解了。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有趣。
因为是中国从古代传承下来的。
生:初读古文后很难理解。
师:好不好读啊。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绕口,读得很不顺口。
师:不好读是吧,读不懂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收获,也为我们学习古文指明了方向。
愿意听老师读一读吗?生:愿意。
师:现在听老师读,你可以画一画,注一注。
师配乐配画现范读古文。
师:怎么样?生鼓掌。
师: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从老师的读法中听出来什么?生:听出来太阳很大,大如锅盖,也听出小了,小。
师:老师把大小的感觉读出来了,还有吗?生:读出两小儿辩日时非常自信非常肯定的语气。
生:听出了孔子十分为难不能决断的样子。
生:我了解到读古文时一定要把标点符号停顿的感学读出来,显得古文很有味道很诗意。
师:真不错,要读出韵味来。
同学们,你们愿意读一读吗?生:愿意。
师:你们来自由地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非常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读得很好,博得阵阵掌声)。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两小儿辩日,通过两个小儿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结论,这种精神是可贵的,敢于质疑,坚持己见。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解读】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人物、事情起因。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感受)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练习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课前:聊成语了解《列子汤问》1、课件出示成语高山流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2、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对这些成语的了解。
3、介绍《列子汤问》。
这些成语都出自一本书,这本书是《列子汤问》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刚才的成语都出自这本书,这部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去看一看,说不定每则小故事都能给你很多的启发。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小儿辩日》。
(2)理解文言词语“辩”、“日”、“汤”、“盘”、“舞”、“轮”的含义。
(3)掌握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破釜沉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翻译、注释等方法,解读文言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2. 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3. 成语和典故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
2. 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文章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课文、注释、翻译等内容。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小儿辩日》的作者、背景及文章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2)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言词语的理解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辩”、“日”等。
(2)教师讲解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破釜沉舟”等。
5. 实践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2)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
(2)学生选择一篇文言文进行自主学习,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8.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古代辩论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好奇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回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两小儿辩日》教案3
【实用】《两小儿辩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小儿辩日》。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文本,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分析文本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和论据。
2.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和论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学习指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两小儿辩日的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儿童的智慧。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课文内容。
3. 研读课文: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和论据。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小儿辩日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随堂练习题,巩固文言文阅读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两小儿辩日观点一: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观点二: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2. 文言文阅读方法结合注释朗读感悟分析论证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两小儿辩日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看法。
2. 答案示例:太阳离人的距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早晨,太阳刚升起时,阳光斜射,给人一种距离较近的感觉;而到了中午,阳光直射,给人一种距离较远的感觉。
因此,两小儿辩日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关键在于观察问题的角度。
教案《两小儿辩日》
教案《两小儿辩日》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竞争和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理解。
2. 学生对友谊、竞争和合作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者黑板。
2. 故事《两小儿辩日》的文本。
3. 学生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第一章:导入一、课堂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故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故事《两小儿辩日》。
二、故事背景介绍(10分钟)1. 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作者。
2. 解释故事中的关键词和词语。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四、故事情节梳理(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故事的主要事件。
2. 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五、角色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和动机。
2.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各个角色的理解和评价。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六、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如词义理解、句子结构分析等。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七、文言文阅读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尝试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培养八、问题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九、小组分享(10分钟)1. 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两小儿辩日》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两小儿辩日》优秀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小儿辩日》。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过程,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过程,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人们观察自然现象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小儿辩日》。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过程,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a. 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关键词语。
b.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两小儿辩日a. 朗读课文b. 分析课文1) 自主阅读,勾画关键词语2)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c. 例题讲解d.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解释其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答案:略2. 拓展延伸:收集有关古代人们观察自然现象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古代人们观察自然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古代人们观察自然现象的故事,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必备】《两小儿辩日》教案
【必备】《两小儿辩日》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选自《论语·八佾》中的经典对话,描述了两个小孩就日出日落的现象展开辩论,孔子对此进行了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原文的解读、文言词汇的理解、儒家思想的阐述以及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的剖析。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汇,领会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将儒家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以及儒家思想的应用。
难点:对文言词汇的理解,特别是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的词汇;对儒家思想在课文中的体现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日出日落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现象背后的道理。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跟读并模仿语气和节奏,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 解释词语: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辩日”指的是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辩论;“佾”是指古代的一种舞蹈形式,这里指的是礼仪和秩序。
4. 翻译句子: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翻译,让学生领会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例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理想状态的描述。
5.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练习与展示: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回答相关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两小儿辩日》2. 主要内容:两小儿辩论日出日落的现象;孔子的评价3. 儒家思想:儒家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理想状态的描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为什么太阳会升起和落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
(一)、课前两分钟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用日历牌换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
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1)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师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师范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
找一生读,师评价
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四)、理解课文,深明“辩日”
师提出要求: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交流共议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
东游:向东游学。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的生平。
师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再问: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
(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2、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
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再追问,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
相机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一儿远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点一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
)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
一生说一个孩子的观点,再点生,点评,自练。
再说另一个孩子观点,练习说好。
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
再练习。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
(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3、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
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
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
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
师点评。
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
师点评: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重读。
反问句应语气强些。
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4、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
这是这件事的结果。
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
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
这简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
”“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师:孩子们,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
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谁能读出这种天真?点一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五)、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
齐读。
(六)、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1、出示《揠苗助长》原文,生借助注释理解主要内容。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中的故事。
如《掩耳盗铃》《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等。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孔子不能决也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