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学问和智慧(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学习文章语言品味的方法;2、我能通过分析,理解议论文语言的精确性;3、我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学问和智慧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究本文语言的作用;难点:比较分析法探讨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温故知新,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哪些地方?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学问与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第6段把“学问”比作,把“智慧”比作,从学问与智慧各自的作用来证明二者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2、“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笼罩”“透视”“运用”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3、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4、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三、达标练习1、基础必做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①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②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2、拓展延伸(选做题)1、请简要分析一下例句语言的用法的好处(1)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2)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3)学问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
四、课堂小结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5.学问与智慧的实践应用
-分析文章中的案例,了解学问与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问与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中。
6.学问探究的方法与途径
-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具有指导意义。
强调学问与智慧在个人成长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学问与智慧在我生活中的体现”的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智慧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中通过古代学者的实例,展示了学问与智慧相互促进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通过对《学问和智慧》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学问与智慧的精粹;强化思维品质,通过分析、综合、评价文章观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学问和智慧》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识别并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提升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通过文章学习,培养学生对学问的探究兴趣,激发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意识。
举例:《学问和智慧》中“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一句,是理解文章核心观点的关键,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并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精讲,对文章《学问和智慧》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解析,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最新】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罗家伦)教材分析: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
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thiscoursewillhelpyougaintheideas,owledgeandskillsyouneedtowritefundraisingcop ythatproducesmoreimpressiveandprofitableresults.《学问和智慧》◆ 教科书分析:分析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比较知识)与“滋补生命的原材料”;“铁”——凸显“知识”的基础和主观性;将“智慧”比作“原材料熔炉”“电火”钢铁制造业的发展凸显了“智慧”的外部主导地位和可变性。
“知识每一寸都在积累”——强调形成“知识”的方式就是积累智慧来自生命的深处”——强调“智慧”“源于人类的灵感,是人类思想的发现和创造。
),指出知识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知识。
知识和智慧相辅相成。
然后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还需要智慧。
我们需要智慧来覆盖,我们需要智慧观察并应用知识。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作者优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要点]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优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1这门课程将帮助你获得所需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以编写能产生令人满意和盈利结果的筹款文案。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熟悉课文。
3.扫清字词障碍。
A部分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指出主题,包括“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该对两者采取什么态度?”以及其他话题。
2.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学问与智慧一、教学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
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寸积铢累远瞻探骊得珠(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1(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与智慧》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学问与智慧》一句话目标: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一、课前活动活动一:课前一听(口语训练):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三个故事: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
二、课中比拼(三读三悟一展示)(一)独立自主学习:1.自由大声通读全文2.思问议练悟活动一(先独立自主完成题目,然后对子互相交流更正)问题一: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答:问题二: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请一个同学就自己平时的认识来说说。
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
答:问题三:请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
答:3.全班齐读第一部分(二)合作互助学习:1.男女生接读第二部分2.思问议练悟活动二:边读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对子互相交流。
难题交给小组长全组起立讨论,做好讨论记录,轮流让组内的每个人当小老师,边给大家讲边给大家读。
最后小组内有选择地齐读或自由读。
问题一: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怎样论证的?答:问题二: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怎样论证的?答:问题三: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怎样论证的?答:3.各组同学花两分钟时间精读相关段落4.最高的音量读你喜欢的句子。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同姓氏齐读5.思问议练悟活动三:边读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对子互相交流。
难题由小组长主持全组起立讨论,做好讨论记录。
我把我们小组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我们组认为这句话好在。
6.齐读(某纵排齐读)(三)展示引导学习:(教师把握):选取重难点问题集中展示:程序读+活动二展示+读(自由读或齐读)读+活动三展示++读(自由读或齐读)2、置疑问难(这一环节必有):程序读+问疑(我代表组出的题目是,我要考)+读三、巩固提升学习活动一:课后一赛1、给加点的字注音。
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2、将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写在合适的句子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苏教版1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4.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6.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7.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2.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日】池田大作
3.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4.知识反不如机智来得重要。——L·A
5.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英】培根
课
堂
探
究
一、新课导入。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三、研读课文。
思考: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明白得作者观点把握学咨询与聪慧的关系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4.学会在学习中以聪慧覆盖学咨询、透视学咨询、运用学咨询课文分析:学咨询不能等同于聪慧学咨询〔learning)与聪慧(wisadom),有明显的区不。
学咨询是知识的集合(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一辈子的原料,而聪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咨询好比是铁,而聪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咨询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取人一辈子的爱好,然而它本身却是人一辈子的工具。
聪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一辈子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一辈子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能够烛照○1人一辈子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咨询确实是聪慧,事实上有学咨询的人,何曾都有聪慧?世界上有许多学咨询渊博的人,但是食古不化○2,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穿,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讲不上聪慧二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咨询的笨伯○3”(a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4”或〝冬烘先生○5”。
反过来讲,有聪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专门好的学咨询。
有一种人,读书尽管不多,但他关于人情事理,都专门通达,凭借体会,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6”。
如此的人,你能讲他没有聪慧吗?学咨询离不开聪慧学咨询是不能离开聪慧的;没有聪慧的学咨询,便是死的学咨询。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专门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咨询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聪慧。
而有聪慧的人那么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咨询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咨询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难道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确实是一个例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年月日至年月日学问与智慧第页(总页)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课时(课题)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X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什么类似的故事吗?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
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
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但有时候,智慧又与学问息息相关,到底智慧与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学问和智慧》二、阅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2、积累字词各组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
庖丁解牛: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
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
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
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
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
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聪慧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第十一课: 学问和聪慧【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
2.明白学问与聪慧的关系,知道聪慧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弄清学问与聪慧的区别和彼此关系,了解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从中取得启发。
【课前预习】1.填写汉字。
陶 y ě ( ) 寸积zh ū( )累 ji āng ()域 yu ān( )博 融( )( )通 举一()三 无关h óng( )旨 探骊得( ) 物j ìng()天择 x ī( )锐 劳而无( ) 鞭()入里 豁然( )通 浮光( )影 一触()破2.这篇文章的要紧观点是什么?【课堂助学】一、 导入新课二、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 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 学问和聪慧的区别是什么?3. 学问和聪慧的联系是什么? 次数 14 家长 签字 教师 评价4. 作者得出如何的结论?三、论证方式:1. 回忆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式。
2. 归纳:(1)按内容分类: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按方式分类:引证、比喻论证(3)按角度分类: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照论证。
3. 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式,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四、讨论题:1. 请结合上下文归纳什么是“著书的聪慧”,什么是“念书的聪慧”?这一节与“开卷有利”矛盾吗?2. 作者以为念书“假设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那么虽读破五车,有何用途?”这与“念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不是矛盾?什么缘故?3. 了解了“聪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窗可能会以为背书是死念书,读死书。
对此,你的观点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课后练习】一、抄写预习中的生词两遍二、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更正。
①学问是寸积珠累而来的,常是各有僵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一辈子的爱好……②世界上有很多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谷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返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聪慧二字。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导学案(无答案)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2)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3)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一、新课导入||;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塞
二、整体感知读
1、速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譬如()犀锐()陶冶()矻矻穷年()
要塞()瓶塞()探骊得珠()晦塞()
(1、2两段讲的是两者概念不同||,3-6段讲的是两者关系。第二部分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三、重点研读:咀嚼内容——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
1、分析下列语句||,判断其是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3、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四 Nhomakorabea品味语言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据此总结本文写作特点。(见课件)
2、写作特色: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学问与智慧》
主备人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导学案)11.《学问和智慧》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2、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过程和方法朗读体会优美的语言交流感悟学习观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知识和智慧,用智慧做事,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作者的观点、并体会文章生动精练的语言【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程。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二、走进作者1.发音下列带下划线的单词:譬如犀锐陶冶晦塞要塞瓶塞探索李德洙可怜的岁月,深入到室内是无关紧要的。
积累每一寸。
自然选择解释了以下几个词:探索李德洙:无关:深入内部:转瞬即逝:理解:阅读五辆车:积累每一寸: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知识和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
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五、合作探究1.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了解文章如何阐释知识和智慧。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4.学生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5。
阅读第三节和第五节,比较两段的演示方法。
有什么区别?7.第六节在文本中的作用是什么?六、精读品析理解以下句子的意思:1.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3.智慧是一种视角,一种反思,一种远见;它是一种包含在生命中的放射性物质;它来自生命的深处,可以照亮生命的未来。
21教育网七、拓展延伸: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我们将来应该如何运用我们的智慧来阅读和学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学问与智慧》(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你能判断这是什么论证方法吗?并分析其作用。
比喻论证:
生动有力地论证了“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6.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云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思考:“笼罩”“透视”“运用”三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7.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很授课日期:
1)举例论证: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
达尔文发现进化论,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2)对比论证:
a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
b 给读者以启示的书和不能给读者以启示的书
4.文章通过什么方法来论述“智慧离不开学问”这一问题的?通过作者的论述,你现在如何评价“智慧”?
比喻论证
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
检查词语
温故知新
通过对阅读解逐步加深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
能判断论证方法
能概括事实论据的内容
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给学生方法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所以借机讲清议论文的特点以及阅读方法,重点将文章所用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每一种论证方法我都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概括训练,以加深印象。两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掌握好了这几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明确:
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
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
四、总结
1、梳理文章论证过程的方法:
借助各段中心句或过渡句。
2、中心论点的筛选与概括: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11学识和智慧学习目标:1.能指出“学识”与“智慧”的差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看法。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导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智慧胜于知识。
——【法】帕斯卡知识能够言传,但智慧则否则。
人们能够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依靠它去创造奇观,但却没法把它沟通和教授。
——【德】海塞今日我们一同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识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露了学识与智慧的关系,希望大家认真推测,并能对我们此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1.作者: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1914 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 1917 年进北京大学文科。
1920 年赴美留学。
1922 年起,又接踵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 年 8 月,南京公民政府正式接收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
9月,罗家伦授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他任校长久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止办国学研究院,创建与大学各系有关系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
但他作风独断,不尊敬师生建议,惹起师生的 " 驱罗 " 运动,被迫离职。
2.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得珠(骊.)犀锐()(晦塞..)(2)解说词语。
寸积铢累:举一反三:通畅:豁然贯穿:走马看花:3、累积对于学识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1)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老是重重生到枯黄,连任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季新的叶芽,而智慧则犹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
——赵金珊2)知识能够引发智慧,是翻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池田大作】3)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逊。
——【美】柯珀4)多诈的人蔑视学识,愚鲁的人敬羡学识,聪慧的人运用学识。
——【英】培根4.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十一《学问和智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1.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把你认为的易写错读错的词语写下来)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五、巩固延伸: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笛卡儿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洛威尔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马修斯④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
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
——约翰•塞尔登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
——达•芬奇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1。
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与智慧》(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十一《学问与才智》其次课时学习目标:1.加深理解学问与才智的关系,懂得才智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
2.分析品尝记忆文中警策睿智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1.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指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二、研读课文,深化思辨:1.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
”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冲突?为什么?2.了解了“才智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怀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三、精读课文,品尝语言: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简洁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宠爱?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4.品尝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依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起锚的航船,那才智便是。
若是把学问比作,那才智便是。
四、结语:《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知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事的才智更重要。
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才智,需要学问,更需要力量,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板书设计:学问不能等同于才智 (原料、熔炉、铁、电火等作比方)没有才智的学问是死的学问学问离不开才智 (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世间不但缺少有才智的人而且缺少有才智的书(旁征博引)才智离不开学问才智必需以学问为基础 (肥皂泡与珍宝泉水作比方)无学问的才智只会是浮光掠影才智与学问相辅相成 (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问和智慧一、学习目标:1.正确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论述过程。
3.体会文章形象说理,语言充满智慧,并注意积累。
二、学习重点: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学习观。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优美语言的积累。
三、学习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四、学法:1.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设疑、合作探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讨论分析,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五、学习流程:(一)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如()犀.锐()陶冶.()晦塞.()要塞.( ) 瓶塞.()探骊.得珠()矻矻.穷年()鞭辟.入里()无关宏.旨()寸积铢.累()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字字珠玑.()2.解释下列词语: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读破五车:。
寸积铢累:。
3.了解作者。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
1920年赴美留学。
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
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他在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
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主要著作有《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4.了解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
——爱默生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
——【美】柯珀知识反不如机智来得重要。
——L·A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英】培根5.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每段中心句。
(二)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介绍写作背景:二、交流预习三、整体感知:1.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而论点是作者就论述的对象所阐明的观点、主张。
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
本文题目是论题。
明确:2.速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论点。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此文,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2)交流(3)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中什么位置提出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在提出。
四、研读探究:(一)研读文章的第1、2节思考:1.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2.学问与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有什么作用?3.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明确:(二)研读文章的第3段—第6段。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三)思考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交流总结归纳:第3节运用了,还运用了和的方法。
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鲜明,引用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强调了“见人所未见”是大智慧者的重要的思想特征。
第4节论述了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
运用了的方法。
第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和的方法。
将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和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进行;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
又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6节把学问比喻为“”,把智慧比喻为“”,运用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问与智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一句加以赏析并背熟。
(1)教者出示例句: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能最靠得住”这一道理。
(2)学生讨论交流。
2.仿写。
(要注意句式、修辞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任选一题)(1)例句:若是把学问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若是把学问比作,那么智慧便是。
若是把学问比作,那么智慧便是。
(2)例句:“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从水底上涌。
”从“友谊·理解”、“成功·失败”、“幸福·苦难”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例如:五、课堂检测。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为我们谈论的论题是,在作者看来学问是,智慧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
作者对此持的观点是(即中心论点)2.本文的观点给你哪些启示?六、布置作业。
1.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 ):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 ):不涉主旨。
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 ):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
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 ):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2.下列标点符号错误的是 ( )A.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
B.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C.近来,地处中东的叙利亚国内形势动荡,其局势何去何从,目前尚难预料。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阅读《品味瑕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每题3分)品味瑕疵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
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
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
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
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
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
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
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
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
“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
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
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
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
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
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
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
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
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
”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
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1)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下面是对本文的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两句谚语,目的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瑕疵,从而逐步走向“完人”。
B.用最美女神维纳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只残缺的手臂,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美”这个观点。
C.本文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论证结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第③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瑕疵的玩具,就能超越完美的经典。
(3)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作用。
(4)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瑕疵”,你肯定有感受。
请你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