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中互联网的应用

合集下载

互联网技术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在当今发展迅速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被用于造福人类更深入的领域,如航天。

互联网技术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可以为航天科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实时数据监测航天器在进行任务时,由于任务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需要对航天器进行实时监测。

一些传感器可以在航天器上监测温度、气压、加速度等数据。

然而,传感器数量有限,不能检测所有参数。

如果在航天器上加装更多的传感器,那么就会增加航天器的质量和体积,进一步增加航天器的成本。

此时,互联网技术便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

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并收集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地球上的接收站,使地面操作人员可以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实时数据监测和分析可以使地面操作人员对航天器的情况有更加准确和详细的了解,从而减少了对航天器的猜测和猜测导致的错误判断。

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可以通过数据模拟和预测,提前判断航天器的状况,为地面操作人员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和调整提供帮助。

数据存储和共享航天任务需要大量的数据交流和沟通,而传统的数据交流方式可能并不方便和及时。

而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一种更为高效和及时的数据共享和存储方式。

互联网技术可以提供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仓库,将航天器的核心数据存储在云端,地面操作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方便地访问数据。

通过云计算技术,地面操作人员可以更加快速地获取数据,并且数据存储在云端也意味着数据的备份和保护。

此外,数据的共享也是互联网技术的一大优势。

在航天任务中,国际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互联网技术,不同国家的操作人员可以方便地共享数据和信息,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虚拟测试和仿真航天器和其它飞行器的测试和仿真的难度非常大。

但是,互联网技术可以使这些测试和仿真更加容易。

在虚拟仿真中,科学家可以模拟和测试不同的航天器设计,来看看它们会如何在真实的环境中运行和表现。

虚拟仿真还可以测试飞行器各个方面的性能,以确保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溜顺利地运行并达到任务目标。

互联网+科技馆运作模式研究

互联网+科技馆运作模式研究

互联网+科技馆运作模式研究作者:黄寅朱培玉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07期摘要:在新技术、新观念的支持下,“互联网+”的提出使得科技馆的运作模式进入到了全新的领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新的变化。

“互联网+科技馆”并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模式、理念、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能够让科技馆的运作模式变得更加具有表现力和魅力。

该文首先分析了实施“互联网+科技馆”策略的优势,接下来深入探讨了互联网+科技馆运作模式的相应措施,包括带动群众性科普活动新发展,进一步整合科普资源,新建互联网+展厅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 科技馆运作模式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38-031994年,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于2016年9月份公布的“宽带状况报告”显示,中国以7.21亿网民堪称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

在全国第12届3次会议(2015年)上,李克强同志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推广实施。

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创新驱动,实现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实现“互联网+”的行业越来越多,比如互联网+外贸业形成的各种海淘平台,互联网+教育业形成的网络课程等。

在新技术、新观念的支持下,“互联网+”的提出使得科技馆的运作模式进入到了全新的领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新的变化。

“互联网+科技馆”并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模式、理念、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能够让科技馆的运作模式变得更加具有表现力和魅力。

该文就互联网+科技馆运作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实施“互联网+科技馆”的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作用日益加大。

科技馆作为提高国民素质、传播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的场所,务必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潮流。

科技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科技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科技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科技馆中,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展示和交互体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1. 交互互动展示:科技馆通常配备了大屏幕触摸显示器或投影设备,让观众可以通过手势或触摸屏幕与展品进行互动。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交互设备探索不同的展示内容,例如虚拟实境展示、控制机器人等。

2. 虚拟实境(VR)和增强实境(AR)技术:科技馆中经常利用虚拟实境和增强实境技术提供沉浸式的展示体验。

观众可以戴上VR头盔来体验虚拟现实世界,或者通过AR 技术在现实环境中叠加虚拟内容。

3. 数据可视化和模拟:计算机可以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表、图像或动画,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探索数据。

此外,计算机模拟技术还可以用于模拟天气、地震等自然现象,使观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这些现象。

4. 3D打印和扫描:科技馆中常常有3D打印机和扫描仪,可以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物体。

观众可以观察并了解3D打印技术的工作原理,也可以通过扫描仪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3D模型。

5. 编程和机器人:科技馆通常提供编程学习的机会,让观众学习如何编写代码,并用编程控制机器人执行各种任务。

这种亲身参与和实践的方式可以帮助观众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础原理和逻辑思维。

总的来说,科技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于提供更具交互性和参与感的展示方式,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体验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

智慧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综合解决方案

智慧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综合解决方案

智慧导览:通过手机APP、触 摸屏等设备,提供场馆导览、 展览介绍等服务
01
智能讲解:利用语音识别、语 义理解等技术,提供智能讲解 服务
02
互动体验:通过虚拟现实、增 强现实等技术,提供互动体验 服务
03
智能安防:利用视频监控、人 脸识别等技术,提供智能安防 服务
04
智能运维:利用物联网、大数 据等技术,提供智能运维服务
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优势和特点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工 作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服务质量: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案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智慧科技馆信息化建设与
应用综合解决方案
汇报人:小无名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智慧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意 义
智慧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设计
智慧科技馆信息化应用综合解决方 案
智慧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和推 广
智慧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评估 和总结
01
06
智慧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评估和总结
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
指标体系:包括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用户满意度、科技馆运营效率等指标
评估标准:根据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设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对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果, 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信息技术在中学天文科普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天文科普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天文科普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天文科普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以及相关多媒体软件,对天文科普内容进行组织、传递和展示。

例如,可以使用动画图片和多媒体影像来演示天体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理解星空的复杂构成;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安全的探索太空,感受不同的天文现象,更深入的了解宇宙的奥秘。

此外,也可以使用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将复杂的天文概念可视化,使学生能够更清晰的理解天文知识。

探讨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展科技馆的文化普及功能

探讨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展科技馆的文化普及功能
X 3 D、 J a v a 3 D : 能较好的实现网上科技馆展品课件展示互
外. 很大程度取决于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作技术的选定。展 品制作选择常用的成熟的技术软件,其操作使用效果稳定、 制作成本低。 而选择最新的技术软件, 可能内容效果新颖, 但 制作成本高于成熟软件, 操作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差。前期选 择格式类型时, 要注意科学性、 合理性。 在选定技术方式时要
M a y a 、 3 D M A X等三维动画软件。 选择哪种软件做为课件的制

文化视界 ・
作技术, 可根据需要而定。 实景缝合 : 课件占用空间小 、 制作简单 , 可实现全景移 动. 但互动性差 , 在一定角度下图像会产生变形。 F l a s h 、 D i r e c o  ̄ 、 A u t h o r w a r e : 是目前主要用于平面媒体课 件制作的软件 , 能制作互动性的展品课件, 制作简单, 成本比 较低. 在网络上传输速度比较快。 M a y a 、 3 D M A X等三维动画软件 : 3 D展示效果好,无变 形, 但数据量大, 周期长, 投入高, 用户下载时量的资金投入, 所以, 现已
建成的科技馆大部分建在经济比较发达、 地理条件优越的中
心城市. 客观上使得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的
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参观科技馆,从而使得科技馆的教育、 展
万, 同比增长了三倍 , 占互联网用户量 2 0 %1 2 2 上。到 2 0 0 7 年
展品不同于一般科普网站的技术展示. 它是把一项科学原理 用动画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具有一定的互动功能. 使
有现代化的实体展厅, 还能拥有一个没有闭馆时间的网上展
厅。 这个网上展厅没有开馆、 闭馆的作息时间, 不需要展厅辅

天文学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

天文学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

天文学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天文学是一门探究宇宙奥秘的科学,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们通过望远镜、望远镜阵列等工具不断深入探究着宇宙的秘密。

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天文学界在今天逐渐将目光投向了更加高精度、高效率的数字化观测和处理手段。

数字化技术对于天文学的意义在于提高了观测的精度和数据处理的效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在望远镜等观测设备方面,还体现在了天文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面。

下面将从数字化观测、数据处理和数据共享三个方面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天文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观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望远镜的升级,在望远镜的光电探测器和数据采集等方面,数字化技术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数字化技术使得望远镜产生的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和储存,便于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观测精度,还能够将不同观测文件进行压缩处理,减少存储空间,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

在光学望远镜领域,CCD相机是数字技术的代表,现在几乎所有大型光学望远镜都采用CCD相机进行观测。

与传统的底片比较,CCD相机具有观测精度高、曝光时间短、观测效率高、数据保存方便等优点,可以大大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和效率。

在射电观测方面,数字技术使得射电天文学观测变得更加高精度和高效率。

维持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效率需要大量的校准数据,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校准数据的处理变得方便快捷,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工干预。

数据处理天文学是一门数据密集型学科,数据处理是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处理变得更加精确和快速。

在天文学数据处理方面,数字技术可以提供多点观测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自动化算法搜索等高效的处理方式,使研究者能够更加精确地处理数据,更加深入地了解数据信息。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天文学处理数据的标准化和模型化得以实现,实现了天文学数据的开放共享。

目前,天文学界有多个数据集合项目在数据处理方面大量使用了数字技术,如:SDSS(Sloan Digital Sky Survey)、HEASARC(High Energy Astrophysics Science Archive Research Center)等。

信息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1.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信息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应用,它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为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在展览中亲身体验到与科技发明和发展相关的场景和事件,比如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参观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展过程,以及体验未来科技发展的场景,这样可以使观众更加生动地理解和了解科技史和科技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互动参与和体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科技知识。

2. 多媒体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观众可以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多种媒体形式来了解展览内容,使得展览更加生动、直观和有趣。

与传统的静态展览相比,多媒体展示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信息,使得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科技知识。

3. 互动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使得科技博物馆中的展览更加具有互动性。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操控器等设备来参与展览内容,可以进行动手操作、模拟实验、数字游戏等互动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展览内容。

这种互动体验不仅使得观众更加积极参与,也使得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科技知识。

4. 无线网络科技博物馆中的无线网络也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之一。

有了无线网络,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来获取展览信息,进行展览导览和互动参与。

无线网络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参观体验,比如可以根据观众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推荐相关的展览内容和活动。

无线网络也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检索和互动交流,使得观众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分享科技知识。

二、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和发展1. 吸引更多的观众2. 提升科技博物馆的展览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科技博物馆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博物馆也将应用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手段来丰富和改进展览内容和参观体验,比如可以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展览内容和参观服务。

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I G I T C W经验 交流Experience Exchange194DIGITCW2023.111 数字化科普场馆定义及意义1.1 什么是数字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是在科技展品中融合数字技术,将科普展品的相关数据资料汇编成模拟数字信息形式,通过互联网将科普知识传递给公众,从而实现通过网络来传播科普知识的目的。

公众能够通过数字科技馆平台,增长科学知识,体验科学魅力,激发创意灵感,了解科技动态,分享丰富的科普资源。

数字科技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实体科普场馆相结合的新产物。

数字化技术在场馆中应用,增加了展项新颖度,优化了科普展项特性,更加生动形象地把科普知识向公众传递。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保守的展品设计理念,摒弃了传播渠道单一的弊端。

数字科技馆能把展览形式、科普传播途径、展馆间相互交流和推广宣传做到集中统一有效管理[1]。

数字科技馆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无缝”集成,能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拴”在现实世界并与观众进行互动。

1.2 建设数字科技馆的意义数字科技馆能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全方位、多维度向公众进行科普资源精准推送,打通线上线下之间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吴宽斌(贵州省毕节市科学技术馆,贵州 毕节 551700)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普事业也进入新发展阶段。

科技馆在未来发展中也需在技术上做出创新与改进,大力发展数字科技馆,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来展示和传播科学知识,从而突破现阶段科技馆所受区域、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科技馆能够服务于更多的科学爱好者。

同时各科技馆之间通过网络共享资源,也能够进一步丰富科技馆的资源数量,从而为科技爱好者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信息,服务和满足更多人群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对数字科技馆的优势及意义展开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展项;数字化;研发;应用创新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3.11.063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3)11-0194-03The Important Role of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cienceand Technology MuseumsWU Kuanbin(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of Bijie City, Guizhou Province, Bijie 5517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uter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China'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dustry has also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also need to mak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improvements, vigorously develop digi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use multimedia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howcase and disseminate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reby breaking through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of region, time, and space, and enabl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to serve more science enthusiasts. At the same time, vari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can share resources through the internet, which can further enrich the quantity of resour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providing more abundant resource information for technology enthusiasts, serving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more peopl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Studying the advantages and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popular science exhibitions; digitiz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innovation作者简介:吴宽斌(1985-),男,汉族,贵州兴义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科技馆展品设计、数字科普。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的应用

70Internet Application 互联网+应用作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基地,科技馆在“互联网+”时代,应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技馆管理人员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研究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并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科普知识的教育方式。

同时,他们还需要有创新意识,不断研究受众的需求,并引入相应的信息技术来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为中国科普教育的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

一、探究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常见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科技馆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作为普及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科技馆具有较多的科技教育资源。

在此背景下,科技馆应积极探索将科普知识与社会资源进行深入融合的有效方式,以此创建层次较为丰富、范围较为广泛、形式较为多样、趣味性与互动性并存的教育活动,从而成为促进国民科学素养不断发展的重要助力。

现阶段,常见的科普教育活动有:第一,展览活动。

众所周知,科技馆的多数展品都是跨学科成果,其中蕴含科学、技术、数学等知识,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人员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

而展览教育活动是主要以科技馆中的各种资源为依托开展的多种强教育性活动,常见的活动有展览讲解和参观学习等。

其中展览讲解是指科技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向众人介绍科技馆的藏品,以此加深群众对科技馆的认识,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其中的方式。

而参观学习则是工作人员可以同学校、社区等地方开展深入合作,使学生、对科技感兴趣的爱好者等人能参与其中的方式,两种活动方式都能不断推动科普教育工作的进程。

第二,日常的教育类活动。

该活动是对展览教育活动的适当延伸,其内容十分广泛、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的应用涵盖了人文、传统文化、前沿科技等。

其主要形式有:①科学表演。

它是指将科学知识用直观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加深众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5G时代推进中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5G时代推进中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5G时代推进中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中国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和科学交流的重要场所,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展览形式和信息技术手段,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中国科技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注重提升展馆内的信息展示能力。

5G网络的高速传输和低时延特性,使得参观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展览内容和科学知识。

可以通过增设更多的触摸屏、投影装置等高清晰度显示设备,将科学实验、科技展品的运行过程以及相关数据等展示在观众面前。

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为观众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

中国科技馆应加强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提供更加便捷的参观服务。

通过5G网络,观众可以在展馆内使用手机APP等工具来查询展览信息、预约讲解员、参加线上互动等活动,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可以增设无线充电设备、高速充电桩等设施,以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随时为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保障观众体验的连续性。

中国科技馆可以借助5G网络的优势,将展品信息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和展示。

通过展品上植入传感器、扫码等技术手段,可以将展品的相关信息、历史背景、科学原理等直接传输到观众的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中国科技馆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科研机构、院校等合作,将实时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展示在中国科技馆内,使观众能够得到最新的科学信息。

除了展馆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中国科技馆还可以通过5G网络推动与其他科技馆、博物馆的合作和互动。

通过建立虚拟展览平台,科技馆可以与其他机构进行线上展览、线上讲座等活动,让观众可以在家中就享受到科普教育的乐趣。

通过与其他科技馆、博物馆的合作,中国科技馆可以利用5G网络进行展览内容的共享和交流,扩大影响力,提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中国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注重提升展示能力、加强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实现展品信息的共享和展示,以及推动与其他科技馆、博物馆的合作和互动。

带孩子参观中国科技馆发现计算机科学的创新应用

带孩子参观中国科技馆发现计算机科学的创新应用

带孩子参观中国科技馆发现计算机科学的创新应用在带孩子参观中国科技馆时,我们意外地发现了计算机科学的许多创新应用。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我们在中国科技馆的参观经历,以及孩子们对计算机科学的新认识。

在中国科技馆的计算机科学展区,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

它被称为Tianhe-2,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这个巨大的机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了解到,超级计算机在科学研究、天气预报、医学领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孩子们开始意识到,计算机不仅仅是用来玩游戏或上网的工具,它还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复杂的计算和研究。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虚拟现实体验区。

孩子们戴上了VR头盔,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们可以参观远方的名胜古迹,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甚至穿越时间和空间,体验历史事件。

这种通过计算机科学实现的虚拟现实技术,让孩子们对计算机科学的创新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开始认识到,计算机科学不仅仅是编程和算法,还包括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

在互动展示区,孩子们可以亲自参与一些计算机科学的实验和游戏。

比如,在一个交互式的投影屏幕前,孩子们可以用手指触摸、拖动和缩放图像,感受到多点触控技术的乐趣。

在一个机器人表演区,孩子们可以与机器人互动,了解机器人在生产、服务和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这些互动体验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了计算机科学的创新力量,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参观结束后,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讨论所见所闻。

他们纷纷谈论起了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和前景。

有的孩子表示,他们想学习编程,设计出自己的游戏;有的孩子表示,他们将来想研究人工智能,开发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这些讨论表明,参观中国科技馆给孩子们带来了对计算机科学的全新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带孩子参观中国科技馆,我们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科学在当今社会中的无处不在的影响和重要性。

浅析信息化建设在科技馆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化建设在科技馆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化建设在科技馆发展中的应用作者:刘媛来源:《科学家》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科技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科技馆工作逐渐融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科技馆事业发展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本文从以新疆科技馆信息化建设为例,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信息化建设在科技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建设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7-0069-02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体现我国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

长期以来,科技馆都是以生动的形象来深入浅出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想要让观众深刻意识到科学知识所蕴含的寓意。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馆不断将多媒体信息化技术与科普展教、科普宣传、科普传播等工作相结合,逐渐开拓了科普资源搭载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方式互动化的新局面。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科技馆事业发展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1 科技馆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1 科技馆信息化是建设创新型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以集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为一体新型科技馆成为了必然趋势。

数字化可以让科技馆的信息处理技术变得统一、可靠,网络化的科技馆可以实现其资源共享,有利于其多向互动,而智能化的科技馆能够为科普提供自动咨询、自动解答以及交互界面等系统,让人们通过系统进行智能化的学习和交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環境。

因此,加强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科普教育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根本。

此外,科技馆不仅仅是给参观者提供信息的场所,其真正的价值是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人们思考和创新的热情并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的基地。

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移动互联网来了科技馆能做什么?

移动互联网来了科技馆能做什么?

族 ”已是这个社会最常见的景象,与此同时微信 、手机银 行 、手 机导 航 、打 车 软 件 、手 机游 戏 … …无 一不 正在 深 刻 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移动互联 网时代的 到 来 。 那 么移 动互 联 网来 了 ,科 技 馆能 做 些什 么 呢 ?首 先
让 我 们来 认识 一 下什 么是移 动 互联 网 。
从广 义上 来 理解 移动 互联 网 ,移 动互联 网是 L i n k t o E v e r y t h i n g ,笔者 理 解移 动 互联 网将是 我 们常 谈论 的 物联
人毕竟有限,而移动互联 网用户有几亿之众 ,因此对于科
技 馆 来说 是一个 巨大的 金矿 。

2 O 9 一
科 学 管理
f = £ ] 雷 科 技 售 恩2 0 1 4 年 幕 。 3 , 0 4 期 合 刊・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F e b . 2 o 1 4

科普是没 有边界的 ,一 切的展示手 段都可以为我所
用 ,科 技 馆 必须 紧跟 社 会潮 流 走在 科 技 前沿 ,试想 如 果 当 初科技馆没采取多媒体等展示手段,那么今天的科技馆还 会那 样 的生 动有 趣吗 ? 有 很 多人 因为地 理 的 限 制 ,还 不能 来 科技 馆 参观 ,而 移 动 互 联 网则 可 以打造 很多 随 身携 带 的移 动展 项 ,让 远在 千里之外的人群也普及到科普知识 。另外科技馆能接待的
中圉幂 斗 技信息 2 0 1 4年第 0 3 ,0 4期合刊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D T E C HN OL OG Y I N F O R MA T I ON F e b . 2 0 1 4

科技馆的科学传播方式

科技馆的科学传播方式

科技馆的科学传播方式(1)以科普展品为依托的最直接的科学传播方式科技馆是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然而在科技馆中最重要的传播载体便是科普展品。

科普展品采用声光电、仿真、虚拟、多媒体等职能现代化技术手段,使公众进入科学情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甚至可以令人众生难忘。

科普展品包含极其丰富的科学知识,结合场馆讲解,能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直观、明了的方式传播给公众,不仅能激发青少年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面向社会全体公众,为其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2)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数字科技馆在现今电子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

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具有的的强大功能和优势正在各个领域被开发应用。

科技馆行业与网络接轨,利用网络优势发展和壮大自己,于是数字科技馆应运而生。

数字科技馆是集成和分享优质科普资源,开展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科技教育阵地。

数字科技馆与传统科技馆相比,在科学传播上有着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在线公众实时参与的优势,让公众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参观游览科技馆,促进全社会参与科学传播,从而助力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3)以科普活动为载体的科学传播方式如果说科普展品是科技馆科学传播的硬载体,那么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便是另一种非常有力的科学传播软载体。

科普活动分为“走进来”和“走出去”两种。

“走进来”活动指的是公众来到科技馆这里能参与到的科普活动,主要是依靠科技馆的活动场所开展活动,例如:科学实验展示、科普剧表演等。

“走出去”活动指的是走出科技馆,到校园或其他地方开展科普活动,例如: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实地科学调查体验等。

科普活动的科学传播方式不是简单的直接灌输模式,而是以启发、探究的方式,让公众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去探寻科学知识,自然而然的接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探究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它是科技馆的重要科学传播形式,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4)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科学传播方式近些年来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博客、微博、微信、飞信等一系列新媒体不断涌现,各大科技馆也建立自己的官方平台进行科学传播。

论科技馆天文展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论科技馆天文展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论科技馆天文展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科技馆天文展是吸引大众了解天文知识、促进科普宣传的重要载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技馆天文展的教育资源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国内科技馆天文展的教育资源开发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展项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和交互性,无法真正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对科技馆天文展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开发策略和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对于提升科技馆天文展的教育效果,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虽然有些科技馆天文展教育资源的开发较为丰富,但多数仍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天文展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果,有必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和优化,开发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和学习,加深对天文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本研究旨在探讨科技馆天文展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以及评价其应用效果,为科技馆天文展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意义天文展教资源在科技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馆是公众获取科学知识和文化信息的重要场所,而天文展教资源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宇宙和天文知识,促进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观念的形成。

通过科技馆天文展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科技馆天文展教资源也可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天文和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研究和开发科技馆天文展教资源对于科普事业的推动和科学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科技馆的天文展教资源,提升其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2. 正文2.1 科技馆天文展教资源的现状分析科技馆天文展教资源的现状可以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目前,许多科技馆都拥有丰富多彩的天文展示内容,包括天文模型、实时天文观测设备、天文演示仪器等。

信息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博物馆也不例外。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博物馆的展示和参观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新的体验。

信息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展示方式。

传统的科技博物馆以展板、模型和实物展示为主,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方式。

如今,科技博物馆中普遍使用的是全息投影技术,通过投影仪和特殊的透明膜,将虚拟的图像投射在空气中,使观众可以在不同角度欣赏展品,提高了观赏的体验感。

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的应用也是信息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一大亮点。

观众可以通过穿戴头盔或使用智能手机,沉浸式地参与到展览中,与展品进行互动,体验科技带来的创新和乐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科技博物馆的交流和互动更加便捷。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APP),观众可以提前了解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时间,并预定门票,避免排队等候。

在博物馆内,观众可以通过智能导览系统,了解展品的详细资料和背景知识。

在互动展览区域,观众可以使用电子触摸屏或者投影互动台,亲身参与到科技实验和游戏中,加深对科技的认知和理解。

观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与博物馆和其他观众进行交流和分享,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便利。

采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展品的自动化管理,包括展品的标识、定位和监控等。

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观众的参观行为和反馈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技术还为博物馆的票务、安全和交通等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提高了博物馆的管理效率和观众的参观体验。

信息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投入和维护成本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对博物馆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需要博物馆不断跟进,以保持展览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浅谈大数据在提升科技馆科普服务中如何发挥作用

浅谈大数据在提升科技馆科普服务中如何发挥作用

浅谈大数据在提升科技馆科普服务中如何发挥作用摘要:大数据技术具有广阔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社会发展前景。

科普是提高人民群众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大数据技术对提高科技馆科普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面向用户的个性化科普服务和跨越时空的科普服务,从而拓宽科技馆科普服务创新的研究范围,促进科技馆科普服务的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馆;科普服务在我国,科技馆是最重要的科普场所,它也是一个与民众进行直接沟通的科普教育机构。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满足现代民众的需要,就必须寻求一种科学的、有创造性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科技馆的科普服务应该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这样,才能使大众更好地进入到科学的世界,激发人们对科学的深刻反思。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科技馆要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科学普及服务,利用大数据为科学普及提供更好的服务。

1 科技馆科普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1科普宣传方法创新存在不足一些科技馆的建设,只是单纯地根据行政性要求来制定体验馆的宣传战略,但是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调研工作机制,这就造成了科技馆不能在充分、完整地收集到相关的经验信息的基础上,来满足科技馆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需求。

部分科技馆在宣传时,只注重于场馆的基本服务设置,对科技创新产品的重视不够,导致许多科技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有效地进行,很难促进科技馆中科技资源的丰富化处理。

尽管有些科技馆在科普宣传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但是在除传统展示之外的其他宣传形式上还没有得到有效地把控。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将科学普及与教育、扶贫等公益活动相结合,能够为科学普及提供更多的客观条件[1]。

然而,有些科技馆对于外部因素的运用不够灵活,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科技馆内部资源的分配上,不能为科普宣传工作效果的全面展现提供支撑。

1.2 科普活动与公众需求不匹配目前,部分科技馆在开展科普活动时,没有进行前期的调研和相关的需求的了解,导致科普活动与公众的实际科学学习需求不相符,导致公众参与度不高,兴趣不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中互联网的应用:天文学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普及,对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问题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和浩瀚宇宙的一门科学,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

2013年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央电视台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作全程直播,有数以千万计中小学生收看,还与航天员进行了实时互动。

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互联网直播课引发了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广泛关注。

互联网直播功能不仅仅能达到将视频内容进行单向的传达的功能,还提供了实时互动、在线讨论等,极大的拓展了信息传递的方式。

基于此,本文对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中运用互联网作试探性的研究。

1国内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资源匮乏1.1实体场馆少我国的天文馆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发展,到现在已建立的大中小天文馆约250~300座,其中约有50座左右的天文馆对公众开放或半开放。

剩下的两百多座天文馆均建在中小学,进行相关的天文教学。

截至2008年11月,不计对社会开放的中小学内的天象厅,中国大陆地区对社会开放或半开放的天文馆/天象厅情况是:中国大陆地区现有49家单位拥有51座对公众开放或半开放的天象厅;还有4家单位正在建设或者筹备建设天象厅。

但是,在这些单位中,独立的天文馆仅有一家即北京天文馆。

如果要按照人均天文科普资源而言,比现在科技馆的人均资源还要少。

而且,在暂未开展数据调查的中小学天象厅范围内,或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行资金、缺少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或由于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天象厅建设前期策划不合理、天象厅建设立项准备不充分等,有相当比例的"天象厅"无法正常运行。

[1]1.2从事或参与天文科普的专业人才少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天体的位置、运动、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其演化规律。

[2]因此,培养专业天文工作者,主要是靠大学中的天文系,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都有天文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技馆界的天文专业人员少之又少。

同时,我国天文学领域与国际上的交流也很欠缺,致使我国天文学方面的人才特别的稀少,反过来,这也是影响我国天文学知识普及不足的重要原因。

2互联网在天文科普工作中的优势2.1传统天文科普面临的问题天文学研究的是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天体,远远超过公众在地球上所熟悉的时空范围和物理条件。

在互联网天文科普出现以前,传统天文科普是传播天文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主要特点是想象为主,实操为辅。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有多种实际操作手段用来辅助天文科普,主要包括:天文教学活动、科普表演,建立天文台,设置天文展览,开辟天文广场,组织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天文小组,添置装有固定望远镜的流动天文台式的宣传车,乃至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天文点等等。

无论从内容或者从形式来说,即有长篇大论的,也有短小精悍的,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需要对象。

因此,传统天文科普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1)对视觉奇观的感兴趣多于对科学内涵的好奇这是由天文学的特殊性和一般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决定的。

一般人,无论年龄大小,通常参观就要看大图,看视频,看各种神奇惊人的画面。

但在惊叹和称奇的同时,真正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感兴趣的只是极少数。

无论采用的是图片、视频、投影等任何形式,绝大多数的观众都只是通过其表象获得对天文的感受和印象。

(2)观测天文现象对时间空间条件要求高目前绝大多数天文类科普场馆由于种种原因都建设在城市市区内。

市区夜间的灯光污染极大影响了实际天文观测。

但凡需要做一些专业性的观测活动,都不得不做好一切准备,跑到远远的市郊,躲避灯光,而且基本都在夜间进行。

2.2互联网传播的优势(1)各种传播形态和方式并存互联网传播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

[3]借助互联网不仅可以向全社会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作"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如电子邮件、网上通话、网上短信)、小范围的群体传播(如讨论组、聊天室等)、组织机构或单位的组织传播(如群发电子邮件、各单位内部的局域网运作)。

将文字、口语、音响、图表、图片、图像等各种传播形式汇于一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自如地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或者让几种形式并举,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传播。

(2)高度的交互性这是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传播中,传受双方存在很大的交互性。

它们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地、频繁地交替互换。

网上的传播者往往也充当受传者,受传者也往往充当传播者,此时此地是传播者,彼时彼地又是受传者。

(3)科普信息发布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天文科普传播者在互联网上发布天文消息,只需要在与互联网相连的服务器上放置相应的计算机代码。

相比于其他的传统媒体来说,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大大简化。

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员,使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无须大量的播出设备和人员。

因此,相对于传统天文科普的传播来说,互联网天文科普的运营成本很低,小而灵活。

3我国天文科普互联网资源的现状3.1官办网站内容丰富但缺乏人气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创办的"天之文中国天文科普网"为例。

它设置了如下网页: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专题讲座、天文图库、最新天文信息、航天动态、天文简讯、天文观测之窗、天文机构与天文学家介绍、天文爱好者网友之家等。

这些网站每天的浏览人数远远不及主流公共互联网平台。

[4]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1)互联网科普原创作品较少我国互联网科普信息原创少,从而导致内容雷同,缺乏特色。

大多数的科普网站或网站上的科普栏目多以科技活动新闻、活动通知为主,而涉及行业动态、学术交流等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内容较少。

学科、行业、地域特色鲜明的网站数量非常有限,受众很难从这些网站系统地获取相关的科普知识。

(2)信息更新慢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一直是互联网科普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据调查,有43.5%的互联网科普设施首页连续3个月没有进行内容更新。

这样的更新速度,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快捷变化的今天,只会使受众流失。

(3)科普网站的知名度较低,社会影响力较小,对网民的吸引力不强在几百个科普网站中,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网站是凤毛麟角。

很多公众不知道科普网站的名称和网址。

加强内容建设、提高社会知名度已经成为互联网科普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科普网站在形式上亟待创新目前,大部分科普网站版面设计简单,形式相似,色彩单一,无法吸引网民的眼球。

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形式上的创新对于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科普网站在形式创新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2互联网天文论坛事实上已成为天文科普主力军以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牧夫天文论坛为例。

牧夫天文论坛是我国大陆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天文社区论坛。

网站成立于1999年,注册用户超过10万,论坛发表文章和帖子数量超过70万篇。

为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天文爱好者所推崇。

为推动国内天文爱好者交流起到了重大作用。

主要是由于:第一,论坛本身即是以交流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有疑问的话,专业人士或者有经验的同好可以解答;而官办网站则停留在"新闻联播"的传统内容发布模式上,找资料尚可,但有任何疑问,却没有人可以解答,也不能同时跟其他同好交流。

这属于电视机时代的信息发布模式。

第二,互联网交流平台能为专业内容的有效传播。

国内的专业人才少不要紧,在论坛上任何有用的科普内容都会流传开来。

日积月累,所形成的资源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并且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更新。

第三,为线下活动提供支撑。

正是由于交流平台的存在,让原本同处一个城市但素不相识的同好能结成团体,共同组织本地的天文活动。

而活动资料可以在网站上共享,让经验和信息得到传播。

这一切都是传统信息发布模式的科普网站所无法给予的。

由此可见,互联网天文论坛已经成为了广大天文爱好者事实上的主流交流场所和初学者最好的入门途径。

4在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运用互联网的建议既然互联网科普具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是否就不需要实体场馆了呢?恰恰相反,我国大陆地区的天文类实体场馆仍处在原始发展阶段,人均资源缺乏。

而在网上,知识的获取依靠阅读和观看。

缺乏实体展品或实际观测的直观感受。

在任何时候,在实体场馆进行观看和操作的体验都是互联网交流无法给予的。

结合前面分析的各项内容,在科技馆组织天文科普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建议着手:4.1组建专门的天文小组日常工作中通过互联网密切关注天文专业动态,密切联络本地爱好者群体,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开展科普活动的专业资源。

这样不仅对于开展日常天文科普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带头作用,将本地爱好者的人气聚拢在场馆,提升场馆科普知名度。

人数不需要多,1~2名专职即可。

平常主要工作在于学习天文知识、科普资料,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天文类专业人员形成沟通渠道,进而获得必要的专业指导。

适合于没有专门天文科普区域的普通科技馆操作。

4.2结合实体馆开发天文类科普在线科普知识例如,以"月面弹跳"这一传统科技馆展品为基础,设计一个以月球的科普常识为基础的在线问答游戏,让参与游戏的网友获得一定奖励,如免费体验"月面弹跳".这样既让线上资源有基础,又能将实体展品的作用得到扩展,最重要的是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

4.3以优质天文影视作品为基础设立在线天文影院通过引进优秀的天文类科普专题片,如BBC制作的《宇宙》系列影片、哈佛大学《天文台之夜》公开课、演讲等公共资源,设立在线影院。

不仅为来到实体馆的观众提供影视欣赏,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实体馆组织的在外地开展的路边天文科普活动提供支持。

4.4建立在线天文基础教程。

通过丰富的天文类出版物制作成电子书和在线习题的形式,建立起供爱好者自学的互联网在线教程。

除了知识性内容外,针对青少年可收集各类天文小制作的实例教程,如纸筒望远镜、日晷、空间站模型等。

让大部分还未能进行自学的青少年有机会进行天文制作活动。

在线资源的提供也让家庭里,家长给孩子进行手工辅导提供了机会。

4.5将户外天文观测进行网络直播和后期资源共享以2012年6月5日发生的,全球瞩目的金星凌日事件为例。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2010年发射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在六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全程跟踪记录了这次金星凌日,拍下了大量珍贵的影音资料,涉及多个紫外级和可见光波段。

民间爱好者的记录作品照片分辨率都相当可怜,看不到什么细节,而NASA放出的在太空拍摄的金星凌日视频、照片,分辨率则达到了4K×4K级。

这些在线免费下载的资料,成为全球天文爱好者研究和欣赏的宝贵资料。

我国普通科技馆体系目前一般情况下无法做到前沿的天文观测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