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学生如何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及影响这些过程的各种因素。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关乎学业成绩,更关乎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通过探讨学习动机的起源、类型以及如何通过针对性的策略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方向。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促使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渴求。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体内在的心理特征,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几个学习动机的理论框架,以帮助理解这一复杂现象。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个体自主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来源于个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满足感,而外在动机则与奖赏、惩罚或外部评价相关。
当学生感受到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时,他们的内在动机会增强。
这说明,如果教育者能够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便能培养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则强调个体在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心理差异。
高成就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追求挑战,愿意应对复杂的任务。
他们将成功视为对自身能力的认可,而失败则被解读为改进的机会。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提供适当的挑战,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成就动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反馈和评价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归因理论探讨学生如何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如何将这些成果的原因归结于内部或外部因素。
学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往往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如果失败被归因于能力不足或运气不佳,则可能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
因此,教育者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努力和策略能够影响学习成果,而非仅仅依赖天赋。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的作用。
学生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对应的结果来形成自己的学习动机。
例如,老师们的态度、同伴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期望都会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
(完整版)影响学生学习因素
一、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1个人因素成长经历环境:特殊时间段心理问题:个性、兴趣、情绪情感、自信心、自控力、自我要求、动机、策略、对学习的认识、消极观念生理问题:发育状况(智力,能力偏向,是否有身体障碍等)2他人因素同学朋友:恋爱、关系不良、交流问题、性格不合、从众(周围人不好学)老师:关注度、态度、教学质量与方式、能力问题、严格与否、为人作风父母:关注度、教育态度与理念、关系好坏、期望、学习认识偏差、比较其他人:观念看法、行为作风3家庭因素提供的学习条件、家庭和谐、文化氛围、是否单亲离异、离世、经济基础4学校因素学习氛围、学校管理、规章制度5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对教育的认识、应试教育1、学生自身因素2、父母因素3、老师因素4、同学因素5、社会因素6、环境因素7、成长环境8、成长经历具体内容如下:1、不够努力智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习惯自我控制力差时间分配不合理偏科在某些科目上缺乏必需能力对学习的认识上有偏差性格上存在问题注意力集中不够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2、对孩子学习关心不够或过度夫妻在教育孩子理念、态度上不一致夫妻关系不和未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对孩子要求过高对孩子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教育上偏向暴力或放任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上有偏差3、对学生关心不够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由于某些因素令学生反感缺乏责任心4、同学关系不佳同学之间缺乏交流不愿与同学交流学习或学习讨论恋爱错误比较5、诱惑多不良人士影响6、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改变引起的适应不良7、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特殊的环境造成特殊的影响8、成长过程是否有发生对其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事情1、学生自身:智力水平、性格、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动机、学习方法、对学习的兴趣、意志力、学习习惯、学生的生活作息2、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老师的知识面、学校的校风校纪、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的为人处事、学生对老师的感受3、家庭:父母的知识水平、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学生的期待、父母对学生的态度、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氛围4、社会: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娱乐场所、补习班、邻居关系)、教育制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心理、社会、家庭、老师生理:智力、身体状况心理:情绪、性格、心态、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有自信心、压力是否过小或过大、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注意力、有畏难情绪、是否足够坚持社会:社会的环境与风气、人际交往状况、班级的学习氛围、朋友们是否有进取心、恋爱的影响家庭:父母是否过度或过少关心、家庭和睦程度、学习环境、物质支持、父母的期望、父母的管束、父母对学习上的偏差(是否有读书无用论)、家庭暴力、父母的肯定、与父母的关系老师: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是否适应、学生对老师是否反感、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的教学水平1.社会因素:学生在社会上所接触到的所有能够促进或者削减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如学生自己在社会上所进行的社交活动,从而产生的对学生个体的学习带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素2.家庭因素:指的是学生在自己的家庭中,能够对学生本人带来关于学习上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带来的对学生本人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 在关于动机的多种分类中,唯有内部学习 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得到了心理学 家们的公认。
•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 机。
•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 机。
编辑ppt
• 为了“获取新知识而读书” • 学习很有意思 • 只有学习才能实现我的作家梦
• 我不想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笨,所 以我要好好学习
编辑ppt
学习动机的含义
•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引其趋向教师所 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 学习动机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常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 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学习有不同的动机。
• 在封建社会,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常常为了 追求高官厚禄而手不释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在祖国危难时期,人们为了振兴祖国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 书);
• 在和平年代,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为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 ……
编辑ppt
•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对学习就会表现 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 讲,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愿意举 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效率高,作 业完成情况好等。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编辑ppt
•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 • 智力因素: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力、想象力、学习方法等 • 非智力因素:态度、动机、兴趣、意志、目标……
•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与智力因素有关,在很大 程度上还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学习动机就是一种非 智力因素。
编辑ppt
教育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于学习者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基于对学习者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原理,指导教育者合理地进行教学和引导学习。
下面将介绍几个教育心理学原理。
1.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原理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 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原理情感是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3. 动机与目标设定原理学习者的动机和目标设定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持续性。
4. 反馈原理反馈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及时准确的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者应及时给予学习者反馈,鼓励和指导学习者,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成绩。
5. 情境和环境的影响原理学习环境和情境对学习者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情境,提供有挑战性和激发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实践。
6. 前期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原理学习者的前期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前期知识和经验,引导学习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关联,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7. 自主学习原理自主学习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简要介绍。
教育者在实践中应根据这些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激励,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习者全面而有效地学习。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与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与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问题的学科,包括学习与发展理论。
学习与发展理论旨在探索教育中学习和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学习和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中学习与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看作是一种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强调学习与外部刺激之间的联系。
行为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学习的目标是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外部奖励和惩罚,提倡对学习过程进行刺激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成果。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信息的主动处理和知识的建构过程。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个体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感知运作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等不同阶段。
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支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社会互动过程。
根据该理论,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受到社会化和文化化过程的影响。
文化和社会环境提供了个体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个体通过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来建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与发展理论的应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与发展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
学习与发展理论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可以推广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政策制定中。
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学习与发展理论的观点,设计和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措施,帮助学生充分发展潜能。
教育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比较大?
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一些因素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中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较大的因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因为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而学习,外在动机是指学生因为外部奖励(如好成绩、奖励等)而学习。
研究表明,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表面策略和深层策略。
表面策略是指学生只是简单地记忆和重复学习内容,而深层策略是指学生尝试理解和应用学习内容。
研究表明,采用深层策略的学生比采用表面策略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3.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偏好和倾向。
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
视觉型学生喜欢通过看图表、阅读等方式学习;听觉型学生喜欢通过听讲、听录音等方式学习;动觉型学生喜欢通过动手实践等方式学习。
研究表明,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心。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容易克服困难和挫折,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5.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时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
学习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表明,舒适、安静、有秩序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环境是教育心理学中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较大的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影响学习的因素
各年级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策略影响学员学习的各类因素:(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1、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2、非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学习动机(1)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2)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兴趣就是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事物的心理倾向)(3)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4)对学习成就的归因学习情绪:情绪、情感的好坏与兴趣的大小对智利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例:1\学生上学时的状态,高兴与愁眉苦脸,所吸收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对任课老师喜欢的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吸收的效果。
【注】兴趣和情绪是相符相承的,开始时主要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意志力:学习意志力是指个体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的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般会以每次学习活动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为标志。
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做事情没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困扰,缺乏责任感。
【注】对待这样的孩子要让家长知道孩子的问题,并承认学生这种情况。
目的有助于后期责任的划分,孩子在学习认知度的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
往往这样的学生只要认知度提高了,成绩会飞速上涨的。
学习态度:由3部分组成:(1)情感成分: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2)认知成分: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3)行为成分: 主体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注】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映倾向,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
(高中分科)学习习惯: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学生成绩高,20%智力因素,80%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习惯又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
(尤其是积累型学科:如英语)【注】在学生一来远洋的时候就要给他立下学习习惯的规矩,知识点要在走出远洋之前解决,在学校遇到问题要在一个星期内解决。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2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圣才出品】
第12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12.1 复习笔记一、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
因此,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
1.教师的领导方式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因为教师是班级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一方面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能够传道授业,是学生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师握有奖惩权力,可通过批评和表扬来影响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研究表明,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决定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恰当的领导方式可以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学与教顺利进行。
(1)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有单维、二维和三维的研究①单维研究的出发点是教师对权力的使用,通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控制程度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
②二维研究在考虑教师权威程度的同时,还考察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行为,根据两个维度行为程度的高低,交织区分出四种教师的领导方式。
③三维研究则是在考虑权威和关怀的基础上,兼顾了教师领导方式的效率问题。
(2)在诸多关于教师领导方式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皮特和怀特的分类和研究成果,见表12-1。
表12-1 领导的类型、特征及学生的反应领导类型李皮特和怀特考虑了教师的权威表现和对学生的关怀程度。
研究表明,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学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学生集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而发生的。
总的看来,在保持和扩大友善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民主型领导方式效果最优。
2.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又称班风,通常指伴随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构成课堂气氛,当多数学生具有一致的态度与情感时,就会形成具有优势效应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促进或抑制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课堂气氛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1)课堂气氛具有的特性①独特性。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1.引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动机对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追求目标和付出努力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就。
因此,研究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对于优化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2.内在动机影响因素内在动机是指个体由于兴趣、乐趣、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
内在动机的形成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社会文化背景和学校环境等。
个体的个性特征中,需要关注个体的自主性、固执性、自尊心等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和社会支持等。
学校环境中,教师的教学风格、班级氛围和同伴关系等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着重要影响。
3.外在动机影响因素外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
外在动机的形成受到激励方式和激励效果的双重影响。
激励方式包括奖励和惩罚方式。
奖励方式有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两种,正面激励包括表扬、奖励等,负面激励包括批评、惩罚等。
激励效果指个体接受激励后的行为结果。
奖励或惩罚效果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同时,个体对于奖励或惩罚的认知和期望也会影响学习动机。
4.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动机影响因素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个体追求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
其中心理需要包括自主性、相关性和能力感。
自主性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行为有选择和控制的权利,相关性指个体在学习中的实际经历和人际关系的体验,能力感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和信心。
满足这些心理需要促进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从而提高了学习动机。
5.学习目标影响因素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驱动力。
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绩效目标和掌握目标。
绩效目标是指追求有形的外部奖励,如高分、荣誉等。
掌握目标是指追求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研究表明,学生的目标取向对于学习动机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绩效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也容易引发学习焦虑和逃避行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与认知: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学习策略和技能的发展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如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能力等。
2. 转变与发展:研究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发展等,并探讨如何促进教育中的积极发展和成长。
3. 教育评估与测试:研究开发与运用各种评估和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以及评估教育项目的效果和质量。
4. 教育技术与媒体:探索教育技术和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5. 教学与教师发展: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反应,探索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
6. 教育干预与辅导:研究教育干预和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如何通过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
7. 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探索如何更好地管理教育系统,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关注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过程,旨在提供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和实证研究支持。
第十一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第十一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第一节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分析一、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认知过程,一类为情感过程。
这两类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认知”的力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
但是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集体互动的重要因素;及班集体或同伴群体的情感态度都会影响学生个体。
(一)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重点)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因为教师是班级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一方面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能够传道授业,是学生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师握有奖惩权力,可通过批评和表扬来影响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研究表明,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决定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恰当的领导方式可以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学与教顺利进行。
在诸多关于教师领导方式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皮特(R.Lippit)和怀特(R.K.White)的分类和研究成果,具体见表12-1。
(二)课堂气氛1.课堂气氛也叫课堂心理气氛,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如有的课堂活跃而积极,有的拘谨而刻板,有的协调而融合,有的冷淡而紧张等。
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能构成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
2.课堂气氛的类型我国学者依据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以及定势等综合心理状态的不同特点,将课堂气氛分3.研究的结论●课堂中社会相互作用的数量影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甚至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威克森认为课堂气氛的积极因素与学生成绩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罗杰斯认为教学心理气氛决定着人的“自我”是否能被开掘、发展和完善,决定人的先天潜能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决定人的创造力、应变能力是否有效地宣传,因而决定着教学成败。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23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由此可见,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育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人才回馈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校教育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式,以求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今社会的发展。
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科学教育方是上策。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及其中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旨在将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于教育,可运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良创新、学习动机激发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那么,如何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呢?运用教育心理学就是关键。
一、遵循学习心理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成长学生的学习不是混乱无序的,其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二小 杨 慧中有一定的心理规律。
首先就是对未知的好奇。
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会被未知、未掌握的事物吸引,吸引之后就是学习。
反推之,如果想要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一步就是用未知来吸引他们。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点,语文有文字、意境、精神,数学有理论、思想、力量,英语有交流、了解……不同的学科都有值得学生探究的知识,都有等待学生发现的美好。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与这一原则相悖。
教师单纯教授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吸引力的。
学生需要的是启发。
如面对语文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背景还不够,巧用情境式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改善平铺直叙的枯燥。
将一堂课设定为迷宫,通向哪儿取决于学生走哪条路。
从作者出发,发散到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对作者的个人评价,把“作者”这个点吃透,这条路就走通了。
从背景出发,就发散到具体的写作年代,去看看那个年代发生的事,用眼和心去感悟。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和心理特点的学科,它将心理学的原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提高教育的效果。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学习的过程、机制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早期的学习理论之一,它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变化,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来完成的。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主张以激励和奖励来引导学习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的,只要通过适当的激励和奖励来引导行为,就能够培养和巩固学习。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调节学生的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自身的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它认为学习是通过思考、理解和整理信息来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瓦伊格茨基(Lev Vygotsky)。
皮亚杰主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探索的过程,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塑造知识。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将人的认知能力划分为感知、运算和运用等阶段。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瓦伊格茨基则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区域发展理论。
他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逐渐习得社会共享的符号系统和知识结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建构的结果。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世界的理解和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瑞士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发现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影响学习的因素
影响学习的因素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影响学习的因素。
首先,个人因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一个有自律性、积极向上的学生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一个懒惰、消极的学生则很难取得好成绩。
此外,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对某个学科或领域没有兴趣,那么他在学习这个领域时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会让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相反,一个嘈杂、杂乱的学习环境会让人分心,影响学习效果。
此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也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一个家庭和睦、支持学习的家庭会让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绩,而一个家庭不和睦、不支持学习的家庭则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习。
社会的教育资源、教育政策等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一个社会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政策健全的国家会让人更容易接受良好的教育,取得好成绩。
相反,一个社会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政策不完善的国家则会让人更难接受良好的教育,取得好成绩。
综上所述,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需要注意这些因素,努力克服不利因素,提高学习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知识点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和激励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对学习成效和学习动力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将从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学习动机进行探讨。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倾向。
它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积极性和意愿,进而影响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
1. 内在动机: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寻求知识和自我发展的动机。
内在动机的特点是兴趣主导、自主性强和持久性高。
例子包括自发学习、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成就的追求等。
2. 外在动机:指受到外部因素激励的学习动机,个体通过获得外在奖励或避免惩罚来进行学习。
外在动机的特点是动机效果短暂,个体仅仅关注于外部奖励而非学习本身。
例子包括因为得到奖励而学习、为了避免惩罚而学习等。
三、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学习动机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等个体因素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2.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和同伴影响等社会因素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3. 任务因素:学习任务的难度、目标明确性、任务的情境意义和任务反馈等任务因素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教师和教育者可通过一系列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创设积极学习环境:提供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营造积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乐趣与成就感。
2. 激励目标设定:设定具体、可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3. 提供选择权和自主性: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动机。
4. 应用情境教学:将学习任务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
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第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也不断更新与发展,每一种教学媒体的出现和恰当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多媒体计算机以它存储量大、速度快、频带宽、实时性、能处理多种媒体的软硬件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也迅速地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也由个别化教学向课堂演示教学转变,继之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与模式的深刻变革,使个别化教学的实现成为可能。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几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其各自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心理学思想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任何一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其不足和偏颇之处。
第二节学习中的集体因素及社会因素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的进行都要以它为基础,课堂学习的好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气氛是影响课堂学习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有巨大的推动力。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学生在班级这种特殊的群体环境中学习和发展,班级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成长影响非常大。
班风是班集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整体风貌。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它是学校领导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比较突出的、富有该校特色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倾向。
要全面、积极的建设优良班风和校风,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精神教育力量,对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梳理: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处理和应用知识的理论。
其中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认知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二、记忆记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功能之一。
记忆的几个阶段包括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某些因素如感情、意义、情境等可以促进记忆。
而一些遗忘因素如时间、干扰等则会导致记忆的消退。
三、思维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包括推理、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
思维的分类有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
思维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认识越准确、分析越深入,给出的解决方案越准确、有效。
四、动机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动力,是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推动力量。
动机来源于个体的需求和愿望。
满足动机有助于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成绩。
五、情感情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学习与情感密切相关。
学习过程中,情感能够影响注意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
积极的情感会提高学习成效,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影响学习成绩。
六、智力智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包括语言、逻辑、空间、数量、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智力是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七、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重视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八、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在同一环境下,不同个体具有差异化的表现。
这些差异可分为智力差异、学习策略变化、认知样式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结果。
教育者应注重了解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积极探索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九、评价与测试评价和测试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部分,能够测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供学生学习的反馈。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设定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 习的方向和重点,从而增强学习
动机。
分阶段目标
将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让学 生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学习动机。
目标难度适中
设定难度适中的目标,避免过于简 单或过于困难,以保持学生的学习 动机。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 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 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 感高的学生更愿意接受 挑战,面对困难时更有
韧性。
目标定向
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目标的看法 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如 果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 达成个人目标,如提高 成绩、获得认可等,则 更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学
习动机。
价值观
学生的价值观会影响其 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如 果学生认为学习符合其 个人价值观,如认为知 识能提高个人修养或对 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 ,则更愿意投入学习。
动机的重要性
动机是学习行为发生的前提,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力 量。
动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 效果,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往往 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动机是推动个体持续学习的关 键因素,能够促使个体不断探 索、挑战自我。
动机的类型
内部动机
由个体内在需求激发的 动机,如求知欲、兴趣
等。
外部动机
由外部因素激发的动机 ,如奖励、惩罚等。
外部因素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会文化因素
同伴关系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 生重要影响。家庭氛围、父母 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条件 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的氛围、教学质量、师生 关系以及学校政策等都会影响 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校 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 高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探讨了教育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其中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作为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时所处的物理、社会、情感和认知环境的综合。
学习动机则是指影响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动力。
本文将就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进行探讨,分析它们的关系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物理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对学习至关重要。
一个整洁、明亮、安静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集中注意力、保持思维清晰。
同时,社会环境也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
与积极、支持性的同伴和教师相处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合作学习和情感交流,提高学习动力。
情感环境的温馨与和谐也对学习者的情绪调节和学习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认知环境的丰富性和挑战性也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而学习动机则是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出于兴趣、好奇心和自我实现的目标而参与学习活动。
而外部动机则是指学习者受到外部奖励或惩罚、竞争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内在动机是持久的、稳定的,更有利于学习者的长期发展。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通过提供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习者探索、发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又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感受和利用。
比如,一个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习动机也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
2、领导方式
3、课堂气氛
4、学生群体
5、遵从
6、教师的素质
7、应激
8、职业态度
9、差别能力 10、人格特质
11、宽容 12、移情理解
二、填空
1.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____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____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
2.李皮特和怀特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在保持和扩大友善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_____________型领导方式效果最佳。
3.课堂气氛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特性。
4.我国学者通常将课堂气氛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____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成员的角色地位和权利义务均不确定的群体是_____同伴群体。
6.影响学生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个体虽然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选择的正确性,甚或根本就不认同群体的选择,但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一匹害群之马”,迫于群体压力,才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这种遵从属于_________。
8.个体是否遵从同伴群体,常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影响。
9.个体结群和遵从是出于的_________需要以及________。
10.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师智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差别能力上。
11.影响孩子学习能力发展的家庭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学习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
1.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____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1)民主型;(2)放任自流型;(3)仁慈专断型;(4)强硬专断型。
2.“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
”这种课堂气氛是__________。
(1)积极型;(2)对抗型;(3)消极型;(4)失控型。
3.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
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_________。
(1)接近性;(2)补偿性;(3)竞争性;(4)相似性。
4.不属于教师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________。
(1)职业态度;(2)宽容;(3)敏感性和移情理解;(4)情绪的安全感和自信。
5.以下选项中描述了善于沟通的教师的是_______。
(1)在学生面前总是滔滔不绝,有时挺风趣幽默的;(2)常常能预计到自己的话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3)常常耐心、有兴趣地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在课堂讨论时间某个学生说个不停的时候也是如此;(4)学识渊博,常常对学生说一些术语。
6.下面__________个教师不善于处理应激。
(1)碰到不如意的时候,常常自嘲;(2)常常反省自己的反应:为什么某些事情会令自己紧张、沮丧、愤怒;(3)当学生与自己作对时,总是充分了解情况后再下结论;(4)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绪上。
7.下列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父母教育方式是__________。
(1)孩子做作业时,父母陪在旁边督促;孩子有了不会的题目,家长第一时间给予解答;(2)面对孩子的提问,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答案;(3)在孩子专心做功课的时候,时不时去看看孩子,为了给孩子补充脑力,还常常端些营养品给孩子吃;(4)孩子做完了作业,家长帮着验算、检查。
8.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
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__________。
(1)专断型;(2)民主型;(3)放任型;(4)无法确定。
9.某教师认为,“学生骨头轻,不能给他们好脸色看”。
具有这种观点的教师最可能的领导类型是___________。
(1)仁慈专断型;(2)放任自流型;(3)民主型;(4)强硬专断型。
10.有位中学教师经常外出开会,但班级管理完全交给学生自己,纪律居然井然有序。
这一教师的领导最可能属于___________。
(1)仁慈专断型;(2)民主型;(3)强硬专断型;(4)放任型。
11.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
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___________。
(1)积极的; (2)消极的; (3)对抗的; (4)不能确定。
四、研究与设计
1.列出自己在碰到应激状态时的几种典型反应。
2.调查学生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并将之与对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进行对照。
3.调查学生每周接触网络的时间长短和主要内容,分析他们对网络的态度及其原因。
4.对所在地区的一些优秀教师作一实地调查,了解他们具有哪些良好品质。
5.有条件的话,可对我国经济暂处落后地位的边远地区的学生作一调查,了解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成就和品德方面的特点,以及家庭对他们的期望。
五、判断
1.人们之所以会遵从,是因为他们采纳了从他人那里得到的信息,他们信任别人,害怕偏离。
( )
2.对同辈文化遵从会使青年一代拒绝接受成人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促成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 )
六、问答
1.作为教师,应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青少年对同辈集体遵从的现象?
2.试分析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同辈集体的遵从这种现象对学校教育的利与弊。
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安徽选调生考试安徽政法干警考试六安事业单位招聘
国考招警教师村官3支1扶农信社公选军转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历年真题备考资料辅导课程QQ 群:76482382
(点击查看六安中公教育地址和电话)
六安中公教育皖西地区最大的公职考试辅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