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笔记2000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这可真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实践论》里强调,想要真正了解一件事,就得亲身去实践。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穿梭,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于是,我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学会骑自行车。
刚开始,我以为这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嘛,能有多难驾驭?我满心自信地把自行车推到了一块空旷的地方。
我刚一上车,还没蹬两下,就感觉车子要往一边倒。
我心里一慌,赶紧用脚撑地,这才没摔倒。
第一次尝试,就以这样尴尬的场面结束了。
可我不甘心啊,我就不信自己学不会。
第二次,我小心翼翼地跨上车,双手紧紧握住车把,眼睛死死盯着前方。
这次,我多蹬了几下,车子往前跑了一小段。
我正暗自高兴呢,结果一不留神,车头歪了,我又差点摔个狗啃泥。
就这样,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
我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心里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这自行车咋就这么难搞呢?但是,我又一想,不行,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我开始认真琢磨起来,为啥我老是掌握不好平衡呢?是不是我上车的姿势不对?还是我蹬车的力度不均匀?我观察了一下那些骑得很溜的人,发现他们上车的时候都很稳,而且身体保持平衡,不是僵硬地坐在车上。
我决定再试一次,这次我调整了上车的姿势,先把一只脚放在踏板上,轻轻蹬一下,等车子有了一点速度,再把另一只脚跨上去。
嘿,还真有点效果,车子没那么容易歪了。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不会拐弯。
每次遇到拐弯的地方,我就紧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结果不是冲进草丛里,就是撞到路边的石头上。
为了学会拐弯,我专门找了一个小弯道,不停地练习。
一开始,我总是拐得太急或者太缓,不是摔倒就是骑到别的地方去了。
但我不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慢慢地,我找到了拐弯的窍门,就是要提前减速,身体稍微倾斜,然后轻轻转动车把。
经过无数次的摔倒、爬起,我终于能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行驶了。
那一刻,我心里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读书笔记在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之后,我仿佛被一道光点亮了思维的角落,心中涌起了许多的感触和思考。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深刻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让我对我们日常的行为和认知方式有了全新的理解。
就拿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这件事来说吧,那可真是一段充满波折又有趣的经历。
记得那时候,我看着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自由穿梭,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于是,我缠着爸妈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那锃亮的车身、漂亮的颜色,让我兴奋得不行。
刚开始,我觉得骑自行车嘛,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转起来,人坐在上面保持平衡就好了。
可当我真正开始尝试的时候,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我小心翼翼地把脚放在踏板上,爸爸在后面扶着车座,我就这么歪歪扭扭地开始蹬了起来。
没几下,车子就开始不听使唤,左右摇晃,我心里一慌,“哐当”一声就摔倒了。
这一摔,可把我疼得龇牙咧嘴,膝盖擦破了皮,手也磨红了。
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嘟囔着:“这也太难了,我不学了!”爸爸在旁边鼓励我说:“孩子,别灰心,哪有人一开始就能学会的,多练几次就好了。
”我咬咬牙,又重新扶起了车子。
这一次,爸爸依然在后面扶着,我感觉似乎比第一次稳了一些,但还是时不时地要摔倒的样子。
就这么练了一个下午,我累得满头大汗,却还是没能自己独立骑上一段路。
第二天,我又继续练习。
爸爸悄悄松开了手,我居然不知不觉骑出去了好一段距离,等我发现爸爸没扶着的时候,心里一紧张,“啪”,又摔倒了。
不过这次,我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想要放弃,而是自己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练。
经过几天的反复练习,我终于能够比较熟练地骑自行车了。
我骑着车,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让我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从学骑自行车这件小事,我深深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一开始,我只是在脑子里想象骑自行车是多么简单,这就相当于毛主席说的“感性认识”。
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困难重重,这就是“理性认识”的开始。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整理和修改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
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认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完《实践论》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即认识是从实践发展起来的,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得真知。
而认识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指导我们更好地实践。
这种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其次,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他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地。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在进行任何工作时,都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工作计划,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同时,我们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
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对我们指导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再次,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原则。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在进行任何工作时,都要实事求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工作计划,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虚构事实。
只有实事求是,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
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对我们指导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最后,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他指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促使实践向前发展。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在进行任何工作时,都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工作计划,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实践论》是法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对《实践论》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实践的重视和对于自由的追求,也对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实践论》中,康德首先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他认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对于自由的追求和体现。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意志和行动来改变自己和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康德强调,实践是自由的表现,是人类精神的体现,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实践活动,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另外,康德在《实践论》中还探讨了道德和伦理的问题,他认为道德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人们在实践中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表现。
康德指出,道德不是来自于外部的约束和规定,而是来自于人们内心的自觉和选择,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选择,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努力去做一个合格的道德人。
此外,康德在《实践论》中还探讨了自由和理性的问题,他认为自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们追求幸福和理想的基础。
康德指出,自由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选择,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由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和理性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选择,努力去做一个理性而自由的人。
通过对《实践论》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实践的重视和对于自由的追求,也对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珍视自己的实践活动,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的力量,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努力去做一个合格的道德人。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和理性的重要性,也更加珍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选择,努力去做一个理性而自由的人。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对于认识论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完《实践论》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康德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认识活动的基础。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不仅仅是在思维中进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
实践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主动改造和探索,通过实践,人类才能够获得对于世界的真正认识。
这一观点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新颖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认识活动与思维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只有通过思考和理性分析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认识。
然而,康德的《实践论》告诉我们,实践同样是认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世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
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康德在《实践论》中还探讨了道德和自由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和自由意志是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道德行为和自由意志,人类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和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让我对于道德和自由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意识到道德行为和自由意志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积极影响和改变。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于道德和自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康德的思想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于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实践论》的思想将会对于我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实践,努力改变和影响世界。
实践论读书笔记2000

实践论读书笔记2000【篇一:读《实践论》有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个一个课外作业——阅读一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著作,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读后感。
在老师列举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看中了《实践论》,因为我们刚刚学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节,对实践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于是,我在网上找到并下载了《实践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7月。
这部著作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根据《实践论》的论述,我们似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认识规律即“求是”的规律。
(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前者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后者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统一的。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读书心得。
本文是《实践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第1篇】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
现在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老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来是有依据的。
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
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
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
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因此,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
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况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形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
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而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不仅仅自己,而且发现班上其他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
因此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到一定高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
认识到这一点,并与人生发展类比,使我更有勇气去发展自我,因为这里有哲学的观点做支撑,无论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读书笔记(15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15篇)《实践论》读书笔记1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
“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
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
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
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
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
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第1篇】《实践论》读书笔记众所周知,《实践论》是毛泽东著作中非常具有现实和实践意义的一部。
它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所以,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应该是由点到面,再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然后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实践论中还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想要取得革命胜利“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3篇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3篇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1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理解《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以马克思辩证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真理标准。
”用于指导实践,实践用于验证理论。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
”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无论是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从点到面,单方面到更多方面。
只有结合理论,用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把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学到的知识)相结合来判断事物,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开展工作。
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理论水平。
当然,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
也就是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所有的认识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实践论》表示:“只有感觉到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不管谁需要知道什么,除了接触那个事物,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没有办法解决。
“这个看法看起来很平淡,但实际上是很多人忽视的真理。
《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中,各具体过程的发展是相对的。
因此,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承认对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真实性。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的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单独识别,不能用任何一句话来说明。
因为人们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实践的正确和系统的看法,对指导当时中国革命,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2仔细地读了《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实践论》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实践论》的读书笔记一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
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 年 7 月。
这篇文章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而且在我看来,在两者之中,直接经验是更为重要的。
就如同我们想要学会游泳,只在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而不下水实践,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
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经历所获得的认识,它更真实、更具体、更能让人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
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他人的传授或者书本等途径获取的,但这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促使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医疗领域,对于治疗各种疾病的需求,促使医学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从而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认识才是正确的。
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 细细品味⼀本名著后,相信⼤家的视野⼀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篇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头绪吧,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实践论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1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的⼀些感想。
《实践论》是⽑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
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为中⼼,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强调⼈类的⽣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只有⼈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的,⽆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章指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穷,⽽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较地进⼊到了⾼⼀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统⼀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产阶级服务的;再⼀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定,⽽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定。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于 1937 年 7 月所著,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让我明白,认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
我们的认识必须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把握其本质和规律。
毛泽东同志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逐渐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和拓展。
这使我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的知识和观念,最初都是从直接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比如,农民通过长期的种地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和维护技术。
没有这些实践,我们就无法获得关于这些方面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需要推动着人们不断去探索和认识新的事物。
当社会出现新的问题和需求时,人们就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满足这些需求而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促使人们去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技术,从而推动了对能源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入。
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一种理论或观点,只有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反之,如果在实践中失败了,那就说明这种认识存在错误或不足,需要进行修正和完善。
比如,一种新的医疗方法,只有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证明其确实能够有效治疗疾病,才能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让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文章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理论,而不去实际操作和实践,那么往往很难真正掌握。
就拿学骑自行车这件小事来说吧。
小时候,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心里特别羡慕,总想着自己要是也能骑上那该多好。
于是,缠着爸妈给买了一辆自行车。
刚拿到车的时候,兴奋得不得了,迫不及待地就想骑上去一展身手。
可是,一上车才发现,根本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车子东倒西歪,根本不听使唤,没几下就摔倒在地,摔得浑身是土。
这时候,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怎么这么难啊?然后,就开始仔细研究自行车的构造,看别人怎么骑,还找了小伙伴来给我讲解技巧。
小伙伴说:“你得先掌握平衡,别着急踩脚踏板,先推着车走,感受一下平衡的感觉。
”我按照他说的做,推着车走了好几圈,好像有点感觉了。
接着,又试着上车,一只脚踩在脚踏板上,另一只脚在地上蹬,慢慢地滑行。
一开始,还是会摔倒,但次数明显少了。
就这样,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动作和姿势。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摔倒和爬起之后,我能够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地行驶了。
那种喜悦和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通过学骑自行车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想象怎么骑车,而不去实际操作,那永远也学不会。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
再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各种理想和抱负,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和创意。
但是,真正到了实际工作中,才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实践论》的诞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从1921年到1935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教条主义的清算,是应时代所需而产生的,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1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
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
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
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从高中的文综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批判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从中我们也可以举一反三:例如,一、《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
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读书笔记2000【篇一:读《实践论》有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个一个课外作业——阅读一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著作,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读后感。
在老师列举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看中了《实践论》,因为我们刚刚学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节,对实践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于是,我在网上找到并下载了《实践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7月。
这部著作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根据《实践论》的论述,我们似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认识规律即“求是”的规律。
(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前者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后者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统一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而且,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很难找到纯粹的感性认识,也很难找到纯粹的理性认识,它们总是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处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应当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实践论》有这样一段话:“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对于长期搞实际工作而较少接触理论的同志来说,是值得注意的。
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轻视感性认识。
事实上,感性认识贫乏的人,理解问题的深度要受限制。
这对于长期搞理论工作而较少接触实际的人又是值得注意的。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里包括:感性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感性材料残缺不全或不合实际,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迎合某种需要或屈服于某种压力搞上来的材料,你信以为真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
所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第一个飞跃的首要条件。
现代信息手段应当充分利用,但是,无论多么现代化的手段都不能代替领导者深入实践,直接去感知事物。
有了丰富而实际的感性材料,还要加工制作。
毛泽东讲了十六个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方法。
加工制作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恐怕主要是后者,一个人的脑子总是有限的。
决策的科学化有赖于决策的民主化。
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更为重要的。
这是因为,理论正确与否,要由实践检验;即使正确的理论,也要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实现第二个飞跃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物质力量。
主观条件包括,制定同本国实际相符合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为实现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需的计划、方案、措施,即把理论理性变为可操作的实践理性,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等。
(二)对一个事物(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实践论》讲了两个飞跃之后,有这样一段话:“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
”“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
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为什么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是由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状况所决定的。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
他们不但受到自身“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方面和本质有一个逐步显现和暴露的过程。
由于客体表现程度的限制,即使主体十分努力,也常有始料不及的情形发生。
由于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常常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那么,在完成之前,部分错了,大部错了,甚至完全错了,都是可能的。
正因为如此,人犯错误,党犯错误,难以完全避免,这是认识规律所使然。
当然,我们希望错误犯得少一些,代价花得少一点。
办法就是尊重实践的检验,按照实践检验的结果矫正和完善原有的认识。
在认识见之行动之后,认真调查研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尊重实践检验,自觉修正错误,这是认识主体顺应认识规律所应当具备的品格和功力。
聪明的人,高明的党,总是从自己的、别人的,本国的、他国的,正面的、特别是反面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增长才干。
(三)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历史的。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两个飞跃,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如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这个认识是合乎客观规律的,那么,也就有了对此一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了。
但是,物质世界极其广大,其发展是无限的。
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
即使这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取得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也只是获得了关于物质世界一定过程、一定范围、一定层次的客观真理。
客观过程向前推移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要跟着推移发展;客观过程的发展没有到头的一天,人们的认识也没有到顶的一日。
这个层次认识了,还有更深的层次等待我们去发掘。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真理(也就是客观真理)都有两重属性,它们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就其正确地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来说,真理有绝对性的一面;就其所反映的只是物质世界一定的过程、范围和层次来说,真理又都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恩格斯在讲到辩证发展观的时候深刻地指出:“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毛泽东也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解放思想无止境,探索规律无穷期。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永恒的课题。
中国共产党把“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郑重地写进党的思想路线之中,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对认识规律的尊重,其意义是深远的。
《实践论》对认识的总规律作了这样的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读完《实践论》,我感受颇多。
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篇二:《实践论》读后感--全集攻略】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一九九一年二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282-298页知行统一向前发展——读《实践论》有感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另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据守于片面,看不见革命的全局。
这两类错误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到一九三四年间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纠正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实践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属于社会实践,因此要正确地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才能正确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所以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其次,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将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感性阶段,即对事物感觉和印象产生的阶段,感性认识是事物之间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概念,所以它是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
所以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的过程,无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被认识。
关于认识,《实践论》中还着重指明了两个要点: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通过整合和改造,将感性认识的表面事物和外部现象深化到概念和本质的阶段,所以,认识开始于经验。
二、认识有待深化,这也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注重于感性认识便是犯了“经验论”的错误。
所以在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时,不要只是盲目的学习,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正误,对外来事物选择性吸收,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去认识。
然而认识的过程并非只有认知这两个阶段。
《实践论》把认识进行了更深两层的探讨,第一层是马克思的哲学认为认识不在于去懂得事物的规律性,还要用规律去解释世界以及更能动的去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