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f85a48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3.png)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王羲之凭借着他卓越的艺术天赋和艰苦的训练,在书法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苦练书法的故事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
王羲之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从小就显示出对书法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从小就教会了王羲之一些基础的笔画和字法知识。
王羲之的父亲很快就意识到儿子的天赋远远超过他自己。
为了让王羲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书法才能,他的父亲找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赵玄当做他的师傅。
赵玄看到了王羲之的天赋和潜力,决定从零开始教他书法的基本技能。
他教王羲之懂得了字的结构和笔画的规律,并要求他反复练习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
王羲之经过多年的苦练,终于掌握了基本的书法技能。
王羲之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苦练和自我超越,才能成为真正杰出的书法家。
于是,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里,每天几乎都在练字。
他拿出了各种各样的字帖和墨迹,仔细地模仿每一个字的风格和笔画。
有时候,他要花上数小时来练习一个字。
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王羲之还不断地涉猎各种不同的书法风格。
他广泛地研习古代名家的作品,并试图运用他们的风格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他还不停地临摹明代的范文和元代的快意书,从中汲取灵感和启迪。
王羲之的苦练并不仅限于自己的作品,他还注重寻求各种机会外出观摩名家的作品。
他拜访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并向他们请教和学习。
他在观摩和学习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使得他的作品日益完美。
王羲之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练字时总是尽最大努力去追求每一笔每一画的完美。
他不断地尝试各种新的笔法和技巧,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独特和创新。
经过多年的苦练,他的书法作品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个人魅力,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翘楚。
王羲之的苦练书法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和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在任何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就。
艺术创作是一门需要长期苦练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学问,只有坚持不懈地钻研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和进步。
书法家王羲之的7个故事
![书法家王羲之的7个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a03b175fab069dc502201f9.png)
目录1、吃饺子2、王羲之卖当3、今天的蒜泥可真香4、入木三分5、王羲之书竹扇6、王羲之写字换鹅7、王羲之教子书法1、吃饺子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
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
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
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
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
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
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
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
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
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
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
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
书法老师应该讲给孩子听的书法家故事
![书法老师应该讲给孩子听的书法家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971230887c24028905fc322.png)
书法老师应该讲给孩子听的书法家故事现如今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书法培训机构书法,有的是冲着拿奖,有的则只是简单的学好写字或者让孩子有一个爱好,但是现在很多书法培训机构的老师只顾着教书法,很少会在教书法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一些书法理论或者说一些古代书法家的学书故事,其实,这些故事都是很好的教学材料,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书法作品和书法家有更深刻的认识。
下边,启明整理了一些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秦汉程邈创隶书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
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
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
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
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事见唐·张怀瓘《书断》,启明觉得任何一种书体,我们其实都不能说是谁创造发明的,只不过,在这个书体风行之前,一定是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人们说小篆是李斯发明,隶书是程邈创造,其实都是不太准确的说法,但是这个故事可以跟孩子讲讲,也许他们的好奇心会因为你讲的这个故事而被激发,继而会去探索,这样他们会获得更多。
萧何深思题匾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
王羲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ff942d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d.png)
王羲之的小故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对我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你听过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
![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bcc42a88762caaedd33d476.png)
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故事一:入木三分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
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故事二:戒珠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
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
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42fa82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14.png)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字子虔,号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被后人尊为"王献之"。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被后人传颂不衰,被誉为书法史上的泰斗,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是一段传世佳话。
据传记载,王羲之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家中练字,刻苦钻研,不断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
据说,王羲之在练字的时候,会选择在清晨或黄昏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段的光线最为柔和,有利于观察字迹的线条和笔墨的浓淡。
王羲之练字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地端坐在案前,手握毛笔,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一丝不苟。
他会先准备好毛笔和墨汁,然后用毛笔轻轻在宣纸上写下一行行的字,每一个笔画都是精雕细琢,每一个字都是用心书写。
他用毛笔挥洒出的每一个笔画,都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据传闻,有一次王羲之在练字时,墨汁用完了,他便用清水代替墨汁,继续练习书法。
在他的笔下,清水也能写出流畅舒展的字迹,这样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也成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精神的象征。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
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就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为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追求卓越的执着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1bb038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1.png)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字不仅风格独特,而且笔法、结构、布局等方面都十分讲究,这得益于他长期的练习和不懈的努力。
以下是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出生于一个书法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
他的父亲王旷是当时的书法大家,不仅字写得好,还对书法理论有深入的研究。
在父亲的熏陶下,王羲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羲之小时候就开始学习书法,他先从基本的笔画开始学起,逐步掌握各种笔法、结构、布局等技巧。
他的父亲王旷对他的学习非常严格,要求他每天都要练习,并且要反复琢磨、不王羲之的字逐渐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王羲之的字不仅美观,而且富有神韵和内涵,这得益于他长期的练习和不懈的努力。
断改进自己的作品。
王羲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来自于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探索,才能逐渐掌握技巧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通过不断地琢磨和实践,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并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羲之的字逐渐显现出自己的风格。
他的字不仅美观,而且富有神韵,让人看了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但是,王羲之并不满足于此,他继续努力练习,不断探索书法的更高境界。
在长期的练习中,王羲之不仅掌握了各种笔法、结构和布局技巧,还深刻理解了书法的内涵和精神。
他认为,书法不仅是写字的艺术,更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手段。
因此,他在写字时总是尽力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或情感的表达。
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寺庙里去游玩,看到了一位老和尚在用毛笔在木板上写字。
他发现老和尚的字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有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羲之深受启发,他开始尝试用更为简单、自然的笔法来写字,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教子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教子练字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8852f4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3.png)
王羲之教子练字的故事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小跟父亲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作为书圣之子,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
”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
”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而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
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书圣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
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
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王羲之教子。
关于王羲之教子的国学经典故事
![关于王羲之教子的国学经典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8c4691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7.png)
关于王羲之教子的国学经典故事
常言道: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关于王羲之教子的国学经典故事!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聆听。
父母对你的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
故事: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称为“书圣”。
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王羲之对自己和七个儿子要求都很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
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便开始学习书法。
有一天,他将自己写的字拿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一张摇一下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笑意,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儿,然后把字都还给了王献之。
王献之拿着自己的字给母亲看,问母亲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同。
母亲拿着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着那个“大”字底下的一点儿对王献之说:“只有这一点儿像你父亲的字!”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总是让儿子王献之陪在身旁,从不约束孩子。
父母热情好客的行为感染了王献之,并对王献之性格、品德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鼓励王献之勤学苦练,传说王献之练笔曾用尽十八缸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王献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c91c1502e3f5727a5e962c1.png)
王羲之写字换鹅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
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
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
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https://img.taocdn.com/s3/m/25e59c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9.png)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字子美,晋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出生于江南郡临淮县(今安徽省淮北市),自幼聪颖好学,对书法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酷爱书法,孜孜不倦地苦练,最终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
王羲之从小就展现出对书法的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僧冶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修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父亲的教导下,王羲之从小就开始钻研书法,他常常在家中默写古人的书法作品,并且一丝不苟地模仿前人的字迹,练字练得特别认真,练字的时候常常一坐就是一天,一站就是一天。
王羲之的勤奋和天赋很快得到了周围人的赞扬。
他的父亲也因此更加重视他的书法修养,他每次练字时都会亲自指导,并且不厌其烦地纠正他的笔法和字迹,使他的字迹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王羲之在继承父亲的书法技艺的也提出了自己的笔墨观。
他提倡以典雅清丽的字体为美,主张工整刚健,注重笔墨的沉浸和力度。
他的提倡和倾诉,对后世书法界有很大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希望在他的门下得到指点。
王羲之不但乐于助人,还会全心全意地将自己精湛的技艺倾囊相授。
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很多人,使他在书法界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精湛,更在于他对书法的执着和热爱。
在他心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在他眼中,书法是文化的象征和传承,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真理的探索,是一种对自我的挖掘和表达。
他深知,要想在书法上取得成就,需要不断地苦练和磨炼,需要对书法有一种无比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王羲之的精神最终也获得了他的回报。
在他有生之年,他的书法作品就被誉为“领书法之绝品,数千年无以比者”,并且被唐玄宗赐封为“太子少傅”之职。
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誉为“王筆”。
直到今天,他的书法作品仍然是书法爱好者们学习的楷模和标杆。
王羲之的一生就是一部书法史。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书法家应有的精神和风范,用自己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格感染了无数后人。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74f3b2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7.png)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字字娟,生于东晋时期的中国。
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匠,被后人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独特风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影响了许多书法家。
王羲之在幼年时就显露出了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他常常跟随父亲在乡间游荡,看到田间农民们的耕作和写字练习,深受触动,从小就开始模仿写字。
父亲看到他的热情,便开始教他一些基本的笔画,让他从小培养起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
年幼的王羲之并没有觉得书法是一项枯燥乏味的技能,相反,他觉得每一次的写字练习都是一次愉快的享受。
他对于笔画的细节和字体的特点都非常在意,常常花上很长的时间去研究每一个字。
他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写字,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境界。
王羲之的勤奋和天赋很快获得了认可。
他的字体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
他对于笔画的运用非常独特,使得每一笔都具有独特的韵味。
他的字非常有感染力,看了之后让人感觉仿佛自己也沉浸其中。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他很快成为了书法界的佼佼者。
尽管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已经很高,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绩。
他知道,书法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砺的技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够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于是,他决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王羲之开始了一段苦练的日子。
他每天都从清晨开始,用水洗碗,然后在碗上练字。
他用的是硬毫的毛笔,每一次练习都要用足够的力气,追求笔画的流畅和纹理的清晰。
整个练习过程非常辛苦,但是王羲之始终坚持下来。
他还没有满足于对毛笔的练习,他还开始研究其他各种各样的笔杆。
他试验了竹子、木头、骨头等不同材质的笔杆,并对每一种材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巧,以求达到更高水平的书法。
他在苦练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肯定。
一位爱好书法的富商听说了王羲之的勤奋和天赋后,便前来拜访,希望能够成为他的学生。
王羲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虚和勤奋。
他每天都从早到晚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巧。
王献之勤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勤奋练字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c3d6197b0717fd5360cdcff.png)
王献之勤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父亲很喜欢他。
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很小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坚持天天写字。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
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
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
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
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
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
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
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
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
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读故事,悟道理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勤奋能使人成为幸运的宠儿,上帝对勤奋给予一切。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ff8e5b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e.png)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勤奋好学,刻苦钻研。
他常常在家中练习书法,用心体会古人的笔法和意境,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据传记载,王羲之曾在石壁上练字,用石锤击打石壁,练就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这种书法后来被称为“石鼓文”。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其书法作品在笔力、结构、布白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他的书法作品多以行草书法为主,行草书法是一种自由奔放、意态飘逸的书法风格,能够表现出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誉为“王道”、“王草”,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王羲之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也为后人所称颂。
王羲之一生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他的追求精神和不断进取的态度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曾说,“学书法者,当先学其心,心到笔到,方为善书。
”这句话道出了学习书法的真谛,也启示了人们学习任何技艺都需要内心的坚韧和执着。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书法技艺的传承,更是一段关于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的感人故事。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和完美,他的作品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王羲之的学书法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在当今社会,王羲之的学书法故事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如王羲之所言,“学书法者,当先学其心”,我们在学习任何技艺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领悟,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书法技艺的传承,更是一段关于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的感人故事。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和完美,他的作品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王羲之的学书法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愿我们都能从王羲之的学书法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人生。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89aff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c.png)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学书故事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王羲之出生在书法世家,他的父亲王旷、叔父王廙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7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是叔父王廙。
王羲之家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王羲之跟随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书法,卫夫人常以古人勤奋习字的事例激励羲之。
她向王羲之讲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练字)”的故事,说张芝小时候每天都在池塘边练字,练完后就在池水中涮笔,天长日久,一池清水都变黑了。
张芝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首创了“今草”书体,被后人称为“草圣”。
这个故事激励王羲之更加刻苦地学习书法。
王羲之每天都在家门前的塘边临池练字,日落西山才涮笔洗砚返回家里。
天长日久,等他成了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时,那口水塘已被他涮笔洗砚染的水黑如墨了,于是人们给那口池塘起了个名字,叫“洗砚池”。
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
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
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王羲之博采众家之长,试图另辟蹊径,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均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他还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以上是王羲之学书法的几个故事,他的学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975bb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9.png)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羲之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小酷爱书法,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他常常带着毛笔、墨汁,到山水间去感受大自然的意境,观察花草树木,体会自然界的韵律,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书法创作的灵感来源。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他提出“行书如行云流水,草书如波涛汹涌”的创作理念,注重笔触的轻重缓急,以及线条的起伏跌宕,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他的书法作品在继承了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更在文化传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书法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和榜样。
王羲之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艺术的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艺术追求和创作精神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王羲之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要像他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笔去描绘生活,用心灵去书写生活。
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进步。
同时,王羲之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理念,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地探索和突破。
总的来说,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它不仅是一段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艺术追求和创作精神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王羲之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要像他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笔去描绘生活,用心灵去书写生活。
【名人育儿】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名人育儿】王羲之教子习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fa47f03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4.png)
【名人育儿】王羲之教子习书法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
“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
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
”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
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
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
下面给家长朋友说一段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就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精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楷书,也仁义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存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书法,便悄悄跑至背后,忽然低头回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上之写字很牢,没被抽出。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存有大名。
”小献之听到后心中沾沾自喜。
除了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使献上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上之诗句便写下,忽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之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生了骄傲情绪。
献上之的父母看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上之着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道究竟必须多长时间?”“你必须忘记,读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可以存有筋存有骨,有血有肉,才可以东站得四肢得稳中求进。
”献上之一转头,原来父亲东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破口大骂,啥都没说道,一咬紧牙关又练习了5年,把一大堆写下不好的字给父亲看看,期望听见几句表彰的话。
不料,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摇头。
里藏一个“小”字,父亲透出了较令人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小”字下填上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上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f22e00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f.png)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学书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来,伸手抽去王献之手里的笔,但是由于王献之将笔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后没能成功。
于是王羲之就夸奖王献之,说他握笔姿势不错,王献之心里很是得意。
后来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夸了王献之,于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献之问妈妈:“我只要三年就能赶上爸爸了吧。
”妈妈摇摇头。
“那五年总行了吧?”妈妈还是摇了摇头。
妈妈就对王献之说:“只要你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练的跟你父亲一样了。
”王献之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还是认真的练了几年。
几年过去了,王献之把一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想让父亲表扬他。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王羲之一张纸一张纸的翻过,就在一张“大”的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随手在下面加了一点。
王献之心里还是不服气,就将字拿给妈妈看。
妈妈看过后,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你练了三缸水,就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
”妈妈还鼓励王献之不要放弃,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
王献之最终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终于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
王献之的妻子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
先来看郗道茂。
此女长得十分标致,是一个十足的美人,而且个性又文静温雅,才情兼备,是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女子。
因为她是王献之的表姐,因此他们从小便相互结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对彼此都十分爱慕和欣赏。
于是在长大之后,两家人就给他们举办了婚事,这里要指出的是,古代近亲结婚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两个。
书法育人故事
![书法育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63993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f.png)
书法育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王羲之的著名书法家。
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期,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
他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后人所敬仰。
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他热衷于传授书法技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书法学子。
在他的教导下,许多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有一天,王羲之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件,信中请教他关于书法技艺的问题。
王羲之感到十分欣慰,因为他的书法技艺得以传承,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他决定亲自回信,解答这位请教者的疑问。
在回信中,王羲之写道:“书法之道,非一日之功。
要想在书法领域取得成就,首先要做到心静如水,心境平和。
其次,要勤奋练习,熟能生巧。
再者,要学会欣赏前人的作品,吸取其精华,化为己用。
最后,要有自己的创新和风格,方能独树一帜。
” 这位请教者收到王羲之的回信后,深受启发,刻苦练习书法,终成一代大家。
而王羲之的书法教育理念,也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学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育人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传递一种人生哲理。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学到书法技
艺,还能培养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希望这个故事对您有所启发。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严师让徒弟不懈怠事例
![严师让徒弟不懈怠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b745fde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c.png)
严师让徒弟不懈怠事例
1、王羲之教子
东晋著名的书圣王羲之,他的书法堪称我国历史上的一绝,他调教出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历史上也颇有盛名。
王献之生性好强,才智过人,因此在父亲的教导下,勤练书法,即使是冰冻三尺,也不间断,直至写完了二十缸墨水,才真正学好书法,以此名扬天下。
2、纪昌学射箭
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听从自己师傅的教诲,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老师对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了两年,终成为百发百中的神箭手。
3、孔子教宰予
在封建社会里被奉为“至圣”,可算是大名人了。
然而,他的弟子宰予,懒惰成性,昼夜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后世留下了“昼寝宰予”这样的成语,极言人之懒惰。
孔子也对他了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叹息,从此对宰予严格要求,终于使宰予成为一代谋士。
4、褚遂良学师
虞世南是初唐时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拜虞世南为师学书法。
有名师指点,褚遂良进步很快,有不少人吹捧他。
他问虞世南:“我的字能否与智永前辈相比?”虞世南说:“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你比不上他”,褚遂良深受教益,回去后埋头苦练书法,终于成为初唐著名的书法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
“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
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
”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
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
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
下面给家长朋友说一段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
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