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表

合集下载

第7章区域稳定性

第7章区域稳定性

7.1 活断层 综合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 断层分级 Ⅰ 强烈全新 活动断层 Ⅱ 中等全新 活动断层 活动速率 v(mm/y) v≥1 中或晚更新世以来 活动,全新世以来 活动强烈 中或晚更新世以来 1>v≥0.1 有活动,全新世以来 活动较强烈 V<0.1 全新世以来有微弱 活动 活动时代及活动性 地震强度M M≥7
7.3 砂土液化(Sand-Soil Liquefaction)
地震砂土液化机制 砂土: = tan 饱和砂土:=(-u0) tan = 0´ tan
孔 隙 水 压 力 u
剪 切 应 力
u
uN-1
uN 时间
2 N-1
2 N 时间
=[-(u0+u)]tan =(-u)tan
砂土液化防治措施
桩基法 桩基伸石土、砾、粗 中砂、坚硬粘性土≥50cm,其它非岩石 土≥2m。
深基础 基础底面埋入可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
中的深度≥50cm。
加密法
7.4 地面沉降(Ground Subsidence)
地面沉降: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而使地面发生降 落的现象。
7>M≥6

微弱全新 活动断层
M<6
7.1 活断层
活断层识别方法与标志
遥感分析 1) 断层崖壁(陡崖)、陡坎; 2) 水系变化、河流弯曲、错动等; 3) 山脊错动、扭曲等; 4) 河流阶地的变化,洪积扇叠置或错动; 5)一系列的湖泊、洼地呈串珠状排列。 地貌学分析 地形陡崖、洪积扇叠置或错动;河流 ‘裂 点’, 河流、山脊位错。 地质学方法 断层面或破裂面;新火山岩体,温泉,湖泊分 布,植物异常。
7.3 砂土液化(Sand-Soil Liquefaction)

中国地震烈度 地壳稳定性判别表

中国地震烈度 地壳稳定性判别表
表1中国地震烈度表
烈度
在地面上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程度
其他震害现象
水平向地面运动
震害
现象
平均震害指数
峰值加速度m/s2
峰值速度m/s

无感

室内个别静止中人有感觉

室内少数静止中人有感觉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梦中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室内普遍、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0.51~0.70
干硬土上出现许多地方有裂缝;基岩可能出现裂缝、错动;滑坡坍方常见;独立砖烟囱许多倒塌
5.00
(3.54~7.07)
0.50
(0.36~0.71)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
大多数倒塌
0.71~0.90
山崩和地震断裂出
现;基岩上拱桥破坏;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0.63
(0.45~0.89)
0.06
(0.05~0.09)

大多数人惊逃户外,骑自行车的人有感觉,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
轻度破坏——局部
破坏,开裂,小修或
不需要修理可继续
使用
0.11~0.30
河岸出现坍方;饱和砂层常见喷砂冒水,松软土地上地裂缝较多;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中等破坏
1.25
(0.90~1.77)
比较均匀变化,缺乏梯度带。
M<5.5
Ⅰ≤6°
0.05-0.1
良好
稳定性较差
区Ⅱ
镶嵌结构,深断裂断续分布,间距大,地壳较完整。
存在第四纪断裂,断裂长度不大,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0.1—0.4mm/a,缺乏第四火山。

武汉地区区域稳定性评价

武汉地区区域稳定性评价

校园卡号:320100925591武汉地区区域稳定性评价2013.4.21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 (1)Key Words (1)前言 (1)目的任务 (1)区域概况 (1)武汉地区区域岩土体性质(地层) (2)一、志留系 (2)二、泥盆系 (3)三、石炭系 (3)四、二叠系 (4)五、三叠系 (6)六、白垩一下第三系 (6)七、第四系 (6)构造作用 (8)(一)褶皱 (9)(二)断层 (9)新构造运动 ...............................................................................................................................................- 11 - 活动性断裂 ...............................................................................................................................................- 13 - 地震............................................................................................................................................................- 13 - 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稳定性

区域稳定性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评估不同地方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差异与潜在危险性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2章 区域稳定性理论
2.1概述
区域稳定性: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球表层的相对稳定 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2)构造控制理论: 以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作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强调内
动力产生的构造活动性和构造块体稳定状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主体。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 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场地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
区域稳定性分级与分区理论 区域稳定性评价: • 全面研究分析一定地区地壳结构和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
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
1)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2)区域稳定性评价; 3)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改造,并强调对任何重大工程项目都应该研究区 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地壳稳定性: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如地震、火山活动、断层错动以 及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目的: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定性和半定量指标包括: (1)地质指标: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速 率、叠加断裂作用; (2)地球物理指标:重力梯度、地热流值、静压力差值、地震应变能、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区域稳定性评价方法 评价步骤:
(1)收集分析资料; (2)野外调查研究; (3)室内研究; (4)评价和分区;

《区域地壳稳定性》PPT课件

《区域地壳稳定性》PPT课件
典型的地形是:一边是断限区,一边是隆起区,两 者界线孑然分明.
c.水文地质特征: 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 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形,地貌条件合适时,沿断裂带 泉水常呈现状分布,且植被发育.
2.资料鉴别: 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记录,佐证,考
第二节 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研究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1.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主要有:活断层,地震具
有区域性,突发性,大灾难等性质,并且90%以上的 地震是由活断层所引起的.
2.活断层并一定诱发地震,主要分:粘滑地震和 濡滑地震,其中粘滑地震是发震断层,而濡滑地震 是非发震断层.
二、活断层 1.活断层定义:现今仍在活动的;近期曾经活动
4.区域稳定性及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区域稳定性重点研究抗震和抗断问题,关键
是找出控制区域稳定性的优势断裂和优势段,在 应用显微构造包裹体分析确定隐伏优势断裂和应 用概率分析法评价区域稳定性方面独具特色,实 现了抗震抗断的数值评价。在岩坡破坏机理和系 统分析和评价可靠度方面也得进行研究.
(1)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 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 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 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 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二、区域地球动力环境 区域地球动力环境稳定控制因素:地应力
第四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
•主要内容:
1.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 2.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研究 3.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4.诱发地震
第一节 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
一、区域稳定性 1.定义:指工程建设区域的现今地壳,由于天然或 工程因素引起的地应力变化,主要产生构造,火山, 地震等活动所造成的具有区域性地壳表层位移和 破坏的程度. 2.建筑措施: (1)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 (2)合理选址,避开火山,构造,地震等活动强烈 地区; (3)分析构造发育史,近期构造活动情况;

地质灾害稳定性、危害程度判别和危险性分级表

地质灾害稳定性、危害程度判别和危险性分级表

地质灾害稳定性判别、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分级表
1、地质灾害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三级。

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按灾情和险情分为小、中、大、特大四级;当需要按三级划分时,可将大和特大均视为大。

3、下表适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和危险性评估。

表1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
表5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
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表7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表8 地质灾害危性分级表。

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第3章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二、区域地壳活动深部构造特征三、区域现代地壳活动性特点四、区域断裂活动特征五、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及特征六、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七、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区)及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岩石壳内,正在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作用对地壳表层及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即是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地壳形变、断裂位错形成的地质灾害影响人类和工程建筑的安全程度。

•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在地壳内动力作用下,城市所处区域由于现代地壳变形、断裂活动、地震活动、岩浆及火山活动等影响下,地壳相对稳定程度以及对城市工程建筑的影响程度。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1. 地壳结构和组成•2. 地壳的动力条件•3. 现代地应力场•4. 现代地壳变形•5. 活动断裂•6. 地震活动•7. 火山活动•1. 地壳结构和组成•地壳厚度、组成、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及深大断裂及其分布、活动性等•2. 地壳的动力条件•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如重力梯度带、布格异常变化带、地热场的变化—高热流值带以及压强变化等。

•地球的重力场是重力势的梯度,可以通过重力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和观测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扰动来求得。

由于重力均衡作用,重力场可以反映地幔以及地壳、地幔边界的起伏状况,称之为地壳均衡。

•地球重力场:地球上由于物质密度各处存在差异,使得地球重力场并不均匀。

NASA“葛雷斯”重力探测卫星得出的地球重力分布图,红色代表高重力区域,蓝色则代表低重力区。

地热场•火山、热泉以及成矿热流体都表明地热是客观存在的。

地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板块运动、地震,还有高山的隆升等等都是由地热的差异引起的。

•地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放热形成的,主要通过传导和对流扩散的方式向外传递,在此过程中出现矿物相转变、地幔对流、岩浆喷发等地质作用。

•3. 现代地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现代应力场特征、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及剪应力的分布、大小、方位变化等。

山东省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山东省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山东省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万中杰【摘要】潍坊市位于沂沭断裂带北段东西地堑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性强,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对潍坊市城市建设及远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综合断裂、地震地质、构造应力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以ArcGIS为平台,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潍坊市以不稳定区为主,面积约8139.053km2,主要分布于沂沭断裂带两侧、端部、转折等部位;其次为稳定区,面积约4915.455km2,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以及南部山区;不稳定区面积2328.811km2,主要分布在鄌郚-葛沟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间中南部地段;较稳定区面积约1648.077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山区、断裂之间.【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7(033)009【总页数】6页(P62-67)【关键词】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模糊数学;潍坊市【作者】万中杰【作者单位】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潍坊 2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考虑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及人类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等对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现今地壳及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地球内外动力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1-3],是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在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国土资源规划、减灾防灾等地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会处[4-5],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大,有许多大型交通建筑,且沂沭断裂带从研究区中部穿过,纵贯全区,因而对其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开发。

该次在潍坊市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潍坊城市地质调查,2015年。

_区域稳定性

_区域稳定性

发震断层
全新世活动的断层中近期(过去50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中, 震级M5的震源所在断层,或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 的地震断层,称为发震断层。 鉴定要点:
1,第四纪Q以来,特别 是晚更新纪Q3(10万年)以 来活动过的Ft; 2,位于地球物理异常带 的地壳运动差异带;
3,历史上发生过地震。 震中 震源
滑坡:地震触发有潜在滑坡区域的地区发生滑坡。适当的抗震区划。
地表断裂:断层位移导致断层进一步断裂、地面升高与沉陷。
火灾:通常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日本3:11大地震。 海啸:由于海床断裂引起多向的海浪。 堰塞湖:大规模滑坡导致河道堵塞,水位雍高。汶川大地震。 核辐射:核电站核泄漏,如福岛核电站。
震级(Magnitude)
2:发电厂(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5万年
3:核电站(核电站地震地质工作大纲):
中、晚更新世Q2~Q3以来无活动的, 8km内不允许有50万年多次活动的Ft, 其中长度大于300km的Ft视为可能发震Ft。 4: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1.1万年内有强烈地震活动的Ft。 活断层重复活动周期:相邻两次发震的 时间间隔即为重复周期,一般通过古地 震事件及其年代数据获得。
地震波 震级与烈度 地震活动性判断依据
返回
1.21 地震成因
力源:现代构造应力。
我国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受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挤压, 西南印度洋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成为我国大陆邻近地区强震 活动的力源。
中国历次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8.0级) 2007年6月3日云南普洱(6.4级) 2004年5月4日青海省德令哈地区发生(5.5级) 2001年11月14日青海昆仑山地区(8.1级) 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南地震(7.6级) 1998年1月10日河北尚义地震(6.2级) 1996年5月3号内蒙古包头市地震(6.4级)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地震(7.0级) 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7.2级)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 24万人 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地震(7.4级)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7.3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级
1
4
河沟纵坡
>12°(21.3%)
12
12。〜6。(21.3%〜
10.5%)
9
6。〜
3o(10.5%〜
5.2%)
6
<3°(5.2%)
1
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强抬升区,6级以上地震区,断层破碎带
9
抬升区,4〜6级地震区,有中小支断层
7
相对稳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
5
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
1
6
流域植被覆盖率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级
表1滑坡发育程度(稳定性)分级表
判据
发育程度(稳定性)分级
弱发育(稳定)
中等发育(欠稳定)
强发育(不稳定)
发育特征
①滑坡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径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
②滑体平均£度<25。,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
③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裂缝已被充填
5)地下水位变幅大
中等发育
1)以次纯灰岩为主,地下存在小型溶洞、土洞等;
2)地面塌陷、开裂明显;
3)地表建(构)筑物变形有开裂现象;
4)上覆松散层厚度30In-80叱
5)地下水位变幅不大
弱发育
1)灰岩质地不纯,地下溶洞、土洞等不发育;
2)地面塌陷、开裂不明显;
3)地表建(构)筑物无变形、开裂现象;
4)上覆松散层厚度>80m;
>10m
5
IOin~5m
4
5m〜Im
3
<1m
1
13
流域面积
O.2km2—5km2
5
5kπ?〜IOkm2

地质构造及区域构造稳定性

地质构造及区域构造稳定性
1. 通过横向、纵向的观察,找地层界线、 断层线、化石等,观察岩层是否有对称 重复出现的现象;
2. 比较核部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比较 两翼岩层的走向和倾斜;
3. 研究两翼相当层的平面形态。
走向 倾向
倾 角
垂直于岩层走向进行观察
走向
倾向
倾角
246-68
六、褶皱构造的工程评价
褶皱构造很普遍,无论是对找矿、找地下水 及水利建设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根据褶皱两 翼对称重复的规律,在褶皱的一侧发现沉积型矿 层时,可预测在另一侧也可能有相应的矿层存在; 石油常储存在背斜的顶部。除此以外,背斜核部 的岩层常常较为破碎,如果水库位于此就易于漏 水,工程建设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褶皱形成过程
褶曲—— 褶皱构造中
的单独的弯曲。
背斜 褶曲 向斜
背斜
新 老 新
向斜



向斜和背斜剖面示意图
地形倒置: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二、褶皱要素
核部——泛指褶皱弯曲的 核心部位
翼部——泛指褶皱核部两 侧的岩层。

轴面——平分两翼的假想 面。



核 翼
轴——轴面和水平面的交线
枢纽 脊线
穹窿构造
长宽比小于3∶1 的背斜构造;
构造盆地 长宽比小于3∶1的 向斜构造。
A——穹窿构造 B——构造盆地
短轴褶皱:长宽比为3∶1~10∶1的褶曲;
线状褶曲:长宽比超过10∶1的狭长型褶皱
(四)褶皱在三维空间的形态描述
直立水平褶皱 直立倾伏褶皱 倾竖褶皱 斜歪水平褶皱 平卧褶皱 斜歪倾伏褶皱 斜卧褶皱
枢纽
槽线
枢纽——褶皱中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转折端——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一览表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一览表

根据拟建场区地震烈度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一览表(表6-1),确定拟建场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基本稳定区Ⅱ,工程建设条件适宜,但需做抗震设计。

表6-1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一览稳定性地壳结构新生代地壳变形火山、地热迭加断裂角α布格异常梯度Bs(105ms·km2)最大震级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工程建设条件稳定区Ⅰ块状结构,缺乏深大断裂或仅有基底断裂,地壳完整性好缺乏第四系断裂,大面积上升,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0.1毫米/年,缺乏第四纪火山。

0-10°70-90°比较均匀变化,缺乏梯度带M<5.5 ≤Ⅵ≤0.05 良好基本稳定区Ⅱ镶嵌结构,深断裂连续分布,间距大,地壳较完整存在第四纪断裂长度不大,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0.1-0.4毫米/年,缺乏第四纪火山。

11-24°51-70°地段性异常梯度带Bs=0.5-2.05.5≤M≤6.0Ⅶ0.1-0.15适宜但需抗震设计次不稳定区Ⅲ块状结构,深断裂成带出现,长度以大于百公里,地块呈条形、菱形地壳破碎发育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以来活动断裂,延伸长度大于百公里,存在近代活动断引起的M>6级地震,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大于0.4毫米/年,存在第四纪火山,温泉带。

25-50°区域性异常梯带Bs=2.0-3.06.0≤M≤7.0Ⅷ-Ⅸ0.20-0.4中等适宜,须加强抗震和工程措施不稳定区Ⅳ区域性异常梯度带Bs>3.0M≥7.25 ≥Ⅸ≥0.4不适宜。

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域地壳稳定性

3.错动速率和错动周期 a.错动速率: (mm/a)一般是通过重复精密地形 测量和研究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及其错位量而获得 的.重复精密地形测量可以精确得测定活断层不同 地段得现今错动速率,而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及其错 位量的研究,则只能确定活断层在最新地质时期内 的平均错动速率.
b.错动周期: 活断层每两次突然错动的时间间 隔.其主要取决于断层周围地壳应变速率和断层面 锁固段的强度,与地壳应变速率和断层走向长度有 关.
4.区域稳定性及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区域稳定性重点研究抗震和抗断问题,关键 是找出控制区域稳定性的优势断裂和优势段,在 应用显微构造包裹体分析确定隐伏优势断裂和应 用概率分析法评价区域稳定性方面独具特色,实 现了抗震抗断的数值评价。在岩坡破坏机理和系 统分析和评价可靠度方面也得进行研究.
(1)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 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 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 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 获得定量化认识,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 防灾,应着重分析中国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 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区 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待评区的划分;其次进行 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取值、权重分配及评价标 准的定;最后运用模糊数学进行中国区域地壳稳定 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第二节
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研究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1.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主要有:活断层,地震具 有区域性,突发性,大灾难等性质,并且90%以上的 地震是由活断层所引起的. 2.活断层并一定诱发地震,主要分:粘滑地震和 濡滑地震,其中粘滑地震是发震断层,而濡滑地震 是非发震断层.

区域稳定性分析

区域稳定性分析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 ——参考标志
航卫片上判读的清晰线性影像,小比例尺 地形图上标示的线形排列的沟谷、山脊、 陡崖等;
区域夷平面或高阶地面上明显的高程差异、 河谷阶地位相图上明显的转折、两岸阶地 发育明显的不对称性等;
地球物理或化学方法探测的线性异常;
区域构造应力场中活动性强烈的断层段。
常用断层活动性测年方法1
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断层活动性研 究、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水库诱发 地震危险性研究和预测等工作,综合评价工程场地的区域 构造稳定性。
初步设计阶段,对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必要时开 展某些专题研究,诸如活动断层监测、重点库段的水库诱 发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库坝区地震监测等,
关于活断层的定义,有不同说法。 GB50287:“活断层指晚更新世(绝对年龄10~15
万年)以来有过活动,今后还可能活动的断层”。 修订GB50287:“活断层指晚更新世(10万年)以
来有活动的断层”。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主要研究方法 遥感图像的解译判读 地质地貌法 野外地质调查和测绘 断层活动年龄的测定 古地震研究 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 活动断层位移监测和测量
GB50287对安评的相关要求2
地震危险性分析应包括工程使用期限 内,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坝、库区 可能遭受的地震烈度;坝址基岩地震 峰值水平加速度及反应谱等地震动参 数;以及合成基岩地震动时程。
其它大型工程可按现行《中国地震区 划图》确定地震基本烈度。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划图
“区划图”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直接标志 1、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断层。 2、断裂带中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经绝对年龄 测定,其最后一次错动的年代,距今10万~15万年 者。

2 地质构造之区域构造稳定性

2 地质构造之区域构造稳定性

主 讲 人:
王 丽 琴
346-6
主 讲 人:
王 丽 琴
346-7
主 讲 人:
王 丽 琴
2.地貌标志
(1)两大地貌单元长距离直线相接;
(2)夷平面解体;
(3)深切的直线型河谷或沉陷谷地,断层陡坎,断层三 角面新鲜;
(4)同级阶地的高程在断层两侧发生突然变化,有时可 相差数十米;
(5)陡坎山山前经常分布有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
地面断裂
斜坡破坏
主 讲
地基失效
人:



346-28
地面断裂
主 讲 人:
王 丽 琴
地 震 (后 伊的 朗地 )表 开 裂
346-29


人:

丽 琴
唐山地震形成的地裂缝
346-30






主 讲 人:

性 地 裂 缝


346-31







讲 人:




346-32
主 讲 人:
(2)有感地震 2~4级;
(3)破坏性地震 5~6级;(4)强烈地震≥7级;
(5) 大地震 ≥8级
346-20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在地壳内部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可看作 是地面上震动的中心。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主 讲 人:
王 丽 琴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 地方到震中的距 离。
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 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