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

合集下载

建筑师如何感知空间 兼论连续空间的视知觉机制

建筑师如何感知空间  兼论连续空间的视知觉机制

2、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2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包括视觉神经生理、心理物理和经 验认知等多个方面。其中,视觉神经生理是指视觉系统中神经元对视觉信息的编 码和处理过程;心理物理因素涉及到心理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原理;经验认 知则强调个体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连续空间知觉的影响。
空间感知
1、空间感受
1、空间感受
空间感受是建筑师对空间的基本认知,包括对空间尺度、氛围和属性的主观 感受。建筑师通过空间感受获取对空间特性的深入理解,从而在设计中充分考虑 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需求。
2、空间认知
2、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建筑师对空间意义的解读,涉及到空间功能、历史背景、文化内 涵等多方面。在空间认知的过程中,建筑师需将自身置于空间之中,观察、体验 并理解空间的深层含义,以实现与空间的对话。
2、在设计中的运用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建筑师空间感知和连续空间知觉机制的探讨,强调了连续空 间知觉机制在建筑师设计中的重要性。建筑师应深入理解连续空间知觉机制的原 理和影响因素,发挥其在设计中的作用。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拓展知 识领域,建筑师可以创造出更具特色、功能性和人性化的建筑空间。
参考内容
1、空间感受
空间感受是建筑师对空间的基本认知,包括对空间尺度、氛围和属性的主观 感受。建筑师通过空间感受获取对空间特性的深入理解,从而在设计中充分考虑 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需求。
2、空间认知
2、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建筑师对空间意义的解读,涉及到空间功能、历史背景、文化内 涵等多方面。在空间认知的过程中,建筑师需将自身置于空间之中,观察、体验 并理解空间的深层含义,以实现与空间的对话。
2、在设计中的运用
2、在设计中的运用
建筑师运用连续空间知觉机制来丰富他们的设计表现,例如:运用透视、光 影等手法营造连续空间感。同时,他们还通过分析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和心理需 求,运用多种设计手法来优化空间功能和体验。此外,建筑师还借助经验认知和 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创造出具有个性化、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建筑空间。

空间认知课件ppt

空间认知课件ppt

案例二:博物馆的空间认知与导览设计
总结词
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历史的重要场所,其空 间认知与导览设计对于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和学习效果具 有重要作用。
空间认知
博物馆的空间认知包括对展品布局、展示方式、空间氛围 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展品特点、观众需求 、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设计原则
空间认知课件
目录
• 空间认知概述 • 空间认知的理论基础 • 空间认知的过程与机制 • 空间认知的应用与实践 • 空间认知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空间认知案例分析
01
空间认知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空间认知是指个体对空间环境中 事物位置、方向、距离等空间信 息的感知、理解和应用能力。
特点
空间认知具有感知性、理解性、 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是人们 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 。
商业街区是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其空间认 知与规划对于提升商业竞争力和城市形象具有重 要意义。
设计原则
商业街区的规划应遵循功能优先、文化传承、环 境友好等原则,注重商业活动的多样性和可持续 性,提供便捷、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体现城市 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空间认知
商业街区的空间认知包括对街区整体布局、商铺 分布、人流走向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需要综合 考虑商业需求、文化背景、城市规划等多种因素 。
空间想象
在脑海中构建虚拟的空间场景, 进行想象和构思。
空间信息的运用与表现
建筑设计
运用空间认知能力进行建筑设计 ,考虑空间的布局、利用和美观

城市规划
运用空间认知能力进行城市规划, 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和 景观设计。
导航系统
运用空间认知能力设计导航系统, 为用户提供准确的路线指引和位置 服务。

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

1.2 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的依据
1.自然界的周期现象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和其他客观自然现象及计时工具是时间知觉的外在标 尺。例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月亮的圆缺等周期出 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1.2 时间知觉
2.生理节律
人体本身有许多生理活动具有节律性和周期性。例如,人在正常情况下的 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7次;心跳和脉搏每分钟60~70次;女性月经周期约为 28天;进食到饥饿之间的时间为4~6小时;睡眠到清醒的周期是24小时。 人的消化与排泄、血压与血糖等都是周期性的、有节律的生理活动,人们 就依据它们来估计时间的长短。人体内部的生物节律性活动或生理过程形 成了“生物钟”,它能够时刻给人提供时间信息。
1.1 空间知觉
2
双眼线索
(1)辐合 当眼睛注视远处物体时,视线是平行的;当眼睛注视15 m以内的物体时,双眼必须
向内侧会聚,以对准物体,称为辐合。 辐合由与眼球相连接的一个肌肉群控制,这些肌肉将眼球上的位置信息提供给大脑,
以此判断距离。如果将一支笔由远及近靠近双眼,在这个过程中,能体验到控制眼睛 辐合的肌肉运动及紧张感。
于近距离和远距离物体时,晶状体发生不同程度的 弯曲。看近物时,晶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晶状 体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 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 信息。这些感觉的变化能够帮助判断1.2 m以内的 距离,超过1.2 m,这种调节作用就几近失效,或 产生错觉。
1.1 空间知觉
1.1 空间知觉
③ 遮挡。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 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被遮挡物则远些。
④ 上下位置。在绘画中,处于上部较高的物 体更容易被知觉为处于较远处。这个特征 可以解释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垂直线比同样 长度的水平线更长。

透视学的发展和研究与科学发展有关

透视学的发展和研究与科学发展有关

透视学的发展和研究与科学发展有关,也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有关。

现代绘画透视着重研究和应用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

线形透视是指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学透视的方法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是画家要求理性解释世界的产物。

其特点是逼真再现事物的真实关系,是写生绘画重要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他把绘画与雕刻的原理应用到透视学上,他确定了影响远近知觉的五种因素,从而奠定了现代科学透视的基石。

即线条透视(物体越远,视角越小)、节目透视(物体越远,细节越模糊)、空气透视(山越远越蓝,是由于空气和烟雾的影响)、移动透视(注视近物而头摇动则该物与头同向移动,注视远物头摇动则远物与头反向移动)、双眼视差(左右眼对同一物所见不完全相同)。

根据这种透视方法所描绘的物体最接近眼睛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真实。

先人经历无数研究得出的这些法则,现在,我们从照片中则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

这一透视法则可分为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性透视,(也称线条透视、几何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按照灭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一个灭点)、成角透视(两个灭点)和斜透视(三个灭点)。

因为透视现象是远小近大,所以也叫"远近法"。

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积相同的物体,距离近时,视觉影像较大,远时,则小;距离较近时,宽度相同的物体视觉影像较宽,远时,则窄。

这是由人眼的视角形成的规律。

位于视平线以上的物体,近高远低,位于视平线以下的物体,近低远高。

在现实生活中,人眼观看远近景物的透视规律如下:①物体远近不同,人感觉它的大小不同,愈近愈大,愈远愈小,最远的小点会消失在地平线上;②有规律地排列形成地线条或互相平行地线条,越远越靠拢和聚集,最后会聚为一点而消失在地平线上;③物体的轮廓线条距离视点越近越清晰,越远则越模糊。

幼儿空间知觉

幼儿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

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辨别。

研究结果说明,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六岁幼儿虽能完全准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来判断左、右时仍有困难。

很多研究认为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要到七八岁后方能掌握。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

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所以,教师要求幼儿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脚、腿做动作时,或者要求幼儿向左右转时,要考虑发展特点,准确作出示范。

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示范时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实说明,如说“伸出右手,就是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抽象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2.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能够区分出远近。

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准确理解。

幼儿对于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掌握,不熟悉“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所以,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他们还不擅长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在图画中准确表现出来,也往往不能准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

例如,把画中表示在远处的树看成小树,表示在近处的树看成大树。

为了促动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

例如,两个物体是重叠的,则前面的物体在近处,被挡着的物体在远处。

又如画图时,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在近处的要画得大些,清楚些;在远处的要画得小些、模糊些。

3.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幼儿的形状知觉逐年发展着。

一般地说,小班幼儿已能准确地辨别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中班和大班幼儿除以上四种图形外,能够进一步掌握梯形、半圆形、菱形、椭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和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

第三节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第三节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第三节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一、空间知觉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是三维知觉。

我们知道,人眼的网膜是一个二维空间的表面,但是在这个二维空间的网膜上却能看出一个三维的视觉空间。

也就是说,人眼能够在只有高和宽的二维空间视象的基础上看出深度。

这是因为人在空间知觉中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

这些条件称为线索(cues)。

人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这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据研究,先天失明的人,在经过医治复明的头几天内,是分不清形状、大小和远近的。

可见,空间知觉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判断距离起作用的条件主要有三类:生理调节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生理调节线索也叫肌肉线索(muscle cues),包含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单眼线索也叫物理线索(physical cues),包括大小、遮挡、线条透视、注射角、空气透视、光亮与阴影、纹理梯度和运动视差等;双眼线索主要是双眼视差。

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讨论。

(一)生理调节线索生理调节线索(physiological accommodation cues)仅指纯生理上的调节线索,包括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

1.眼睛的调节眼睛调节(eyes accommodation)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的睫状肌(或毛状肌)(ciliary muscle)可以对水晶体进行调节,以保证网膜视象的清晰。

看远物时水晶体较扁平,看近物时较凸起。

这样,眼睛肌肉紧张度的变化所传递给大脑的信号就成为估计物体间距离的线索之一。

但是眼睛的调节对深度知觉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一般,这种线索所提供的信息只限于距眼球10米范围内才是有效的。

彼得(Peter,1915)最早研究了眼睛的调节作用对深度知觉的影响,他给被试在不远的距离上呈现两个圆盘。

圆盘的大小可以改变,从而使它对被试所形成的视角保持不变。

他在实验中排除了其他深度线索。

结果发现,当标准刺激物在130厘米处,比较刺激物在70厘米处时,被试才能判断后者比较近些,而当两个刺激物的相对距离小于此值时,被试便不能判断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 物体的一个面与物体平行,而另一面与画面 成90°角,以此角度画的透视成为平行透 视。
两点透视(成角透视)
• 物体的两个面都与画面不平行,依此角度画 的透视成为成角透视。
• /v?ie=utf8&p=40230608 &interV=kKIOkrELjboMmLkEk74TkKIRmL kElbkTkKIMkbELjboJmLkEkL8TkKIKmrELj bkI_1995857755&query=%E6%88%90%E 8%A7%92%E9%80%8F%E8%A7%86%E 7%94%BB%E6%B3%95&
透视
什么是透视学?
• 透视学就是在平面上体现空间感和立体感的 的相关科学。
• 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 或技术,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最初研究透视 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 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 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上根据一定原理, 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 科学称为透视学。狭义透视学特指14世纪逐步 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 科学透视的方法。现代则由于对人的视知觉的 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范畴、内容。广义透视 学可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透视分三种:线 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
近大远小Βιβλιοθήκη • 视点、足点、画面、基 面、基线、视角、视圈 、点心、视心、视平线 、消灭点、消灭线、心 点、距点、余点、天点 、地点、平行透视、成 角透视、仰视透视、俯 视透视等。
• 视平线: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 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 • 消失点:在透视中延伸到视平线上的点,又可以叫做灭点。

透视学

透视学


视角: 指眼睛看物视线所成的角,单眼视角最大范围150 °,双眼180 °。垂直视角140 ° 视锥: 若将从视点发出的所有视线用示意图画出,如图,这样的圆锥体,称为视锥。 视圈: 又称视域,将视锥沿着与中视线相垂直的方向横截成一剖面,即视锥的底面,也就是固定视点 时眼力所及的最大可见范围,叫视域。最大范围的视域叫可见视域,60 °以内视角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中视线针对着的一点即心点,心点附近小范围视域叫视觉中心。人距离画面远则视圈大,距离画面近则 视圈小。 视心线:也称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它必须与画面垂直。 视平线:是在画面上假设的一条平线,它是通过心点所作的一条水平线,因与眼睛等高,所以称视平线, 它又是画面上下的分界线,眼面垂直。俯视透视,如:站在大楼顶上低头画画的透视,又称俯视透视。 假设的画面倾斜,视心线必须与画面垂直。 视距:视点到主点的垂直距离 心点 视点
2、消逝透视:指物体由于受距离的增加而造 成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
3、线透视: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 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称之为直线透视。 理解:由于线是一切物体存在的基础,那么线透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 喻了,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把“线透视”称之为“透视”这个 道理了
例如画高大的建筑物,如长江大桥桥头堡或辛亥革命纪念碑, 为了突出其高耸雄伟,视平线就应低至一人左右的视高,距 点也应相对地近一些。因为在生活中,人们大多在这种视位 置瞻仰这类物体的雄姿,但如画日用品或小机具的广告画, 尽管广告牌设在街头、路口,而且面积宽大,也只宜将画面 视平线升高和将距点放远,以减缓这些物象的透视变形。因 为这类物品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了它们的视觉形象,过份的变 形常会被误认为是物体的形体不正常或结构不准确。

透视与透视现象

透视与透视现象
35
四、关于空间
3.限定性空间的外表形态和内空形态
对于外表形态,知觉发生在对象的外部,主要是视觉和 触觉感,其视觉表象是静止的。对于内空形态,知觉发生在 实体之间,因此给人的视觉表象是运动的。(图22)
36
四、关于空间
4.如果要在平面上再现物体和空间的真实关系,就要在画面 上营造一个具有上下左右和纵深感的三度空间环境来放置 具有长、宽、高三个要素的立体。制造这个虚拟空间的办 法是依靠透视学的规律,尤其是线性透视学原理。而线性 透视必须依赖观察者的眼睛且是单眼固定在一个点上(即 视点EP ),以视角、视距的不同状态展开。由这种方法所 营造的画面虚设空间,造形的摆放必定要受到相当的空间 束缚。因为物体的物象必须按照这种空间的假设关系各就 其位,如果任何一物象试图自由安置,那么这种空间的关 系马上就会予以排斥。(图23)
44
五、一点透视的原理分析及制图方法
③将平面图ABCD展开成直线段置于基线(GL)上(分别量出AB、DA 、BC的尺寸),然后由A点向CV引消失线与D点到DR的连线相交 于D’点。过D’点作平行于GL的平行线交于B-CV于C’点,得出方 形体的平面图ABCD的空间位置。
④A、B两点上垂至H、I两点(可用尺量得),再由H、I两点向CV引消 失线与过C’D’两点的垂线相交于E、F两点,得出顶面HIEF,得 到方形体ABC’D’- HIEF的透视图。
物体图形映 在画面上
11
平视和俯、仰视中的中视线、视平面和画面
12
13
14
透视现象的原理分析
(1).当直线MN平行于画面,且平行于地面,亦即平行于基线, 则该类直线画在透视画面上时,必须平行于视平线和基线。 (图2)
(2).当直线MN垂直于地面,而平行于画面,则该类直线在透视 画面上必须垂直于视平线。(图3)

空间知觉PPT课件

空间知觉PPT课件

城市规划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01
城市规划师运用空间知觉理论,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
分区。
景观设计
02
通过空间知觉,规划师可以创造出具有视觉美感的城市景观。
交通组织
03
利用空间知觉,规划师能够优化城市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
效率和安全性。
导航系统
01
方向感知
导航系统利用空间知觉理论,提 供准确的方位信息,帮助用户找 到目的地。
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和 空间使用习惯可能影响个体的空间知 觉。
建筑风格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可 能不同,影响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利 用。
年龄与个体差异
生长发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感知器 官和大脑发育逐渐成熟,对空间 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
认知能力
个体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速度 也会影响空间知觉,如对空间关 系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空间知觉的神经机制
神经生理学角度的研究
深入探讨空间知觉的神经生理机制, 包括大脑中负责空间知觉的区域、神 经元活动以及神经递质等。
神经可塑性与空间知觉
研究神经可塑性对空间知觉的影响, 特别是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大脑如 何通过神经可塑性调整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与文化认知
文化对空间知觉的影响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知觉,探讨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 们对空间的理解和认知。
空间知觉与跨文化交流
研究空间知觉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如何利用空间知觉促 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空间认知
个体通过生活经验和知识 积累,形成对空间环境的 认知模式,从而影响空间 知觉。

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所以,空间知觉就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大小知觉大小知觉是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

在形成大小知觉的时候,运动觉和触摸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判断物体大小的时候,视像的大小和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是结合起来起作用的。

观察者根据经验知道,在距离相同的条件下,视网膜像越大,物体越大,视网膜像越小,物体越小。

在视网膜像相等的条件下,物体离观察者越远越大;反之,物体离观察者越近越小。

所以,观察者是把视网膜像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结合起来判断物体大小的。

人们不见得意识得到这个过程,但人们是这样来判断大小的,这叫大小一距离不变的假设。

(二)形状知觉视网膜像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了动觉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知觉。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信息结合得非常牢固了,只要其中一个信息起作用,就可引起对物体形状的反映。

例如,看到茶杯,尽管视觉提供的可能是一个椭圆形的茶杯口的视网膜像,人们也并没有去摸茶杯,但是人们也知道茶杯是圆的而不是椭圆的。

(三)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头顶为上,脚底为下;脸对着的方向为前,背对着的方向为后;左右也可以以身体作为参照。

方位知觉也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因为从不同方位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和强度都会有差异。

从左边来的声音先到达左耳,后到达右耳,当声音从左到右绕过头部的时候,其强度也减弱了。

双耳听觉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就给判断声音的方位提供了线索。

时间和强度的差别越大,声音方位的知觉越清晰。

如果声音来自正前方或正后方,到达双耳的时间和强度相等,那么对声音方位的判断就很难了。

(四)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人们是依据什么线索来判断距离远近的呢?1.肌肉运动线索(1)眼睛的调节作用。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0.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有什么作用?
11.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12.什么是似动?有哪些形式?似动是在什么情 况下产生的?
13.什么是错觉?常见的错觉有哪些?人们为什 么会有错觉?
2.
3. 4. 5.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知觉的理解性、知觉恒常性
空间知觉、图形组织的原则、距离知觉的线索、 听觉方向定位 时间知觉的概念和形式、运动知觉的概念和形式 错觉的含义、错觉的种类、错觉的理论
本章关键术语
知觉、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知
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和距离知觉、 声音的方位定向、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 视差)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似动(动景运动、诱发 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错觉
辐合
对象 遮挡
线条 透视
结构 级差
运动 视差
双眼 视差
(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1、遮挡:摄影 2、线条透视 3、空气透视 4、相对高度 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遮挡:摄影
线条透视
纹理梯度
(三)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3.双眼视差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 索,叫双眼视差。(两只眼睛视网膜像的差异称为双眼 视差) 双眼视差对知觉深度和距离的意义
一、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我们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 觉。 时间知觉的形式 1、时序知觉 2、时距知觉 3、时间点知觉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活动内容丰富觉得快, 枯燥觉得慢)。 人的兴趣和情绪
二、运动知觉

第一章-透视学-透视起源

第一章-透视学-透视起源

透视学 | 透视的起源
第一章 透视学的起源
★高远——纵向升降展开,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 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高远法表达崇高,使欣 赏者视之有高大的感觉,是一种体现崇高美不可缺的手法。 范宽著名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 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 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 “山势逼人。”
透视学 | 透视的起源
第一章 透视学的起源
★平远——横向高低展开,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 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平远法以俯视的视角构图,最易表达平淡冲和之境界,呈现 优美。 ★深远——远近距离展开,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深远 法最能表达深邃幽远之境界,视之有如心随重叠的物象逐渐 释放。这种形式是很能表现含蓄的美。
岩间圣母
透视学 | 透视的起源
第一章 透视学的起源
★ 15世纪兴起, 《绘画透视学》-弗兰西斯卡 《绘画论》-阿尔伯蒂论述“线性透视” 《画论》-达芬奇 丢勒:《圆规直尺量法》德国油画家,
雕塑家,建筑师 ★17世纪以后平行透视扩大到成角透视 ★18世纪成熟
1715年《论线透视》(泰勒)奠定了 透视学基础。
透视学 | 透视的起源
第一章 透视学的起源
透视学 | 透视的起源
第一章 透视学的起源
中国有着优久的绘画历史,古代的画论中曾论述过画风景要 注意“远山无石、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人无目”、浓淡
虚 实以及“三远法”等纵深空间的问题。
透视学 | 透视的起源
第一章 透视学的起源
虽然中国的画家只停留在这种近大远小的感觉上,没有 像西方学者那样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但由于中国人重 主观感知,认为绘画是艺术而非科学,重主观、求本质、讲 艺术。强调依靠对物体的感知、记忆、想像)将物像通过“似 与不似”之间艺术地反映出来。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

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
现在我们 面前 。
的同题 提供了一个新 的方法 , 但是 它的弊端 , 也是非常显而易见 的。对此 阿恩海姆认为 , “ 中心透视 法为 正确 模仿 自然提 供 了一套 新的合乎科学的标 准, 但 同时却又 摊除 了人 的一切 自由和任性 。 这就使舔些以这种方法 完成 的图画变成对 客观现实的准确复 制” , 接着他 又说 ,“ 这是 西方恩想发展史上 的一 个危 险的时刻 ! ”不过 ,他的 担忧在今 天似 乎已经变得 不那 么重要 了,我们所需要关注 的重 点早 已转移 到它 的表现方 法 和它所使
用的媒介 。从形式上来说 ,透视法所呈现 出 的那种像 金字塔 一样 朝深处集 聚的趋势 , 有
间。 关 于这一现象 , 传统观点认为这种对 于 空 问的认 知是 来 自于我们 平时 观看物 理空 间时所获得的经验 , 例如观看 者曾经 看到 过 物体与 物体 之间相 互重叠 的 函面—— 事 实
代表着不 同的专业领域 ,而今天我们所 要探 讨 的空间 ,则是一种以艺术心理学为出发点 的,应用在艺术范畴 内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
响则更加深刻 ,但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这一 系列 的透视 法为如何 解决 绘 画中组织 空间
与作用 的概念和形式 。 通读 阿恩海姆所著 《 艺术 与视知觉 》 一 书, 我重点对其第五章所写 “ 空间”进行 了 深入探 究 。那 么什 么是 阿恩海姆 所认 为 的 “ 空问”呢?读完全章之后我发现 , 其 实作 者本人并未对 “ 空问 ”一词向我们提出一个 明确的定义 , 第 五章分为二十三个小节 , 其 实更像是围绕着 “ 空 间”这一母 概念来对其 周 围所涵 盖 的子问题 进行研 究 、阐述 与解 释 ,等到这些 问题都 被逐一解答之后 , 关于 阿恩海姆 的 “ 空问”理论 ,也逐渐清晰的展

知觉相关实验报告

知觉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知觉过程中,单眼线索与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性别差异对此类知觉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也称为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它是人类空间知觉的一种基本类型,依赖于多种线索,包括视觉线索和生理线索。

1. 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指仅通过一只眼睛就能获得的线索,主要包括物体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

2. 双眼线索:双眼线索是指双眼协同作用获得的线索,主要包括双眼视差和双眼辐合。

3. 生理线索:生理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

本实验将探讨单眼线索与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性别差异对此类知觉能力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09级本科生6名(3男3女)。

2. 实验材料EP503深度知觉测试仪、标准深度知觉测试图片、单眼与双眼深度知觉测试卡片。

3. 实验步骤(1)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单眼深度知觉测试,另一组进行双眼深度知觉测试。

(2)单眼深度知觉测试:被试者佩戴红色镜片,仅通过左眼或右眼观察深度知觉测试图片,判断图片中物体的远近。

(3)双眼深度知觉测试:被试者佩戴红色与绿色镜片,通过双眼同时观察深度知觉测试图片,判断图片中物体的远近。

(4)记录被试者在单眼和双眼条件下对物体远近的判断误差,并计算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

(5)分析性别差异对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单眼与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差异单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显著低于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p < 0.05)。

这说明双眼线索在深度知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对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没有显著影响(p > 0.05)。

五、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双眼线索在深度知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双眼视差是双眼线索中最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 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

《格式塔与建筑空间透明性》

《格式塔与建筑空间透明性》

《格式塔与建筑空间透明性》摘要。

建筑空间的透明性是一种开敞的空间新理念,格式塔心理学是其理论的起源。

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透明性具有动态的特点,对改善现代建筑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依据,分析格式塔原理对透明性的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建筑空间,透明性,格式塔,视知觉“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译音,英文常被译作shape或form,中文则被译作“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由惠尔泰莫等人初创于德国,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1954年,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将格式塔心理学引申到艺术领域,发展了格式塔视知觉理论。

同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还提到透明性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

而建筑透明特征广泛被人关注是从20世纪10-20年代的“新建筑”时期开始的。

adrianforty在他的《词语与建筑:现代建筑词典》中,认为“透明”一词是20世纪建筑学术语中的一个关键词,并预示透明实践给我们带来的体验要比透明理论研究给我们的启示丰富的多。

透明性的空间其实也是一种人类对未知空间的判断,也是透明性空间无限神奇所在。

1,透明性的涵义我们所讨论的“透明性”与“透明”这个物理概念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乔治。

科普斯在他的《视觉语言》一书中很好的定义了透明性:“当我们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层层相叠,并且其中的每一个图形都要求属于自己的共同叠合部分,那么我们就遇到一种空间维度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设想一种新的视觉属性。

这些图形被赋予透明性:即它们能够相互渗透而不在视觉上破坏任何一方。

”由此可见,透明性是一种视觉的特征,暗示一种更广泛的空间次序。

同时,透明性也是一种深层结构的显示,意味着同时能感知不同的空间位置,而绝不是直接观察到的建筑现象。

2,格式塔心理学对透明性的影响2.1空间与视知觉空间是建筑的本质,是建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终极目的。

建筑空间是一个通过和穿越的体验过程,体验通过运动的秩序所得到的强烈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刘瑞光Ξ(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 空间知觉与人在观察时的认知过程和透视结构有关,它还涉及不同参照系统信号之间的连续转换,运动自我透视和运动时间透视与整体和局部透视类似。

视觉输入以视网膜协调的方式进行编码,来自每只眼睛的网膜中心值需要整合并与眼睛位置和眼动的信号相混合,形成自我中心信号。

自我中心信号进一步转化为一个三维协调系统--自我中心参照系统。

视觉系统的神经输出是地球中心信号。

关键词:透视 运动自我 运动时间 转换 参照框架 如果说“环境”这一概念反映的是客观静止的现象,属于物理概念的话;视觉序列反映的则是主观运动的情况,它是生态视觉的一个中心概念。

一个序列即一种安排,从理论上讲它不是类似的、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是有区别的;它不是空的、必须被占据;它不是无形式的、它是有形的[1]。

视觉序列的组成部分与环境的组成部分大不相同,前者来自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所形成的视角。

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如何构成的呢?笔者认为,环境是由空间中的原子组成,空间中到达一点的光线也是由这些原子形成的光线所组成。

将环境看作是由空间中的物体组成是不正确的,因为视觉序列中的每种形式并非与空间中的每个物体都相对等,一些物体隐藏在其它物体的后面,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说来环境都不是由物体组成的。

环境是由具有物体的地球和天空组成,是由山脉和云层组成,是由火与太阳组成,是由砾石和星星组成。

这些并非都是分离的物体,有些是彼此镶嵌,有些是运动的,有些是有生命的。

环境是所有事物-地点、表面、运动、事件、动物、人和工艺品在观察点构成的光。

对于复杂的环境来说,天空和地球的对比将这个无限的球形区域分成了两个半球,与下部相比上部显得更亮一些,下部比上部精细得多、复杂得多。

地球的组成部分如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等在不同的水平上相互嵌套着,构成大小水平上的一个层级结构。

因为视觉流域没有边界,“观察点”这一概念除了代表抽象空间的几何点之外,在生态空间是指一个位置。

抽象空间由点组成,生态空间是由地点(定位或位置)组成的。

生态视觉中的观察点与透视几何中的静止点似乎是相应的,对于景色所透射的图形表面来说,静止点就是透射点,相对于环境来说它不能移动,相对于图形表面来说它也不能移动,静止点必须是静止的。

但是观察点绝对不是静止的,视觉序列在时间维度上是流动的,运动观察点用于一群观察者来说是适当的。

每人都从自己的视点来知觉环境,若各个视点之间可以相互移动,知觉恒常性得到维持是可能的。

早在三千年前,Euclid 曾根据视觉透视原理对此概念作出了解释:不同距离相等大小的物体知觉起来似乎是不相同的,距离眼睛较近的物体显得大一些[2],即物体的视觉大小是由视角来定义的,或由与刺激的投影大小相适应的知觉来定义的。

对物体的知觉是通过估计辐射状圆锥体的底而获得,物体的表面知觉也是通过知觉圆锥体的角度和长度即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获得的。

尽管Euclid 对空间中的每个物体推测出所谓的“视角圆锥体”的概念,此术语并不精确,因为物体不一定为圆形,图像也不必是个圆锥体。

P olemy 提到的“视觉金字塔”中的物体是矩形。

无论是圆锥形、金字塔形或是其他形状都构成了古代视觉的基础。

由于当时人们认识不到除了光之外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眼睛这一现代化概念,他们对视角的概念较清楚,除了呈现在眼中的一个物体之外,Euclid 还推测到一个照明表面环境的存在;在一组固定的视角之外,他还推测有一个彼此镶嵌的复杂体,知觉中的固定视角来源于这个序列的外表面,来源于我们称之为背景和天空的外部空间[3]。

1 何谓“透视” 古人做过不少关于与环境中不同的几何部分相适应的固定视角的研究,这些几何部分被边界线和视角分开。

角度和环境部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关系,其中也有大小和密度的梯度。

物体在地平线上时大小消失密度变成无限,这些关系包含着大量的来自地球方面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度,它使环境几何化并使之过于简单,周围视觉序列被看作是在时间上是凝滞的,观察点似乎也是不动的。

古代人称这一规律为“透视”(perspectina )[2],一个拉丁词汇,我们称之为“自然透视”,现在统称为“视觉”。

但是环境并非完全由不同的部分或形式组成,“透视”不适用于阴影,也不适用于太阳。

在现代社会,“透视”意味着一种技术、一种图画绘制技术。

图画是一个平面,无论他是否经过人手所描画或照片的加工,“透视”都是一种代表那个平面的自然物体之间几何关系的艺术。

当Re 2naissance 画家发现了透视表征的程序时,他们就称这种方法为“人工透视”。

由于那时人们被图画型思维所支配,不能在“人工透视”和“自然透视”之间作出有效的区分,这也影响了当时关于知觉问题的提出。

图画中的深度提示与平面环境的信息并不相同,虽然我们在思想上可以假定其相同,图画属于时间上凝滞的人工信息,自然透视仅与凝滞的视觉结构相关联。

环境中存在许多结构的不变性,其中有些不变性保持时间较长,有些特性保持时间较短。

我们所说的透视结构是随着观察点的确定而变化,时间越短变化越小,时间越长变化越Ξ通讯作者:刘瑞光,男。

E -mail :zhl2005112@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2):509-511509大。

假定环境不能从一个地点复制到另一个地点,在每个静止观察点所获得的透视是唯一的,即对每个观察点来说有且仅有一种透视结构。

另一方面,所有观察点的结构不变性是共有的,有些是对整个环境中的所有点来说是共有的,有些是对于某个区域边界之内的观察点来说是共有的,有些是对于一个房间内的观察点来说是共有的。

但是当凝固的透视结构开始流动时不变结构就分离开来了[3]。

既然静止的视觉序列结构是运动的视觉序列结构的特例,静止的观察点不再被看作是空间中的单个几何点而是运动中的一个停顿,相对于环境来说是一个暂时的固定位置。

因此在环境中获得的一个凝滞的透视结构决定着观察者的一个固定位置--静止;一个流动的透视结构决定着一个非固定位置--运动。

运动和静止总是与周围序列中流动和凝滞的透视结构相伴随,这就是静止与运动的含义。

它们包含着关于潜在的观察者的信息,而不包含关于环境的信息。

对所有的观察者、人类和动物来说,从静态结构中区分运动的视觉信息是有效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物理学中,观察者在环境中的运动是相对的,对于一个参照框架来说我们称之为运动的物体可能对另外一个参照框架来说是不运动的。

生态学中这个结论不能成立,环境中每个物体的运动都是绝对的,流动的透视结构不仅决定着运动,特殊的流动模式也决定着特殊的运动路径。

就是说,视觉变化开端和结束之间透视的差异决定着运动开始和结束之间位置的差异。

2 运动自我透视及运动时间透视 人类生存在一种由时间、空间和运动构成的三维立体环境中,时间作为环境中的一个维度,不仅与空间信息有着极大的重叠,而且人的感觉体验和参照物之间也有着系统的对应性。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经常利用透视信息感知物体的运动。

在空时知觉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运动透视,第一种是外部事件相对于一个运动的观察者来说是静止的,称为运动-自我透视;第二种透视指事件的运动是相对于一个静止的观察者进行的,称为运动-时间透视。

时间可被概括化为一种静止的实体,正像一条路似的,人们可以沿着它从过去走向未来;同样,时间也可被概括化为一种动态的实体,像一条传送带似的,它经过一个静止的个体从未来追溯到过去。

Clark分别把这两个时间概念称为“运动自我”(m oving-eg o)(ME)透视和“运动时间”(m oving-time) (MT)透视。

这些透视所暗含的时间关系可用下图来说明:在运动自我透视中,运动的方向指向于未来,观察者越过静止的物体指向未来;在运动时间透视中,物体超过观察者从未来追溯到过去。

当人们将运动归因于观察者时,运动方向指向于未来;而当人们将运动归因于物体时,运动方向发生了逆转,即指向于过去[4]。

透视之间的差异也可以通过某种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反映出来,例如,运动中一个物体的前半部分称为它的前部,当另一个物体在一个运动物体的前方时,我们称该物体在运动物体之前。

如果一个观察者认为他相对于一个静止物体来说沿着一条路径从过去走向未来(ME透视),那么未来的事件就在观察者的前面(如秋季即将到来),过去的事件在观察者后面;同样,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相对于一个运动事件来说是静止的(MT透视),那么较早出现的事件在参照事件的前面(如夏天在秋天之前),较后出现的事件在参照事件的后面(如春节在秋季的后面)。

由于时间常被看作一种无维度的量,只有描述空间的术语(长--短)才能预先决定一种维度;又因时间具有方向性,包含顺序的空间术语(如前--后)反映了人们的时间体验。

描述空间位置变化的许多术语都可用于描述时间。

3 整体透视和局部透视 Jackendoff发现,空时关系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时间预测基于空间位置和运动的分析而作出,Dark认为,空时关系的使用是在将时间知觉为一种非维度、有方向、或动态实体的基础上进行的[4,5]。

当一个人从一个空间物体移到另一个空间物体时,观察者可以用两种方式看待这种运动,一种是将空间物体作为参照物,观察者相对于物体而运动;另一种方法是观察者作为参照物,空间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运动。

Levine分别称这两种情境为“整体”运动透视和“局部”运动透视[6]。

两种透视的区别通过人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描述相同的运动经验表现出来。

例如,列车上的乘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描述他(她)透过车窗时看到的情景:第一种是整体运动透视,乘客将自己510 心 理 科 学 知觉为相对于静止的景物而运动;另一种是局部运动透视,乘客将自己知觉为静止的,外部景物相对于乘客而运动。

尽管整体运动透视是对运动更直接、真实的描述(因为观察者实际上在运动,不是景物在运动),有些心理学家则论述了大量的诱导运动,其中人们知觉到一个物体的运动,这是在将一个运动的背景知觉为静止的前提下产生的,这种对运动的非直接描述可能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幻觉体验。

诱导运动可以同时产生在视觉领域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方向上。

当一条线的知觉方位受到不同方向上其他物体的影响时,由于周围物体的轮廓为知觉过程提供了二择一的参照框架,因此人所产生的倾斜幻觉成为时空信息交互作用的一种表征。

中心线倾斜的量度与周围物体相同,但方向相反。

这种现象不常发生说明在交互作用之外存在着物体质量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这种整体与局部运动透视与运动自我和运动时间透视很相似[7]。

许多心理学家试图在视觉神经机制的框架内对透视作出解释,S wanston 认为,视觉信息的最初输入是单眼的、网膜中心的,此信息不仅由刺激物来决定,而且也可以由眼动来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