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举实例说明
自然辩证法(共五则范文)
自然辩证法(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自然辩证法1.起源2.概念3.內涵4如何落實(主要舉例子)科学精神的内涵和科学家应该怎样落实起源的话就是稍微说一下科学技术概念就是说说科学精神是个啥包括内涵第二篇: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收获说实话刚知道学校给我们开这门课的时候,我有点迷惑。
我觉得对我们专升本的来说,来到本科院校最大的目的就是考研,一切和专业课、考研无关的课程都是无意义的。
可当我听到老师讲的第一节课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肤浅。
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让人记忆的知识,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发展、科技发明乃至宇宙探索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
学习过自然辩证法后,使我看到自己从前思考的直观性、片面性,促使我对待周围的事物进行重新审视。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到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对事物本原探索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又往往与其宗教信仰紧密相连,西方先哲常常探求事情本源的工作本身当作追求,从中找到乐趣。
另一动力来源于宗教,西方很多学者通过探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来证明上帝造物的伟大。
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则为入世,从而使得中国人对科学技术追求的动力常常来源于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很少的人为追求科学的理念本身去探索。
这种背景使我们失去了科学上的先机,并使我们流失了很多科学文化技术。
最近,莫言很火,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在这之前,诺贝尔奖就像中国人的软肋一样。
而中国人的科学技术为什么一直落在西方国家的后面呢。
科学是思想的总结,是辩证的言论,它是人们对人在社会中的行为、现象的规范。
我想中国人对事物真理的探索理性精神还是少的,而且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缺陷。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的对立性,如同西方宗教促使西方先哲探求事物证明上帝的伟大,但又因其浓厚的宗教信仰导致一些真理的发现遭到迫害。
西方的科学技术过剩又不得不让人们惊警其带来的潜在危机,如核武器等先进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它涉及到宇宙、自然、生命和人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理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的几个例子:
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以生态系统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平衡的?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统一和斗争”的概念。
2. 物种适应环境的演化过程
以生物进化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进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物种会逐渐适应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物种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了解物种在与环境的斗争中不断进化的原理和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发展是一种统一和斗争的过程”的概念。
3.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以社会制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社会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会制度会不断变革?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变革,了解社会制度与社会
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制度不断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概念。
通过以上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理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案例一、DDT案例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
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
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
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
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
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
一.自然观的涵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德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案例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案例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观点和方法论,旨在探索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演变规律。
它强调整体和部分、矛盾和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实践中,自然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并为人类的发展和可持续性提供指导。
下面将介绍几个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各种生物和环境元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然而,当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某个环节时,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生态系统的失衡是由于矛盾的存在和变化的作用所导致的。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矛盾关系,我们可以找到恢复平衡的方法,例如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措施。
这样的实践案例表明,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案例二: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减灾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界的矛盾和变化的表现,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在面对这些灾害时,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研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了解矛盾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防护设施等,减少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害。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城市等措施来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诱发作用。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改善灾害防治和减灾能力。
案例三: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如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
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
这样的实践案例强调了自然辩证法对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案例涵盖了生态系统平衡与失衡、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减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自然辩证法小案例1
自然辩证法小案例1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小案例科研课题(瞄准前沿,迎难而上)1、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加州理工学院就学于密立根时,密立根给他的博士论文课题是关光学干涉仪的测量基本上是现成的,很容易获得一个度。
然而,赵忠尧本人主动转向了学术研究前沿的难题“硬射线通过物质的吸收系数”。
2.20世纪20年代,吴有勋曾为康普顿散射实验做过大量关键工作。
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工作学一边教学,一边建立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始国内的?射线研究。
由于他很清楚当时的学术前沿,虽然仪器设备不如国外先进,但时隔不到一年就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射线的论文,这是第一篇中国人在中国做的研究发表在国外杂志上。
简单枚举:科学家施布瓦在长期对太阳的观察中,发现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并且在所考察的期间未遇到反例,于是他得出结论: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机会:约里奥-居里夫妇曾用?粒子轰击铍,射线竟从石蜡中打出质子。
他们认为该射线是?射线。
1932年查德威克由于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狄拉克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物质。
1932年8月2日,当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学生安德森研究宇宙线对铅版的影响时,他发现正电子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奖。
事实上,乔里奥·居里和他的妻子曾经清楚地看到了云室中正电子的轨迹,但没有认真研究这种奇怪的现象。
1936年底,朱莉奥·居里夫妇?射线轰击铝,发现人工放射性,并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巴斯德把肉汤放在不同高度的山上,用抽出的空气密封。
结果表明,不同高度的肉汤变质程度不同。
得出的结论是,恶化与稀薄的空气有关。
(协变方法)应用共变法至少注意两点:只能有一个情况变化而另一个现象随之变化,其他情况应保持不变;两个现象间的共变有一定得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失掉原来的共变关系。
如农作物的密植,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增产,但是超过限度,不但不增产,反而减产。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它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1. 案例一: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体现了生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以人类进化为例,可以看到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生物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 案例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矛盾现象,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发展规律。
3. 案例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涉及到了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污染等矛盾现象,导致了生态系统
的不平衡和稳定性的破坏,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矛盾规律。
总结: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它们体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案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自然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案例一、DDT案例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
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
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
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
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
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
一.自然观的涵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德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自然辩证法考试举例
1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
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
因此,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例子:1997年9月15日美国《幸福》杂志发布一份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光是用于印刷各种表格的费用就达1200亿美元,其中1/3的表格因内容变更等原因白白浪费。
该项调查是组织的,传统造纸过程要耗用大量木材和水资源,在制造过程中还会排出污水造成环境污染。
现在,用电子介质替代纸张作为信息载体的条件不仅已初步具备,而且已开始成为现实,这些都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个例子表明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利于替代和节省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消耗,减少污染。
信息技术将极大地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条件。
另外,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由农业、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向信息社会生产力的转换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加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飞跃式变革,极大解放了劳动者。
13、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显示。
信息无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自然辩证法导语: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框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自然辩证法,并分析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矛盾统一的原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不断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举例: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矛盾统一的原理在起作用。
在社交媒体的发展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与平台的商业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
通过用户的反馈和平台的创新,最终找到了双方之间的统一,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 对立统一的原理: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结果。
举例: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
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发展的动力。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二、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 矛盾分析:科学研究中,矛盾分析是解决问题和推动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矛盾的深入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举例: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对生物体内外环境的矛盾分析,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规律。
研究生物体适应不同环境的机制,对理解物种进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统一认识: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来认识事物,避免片面和片段的认识。
举例:在物理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一认识,发展出了能源转化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
通过研究不同能源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利用,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1. 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举例:在计算机科学中,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思维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矛盾和对立的分析以及对问题的全面认识,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各种智能算法和模型,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自然辩证法是指一种关于自然的哲学思想,旨在理解自然现象并发现自然的内在规律。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为自然界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又促使自然界不断地发展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下是一些自然辩证法的案例教学实例:1. 案例一: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案例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
例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性和珍贵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案例三:自然界中的矛盾与转化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矛盾,例如生与死、生长与腐朽、繁殖与灭绝等。
这些矛盾推动了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动植物的死亡和腐烂会释放出养分,为新一轮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条件;而生物的繁殖和扩散又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转化,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案例教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辩证法——精选推荐
⾃然辩证法名词解释:1.⾃然辩证法:⾃然辩证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和⾃然的关系出发,论述⾃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和发展的⼀般规律、⼈们认识⾃然和改造⾃然⼀般⽅法以及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进⾏考察的科学2.红移现象:太阳系以外的星体红光频率要⽐地球上红光的频率要低,这意味着频率是在向下移动,朝着红光⽅向移动(波长变长)。
3.多普勒效应: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波长变长)。
4、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B.C.580-B.C.500):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乐理论家。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
5、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B.C.540-B.C.470):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于⼩亚细亚西部爱⾮斯,是该城王室的后裔,爱⾮斯学派的创始⼈,他放弃了贵族特权,专⼼研读哲学。
6、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 ,B.C.460-B.C.370: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古希腊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之⼀,古希腊伟⼤哲学家留基伯是他的导师。
是经验的⾃然科学家和希腊⼈中第⼀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7、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哲学乃⾄整个西⽅⽂化最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他和⽼师苏格拉底,学⽣亚⾥⼠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学家。
8、亚⾥⼠多德(Aristotle,B.C.384-B.C.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世界古代史上最伟⼤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
9、泰勒斯(Thales,B.C.624-B.C.547):古希腊⽶利都学派哲学家,⽣于⼩亚细亚的⽶利都城的⼀个奴⾪主贵族家庭,家庭政治显贵、经济富⾜,泰勒斯均不屑⼀顾,⽽是倾注全部精⼒从事哲学与科学的钻研。
泰勒斯素有“科学之⽗”的美称。
10、普利⾼津1917年⽣于莫斯科,1945年在⽐利时布鲁塞尔⾃由⼤学获得博⼠学位后留校⼯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
自然辩证法的现实应用
自然辩证法的现实应用自然辩证法是指通过认识和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内在发展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一种科学方法。
它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以案例来说明其作用。
一、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认识和把握生态系统的辩证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例如,针对当前全球变暖的问题,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地球气候系统的矛盾运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调整矛盾的发展方向,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强调农业生产中的发展矛盾和内在规律。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粮食供应与农田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以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农田资源。
例如,中国的粮食产量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增长,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满足了庞大的人口需求。
三、自然辩证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认为城市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演变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需要考虑人口增长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自然辩证法提醒我们,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场所,优化城市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国家,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平衡,采用了诸如雨水收集系统和垃圾分类处理等措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善于发现和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辩证运动。
在科学研究中,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多角度的思考。
例如,在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通过辩证地思考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对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
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以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例
一、问题由来
二、前贤视点
三、初步解答
四、延伸思考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一、问题由来 光辉灿烂的古代 不堪回首的近代 苦苦求索的现代
二、前贤视点
1. 梁启超(1873-1929) 《清代学术概论》 (1920年)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科举考试是科学教育与科 学研究逐渐边缘化
古代的科学传承模式的影响
4.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理论思维。一切理论思维 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愿意与否、承 认与否、自觉与否——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方 法论和认识论的影响。科学愈向前发展,理论思维 就愈重要。 (2)哲学不仅影响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导向, 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 思想,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从而 也直接或见解地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
金观涛、樊洪业、刘青峰: 《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结构的演变》
5.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文化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制约着人 们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社会的科学技术体制。这 种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 的、根深蒂固的。 (2)在科学传播和技术转移过程中,外来科学技 术能否被一个国家或民族接受、消化和吸收,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固有 文化能否与这种外生的科学技术以及与之俱来 的文化基质相容,能否有足够的接受新文化的 承受能力,以及能否通过新旧文化的冲突与整 合完成自身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三百年学 术史》 (1924年) 科举制度是最大 障碍。
2. 李约瑟(1900-1995) 四个抑制因素,为地理、气候、 经济与社会。后二者集中表现 为中国无商人阶级。
自然辩证法案例
第一讲:自然观及其发展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16 世纪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 年观测天体,并详细记录了行星在公转过程中位置的变化。
开普勒仔细研究了第谷的观测资料,经过多年的刻苦计算,否定了19 种假说,于1609 年、1619 年先后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后来,牛顿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抽象的程度上进行思考和研究,于1687 年正式公布了万有引力定律。
到20 世纪时,人们发现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低速运动问题。
适应解决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问题的需要,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第二讲: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一、地震是一种地壳演化,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全部是由于断层、岩浆活动、地下物质相变等自然原因形成的。
但人类出现之后,由于其活动的影响,在一些原来没有地震或少地震的地方发生了地震。
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座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3614米的深井,由于高压注水于地下,1962年发生了频繁的地震;后来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回复注水,地震又增加。
二、人们运用光谱分析的方法已经发现在太阳上有7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氢、氮、氦、硅、镁、钙、硫等尽管比例不同,但他们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
1868年有人从光谱中发现的氦,当时在地球上还没有找到这种元素,曾经以为它只是“太阳上的元素”。
可是,在1895年,人们在地球上找到了。
其他天体的化学元素情况也是如此。
1976年,在我国吉林省坠落的一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经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鉴定,它也含有同地球上一样的硅、铁、镁、硫、钙、镍、铝等化学元素。
1976年,两艘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后取样分析火星的土壤,表明它也含有地球上的铁、硅、钙、硫、铝等化学元素。
1978年,曾先后有四艘飞船到达金星,发现金星的大气中含有氧、碳、氦、氖、氮、硫等化学元素,它们也同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一样。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的。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世界,理解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的内容:
1.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辩证法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相互作用,互相依存。
如果某一种生物数量过多或数量过少,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种平衡是通过相互作用和依存来维持的,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2. 水循环中的自然辩证法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水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包括水蒸发、降雨、河流流动等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水循环中各个环节的了解,来保持水循环的平衡,以达到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3. 变异性和适应性的自然辩证法
变异性指的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改变。
适应性指的是生物在外部环境变化时,通过进化过程来适应这些变化。
变异性和适应性是相互依存的。
生物的变异性使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适应性则可以促进生物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和适应性的互动关系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
1、请举例说明通过非逻辑思维的作用创立科学假说。
非逻辑思维中最重要也最常见的一个典型思维形式是直觉。
直觉是对科学研究中所思考的问题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刻理解并积累大量经验后,突然达到理性与感性产生共鸣的境界,进而表现出豁然贯通的一种顿悟式的理解。
例1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卢瑟福在发现原子核存在的过程中,就依赖于他那非凡的直觉。
而直觉正是非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特征。
接着他又用自己的直觉预言原子结构的运动模型。
这些科学假说后来均为实验所证实。
此外,卢瑟福在领导卡文迪许实验室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管理才能和启发新人的本领。
这些新人很多都成为物理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可以说,卢瑟福的“情商”(这也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典型)帮助很多物理学新人创立了他们的科学假说。
例2著名的气象学家魏格纳从地图上无意中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的轮廓彼此吻合得十分贴切。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他对两边大陆海岸的形状、生物化石、地层构造以及古气候等方面的诸多要素进行研究,最后他凭借自己的直觉于1913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该假说起初受到了科学界的强烈抨击。
但到了1960年左右,这一假说转而为科学界所公认。
2、请举例说明科学理论一定程度上是建构出来的,而不是对自然世界的本来面貌的反映。
很多中医学者认为中医的理论是科学理论,且这种理论建构于中国古代成熟的哲学自然观和精确的天文学观测事实基础之上。
其中,该哲学自然观指的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天人整体观。
而天文学观测事实则大量记载于《内经》这样的经典中医学专著之中。
但是以西医学者为核心的现代大部分医学工作者认为中医的理论即便确实具有真实的实用性,却仍然不是科学理论,仍然不是对人体本来面貌的反映。
例如他们最常使用的反驳论据是中医所言的“经络”至今找不到人体解剖学的依据。
西医学者认为,如果中医真正成为理性的科学而不是建构的理论,就必须将各种汤药配方分解为各种具体的化学成分,确定每一成分的特异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它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仔细研读自然辩证法对人类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瑞士化学家米勒于1939年制成了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DDT。
从40年代以来,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随着DDT的广泛应用,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
DDT在杀死了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从北极的冰块到新生儿的血液中,DDT无所不在,污染了全世界,对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害。
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后来各国都禁止使用DDT了。
人们利用科技发明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科技发明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通过对这个例子的我们可以知道,科技的属性是二重的,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科技的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
在科技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时,科技的两重性显现为科技价值的两重性,即科技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科技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
大多数灾难的出现与发生,大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科技价值的内部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
一般灾难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对科技本身自然属性的不理解,一种是对科技社会价值内部之间关系的不协调。
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科技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科学的运用科技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了解科技的社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等等,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不要单纯为了某一个方面而严重破坏了其他方面的价值,要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且不破坏生态和人文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虽然每项发明均存在负面的价值,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对发明望而止步。
科技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科技发明,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科学的运用发明来减少的负面效应。
要科学看待科学技术利弊双重性,只有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们才能合理利用科学技术,避害趋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