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ppt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件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件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细菌 、霉菌、酵母菌等。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特点:食 品的种类、加工方式、储存条件 等对微生物的分布有显著影响。
微生物的来源:食品生产、加工 、运输、储存等环节中可能引入
的微生物。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与操作
01
02
03
04
传统检测方法
培养法、镜检法等。
现代检测技术
免疫分析法、PCR技术、生物 传感器等。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对医院环境、医疗器械等进行 微生物学检测,评估消毒灭菌 效果,确保医疗安全。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通过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指 导临床医生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感染暴发调查
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进行 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分析,查 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
效控制措施。
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进行鉴定,为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 资料。
疫苗株的筛选
通过微生物检验技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筛选,选择适合作为疫苗株的 菌株或病毒株。
疫苗制备过程的监控
在疫苗制备过程中,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和安全性 评估,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疫苗效果评价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生长是指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加和质量的增加。其生 长过程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微生物的繁殖
微生物繁殖是微生物生长的必然结果,繁殖方式包括二分裂 、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等。繁殖过程中,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会复制并传递给后代。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微生物的代谢
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处理废水、废气等,降低环境污染。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

个人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说明
实验服与护目镜
进入实验室需穿着实验服,佩戴合适的护目镜, 防止试剂飞溅或粉尘刺激。
手套与口罩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 接触有害试剂或吸入有害气体。
实验操作规范
规范实验操作,避免产生气溶胶或飞溅物,减少 交叉污染的风险。
实验废弃物处理及环保要求讲解
废弃物分类处理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 整版x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 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 • 微生物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01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微生物营养
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类。
02 03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摄取营养物质、合成细胞物质、增加 细胞数量的过程称为生长。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四个时期。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和 分析,了解其基因组成和功能, 为微生物的鉴定和分型提供准确
依据。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基因探针固定在芯 片上,通过与待测微生物DNA杂
交来鉴定其种类和型别。
宏基因组学技术
通过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 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了解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为环 境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提供
尿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尿常规检查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PPT课件
17
第17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无菌检查法包括
• 薄膜过滤法 • 直接接种法
•只要供试品性质允许,应采用薄膜过滤法。 •供试品无菌检查所采用的检查方法和检验条件应与方法适 用性试验确认的方法相同。 •无菌试验过程中,若需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中和剂 等试剂,应证明其有效性,且对微生物无毒性。
3d
培养基
生孢梭菌
空白
1支
枯草芽孢杆菌
各2支 胰酪大豆胨液体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培养基
20~25℃
5d
【10版:改良
马丁培养基】
结空果白判定:
1支
空白对照管应无菌生长,若加菌的培养基管均生长良好,判该培养基的灵敏
度检查符合规定。
16
第16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3.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法验证试验)
•当 进 行 产 品 无 菌 检 查 法 时 , 应 进 行 方 法 适 用 性 试 验 , 以 确 认 所 采 用 的 方 法 适 合 于 该产品的无菌检查。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重新进 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验 证 时 , 按 “ 供 试 品 的 无 菌 检 查 ” 的 规 定 及 下 列 要 求 进 行 操 作 。 对 每 一 试 验 菌 应 逐一进行验证。 •方法适用性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
24
第24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结 果 判 断
• 当符合下列至少一个条件时方可判试验结果无效: • (1)无菌检查试验所用的设备及环境的微生物监控结果 不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要求。 • (2)回顾无菌试验过程,发现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 因素。 • (3)供试品管中生长的微生物经鉴定后,确证是因无菌 试验中所使用的物品和(或)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

微生物检验技术 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技术 PPT课件
菌种保藏的目的: 防止优良性状菌种的退化或变异。 注意:在实际工作中菌种的退化或变异是 难以避免的。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正常 的生物进化规律,变异是绝对的,稳定性 是相对的。
(一)菌种保藏的目的和意义
菌种保藏的意义: 微生物菌种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通过 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还必须 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 亡,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不会因发生 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否则就无 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 进行。因此,菌种或培养物保藏是一项最 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2、菌种衰退的实质
菌种的衰退是发生在细胞群体中的一个由量 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 注意:开始时,在一个大群体中仅个别细胞发生 负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而 一味移种传代,则群体中这种负变个体的比例 逐步增大,最后让它们占了优势,从而使整个 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 所以,在开始时所谓“纯”的菌株,实际上其中 已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纯因素;同样,到了后 来,整个菌种虽已“衰退”了,但也是不纯的, 即其中还有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存在着。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2、菌种衰退的实质 3、菌种的复壮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1)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2)代谢产物生产能力或其对宿主寄生能力的下 降。 (3)其他原有的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如:最易 觉察到的是菌落和细胞形态的改变。 (4)对产量性状来说,菌种的负变就是衰退。 (5)抗不良环境条件(抗噬菌体、抗低温等)能 力的减弱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2、冷冻干燥保藏法 将微生物或孢子冷冻,然后在减压情 况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使细胞的代 谢、生理等生命活动处在停止状态下进行 长期保藏。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5.复 染— 红色 藩红 染液 第二 次染 色
第4页
细菌展现第一次染色效 果紫色,革兰氏阳性
菌(紫阳G+);
展现第二次染色效果红 色;称革兰氏阴性菌
(红阴G -)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5页
Inoculating an agar plate to obtain single colonies
划线接种,分离纯化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1页
糖酵解试验
不一样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 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2页
淀粉水解试验
一些细菌能够产生分解淀粉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 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3页
第19页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5页
靛基质(Imdole)试验
一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 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 。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6页
枸椽酸盐试验
一些细菌能利用枸椽酸盐作为碳源,及磷酸铵作为氮源, 将枸椽酸盐分解为二氧化碳,培养基反应后成碱性,因为 指示剂作用,培养基变为兰色。
V-P试验
一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 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 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4页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深入分 解中,因为糖代谢路径不一样,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 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目 录
• 微生物检验概述 •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微生物检验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微生物检验概述
微生物检验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微生物检验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和鉴定的一种技术,通过特定 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物质等进行 分析和研究。

04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
01
利用可见光和光学透镜成像,可观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
态和结构。
电子显微镜
02
利用电子束成像,能够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如病毒、细菌的超
微结构等。
相差显微镜
03
利用光的相位差原理,可观察无色透明的微生物,如支原体、
衣原体等。
培养基制备技术
01
补体结合试验
利用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 应,形成复合物并激活补 体系统,用于检测微生物 抗原或抗体。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PCR技术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 增微生物特异性基因片段,实现快速 、灵敏的微生物检测。
生物信息学分析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基因组 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揭示微生物种 类、进化关系等信息。
脱羧酶试验等。
酶活性检测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特定酶活性 ,如过氧化氢酶试验、氧化酶
试验等。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检测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指导临床用药。
微生物的血清学试验
凝集试验
应用特异性抗体与微生物 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凝 集现象,用于鉴定微生物 种类。

微生物检验(PPT)

微生物检验(PPT)
第一页,共十六页。
第二页,共十六页。
第三页,共十六页。
细胞(xìbāo)数量的测定方法----七种方 法
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均有 其优缺点,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在 微生物学(wēi shēnɡ wù xué)工作中一般常用的是平皿 菌落计数法、计数器法和比浊法。至于哪种 方法比较适合你,得根据你的具体条件而定。
广泛应用于水、牛奶、食物、药品等 各种材料的细菌检验,是最常用的活菌计 数法
第十页,共十六页。
4、比浊法
比浊法是根据菌悬液的透光量间接地测定细 菌的数量。细菌悬浮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 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所以,可用 光电比色计测定菌液,用光密度(OD值)表示样 品菌液浓度。
此法简便快捷,但只能(zhī nénɡ)检测含有大量 细菌的悬浮液,得出相对的细菌数目,对颜色 太深的样品,不能用此法测定。
第四页,共十六胞计数器进行计数。取一定体积的样 品细胞悬液置于血细胞计数器的计数室内, 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由于(yóuyú)计数室的容积是 一定的(O.1mm3),因而根据计数器刻度内的 细菌数,可计算样品中的含菌数。本法简便 易行,可立即得出结果。 本法不仅适于细菌计数,也适用于酵母 菌及霉菌孢子计数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6、测定(cèdìng)细胞总氮量或总碳量
氮、碳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较 稳定,测定(cèdìng)氮、碳的含量可以推知细 胞的质量。此法适于细胞浓度较高的样 品。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7、颜色(yánsè)改变单位法〔colour change unit,简称CCU〕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很小,用一般的比浊法无法 计数的微生物,比方支原体等,因为支原体 的液体培养物是完全透明的,呈现为清亮透 明红色,因此无法用比浊法来计数,由于支 原体固体(gùtǐ)培养很困难,用cfu法也不容易计 数,因此需要用特殊的计数方法,即CCU法。 它是以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代谢活力为指标, 来计数微生物的相对含量的,下面以解脲脲 原体为例,简单介绍其操作:

《微生物检测培训》课件

《微生物检测培训》课件
介绍常用的微生物培养技术 和条件。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
本节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快速检测、传统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1 快速检测方法
探讨快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2 传统检测方法
介绍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如培养和染色。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讲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作用。
微生物检测实验操作
本节将解释如何正确进行微生物检测实验,包括样品采集和处理、实验室安全措施以及实际的培养 和检测步骤。

样品采集和处理
学习如何采集和处理微生物样品以确保准确的检测结果。
2
实验室安全措施
了解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必须遵循的安全措施。
3
微生物培养和检测实验步骤
深入了解微生物培养和检测的各个步骤,包括培养基和仪器使用等。
《微生物检测培训》PPT 课件
本课程将为您介绍微生物检测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通过学习本课程,您 将掌握微生物分类、常见检测方法以及实验室安全措施。
课程概述
在本节中,您将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学习目标以及课程内容。
课程背景
介绍微生物检测在当今科 学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为学 员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课程总结
在最后一节中,总结课程的重点要点,并强调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检测技术的
探索微生物检测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课程内容
概括课程涵盖的基本知识 和实践操作。
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
这一部分将介绍有关微生物的基本定义和分类,以及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微生物生长技术。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 类
解释微生物的定义,以及它 们如何根据特定特征分类。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1、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1)、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 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还是脂溶
性)、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 征及迁移性等; 2)、在液体培养中: 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 3)、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
观察运动、扩散情况。
1.点状 2.圆形 3.丝状 4. 不规则形 5.假根状 6.纺锤 状
d.表面:有无生长、性状(膜状、环状)、菌膜厚薄及 表面特征(光滑、颗粒、皱状);
e.其他:有无特殊气味,色素。如果是糖发酵培养基则 主要观察是否产酸和有无气体。
5)、穿刺接种法(半固体接种)
多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及厌氧培养等也可以 用于观察细菌的某些生化反应。 (1)如斜面接种法持好菌种管及培养基管; (2)以灭菌接种针从菌种管取菌,垂直刺入培养基的中 心(半固体或一般琼脂高层)直达近管底部(但不能 完全刺到管底),接种针应沿原路退出; (3)经培养后半固体培养基可观察到:沿穿刺线生长, 线外的培养基清亮表示细菌无动力;穿刺线模糊不清, 或沿穿刺线向外扩散生长,或整个培养基混浊表示细 菌有动力。
③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室操作,不得随 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在无 菌室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2、超净工作台
超净台的使用与保养: (1)风速保持在0.32-0.48米/秒; (2)使用前开启紫外灯照射30分钟以上; (3)让超净台预工作10-15分钟; (4)使用完毕后,用70%酒精将台面和台内四周擦拭干
(1)取菌技巧 D
1. 调整 Pipetman 刻度 (P1000 吸取 范围 200 ~ 1000μl)
2. 插上灭过菌之 Tip
(用力插紧)

《微生物实验技术》课件

《微生物实验技术》课件
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细胞结构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
通过染色技术,使微生物细胞着色,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染色观察
分类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将其归入相应的分类单元的过程。
鉴定
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种、属、种的鉴定,确定其具体分类地位。
03
微生物实验技术方法
总结词
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了解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
基因组序列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了解其进化关系。
系统发育分析
通过预测基因功能,了解微生物的代谢和生命活动特点。
功能基因预测
04
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应用案例
微生物检测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验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评估食品的卫生质量。
微生物治理
05
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安全与防护
A
B
C
D
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资格和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实验室准入制度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内务管理,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实验室内务管理
根据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等级划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生物安全等级管理
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应急处理措施
01
03
02
04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在实验过程中,应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口罩、手套等。
避免直接接触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及其培养物,如需接触,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淀粉水解试验
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 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V-P试验
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 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 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三糖铁(TSI)琼脂试验
本试验可同时观察乳糖和蔗糖发酵产酸或产酸产气(变黄);产生硫化氢 (变黑)。葡萄糖被分解产酸可使斜面先变黄,但因量少,生成的少量酸 ,因接触空气而氧化,加之细菌利用培养基中含氮物质,生成碱性产物, 故使斜面后来又变红,底部由于是在厌氧状态下,酸类不被氧化,所以仍 保持黄色。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 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 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靛基质(Imdole)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 应表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 合物。
微生物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 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
糖酵解试验 淀粉水解试验 V-P试验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靛基质(Imdole)试验 枸椽酸盐试验: 尿素酶(Urease)试验 三糖铁(TSI)琼脂试验
糖酵解试验
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 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
slant color/butt color/ gas production/hydrogen sulfide production
a. uninoculated b. little change/alkaline/-/c. alkaline/acid/-/+ d. acid/acid/+/+ e. acid/acid/+/-
沙门氏菌的TSI试验
2.4 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技术
染色观察 划线接种,分离纯化 生化反应
Foodmate 2004/3/13
染色观察
革兰氏染色
1884年丹麦医师Gram所发明

1.涂片固定





2.单
染结晶
紫染液第
一次染色
1min
4. 脱色—95%乙醇溶 液进行颜色洗脱
3.媒染— 碘-碘化钾 溶液浸湿
枸椽酸盐试验
某些细菌能利用枸椽酸盐作为碳源,及磷酸铵作为氮源, 将枸椽酸盐分解为二氧化碳,培养基反应后成碱性,由于 指示剂的作用,培养基变为兰色。
尿素酶(Urease)试验
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 碱性,酚红呈粉红色。
1、未接种 2、尿素酶阳性 3、尿素酶阴性
30S
5.复 染— 红色 的藩 红染 液第 二次 染色
细菌呈现第一次染色的 效果紫色,革兰氏阳
性菌(紫阳G+);
呈现第二次染色的效果 红色;称革兰氏阴性菌
(红阴G -)
Inoculating an agar plate to obtain single colonies
划线接种,分离纯化
灼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